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文化与翻译
- 格式:doc
- 大小:31.00 KB
- 文档页数:2
浅谈文化与翻译之间的关系【摘要】文化与翻译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复杂而深远的话题。
在翻译领域,文化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的翻译,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化。
文化对翻译有着深远的影响,因为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还包含了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文化差异是翻译过程中的挑战之一,需要翻译者具备文化中介的能力。
在翻译中,文化意识的重要性不可忽视,翻译者需要理解并尊重源语言的文化背景。
而在文化转换中,也存在着一些悖论,需要仔细思考和解决。
文化与翻译的互动促进了跨文化交流,翻译需要对文化因素有深刻的认识和应用。
文化与翻译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需要不断地探讨和加深理解。
【关键词】文化,翻译,关系,影响,文化差异,挑战,文化中介,文化意识,重要性,文化转换,悖论,跨文化交流,辨识,应用,互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1. 引言1.1 文化与翻译的定义文化与翻译是紧密相关的概念,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我们来看文化与翻译的定义。
文化是指一定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形成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道德准则、习俗规则等。
翻译是一种信息传递的行为,将一种语言的信息转化为另一种语言的过程。
文化与翻译的联系在于,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传递。
翻译时要考虑到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以确保信息的准确传达。
文化在翻译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影响着翻译的选择、表达和理解。
翻译则通过传播文化,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文化与翻译相辅相成,密不可分,二者之间的关系将在接下来的内容中得到更详细的探讨。
1.2 文化对翻译的影响文化对翻译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文化是人类社会生活的精神财富,它包括了价值观念、习俗习惯、历史传统等内容。
在翻译过程中,文化因素会直接影响到翻译者的选择、传达和理解。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具有独特的表达方式和隐含含义,翻译者需要在理解源语言的基础上,考虑目标语言的文化特点,以保持原文的意境和风格。
在翻译时,翻译者需要对原文所涉及的文化现象、事件等有一定的了解,否则可能会出现误解或歧义。
浅析文化与翻译的关系作者:王鑫雅陈晓玲来源:《大东方》2018年第02期摘要:现如今,随着世界一体化和全球化进程的逐步加深,为了促进国家以及地区间各方面的沟通与交流,翻译作为世界跨文化交际的主要途径,其影响越来越深。
伴随翻译及相关译学的蓬勃发展,文化对翻译的作用也日渐突出。
本文作者从现代社会的文化多元性及不同文化间译文的差别来阐释文化因素在一定方面对翻译产生的影响以及两者的关系。
关键词:翻译;文化;跨文化;阐释相关研究表明,文学作品以及一些其他方面的译文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其本土文化的缩影,译文文本有很大可能性会体现当地文化的特色。
从另一个角度来讲,翻译就是对文化的一种阐释,不同地域间的文化作品或信息通过翻译有了其“第二次生命”,在另一文化领域中以当地文化理解的形式存活(王宁,2014),由此可见,文化这一因素对翻译(也就是信息的传播)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然而,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不同地域间文化互相能够影响,文化间共同点越来越多,这一现象被称作为文化趋同。
所以,一部分研究学者认为文化趋同现象的出现会削弱文化这一因素在翻译过程中的作用。
对此,笔者就文化多元性对此观点作出了不同的阐述。
一、文化对翻译的促进与干预文化对于翻译的影响,在笔者看来,消极与积极的影响都是不可忽视的,但是在这其中还是坚持积极影响要远远大于消极影响。
下面作者先从这两方面阐述文化对翻译的作用。
纵观现代世界各地的文化内容与类型,整体现象展现给世人们的是丰富多彩的文化“大杂烩”。
笔者认为,一个国家,一片地域的自身的历史发展进程都会在各个方面影响自身的文化。
因为每个国家的自身发展历史都各不相同,因此其文化的差异性也就渐渐凸显,这就是文化的多样性。
而翻译作为文化跨界交流的桥梁,对于各地区之间的文化差异和冲突这一因素是绝对不可忽视的。
如果译者在进行翻译活动时没有考虑目标受众群众所在文化环境,很容易造成误会,不能被其接受。
并且,作者所说的文化是对于源语言与目标语言的两种文化,只有了解源语言所在的文化背景,才能更好的了解其内容,另一方面也要对熟悉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这样才能做到真正的跨语言文化交流,才能同时被两方受众群体所接受。
浅谈文化与翻译之间的关系1. 引言1.1 文化与翻译的密切关系文化与翻译密切相关,二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互动关系。
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和基石,而翻译则是不同文化之间交流和传播的桥梁和媒介。
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资源,为翻译工作提供了广泛的内容和语境。
