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知道的天师府前世今生
- 格式:docx
- 大小:19.06 KB
- 文档页数:5
天师府狐仙堂的传说*导读:北宋崇宁某年的阳春三月,天师府内百花吐艳,千树竞绿,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三十代天师虚靖公起了个大早,按照日常惯例,每天必……北宋崇宁某年的阳春三月,天师府内百花吐艳,千树竞绿,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三十代天师虚靖公起了个大早,按照日常惯例,每天必在三省堂打坐运气,然后漱洗用膳。
这天他刚运气结束,突然听到一声巨雷掠过天空,接着电光闪闪,雷声阵阵,顿时升起一片乌云,颇有雷雨来临之势。
虚靖天师步出三省堂,仰望天空,觉得今天有点异常,便掐指一算:唔,必有妖魔出现。
正在思忖时,忽见一身穿黄衫的青年美女气喘吁吁地跪在天师面前,叩头跪拜说:天师真人,请救救我,边说边流着眼泪。
你是什么人?老老实实交代!虚靖天师板着脸问。
黄衫美女哆哆嗦嗦地向天师禀告:我,我是狐狸精,已修炼两千年,即将修成正果,所以历此大劫。
天庭命雷公,雷婆要劈死我,请天师慈悲为怀,救我一命。
狐狸精一边说一边叩头。
凡是妖魔,一律要斩除,我救你不是养痈遗患吗虚靖天师严词斥责。
天师真人,我死不足惜,但我有孕在身,很快就要分娩。
天庭劈死我,可我胎内的婴儿是无辜的啊狐狸精泣不成声地哭诉。
听完狐狸精的哭诉,虚靖天师颇有怜悯之意。
心想:天生万物,都有生灵。
尽管狐狸精令人厌恶,但她腹中狐婴不能受到株连。
如果狐狸精能改恶从善,不也是一件义举吗?于是,指着狐狸精说道:你要本天师搭救可以,但要依从三件事。
狐狸精叩头问道:请问哪三件事?虚靖天师答道:第一要持斋,不许残害其他动物;第二要择地隐居,不得骚扰百姓;第三要受戒人道,早晚诵经,改恶从善,为民做好事。
狐狸精拱手立誓说:一定做到,决不违犯。
如有违抗,甘愿受死。
虚靖天师见她有悔改之心,便叫起立受戒。
然后带领几名道徒前往祖天师殿焚香点烛,向天庭发文申奏,奏明赦免狐狸精的原委。
玉皇大帝接到天师的《禀告文书》便命令雷公、雷婆收兵回府,不必寻找狐狸精了。
不一会,天空又恢复晴朗。
呈现出一派碧空万里,春意盎然的景象。
上清古镇天师府,龙虎⼭中神仙家从龙虎⼭到上清古镇有14公⾥,沿途青⼭蜿蜒,景观很多,有⼋戒梦仙,三清论道,⽼君授徒,王长护教等。
古镇⼊⼝有棵唐代古樟,已有1300年历史,仍然那么茂盛。
天师府是历代天师⽣活起居和祀神的处所,是⼀座王府式的道教古建筑群。
依⼭临河,⽓势恢弘。
头门正中上悬“嗣汉天师府”的门匾。
门前笔⼒雄健的抱柱楹联“麒麟殿上神仙客,龙虎⼭中宰相家”,上联说的是西汉张良,能参加麒麟殿⾼级军政会议。
下联指38代天师官⾄⼀品,是享受级别不给⼯资的名誉宰相。
此联是明朝礼部尚书董其昌所书。
穿过⽂官下马、武官下轿的仪门,甬道两侧各有⼀群呈院落式的建筑。
东侧是⽞坛殿:正殿是财神殿,供奉武财神赵公明,⽂财神范蠡,关圣帝关公;南偏殿为救苦殿,供奉哪吒师⽗救苦天尊,吕洞宾和黄⼤仙;北偏殿为⽂昌殿,供奉⽂昌帝君,许逊和葛⽞两位真君。
西侧是法篆局,供奉了九位⼥神,与对⾯⽞坛殿中供奉的九位男性尊神相对,显⽰阴阳平衡。
正殿是⽃姆殿,供奉着⽃姆⽼君,西王母和主掌⽣育的⼥神;北偏殿为⽞姆殿,供奉着补天的九天⽞姆⼥娲娘娘,上清派第⼀代宗师魏存华夫⼈,海上救难⼥神天妃娘娘妈祖;南偏殿为慈航殿,供奉着道佛两教均祀奉的神灵观⾳⼤⼠,何仙姑和送⼦娘娘。
