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部分 文化与翻译
- 格式:ppt
- 大小:3.04 MB
- 文档页数:72
为什么材料的历史是真正的文化历史?1.每样东西都是由某种东西构成的。
如果把混凝土、玻璃、纺织品、金属和其他材料从我们的生活中拿走,我们就只能赤身裸体,在泥泞的田野里瑟瑟发抖。
我们生活的复杂性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物质财富赋予的,如果没有我们的文明,我们将很快恢复到动物行为:使我们成为人类的是我们的衣服、我们的家、我们的城市、我们的东西,我们通过我们的习俗和语言赋予这些东西生命。
如果你去过灾区,这一点就会变得非常明显。
然而,物质世界不仅仅是我们技术和文化的展示,它是我们的一部分,我们发明它,我们创造它,它造就了我们。
2.材料的根本重要性从各个文明时代的命名——石器时代、铁器时代和青铜时代——就可以清楚地看出,每个新时代都由一种新材料带来。
钢铁是维多利亚时代的主要材料,工程师们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梦想,建造悬索桥、铁路、蒸汽机和客轮。
Isambard Kingdom Brunel 将其作为改造世界的宣言,并播下现代主义的种子。
20世纪常被誉为硅的时代,在材料科学取得突破后,迎来了硅芯片和信息革命。
然而,其他新材料的万花筒也彻底改变了现代生活。
建筑师将大量生产的平板玻璃与结构钢结合在一起,建造摩天大楼,从而发明了一种新型的城市生活。
塑料改变了我们的家庭和衣着。
聚合物被用来制造电影胶片,并引入了一种新的视觉文化——电影。
铝合金和镍高温合金的发展使我们能够廉价飞行,并加速了文化的碰撞。
医疗陶瓷和牙科陶瓷让我们得以重建自我,重新定义残疾和衰老——正如“整形手术”一词所暗示的那样,材料往往是修复我们的功能(髋关节置换)或增强我们的特征(隆胸硅胶植入物)的新疗法的关键。
3.我对材料的痴迷始于青少年时期。
我对他们的默默无闻感到困惑,尽管他们就在我们身边。
有多少人能看出铝和钢的区别?木头之间明显不同,但有多少人能说出原因?塑料是混杂的;谁知道聚乙烯和聚丙烯的区别?最终,我进入牛津大学(Oxford University)材料科学系攻读学位,接着攻读喷气发动机合金博士学位,现在是伦敦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材料与社会教授和制造研究所(Institute of Making)主任。
《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类型:专业课课程代码:06401405课程学时:56 学分: 3 适用专业:英语专业(师范、商务方向)开课时间:三、四年级(2)、(1)学期开课单位:外国语学院大纲执笔人:金惠康大纲审定人:翻译理论与实践(Theory and Practice for Translation)课程是英语专业的必修课之一。
它包括翻译理论与实践,有英语翻译成汉语与汉语翻译成汉语,现代翻译理论与技巧,翻译的跨文化交际与障碍。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从知识、能力、素质三个侧面及其相互的联系和在综合技能培养中的作用,说明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说明本课程在对学生知识、能力、技能和素质等方面的教育培养的具体要求。
) 1.教学目的:翻译理论是翻译实践的指南。
开设这门课的目的是系统地传授翻译基本理论,结合翻译实践训练、翻译方法和技巧,从而大大提高研究生的翻译能力。
2.教学要求:学生通过72学时的学习,能够了解国内外翻译研究动态,掌握翻译学的理论系统,并能熟练地运用各种翻译方法和技巧,为他们走向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翻译理论;英译与汉译语基本实践2. 教学难点:翻译的基本技能技巧;翻译实践能力的培养三、教学方法与手段以讲授为主,课堂讨论,读辅导材料,写学习心得,参与翻译实践,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四、教学内容、目标与学时分配(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课时分配)本课程两学期,36课时/36课时,专题讨论1-3次,计9课时,考试2课时。
第一学期:第一章汉字英词(Chinese Characters & English Words)第二章汉英表达的不同(Different Ways of Expressing Ideas)第三章汉文明礼貌语言(Chinese Language of Respect & Humanity)第四章中国文化(Chinese Culture)第五章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社会架构(Chinese Social System with Chines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第六章现代说法反映现代社会(Modern Sayings Reflect Modern Life)第七章语言,文化与社会(Language,Culture & Society)第八章跨文化交际(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第九章语言与翻译(Language & Translation)第十章翻译技巧杂谈(一)(On Skills of Translation)(1)第十一章翻译技巧杂谈(二)(On Skills of Translation)(2)专题讨论一: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的关系专题讨论二:岭南文化翻译讨论第二学期:第一章跨文化传播与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s)第二章跨文化差异与融合(Intercultural Difference and Integration)第三章跨文化理解与翻译(Intercultural Understanding and Translation)第四章中国传统文化介绍(Introduction to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第五章文化旅游翻译(Translation of Culture and Tourism)第六章汉英修辞表达(Metaphorical Expressions in Both Languages)第七章汉英谚语与典故(Proverbs and Allusions in Both Languages)专题讨论三:中华文明翻译与介绍专题讨论四:中华文化旅游翻译五、考试范围与题型1.