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东西巷回味百年老巷探寻老桂林的历史印痕
- 格式:doc
- 大小:419.00 KB
- 文档页数:7
问卷调查统计结果及分析总结报告项目概述:本次设计选取的基地位于桂林市东西巷。
东西巷是桂林明清时代遗留至今的唯一的一片历史街巷,空间尺度宜人,是桂林古历史风貌的观景区,包含了正阳街东巷、江南巷、兰井巷等桂林传统街巷,这些古老的街巷体现了桂林的历史文脉。
但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此片地区的各种设施已不能满足现代人类的居住要求,例如狭小的空间让老人们没有场地进行娱乐活动,糟糕的排水系统使得一下雨这片地区就被淹在水中......虽然以现代的眼光来看,这里有许多的不足,但在这里居住的人们邻里关系和谐,你可以在那里寻找到一丝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气息。
每栋房子的主人都是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纯朴居民,每家的庭院都种满了花草,人们都过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
本项目着眼于老城中老人们生活的不便,为老年人在在古老的城区中提供一处现代化的休闲场所,但与此同时继承周围建筑特点以及东西巷人们的生活特点。
这样就使得生活在那里的人们感到不突兀,使得建筑融入人们的生活中,同时现代化的设计手段又给人们带来了方便,在无形中改变人们的生活,让旧城重新焕发生力!基地选择:桂林市东西巷(下图均为基地现状图)调查范围:基地及附近居民区调查对象:年龄在50岁以上的居民一、调查人群基本状况1. 本次问卷调查共随机调查基数为35人,调查对象年龄分布如下表。
调查对象中年龄最小为50岁,最大为81岁。
各年龄人数比例50-60岁, 8, 23%60-70岁, 10, 29%70岁以上, 17, 48%50-60岁60-70岁70岁以上2.这些老人以前的职业主要为工人,干部,教师。
其中还有一位设计院院长。
老师, 8, 23%工人, 17, 49%退休干部, 10, 28%老师工人退休干部3.本次调查的对象中,大部分老人不需要带小孩。
即使有部分老人需要带小孩,但他们认为小孩的接送还是很方便的。
510152025需要带小孩不需要带小孩图表标题人数4.大部分老人与自己的子女一起居住和子女一起居住, 20, 57%自己一个人住, 15,43%和子女一起居住自己一个人住5.日常生活中绝大部分老人会去其他老人住处串门5101520253035会去其他老人家串门不会去其他老人家串门人数6. 老年人娱乐活动电脑上网, 5%看戏剧及电视剧, 11%读书看报, 22%下棋打牌, 27%书法 绘画 摄影, 6%栽花种草, 16%唱歌跳舞, 13%电脑上网看戏剧及电视剧读书看报下棋打牌书法 绘画 摄影栽花种草唱歌跳舞二、调查对象对老城区的看法1.90%以上的老人对旧城区的状况不满意,不满意的方面如下图2.大多数老人认为即便是对旧城区改造,也应保留一些旧城有价值的东西。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研究——以桂林市正阳路东西巷为例Research on the Protection and Renewal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locks— T ake the East-west Lane of Zhengyang Road in Guilin as an Example■邓春凤 DENG Chunfeng 吕佳文 LYU Jiawen摘 要: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历史簿与会客厅,具有重要的存留与宣传意义,亟待加强保护利用与更新研究。
桂林正阳路东西巷是这个历史文化名城遗留至今的少数几条风貌相对完整的巷子之一。
文章以桂林市正阳路东西巷的更新为背景,梳理该街区历史脉络,结合伴随着历史发展过程东西巷出现的问题,评析更新保护现状,以致力于实现桂林东西巷更原真、更完整、更具文化特色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历史文化街区;东西巷;更新保护Abstract: As a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y,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distric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its existence and publicity. Therefore, it is urgent to strengthen the research on protection, utilization and renewal. The East-West lane of Zhengyang Road is one of the few relatively complete lanes left in Guilin, a famou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y. 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the renewal of the East and West lanes of Zhengyang Road in Guilin, this paper sorts out the historical context of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lock, and evaluat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renewal and protection.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Guilin East-West Lane more original, more complete and mor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Keyword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district; East-west Lane; renewal and protection0 引言老建筑和老街区作为一种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文化名城的构成要素之一,是历史文化名城的物化体现和标志。
桂林东西巷的赞词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桂林东西巷是一条历史悠久、文化繁荣的街道,位于桂林市中心,东西走向,横跨整个市区。
这条街道承载了桂林的历史沧桑和繁荣发展,是桂林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古以来,桂林东西巷就是桂林的商业中心,被誉为“桂林第一街”。
巷内聚集了众多商家、店铺和餐厅,琳琅满目的商品和美食吸引着无数市民和游客前来。