⼆门的抱柱对联 “道⾼龙虎伏,德重⿁神钦”,由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陈莲笙书写。
六扇⼤门上绘有秦琼、尉迟恭、程咬⾦、单雄信、罗成、杨林六位威风凛凛的门神。
进了⼆门就是⽟皇殿,殿前是⼀⼝古井,历代天师做法画符都是取这井中之⽔,所以⼜叫法⽔井。
游⼈都蜂拥着在井中提仙⽔⽽饮,以求去病强⾝。
导游向我们解释说,这不是⽔浒传第⼀回“张天师祈禳瘟疫,洪太尉误⾛妖魔”中,那⼝逃脱了108个魔君的镇妖井,那⼝井在距天师府⾥许的上清宫中,因为时间不允许,我们没有去看。
在⽟皇殿⾥,我在⽟⼥像前很是多呆了⼀会,因为她是在杭州炼丹得道的,内⼼⾃然多了⼀份乡情。
天师府第三道门内是天师的⽣活起居的私邸。
门楣上的“相国仙府”,喻其天师是张良后代。
【江西】上清古镇张道陵天师府龙虎⼭景区上清古镇内最著名的是天师府了,必须要进去参观⼀下。
天师府全称“嗣汉天师府”,亦称“⼤真⼈府”。
为张⽒历代起居之地,原建于龙虎⼭脚下。
北靠西华⼭,门临泸溪河,⾯对琵琶⼭,依⼭带⽔,⽓势雄伟。
天师府始建于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后⼜经⼗多次修建,现存⽊构建筑均为清乾隆、嘉庆和同治年间遗物。
传⾔天师府是张盛以及他的历代⼦孙⽣活起居之所和祀神之处,被称为正⼀派的祖庭和元明两朝管理道教事务的办公机构。
整个府第由府门、⼤堂、后堂、私第、殿宇、书屋、花园等部分构成。
规模宏⼤,雄伟壮观,建筑华丽,⼯艺精致,是⼀处王府式样的建筑,也是中国现存封建社会“⼤府第”之⼀。
院内豫樟成林,古⽊参天,浓荫散绿,环境清幽,昔有“仙都”,“南国第⼀家”之称。
天师府的建筑布局成“⼋卦”形,是道教的独有建筑风格。
这⾥⽂物古迹众多,不仅具有研究中国道教的价值,且是中国古代⽂化的珍贵遗产。
府门(即头门)临溪耸⽴,古镇⼩街东西横穿,⾯阔五间,⾼达⼆丈有⼀,⼗⼏根⼤⽊柱,六扇三开⼤门,中门正上⽅悬“嗣汉天师府”直匾⼀块,⾦光夺⽬。
前正中两柱挂有⿊底⾦字抱柱对联,上联“麒麟殿上神仙客”,下联“龙虎⼭中宰相家”,东侧置⼤⿎⼀⾯,名⽈:“通报⿎”。
门前东西墙间有⽯刻“道尊”,“德贵”⼆坊(今不存)。
建筑雄伟,⽓势不凡。
在进头门⼆⼗步的甬道间跨路横建⽯坊⼀座,上书“仪门”⼆字。
仪门是明清两代官署⼤门之内的门,既取“有仪可象”之意,⼜表⽰“列仪迎送”。
甬道指庭院中居中的通道,有“官道”的意思。
相传⽂官武将⾄此停轿下马。
进⼊仪门,在⼆门前,东为⽞坛殿(正在维护),西为法篆局。
正⼀派的符箓在法箓局制作、盖印,然后对外颁发。
正殿供⽃姥元君,⼜称“⽃姥中天梵⽓⽃姥元君”。
⼆门距头门⼀百⼆⼗步,建于清同治四年(1865)。
⾯阔三间,进深三间,东西⽿房各⼀间。
较头门矮三尺,红墙绿⽡,脊兽腾飞。
⼗⼆根⼤⽊柱设门六扇三道,门上画有秦琼、尉迟恭、杨林、罗成、程咬⾦、单雄信六尊像为三对门神。
嗣汉天师府我们来到了一座巍峨高大的门前,它坐北朝南,碧瓦红墙,丹楹朱扉,有东、中、西三开间,中门上方悬挂着“嗣汉天师府”直匾。
一看就知道,这座大府第就是我们今天要参观和拜谒的地方。
通常所讲的“府第”,就是住处的意思,一般是指有身份、有社会地位人的住处,天师府是历代张天师生活起居和祀神的处所。
从这大门朝里看,就可看出,这是一座王府式的古建筑群。
天师府坐落在上清镇中部,背靠西华山,南朝琵琶峰,门临泸溪河,依山带水,是一块风水宝地。
全府占地5.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这组建筑群融道教宫观与王府建筑于一体,是别具一格的道教领袖私第园林,这在中国乃至世界都绝无仅有,与山东孔府并称“中国两大府第”。
