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者王选简介
- 格式:doc
- 大小:54.00 KB
- 文档页数:1
王选生平男,汉族,1937年2月生,江苏无锡人,九三学社成员,1958年9月参加工作,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计算数学专业毕业,大学学历,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1954年至1958年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计算数学专业学习。
1958年至1959年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教师。
1959年至1978年北京大学无线电系教师。
1978年至1995年北京大学计算机研究所所长、副教授、教授。
1995年至1996年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北京大学计算机研究所所长,方正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
1996年至1998年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中国科协副主席,北京大学计算机研究所所长,方正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
1998年任九届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中国科协副主席,北京大学计算机研究所所长。
2003年3月在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上当选为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他是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创始人和技术负责人。
他所领导的科研集体研制出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为新闻、出版全过程的计算机化奠定了基础,被誉为“汉字印刷术的第二次发明”。
1992年,王选又研制成功世界首套中文彩色照排系统。
先后获日内瓦国际发明展览金牌,中国专利发明金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国家重大技术装备研制特等奖等众多奖项,1987年和1995年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85年和1995年两度列入国家十大科技成就,是国内唯一四度获国家级奖励的项目。
他本人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称号,并多次获全国及北京市劳模、先进工作者、首都楷模等称号,1987年获得中国印刷业最高荣誉奖——毕昇奖及森泽信夫奖,1995年获何梁何利基金奖,2001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另]王选同志1937年2月5日出生于上海,少年时代就读于上海南洋模范学校。
1954年考入北京大学数学系,1958年毕业留校在无线电系任教,参与北大自行开发的中型计算机———红旗机的研制工作。
好的,以下是一个关于改革开放精神人物故事的介绍,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王选出生于上海,江苏无锡人,计算机文字信息处理专家,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创始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汉字激光照排系统是由王选主持的一项伟大发明,它使中文印刷业告别了"铅与火",大步跨进"光与电"的时代。
它的产业化和应用,废除了我国沿用数百年的铅字印刷。
激光照排系统的研制过程经历了种种困难。
王选凭着非凡的毅力和对创新的执著,带领研发团队,克服重重困难,使中文印刷业告别了"铅与火",大步跨进"光与电"的时代。
从激光照排到汉字信息处理,王选取得了重大成果,推动了计算机行业的发展,对改革开放进程作出了重要贡献。
当代毕昇——王选09043019 高中小教程佳俊内容摘要:对中国汉字激光照排技术的创始人——王选老师进行了介绍,介绍了王选老师的一生带给我们的启示和他身上表现出来的伟大的精神。
王选老师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他伟大的人格更是值得我们一生去学习。
关键字:激光照排技术王选北京大学在老师留这项作业之前,我对王选老师的是一点也不了解,我也就是听说过方正集团,最熟悉的就是方正电脑。
但是方正电脑我们用的都很少。
我上北大方正集团的网站上看了看,发现有“王选专栏”,在这里都是与王选老师有关的消息、书籍、文萃等等。
我想每一个人都不会忘记王选教授,不只是因为他是激光照排技术的创始人,还是因为他有着高尚的品格,让人敬佩的精神。
王选老师是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 是科学家和人民教师的杰出典范。
在他身上, 不仅体现了老一代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 如热爱祖国, 服务人民, 爱岗敬业, 艰苦奋斗, 献身科学, 无私奉献, 淡泊名利等等, 而且充分显示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知识分子的时代觉悟和崭新精神风貌, 如思想解放, 视野开阔, 开拓进取, 大胆创新, 敏锐的机遇意识, 强烈的市场竞争观念。
一、王选简介(一)王选生平简介王选(1937年2月5日-2006年2月13日),男,汉族,籍贯江苏无锡人士,生长于上海,他是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创始人和技术负责人。
1958年9月参加工作,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计算数学专业毕业,北京大学计算机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全国政协副主席。
1954年至1958年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计算数学专业学习。
1978年至1995年北京大学计算机研究所所长、副教授、教授。
1995年至1996年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北京大学计算机研究所所长,方正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
