漕运的兴衰------对江苏古代物流的调查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2
Water Transport and Granary of Huaian Lifeline :Changying in Ming Dynasty
作者: 郑民德[1]
作者机构: [1]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天津300071
出版物刊名: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313-318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2期
主题词: 淮安常盈仓;漕运;明朝
摘要:漕运是明代封建国家的经济命脉,是中央政府赖以维持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秩序运转的重要物质基础,所以组成漕运环节的仓储、河道、运军倍受最高统治者重视。
淮安常盈仓作为明代国家五大水次仓之一,不但每年转运上百万石江南漕粮,而且对于京通仓储的维持,城市经济的发展,自然灾荒的救济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于漕运的知识
漕运是指古代的一种交通物流方式,主要用于运输粮食、军需等重要物资。
漕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汉代,但在秦朝时已经出现了类似漕运的制度。
漕运最早的目的是为了保障封建王朝的政权和军队供给,尤其是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和士兵的军粮供应。
在古代中国,以中原地区的江河分水界为基点,设立了漕渠,使得位于北方的中央政权能够通过水运将南方富庶地区的粮食和其他物资运送到京城。
漕运由封建朝廷直接管理,有专门的官员负责掌管。
漕运在明清两代发展到了顶峰,尤其是清朝时期。
清朝使用大运河等水道来进行漕运,将辽东、山东、江苏、浙江等地的粮食和盐川、皮毛等物资运送到北京,保障了京城的政权和士兵的供给。
清朝还设立了专门的司库机构,称为“粮台”和“盐运司”,统一管理漕运的物资和财政。
同时,清朝也加强了漕运
的军事防御,设立了各个水关、兵站和护夫等军事设施。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交通运输技术的进步,漕运逐渐衰落。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晚清时期,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洋务运动的推动下,中国开始引入铁路和汽车等现代交通工具,漕运逐渐被取代。
最后,漕运制度在民国时期被废除。
但至今,中国还保留着一些古代漕渠和水关的遗迹,成为了历史文化的见证。
唐朝以来练湖的兴衰与漕运兴废之关系探析张俊飞【摘要】历史上的练湖风光无限,原因不仅仅它是一处胜境,更因为它发挥的巨大作用,从最初的灌溉农田,到可以济漕运.而对漕运的补济作用,使得练湖与漕运的关系变得十分密切,运河对练湖的依赖也让练湖的存在显得更有意义和价值.然而两者的关系并非一直风平浪静、十分和谐,而是时常因为练湖的生存危机而曲曲折折,漕运的命运让人体会到唇亡齿寒的意味.【期刊名称】《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年(卷),期】2015(031)001【总页数】4页(P7-10)【关键词】练湖;漕运;关系【作者】张俊飞【作者单位】江苏第二师范学院社会发展学院,江苏南京21001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928.4历史上的练湖位于今天的丹阳境内,该湖为军事用途而开,然其所起的作用已远远超出了此目的。
练湖不仅能灌溉、防洪,同时也为一方地域带来灵性,更为重要的是它的济运功能——对漕运的水量起了非常大的补给作用,“是一著名的兼有济运、灌溉和防洪综合功能的水利设施,自唐以至明清,曾在历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1](P175)。
在一段历史时期内,练湖的水量直接影响着繁忙的漕运,靠近练湖的漕运段对练湖的依赖可以说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然而双方的关系不是一帆风顺,而是一波三折——有时相得益彰、有时唇亡齿寒。
一、练湖源流练湖又名曲阿后湖、练塘,“又因开氏故址,一曰‘开家湖’”[2](P147)。
其历史悠久,史书记载:“晋时,陈敏据有江东,务修耕织。
令弟陈诣遏马林溪,以溉云阳,号曲阿后湖。
”[2](P137)练湖面积多大,史书记载各异。
据《光绪丹阳县志》记载,练湖刚形成时,“周四十里,受句容高骊山、丹徒长山八十四派之水,汇为巨浸”[3](P35)。
随着时间的推移,该湖面积不断变化。
唐朝时,润州刺史韦损将此湖扩展为周长80里。
