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小说阅读之情节作用类题型答题
- 格式:ppt
- 大小:840.50 KB
- 文档页数:20
小说情节之作用题阅读与指导一、常见设问方式1.分析某一情节或句子的作用/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2.将小说的某个情节删去,对小说的人物刻画和小说主题的表现有没有影响?为什么?3.理解小说情节的高潮或结尾的作用。
4.某某情节设置是否合理?说说你的理由。
二、解题思路要解决此类问题,需要从两个大的角度考虑:一是结构上:结构上是指情节本身的作用,与其他情节之间的作用。
这就需要考虑情节本身在文章中所处的位置——开头、中间、结尾;二是内容上:内容上是指情节与环境、人物、主题、读者之间的作用。
这就是我们归纳的“四循环(情节、环境、人物、主题)+一读者”模式。
具体思考角度:结构上(即该情节与其他情节的关系)开篇点题设置悬念,埋下伏笔总领全文,引出下文,为下文某情节…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使情节陡生波澜,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照应前文或开头,使结构严谨,浑然一体营造或渲染气氛,如紧张气氛、喜剧气氛、悲剧气氛等从该情节与人物关系角度:刻画了怎样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或丰富了人物形象。
从该情节与环境关系角度:主要体现在为人物的活动创设了怎样的社会生活环境。
3、从该情节与主题的关系角度:揭示(表达、寄托、暗示)了小说的主题,深化(升华)主题。
4、从该情节与读者感受的关系角度: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兴起波澜,引人入胜;留下想象空间,令人回味无穷;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三、针对练习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马兰花李德霞大清早,马兰花从蔬菜批发市场接了满满一车菜回来。
车子还没扎稳,邻摊卖水果的三孬就凑过来说:“兰花姐,卖咸菜的麻婶出事了。
”马兰花一惊:“出啥事啦?”三孬说:“前天晚上,麻婶收摊回家后,突发脑溢血,幸亏被邻居发现,送到医院里,听说现在还在抢救呢。
”马兰花想起来了,难怪昨天就没看见麻婶摆摊卖咸菜。
三孬又说:“前天上午麻婶接咸菜钱不够,不是借了你六百块钱吗?听说麻婶的女儿从上海赶过来了,你最好还是抽空跟她说说去。
2024届高三复习小说考题探究(5):情节类题(分析情节作用)一、考题解读1.考题式样①(2021·全国乙卷《秦琼卖马》)王超杰为什么选择《秦琼卖马》的唱段,且唱得壮气不足?请简要分析。
②(2019全国III《到梨花屯去》)两个乘客为什么沉默?小说为什么首尾均有这一细节?③2.答题方略(1)相关知识小说中的情节,在小说中总有其相应的作用。
分析评价小说的情节作用,是小说常考的题型。
不同位置的情节,作用可能会有所不同。
具体如下:开头情节结尾情节反复出现的情节(2)答题角度情节作用的答题角度1.(2021·全国乙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试题。
秦琼卖马谈歌民国二十二年立秋这天下午,保定城淹没在一片知了的鸣叫声中。
一辆人力三轮停在了古董店艺园斋门前。
一个身着灰布大褂的中年汉子下了三轮,提个柳条箱进了店门。
伙计杨三忙迎上来,给汉子让座沏茶。
“我找韩定宝先生。
”杨三怔了一下,低声答道:“韩老板已经去世三年了。
”汉子惊了脸,手里的茶碗险些跌落。
杨三又道:“现在的老板是杨成岳先生。
”汉子呆了片刻,缓声道:“我想见一见杨老板。
”说着取出一张名片。
杨三接过看了一眼,惊讶道:“您就是王超杰先生啊。
您稍等。
”王超杰,人称北方铁嗓,专攻老生。
平生喜好收藏官窑彩瓷。
几年前一场中风,愈后左腿不利落,便不再登台。
不一刻,一壮年男人出来,拱手道:“王先生,幸会。
我是杨成岳。
早年曾听过王先生的大戏,今日竟是有缘在此相见。
”王超杰笑笑:“这么说杨老板也是门里人了?”杨成岳笑道:“不瞒王先生,杨某也曾是票友,只是不敢与王先生坐论其道。
——不知王先生到保定有何贵干?”王超杰笑道:“有几件古瓷,想让杨先生鉴赏。
”便打开柳条箱,取出一摞盘子,放在桌案上,共是六件。
杨成岳凑近细看,看了半刻,便向王超杰点头微笑。
王超杰笑道:“这是我多年前从一个落魄商家手里收购而来。
地道上品,还请杨老板说个价钱。
”杨成岳问:“此乃王先生心爱之物,何故出手呢?”王超杰长叹一声:“生计所迫,还望杨老板成全。
小说阅读作用题解题模板情节作用题解题模板(一)开端性情节的作用1.对情节的作用:引出下文情节,为下文作铺垫。
▲以紧张场景、悬念或怪异现象为小说开端,可以制造悬念,激起读者阅读兴趣;▲与后文行成某种反差的效果。
2.对人物的作用:以主人公或其他重要人物的出场为小说开端,对人物的集中描写会塑造出该人物的典型形象。
3.对环境的作用:集中描写重要场景。