走在东西巷的石板路上,你会感受到一种古老而又现代的气息,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古代繁华的市井之中。
东西巷的建筑风格独特,古色古香的木质结构和青砖瓦房,散发着浓厚的民俗风情。
巷内的店铺虽小,但门面精美,装修精致,每一个店招都充满了生活气息和文化底蕴。
漫步在巷子里,不时可以听到古筝琴声、鼓乐之声,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古代的集市之中。
除了传统的商业活动,东西巷也是一个文化艺术的聚集地。
巷子里有许多文艺小店、画廊和书吧,定期举办各种展览和演出活动,吸引了无数文艺青年和艺术爱好者前来。
这里的氛围浓厚、文化底蕴丰富,是一个可以滋养灵魂的地方。
东西巷不仅是桂林的商业中心和文化艺术聚集地,也是一个充满人情味的社区。
巷内的居民相互之间热情友好,互相帮助,形成了一个大家庭。
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和亲切,体会到邻里之间互相关心、相互关爱的美好场景。
桂林东西巷是一个值得赞美的地方。
它不仅是桂林的一个地标建筑,也是桂林人民生活的一个缩影。
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桂林的传统文化、市民生活的丰富多彩,也可以体会到桂林人民热情好客、勤劳朴实的品质。
希望东西巷长存,成为桂林文化的永恒符号,也希望更多的人们来到这里,感受桂林的魅力和美好。
第二篇示例:桂林东西巷,一条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古街,在桂林市中心地带,承载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桂林市独具特色的文化名片之一。
走在这条古老而美丽的街道上,仿佛穿越时光,感受着古代桂林的繁华与风雅。
桂林东西巷自古以来就是桂林城内的繁华之地,曾是桂林城内最繁华的商业街区,汇集了各种商号、酒楼、客栈等,成为了当时城市生活的中心。
桂林市正阳街东西巷改扩建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作者:陈硕来源:《文学教育》 2018年第10期内容摘要:正阳街东西巷是桂林市遗存的百年老街,一直保留着浓厚的地域民居和历史文化特色,也是桂林市的符号文化。
随着商业和旅游业的开发,政府对东西巷进行改造与升级,并致力于打造桂林城市的优质名片。
文章以东西巷的保护为视角、改造为背景,以东西巷的位置布局、建筑形式、建筑文化、人文特色为出发点,研究如何处理好保护和开发的关系,既保留着桂林本土传统民居民俗特色,又彰显融入新时代商业气息。
通过对正阳街东西巷的社会背景、文化背景、东西巷改造和保护中的设计理念等角度入手,分析了正阳街东西巷的目前现状及存在问题,在改造中如何深入挖掘提炼本土传统文化,进行东西巷改造并达到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目的。
关键词:民族区域文化正阳街东西巷传承创新骑楼旧城改造对于改善当地百姓生活,提升城市形象,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但近年来在旧城改造的过程中,全国各地发生了不少不重视历史文物古迹保护的事件,忽略了历史文脉的传承与创新。
当前国内旧城改造普遍存在开发模式的单一化、强度高、改造的项目不科学对当地历史文化认识浅显化等一系列的问题存在。
本文通过以桂林东西巷改造为例,分析了在改造过程中以文化传承为基准,以创新为手段等改革策略,以期对今后的旧城改造提供更好的思路,避免改造中的单一性、经济性,失去地域历史文化特征。
一.正阳街东西巷现状正阳街东西巷是桂林市明清时代遗留下的唯一的一片且保存比较完整的历史街巷和旧民居聚居地,位于桂林历史文化保护发展区中心和桂林古城保护区,以靖江王府为核心,西邻中山路十字街,东依漓江,南接正阳路步行街、与解放东路相邻,是名人聚居、百年老字号、抗战文化和靖江王府等桂林文化集聚地,它的存在是历史的延续和见证。
东西巷的历史追溯于唐代武德年间,建筑多为砖木混合结构,因年久失修损坏严重,道路泥泞,洼地积水,下水道堵塞不流通,电线电缆错综复杂等一些问题较为严重,不但影响了桂林城市的容貌和城市发展的节奏,更给居住区市民和旅游参观的消费者带来了不便。
283CULTURE区域治理作者简介:李霄冰,生于1973年,本科,副教授,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旅游文化。
关于历史文化街区文化价值的探究——以桂林正阳东西巷历史文化街区为例中共桂林市委党校 李霄冰摘要: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地域文化的存在形式,也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文化资源和发展动力。
桂林有着两千余年的悠久历史,形成了独特的历史文化特色,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根基。
挖掘正阳东西巷历史文化街区的文化价值,对于塑造历史文化街区的生命力,为城市发展注入不竭的核心竞争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桂林正阳东西巷历史文化街区的文化价值体现在五个方面,要尊重历史价值,深入发掘文化内涵;突出文化价值,加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创新;强化街区功能,打造出独具特色的商业文化。
关键词:正阳东西巷;历史文化街区;文化价值中图分类号:C9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4595(2021)01-0283-0003桂林是一座有着两千余年悠久历史的古城,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桂林在两千年历史中形成的历史文化特色,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根基。
2014年3月,桂林市委提出大力实施“寻找文化的力量,挖掘文化的价值”战略,建成桂林正阳街东西巷历史文化街区。
打造历史文化街区,厚植文化根基,激发文化自信,是提升桂林旅游文化水准的一次良好契机。
挖掘其文化价值,对于塑造历史文化街区的生命力,为城市发展注入不竭的核心竞争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挖掘桂林正阳东西巷历史文化街区文化价值的意义在桂林数千年的社会实践中,形成了桂林独特的历史文化。
桂林正阳东西巷历史文化街区展现了桂林数千年的历史风貌,延续了桂林的历史文脉,丰富了桂林旅游文化内涵,体现了城市文明和正能量,提升了城市的核心竞争力。
(一)展现桂林历史风貌正阳东西巷历史文化街区记载着桂林悠久流长的历史文化。
据《桂林通史》记载,唐武德四年(621),大唐名将李靖出任桂州总管,营建了桂林历史上第一座有详细记录的城池桂州城。
游桂林东西巷作文
修改后的内容如下:
阳光看上去像俏皮的小猫,钻回树叶间,留下斑驳的光影,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回到了桂林东西巷。
空气里弥漫着浓郁的桂花香,像闻到糖果一样,让人忍不住想咬一口。
爸爸说,这儿以前住着很多名人呢,他们也闻着这香香甜甜的桂花,写诗作画,好浪漫啊!