祖天师张道陵原在龙虎山炼丹修行,所以天师府原建在龙虎山脚。
宋崇宁四年(1105年),迁建于上清镇关门口。
元延估六年(1319年),又迁至上清长庆坊。
明代,朱元璋对江南的正一天师道怀有特殊的感情,早在他称吴王时,就和第四十二代天师张正常有私交,他做皇帝后,对张正常更是信赖和重用,改授他为“正一嗣教真人”,赐银印,秩视二品。
洪武五年(1372年),朱元璋又改授张正常为“大真人”,全称是“正一嗣教护国阐祖通诚崇道宏德大真人”,名号虽然长了一些,倒是把对大真人的要求讲得很清楚。
同时,皇帝命他掌管天下道教事,权力不小了,府第也应更气派一些,皇上又赐白金十五镒(合360两),兴建新的天师府,天师府的地址和规模基本上是那时定下来的。
当时的天师府更名为“大真人府”。
所谓真人,就是修道成真或成仙的人。
历史上曾有多位天师被敕封为“真人”或“大真人”。
可能有游客要问,这天师府为什么现在称为“嗣汉天师府”呢?原来是因为元世祖在1276年时,封第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为“嗣汉天师”,所以得名。
到1937年,第六十三代天师张恩溥改用“嗣汉天师府”之名,直至现在。
各位请看抱柱上的楹联:麒麟殿上神仙器,龙虎山中宰相家。
这副对联是明朝书法家、在朝礼部尚书董其昌于嘉靖年间所作。
龙虎山天师府辈分排字三山嫡血字辈,又称三山嫡血字派。
该字派是道教正一派(天师道)弟子取道名的依据。
(现在为茅山龙虎山阁皂山三山受职统一字辈排序)有五十字辈分别为:“守道明仁德,全真复太合,至诚宣玉典,忠正演金科,冲汉通元蕴,高宏鼎大罗,三山愈兴振,福海涌洪波,穹窿扬妙法,寰宇证仙都”。
这是五十三代天师张洪任于清顺治十五年所写的《天坛玉格》上的字派。
天师府统领三山符箓后,统一用三山嫡血字辈排字。
第三十代天师虚靖先生,授与萨守坚真人后开始,萨真人为第一代守字辈。
天师府历代张天师世系表为:第1代:张道陵。
第2代:张衡。
第3代:张鲁。
第4代:张盛。
第5代:张昭成。
第6代:张椒。
第7代:张回。
第8代:张迥。
第9代:张符。
第10代:张子祥。
第11代:张通玄。
第12代:张恒。
第13代:张光。
第14代:张慈正。
第15代:张高。
第16代:张应韶。
第17代:张颐。
第18代:张士元。
第19代:张修。
第20代:张谌。
第21代:张秉一。
第22代:张善。
第23代:张季文。
第24代:张正随。
第25代:张乾曜。
第26代:张嗣宗。
第27代:张象中。
第28代:张敦复。
第29代:张景瑞。
第30代:张继先。
第31代:张时修。
第32代:张守真。
第33代:张景渊。
第34代:张庆先。
第35代:张可大。
第36代:张宗演。
第37代:张与棣。
第38代:张与材。
第39代:张嗣成。
第40代:张嗣德。
第41代:张正言。
第42代:张正常。
第43代:张宇初。
第44代:张宇清。
第45代:张懋丞。
第46代:张元吉。
第47代:张原庆。
第48代:张彦翀。
第49代:张永緒。
第50代:张国祥。
第51代:张显庸。
第52代:张应京。
第53代:张洪任。
第54代:张继宗。
第55代:张锡麟。
第56代:张遇隆。
第57代:张存义。
第58代:张起隆。
第59代:张钰。
第60代:张培源。
第61代:张仁政。
第62代:张元旭。
第63代:张恩溥。
天师府建筑文化*导读:三清宫景愈藏而境界愈大上清宫天师殿道教建筑中的装饰道教创始初期,修道者大多住在深山的茅舍或洞穴之中,建筑比较简陋。
