粤教版高一年级语文下学期四单元论毅力知识点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4
第四单元毅力篇单元教材解读教材分析本单元选取了中外的三个历史故事,故事虽短,但意蕴深刻。
毅力是获得成功、取得胜利的保证。
要充分利用学习资源,对学生进行价值观的引导。
故事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展开叙述,对学生具有极好的借鉴作用。
单元知识结构坚持第八次卧薪尝胆忍耐毅力篇:读读背背不懈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单元总体目标1.学会本单元30个生字,30个只读不写的字。
写好左右结构的字。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并能用加点的词语造句。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复述课文,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课文内容。
4.懂得坚持、忍耐、不懈追求是毅力的具体表现,毅力是获得成功、夺取胜利的保证。
单元重难点1.学会生字、新词,写好左右结构的字,能用加点的词语造句。
2.复述课文,用自己的语言讲故事的内容。
3.充分利用语文学习资源,了解历史人物的更多故事,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4.懂得怎样是有毅力的表现,能结合身边的人或事讲讲自己对毅力的理解。
5.利用课文的留白,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训练学生的思维,把语文语言转化为学生语言。
单元教学建议本单元课文的题目都紧扣课文内容,教学时可从题目入手,或懂得题目的所指,或能用课文内容理解题目意思,或知道题目的来历。
本单元课文都非常适合学生复述、讲解,要充分利用学生喜欢听、讲故事的特点,让他们在读、讲中体会、感悟课文的思想感情。
单元课时分配本单元共10课时:第11课第八次2课时第12课卧薪尝胆3课时第13课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2课时习作4 写一处秋天的景色1课时练习4 2课时。
高一语文第四单元〔下〕粤教版必修二[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必修二第四单元〔下〕《与妻书》、《逍遥游〔节选〕》、《论毅力〔节选〕》要点:一、学习《与妻书》〔一〕课文解读〔1〕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林觉民〔1886—1911〕,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
某某闽县人。
13岁时,他受父命参加科举童子试,竟在试卷上写下“少年不望万户侯〞后掷笔离去。
15岁考入全闽大学堂,后来入读某某高等师X学堂。
就读期间,他努力追求救国救民的真理,课余阅读《苏报》、《警世钟》等进步书刊,确立了“中国非革命无以自强〞的思想,参与领导清末某某数次反帝反封建斗争。
他在某某的谢家祠组织过读书社,鼓吹革命思想,还在一家外国教堂附近试验炸药,想用来组织武装暴动,可惜没有成功。
1905年,林觉民留学日本,入读庆应大学,学习哲学。
不久,他就加入了以孙某某先生为首的同盟会,与资产阶级保皇改良派展开了激烈的斗争,他写作了《驳康有为物质救国论》,翻译《莫那国犯人》和《六国宪法论》,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当时,留日学生常常聚在一起,谈到祖国面临列强入侵,民不聊生的现状,禁不住痛哭流涕。
林觉民对此愀然变色,说道:“中国危殆至此,男儿死就死了,何必效新亭对泣,凡是有血气的男子,怎么能坐视第二次亡国的惨状呢?〞1910年,孙某某先生发动某某起义,因准备不足,失败了。
孙某某先生接着制订了翌年在某某起义的计划,在日留学生、华侨积极响应,林觉民立即离开日本赶赴某某。
在某某的起义统筹机关里,黄兴见到了林觉民,喜不自禁地说:“意洞来,天助我也,运筹帷幄,何可一日无君。
〞当即命林觉民回闽,联络革命党人,筹集经费,招募志士赴某某参加起义。
林觉民回某某后,与某某支部总干事林斯琛等人秘密会商,布置了某某、某某响应某某起义计划,他在某某只停留10天,于4月17日率领某某革命党人X元栋等十余人为第一批先行赴穗聚义。