4.对主旨的作用:揭示或暗示小说主旨。
(二)过渡性情节的作用1.小说过渡的共同作用是:交代上下文其他情节的发生原因,为上文作补充,为下文作铺垫,引出下文的情节或人物。
2.以集中的人物描写或环境描写为小说过渡:可以推动情节发展,烘托故事气氛,塑造人物形象,使主题内蕴更深刻。
3.以回忆性的插叙为小说过渡:通过现实与回忆的对比与交织,使小说内容更丰富。
4.以反差性、对比性情节为小说过渡:可以突出主人公形象,交代主干情节的原因,在对比中凸显小说主题,艺术效果上可增加悬念,使叙事波澜起伏。
(三)结局性情节的作用1.对情节的作用:呼应开头或上文的情节,使全文结构严谨、故事完整。
▲如在结局出现反转式情节,会产生戏剧性效果,增强小说的戏剧张力,使情节更为曲折,与上文形成对比。
如果在上文有相应的伏笔,则可与上文的伏笔相照应,使故事情节平中见奇,又在情理之中。
如果上文伏笔若有若无,则可使结尾呈现出某种含蓄或魔幻的色彩。
▲如在结局出现开放式情节,可制造出余韵悠长、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留有想象空间,引发读者的想象。
2.对人物的作用:塑造人物,表现人物特征或心理。
▲如在结局使人物形象发生微妙变化,则可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进一步渲染人物的情感与心理。
3.对环境的作用:▲如在结局出现了新的环境或场景,则可使环境更具典型性,更加丰富。
▲如果此环境优美,则在审美意蕴上使小说充满诗情画意,更具画面感和意境美,给人留下审美的空间与回味的余地。
4.对主旨的作用:①暗示小说主题,引发读者思考;②呼应标题。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小说阅读情节作用答题技巧与练习题一、小说阅读“情节”作用常见提问方式1.文中写了XX情节(或场面等)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2.小说反复写XX这个情节,目的是什么。
3.小说以“XX”为中心叙亊写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筒要分析。
4.小说以一个没有谜底的“XXX”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5、本文以“我”与XXX的冲突开篇,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二、解答思路:小说情节的作用主要考查两方面:一、不同位置情节作用;二、典型细节或反复出现的情节作用。
(一)情节位置作用(1)开头的情节类型及作用:1、一般开头:开门见山,点名题旨;引出下文,为后面情节作铺垫;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2、设疑开头:造成悬念,引起下文;引起读者思考;激发阅读兴趣。
3、写景开头: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2)中间节类型及作用:补充叙事,揭示矛盾关系。
照应前文,或为后面的情节作铺垫或埋下伏笔。
推动故事发展或转折。
(3)结尾类型及作用:1、出人意料式。
(欧·亨利式结尾)结构上,使故事陡生波澜,表现手法上,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内容上,突出人物形象,深化主题。
表达效果上,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2、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
主要作用在表达效果上:留下空白,让读者驰骋想象,进行艺术的再创造。
3、补叙式。
结构上,与上文情节的呼应,解释悬念;内容上,使人物形象更加完整,深化主旨。
4、卒章显志式。
往往有解释悬念、揭示主题的作用。
5、令人感伤式。
主题上,深化主题;表现人物性格上,突出人物性格,增强悲剧色彩;表现效果上,令人感动和回味,引人思考。
6、大团圆式。
主题上,凸显出美好人性;表现效果上,符合大众对审美的追求,引起读者的共鸣,同时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耐人寻味;读者的感情体验上,读者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7、设疑式:.正面解疑,使情节翻转,出人意料,增强小说的戏剧张力;正面解疑,深化了主题;反面解疑,打破读者的心理预期,留下了更多想象回味的空间。
高考小说阅读情节的作用一、概括情节①从理清小说的结构层次寻找线索,抓住主要的矛盾冲突、重要场面、重要事件等几方面概括文章的主要情节。
②依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故事进展来概括内容(有的兼有序幕和尾声)。
二、情节展开(1)从(由)……写到(引出)……,然后……,最后……,从而解释(体现)……(2)引题……事例……拓展……反思;(3)以……为线索,选取了哪些材料来表现主旨:(4)作者构思文章的思路是:时间、地点、逻辑【并列、递进(层层深入)、正反对照】、情感变化等。