唐朝时,练湖被人为分成上下两湖。
练湖的开凿,虽然给近湖农民带来了使用水资源的便利,“环湖而居,衣食于渔者凡数百家”[2](P142),然而农民在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之间,往往会只看到前者,所以他们宁愿废湖造田,希望多收几斗米,殊不知此种做法的代价是非常高的。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清代漕粮海运初探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中国近现代史指导教师:***20000501内容摘要清朝建立以来,漕粮北运对稳定京师的粮食供应发挥了重要作用。
嘉道年间,连接南北交通的大动脉——运河淤积现象日益严重,相当程度地影响了漕粮河运的正常运转。
海运派和河运派经历了较长时间的争论后,终于在道光五年(1825),清廷批准江苏漕粮改行雇商海运。
漕粮海运是清代漕运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
本文对清代漕粮海运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文章共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探讨了漕粮海运兴起的历史原因。
清代前期,由于历朝皇帝都比较重视整顿吏治,对办漕不力的官吏和贪污案件严加惩办,漕粮河运基本正常。
乾隆中叶以后,伴随着漕政的日趋腐败,加上河道梗阻等客观原因,漕粮河运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在如何解决漕粮的运输问题上,清政府内部的河运派与海运派进行了长期的争论,其结果是道光初年清廷批准江苏漕粮实行雇商海运。
文中表明,到道光初年,漕粮海运的主客观条件都已具备。
第二部分主要考察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五朝漕粮的海运概况。
清政府批准海运后,进行了大量的准备工作。
道光六年(1826),江苏漕粮举行第一次海运,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之后由于各种原因,海运停止了十几年。
道光二十八年(1848)后,漕粮海运再度兴起。
咸丰年间,因太平天国起义的冲击,漕粮海运受到较大的影响。
至同治三年(1864)太平天国失败后,漕粮海运开始转入正轨。
文中指出尽管光绪末年清廷下达了漕粮一律改征折色的谕令,但出于现实的考虑,这条谕令被迫作了更改,江浙两省仍旧实行漕粮海运,终清一代海运未废。
第三部分对海运的有关规则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论述。
在运输工具上,漕粮海运先是雇用沙宁卫船,继改用夹板船,最后使用轮船。
清政府在确定了海运路线后,对历届海运途中漕船的防护措施也作了明确具体的规定。
关于运费开支,笔者主要把它分解成三部分来介绍,一是由征粮州县将粮米运赴上海的运费,一是在上海征雇沙船的雇费,一是在天津III筹办转拨交仓的用费,文中指出三处经费大抵以原办理河运时的经费及支给漕船运丁款项抵给,接着对各项经费的变化情况作了说明。
第一课千年漕运水,是人类生命的起源;漕运,是封建王朝兴衰的命脉。
因此,历代封建统治者都抓治水开凿运河,以通漕运。
可以说,水治好,漕运通,国富强;反之,治水差,漕不通,国衰败。
本节课通过对运河漕运以及家乡漕运的理解,激发对家乡的热爱,培养作为淮安人的自豪感。
探究准备关于漕运,你知道多少?写一写⑴.⑵.⑶.在同学中做个小调查,了解一下大家对漕运了解有多少“漕运知识知多少”调查表参考主题漕运是我国历史上一项重要的经济制度。
用今天的话来说,它就是利用水道(河道和海道)调运粮食(主要是公粮)的一种专业运输。
中国古代历代封建王朝将征自田赋的部分粮食经水路解往京师或其他指定地点的运输方式。
在这里为大家提供了3个参考主题,并以“千年漕运”为例,展开探究活动,让同学们通过资料的搜集与整合,了解漕运的历史,感受古人的智慧与伟大。
同学们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主题开展研究。
1.千年漕运2.漕运的兴衰3.漕运历史方法引导1.注明所引用的资料出处2.研究成果的表达方式千年漕运研究实施1.漕运的起源漕运是从哪个朝代开始的?有着什么作用?小资料漕运起源很早,秦汉秦始皇攻匈奴时,从山东向北河(今内蒙古乌加河一带)转运粮食;攻南越时,令监禄凿灵渠沟通湘江与西江水系运粮。
楚汉相争,萧何将关中粮食转漕前线以供军食,对汉军的胜利起了重大的保证作用。
西汉定都长安后,每年需从关东运输大量谷物以满足关中地区贵族、官吏和军队的需求,转漕逐渐制度化。
东汉建都洛阳,从山东、河北、江淮等地转漕粮食到京师,路程较近,又不需经过砥柱之险,改善了漕运困难的局面。
漕运2.漕运的发展你打算采用什么方法来了解漕运的兴起?通过收集资料你了解到了哪些?小资料兴于隋唐隋代开凿南北运河,西自京师大兴城,经东都洛阳,北抵涿郡,南至余杭,全长四五千里。