翻译在文化传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将一种文化的思想、价值观和观念传递给其他文化,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对话。
文化与翻译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二者的关系既体现了文化的传统和价值观念,也反映了当代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深入探讨文化与翻译之间的关系,对于加深人们对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认知具有重要意义。
【2000字】2. 正文2.1 文化对翻译的影响文化对翻译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文化背景对翻译者的理解和解释起着关键作用。
不同的文化背景会影响翻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和诠释,从而导致翻译结果的不同。
文化对翻译的语言选择和表达方式也有重要影响。
每种文化都有独特的语言特点和表达习惯,翻译者需要根据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来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
文化对翻译的价值观和观念也产生影响。
不同文化的人们有不同的价值观念和信仰,翻译者需要考虑这些因素来确保翻译结果贴近原文意义。
在翻译过程中,文化因素不容忽视,只有深入理解源文化和目标文化的差异,才能做到准确传达原文含义。
2.2 翻译对文化的传播翻译对文化的传播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翻译,一个国家的文化可以传播到另一个国家,促进文化交流与理解。
翻译不仅是简单的语言转换,更是一种文化的传递。
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需要考虑目标语言国家的文化特点,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
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传达原文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
翻译对文化的传播不仅可以帮助人们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还可以促进文化的融合与发展。
通过翻译,不同国家的作品可以被更广泛地传播,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到。
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翻译在文化传播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翻译对文化的传播也可以消除文化差异带来的误解与冲突。
浅谈文化与翻译之间的关系文化与翻译是两个相互关联却又有着独立性的领域。
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精神财富,是人们生活和思想方式的总和。
翻译是连接不同文化之间的桥梁,通过翻译,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信息得以交流和传播。
在现代社会中,文化与翻译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相互影响,相互补充。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来谈论文化与翻译之间的关系,并探讨二者之间的互动与影响。
文化是翻译的基础和原材料。
任何一种语言都有其所属的文化背景,而翻译的内容和对象也是源自于文化。
在实际翻译中,翻译者需要充分了解原文的文化内涵和背景,才能准确地将其翻译成目标语言。
中国古代的文言文中常常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哲学和宗教文化,而要想将这种文化精髓准确地传达给外国读者,就需要翻译者对中国文化有深入的了解。
同样,在翻译其他国家的文学作品时,翻译者也需要对原文所属的文化有一定的了解,才能更贴切地表达原作的意境和情感。
文化是翻译的基础和源泉,没有文化的支撑,翻译就无法准确、完整地传达信息。
翻译是文化交流的桥梁和载体。
在当今多元文化的社会中,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
而翻译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翻译,不同文化之间的信息得以传播和交流。
人们通过翻译,可以了解到来自世界各地的知识、技术、文化和思想,从而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和理解。
中国的古代文化在翻译传播的过程中,让世界人民了解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同时也让中国人了解了其他国家的文化特色。
翻译扩大了文化的传播范围,让人们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世界各地的文化,促进文化的多元交流。
文化与翻译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文化是不断发展和演变的,而翻译作为文化的传播工具,也在不断地影响和改变文化。
通过翻译,不同文化之间的思想、价值观和观念得以交流和融合,从而影响和改变了目标文化的某些方面。
在中国古代,佛教的传入对中国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佛经和佛教经典都是通过翻译而传入中国的,这些翻译作品让中国的宗教和文化得到了丰富和深化。
文化的多元化与全球化在最近的一次学术会议上,费孝通先生曾经讲过这么四句话:“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我以为这就是所谓文化多元的很好的表述,讲得更简单一点,也可以用《论语•子路》所载孔子的一句名言:“和而不同”。