三、情节作用1、整体来说A.内容上,情节本身对人物性格塑造和主题思想表达有何直接或间接的具体作用;B.结构上,有无“设置悬念”“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照应前文”“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丰富故事情节、等作用;C.表达效果上,即从给读者的感受分析,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令人回味、张弛有度,摇曳多姿等。
2、分条理(1、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2、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3、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4、照应前文;5、推动情节发展、丰富故事情节;6、刻画人物性格,突显人物形象;7、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点题;8线索)四、探究情节(1)首先明白文中的环境、情节、人物形象、主题以及四者之间的两两之间、整体之间的关系;(2)其次思索题干中涉及到的内容与上述环境、情节、人物形象、主题之间的关联或者异同;(3)说出自己的见解,在文中找出证据,作简要说明、分析。
【阅读训练】巴尔塔萨的一个奇特的下午[哥伦比亚]加卡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鸟笼做成了,巴尔塔萨习惯地把它挂在房檐底下。
刚吃完午饭,就听人到处在说,他做了一个全世界最漂亮的鸟笼。
来瞧热闹的人多极了,巴尔塔萨房前简直门庭若市,吵吵嚷嚷的,他只得摘下鸟笼,把木工作坊的门关上。
"你该刮刮脸啦。
"鸟尔苏拉对他说。
星期,丈夫一心扑在鸟笼上,于木工不用可是鸟笼一做事烦恼就顿时烟消云散了。
高考小说鉴赏——情节一、情节作用题这类题型主要考查对情节作用的概括、分析、鉴赏能力,提问形式主要有:1.文章开头、中间、结尾写某某情节,有什么作用?2.某情节对全文情节的展开有什么作用?3.小说写某某情节,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答题思路这类题可以从两个大的角度考虑:一是内容上,二是结构上。
内容上是指情节本身、情节对环境、情节对人物、情节对主题、情节对读者的作用;结构上是指对其他情节的作用。
另外,要注意根据提问形式来确定答题角度,如果是单一角度,即给定了答题角度,就按照给定角度来答;如果是综合角度,即没有给出明确的角度,就需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考虑:1.从情节与小说环境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突出(烘托、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使环境更具典型性等;2.从情节与其他情节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埋下伏笔,设置悬念,线索,铺垫,照应,推动情节发展,使情节曲折生动,对比,衬托,承上启下等;3.从情节与人物形象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塑造了……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或精神,刻画了人物……的心理,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充实等;4.从情节与小说主题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揭示(表达、寄托、暗示)了……的主题,深化主题,突出主题,丰富主题等;5.从情节与读者感受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设置悬念,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吸引读者注意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等。
这类题型的规范的答题格式一般为:作用点+体现点。
所谓“作用点”是指作用是什么,一般要用术语来答;所谓“体现点”是指这个作用在文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必须结合文本具体内容分析。
例:2011年高考安徽卷小说阅读《巴尔塔萨的一个奇特的下午》第14题:小说的结尾部分,写了从来没喝过酒的巴尔塔萨喝得酩酊大醉,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根据小说,请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谈谈你的见解。