这一浩大的工程不仅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都是空前伟大的水利交通工程。
它将沟通了河海、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5大水系,把中原与江淮、江南、河北和关中地区紧密联结起来,并把长安、洛阳、涿郡(幽州)浚仪(汴州)、梁军(宋州)、山阳(楚州)、江都(扬州)、吴郡(苏州)、余杭(杭州)等通都大邑紧紧地联缀在一起,形成以洛阳为中心南北水上漕运大动脉,并与运线中枢地位的洛阳和其他地位亦为重要地方,广设粮仓和转运仓,形成“濒河仓廪”的水上漕运布局。
中国古代物流发展史物流,这个在现代社会中至关重要的行业,其实在中国古代就已经有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在古代,虽然没有像如今这样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通讯技术,但人们为了满足生活和生产的需要,依然发展出了一套独特而有效的物流体系。
早在商周时期,物流活动就已经初现端倪。
当时,各个诸侯国之间的贸易往来逐渐频繁,货物的运输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人们主要依靠人力和畜力来运输货物,比如牛、马、驴等。
道路的建设也开始受到重视,一些简单的土路和栈道被修建起来,以方便运输。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商业的进一步发展,物流的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
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商人,如陶朱公范蠡、端木赐等,他们在商业活动中积累了丰富的物流经验。
为了保障货物的安全运输,各国还设立了关卡,对过往的货物进行检查和征税。
同时,水上运输也逐渐兴起,利用河流和湖泊进行货物的运输,大大提高了运输效率。
秦汉时期,大一统的局面为物流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了“车同轨”的政策,统一了车辆的轮距,修建了以咸阳为中心的驰道,使得全国的交通更加便利。
汉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加强了中原地区与西域各国的贸易往来,促进了物流的国际化发展。
此外,汉朝还发展了漕运,利用运河将粮食等物资从南方运往北方,保障了京城的物资供应。
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物流发展的一个高峰期。
大运河的开通,将黄河、淮河、长江等水系连接起来,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水运网络,极大地促进了南北物资的交流。
当时的长安城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人口众多,物资需求量大,物流运输十分繁忙。
在运输工具方面,出现了新型的车辆和船只,如独轮车和大型帆船,提高了运输能力。
同时,驿站制度也得到了完善,驿站遍布全国,为传递公文和运输物资提供了便利。
宋元时期,商业更加繁荣,物流也随之不断创新。
宋代出现了纸币“交子”,方便了商业交易和资金的流通,对物流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元朝时期,疆域辽阔,为了加强对各地的控制和物资调配,建立了完善的邮传制度,驿站的数量和规模都超过了前代。
揭秘中国漕运调粮史清代苏州籍宫廷画家徐扬绘制的《姑苏繁华图》(局部),图中的苏州码头,停靠着无数运粮的漕船。
细观古代中国,总有一个很拧巴的事实,那就是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常常“分居”两地,南北天各一方。
为了解决这种“相思”之苦,往往需要在二者之间建立一种联结,如开凿运河以贯通南北,著名的京杭大运河便是如此产物。
南北江河相连,两地牵手长饮“相思水”,如此的国家浪漫,让国人也是醉了。
然而,在这浪漫的背后,则是皇权意志下的奢华与任性。
为了供养京师地区,运河便成为了向统治者输送供给的专供渠道。
其中,漕运调粮则是最主要也是最长久的一项浩大的国家工程。
什么是漕运制度?历代京师地点不同,但调粮的形式基本大同小异。
京师作为都城,人口众多,开销巨大,皇室、官吏、军队、百姓都会对粮食产生巨大需求。
无论是长安、开封,还是北京均是如此,长安从关东调粮,开封从江淮调粮,北京从东南调粮。
在政权初建时,调粮尚少,如唐朝初年,每年调粮大概只有10万-20万石。
随着政权的稳固,机构越发臃肿,京师及周围地区迅速膨胀,调粮也大幅猛增,一般都会达到400万-500万石,甚至会达到700万石。
古代一石换算成今天的计量单位为62.5公斤,500万石就是31.25万吨。
那年月,没有飞机、火车、汽车,长途运输粮食只有走水运最划算。
海运风险大,内陆水运便成为首选。
不是每一座京师都有河,没问题,人工挖呗。