我们走在青石板路上,路两旁的房子古朴典雅,像老爷爷一样,岁月的痕迹密布了墙壁。
我诧异地抚摸着墙上的砖,感觉有点光滑,有一点点凉。
爸爸说,这些房子是唐宋时期建的,比我还老呢!
走了一半,我们来到了一家茶馆,里面摆着很多古董,茶香扑鼻而来,让人感觉很舒服。
我悄悄地尝了一口茶,有点苦,但慢慢回味起来却很香。
爸爸淡淡地微笑着说,这茶跟人生一样,开头苦,但后面会愈加甜。
我们还看见了许多小桥流水,水质清澈见底,时不时有几条小鱼儿在水中游动,像是顽皮的孩子。
我不由得在桥上拍了几张照片,想把这美好的景色留住。
来到东西巷的时候,爸爸说,以后我们还会再来。
我微微点头,这里真的好漂亮,像一块迷人的翡翠,让人沉醉。
夜幕降临,月色朦胧,东西巷的灯笼亮了,像星星一样,映亮了这座历史久远的城池。
我拉着爸爸,闭上双眼,默默地感受着桂林夜晚的宁谧。
只是希望时间可以慢一点,让我可以在这里多待一会儿。
桂林王城东西巷观后感
今天,老师带我们去参观了桂林的王城东西巷,哇,真是好有意思啊!我一走进那个小巷子,呀!那里的房子都是古老的,墙上还画着好看又奇怪的图案,像是花花草草,和动物们,好像走进了一个童话世界呢!我看到街上的小摊上有好多好吃的,糖葫芦、炸臭豆腐,还有刚烤好的红薯,香喷喷的,口水都要流下来了,咕噜咕噜的,好好吃呀!
在王城东西巷里,我看到很多古老的石板路,走在上面,咔嚓咔嚓的,好像听到历史的声音。
巷子两边有好多古老的房子,窗户上都挂着红色的小灯笼,晚上应该会更漂亮吧!我还看到了许多做手工的小摊贩,卖着自己做的小饰品,哎呀,真想买一个做个纪念呀!
走着走着,我忽然看到了一座古老的亭子,亭子里的木椅子摇啊摇的,像是在告诉我这里发生过好多故事呢。
哦!我还学到了很多桂林的历史,原来这里曾经是王爷住的地方,真是好神奇啊!
这次去桂林王城东西巷,真是让我开心又收获很多,我以后还想再去,去看看那些古老的房子和街道,听听那些故事,呀呀呀,真是太好玩了!
—— 1 —1 —。
桂林东西巷赞美词
东西巷也是独具桂林地方特色的许多老字号的发祥地,如“又益轩”米粉;“张永发”的染布;“曹保元”的膏丹丸散;“熊同和”药店;“巨丰泰”商行;“友信”商行;“黄昌典”毛笔;“鸿庆隆”月饼等,均发源于此。
东西巷兴盛景象一直持续到民国时期。
遗憾的是,抗日战争时,正阳东西巷的老宅院和巷道大部分被损毁,留下来的只是一些残垣断壁和抗战后以及建国初期重建的一些杂乱无章的民房。
那时的景象是:房屋拥挤、鱼龙混杂,没有下水道、许多污水直接排在屋外的巷道里,卫生环境堪忧。
现在,东西巷商业街已经成为一个集购物、餐饮、娱乐、休闲、文化等功能于一体的区域商业中心,汇集有奢侈品、电影院、客栈、电玩城、KTV、酒吧一条街、小吃街、美食广场、特色精品餐饮、咖啡、饮品,流行百货服饰精品店、美容美发spa馆,文化艺术品、民族特色商品、食品街、老字号商铺等综合业态。
项目区位优越,发展潜力强劲,必将对桂林的旅游商业经济产生重大的积极影响。
桂林王城东西巷观后感朋友们!你们要是去桂林啊,那王城东西巷可一定得去逛逛,我逛完之后啊,那叫一个感慨万千。
一走进东西巷,就感觉像是穿越回了古代。
那古色古香的建筑啊,一间挨着一间,青瓦白墙,飞檐翘角,就像一群穿着古装的老者在静静地诉说着往昔的故事。
脚下的石板路,坑洼不平,每一块石板都像是一位历史的见证者,说不定曾经就有哪位达官贵人或者才子佳人从这儿走过呢。
我沿着巷子慢慢溜达,两边的店铺那叫一个琳琅满目。
有卖桂林特色小吃的,什么桂林米粉啊,闻着那香味,肚子就开始咕咕叫了。
米粉店的老板熟练地烫着米粉,加上各种配菜,肉啊、脆皮啊、花生米啊,再浇上一勺热乎乎、香喷喷的卤水,那味道,简直绝了。
我吃着米粉,就想啊,这桂林人可真幸福,每天都能吃到这么美味的东西。