参考答案:(角度一)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醉酒的行为使读者对勤劳、纯朴、善良的巴尔塔萨有了更深的认识,发现他还有爱面子、冲动等性格特点,认识到巴尔塔萨性格的复杂性。
(原创)小说阅读之“好处”、“作用”类题的万能答题模板一、从情节结构的角度思考:①揭示了小说的主要事件或主要故事情节。
(多是标题的作用)②成为贯穿全文的线索,使文章脉络清晰。
(多是标题的作用)③为文中主要人物出场作铺垫。
(多指环境和景物描写的作用)④推动情节的向前发展或继续向前发展。
(景物描写、突发事件、新人物现身)⑤使情节起伏跌宕,一波三折。
(情节手法的作用,如误会、悬念、巧合、突转)⑥使故事情节富有戏剧性。
(情节手法的作用,如误会、悬念、巧合、突转)⑦伏笔照应或者首尾呼应,使得结构很完整。
(写作手法和技巧的作用)⑧开门见山或先抑后扬,使得结构很紧凑。
(写作手法和技巧的作用)二、从表现人物形象的角度思考:①烘托人物的心情。
(环境和景物描写)②凸显人物某方面的性格特征。
(标题,人物描写手法的作用,动作、语言、细节等)③丰富了人物形象或使人物形象更加饱满。
(人物描写手法的作用,动作、语言、细节等)④对比衬托文中的主要人物形象。
(线索人物或次要人物的作用)⑤介绍(或暗示)人物的身份、背景。
(景物和环境的作用)⑥为人物的转变(情感、思想、性格)提供契机。
(叙述手法的作用,如插叙、补叙等)三、从表现小说主题的角度思考:①突出表现小说某方面的主题②升华(或深化)了小说……的主题③拓展(或拓宽了)小说……的主题四、从人物所处环境(或背景)的角度思考①介绍时间、地点、时令、气候等。
(标题、自然景物)②暗示人物的生存环境或生活背景。
(景物或社会环境)③渲染小说气氛,奠定小说的感情基调。
(景物或社会环境)④有利于揭示人物生存状态和命运走向。
(情节安排作用)五、从有利于读者的角度思考:①采用倒叙,吸引读者阅读兴趣②设置悬念,扣人心弦,引人入胜③让读者与文中主人公产生共鸣,并与之同呼吸共命运④使读者感觉到结局既在预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⑤留白式的结局,为读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六、从作者表达情感方式角度思考:①使情感表达更充沛②直接表达或委婉含蓄表达③通过比喻夸张的形式表达④通过幽默讽刺,嬉笑怒骂的形式表达(以上多指语言风格的作用)敬请特别注意:1、答题时,主要从人物、情节、环境、主题几方面考虑,其他几方面作为辅助或拓展。
高考小说阅读“情节类”题型答题方法总结高考小说阅读“情节类”题型答题方法总结一、情节梳理题这类题型主要考查对小说故事情节的梳理概括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理清小说的结构层次,即开端、发展、高潮、结局;2、寻找贯穿小说的线索;3、抓住小说中的重要场面、重要事件。
这类题型的提问形式主要有:1、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或梳理小说的脉络。
2、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3、概括小说某一环节的内容(如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4、简要概括人物、事件变化的过程。
答题格式这四种提问形式的规范答题格式一般为:何时+何地+何人+何事。
当然具体答题时需要根据小说内容和题目要求对这些要素作适当取舍,但核心要素“何人”“何事”必须具备。
答题时要注意按照情节发生发展的顺序表述,按照主谓宾的形式组织,切不可纠缠于细节,面面俱到。
梳理小说的情节,可从事件角度、人物角度、心理角度、时间角度、空间角度和线索角度等几个方面考虑;还可综合以上要素角度,全面概括。
无论从哪一角度切入梳理情节脉络、提取要点,都应做到环节清楚、条理畅达,简洁明了。
5、这篇小说的情节是如何展开的?请概括回答。
这种提问形式在答题格式上与前四种是不同的,很容易误解为“概括小说的情节”,因此遇到此类题时要特别注意辨析。
答题格式这类提问形式的完整规范的答题格式一般为:①正确指出小说的线索;②正确指出小说展开故事情节的方式;③分条分点概括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尾。
当然,“分条分点概括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尾”这一步需要根据题目的具体要求作恰当的取舍。
如果题干中有“概括回答”的提示或要求,则说明不需要答出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尾;如果题干中有“简要分析”的提示或要求,则说明需要答出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尾。