实在不行,就水路走一截,陆路再走一段。
水路为主,陆运为辅,于是,便诞生了漕运制度。
明代宣德年间,漕运调粮达到顶峰,年调漕粮600万石,主要来自江浙、安徽、江西、湖北、湖南。
整个过程分为三大部分,一是征收、二是运输、三是交仓。
从征粮的各州县到最终的北京通州交仓,大部分靠运河的运输来完成。
漕运调粮,轮船运输,跨长江、越黄河,看似简单,实则不易。
最初是直接长途运输至京师,但耗时长,风险大,后慢慢改为分段运输。
明永乐十三年,漕运调粮实行支运法。
即从征粮地到淮安为一段,从淮安到济宁为一段,从济宁到北京为一段。
大运河漕运文化对现代物流业的价值思考[摘要]“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大运河作为中国的重要文化瑰宝,给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漕运文化作为大运河文化的核心,在历史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价值对今天的物流业发展依旧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关键词]漕运文化;津口码头文化;漕船文化大运河由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浙东运河三大部分组成,2014年6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运河的主要作用是突破南北的地域限制,实现南北经济文化的融通。
漕运是运河的主要功能,由此衍生的漕运文化是运河文化最浓墨重彩的一笔,漕运文化包含了码头文化、漕船文化、桥文化、诗歌文化等,其中码头文化和漕船文化是漕运文化中的重要组成,其文化遗产对今天的物流产业发展依旧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一、漕运的历史沿革漕运是我国历史上一项重要的经济制度。
朝廷将征集来的粮食由水路解往京师或军政市镇,也就是转运粮食。
公允前647年的“泛舟之役”,周襄王五年,因晋灾荒,借秦国粮食,由水道从雍至晋,为我国大规模漕运之始。
东汉末期,修建邗沟,即用于漕运。
秦军征战南越,凿灵渠,漕运得到发展。
公元前129年,武帝刘彻大兴漕运,开凿漕渠,利用黄河运送粮食,因为漕船大,不能进入水浅的渭水和人工漕,修建了京师仓。
隋初,开通了隋唐大运河,形成了南北漕运新通道。
唐玄宗时期,决定大力整顿漕运,宰相裴耀卿“条上漕事便宜”,提出“节级转运法”,重建关中漕运。
明清时期,漕运量猛增,运河沿线很多城市开始逐渐变成漕运要津。
宋真宗天禧三年,开扬州“古河”,疏通漕运。
元代贯通京杭大运河,鼎盛时期,8000多艘河运漕船南来北往,把粮食运到大都(北京)积水潭码头。
清康熙时期,大力修治黄河,耗时十年,漕运大通。
咸丰五年,黄河改道,漕运衰落。
二、漕运文化的特点1、大运河是为了漕运,由历代中央政府修筑的一个大型工程,线路漫长,内容广泛,在国家统一、政权稳定、经济繁荣和文化融合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河道变迁与地方社会——以明清徐州段运河为中心的考察胡梦飞;宋仕香【摘要】明清时期运河徐州段部分运道借用黄河,黄运关系十分密切.从明朝中期开始,黄河日益泛滥溃决,为避黄保运,明清两代在徐州及其附近地区相继开凿了南阳新河、泇河、中河等几条新运道.运河河道的变迁对明清时期徐州及其附近地区的农业生产、商品经济、社会秩序都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期刊名称】《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0(032)003【总页数】4页(P348-351)【关键词】运河;徐州段;河道变迁;社会影响【作者】胡梦飞;宋仕香【作者单位】徐州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江苏,徐州,221116;青海城关中学,青海,大通,810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901明清两代建都北京,漕粮取之于江南,保持漕运畅通事关国家安危,而由于明代前期徐州段运河河道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黄运合一,保运与治黄密切相关,这一时期徐州段黄运关系的复杂程度大大超越前代。
明代后期治河专家朱衡对徐州段运河黄运交汇的特点作过专门的描述:“有清河至茶城,则黄河即运河也。
茶城以北,当防黄河之决而入;茶城以南,当防黄河之决而出。
防黄河即所以保运河”[1],“河出境山以北,则闸河淤;出徐州以南,则二洪涸;惟出境山至小浮桥四十余里间,乃两利而无害”[2]。
这里明确指出黄河通常是在徐州境山以南、小浮桥以北的四十余里间流入运河的,故运河可以正常通航。
同时,也指出了运河的两大危险:如果黄河南徙,在徐州以南流入运河,则二洪即徐州洪和吕梁洪就会干涸,“淤沙无水”。