除了吃的,还有好多卖传统手工艺品的店。
那些精美的小物件,像手工刺绣的手帕啦,雕着花的梳子啦,还有用竹子编的小篮子,都特别招人喜欢。
我在一家刺绣店前站了好久,看着那些绣娘一针一线绣出来的花朵、鸟儿,活灵活现的,真佩服她们的手艺。
这可比那些机器做出来的东西有灵魂多了。
巷子里的人也是形形色色。
有像我这样好奇的游客,拿着相机到处拍照,想把每一个角落都记录下来。
还有当地的居民,慢悠悠地走着,脸上带着那种悠闲自在的神情,感觉他们的生活节奏特别慢,不像我们在大城市里整天风风火火的。
我看到几个老爷爷坐在街边的小板凳上,下着象棋,旁边围了一圈人在观战,时不时地还争论几句,那场面可热闹了。
走着走着,我就到了王城的门口。
王城那可真是大气,高大的城墙就像一个威严的巨人守护着这片土地。
站在城墙下,我抬头仰望,感觉自己特别渺小。
想象着以前这里是王府,那得有多威风啊,里面肯定发生过数不清的故事,什么宫廷斗争啦,文人雅集啦,也许还有浪漫的爱情故事呢。
逛东西巷的时候我也有一点小想法。
我觉得现在的东西巷虽然很有韵味,但也有点太商业化了。
有些店铺卖的东西千篇一律,缺乏那种真正独特的、能让人眼前一亮的东西。
桂林东西巷历史靖江王府正阳门前有两条巷子,以方向命名,分别为东巷和西巷。
它们是桂林市区目前唯一留存的两条古巷,见证了桂林城自唐代武德年间建城后近1400年的历史兴衰。
桂林生活网讯(赵黎李颖)靖江王府正阳门前有两条巷子,以方向命名,分别为东巷和西巷。
它们是桂林市区目前唯一留存的两条古巷,见证了桂林城自唐代武德年间建城后近1400年的历史兴衰。
然而,古巷破旧衰败的现状与它在桂林历史上的地位完全不相匹配,遗存下来的名人故居旧址和历史建筑,也损毁在时光的侵蚀和日常生活的琐屑中,鲜为人知。
因此,要求对古巷进行保护和修缮的声音一直不绝于耳。
今年,秀峰区政府将继续推进对东西巷的“保护性修缮整治”,并计划在年内动工。
面目一新的正阳东西巷将成为桂林市区新的旅游、休闲、历史文化传承的商业街区。
这个消息带给老桂林人的,必然是无尽的怀旧感伤和对古巷未来的猜想。
项目启动的背景:古巷和历史文物破败到了一个令人触目惊心的地步东西巷最鼎盛时有“青龙白虎”宝地之美誉,鸿儒商贸云集往来,达官显贵在此栖居。
此番兴盛景象一直持续到民国时期。
抗日战争时,正阳东西巷的老宅院和巷道大部分被损毁,现在留下来的只是一些残垣断壁和抗战后以及建国初期重建的一些杂乱无章的民房。
由于基础设施不完善,一到下雨天,巷子里就大面积积水,行人只能踩着木板砖头小心翼翼走过。
房屋年久失修,破旧不堪,危房达到2000多平方米。
巷内乱拉的电线也成为一大安全隐患。
在东西巷内,多家居民房还存在着旱厕,需要定期由环卫工人来清理污物。
一些人为的因素也加快了巷子的老化过程。
原来的居民搬走后将老房子租给流动人员,这些人有的在巷子里开起了小餐馆,有的则做起了流动小吃摊的生意。
据媒体之前报道,因为正阳东巷房租便宜,不少租户把老房子当成小吃加工和生产场地,屋内的废水废渣没有经过下水管道,直接排到了屋外的巷道里,卫生环境堪忧。
至于古巷中那些名人故居的旧址,也已淹没在断井颓垣之中。
百年前桂林老字号“熊同和药房”旧址现已成为危房;两广总督岑春煊家的井(目前市区小巷内仅存的一口古井)被附近居民当成自家晒台私用;白崇禧的得力助手、民国时警察局局长马启邦的住宅,原是东巷少有的欧式建筑,因年久失修倒塌,前几年已被有关部门拆除,只剩下废墟前那颗罗汉松,还在见证着历史的变迁……东巷9号对面有座保存尚算完整的骑楼。
家乡的变化
每天走在熟悉的街道上,我们都可以察觉到身边的一切正悄然改变,不可否认,桂林这几年里方方面面都发生了巨变!
首先,由一条百年老街说起,一起来回顾下桂林的华丽蜕变!