考试范围与分数:(1)现代翻译理论(10%)(2)现代翻译技巧(20%)(3)翻译实践(50%)(4)跨文化交际(10%)2.考试题型与分数比例:(1)理论问答题(10%)(2)英译汉(20%)(3)汉译英(50%)(4)段落翻译(20%)六、教材与参考资料1.教材:金惠康著,2003,《跨文化交际翻译》,2004《跨文化交际翻译续集》,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参考资料:《中国翻译》1993—2002年各期《中国科技翻译》1996—2002年各期《上海科技翻译》1996—2002年各期《文化研究》(人大复印报刊资)1997—2002年各期邓炎昌刘润青.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比较[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2吴冰等编.大学英语口译(汉英)教程[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1994乐黛云主编.中西比较文学教程[N].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1988柯平主编.英汉与汉英翻译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1993张培基等编.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1983英喻云根编.汉对比语言学[M].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1994陈定安编着.英汉比较与翻译[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1范仲英编着.实用翻译教程[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吕瑞昌等编.汉英翻译教程[M].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胡文仲主编.英美文化辞典[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辛华.世界姓名译名手册[M].化学工业出版社,1987胡曙中.英汉修辞比较与研究[M].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1992王德春等编.修辞学词典[M].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谭永祥.修辞新格[M].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1996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教育出版社,1976冯翠华编.修辞格[M].商务印书馆出版,1983钱冠连.汉语文化语用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王秉钦.文化翻译学[M].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关世杰.跨文化交际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林大津.跨文化交际研究[M].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王宏印.跨文化传通——如何与外国人交往[M].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6胡文仲主编.文化与交际[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胡文仲/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钟述孔.实用口译手册[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1靳梅琳编着.英汉翻译概要[M].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陈宏薇主编.汉英翻译基础[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刘重德.文学翻译十讲[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金堤.等效翻译探索(增定版)[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金圣华.桥畔译谈:翻译散论八十篇[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林佩汀.中英对译技巧[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7谭宝全.现代英语翻译诀窍[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6马祖毅.中国翻译简史(增定版)[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陈生保编着.英汉翻译津指[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刘宓庆.文体与翻译[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金圣华/黄国彬.