二、情节作用题这类题型主要考查对情节作用的概括、分析、鉴赏能力,提问形式主要有:1、文章开头/中间/结尾写某某情节,有什么作用?2、某情节对全文情节的展开有什么作用?3、小说写某某情节,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答题思路这类题可以从两个大的角度考虑:一是内容上,二是结构上。
小说阅读作用类题目的答题技巧小说作用类题是高考的高频题型,这类题比较重要,应引起同学们的高度重视。
同时各种教材资料对这类题也都有概括,但都不是特别系统。
学生容易记混,也不容易记住,掌握起来比较难。
我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几点答题思路与同学们共飨。
小说阅读中作用类题目有多种提问方式,比如题目的作用(好处)、句子的作用(好处)、人物的作用(好处)以及段落的作用(好处)等,无论问什么作用都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选择作答:一、结构方面1、题目。
所提问的内容对题目如果有作用的话那就只有一个照应(呼应)题目。
如果所问问题是题目的作用,那我们首先要考虑是不是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和主要情节。
2、线索。
考虑所问内容是否为文章线索贯穿全文,串联故事主要情节。
3、情节。
对故事情节的作用主要有两类:⑴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⑵使文章情节更加曲折。
如何辨析呢?这就要看所问内容是否对故事发展有影响,如果不可或缺,就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反之,如果删去对故事结局没有影响,那就是“使情节更加曲折,丰富文章内容”。
4、照应。
向文章所问内容以上找,看是否有相照应的句子、情节、语段。
5、铺垫。
向文章所问内容以下找,看是否有铺垫性的句子、情节、语段。
6、结局。
考虑所问内容对故事结局是否有影响,常用的有“暗示故事结局”、“总结全文交代故事结局”等。
二、内容方面。
小说的内容方面很简单,但非常重要。
因为小说主要内容是通过塑造人物形象反应文章主旨。
1、人物形象。
所问内容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有什么作用。
常用的语句有“揭示人物形象”、“突出人物形象”、“丰富人物形象”,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更加丰满”等。
2、文章主旨。
所问内容对文章主题有什么作用。
常用的语句有“暗示文章主题”、“揭示文章主题”、“突出文章主题”、“丰富文章主题”、“深化(升华)文章主题”等。
三、艺术效果。
也可称为读者感受,这一方面是高考常答的,考察学生的鉴赏能力。
一般常答的格式为:1、开头。
情节作用题答题模板一、从情节本身角度看1. 推动情节发展- 这就像是给故事的小火车加燃料呢。
比如说在很多冒险故事里,主角发现了一个神秘的线索,这个线索就推动着他去下一个地方探险。
像《哈利·波特》里,哈利发现了魔法石的秘密这个情节,就促使他要去阻止伏地魔得到魔法石,这一下子就把故事从学校里日常的学习生活推进到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守护魔法石大战里。
如果没有这个情节,故事就会在霍格沃茨的课堂里打转,那可就没那么刺激啦。
2. 构成情节起伏- 情节就像一条波浪线,有起有伏才好看。
就像坐过山车一样,一会儿高一会儿低才刺激。
比如说一个爱情故事,男女主角本来甜甜蜜蜜的,突然因为一个误会就吵架分手了,这就是情节的起伏。
这个起伏会让读者的心也跟着揪起来,读者会想:“哎呀,他们怎么这样啊,能不能和好啊?”这种情节上的起伏能把读者紧紧地吸引在故事里。
如果故事一直是平平淡淡的,就像一潭死水,那可没人愿意看呢。
二、从人物形象角度看1. 表现人物性格- 情节就像是一面镜子,能照出人物的性格。
比如说在《骆驼祥子》里,祥子刚开始努力拉车,省吃俭用想买一辆自己的车,这个情节就表现出他勤劳、有上进心的性格。
可是后来他经历了三起三落,慢慢地变得懒惰、自私、堕落,他的这些性格变化也是通过一系列的情节体现出来的。
就像我们通过一个人做的事情来判断他是什么样的人一样,情节就是人物做的那些事情,能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人物的性格特点。
2. 丰富人物形象- 一个好的情节能让人物形象更加立体。
就像给一个简单的人偶穿上各种各样的衣服,戴上各种配饰一样。
还是拿《骆驼祥子》来说,祥子在和虎妞的相处过程中,他的无奈、他的挣扎,这些情节让我们看到了他除了勤劳努力之外的其他方面。
他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只有勤劳这一个标签的人物,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各种情感和矛盾的人。
三、从主题表达角度看1. 揭示主题- 情节是主题的载体呢。