再一个危险是黄河北徙,如果黄河在徐州境山之北的任何地方流入运河,则山东运河就会断流。
这是因为山东地势坡度不大,黄河所带的泥沙会淤积起来,运河就会“淤沙无水”。
为了防范这两个危险,明代在徐州段运河采取的治黄保运的举措主要有二:“引黄济运”与“遏黄保运”。
前者是因运河水源不足,通过引黄增补运河的水量,后者是因黄河洪水时期水势凶猛,易于冲决阻运,因此又需要加以遏制。
漕粮海运与清代运输业的变迁内容提要:漕粮海运是清代后期政治生活中的大事。
由于牵涉到“雇商海运”,使得它直接推动了中国传统木帆船业的发展和壮大,但由于外国轮船势力的入侵,中国木帆船丧失了沿海贸易的主动权;在与西方势力争夺沿海航运权的过程中,李鸿章利用漕粮海运的利润,创办和支撑了洋务运动的最重要的企业轮船招商局,同时也直接催生了中国近代化的轮船运输业;义和团运动之后,铁路运输也加入到漕粮海运事业中来,加速了中国运输业的近代化步伐。
因此,漕粮海运对于清代运输工具的变迁,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和意义。
Sea transportation of Tribute Grain and Conveyance in the Qing Dynasty关键词:漕粮、海运、木帆船招商局、社会变迁清承明制,以河运为“正载”,但中叶以后,随着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变化,河运漕粮难以维系下去。
在此情况下,道光六年(1826年)和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清政府实行了最初的两次漕粮海运;咸丰朝以后,尽管也曾试办过河运,但仅属“偶一行之”,且数量有限(10万石左右),海运成为漕粮运输的主要形式。
这种漕粮海运,既是当时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又反过来对当时的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拟就从漕粮海运与清代社会变迁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运输业的变迁,作一简单探讨,以期对漕粮海运在近代中国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有更多的了解。
漕粮海运与清代木帆船业的兴衰漕粮由河运改海运,在改变漕运的运输路线的同时,也导致了漕粮运输工具的重大变化,即由适合于内河航行的漕船,变为适合于海洋航行的木帆船;由受限于季风等天候条件的木帆船,变为适合于远洋航行的轮船;由原始动力推�n的剥船和推车,变成为机器动力牵引的火车运输,这些变化,对中国交通运输工具的近代化,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和推动作用。
漕粮海运后,既导致传统官解官运的河运漕粮体制的崩溃,也导致河运漕船业的衰落,加之太平军对河用漕船的征用和战争的破坏,使得江浙的漕船大部分被毁,以致于后来,当清政府想要部分恢复河运时,竟然找不到可以利用的船只,只得全部雇用民船。
千年漕运承载下的运河古都作者:蔡志明周世伟来源:《人民交通》2018年第07期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为北上伐齐,借水路运粮送兵,开凿了从扬州邗城脚下至淮安城北古末口最早的人工大运河——邗沟,沟通了长江和淮河。
605年至610年,隋炀帝动用百余万人力,疏浚之前众多王朝开凿留下的河道,修隋唐大运河。
两千五百年来,伴随运河的开挖而来的交通、经济、移民、商贸和税收,深远地影响了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而漕运一直是古代中国的大动脉,承担着粮食运输的重要功能。
“中国文明有国家的概念起于黄河流域,但是近千年对黄河流域的开发利用给生态系统造成严重负荷,已经很难支撑文明延续。
所以必须南粮北调,把长江流域所有的高度的生产,手工业生产的产品供应给朝廷和整个北方。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主席章新胜道出了中国大运河文化的内涵——漕运文化。
在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吴琦看来,“漕运是关系中国古代王朝兴衰的重要因素,漕运的本质在于把经济重心区域的物质财富输送到政治中心,因此漕运线是一条连接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区域的纽带,是王朝权力中心得以生存和运行的物质输送线和生命线。
”一江苏是大运河沿线河道最长,流经城市最多,运河遗产最丰富,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点段最多的省份。
1797公里的大运河,江苏段全长690公里,占了三分之一,江苏有8个地级市、近一半的人口沿运河而居。