事实上就其原意而言,“和而不同”这个古训在我们的先人那里也确实是就个人之间的价值多元而言的。
包括孔子在内的古代先贤在“华夷之辨”这类“文化间”问题上一般都主张以华化夷,很少人有华夷价值平等的主张。
“和而不同”本是主张华夏内部各种学派、思潮、观点和价值偏好应当“各美其美”,真正爱好中国文化的人不会不知道这一点!在这个意义上,文化多元化就意味着“自由优先于文化”。
有人说自由只是“西方传统”,其实,如果所谓自由传统是指类似哈耶克等人写的大部头著作,那么在西方人为自由而斗争的时候,他们也没有;如果是指人类对自由的一种本能的追求,那么这是普世相通的。
因此在全球“一体化”的阴影下,提倡“和而不同”的原则,促进文化的多元发展,加强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宽容,开通和拓宽各种沟通的途径,也许是拯救人类文明的惟一希望。
当前,人类面临着一个重大问题: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科技标准化,媒体传播全球化的大趋势下,人类几千年来创造的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是否有可能得以幸存并得到发展?多元的文化生态是否可以得到保护和保存?每当历史转折关头,人们总习惯于回归自己的文化源头,去寻找新的途径。
目前,尊重差别已成为许多人的共识。
意大利著名思想家和作家恩贝托·埃柯在1999年纪念波洛尼亚大学成立900周年大会的主题讲演中提出,欧洲大陆第三个千年的目标就是“差别共存与相互尊重”。
他认为“人们发现的差别越多,能够承认和尊重的差别越多,就越能更好地相聚在一种互相理解的氛围之中”。
由此可见,无论是为了维护一个多元文化的和谐社会,还是为了认知方式本身发展的需要,重视“差异”,坚持“和而不同”原则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但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却并不容易,主要障碍来自当前盛行的两种思潮:第一种思潮是全球主义意识形态,包括普遍主义、新雅各宾主义、新保守主义等;第二种思潮则包括绝对民族主义、文化相对主义、文化孤立主义等。
浅谈文化与翻译之间的关系文化和翻译是紧密相关的,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被视为互相促进的。
在翻译过程中,能够成功传达另一个文化的信息需要深刻理解目标读者的文化背景。
翻译涉及到语言、文化、社会变革等方面,越是了解目标文化的细节,越是有可能进行准确的翻译。
文化对于翻译的重要性不容置疑。
翻译者需要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以便在翻译过程中保持最大的准确性。
例如,某个国家对于食物、宗教、政治和其他方面的看法可能会影响某个词汇的含义和使用方式。
在翻译过程中保持敏感和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可以减少翻译错误的发生。
翻译是文化之间交流的重要方式之一。
通过翻译,人们可以学习和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因此翻译也可以视为一种文化传播。
翻译是一种建立桥梁、加强相互理解和扩大文化交流的过程。
当我们开始进行跨文化交流时,我们便进入了跨文化交际的领域。
在翻译过程中,除了语言的差异,还有可能会遇到一些翻译难题。
这些难题来自于翻译的文化差异。
例如,一些语言和文化有着不同的概念和词汇,有时候需要进行适当的文化转换。
在这些情况下,翻译者需要运用自己的语言和文化知识,并采取一些适当的步骤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
翻译可以促进文化之间的交流,促进人们相互了解。
通过翻译,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他文化的价值观、信仰、习俗和社交规范。
这些知识可以成为增强交流的基础,有助于建立文化之间的理解和共同点,从而实现更好的跨文化交流和合作。
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翻译正在变得越来越重要。
由于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愈加频繁和紧密,突破语言和文化障碍已成为建立和维持国际关系的关键。
另外,翻译也有助于在国际社会上推广各个国家的文化、知识、技术和创新成果等。
综上所述,文化与翻译之间的关系足以证明两者的紧密联系。
在翻译过程中,文化的了解和学习对于准确传达信息至关重要。
同时,翻译也有助于促进文化交流和相互了解。
因此,应该把文化和翻译作为双方之间有效交流的重要环节,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
浅谈文化与翻译之间的关系文化与翻译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复杂而又深刻的话题。
翻译是文化之间交流的桥梁,而文化则是翻译的重要内涵。
在全球化的今天,文化交流和翻译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文化与翻译之间的关系,并试图深入思考他们之间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文化与翻译之间的关系还可以从语言和意识形态的角度进行思考。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涵。
当我们进行翻译的时候,必须考虑到不同语言之间的语言结构、语法规则、词汇意义以及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需要不断思考如何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思和情感,同时又能够符合目标语言的语言习惯和文化背景。
这就需要翻译者具备丰富的文化知识和语言能力,能够根据不同文化的特点和表达习惯进行灵活的转换和创造。
文化与翻译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语言的翻译必然涉及到文化的传递和表达。
文化与翻译之间的关系还可以从跨文化交流和互动的角度进行思考。