1996年至1998年中国科协副主席,北京大学计算机研究所所长,方正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
1998年任九届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科协副主席,北京大学计算机研究所所长。
点评人物文字稿——王选引子:方正集团介绍:北大方正集团由北京大学1986年投资创办。
二十年来,坚持持续不断地技术创新,在中国IT产业发展进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2007年集团总收入达400亿。
今天,方正已经拥有5家在上海、深圳、香港及马来西亚交易所上市的公众公司,和海内外的20多家独资、合资企业,员工近3万人。
方正是中国本土最具创新力和影响力的高科技企业之一,拥有并创造对中国IT产业发展和大规模应用至关重要的核心技术。
与此同时,方正在PC制造领域连续7年稳居行业第二的地位,构筑起中国IT产业发展和大规模应用的制造基础。
近年来方正集团确立了IT、医疗医药双主业的发展战略,主动寻求跨越式发展机遇,将方正做实、做强、做大,成为一个国际化的企业集团。
在这个国际化企业集团的背后,有着一位举足轻重的灵魂人物。
他一直带领着这个集团不断进步、进取,取得一次又一次的骄人伟绩。
那他是谁呢?——王选简介:王选(1937年2月5日-2006年2月13日)男,汉族,籍贯江苏无锡,生长于上海,九三学社成员,1958年9月参加工作,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计算数学专业毕业,大学学历,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政协副主席。
荣誉奖励1985年因研制计算机-激光汉字编辑排版系统获国家经济委员会表彰1985年计算机-激光汉字编辑排版系统在首届全国发明展览会上获奖1985年获中国十大科技成就奖1986年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986年获第14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198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87年获首届毕升奖1990年获陈嘉庚技术科学奖1991年获国家重大技术装备成果奖特等奖1993年获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1994年获美国中国工程师学会个人成就奖1995年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99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95年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1996年获王丹萍科学奖1996年获中国十大科技成就奖1997年获台湾潘文渊文教基金奖1999年获香港蒋氏科技成就奖2002年获200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1984年以来分别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及北京市劳动模范、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首都楷模、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奖等光荣称号各界对王选的评价:※“半生苦累,一生心安”——夫人陈堃銶※“王选老师的一生,是奋斗不息的一生,搏战病魔,强忍病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情况简介2000年度获奖人吴文俊(1919.05~) 男,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袁隆平(1930.09~) 男,杂交水稻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
2001年度获奖人黄昆(1919.09~2005.07) 男,物理学家,生前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
王选(1937.02~2006.02) 男,计算机应用专家,生前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
2002年度获奖人金怡濂(1929.09~) 男,计算机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并行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
2003年度获奖人刘东生(1917.11~2008.03) 男,地球环境科学专家,生前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王永志(1932.11~) 男,航天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研究员。
2004年度获奖人空缺2005年度获奖人叶笃正(1916.02~) 男,气象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吴孟超(1922.08~) 男,肝胆外科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教授。
2006年度获奖人李振声(1931.02~) 男,小麦遗传育种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
2007年度获奖人闵恩泽(1924.02~) 男,石油化工专家,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工。
吴征镒(1916.06~) 男,植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
2008年度获奖人王忠诚(1925.12~2012.09) 男,神经外科专家,生前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教授。
徐光宪(1920.11~) 男,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
王选院士简介王选院士,汉族,江苏无锡人,1937年2月生于上海,195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
后一直从事计算机领域的教育和研究工作,现为北京大学计算机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北大方正集团公司董事,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中国科协副主席。
