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课题1燃烧和灭火第1课时燃烧和灭火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419.50 KB
- 文档页数:4
人教版(2024新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七单元课题1《燃料的燃烧》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是初中化学中关于能源利用与开发的重要章节,通过燃料的燃烧引入,使学生理解燃烧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认识不同燃料的燃烧特性及其对环境的影响,为后续学习能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奠定基础。
本课内容既是对前面所学化学知识的应用,也是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载体。
二、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如物质的组成、性质、变化等,对燃烧现象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感性认识。
但他们对燃烧的本质、燃烧的条件、燃烧过程中的能量转化以及不同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等深层次问题还缺乏系统地理解和科学地认识。
此外,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实验探究能力和环保意识还需进一步提升。
三、设计思路针对“燃料的燃烧”这一章节的教学设计,我主要采用了以下思路:首先,通过展示燃烧现象的视频或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其次,通过对比实验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探究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然后,结合生活实际和案例分析,加深学生对燃烧和灭火知识的理解;最后,通过总结和反思,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并引导他们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四、教学目标【化学观念】学生能够理解燃烧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科学思维】学生能够掌握不同类型燃料(如固体、液体、气体燃料)的燃烧特性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
【科学探究与实践】学生能够了解燃烧过程中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原理,以及燃烧对环境的影响。
【科学态度与责任】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培养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五、教学重点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的探究六、教学难点通过燃烧条件推理灭火的原理和方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
七、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导入导入新课(约5分钟)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燃烧现象(如燃气灶点火、汽车尾气排放等),引导学生思激发学生兴趣,引出本课主题。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课题1 燃烧和灭火(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认识燃烧的条件,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过程与方法:通过活动与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以及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科学素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利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问题,使学生对化学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教学重点:燃烧的条件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创设情景→实验探究→得出结论→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兴趣教具准备:500mL烧杯,100mL烧杯,薄铜片,硬纸片,酒精灯,蜡烛,镊子,导管,棉花、水、纸、石块、木材、酒精、煤、火柴热水,白磷,红磷,酒精,面粉课时安排:第一课时;燃烧的条件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展示与燃烧有关的几组图片,再联系生活实际,认识到火与我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引出本节内容:燃烧与灭火。
2、讲授新课:一、燃烧请大家回想一下,以前都学习过哪些物质的燃烧?[学生讨论]:结合生活经验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燃烧现象,讨论燃烧的现象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学生归纳燃烧的特征:发光、发热、剧烈、有新物质生成。
引出燃烧的定义:略[设疑]:在生活中我们常碰到以下的一些现象,如野炊时,要点燃篝火必须先要用纸片进行引燃;在燃烧过程中,如果树枝压得太紧,火容易熄灭;在熊熊燃烧的篝火下面,泥土却“安然无恙”,不为火所动。
我们如何来解释上述现象?看来燃烧都需要哪些条件呢?二、燃烧的条件:[讨论]:给出沙土、棉花、水、纸、石块、木材、酒精、煤、火柴等物质让学生判断哪些物质能够燃烧,进而明确可燃物的概念[实验探究]:分三个实验来探究燃烧的条件[实验1]:点燃火柴并用镊子夹住火柴梗直到燃烧完毕[交流讨论]:以上实验现象说明燃烧需什么条件[结论]:燃烧条件之一——可燃物[实验2]:在500毫升的烧杯中注入400毫升热水并放入一小块白磷,用导管对准上述烧杯中的白磷通入少量氧气。
课题1 燃烧和灭火教材分析:本单元从常见的燃烧现象入手,解释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料以及一些安全知识。
利用燃烧的实例很多,而生活中利用最多的是燃料的燃烧。
所以,在介绍了燃烧等知识后,又介绍了燃料及其用途,以及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等。