桂林古老的历史痕迹,百年老巷-东西巷。
桂林靖江王府正阳门前有条狭窄的巷子,以方向命名分别叫东巷和西巷,这正阳东巷在明清时期曾经是鸿儒商贾,达官显贵云集之地。
但这条街道随着时光的流逝,日渐破旧,道路狭窄常常拥堵。
2016年5月份,经过精心修缮后的东西巷,青砖黛瓦,飞檐翘角,仿佛一下子穿越了时光的隧道,久远的历史瞬间在眼前闪现,走在具有浓郁明清风格的巷道,感觉有一种历久弥新的韵味。
此外,让我感叹最深的还是桂林创城步伐的推进——桂林有史以来最大力度的拆除改造,老城区原本老旧的面貌焕然一新。
2015年9月28日,在数百万人的期待中,桂林人最怕过的漓江桥正式扩建。
不到两年的时间,漓江桥扩建工程正式通车,加宽后的漓江桥,畅通无堵!我再也不怕到三里店上钢琴课因为堵车而迟到了。
紧接着,龙门大桥正式通车,七星区与临桂新区只需20分钟。
香江立交下穿通车,象山区告别最拥堵路段。
我住在象山区,翠竹菜市是我每天上下学必经之路,以前由于道路狭窄,路面处处都是坑洞,特别是下雨天,脏水聚集根本无法通行,汽车再来凑个热闹,那是堵上几个小时也毫不夸张。
铁路西小学旁的主路没有步道,小学生们上下学只能贴着路边的店铺与汽车、电动车擦肩而过。
现在,道路平坦干净、安全畅通,让我们身边的生活环境更加的美好舒适。
我的家乡-桂林,这几年在飞速的发展和变化,让身为桂林人的我不禁发出由衷的感叹和自傲。
100张罕见照片,还原桂林百年历史,老桂林都不一定见过!从小在桂林长大的我们,还记得当初桂林的模样吗?如今只剩泛黄的照片记录着那个时代,那是桂林人逝去的时光和最难忘的回忆……30年代的桂林1933年,七星山1933年,桂林西部的老人山1933年,山内是有名的溶洞1933年,象鼻山、穿山、塔山1933年,山脚村落1933年,桂林花桥1935年,桂林城俯瞰1935年,解放桥建成之前市民过河只能走浮桥1935年,桂林雁山公园1935年,桂林的山水风景1935年,山脚湿地1935年,桂林皇城西门1935年,桂林皇家公园的遗迹1935年,桂林街头1935年,桂林全州城的西南部40年代的桂林解放前桂剧在桂林很活跃深受大众喜爱这是1941年,桂剧演出照片1945年,日军撤退后的废墟1947年,桂林王城城门1947年,桂林城区街道1947年,室外饮食店1948年,母亲下田将孩子放在稻田附近的篮筐里50年代的桂林1950年,石窟雕像1958年桂林市瓦窑工业区开工剪彩60年代的桂林这座八角亭位于七星公园月牙山60年代初拍摄电影“刘三姐”的拍摄地1960年5月15日周恩来总理在漓江游船上审阅青狮潭水库规划1965年桂林十字街上世纪60年代解放军战士在阳朔县帮助农民插秧黄雷供图桂林日报70年代的桂林70年代的桂林老百货大楼里面东西便宜,还实用70年代的桂林火车站70年代滨江路,宛若郊区1978年的桂林山水导游词内含芦笛岩、七星岩、漓江1978年,那时的象山南路还是自然的岸边,没有修堤岸1978年,漓江上来往的木船和岸边整齐排列的汽车形成鲜明对比1978年的漓江景色江边还没有什么建筑,充满了原生态1978年12月25日桂林市百货商店门口大家忙着抢购年货1978年的桂林百货商店里的乐器柜台各种民俗乐器琳琅满目1978年的桂林百货商店市民在购买毛巾1978年的桂林百货商店市民在民族用品处驻足1978年的桂林,市民在食堂打饭吃1978年,桂林的包点价目表看看那时候的物价,馒头才5分钱一个1978年的桂林课堂那时候上小学的,现在都奔四了吧1978年的桂林课堂,小学生在上音乐课1978年桂林市居民购货证还记得是怎么用的吗?80年代的桂林1985年,桂林的漓江桥正在建设中漓江桥是作为国内首座采用“V型”结构的跨江大桥被记入史册1985年桂林人的交通工具大多是自行车80年代,桂林孩子童年总有许多小伙伴市中心的桂剧院还在人们都抢着看桂剧而不是所谓的爆米花电影80年代的中山路80年代的西门桥1985年,阳朔遇龙河上的工农桥90年代的桂林90年代的桂林街道上两面针已经打起广告解放桥东头的得月楼2毛一碗的云吞面让人意犹未尽十字街的老乡亲饭店专营京津风味市民每天早上都去那里买热乎乎的烧饼、煎包炒菜也都是北方风味味香馆曾经属于桂林市食品公司它家的卤菜粉可以说是桂林最顶级的米粉品牌90年代的小香港可不是在地下的哦~那时候的上海路还没有开始修立交桥桂林人你还记得吗?- 那一年 -梦之岛还不叫这个名字,还叫华中华以前的十字街,当时还是叫“学院街”没有钟楼,没有车水马龙更没有商铺林立,只有岁月静好上街买菜都是拿着篮子没有假货也不会缺斤少两衣服就晾在家门口也没人敢偷邻里们都是相互的保安公交车都不是双层的而是加长版的广西师大是这样的莘莘学子在这里走出那时候东巷还没有拆弯弯曲曲的巷道就是童年的全部桂林火车站还没有现在漂亮,但不会挤满了人而且没有卖地图的老奶奶和拉客的黄牛桂林汽车总站停车场桂林秧塘机场虞山码头旧盐街三里店广场文昌桥开工国营味香馆彭巍鞋业桂林电影院老乡亲饭店阳桥友谊商场漓江大瀑布饭店百货公司十字街商店最怀念的是江南米粉店的卤水我们的体重还能这样称岁月是把猪饲料,而现在…小学会组织的“五讲四美”宣传活动最喜欢去七星公园和飞机合影看小人书是最大的爱好一分钱一本,一看一下午没有什么羽绒被、鹅绒被、蚕丝被……只有一床厚重的棉被在学校最幸福的时光莫过于春游黑山植物园、七星公园、乐满地……基本上都去过不止一遍桂林火柴厂的火柴点亮了我们整个夜晚黑白电视机不是家家都有几家孩子跑到一个家里看西游记现在有上百个节目却不知道该看什么那一年,也许你还未出生那一年,也许你还小那一年也许你正在见证总觉得时间过得慢悠悠如今,翻开老相册,有些人已经开始流泪如果可以,多想坐上时光机去看看桂林的那一年....这些老照片,让我们看到了桂林近百年的变迁史一点一滴,恍然如梦不知这百年时光中是否也有你曾经的“想当年”是否也承载过你的青葱岁月?。
桂林东西巷建筑风格介绍
嘿嘿,今天老师带我们去桂林玩儿啦!最有意思的就是东西巷,那里可热闹了!老师说这地方有很久的历史呢,大概有上百年了吧,真厉害!东西巷的建筑风格呀,是那种很古老的样子,砖墙瓦顶的,哎呀,看起来特有意思!有的房子还用灰色的砖,一看就觉得特别结实。
门上、窗户上,还有很多好看的雕花儿呢,咦,那些花纹好像是龙啊、凤啊,我也说不上来,但真是漂亮!