林觉民回闽还肩负运送炸药赴粤的任务。
他原本打算让他的妻子意映打扮为孀妇,用出殡的仪式将炸药藏入棺木中运出,可是他妻子已经怀有身孕八个月,可能经不起长途跋涉,只得改由方声洞姐姐方君瑛等人担任运送武器的任务。
粤教版高一年级语文下学期四单元论毅力知识点论毅力是清朝末期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着名学者、民国时期的着名社会活动家梁启超在“戊戌变法”失败后,为激励当时从事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志士仁人不要因一时的挫折而灰心丧气、而应以坚韧的毅力去战胜逆境。
本店铺给同学们整理了论毅力知识点,同学们赶快一起来阅读吧!【原文欣赏】《逍遥游》梁启超《论毅力》天下古今成败之林,若是其莽然不一途也。
要其何以成,何以败?曰: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
盖人生历程,大抵逆境居十六七,顺境亦居十三四,而顺逆两境又常相间以迭乘。
无论事之大小,必有数次乃至十数次之阻力,其阻力虽或大或小,而要之必无可逃避者也。
其在志力薄弱之士,始固曰吾欲云云,其意以为天下事固易易也,及骤尝焉而阻力猝来,颓然丧矣;其次弱者,乘一时之意气,透过此第一关,遇再挫而退;稍强者,遇三四挫而退;更稍强者,遇五六挫而退;其事愈大者,其遇挫愈多;其不退也愈难,非至强之人,未有能善于其终者也。
夫苟其挫而不退矣,则小逆之后,必有小顺。
大逆之后,必有大顺。
盘根错节之既经,而随有应刃而解之一日。
旁观者徒艳羡其功之成,以为是殆幸运儿,而天有以宠彼也,又以为我蹇于遭逢,故所就不彼若也。
庸讵知所谓蹇焉、幸焉者,皆彼与我之相同,而其能征服此蹇焉,利用此幸焉与否,即彼成我败所由判也。
更譬诸操舟,如以兼旬之期,行千里之地者,其间风潮之或顺或逆,常相参伍。
彼以坚苦忍耐之力,冒其逆而突过之,而后得从容以进度其顺。
我则或一日而返焉,或二三日而返焉,或五六日而返焉,故彼岸终不可达也。
孔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孟子曰:"有为者,譬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成败之数,视此而已。
翻译:从古到今,人们事业的成就,经验教训众多,呈现出种种不一的情况,途径。
概要的推究他们为什么成功,为什么失败?结论是:有毅力的人就会成功,相反的人就会失败。
粤教版高一年级语文下学期四单元论毅力
知识点
论毅力是清朝末期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着名学者、民国时期的着名社会活动家梁启超在“戊戌变法”失败后,为激励当时从事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志士仁人不要因一时的挫折而灰心丧气、而应以坚韧的毅力去战胜逆境。
给同学们整理了论毅力知识点,同学们赶快一起来阅读吧!
【原文欣赏】《逍遥游》
梁启超《论毅力》
天下古今成败之林,若是其莽然不一途也。
要其何以成,何以败?曰: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
盖人生历程,大抵逆境居十六七,顺境亦居十三四,而顺逆两境又常相间以迭乘。
无论事之大小,必有数次乃至十数次之阻力,其阻力虽或大或小,而要之必无可逃避者也。
其在志力薄弱之士,始固曰吾欲云云,其意以为天下事固易易也,及骤尝焉而阻力猝来,颓然丧矣;其次弱者,乘一时之意气,透过此第一关,遇再挫而退;稍强者,遇三四挫而退;更稍强者,遇五六挫而退;其事愈大者,其遇挫愈多;其不退也愈难,非至强之人,未有能善于其终者也。
夫苟其挫而不退矣,则小逆之后,必有小顺。
大逆之后,必有大顺。
盘根错节之既经,而随有应刃而解之一日。
旁观者徒艳羡其功之成,以为是殆幸运儿,而天有以宠彼也,又以为我蹇于遭逢,故所就不彼若也。
庸讵知所谓蹇焉、幸焉者,皆彼与我之相同,而其能征服此蹇焉,利用此幸焉与否,即彼成我败所由判也。
更譬诸操舟,如以兼旬之期,行千里之地者,其间风潮之或顺或逆,常相参伍。
彼以坚苦忍耐之力,冒其逆而突过之,而后得从容以进度其顺。
我则或一日而返焉,或二三日而返焉,或五六日而返焉,故彼岸终不可达也。
孔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孟子曰:”有为者,譬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成败之数,视此而已。