本单元在内容的安排上注意从学生的亲身体验出发,选择学生熟悉和生活中常见的知识和现象,并配合图形和绘画,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感受;注意通过活动探究、调查研究、讨论和实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材中还适当编入与社会发展、新科技等相关的资料,以开阔学生的眼界。
教学重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与方法;教学难点:化学反应中伴随着能量变化。
教学思路:本单元每一课题内容呈现方式上几乎都主张实验、活动与探究等教学清静的创设和练习学生的生活实际,因此学习时要联系实际,积极参与实验、讨论]调查等活动,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本单元设计了4个演示实验、4个探究活动、8处讨论及3处嗲查研究,涵盖了本单元的每一课题,这写轰动于探究、调查研究、讨论和实验等对培养实验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实验技能、培养科学方法、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对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考分析:本单元的知识和现代社会、生活联系密切。
所站分值有不断增大的趋势,命题趋向有:(1)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研究燃烧的条件、灭火原理及防火措施,考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依据课本知识进行迁移,考查对某些防火、防爆安全措施的理解程度;(3)各种燃料的使用以及由此带来的各种环境问题等;其中合理开发与节约使用资源、新能源的开发与环境保护将是开放性试题及研究性学习题命题的热点,考查题型主要是选择题,填空题及简答题。
由管本单元的试题,只要明确研究性学习的一般思路与方法,灵活运用有关知识并结合运用获取的有效性,就能比较顺利地加以解决。
课题1 燃烧和灭火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认识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②初步学会灭火器的选择和使用;③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实验认识探究问题方法;②利用实验学习对比在化学学习中作用;③通过活动和探究,体会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化学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课题1燃烧和灭火(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燃烧是我们经常接触到的一种化学变化。
它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如烧水、煮饭、取暖、火力发电、冶炼金属、发射火箭等都与燃烧有关,燃烧为人类带来光明,为我们提供生产、生活所必需的能量。
但燃烧失控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火灾、森林大火、爆炸等事例不胜枚举,给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严重损失。
因此,人类必须了解物质为什么会燃烧?燃烧的条件是什么?怎样使不合理的燃烧很快熄灭?我们要根据物质燃烧的条件控制燃烧,使其更好地造福于人类。
本课题从学生熟悉的自然现象、日常生活和实际生产出发,让学生分析常见的燃烧和灭火的原理及方法,归纳出燃烧的条件,这样既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又可体验化学科学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重大作用。
二、【学情分析】所施教的班级,平时课堂纪律良好,大多数学生对化学课感兴趣,学习基础扎实。
在前几次的探究课上,学生的探究欲望强烈,思维活跃,讨论热烈,虽然他们的想法和讨论的内容略显幼稚,但都是学生真实想法的流露,充满了好奇心,也体现了良好的探究意识。
本课题是在学习了氧气、二氧化碳的性质及用途之后,学生已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对生活中燃料的燃烧又非常熟悉,灭火方法也略知一二。
但严谨地设计实验,准确地筛选出条件,难度仍很大。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物质的燃烧条件。
2、知道灭火的原理和简单的方法。
3、了解一些必要的火场逃生知识。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燃烧条件的探究,体验探究过程,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2、通过讨论和交流,清楚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燃烧的认识,培养学生辨证的观点认识客观世界。
2、通过对燃烧条件的探究,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3、通过火场逃生常识的介绍,树立安全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教学难点: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的应用。
【提问】同学们都做了哪些实验验证或否定了自己的猜想呢?【小结】同学们围绕实验方案进行的实验,都能证明燃烧需要:(1)可燃性物质;(2)充足的氧气(或空气);(3)达到燃烧的最低温度(着火点)。
着火点是使物质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
不同的物质一般具有不同的着火点。
介绍通常情况下一些常见物质的着火点。
(书上的表7-1)【提问】物质燃烧是否需要同时具备三个条件,还是只需其中的任意两个或一个条件?举例说明。
(板书)物质燃烧需同时具备(1)可燃性物质;(2)充足的氧气;(3)温度达到着火点三个条件。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13组与氧气有关2看书了解着火点通过表中实验条件的比较得出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学生活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根据探究报告进行分析,正确引导学生的思维设 计 意 图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个实验:〔教师介绍实验〕 【提问】(1)请你根据燃烧的条件预测该实验的现象是什么?谈谈你的推测理由? 【演示实验】【引言】俗话说水火不相容,热水中的白磷 会燃烧吗?不信试试看。
【演示:向水中通入氧气】引导并组织同学进行讨论和交流,得出什么是燃烧的现象,进一步得出燃烧的条件预测现象分析理由 观察现象观察现象并解释 小结:1.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学生用已学的知识进行推测, 加深理解燃烧的条件(2)通常保存少量白磷的方法是?[过渡] 人们通常把白磷保存在冷水中,这是因为①冷水能降低白磷表面的温度,使其达不到着火点;②冷水把白磷与空气隔绝。
可见,减少燃烧的条件,能防止白磷着火。