走在巷子里,仿佛能听到古时候人的脚步声,“哒哒哒”的,像穿越回了过去似的。
巷子两边还有好多小摊儿,卖糖葫芦、卖烤串儿,还有玩具哟!我忍不住买了个小风车,拿着在巷子里跑着玩儿,呼啦啦的,风一吹就转起来了!我觉得啊,这地方真是又好玩又好看!桂林东西巷的建筑真让人感觉到老古老古的味道!
—— 1。
桂林东西巷介绍简介
嘿,朋友们!今天我来给你们讲讲桂林的东西巷。
桂林东西巷啊,那可是个超级有意思的地方。
你一走进那里,就好像走进了一个时光隧道,满满的都是历史的味道。
这里的街道不宽不窄,刚刚好能让你慢悠悠地闲逛,不用担心被车水马龙打扰。
街道两边的房子古色古香的,有的墙壁都有点斑驳了,可这才更有韵味呢!那些店铺也是五花八门,啥都有。
有卖特色小吃的,什么桂林米粉啦,那味道,啧啧,绝了!吃一碗能让你开心一整天。
还有卖各种小玩意儿的店,你在里面能淘到不少好玩的东西。
走在东西巷里,时不时还能看到一些街头艺人在表演呢。
有弹吉他唱歌的小伙子,那歌声可动听了,引得好多人围观。
还有表演杂耍的,哇,那技术,真是让人忍不住拍手叫好。
在这里,你随时都能发现惊喜。
我记得有一次我在东西巷里逛,看到一家店门口摆着一个超级大的葫芦,我就好奇地走过去看。
结果老板特别热情地跟我介绍,说这葫芦有啥啥寓意,还非要让我买。
我哭笑不得,心想这老板也太会做生意了吧!不过这也是东西巷的魅力所在呀,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和乐趣。
逛累了,你就在街边找个小茶馆坐下来,喝杯茶,看看来来往往的人,感受一下这里的悠闲氛围。
或者找个小吃摊,尝尝那些地道的美食,保证让你大饱口福。
总之,桂林东西巷就是一个让你能放松心情,尽情享受生活的好地方。
不管你是自己去,还是和朋友家人一起,都能在那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
下次你们要是有机会去桂林,可一定要去东西巷逛逛哦,相信你们也会爱上这个地方的!哎呀,不说了,我都有点迫不及待想再去一次啦!。
游桂林东西巷作文《游桂林东西巷》“哎呀,妈妈,我们啥时候去桂林东西巷玩呀?我都等不及啦!”我不停地缠着妈妈。
终于,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我们一家人来到了桂林东西巷。
哇,刚一走进这里,我就被那古色古香的建筑吸引住了。
“这也太漂亮了吧!”我兴奋地叫着。
爸爸笑着说:“哈哈,这里可是很有历史韵味的哦。
”我们沿着小巷慢慢走着,石板路在脚下发出清脆的声响。
两边的店铺琳琅满目,有卖各种特色小吃的,有卖手工艺品的。
我一会儿跑到这个店铺看看,一会儿又跑到那个店铺瞅瞅。
“哇,这个糖画好漂亮呀!”我站在一个糖画摊前,眼睛都看直了。
摊主伯伯笑着说:“小朋友,要不要来一个呀?”“要要要!”我忙不迭地回答。
妈妈在一旁说:“你呀,就知道吃。
”我调皮地吐吐舌头:“嘿嘿,这里好吃的太多啦,我忍不住嘛。
”拿着糖画,我又开心地跑开了。
这时,我看到前面有一群小朋友在玩游戏,我跑过去和他们一起玩了起来。
“嘿,我们来玩捉迷藏吧!”一个小朋友提议。
“好呀好呀!”大家都纷纷响应。
于是,我们就在这巷子里玩起了捉迷藏,欢笑声回荡在整个巷子。
玩累了,我一屁股坐在旁边的石凳上。
“哎呀,好累呀!”我喘着气说。
爸爸走过来,摸摸我的头说:“休息一下,我们再逛逛。
”我看着来来往往的人群,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笑容。
这里的氛围真的好温馨呀,就像一个大家庭一样。
我们继续往前走,来到了一个小广场。
这里有一些人在表演节目,有唱歌的,有跳舞的。
我被他们精彩的表演吸引住了,站在那里看得入了迷。
“这表演也太棒了吧,就像电视里的一样!”我忍不住赞叹道。
妈妈说:“这就是桂林东西巷的独特魅力呀。
”不知不觉,太阳快要落山了,我们也该回家了。
我真舍不得离开这里呀。
桂林东西巷,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桂林这座美丽的城市里。
这里不仅有古色古香的建筑,还有着浓浓的人。
桂林东西巷:回味百年老巷探寻老桂林的历史印痕
新开街的东巷。
改造后的正阳门街景。
改造前的正阳门街景。
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罗劲松文/图
在桂林王城正阳门外东、西两侧,静静地卧着两条形成于清代的百年老巷——东巷、西巷,堪称“老桂林街巷标本”。
当城市建设进入“日新月异”的发展时代,日益残旧破败的东巷、西巷,在人们心目中已经和桂林这座国际旅游城市的形象越来越不相协调。
然而,当东巷、西巷拆除、改造工程正式启动时,众多桂林人又从心底涌起一股难舍难分的情怀,留恋着两条老巷独有的古朴风韵与市井情调。
改造后的东巷、西巷,还能让人寻找到老桂林的历史印痕吗?还能让人感受到老桂林那份独有的人文风韵吗?