《广弘三清宫景愈藏而境界愈大上清宫天师殿道教建筑中的装饰道教创始初期,修道者大多住在深山的茅舍或洞穴之中,建筑比较简陋。
《广弘明集》中就有描述:张陵谋汉之晨,方兴观舍。
杀牛祭祀二十四所,置以土坛,戴以草屋,称二十四治。
治馆之兴,始乎此也。
从这个早期的文献中,可以知道早期的道教建筑和民俗建筑并没有多大的区别。
道教建筑是当时社会经济和文化的综合反映,又是道教哲学思想和信仰的物质化体现。
道教建筑的门类很多,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宫、观、殿、堂、楼、馆、舍、轩、斋等,在道教建筑中都有体现。
道教的建筑物,汉称之为治,到了晋朝叫庐,也有称靖(又作静)的。
到了南北朝时候,南朝称为馆,北朝称为观(个别称寺)。
从唐朝开始改叫观,唐宋以后规模较大者称宫或观,另外,部分主祀民俗神的建筑称为庙。
元明以后,道教衰落,道教建筑在形式上墨守成规,没有大的发展。
道教建筑的供奉、祭祀建筑体系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中国早期的墓葬祭祀活动。
根据考古发掘资料,原始先民,相信人死后进入另一个世界生活,因此在墓葬中埋入随葬品,并逐渐形成了祭祖的习俗。
随着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先民们除在祖先墓地进行祭享活动外,又向象征祖先神灵的神主或庙主(或称牌位)祭祀,在此基础上与道教结合,逐渐形成道教的祭祀建筑。
中国传统的神仙思想。
神仙是道教信奉的另一类神灵。
神仙主要指经过修炼而得道的神人、真人。
他们居住天宫琼楼、仙山洞府之中,有各种神奇本领。
另外,道教供奉一些民间崇拜的俗神,比如门神、灶神、财神等。
神仙和俗神崇拜使道教对下层民众更有吸引力道教建筑成为他们日常生产娱乐和生活风俗的有机组成部分。
作为与神沟通的道教建筑,逐渐发展演变成为祀神之所。
道教建筑的选址特点道教的宗教哲学是以生为乐,而不是以生为苦。
它追求的最高理想是今生的长生不老、得道成仙,而不是寄希望于来世的幸福。
龙虎⼭天师道史略讲(三)第三章正⼀天师道的发展和沿⾰天师道在龙虎⼭的发展和沿⾰,要从第四代天师张盛说起。
前⾯已经讲了,第四代天师张盛⼤约在公元230年前后从汉中迁回龙虎⼭。
从此,天师道(或称龙虎宗、正⼀⽞坛)就世世代代在龙虎⼭扎根。
经历了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直到上世纪共1700余年。
历代天师⼀脉相传共63代天师。
这63代天师的姓名,封号,⽣平事迹都有详细的记载,因受时间和篇幅的限制,不可能⼀个⼀个进⾏介绍。
⼤家如果有兴趣,可以参阅天师府编撰的《中国龙虎⼭天师道》或者《留侯天师世家注》。
这⾥,简略地分⼏个时期作简单的介绍。
第⼀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天师道晋朝南北朝(包括隋朝)前后共338年(即公元281-816年),当时的中国处于封建割据,混战不断的年代。
这338年中,先后有7代天师在位(4-10代)由于国家战乱,道教内部也处于⼀种分化状态,龙虎宗、天师道在这⼀时期处天⼀种隐居深⼭、潜⼼修炼的阶段。
这⼀时期,北⽅的北魏(京都在今⼭西⼤同)寇谦之成⽴“北天师道”,得到了北魏帝王的扶持,他对原有的天师道教理教仪和规戒进⾏了很多有效的改⾰。
南⽅则有葛⽞、葛洪、葛巢甫祖孙三代及著名⾼道陆修静创⽴的“南天师道”,以江西阁皂⼭为中⼼,后来称为“灵宝宗坛”。