【设问】那么如何使正在燃烧的物质不能继续燃烧呢?活动2探究灭火的原理 【实验】点燃一支蜡烛,使它熄灭。
【提供的用品】烧杯、水、剪刀、沙土、适量的碳酸钠和盐酸等(可另选用品)组织学生归纳使蜡烛熄灭的方法分析灭火的原理 【小结】灭火就是要破坏燃烧的条件,因此灭火的原理通常可以从燃烧的三个条件对应加以考虑。
燃烧的条件 灭火的原理物质具有可燃性→ 从燃烧区撤走可燃物可燃物有充足的氧气→ 把可燃物与氧气隔绝(或空气) 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使可燃物的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需注意的是:(1)物质的燃烧需要以上三个条件同时具备,而灭火只需破坏其中的任意一个条件即可。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课题1燃烧与灭火(第1课时)教案一、教学内容分析《燃烧和灭火》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上册第七单元课题1的内容。
第七单元是上册教材的最后一个知识教学点,它既是对化学变化中具体知识传授模式的继承,又是对其的丰富和完善。
本节知识位于第七单元第一节,上承我们身边的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等知识,下接第八单元金属与矿物,对于前面学过的知识是一种补充和完善,对于后面的知识起铺垫的作用,是知识逐步向能力转换的一座桥梁。
本单元在内容的安排上注意从学生的亲身体验出发,并通过活动与探究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1.学生对生活中的燃烧现象比较熟悉,且在前面的化学学习中已经了解了部分物质的燃烧情况,对燃烧的条件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2.学生对灭火的方法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
三、设计思想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获取知识、认识和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化学学习兴趣,增进对科学的情感。
因此将本节课设计为让学生亲历由多媒体展示图片将学生带入情景,由情景中提出问题→针对问题进行猜想与假设→学生观察演示实验并在讨论与交流的基础上进一步得出燃烧的条件→在通过学生独立设计实验,讨论与交流、归纳总结得出“燃烧的条件与灭火的原理”之间的内在联系→最后通过创设情景,将学生带入应用知识解决社会生活实际问题的情景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对白磷燃烧实验装置的改进,引导学生将改进后的实验装置与课本实验装置做个对比,让学生自己得出改进实验装置的目的,以更好地树立学生环保意识。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初步认识燃烧的现象,知道物质燃烧的条件,了解灭火原理,学会常见的灭火方法。
(2)能利用物质燃烧的条件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燃烧与灭火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根据所提出的问题,结合已有生活经验与所学知识,设计方案,并验证。
(2)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归纳,让学生亲身体会知识的获取过程与方法。
进一步研究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教材采用从实验观察现象,通过分析得出结论的方法,来探讨燃烧的条课题燃烧和灭火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2.会运用相关的知识解释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3.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4.培养学生防火防爆的安全意识,了解安全自救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1.通过活动与探究,初步学习利用控制变量的思想设计探究实验,并学习对获得的实验事实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2.能合理运用燃烧的知识和灭火的原理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防火、防爆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
2.树立防火的安全意识,培养关注社会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1.认识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
2.通过对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初步学习利用控制变量的思想设计探究实验,了解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3. 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逐步建立防火、防爆的意识,培养关注社会的责任感。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利用控制变量的2.如何防火、防爆。
教具准备多媒体、酒精、白磷、红磷柴等。
5.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越大,燃烧就越剧烈。
油库、面粉加工厂、纺织厂和煤矿的矿井内,都标有严禁烟火字样或图标。
因为这些地方的空气中常混有可燃性的气体或粉尘,它们接触到明火,就会有发生爆炸的危险。
[讲解]可燃物在具备了燃烧的条件后,就能急剧地燃烧,如果在有限的空间内就会爆炸,给生命和财产造成严重的损害,现在就让我们用实验探究一下粉尘爆炸。
同学们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并分析其原因。
[演示实验]教师按照教材第132页实验7-2做实验,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实验装置。
[课件展示][现象]发生了爆炸。
[分析]金属罐和塑料盖构成了一个有限空间,向装置中鼓气后,面粉充满了金属罐,加大了它与氧气的接触面积,罐内的温度达到了面粉的着火点,使面粉在有限的空间内急剧地燃烧,并在短时间内放出大量的热,使气体体积迅速膨胀,引起爆炸。
《燃烧和灭火》第一课时教学设计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燃烧的实质, 知道燃烧的条件与灭火的的原理;(2)知道防火、自救的常识;(3) 通过活动与探究,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2. [过程与方法]:(1)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 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2)通过探究活动, 学习对获得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3)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与讨论, 清楚表达自己的观点。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燃烧的条件及灭火原理的探究教学难点: 对着火点的理解教具准备1.仪器: 大烧杯、水、火柴、蜡烛、湿抹布、沙土、剪刀2.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展示几幅与火有关的图片。
