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社会保障支出水平比较分解
- 格式:ppt
- 大小:1.61 MB
- 文档页数:35
相适应时,它对经济起着踊跃的保障与增进的作用, 当其与该国的经济进展水平不相适应时, 它也能起到反的”乘数作用”。
一、我国的社会保障水平分析在宏观层面上,通常采纳的衡量社会保障水平方式为社会保障支出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其反映出一国或一个地域社会保障进展的深度.即从社会保障资金的供给角度分析一国或一个地域的社保水平.本文选取1997-2004年为样今年份,依照这一段时期社会保障分项支出统计资料来看,我国的社会保障项目要紧包括社会保险(养老、医疗、失业、工伤与生育保险)、社会福利与救助和社会抚恤支出,并计算出社会保障总水平(见表1)。
中国的社会保障支出水平(表1)单位:(100 million yuan)年份GDP 大体养老保险支出失业保险支出医疗保险支出工伤生育支出社会保险基金支出总额抚恤事业费支出社会福利及社会救济费要紧民政事业费支出社会保障支出总额社会保障水平(%)1997 361998 34199920002001 160 2908200220032004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民政事业进展统计报告》,《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统计年鉴》表中对老年人概念为60岁以上的人。
联合国把60岁作为界限,规定老年人是指60岁和60岁以上的人,参见UN1995/16/(1995),这一标准被国内外学者普遍采纳,《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采纳那个年龄划分标准。
穆怀中教授利用相关回归统计分析法,考察了社会保障与经济进展的相关变量间的关系,依据人口结构理论和”Cobb-Douglas 生产函数”构建了适度社会保障水平测定模型:引入中间变量工资收入总额(W)则:=;其中:代表社会保障支出总额; G代表国内生产总值; Q: 社会保障负担比重系数;H:劳动生产要素分派比例系数。
依照国际体会和”Cobb-Douglas生产函数”将H的值界定为75%比较适归并具有现实性。
则测定模型可写为:其中:代表老年人中占总人口的比重。
社会保障水平的拆分计算公式1.社会保险费率的计算公式:社会保险费率是衡量社会保障水平的一个指标。
一般来说,社会保险费率包括养老保险费率、医疗保险费率、失业保险费率、工伤保险费率和生育保险费率。
养老保险费率=养老保险费基数×养老保险费率比例医疗保险费率=医疗保险费基数×医疗保险费率比例失业保险费率=失业保险费基数×失业保险费率比例工伤保险费率=工伤保险费基数×工伤保险费率比例生育保险费率=生育保险费基数×生育保险费率比例其中,费率比例由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费基数是根据个人工资收入或其他相关因素计算而来。
2.社会保险待遇计算公式:社会保险待遇是指参保人员根据个人缴费情况,获得的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各项社会保险的金钱补贴或服务。
失业保险待遇=个人失业金基本金额×个人缴费年限养老保险待遇=养老金基本金额×个人缴费年限×个人缴费比例医疗保险待遇=个人医疗费用×医疗保险报销比例失业金基本金额、养老金基本金额、医疗保险报销比例等参数,由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制定。
3.社会保险基金收支平衡计算公式:社会保险基金是社会保障的重要支柱,用于支付各项社会保险待遇。
社会保险基金收支平衡的计算公式如下:收入总额=个人缴费收入+单位缴费收入+政府补贴收入+投资收益支出总额=退休人员养老金支出+失业保险金支出+医疗保险金支出+...(其他待遇支出)基金结余=收入总额-支出总额其中,个人缴费收入和单位缴费收入是参保人员和参保单位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用,政府补贴收入是政府提供的财政补贴,投资收益是基金通过投资运作所获得的收益。
通过上述的拆分计算公式,可以量化社会保障水平,并对社会保障进行合理的调整和管理。
政府可以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和人口老龄化等因素,制定相应的费率和待遇计算公式,以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和社会稳定。
我国各地区社会保障支出相关指标比较分析本文应用散点图法和相关系数法研究了我国社会保障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具体的是从我国各地区社会保障水平与国内生产总值、社会保障支出绝对值与社会保障水平、社会保障支出与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以及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与财政支出之间的相关系数以及散点图,揭示了我国社会保障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性的特点。