2003年当选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王选院士是著名的计算机应用专家,主要致力于文字、图形、图像的计算机处理研究。
1975年开始主持我国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和以后的电子出版系统的研究开发,跨越当时日本的光机式二代机和欧美的阴极射线管式三代机阶段,开创性地研制当时国外尚无商品的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针对汉字印刷的特点和难点,发明了高分辨率字形的高倍率信息压缩技术和高速复原方法,率先设计出相应的专用芯片,在世界上首次使用控制信息(参数)描述笔划特性的方法,获一项欧洲专利和八项中国专利。
这些成果的产业化和应用,取消了我国沿用上百年的铅字印刷,推动了我国报业和印刷出版业的发展。
同时,他又相继提出并领导研制了大屏幕中文报纸编排系统、彩色中文激光照排系统、远程传版技术和新闻采编流程管理系统等, 这些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国内外得到迅速推广应用,使中国报业技术和应用水平处于世界最前列。
两次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两次被评为中国十大科技成就。
王选院士因此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日内瓦国际发明展览金牌,首届毕昇奖,首届中国专利金奖,陈嘉庚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美洲华人工程师学会成就奖。
2002年初,鉴于王选教授在科技领域做出的杰出贡献,国务院隆重授予他200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我的八个重要选择(一)人的一生会碰到很多机会,但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多方面的知识和实践经验,对社会需求(包括未来需求)的敏感,对技术发展方向的正确判断,一丝不苟和锲而不舍的精神,都有助于把握机遇,取得成功。
风风雨雨几十年来,我经历了多次人生抉择,每一次都给我带来非凡的意义,甚至命运的转折。
他所领导的科研集体研制出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为新闻、出版全过程的计算机化奠定了基础,被誉为“汉字印刷术的第二次发明”。
1992年,王选又研制成功世界首套中文彩色照排系统。
先后获日内瓦国际发明展览金牌,中国专利发明金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国家重大技术装备研制特等奖等众多奖项,1987年和1995年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85年和1995年两度列入国家十大科技成就,是国内唯一四度获国家级奖励的项目。
他本人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称号,并多次获全国及北京市劳模、先进工作者、首都楷模等称号,1987年获得中国印刷业最高荣誉奖——毕升奖及森泽信夫奖,1995年获何梁何利基金奖,2001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王选在计算机应用研究和科学教育领域里的重大成就,1991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1995年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获200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还先后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高等学校先进科技工作者、全国教育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北京市劳动模范、“首都楷模”等称号,并被授予人民教师奖章。
1975年,王选对国家正要开展的汉字激光照排项目发生了兴趣。
当时国外已经在研制激光照排四代机,而我国仍停留在铅印时代,我国政府打算研制自己的二代机、三代机。
王选大胆地选择技术上的跨越,直接研制西方还没有产品的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
针对汉字的特点和难点,他发明了高分辨率字形的高倍率信息压缩技术和高速复原方法,率先设计出相应的专用芯片,在世界上首次使用“参数描述方法”描述笔画特性,并取得欧洲和中国的发明专利。
这些成果开创了汉字印刷的一个崭新时代,引发了我国报业和印刷出版业“告别铅与火,迈入光与电”的技术革命,彻底改造了我国沿用上百年的铅字印刷技术。
国产激光照排系统使我国传统出版印刷行业仅用了短短数年时间,从铅字排版直接跨越到激光照排,走完了西方几十年才完成的技术改造道路,被公认为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后中国印刷技术的第二次革命。
1一月二月三月产品名称数量金额利润产品名称数量金额利润产品名称数量金额利润合计合计合计四月五月六月产品名称数量金额利润产品名称数量金额利润产品名称数量金额利润合计合计合计王选同志先进事迹简介王选同志(1937年—2006年)是享誉海内外的著名科学家、中国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创始人,杰出的社会活动家,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出生于上海,生前担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
王选同志一生执着追随当代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脚步,献身科学、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甘于奉献,他创造的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开创了汉字印刷的崭新时代。
他衷心拥护和坚定实践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始终注重调查研究,积极参政议政,建言献策,不断为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事业增光添彩。
他深知人才对于创业兴国的极端重要性,不计个人名利地位,以科学家的博大胸怀,教书育人,为祖国培养造就出一批批年轻的学术骨干。
王选同志以自己崇高的人品、巨大的贡献和对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事业的无限热爱,为广大知识分子和统一战线成员树立了光辉的榜样,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和爱戴。