【引入新课】火是人类文明的摇篮。
火给我们带来了美好的生活, 使用不当也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损失和灾难。
了解火, 用好火显得特别重要。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课题《燃烧与灭火》【板书】燃烧与灭火一、燃烧的概念【教师提问】请大家回想一下, 我们以前都学习过哪些物质的燃烧?【展示图片】展示木炭、硫、铁、镁、蜡烛、煤等物质的燃烧图片。
【学生讨论】再结合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燃烧现象, 讨论燃烧的现象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学生归纳】燃烧的特征: 发光、发热、剧烈、有新物质生成。
引出燃烧的定义:【板书】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通常所说的)【教师提问】氢气和氯气中反应是不是燃烧了?由此得出燃烧不一定都有氧气参与。
这儿我们所讲的燃烧是常见的通常所说的燃烧哦。
【过渡】那么是不是什么物质都能燃烧呢?学生回答不是。
例如: 水、石头等。
教师紧跟着提出问题: 我们的书本子都是用什么做的?同学们知道它能燃烧吗?学生肯定回答: 用纸做的能燃烧。
教师接着问那么现在为什么没有燃烧了?这说明燃烧是不是需要条件?下面我们一起通过实验来探究物质燃烧的条件。
【教师讲解】着火点的概念: 着火点是可燃物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课题1燃烧和灭火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理解燃烧与灭火的联系、灭火方法。
2. 了解灭火器的使用方法、适用范围和一些易燃物、易爆物的安全常识。
3. 能运用燃烧的知识和灭火的原理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防火、防爆问题。
4.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自主设计实验、动手实验、自己归纳现象和结论,使学生初步学会观察实验、类比等科学探究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学生通过小组形式的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精神。
2. 通过观看“用火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并赞赏化学对改善人类的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3. 通过进行科学探究活动,体验探究的乐趣,并感受成功的喜悦。
二、教学重点:探究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引导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燃烧条件的探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探究。
四、教法教具:多媒体、镊子、酒精灯、酒精、棉花、水、蜡烛、玻璃杯、火柴、木条、一块煤、烧杯、扇子、沙子、水槽。
课时安排:1课时六、板书设计灭火原理:1、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2、隔绝氧气(或空气);3、使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
注意:其中一个条件成立即能灭火。
这节课你有何收获?1、燃烧需要同时具备三个条件:①可燃物;② 氧气(或空气);③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
2、灭火的原理:①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②隔绝氧气(或空气);③使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
七、教学反思从总体上看,本节课基本上达到了新课程标准要求的预期目标,即:充分利用各种生活资源,挖掘教材,发展教材,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建知识体系,在实践中促进学生发展,课堂活而有序、活而有效,教师起着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等作用。
此外,在处理因课前无法预计学生的知识点的迁移方式和思维深度而暴露的问题时,能时刻关注并追随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断调整自己的思维活动,及时有目的地组织学生相互交流和讨论,巧妙诱导。
新版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
本单元分为三个课题:燃烧和灭火、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以及燃烧的条件。
本单元从生活中常见的燃烧现象入手,介绍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以及一些安全知识,之后介绍燃料及其用途以及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等。
本单元在内容的安排上注意从学生的亲身体验出发,选择学生熟悉和生活中常见的知识和现象,并配合图像和绘画,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感受。
同时,注意通过活动与探究、调查研究、讨论和实验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课题1燃烧和灭火
第1课时燃烧和灭火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初步学会灭火器的选择和使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认识探究问题的方法。
2.利用实验学习对比在化学学习中的作用。
3.通过活动和探究,体会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燃烧实质及其对生活产生的重大影响。
2.了解火灾危害与防护方法,了解逃生的一般方法。
重点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
难点燃烧条件的探究。
多媒体、镊子、酒精、白磷、红磷、水、蜡烛、玻璃杯、火柴、木条、烧杯、薄铜片等
一、导入新课
师:1.我们对物质的燃烧现象并不陌生(如图1),那么什么叫燃烧?物质的燃烧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好的方面和不好的方面?