与此同时,在江苏的茅⼭,有魏华存夫⼈创⽴的“上清派”称为“上清法坛”。
龙虎⼭,阁皂⼭,茅⼭,合称“三⼭”。
都是属于道教符箓派,或叫“正⼀派”。
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虽处于分化的状态,但在思想理论上都理加成熟,教理教规也更为规范,这就为唐朝以后正⼀道的全⾯发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节唐五代时期道教的发展唐朝时(公元618年开始),因皇帝姓李,以⽼⼦为皇室的远祖,以道教为国教,道教在全国得到迅速发展。
朝廷追号太上⽼君为“太上⽞元皇帝”,⽂武百官每⼈都要学习《道德经》,并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些王公⼤⾂,公主嫔妃都以信奉道教甚⾄⼊观当道⼠为荣。
在此期间,龙虎⼭正⼀⽞坛经过近400年的在民间的传承,影响⽇增。
龙虎山天师府导游词龙虎山天师府导游词尊敬的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来到著名的龙虎山天师府!我将带领大家一起探索这座历史悠久、文化瑰宝的神秘地方。
龙虎山位于中国江西省井冈山市,是中国道教的发源地之一,也是道教的圣地之一。
上古传说中,道祖张陵曾在此炼丹修仙,因而有了“龙飞凤舞”之称。
这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齐桓公时期,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首先,我们来到著名的天师府正殿——青云阁。
这座建筑造型古朴典雅,是道教建筑的经典代表之一。
阁内供奉了中国道教的始祖——张道陵,也就是天师道的创始人。
我们可以在这里领略到古代道教的独特魅力,感受到中国古代智慧的博大精深。
接下来,我们参观龙虎山著名的宝殿——显宗殿。
这座殿堂气势恢宏,可以在这里看到众多的神仙、仙女和神石的雕像。
其中最著名的是被誉为“神话第一美女”的西王母像,她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至尊仙女之一。
在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神秘的神话世界,领略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除了历史文化,龙虎山的自然风光也是一大亮点。
让我们前往山腰的龙虎山索道。
往上走的过程中,您可以欣赏到壮丽的山峦、奇特的地貌和茂密的植被。
一路上,您还可以感受到清新的空气和凉爽的微风,让您的旅途更加舒适宜人。
最后,我们来到龙虎山的顶峰——南台,俗称南天门。
这里地势险峻,仰望苍穹。
南台上供奉着道教的主神——太上老君,他是中国民间信仰中最崇高的天神之一。
站在这里,您可以享受到绝佳的视野和壮丽的风景,感受到人与自然的融洽和谐。
在等待太阳落山的时刻,让我们来到龙虎山的最后一站——仙桃峰。
这里是欣赏日出和日落的理想场所。
当太阳逐渐落下时,整个龙虎山似乎笼罩在一层神秘的金色光芒中,美不胜收。
带着对龙虎山历史文化的独特体验,我们的旅程即将结束。
希望您在这里度过了美好的时光,收获了珍贵的记忆。
谢谢大家的耐心聆听,祝大家旅途愉快!。
「洞天福地龙虎山道教祖庭天师府」(5)转载于龙虎山道教昨天万法宗坛“万法宗坛”是道教祖庭的重要标志,它是长期历史演变所形成的结果。