因难见巧:名家翻译经验谈[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辜正坤.中西诗鉴赏与翻译[M].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陈小慰,《语言.功能.翻译:汉英翻译理论与实践》,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刘宓庆.当代翻译理论[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谭载喜编着.新编奈达论翻译[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金惠康.贵州旅游(英汉双语版)[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4金惠康.编译《贵州旅游》(英汉双语版)体会[J].中国科技翻译,1998(2):54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汉英语言文化比较[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1997金惠康.汉英跨文化交际翻译[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1998金惠康.中国英语[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续集[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金惠康.汉英文化旅游实用手册[M].广州:广东省旅游出版社,2003Baker,Mona.In Other Words:A Course book on Translation [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and 劳特利奇出版社,2000Burton Raffel.The Art of Translating Poetry [M].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88 Cao Xueqin.The Story of the Stone[Z].trans.Hawkes,D.London:Penguin Books Ltd,1973 Cao,Xueqin.A Dream of Red Mansions [Z].trans.Yang Hsienyi and Gladys Yang.Beijing:Foreign Language Press,1994.Dan Sheng.Literary Stylistics and Fictional Translation[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Derald Wing Sue and David Sue.Counseling the Culturally Different:theory and practice[M],Publishing Company,Belmont California,1990 John Wiley and Sons,Inc USAGrosjean,Francois.Life with Two Languages:an introduction to bilingualism[M].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2Hymes,nguage in Culture and Society[M].NY:Harper and Row,1964Larry A.Samovar,Richard 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M].Wadsworth,1991Jin,Huikang and Wang,Weigang(金惠康/王维纲).JEFC and SEFC EnglishMethodology[M].Guiyang:Guizhou Minorities Publishing House,1996Jin,Huikang.Guizhou Tourism[M].Guizhou Educational Publishing House,Guiyang,PRC,1999 Jin,Huikang.Aspects of Guangdong Province [M].Guangzhou:Cartographic Publishing House of Guangdong Province,2002.Larry E.Smith.Discourse Across Cultures — Strategies in World Englishes[M].Prentice Hall International(UK)Ltd,1987Newmark,Peter.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Herfodshire:Prentice Hall,1986.Nida,Eugene nguage,Culture and Translat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Press,1993.Pinkham,Joan.TRANSLATOR’S GUIDE TO CHINGLISH[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Raymond Gozzi,Jr.New Words — and A Changing American Culture [M].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Press,1990Saville/Troike,Murie.The Ethnography of Communication[M].Oxford:Basil Blackwell,1983 Wallerstein,nguage and Culture in Conflict[M].