2.同学们见过“火三角”吗(如下图2)?你知道它的意思吗?
3.同学们还能设计出其他探究燃烧条件的方案吗?
二、推进新课
燃烧的条件
师:1.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2.燃烧需要的三个条件。
猜想(1):要有可燃物。
猜想(2):要有氧气,氧气越多燃烧越旺。
猜想(3):要达到一定的温度。
师:你能设计一些简单易行的实验证实你的猜想吗?
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实验7-1)
实验步骤:在500mL的烧杯中注入400mL热水,并放入一小块用硬纸圈圈住的白磷。
在烧杯上盖一个薄铜片,铜片上一端放一小堆干燥的红磷,另一端放一小块已用滤纸吸去表面上水的白磷。
现象:热水中的白磷未燃烧,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红磷未燃烧。
说明:通常状况下,红磷的着火点是240℃,白磷的着火点是40℃。
师:上述实验中,为什么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为什么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生:薄铜片上的温度达到白磷的着火点而没有达到红磷的着火点;水中的白磷没有燃烧是因为它没有与氧气接触。
师:水中的白磷怎样才能燃烧?
生:水中的白磷没有燃烧是因为它没有与氧气接触,只要想办法使它与氧气接触就可以使其燃烧。
实验步骤:用导管对准上述烧杯中的白磷,通入少量空气(如下图),观察现象。
现象:白磷在热水中燃烧。
师:本来在热水中不燃烧的白磷,为什么在通入空气后却燃烧了?再次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呢?
生:需要氧气。
师:注意事项:(1)白磷和红磷不要放得太近。
如果红磷和白磷放得太靠近了,白磷燃烧放出的热量使温度升高,达到红磷的着火点,红磷也会燃烧。
(2)烧杯中的热水不能太少。
因为热水太少,会使得传递的热量不足,温度低于白磷的着火点,白磷也不会燃烧。
师:燃烧需要的三个条件:(1)可燃物;(2)氧气(或空气);(3)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师:燃烧和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但并不是所有的燃烧都能给人类带来益处的。
火灾也时时威胁着人类的生活。
如果破坏燃烧的条件,使燃烧反应停止,就可以达到灭火的目的。
师:观看火灾图片。
师:如何灭火?
(引导学生分析、理解燃烧与灭火的关系,从而得到灭火的原理或方法)
生:灭火可通过以下方法:
⎭⎪⎬⎪⎫
1.清除或隔绝可燃物
2.隔绝空气
3.降温至着火点以下三者选其一即可灭火
生:观看实际生活中采取的一些灭火措施及其原理。
师:1.如何熄灭酒精灯?
2.堆放杂物的纸箱着火了,如何处理?为什么?
3.扑灭森林火灾时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将大火蔓延线路前的一片树木砍掉,力什么? 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灭火器是比较常见的。
我们一起来学习生活中常见的几种灭火器。
生:阅读《灭火器及其使用方法、灭火原理》。
(课本第131页表7-2)
师:阅读了表7-2我们知道,不同的物质燃烧需要不同的方法来进行灭火。
只要控制物质燃烧的任一条件,都可达到灭火目的。
第七单元 燃烧及其利用
课题1 燃烧和灭火
第1课时燃烧和灭火
一、燃烧的条件
1.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2.燃烧需要的条件
⎭
⎪⎬⎪⎫(1)可燃物(2)与氧气(或空气)接触(3)达到燃烧时所需要的最低温度(即着火点)三者同时满足,缺一不可 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
1.清除或隔绝可燃物
2.隔绝空气
3.降温至着火点以下三者选其一即可灭火
本节课所选材料,都取自于我们身边看似不起眼、不经意的东西。
通过在课堂上的演绎、变化,实现了由现实生活向科学世界的回归,让学生感到化学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本课内容和生活联系密切,在教学时教师要多给学生思考和发言的机会,让学生愉快地进行学习,体验成功的乐趣和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