自从隋炀帝开凿大运河以来,江苏一直处于漕运中枢,是漕粮的重要产地、转运中心,漕运给江苏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
如今,大运河江苏段仍是航运价值最高的水道之一,以长江为界分为苏南运河和苏北运河。
苏南运河是大宗建材等物资的主要运输通道。
苏北运河则是国家北煤南运的黄金水道,如今每年货运量已接近1.2亿吨,其中煤炭运量达到7300万吨。
据介绍,水运在江苏省货运周转量中已经占到一半,在货运总量中占四分之一。
淮安漕运总督署遗址是2002年中国重大考古发现之一,后来修建的中国漕运博物馆便坐落于此。
京杭大运河(镇江段)漕运文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以南北漕运航线的演变为中心摘要:漕运是我国古代重要的经济措施,是南粮北调的主要手段。
因此造就了运河的诞生和运河文化的衍生。
大运河(镇江段)是江南运河的北端起点和入江口门,地理位置优越,漕运文化自然地影响着这座城市的发展。
该文将就六朝、隋唐、元宋、明清各个历史时期大运河南北漕运航线的变化,探究不同时期的运河漕运对镇江城市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影响,以推演新时代下镇江对运河文化和漕运文化的理解与运用,从而于城市建设中展现文化底蕴,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
关键词:漕运;大运河;镇江城市的发展与大的水系、海洋密不可分,水系发达的地方总是能形成贸易和区域中心。
镇江是沿江的重要港口,且山与城市密不可分,本身就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
而大运河的开凿,为镇江的发展提供了又一个契机。
隋唐时期,随着南北大运河的全线贯通,长江与运河达成了交汇,由此确立了镇江作为入江主口门的地位。
这一特殊意义也使得镇江水运的畅滞与南北的经济交流密切相关,具有典范意义。
而处于江河交汇处的镇江,不仅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也融合传承出自己独特的“京口文化”。
一、京杭大运河(镇江段)的漕运功能实证概括(一)宋元粮仓遗址——运河漕运的枢纽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运河漕运的枢纽。
近年来通过考古发现多达11座宋元粮仓,宋元粮仓遗址是目前大运河沿线经考古发现的规模较大的一处仓储基址遗迹。
宋元粮仓是用于分段转般运输的转搬仓。
南宋《嘉定镇江志》对其兴建情况有明确的记载:“绍兴七年(1137年),每上江粮运至镇江,冬则候潮闸,占舟而防,折运纲兵,亦复侵耗,运使向子諲乞置仓以转般为名……开禧初(1205~1207年)守臣待制李大异增为五十四敖,逮今约储米六十余万石,外续纳米,餫敖少不足以容……嘉定甲戌(1214年),守臣待制史弥坚念滨江积贮最为利济,要须储蓄百万,以便转输……”这反映出仓储规模之大和转运能力之强。
《志顺镇江志》则对其地理位置有着更为详细的记录:“大军仓,在程公下坝北,前临漕河,后枕大江,即旧转般仓也。
古代苏州的航运业和造船业古代中国繁华的都市很多,苏州肯定是之一。
俗语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苏、杭一向被文人雅士所歌颂。
苏州是园林之城,全盛时期有大小园林200余座。
别具一格的古典园林,集中了宋、元、明、清以来江南园林建筑艺术的精华,融建筑、园艺、雕刻、绘画、诗文、工艺美术于一体。
古城苏州不仅园林秀美;还有水乡风情浓郁。
唐朝诗人张继的一首《枫桥夜泊》,令古今游客争相来访枫桥,闻听寒山寺的钟声。
人们就是想追求这种宁静的感受。
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苏州,是中国著名水城,河道纵横,舟棹交通十分便利。
苏州河是太湖流域主要的对外运输通道,苏州河也因其巨大的航运量称誉华夏,而称之为「东方的莱茵河」。
加上,大运河北起北京,南至杭州,经北京、天津两市及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省,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方便苏州的对外水路交通。
苏州航运业的发展原因,首先是地理的因素。
历史上的苏州是交通要道,是南北往来的水陆交汇处,江南地区最主要的货物集散地,因此也造就出苏州的繁华来。
隋代起,沿运河的一些城市都有了发展,如「淮安(楚州)、扬州、苏州、杭州」4座城市,当时就号称「四大都市」;也有「南有苏杭,北有临张」之说。
早在唐代,来苏州做刺史的白居易就说苏州「人稠过扬府,坊闹半长安」。
到了宋元明清时期,苏州的丝织业达到了鼎盛,日出万绸,衣被天下,万商云集。
清代前期的苏州,是少数几个云集全国乃至外洋货物的商品中心,全国著名的丝绸生产、加工和销售中心,全国最大和最为集中的棉布加工和批销中心,江南地区最大的粮食消费和转输中心,全国少见的金融流通中心、刻书印书中心,颇为发达的金银首饰、铜铁器以及玉器漆器加工中心,开风气之先和领导潮流的服饰鞋帽中心,独步全国的美味美食饮食中心,设施齐备、服务周到的生活中心,交通便利的运输中心。