1 韬光养晦“宫保第”
踏着金秋时节洒落的夕阳,记者来到改造后新开街的东巷巷口。
首先面对的一个惊喜,是曾经被一排排破旧砖房挤压得仅露出一座主门洞的王城正阳门,如今又完整地显现出它原有的威赫气势——三座门洞依次排开,两座石狮镇守着主门。
记得3年前,由热闹的正阳路拐入东巷、西巷采访时,车水马龙的喧嚣立即被孤寂落寞的幽静所取代。
如今,虽然众多铺面尚在装修中,熙熙攘攘的游客却已经蜂拥而来,让开街不过半年的东巷迅速成为桂林城中一处旅游新热点。
漫步东巷,最引人关注的,自然是位于东巷9号的那栋清代老宅院——那是当年东巷最气派的“岑氏宫保第”。
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时任云贵总督的岑毓英在东巷原靖江王宗庙遗址处置地建房,缘由是:家乡“西林距省会二千里,子弟读书、应试既苦道远,又鲜观摩”,因而“有侨居临桂之意”。
后来,成为两广总督的岑春煊也曾居住在这里韬光养晦,躲避政治风雨。
当年的岑府究竟有多气派?据曾经住在“岑氏宫保第”对面广东会馆里的甘励贞老人回忆:“岑公馆”住的是大户,里面的太太、小姐穿着很时髦,整天涂脂抹粉,出门就打起洋伞。
经常有吉普车倒进巷子里来接她们出去打牌、玩耍。
老人们记忆中的“岑氏宫保第”,院中除住宅外,还建有家庙、塾馆。
前门面向如今解放路,后门开在东巷,院落雕梁画栋,十分气派。
几经战火与岁月风雨摧残,“岑氏宫保第”如今仅存面临东巷的一座塾馆,完全失去了往昔的威风,倒真有几分韬光养晦的味道了。
2013年,启动东巷改造工程时,考古人员有个意外收获——在塾馆前发现了建于明代的靖江王宗庙遗址。
于是,在此建造“遗址广场”。
被掩埋140余年的明王府宗庙石台阶,终得重见天日!
改造后的东巷巷口。
改造前的东巷巷口。
资料图片
2 名门望族有“龙家”
位于东巷另一端巷口的“龙氏故居”,气势虽不如岑府,却也堪称名门望族,出了不少传奇人物。
据龙家后人龙宗甲2008年撰文回忆:其高祖父龙献图在清代是著名的诗人和教育家,那位著名的“三元及第”状元陈继昌,就曾是龙献图的门生。
其曾祖父龙寅绶清光绪二年(1876年)辞官回乡后,为了让子孙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于次年举家由乡间搬迁桂林城,定居东巷。
龙寅绶之孙龙泽厚清光绪年间曾在四川、广东等地任知县。
光绪十八年(1892年)辞官回乡途经广州时拜变法维新领袖康有为为师。
康有为两次来桂林讲学,均由龙泽厚出面安排。
谈起龙家后人,有一位奇女子不能不提——她就是龙泽厚的三女儿——龙六纬。
龙六纬自幼聪明伶俐,知书达理,却在15岁那年患了一场怪病——掉光了头发。
为了躲避世人异样的目光,龙六纬深居简出发奋读书,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平国民大学经济系。
经过大学深造的龙六纬并没有从事经济工作,却在一次偶遇高僧后与佛结缘,开始勤奋抄读佛经。
1923年,龙六纬在上海玉佛寺出家。
1947年,入广东曲江南华寺受戒,法号——释宽能。
新中国成立后,释宽能住持桂平西山洗石庵达40年之久。
在西山,她倡导“农禅并重”,在潜心修佛的同时悉心经营茶园,终于使西山茶成为享誉中外的名茶。
1941年,在抗战烽火中各奔东西的龙家后人卖掉了东巷的祖屋。
新中国成立后,相继迁入龙家大院的单位和住户大兴土木,将一座完整的大宅院拆解得七零八落,面目全非。
东巷改造工程启动时,人们甚至连“龙氏故居”的具体位置都难以形成一致看法。
于是,找来龙宗甲的记述:“从前巷子口立有一块石碑,刻有‘兄弟翰林’四个大字,指的是我大爷爷龙朝言和三爷爷龙朝翊两兄弟。
龙家坐落在巷中尾段南侧的拐弯处……”
在经过现场比照、分析后,相关人士最终确认如今东巷1号所占地盘便是当年“龙氏故居”的旧址。
3 药香四溢“熊同和”
从东巷往北拐弯,便到兰井巷。
形成于明末清初的兰井巷,得名于巷内一口古井,井旁种有玉兰树和兰花,花开时香气四溢。
长不过百米的兰井巷,与东巷一起列入“修旧如旧”改造工程。