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Inc USA,1983Samovar,Larry A and Porter,Richard E and Stefani,Lisa 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 [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and汤姆森学习出版社,2000Scollon,Ron and Scollon,Suzanne Wong.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A Discourse Approach [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and布莱克韦尔出版社,2000Venuti,Lawrence: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M].London & New York:Routledge,1995.。
Going to School in America Today每年秋季近50万青少年通过美国约10万小学和中学新学年开始学校的门口走。
从幼儿园教室灌装到12年级,他们参加为5小时,平均每天班,每周5天,直到第二年夏天开始。
这些学生中的一部分的教育历史上最雄心勃勃的承诺之一:美国的教育工作,整个国家人口。
我们的目标是和自共和国的最初几十年中一直对实现普遍扫盲,并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以便促进他们自己的个人福利以及个人的广大市民。
尽管这个目标尚未完全实现,但它仍然是对美国的教育系统是针对理想。
在已取得的进展,显见其范围和已在对实现这一目标过程中形成的教育方法。
约85%的美国学生参加公立学校(学校由美国纳税人的支持)。
另外15%参加私人学校,他们的家庭选择要特别出勤费。
5的美国私立学校都是由4个教堂,犹太教堂或其他宗教团体。
在这样的学校,宗教教义的课程,其中还包括阅读,数学,历史,地理和科学传统的学术课程。
(宗教教育的一部分,是在公立学校不给。
)两种教育系统,合并后的公共和私人开支,超过一千九万点零万美元一年。
从这个角度看,美国的教育是一个功能强大的消费。
谁决定如何数百万美元的这些人中许多应该用于教师工资,新的计算机或额外的书籍,每年?私立学校符合国家标准的使用费,他们收集他们认为最好的。
但是,在涉及公共税收,支出遵循教育委员会学校(决策者在国家)和/或地区的水平。
同样的事情也是如此对学校课程,教师标准和认证的决定,以及全面衡量学生的进步。
Education—A Local Matter从夏威夷到特拉华州,从阿拉斯加到路易斯安那州,在美国50个州都有其自己的法律规范的教育。
从国家与国家,有些法律是相似,有些则没有。
例如:所有的州都要求青年人上学。
(不同的年龄限制:32个州要求参加到16岁,8至18岁;等)因此,在美国每一个儿童都享有高达13年的教育。
这是真的,不论孩子的种族,宗教,性别,学习问题,肢体伤残或不能讲英语。
《外语与外语教学》(大连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年第11期(总第127期)解放军外国语学院教 授 孙致礼文化与翻译 以前,人们常说我国翻译界存在两大流派:文艺学派和语言学派。
前者强调传达原作的艺术意境,因而把“传神”、“入化”视为翻译的最高境界;后者则将语言学的某些理论运用到翻译研究上,要求译作与原作“等值”、“等效”。
但是,令人可喜的是,近些年来,我国翻译界又悄然崛起了一个新的流派:文化学派。
他们认为,语言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既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又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两种不同的民族语言相交流,实质上是两种不同的民族文化的交流。
在语言的交际过程中,两个不同国家或民族的人能否相互沟通,不仅取决于他们对于语言本身的理解,而且取决于他们对语言所负载的文化蕴意的理解。
因此,他们主张在文化研究的大语境下来考察翻译。
①中外学者对翻译下过各种各样的定义,其中张今先生的定义尤为惹人瞩目:“翻译是两个语言社会之间的交际过程和交际工具,它的目的是要促进本语言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进步,它的任务是要把原作品中包含的现实世界的逻辑映象或艺术映象,完好无损地从一种语言中译注到另一种语言中去”。
②进行文化交流,促进社会进步,这正是翻译的根本任务和最大意义所在。
从我国翻译界目前的状况来看,文化学派似乎尚未形成堪与文艺学派和语言学派并驾齐驱的势头。
但笔者认为他们的理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视角,值得引起我们的重视。
下面,笔者就从文化与翻译的角度,谈谈自己的一点肤浅体会。
一、“文化传真”是翻译的基本原则鲁迅说:“如果还是翻译,那么,首先的目的,就在博览外国的作品,不但移情,也要益智,至少是知道何地何时,有这等事,和旅行外国,是很相像的:它必须有异国情调,就是所谓洋气。
”③什么叫“异国情调”呢?显然,鲁迅指的不是在语言上“一味仿效西洋”,而是尽量保存原文所蕴含的异域文化特色。
这就是说,翻译不仅要考虑语言的差异,还要密切注视文化的差异。
《翻译、重写、文学声誉之操纵》安德烈•列夫维尔著《翻译、重写、文学声誉之操纵》是苏珊•巴斯奈特(Susan Bassnett)和安德烈•列夫维尔(André Lefevere)主编的《翻译学丛书》(1992)之一;由安德烈•列夫维尔撰著。
1978年,列夫维尔建议学术界将Translation Studies作为翻译学的正式名称;他与霍姆斯(James Holmes)及巴斯奈特等人均为“翻译研究派”(Translation Studies)的中坚人物。
其后巴斯奈特和列夫维尔成为文化学派的代表人物;《翻译、重写、文学声誉之操纵》被视为列夫维尔的代表作。
该书以“重写”文学者而非文学创作者为对象。
著者认为,评论、选编、史学、编辑等都是重写;翻译也是一种重写,它使原文的生命得以延续,因而具有巨大力量。
正如《丛书》前言所云:“翻译确是一种对原文本实施的重写。
凡重写,不论其意图何在,均反映了某种意识形态及诗学传统(第五章;第六章),从而使文学以某种方式在社会中发挥作用。