关键词:社会保障支出相关系数散点图不平衡性研究背景由于我国各地区间的经济发展水平不一,人口年龄结构也不同,社会负担水平也存在较大差异,因此社会保障水平也存在较大差异、各地区社会保障水平的不公平性比较突出。
林治芬(2002)就全国各地区社会保障支出占GDP 的比重、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养老社会保险基金收支比例及缺口、替代率、抚养比率等指标,分析了中国社会保障的地区差异,但该研究的统计指标都比较简单,而且没有分解区域差异;彭海艳(2007)首先运用GE 指数分解法,分析我国社会保障支出区域差异及贡献率;然后运用GINI 系数分解法,分析社会保障各项支出对总体差异的贡献率。
结果表明: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差异变动趋势不一致,且对总体差异的贡献率差别较大;社会保障各项支出的贡献率差异较大,其中社会保障补助支出成为总体差异的主体因素。
冉维(2007)的研究表明我国财政社会保障支出水平问题有所凸显,国家财政社会保障支出数量较少、增长缓慢、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越来越严峻,这是政府责任和社会公正的缺失,必将严重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我们必须站在战略高度来解决好这些问题。
刘畅(2009)运用1998 - 2007年的相关数据分析我国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存在的问题,并试图提出应对方案。
本文试图分析我国各地区之间社会保障发展水平以及财政支出中的社会保障支出发展水平的平衡性问题,即要考察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省份,其社会保障水平是否也越高,两者是否为同向发展,如果是同向发展就是良性的,否则,经济实力越低,经济发展越慢的省份,社会保障支出水平却越高,而过高的社会保障支出对经济发展起到阻碍作用;反倒是经济发展实力强的省份社会保障支出水平却低,社会保障的负担水平越低,对经济的阻碍作用越弱。
《公共财政概论》第六章:社会保障支出社会保险是政府参照保险市场原则为社会成员提供的生活保证,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组成部分。
社会救助是政府通过财政拨款,为贫困的社会成员提供的生活保证。
第六章:社会保障支出社会保障概述社会保险支出社会救助支出一、社会保障的含义和内容二、政府介入社会保障的理由三、中国的社会保障和社会保障支出一、社会保险的特征二、社会保险基金三、中国的社会保险项目和社会保险支出一、社会救助制度的演变二、社会救助支出的规模和结构四、中国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和完善(一)社会保障的概念及概念要素(二)社会保障的内容概念概念要素社会保障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础相适应,国家和社会依法对社会成员基本生活予以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
(1)社会保障的责任主体是国家和社会(2)社会保障的实施以法律法规为支点(3)社会保障的最终目的是稳定社会(4)社会保障的目标是满足公民的基本生活需要1. 社会保险2. 社会救助3. 社会福利4. 社会优抚5. 社会互助社会保险主要包括:(1)养老保险(2)医疗保险(3)失业保险(4)工伤保险(5)伤残保险(6)疾病、生育保险(7)丧葬补助社会救助与社会保险的异同:同:同属于社会保障,两者都具有强制性,且都是为了保障社会成员最基本的生活需要的目的服务的异:(1)社会救助具有无偿性,社保则受保人先得缴纳一定的费用才能获得相应的生活保证(2)社会救助的对象是贫困者,因而是一种事后补救,而社会保险的对象是所有的劳动者,因而是一种防患于未然的预防性措施。
广义的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是同义语狭义的社会福利是社会保障的组成部分公共福利专项福利区域性福利社会优抚是指国家和社会为确保军人等从事特殊工作的人员及其家属的一定生活水平,给予的优待、抚恤和妥善安置措施的总和。
社会互助是指在政府引导和支持下,社会团体和社会成员自愿组织和参与的扶危济困活动。
(一)保护公民基本生活权利(二)提供个体评价低于社会评价的优值品(三)消除保险市场上的逆向选择(四)调节收入分配,缩小贫富差距(五)维护宏观经济稳定,平抑经济周期波动(一)覆盖广泛性(二)参与强制性完善的社会保险制度犹如一张安全网,社会保险的受益范围广,形式多样,能确保社会成员享受从“摇篮”到“坟墓”的各个层次、各个方面的制度保障。
社会保障支出分析社会保障支出是国家为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和社会稳定而进行的资金投入,它对于社会的公平与和谐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社会保障支出涵盖了多个方面,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以及社会救助等。