比如说《祝福》这个故事,祥林嫂的悲惨遭遇这个情节就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主题。
高考小说阅读“情节作用题”专题训练(附答案解析)【真题引路】一、(2019高考全国卷3)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到梨花屯去何士光这故事开场时是颇为平淡的,只是后来,马车快要进梨花屯,而两个乘客也沉默时,回过头来看一看,兴许才有一点故事的意味……一辆马车从白杨坝出来,车夫是个老人家。
在一座石桥旁,他把一个中年人让到车上来。
看得出,这是位下乡干部。
天色好晴朗。
水田还没有栽上秧子,但包谷已长得十分青葱,初夏的山野,透露着旺盛的生命力,叫人沉醉不已。
碎石的马路拐弯了,爬坡了,又拐弯了,又爬坡了。
不时有布谷在啼叫,车上的人似乎打起盹来了。
不知过了多久,马车停住。
打盹的干部猛地抬头,看见有人正上到车上来。
“啊,谢主任?”来人犹豫地打招呼,似乎有些意外。
“是……老赵同志?”谢主任嗫嚅了一下,也有些突然。
车抖了一下,从横过路面的小小水沟上驶过。
谢主任把香烟掏出来,递一支给老赵:“去梨花屯?”语气中有和解的意味。
老赵谨慎地回答:“是。
”“去包队吗?“是。
胜利大队。
”“我也是!”谢主任和蔼地笑起来,“我们都是十回下乡九回在,老走梨花这一方!笑颜使气氛松动起来。
三只白鹤高高飞过,不慌不忙扇动着长长的翅膀,在蓝天里显得又白又亮……“老赵,”谢主任开诚布公地谈起来,“我一直想找机会和你谈谈呢!为七六年秋天在梨花挖那条沟,你怕还对我有些意见呐!“谢主任,你说到哪里去了!”“实事求是嘛!当时我是工作队的负责人,瞎指挥是我搞的,该由我负责!有人把责任归到你头上,当然不应当!”“我……”“我也明知那条沟不该挖,一气就占了四十亩良田。
但当时压カ大啊;上边决定要挖,社员不同意挖,是我硬表了态:我叫挖的,我负责!”“这种表态,”老赵想了一想,“我也表过……”“那是因为我先表嘛!”谢主任接过话头,“老赵,去年报上有篇报道,你读过没有?”“哪一篇?”“谈得真好!”谢主任不胜感慨地说,“是基层干部座谈。
总结说:上面是‘嘴巴硬’,基层干部是‘肩膀硬’!基层干部负责任。
考点一:概括分析情节一、情节的梳理1、基本模式:开端、发展、高潮、结局2、问:•文章写了哪几件事情?请依次概括。
•小说情节一波三折,请概括小说情节发展的跌宕之处。
3、答题方法:把握矛盾冲突根据时间、地点梳理根据线索来梳理4、答题模板: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②……③……5、举例:二、情节的作用1、问:•文中多次提到某一情节,有何意图/用意?•开头/结尾/文中某情节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作者为什么要讲述某一情节?2、答题模板:①本身:讲述了一个……的故事,展现了……的内容②环境:交代了人物活动的环境③情节:开头——开篇点题/设置悬念,引出下文,为下文的…情节做铺垫中间——承上启下,承接上文的…情节,引出下文的…情节结尾——照应上文的…情节,收束全文④人物:塑造了…的人物形象,使人物形象更加丰富⑤主旨:揭示/寄托/暗示了…的主旨,深化主题,使主题更加丰富、突出⑥读者: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的想象和思考三、情节的手法注意:插叙的补叙的区别插叙插入的是基本事件之外的有关情况,去掉并不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
补叙是基本事件发展之中的有机环节,去掉会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
2、问:•本文的情节是如何组织的?•作者是怎么展开叙述的?•开头/结尾/中间某一情节设计巧妙,采用了什么手法?3、答题模板:①情节本身写了什么②具体手法+结合文本分析③……四、情节安排的效果1、问:小说在情节安排上有什么效果?2、答题模板:①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
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②全文叙述方式及其效果。
③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
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
④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
给读者想像,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
此外,还有出人意料式、悲剧式、喜剧式等。
⑤以……作为贯穿情节的线索。
使文章情节紧凑。
⑥总结: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和叙事策略,既表现生活本身的逻辑,同时又使情节曲折生姿,跌宕起伏,高潮或结尾平中见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