翻译:
从古到今,人们事业的成就,经验教训众多,呈现出种种不一的情况,途径。
概要的推究他们为什么成功,为什么失败?结论是:有毅力的人就会成功,相反的人就会失败。
人生的历程,大体逆境占了十分之六七,顺境也占了十分之三四,而顺逆这两种境遇又常常是相互交替着轮流出现。
无论事情是大是小,必然会遇到几次乃至十几次的阻力,这种阻力虽然有的大有的小,但总之必定是不可避免的。
那些在意志和能力方面薄弱的人,开始的时候一定会说我想要如何如何,我要如何如何,他心里认为天下事本来就是很简单容易的,等到马上尝试,阻力突然来临,就颓然丧失了信心。
那些意志能力比较弱的人,凭着一时的意气,通过了这第一关,遇到第二次挫折就退缩了;意志能力稍强的人,遇到三四次挫折才退缩;又坚强些的人,遇到五六次挫折才退缩。
他所做的事情越大,他遇到的挫折就越多,他不退缩也就越难。
不是极其坚强的人,就没有能够善于达到它的终点的。
如果遇到挫折而不退缩,那么小的逆境之后,必定有小的顺境;大的逆境之后,必定会有大的顺境。
经过了盘根错节的复杂情况以后,尔后随之才会有迎刃而解的一天。
旁观者只是非常羡慕别人的成功,认为这个人大概是个幸运儿,而老天总是因为某种缘故宠爱他;又认为我遭遇不顺利,所以成就也比不上他。
这种人哪里知道所谓的“不顺”啊、“幸运”啊,对于他和我都是相同的,而是否能征服这些“不顺”,同时又利用这些“幸运”,正是他成我败的区别所在。
再用驾船来做个比方,如果用二十天的时间,来走一千里的路程,这期间风向潮流有时顺有时逆,常常交互错杂。
他凭着艰苦忍耐的力量,迎着那逆风逆流冲了过去,然后能从容地前进,去度过顺风顺水的一段。
但是我或者一天就退回来了,或者两三天就回来了,或者五六天就回来了,所以彼岸就始终不可能到达。
孔子说:“比如造山,还差一筐土,如果停止下来,那是我自己停止的;又比如填平土地,即使只倒了一筐土,如果继续去填,那是我自
己去填的。
”孟子说:“做事的人,比如挖井,挖了七、八丈深,还没有挖到井水,还是废井。
”成败的规律,在此而已。
简介:
论毅力是清朝末期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着名学者、民国时期的着名社会活动家梁启超在“戊戌变法”失败后,为激励当时从事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志士仁人不要因一时的挫折而灰心丧气、而应以坚韧的毅力去战胜逆境、争取成功而写的,有着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背景:
全文的中心论点: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
本文写自戊戌变法失败以后,维新派人士有的被杀,有的流亡,有的退隐。
梁启超逃亡日本,还想努力进取,于是写《论毅力》,勉励处于逆境中的有志于天下事者,不要被失败吓倒,不要被暂时的逆境所困扰,要坚持不懈,继续前进。
字词:
逆境
莽然
譬如
颓然
顺境
一筐
薄弱
孔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孟子曰:“有为者譬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成败之数,视此而已。
1.概括本段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段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孔子话中“为山”之喻包含了什么成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解析:
1.答案:引用孔孟名言,说明成败的关键在于有无毅力。
提示: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段落的概括能力。
本段主要是两段引文,概括时要考虑议论文文体的特征来作答。
2.答案: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提示:本题考查的是对论证方法的分析能力。
孔子的话明显有对比之处,文中多次提到“譬如”一词,明显运用了比喻论证。
3.答案:功亏一篑。
提示:成语中有“为山九仞,功亏一篑”之说,由“为山”不难想到这个成语。
好了,论毅力知识点就给同学们分享到这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