何以称“万法宗坛”?据《道教要义问答大全》记载:“道教原有四大法坛,龙虎山天师派为正一玄坛,茅山三茅君派为上清法坛,阁皂山葛仙翁派为灵宝玄坛,西山许旌阳派为净明法坛。
后因三山甚少传世,元时天师奉旨领江南道教事,故三山符箓均收归龙虎山天师府,乃改正一玄坛为“万法宗坛”,至今仍之。
这是它的名称来历,也是天师府作为道教祖庭的重要标志。
现在的“万法宗坛”是明、嘉靖五年(1526)由48代天师张彦奉旨修建的,它位于天师私第西边,和私第平排,座北朝南,自成院落。
正殿为三清殿,1985年进行了第一期修复,2006年又重修。
正中供奉的三清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
三清又指三清天、三清境,是神仙所居的最高仙境。
四御:分别指昊天金阙玉皇大帝、中天紫微北极大帝、勾陈上宫天皇大帝和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祇。
四御是仅次于三清的最高神祇。
玉帝总管三界、十方、四生、六道一切祸福;紫微大帝执掌天经地纬、日月星辰;勾陈大帝执掌南二极、天、地、人三才及主人间兵革之事;皇地祇职掌阴阳造化,滋养万物。
三官:即天官、地官、水官。
是道教最早奉祀的神,源于原始宗教的自然崇拜。
三官又称三元,农历正月十五为“上元”,七月十五为“中元”,十月十五为“下元”,旧时在民间影响很大。
五方五老:五方乃东、南、西、北、中。
五行乃五行之精(金、木、水、火、土)。
东方甲乙木,司春;南方丙丁火,司夏;西方庚辛金,司秋;北方壬癸水,司冬;中央黄老君即黄帝,为戊己土,司长夏或四季。
这是中国农耕文明演化而来的天地自然崇拜的重要内容。
左配殿:为真武殿,祀北极真武大帝,又称玄武大帝、荡魔天尊。
玄武谓龟蛇、长寿,是古代崇拜的对象。
真武大帝坐镇武当,有“非玄武不足以当之”的说法,故而在湖北武当山声望极高,享誉华夏。
右配殿:右配殿为雷祖殿。
你所不知道的天师府前世今生
*导读:看到那些头上扎个发髻的小道士,你的眼光是不是怪怪的?那看到跪在天师府前三天三夜的小帅哥,估计你眼珠子要滚得满地都是了。
最……
看到那些头上扎个发髻的小道士,你的眼光是不是怪怪的?那看到跪在天师府前三天三夜的小帅哥,估计你眼珠子要滚得满地都是了。
最近这几天,论坛里耳听八方眼观六路的XDJM们说,几天前跪在天师府门前的那个手举盼皈依天师府,悟道德之精华标语、一心渴求遁入道家的王姓小伙,总算是感动师宗踏进天师府了,登堂入室悟道做法,从此呜啦呜啦过上了太平日子。
唉,这一切,不知道曾七度验试入门弟子、素以严苛著称的作古道宗张道陵看在眼里,心里会涌起一番怎样的滋味?感动得涕泪纵横还是一连串莫、莫、莫,错、错、错?咱凡夫俗子知不道,也猜不着。
龙虎山天师府,这一神秘迷离的自然圣地,这一充满神话色彩的人文景观,各位看客筒子们注意,好戏下面开锣。
千古未衰是三国。
既然三国这么热,那先说说三国渊源吧。
作为中国正统宗教,本来不会干预俗世政治,天师府倒是蛮会做事,始终和执政者保持着联络。
由于和官府关系密切,在天师府中可以查看到许多历代帝王给天师们的封号和嘉奖记录。
当然,这里面是有渊源的。
三国里割据汉中的张鲁大家很熟悉吧,张道陵之孙,第三代天师,道行很深。
张鲁也算是黄巾军的创始元老,是黄巾军从太平道转变为天师道的关键人物。
215年,曹操发兵征讨汉中,张鲁不得已降操,把粮草全部交给了曹操。
但这位枭雄是镇压黄巾军起家的,没有谁比他知道道教的厉害,所以呢就想把张鲁斩草除根。
张鲁无奈,急忙将道教的经、箓、印、剑都传给儿子张盛,促其赶紧逃到龙虎山。
因为当时龙虎山是孙权的地盘儿,曹操的手伸不到那儿去。