重写乃借权力以施为;在促进文学及社会演进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该书揭示了重写如何在文学作品的接受、意识形态及诗学等方面产生重大影响。
例如作者坚持将文学的创作与接受置于文化及其历史大背景下进行考察,给读者展示了在后马克思主义意义上,文学的社会语境及其历史语境中的重写如何对文学领域中诸如原创性、灵感、臻美等神旨圣典产生颠覆发表了富有争议的看法。
此外,该书涉猎文献丰富,包括古典拉丁文、法文、德文;使有兴于文论、比较文学、文学史及翻译学的师生耳目一新。
该书章节目录如下:第一章:前言第二章:赞助体系第三章:诗学体系第四章:范畴之于翻译第五章:意识形态之于翻译第六章:诗学之于翻译第七章:话语之于翻译第八章:语言之于翻译第九章:史学第十章:文选第十一章:批评安德烈·列夫维尔:比利时人,曾先后在香港、安德卫普等地的大学、最后在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Austin)分校日尔曼语言及比较文学系任教。
第七部分文化与翻译教学目的:提高翻译的文化意识,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以及文化因素的翻译策略教学重点:语言、文化和翻译的关系教学难点:如何处理文化因素的翻译教学手段:任务驱动式教学教学设备:多媒体教学场景:饭店菜单翻译课时:6课时教学内容:语言、文化和翻译的关系、文化因素翻译策略第一节:文化和语言的关系学时:1第二节:中西文化差异解析学时:1第三节:文化因素翻译策略学时:2第四节:翻译实践学时:2第一节文化和语言的关系一、文化的含义:The New World Encyclopedia:Culture"It is the totality of the spiritual,intellectual,and artistic attitudes shared by a group,including its tradition, habits, social customs,morals,laws,and social relations, Sociologically,every society,on every level,has its culture;the term has no implications of high development."(注解:这一定义显然排除了物质文明发展水平的高低,而是指人类的精神文明或精神成果的总和,包括艺术、传统、习惯、社会风俗、道德伦理、法的观念和社会关系等。
)文化语言学的分类法物质文化(material culture)制度文化(institutional culture)精神文化( mental culture):心理文化和观念文化奈达的分类Ecology 生态文化Material Culture 物质文化Social Culture 社会文化Religious Culture 宗教文化Linguistic Culture 语言文化二、文化、语言与翻译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化又无时无刻影响着语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写照语言文字当中,处处都打有文化的烙印,语言活动过程中,时时可觅见文化的踪迹王佐良说:"……翻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的文化人。
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一、文化与翻译语言与文化之间的重要关系是不言而喻的, 文化是语言活动的大环境, 而文化又是通过语言来反映与传递的。
人们在进行交际的过程中, 语言中所蕴藏的文化因素与人们大脑中的文化意识是相互作用的, 从而形成人与人的交流。
若是原有的文化环境消失或者被改变, 或者是进行交流的语言系统发生了变化, 都会导致文化环境与文化意识之间的沟通中断, 往往通过语言其本身的概念进行交流是较为困难的。
而对于翻译工作来说, 看似简单地将两种语言进行转换, 但实际上是空间与时间上的移动, 在这个过程中, 译者是要面临多方面的困难, 例如如何保持原文民族风格, 如何让读者理解与接受原文中的异域风情等等。
所以在翻译工作中, 对文化因素的处理是最为关键的内容。
在将汉语与英语进行互译的过程中, 文化的载体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同时读者的环境也有着翻天覆地的不同。
中西方文化背景上的巨大差异为翻译工作的开展设置了较大的难度, 而想要克服其中的困难, 最为根本的就是找到问题的根源。
下面的内容中, 就将着重分析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是如何对翻译产生影响的。
二、文化差异对翻译产生影响的具体内容1. 思维方式差异对翻译产生影响文化上的巨大差异, 导致中国人与西方人在思维上方式上有着较大差别。
中国人的主体思维是综合性思维, 整体优先是中国人的主要思维方式, 而西方人的主要思维方式是部分优先。
这种思维方式上的差异表现在对时间与空间这两种概念的表达方面, 主要就是表现在排列顺序上。
具体例如对地名的排列, 在汉语中的顺序是从大的地点到小的地点, 而英语中的顺序是从小的地点到大的点;时间上同样也是如此, 汉语中是按照年、月、日来排序, 而在英语中则相反的是从日、月、年来排序的。
中方的思维总体来说就是更加重视整体的效果, 并不重视形式上的完整程度以及各个部分关系上的严谨性。
西方人的思维与中国人也就有着非常明显的差异, 他们更加注重形式上的完整程度以及各个部分之间严谨的关系。
从英汉互译看文化与翻译摘要:在英汉互译中,文化始终是翻译的一大障碍,对源语与译语文化掌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译作的好坏。
翻译不仅仅是两种语言之间简单的互换,更是两种文化的交流。
如果忽视文化对翻译的作用和影响,译文是绝不可能成功的。