巷中最引人关注的宅院,是当年在桂林远近闻名的药店“熊同和”。
提起“熊同和”,如今老一辈的桂林人依然满口赞叹。
在他们眼里,桂林的“熊同和”就跟京城的“同仁堂”一样神奇。
关于“熊同和”的来历,有着不同说法——
有人说,清朝末年,一位叫熊同和的老实巴交农民挑着一担货物从江西辗转来到桂林讨生活。
几年后,他用积攒下来的钱在兰井巷开了一间小药店,店名便唤作“熊同和”……
然而,东巷改造工程启动时,有关人士寻访到熊家后人熊忠敏,才了解到“熊同和”真实的来由:大约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前后,江西省清江县樟树镇松湖村一对名叫熊静和、熊联瑾的叔伯兄弟因逃灾一路辗转来到桂林谋生。
当时,在桂林经营药店的多为江西人。
兄弟俩便进入老乡的药店当学徒,后来又跟着老板学医,手头渐渐有了些积蓄。
一次,得悉一家叫“熊同和”的小药店做不下去了,兄弟俩便凑钱盘了下来。
一个管理店铺,一个专跑外联。
起初,还只是从其他大药店进点货,赚个差价。
到上世纪20年代初,生意渐渐红火。
店里用秘方炮制的“阳和解凝膏”“小儿疳积散”“十全大补丸”等10多种中药方,货真价实,疗效甚佳。
坊间曾流传这样一首民谣:
奇难杂症莫担心,熊同和店有先生。
玉堂拿脉十分准,药到病除保安宁。
1956年公私合营后,“熊同和”改换门庭,更名为“乐群药店”。
此后,人们便只能在追忆里回味“熊同和”的良药芬芳了。
4 “西望”巷口说希望
就在东巷以全新面貌开街迎接游客之时,与东巷并肩而立的西巷改造工程也随之启动。
记者立于正阳门前举目西望,只见西巷一幢幢陈旧破败的老宅院已被拆除殆尽,只剩下天主教堂尖尖的屋顶、清真寺肃静的院落,还孤寂地立在原来的位置上,享受着夕阳的洗礼。
在桂林人的记忆里,西巷虽然不像东巷那样曾经拥有众多名人府邸,却飘荡着更浓郁的平民百姓家常风味。
曾经,米粉、馄饨担子整天在巷子里叫卖,糯米饭、马蹄糕摊点终日在巷道间飘香……一位署名“银浪”的老巷居民在网络上撰文感慨道:“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张高的剃头担子、刘二婶的甜品摊和何老招的马蹄糕担子……张高的剃头担子一到,就听到他唱:‘张高剃头四处游,红毛陆军小平头。
一月一次变个样,别人一见好风流’……刘二婶穿着整齐素丽,对人和蔼。
她的豆腐脑白净,糖水沁心甜……何老招挑着担子,边走边唱:‘何老招,马蹄糕,小把爷吃了长得高,大人吃了不出老。
一个铜板买一块,两个铜板吃得饱。
’歌声一起,必有一群小把爷跟在屁股后头跑……”
西巷拆除前,记者曾在巷口邂逅一家“西望”咖啡店。
虽然栖身于陈旧的巷道,“西望”却以装潢雅、格调高成为桂林颇有名气的咖啡店。
当地不少文化人都喜欢聚首店中,组织沙龙,商讨问题,碰撞思想。
何以取名“西望”?店主人的回答是:灵感来自李白《蜀道难》中“侧身西望长咨嗟”的诗句,同时也含有谐音“希望”之意,希望借此多保留一些老巷让人留恋的市井风情。
改造后的西巷,会不会只是“东巷的翻版”?它还能让桂林人寻找到储存在记忆里的那段风情、那份希望吗?
且让我们在希望中等待着……
老街档案
东巷、西巷的来由,和桂林城中有着600多年历史的明代王城有着密切关系。
据史料记载,王城正阳门最早叫端礼门。
城门外原本建有宗庙、社稷坛。
明末清初,宗庙、社稷坛毁于战火。
清代,王城改为贡院,端礼门也随之更名为正贡门。
从这时起,一些达官贵人开始在正贡门两侧建造自己的宅院,平民百姓们
也随之而来,紧临王城城墙搭建住房。
在清光绪六年(1880年)的《临桂县志》中,开始出现了“东巷”“西巷”的名称。
民国年间,贡院被废弃,正贡门更名为正阳门。
城门外东、西两侧这两条巷子,便被称为“正阳东巷”“正阳西巷”。
如今,仍有许多桂林人延用这一称呼。
在烽火岁月的摧残和旧城改造的热潮中,桂林城中众多老街巷完全改变了原有的模样。
相伴着王城的东巷、西巷却幸运地遗存下来,成为“老桂林街巷唯一的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