这些支出项目的设立旨在为不同群体提供必要的生活保障和风险抵御能力。
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障支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养老保险的支出压力不断增大。
在我国,养老保险体系主要由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和个人商业养老保险构成。
基本养老保险是由国家强制实施,为退休人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制度。
然而,由于人口结构的变化,养老金的收支平衡面临挑战。
一方面,老年人口数量不断增加,领取养老金的人数增多;另一方面,劳动力人口比例相对下降,缴纳养老保险的人数增长放缓。
这就需要不断优化养老保险制度,如适当延迟退休年龄、提高养老保险缴费基数、加强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运营等,以确保养老金的可持续发放。
医疗保险的支出同样不容忽视。
医疗保险旨在帮助人们应对疾病带来的经济风险,减轻医疗费用负担。
我国的医疗保险体系包括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等。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医疗费用的上涨,医疗保险支出也在逐年增加。
为了合理控制医疗保险支出,需要加强医疗费用的监管,推进医疗体制改革,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鼓励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形成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
失业保险在保障失业人员基本生活、促进再就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当经济形势不稳定,失业率上升时,失业保险的支出会相应增加。
为了更好地发挥失业保险的作用,需要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加强职业培训和就业服务,帮助失业人员尽快重新就业,减少失业保险的长期依赖。
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也是社会保障支出的重要内容。
工伤保险为因工作受伤或患职业病的职工提供医疗救治、经济补偿和职业康复等保障;生育保险则为女职工在生育期间提供生育津贴和医疗服务。
这两项保险对于保障职工权益、促进劳动力再生产具有积极意义。
相适应时,它对经济起着积极的保障与促进的作用, 当其与该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时, 它也能起到反的”乘数作用”。
一、我国的社会保障水平分析在宏观层面上,通常采用的衡量社会保障水平方法为社会保障支出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其反映出一国或一个地区社会保障发展的深度.即从社会保障资金的供给角度分析一国或一个地区的社保水平.本文选取1997-2004年为样本年份,根据这一段时期社会保障分项支出统计资料来看,我国的社会保障项目主要包括社会保险(养老、医疗、失业、工伤与生育保险)、社会福利与救助以及社会抚恤支出,并计算出社会保障总水平(见表1)。
中国的社会保障支出水平(表1)单位:(100 million yuan)年份GDP 基本养老保险支出失业保险支出医疗保险支出工伤生育支出社会保险基金支出总额抚恤事业费支出社会福利及社会救济费主要民政事业费支出社会保障支出总额社会保障水平(%)1997 361998 34199920002001 160 2908200220032004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报告》,《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统计年鉴》表中对老年人定义为60岁以上的人。
联合国把60岁作为界限,规定老年人是指60岁以及60岁以上的人,参见UN 1995/16/(1995),这一标准被国内外学者广泛采纳,《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采用这个年龄划分标准。
穆怀中教授利用相关回归统计分析法,考察了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的相关变量间的关系,依据人口结构理论和”Cobb-Douglas生产函数”构建了适度社会保障水平测定模型:引入中间变量工资收入总额(W)则:=;其中:代表社会保障支出总额; G代表国内生产总值; Q: 社会保障负担比重系数;H:劳动生产要素分配比例系数。
根据国际经验和”Cobb-Douglas生产函数”将H的值界定为75%比较适合并具有现实性。
则测定模型可写为:其中:代表老年人中占总人口的比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