当不同文化之间产生交流和互动的时候,翻译就成为了不可或缺的工具。
因为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着种种差异,如价值观念、社会习俗、传统文化等,所以在跨文化交流中必然存在着语言障碍和文化误解。
在这样的情况下,翻译可以发挥关键作用,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推动文化之间的和谐共生和可持续发展。
在当今世界多元化的背景下,文化与翻译之间的关系更是显得尤为重要,因为翻译既可以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又能够促进文化多样性和文化创新。
文化与翻译之间的关系还可以从文学与艺术的角度进行思考。
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是文化的精髓和灵魂,而翻译则是将这些作品传播到不同文化背景的重要途径。
在文学翻译和艺术翻译中,翻译者不仅需要忠实于原作的语言表达和精神内涵,还需要根据目标文化的审美习惯和文化品位进行灵活的转换和调整。
这就要求翻译者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和丰富的文化修养,能够深入领会原作的情感和意境,再现原作的风采和魅力。
文学与艺术的翻译是文化与翻译之间关系的一种具体体现,是文化传播和交流的重要手段和渠道。
全球化、文化与翻译朱耀先
“全球化”是近几年来人们使用频率最高的概念之一,尽管目前人们对这一概念的理解仍然众说纷纭,还没有一个普遍认可的定义。
解构哲学家J·希利斯·米勒认为,“全球化既是己经发生的事情,同时也是正在发生的事情,也许到完成还非常遥远。
我们大家一直都在全球化,今天人们都感到全球化已经达到了一个双曲线阶段。
在文化、政治和经济生活的许多领域里,都可以确证它是一个独特的决定因素”。
有全球化研究者认为,全球化是一个不可改变的过程,而且此过程至少从马克思恩格斯写作《共产党宣言》的时间算起。
此外,还有的全球化研究者认为,从时间上分析,全球化的上限可追溯至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时,中限应以马克思恩格斯1848年发表《共产党宣言》为界,下限当以20世纪60—70年代又一轮高科技革命后新国际政治经济结构的出现为标志。
就语言学层面而言,全球化应以全球化(globalization)一词的诞生为标志。
不管怎么说,全球化都是一个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一种重要态势,其覆盖面之广、渗透性之强、影响力之深都是前所未有的。
在新的科技革命浪潮推动下,这种发展迅猛的态势已经给国际经济、政治、文化生活带来了重大影响。
它正在超越民族国家的藩篱,把世界各个角落越来越紧密地联系起来,使各国的经济技术联系更加密切、政治接触更加频繁、文化交融更加增强。
因此,可以说,全球化作为一个席卷世界的浪潮,已经波及到并影响着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文化全球化(cultural globalization)是指民族文化通过交流、融合、互渗和互补,不断突破本民族文化的地域和模式的局限性而走向世界,不断超越本民族文化的国界并在人类的评判和取舍中获得文化的认同,不断将本民族文化区域的资源转变为人类共享、共有的资源。
当然,文化全球化也是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科技信息化在文化层面上的集中反映和体现,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趋势。
不过,在当前波涛汹涌的全球化浪潮中,全球化问题牵动着中国学术界的神经,人们需要提防文化全球化中的陷阱,警惕两种趋势:一是以文化全球化来取代文化多元化、民族化、本土化,也即推行西方文化中心主义,主张用西方文化统治全球,其实质是西方文化霸权主义。
这样只能导致民族文化的丧失和缺席。
文化的多元化首先是由文化的民族性决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是由具体民族所创造的,体现着民族的生命本质和特点。
离开文化的民族性,也就没有文化的多元化。
美国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认为,“随着愈来愈互相依赖的全球经济的发展,我认为语言和文化特点的复兴即将来临。
简而言之,瑞典人会更瑞典化,中国人会更中国化,而法国人也会更法国化。
”二是过分强调文化的民族化、本土化,也就是坚持民族文化的特殊性,主张要维护民族文化的独立性,彻底否认文化全球化,一味排斥外来文化的影响。
这种倾向很容易滋长另一种形式的文化民族主义情绪,其结果必然导致对外文化学术交流的停滞,甚至倒退。
民族文化如果止于“近亲繁殖”,必然走向衰微;封闭与阻塞只能导致民族文化的贫乏化和枯萎。
面对文化全球化大潮的冲击,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文化全球化决不是要削弱和消解各民族文化,更不是让一方现代文化称霸于世,而是建立在文化多元化基础上的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交流、沟通、融合、互补。
文化全球化的目的是“让世界成为一座百花园”,使世界各民族先进文化万芳竞秀、彼此借鉴、繁荣昌盛。
随着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广泛交流,“地球村”、全球化已经成为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在此背景下,翻译作为跨文化交流的媒介和桥梁,其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彰显。
人类自有文化就有交流,文化交流离不开翻译。
翻译与文化有着血肉联系。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渊流长,具有无限的生命力,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如季羡林先生所说,“就是有新水注入,注入的次数大大小小是颇多的,最大的有两次,一次是从印度来的水,一
次是从西方来的水,而这两次的大注入依靠的都是翻译。
中国文化之所以能长葆青春,万应灵药就是翻译。
翻译之为用大矣哉!”