康熙年间,苏州已经是除了帝都北京以外的天下第二大城市。
阊门地区更加繁荣,成为苏州商市交易的中心和重要货物的集散地。
明清漕运对运河沿岸城市的影响——以明清时期徐州地区为
例
胡梦飞
【期刊名称】《淮阴工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2(021)002
【摘要】徐州是明清时期运河流经的重要地区,为保障漕运而导致的运道变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徐州商品经济的兴衰。
漕运在明清小说和徐州地方戏曲的形成和传播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徐州地方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影响徐州城市选址和建设的若干因素中,漕运的影响可谓重中之重。
漕运无疑是影响明清徐州城市兴衰变迁的重要因素。
【总页数】6页(P7-12)
【作者】胡梦飞
【作者单位】江苏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江苏徐州22111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48
【相关文献】
1.明清时期京杭运河枣庄段对沿岸农业发展的影响 [J], 李纲
2.明清时期徐州运河漕运与地方信仰风俗的嬗变 [J], 胡梦飞
3.明清漕运对运河沿岸城市的影响——以天津地区为例 [J], 李俊丽
4.明代漕运对运河沿岸城市商业的影响——以天津为例 [J], 李俊丽
5.试论明清时期山东运河沿岸城市经济 [J], 魏梦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唐代江淮漕运的历史考察
高荣盛
【期刊名称】《安徽史学》
【年(卷),期】1998(000)003
【总页数】4页(P11-14)
【作者】高荣盛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历史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42
【相关文献】
1.漕运与信仰:清代临清漳神庙的历史考察 [J], 胡梦飞
2.清代漕运官员的沿革、职能、权力博弈与漕弊——以漕运总督为视角的历史考察[J], 郑民德
3.漕运天下与王朝兴衰r——以隋唐大运河洛口仓为对象的历史考察 [J], 郑民德
4.唐代江淮地区的漕运 [J], 李廷先
5.清代漕运中的官民冲突——以光绪河南洛阳闹漕案为视角的历史考察 [J], 郑民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析道光时期常熟地区的漕弊与社会秩序清代承袭了明代的征漕制度,每年从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北、湖南等八省征收约400万石漕粮,运至北京、通州的粮仓,供京城皇室、官僚、军队食用。
漕粮是国家财政收入第二来源,且涉及京师官兵奉饷。
为此,清政府设置了大小官员负责漕务,制定了严格漕运制度。
受限于时代及体制,漕政弊端丛生。
漕务与漕弊相联系,作为一种常态而存在。
漕弊是官员向百姓征收漕粮与办理漕粮运输过程中所产生的积弊。
清代,漕弊与漕务关联,江南最为严重。
常熟地处苏州北境,历来漕务繁重。
道光时期,常熟地区的漕弊日益加剧,民众负担加重且日渐不公,社会矛盾尖锐,致使农村社会秩序动荡不安。
本文笔者将就此进行简要分析。
一、道光时期漕弊概况道光时期存在着许多漕弊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是浮收勒折问题,清朝中期以前,民众交漕以米、麦、豆等为主。
官员的漕务支出、运丁的运输费用、周转中的漕粮损耗等均需要由百姓来承担。
百姓除了交纳漕粮正额外,还需要缴纳耗米、附加税,用于漕运的开支。
在实际运作中,浮收被各级官员及地方大户贪污分肥。
道光时期,运河漕运衰落,米价波动,自然灾害多,影响了漕粮政派。
为了保证京城如期收到漕粮,各地改变征漕方式,将完漕改为折征,即粮户按照要求上交货币以代替实物。
一般而言,官方折价接近粮价。
而道光时期,常熟的漕粮征派已经采用折征,地区官府通过勒折致使折价比市价高出几倍。
1845年也就是道光中后期,常熟地区的漕米折价为每石7.5-7.6元,而当时的市价仅为每石1.3-1.4元,可见其勒折愈演愈烈,其折价与米价之比高达5.59。
后来常熟官府进行漕务改革,使折扣大幅回落。
道光初年,江南漕粮本色浮收仅为一石加四五斗,而常熟地区的勒折负担早已超过本色浮收,百姓的交槽负担不断加重。
其次就是大小户问题,“大小户”问题指的是漕粮征收过程中负担极端不均的现象,大户、小户是时人对承担不同赋税水准的两个群体的通称。
漕运的兴衰------对江苏古代物流的调查
江苏古代物流的繁荣正像他在其他方面的成就一样引人注目,正是在这种以水路为基础的物流网的基础上,江苏古代经济才得以辉煌。
现在我就斗胆从其中撷娶一颗明珠,那便是漕运。