经此一役,如果不是逃到龙虎山,那天师道的血脉早就绝了。
后来张盛经过政坛的大起大落之后痛定思痛,为道教选择了一条路:既不脱离政治,又和政治保持一定的距离。
啧啧,看看天师道有多么聪明吧,将教区分为24个治,分设一个主持,教区和现实社会并不重合,管辖的也只是鬼神世界,一举就回避了和朝廷官宦之间的矛盾。
再多透露几句:在鬼神世界中,天师府拥有绝对的干部任命权。
道士们有了天师府颁布的箓才可能做道场。
否则弄不好,把野鬼招来可就麻烦大了。
下面,水浒渊源开场
各位筒子们,先闪电般回溯一下《水浒全传》第一回。
第一回写的是宋仁宗嘉祜年间京师瘟疫盛行,派洪太尉去龙虎山请天师来朝祈禳瘟疫。
这位天师就是龙虎山第三十代张天师,道号虚靖。
不管阴谋阳谋吧,反正后来张天师干得挺不错,把瘟疫给制住了。
由于抗瘟有方,让本来就笃信道教的宋徽宗更多了几分敬
意。
多年之后,张天师逮个空儿,再次对宋徽宗提起这段插曲中的一段孽缘。
说之前那位去龙虎山的洪太尉因生性执拗,行为鲁莽,趁天师不在时,强行打开镇魔殿,掘露镇魔井,使天师道历代祖师擒获镇压的108个妖魔一起逃脱,投胎转世为水泊梁山的一伙贼寇,闹得这些年间四海多事,兵戈不宁。
随后,天师便念开了三十六员天罡星,七十二座地煞星。
天魁星呼保义宋江,天罡星玉麒麟卢俊义一百零八人,一个不差。
从三国到水浒,四大名著被天师府一个门庭占去了俩,天师府牛吧,嗯,我也觉得牛,这么牛的教究竟是哪个牛人创立的呢?
一起听听第一代天师张道陵的故事吧。
张道陵字辅汉,是张良的八世孙。
传说此人身长九尺三寸,浓眉大脸,红顶绿眼,鼻子高挺,眼睛还有三个角。
垂手过膝,龙行虎步,十分威武。
当时张道陵生活的时代,什么鬼使神差,什么瘟疫横行,实在是乱世中的乱世。
但乱世往往出豪杰。
张道陵除魔去病,救活万人,百姓都跑来追随他,拜他为师的一时竟达好几万人。
于是张道陵就把他们组织起来,并且订定律令、分配职务,教给他们道理,劝他们努力行善,就这样慢慢成立了道教团体,而张道陵本人也就名副其实地成了道教的祖师。
后来,为了严密组织纪律,加强对教众的信仰宣传,他规定凡教众需交五斗米供斋醮使用,这就是后来称为的五斗米道。
还
规定教众要信仰元始天尊和太上老君,除每年五月、腊月的吉日祭祀祖先,二月八日祭灶神外,不准祭其它的神,更不准胡乱行祭。
教民内要慈孝,外要敬让,不准兴讼好斗,不准欺诈世人。
这些也许就是现行的轰轰烈烈的道家五戒雏形吧。
张道陵作为该教第一代天师,也被教徒尊称祖天师、天师道。
他尊老子为教祖,奉《老子五千文》为最高经典,并且亲自撰写《老子想尔注》发挥老子的道家思想。
从此,以道为最高信仰,将道和老子相提并论。
就这样传承了千年之久。
现在,到了每年的10月初,这里都会举行龙虎山道教文化节,可以观看到道教法会表演,有意思的很。
在天师府转一圈,你就更明白啥叫叹为观止了。
天师府全称嗣汉天师府,也叫大真人府,是历代天师的起居之所。
整个府第由府门、大堂、后堂、私第、殿宇、书屋、花园等部分构成,规模宏大,雄伟壮观,建筑华丽,工艺精致,是一处王府式样的建筑。
院内豫樟成林,古木参天,浓荫散绿,环境清幽,自古就有仙都、南国第一家之称。
宋崇宁四年,天师府始建于上清镇关门口,现在府门、仪门、玄坛殿,真武殿、提举署、法篆局、赞教厅、万法宗坛、大堂、家庙、私第(三省堂)、味腴书屋、敕书阁、观星台、纳凉居、灵芝园、以及厢房廊屋还保留着原有的风格呢。
不容易啊!
哦,对了,天师府建筑布局的八卦形状,是道教的独有建筑
风格。
请放心,这个绝对不是韩国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