迄今为止,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四次翻译高潮。
第一次翻译高潮是东汉至唐宋时期的佛经翻译,也是印度文化伴随着佛教的输入,与中国儒学、道家学说的逐步结合;第二次翻译高潮是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也是西方文化伴随着天主教、基督教的输入,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第三次翻译高潮是鸦片战争至五四时期的西学翻译,也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及以民主和科学为主要内容的西方文化的输入,使中国传统文化发生了大的变革;第四次翻译高潮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翻译大潮,也是西方现代科学和文化的输入,使我国文化更为丰富多彩,这次翻译高潮无论从规模上、范围上,还是从质量水平上都远远超过了前三次。
正是有了以上四次翻译高潮和外来文化的大输入,中华文化与外来文化高度融合,形成了中华民族现代文化蔚为大观、生机勃勃、繁荣发展的新局面。
如上所述,正是通过翻译和借鉴,才使中华民族文化具有强大的吸纳力、融合力和整合力。
西方国家在二千余年的翻译史中,其译事活动同样纷繁交递,翻译理论精彩纷呈。
西方历史上最早的一次大规模的翻译高潮出现在公元前四世纪末,当时优秀的古希腊文化对罗马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古罗马从而开始了翻译介绍希腊古典作品的活动。
正是古希腊的哲学、逻辑、数学、自然科学及其蕴含的理性价值,开启了西方文明的基本线索。
而古希腊文化本身就是在吸收和融合了古代埃及、古代爱琴海地区、古代叙利亚地区诸上古文化的养分后才形成的。
关于这一点,英国哲学家罗素有一段精辟的论述:“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过去已经多次证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里程碑。
希腊学埃及、罗马借鉴希腊、阿拉伯参照罗马帝国,中世纪的欧洲又模仿阿拉伯,而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则仿效拜占庭帝国”。
正是通过多次大规模地学习、翻译和借鉴,才实现了欧洲各民族文化之间以及与中国、印度等东方文化之间的高度融合,使西方各民族得以扩大精神视野、丰富知识宝库、更新价值观念、增强创造激情,博采众长,从而把西方文化铸成了一个生机勃勃的实体。
文化是人类创造的价值,具有独特的民族性、地域性、时代性。
不同文化需要沟通,而沟通离不开翻译,跨文化交流是翻译发生的本源,翻译是跨文化交流的产物。
在当今世界全球化语境下,翻译的本质实际上就是文化传播和文化交流。
在跨文化翻译中,翻译策略的选择可以说是一个主观的过程,反映着和折射出翻译主体——译者的文化意识、文化立场和文化态度,同时,也体现着译者的翻译目的和时代精神,深深地打着时代的文化烙印。
这一点我们从中外著名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的实践和理论中可以找到佐证。
翻译策略和方法的选择并非一种简单的技巧问题,它与翻译的目的或者说翻译所承担的神圣使命息息相关,更是译者的文化取向使然。
因而,将翻译和翻译研究置于全球化大背景下的文化研究中进行探讨和思考,拓宽学术视野,扩大译者的创造空间,拓展翻译研究的疆域,对翻译学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全球化作为一种客观事实,一种发展趋势,无论人们承认与否,它都是不可避免的,并且无情地影响着世界的历史进程。
在这个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时代,各民族的文化交流与杂合是必然的。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历史积淀,是维系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纽带,它只有以开放的精神和态势,整合异质文化,借鉴外来文化,才能充满生机,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翻译是开启跨文化交流的一把钥匙,在文化全球化语境下,翻译策略体现着翻译主体的文化选择和文化态度。
在这里,我们可以借用经典儒家精神“和而不同”的价值理念,在跨文化翻译中,努力做到既要认同世界文化的共性,又要保护民族文化的个性,与时俱进,接受全球化时代的洗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