王选同志是当代知识分子的楷模,是广大统一战线成员的骄傲,他的事迹是对建设创新型国家、对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生动诠释,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
献身科学勇于创新王选同志是当代中国著名的科学家,是举世公认的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创始人。
他不仅具有超前的眼光、非凡的魄力,更有献身科学,努力拼搏,敢为人先,开拓进取的自主创新精神。
王选同志祖籍江苏无锡,1937年生于上海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少年时代就读于上海南洋模范学校。
开明的家庭教育使他树立了爱国奉献的价值观和正直善良、诚实宽厚的做人原则;名师云集、学风优良的教学环境,塑造了他勤奋好学、善于思索的良好学风。
他从小对自然科学情有独钟,他树立的人生理想是成为一名为祖国、为人民贡献才智的科学工作者。
王选简介 王选简介 男,汉族,1937年2⽉⽣,江苏⽆锡⼈,九三学社成员,1958年9⽉参加⼯作,北京⼤学⼒学系计算数学专业毕业,⼤学学历,教授,中国院院⼠,中国⼯程院院⼠。
1954年⾄1958年北京⼤学数学⼒学系计算数学专业。
1958年⾄1959年北京⼤学数学⼒学系教师。
1959年⾄1978年北京⼤学⽆线电系教师。
1978年⾄1995年北京⼤学计算机研究所所长、副教授、教授。
1995年⾄1996年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北京⼤学计算机研究所所长,⽅正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
1996年⾄1998年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中国科协副主席,北京⼤学计算机研究所所长,⽅正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
1998年任九届全国⼈⼤教科⽂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中国科协副主席,北京⼤学计算机研究所所长。
2003年3⽉在全国政协⼗届⼀次会议上当选为第⼗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2006年2⽉13⽇11时许在北京病逝。
第⼋届全国政协委员。
第九届全国⼈⼤常委会委员、全国⼈⼤科学⽂化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他是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创始⼈和技术负责⼈。
他所领导的科研集体研制出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为新闻、出版全过程的计算机化奠定了基础,被誉为“汉字印刷术的第⼆次发明”。
1992年,王选⼜研制世界⾸套中⽂彩⾊照排系统。
先后获⽇内⽡国际发明展览⾦牌,中国专利发明⾦奖,联合国教科⽂组织科学奖,国家重⼤技术装备研制特等奖等众多奖项,1987年和1995年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等奖;1985年和1995年两度列⼊国家⼗⼤科技成就,是国内唯⼀四度获国家级奖励的项⽬。
他本⼈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称号,并多次获全国及北京市劳模、先进⼯作者、⾸都楷模等称号,1987年获得中国印刷业最⾼荣誉奖——毕昇奖及森泽信夫奖,1995年获何梁何利基⾦奖,2001年获国家最⾼科学技术奖。
2001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者王选简介
2010年06月03日14:16人民网我要评论(0)
字号:T|T
王选,教授,男,1937年2月出生,江苏无锡人。
195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计算数学专业(本科)。
现为北京大学计算机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文字信息处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电子出版新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方正(香港)董事局主席,中国科协副主席,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
主要成就:毕业后留校任无线电电子学系助教,计算机研究所讲师、副教授、教授。
1958-1974年期间,从事计算机逻辑设计、体系结构和高级语言编译系统的研究,与同事共同完成了DJS21机ALGOL60编译系统,并得到了推广。
1975年起主持华光和方正电子出版系统的研制,该系统可用于书刊、报纸等正式出版物的编排。
针对汉字字数多、印刷用汉字字体多、精密照排要求分辨率很高所带来的技术困难,发明了高分辨率字形的高倍率信息压缩和高速复原方法,在世界上首次使用控制信息(或参数)来描述笔画的宽度、拐角形状等特征,以保证字形变化后的笔画匀称和宽度一致。
这一发明获得了欧洲专利和8项中国专利。
其研制的华光和方正系统处于国内外领先地位,取得了重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使中国的印刷术从铅与火的时代,迈入电和激光的新纪元。
王选教授1986年获第14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
198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首届毕升奖。
1990年获陈嘉庚奖。
1991年获国家重大技术装备研制特等奖。
199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
1996年获王丹萍科学奖。
1997年获台湾潘文渊文教基金奖,1999年获香港蒋氏科技成就奖。
1993年、1995年及1999年、2000年还分别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及首都楷模、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奖光荣称号。
主要著述:《软件设计方法》(1992年4月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王选文集》(1997年2月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王选谈信息产业》(1999年3月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