漕运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将征自田赋的部分粮食运往京师或其他指定地点的运输
方式。
运送粮食的目的是供宫廷消费、百官俸禄、军饷支付和民食调剂。
这种粮食称漕粮,漕粮的运输称漕运,方式有河运、水陆递运和海运三种。
狭义的漕运仅指通过运河并沟通天然河道转运漕粮的河运而言。
漕运起源很早,秦始皇北征匈奴,曾自山东沿海一带运军粮抵于北河(今内蒙古乌加河一带)。
汉建都长安(今陕西西安),每年都将黄河流域所征粮食运往关中。
隋初除自东向西调运外,还从长江流域转漕北上。
隋炀帝动员大量人力开凿通济渠,联结河、淮、江三大水系,形成沟通南北的新的漕运通道,奠定了后世大运河的基础。
唐、宋、元、明、清历代均重视漕运,为此,疏通了南粮北调所需的网道,建立了漕运仓储制度。
咸丰五年(1855)黄河改道,运河浅梗,河运日益困难,随商品经济发展,漕运已非必需,光绪二十七年(1901)清政府遂令停止漕运。
中国最重要的一条漕运大动脉是京行杭大运河,这条运河像一条生命线,支持着北方人民对粮食及其他物资的需要,而在江苏境内的运河段是最繁忙,最发达的一段。
太湖平原富饶的资源主要是通过这条途径运向北方。
现举常州为例。
古常州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在“漕运”历史上占重要地位,上通京口,下行姑苏,河川纵横,湖泊密布,北环长江,南抱 湖,东南占太湖一角,襟江带湖,有仅次于太湖的芙蓉湖,形胜甲于东南,故常州成为“三湖襟带之邦,百越舟东之会”的交通枢纽。
从隋唐开始,大批漕粮运输接济北方时,常州成为转运赋粮中心,开始每年转运百数十万石,以后逐步增加到300万石,宋时最高达700万石,故常州有“自苏松至两浙七闽数十州往来南北两京,无不由此途出”的重要地理位置,是“贡赋必由之路”。
唐元和八年(813年)常州刺史孟简为加强江南漕运,疏浚了孟渎(今孟河)于常州西北引长江水南接运河,以利漕运。
宋代,在常州专门设立了江浙、荆湖、广西、福建路都转运使司来承办漕运。
南宋淳熙(1174—1189年)年间,自宜兴北泾 湖至常州疏治了荆溪(今南运河),而成漕运通渠,自此宜、溧一带的漕粮船皆由此而运。
明弘武二十六年(1393年)常州府就粮米实征533515石,占全国实征总数的2.16%,接近广西、云南两省征粮数的总和。
明正统五年(1440年)为解决常州漕米储存,在武进怀南乡运河南建西仓,储武进县漕米,在阳湖东直厢运河南建东仓,储阳湖县漕米。
在清代,常州仍是京师赋页最重的地区之一。
清雍正二年(1724年)武进全县共有糟白粮船120科艘,停泊在西门城外永丰里大王庙一带,后泊延至白家桥一带,直到道光初年。
运河在古代的重要性是如此之大,以至在古人的著作、文献也常有提及。
顾祖禹,字瑞五,号景范,江苏无锡人,生于明末,作《读史方舆纪要》。
顾祖禹认为漕运相当重要,因为“天下大命,实系于此”。
但他反对为了漕运而置运河沿线百姓生命财产于不顾的观点。
在《川渎异同》中,他以整整一卷的篇幅,论述漕运和海运,又在有
关州县下,详细记载运河的闸、坝、堤防和济运诸泉。
此外,对于明代农业经济发展较快的苏松地区,以及扬州、淮安等转漕城镇冲要地位,书中都一一作了记载。
我们现在已经把漕运提高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但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漕运存在的问题也很多,对我们的借鉴作用也不小。
就以常州为例,15世纪30年代,江南大水,周忱到江南治水时,大兴围湖造田,堵江水以防涝。
20年造田3.7万亩,使芙蓉、阳湖、临津湖逐渐缩小,以致消失,造成常州水源不丰,水位失调,使以湖水为主的常州变成了以江水为主,由于运河年久失修,长江流沙淤塞严重,北运漕粮的覆船沉没事故不断。
到清朝后期,山东境内运河大部淤塞,漕粮无法从常州转运。
道光五年(1825年)试航海道运漕成功,常州这个中转逐步东移无锡。
从此专以海运,常州与运河漕运的二千多年历史就告结束。
因为运河中段和黄河相交,而黄河又常溃决,成为运河的一大威胁。
明代中叶以後,黄河决口冲坏运河的情形更见严重。
当时政府已渐腐败,朝廷昧於地理形势,地方缺乏调查研究,上下都想不出好的对策,而终於使漕运败坏,国运也随之衰微。
在清一代,漕政“病官病民”,弊端丛生。
在漕粮的征收、文兑、运输、入仓的过程中,且不说办漕官员如何贪污中饱、属下吏员巧取横索,就说南粮北运,专恃运河,而运河河道已变得淤浅,一遇大水还成大害,南北运输不能畅通无阻。
总结下来有两个大问题,一个是自然灾害,这是环境遭破坏的结果,另一个便是吏治腐败。
抚古思今,我们把这两个问题解决了吗?
江苏漕运保证了京师和北方军民所需粮食,有利于国家统一,并因运粮兼带商货,有利于沟通南北经济和商品流通;但它又是人民的一项沉重负担,运费代价过高,尤以漕运徭役,征发既众,服役又长,以至失误农时,故亦有众多弊端。
我们现在回过头来看一看,想一想,既是惊叹于古代人民的智慧,又感慨于他们所受的痛苦,其中有益的东西值得我们借鉴,而其中的缺陷又何尝不值得我们警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