关键词:英汉互译;源语文化;译语文化;文化交流Abstract:In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to English and English to Chinese, culture is always a big barrier for tranlation. The level of grasp of culture of original language and target language, directly influences the quality of tranlation works. Translation is not only the exchange of two linguistic forms but the interaction of two cultures. If the influence of culture to tranlation is neglected, the translation won’t be successful.Key words: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original language culture;target language culture;cultural exchange一、前言我国的翻译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的佛经翻译,到现在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
在历史上也出现了几次翻译高潮,而每一次翻译高潮的出现都总是与所处的时代背景密不可分。
随着时代的发展,翻译的观念、方法、风格、标准都在改变、演进。
如今翻译界对翻译中涉及到的文化问题越来越重视了。
经典的名篇文言文翻译大全文言文是中华民族瑰宝之一,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典的名篇文言文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还展示了古代汉语的美妙之处。
本篇文章将为读者提供一系列经典名篇文言文的翻译,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古代名篇。
第一篇:《论语·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学习并及时温习,难道不快乐吗?有朋友从远方来,难道不喜悦吗?被人不认识而不生气,难道不是君子吗?”第二篇:《荀子·劝学》兴于《诗》者,振于《礼》,成于《乐》,实于《政》。
是故君子不可以不学也。
翻译:《诗经》可以激发人的情感,《礼记》可以振奋人的精神,《乐府诗集》可以培养人的性情,《周易》可以帮助人理解实际。
因此,君子是不能不学习的。
第三篇:《孟子·离娄下》孟子曰:“非其鱼,蓺其深。
”翻译:孟子说:“不是自己的鱼,钓到别人的深水中。
”第四篇:《左传·隐公元年》为害于社稷,敢无备乎?惧不及于命曰:‘我劓者唯唯而已矣!’翻译:危害了国家大业,怎敢没有应有的准备呢?害怕受到惩罚,却安慰自己说:“我已经尽力了!”第五篇:《庄子·逍遥游》弦歌酒宴,人笑之谰谀而不真;侈于衣冠,人笑之不节而不奇。
翻译:在音乐宴会上,人们虚伪地笑着,言谈虚假不真诚;穿着奢华的服装,人们嘲笑其没有节制之美,却并不感到奇怪。
第六篇:《史记·项羽本纪》豪杰之国,苦久必亡。
翻译:一个国家如果盛产英雄豪杰,长时间的苦难将必然导致其灭亡。
第七篇:《墨子·非攻》非攻之谓也。
天下之人皆以杀戮相恶也,非善事也。
翻译:“非攻”就是不进行攻击。
世上的人都以杀戮和仇恨相待,这并不是一种善良的行为。
第八篇:《管子·穷发之述》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有鱼焉,其广数千里。
南有冥河焉,有鱼焉,其广百里。
翻译:穷发的北方有一个神秘的海,称为天池。
八上英语第七单元2b翻译
八年级上册英语第七单元2b的翻译如下:
这个单元的主题是“文化差异”。
2b部分主要涉及到两个国家的文化差异,分别是美国和中国。
以下是2b的翻译:
1. 中国人通常会在新年期间给长辈拜年,而美国人则不太重视这个传统。
他们更喜欢在圣诞节时给家人和朋友送礼物。
2. 在中国,人们通常会给孩子们压岁钱作为新年礼物。
而在美国,孩子们在圣诞节收到的礼物更多。
3. 在中国,人们会在新年期间贴春联和剪纸,以庆祝新年的到来。
而在美国,人们会在圣诞节期间装饰圣诞树和挂上彩灯。
4. 中国人在过年时会吃团圆饭,这是一种重要的家庭聚餐。
而在美国,人们在感恩节时会举行类似的家庭聚餐。
5. 在中国,人们会放鞭炮来庆祝新年。
而在美国,人们通常会放烟花来庆祝独立日。
以上是八年级上册英语第七单元2b的翻译。
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浅析语言、文化和翻译的关系作者:毛劝劝来源:《北方文学·中旬》2014年第11期摘要:近年,语言、文化和翻译三者的关系备受关注。
确实,这三者的关系密不可分。
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却又受到文化的限制。
翻译作为一种语际和跨文化交际活动,大部分发生在两种不同的语言之间。
当译者进行翻译活动的时候,不仅要求其精通这两种语言而且对着两种语言背后文化的异同也要十分了解。
本文首先对语言、文化和翻译以及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做了一个简要的说明。
然后讨论了这三者是如何相互影响的,指出了文化导向和语境导向两种翻译现象。
既然语言体现着文化,那么在我们进行翻译活动的时候就必须要考虑文化因素。
为了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翻译,译者必须在文化的视角下,基于源语言处理原则来翻译成目标语言。
关键词:语言;文化导向;文化对于一种特定的语言来说文化是其很重要的部分。
而文化对一种特定语言的冲击则是与生俱来的。
长久以来,不少学者对于文化和语言的关系的阐释使人们误以为如果没有社会语境,语言不可能独立使用。
同样,语言分析,文化研究和实地调查的完美结合,使人们相信没有文化背景任何文本都不可能被完整的解读一.语言、文化、翻译的定义语言就广义而言,是一套共同采用的沟通符号、表达方式与处理规则。
爱德华.伯内特.泰勒于1871年首次提出了对于文化的定义。
他认为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而获得的任何能力与习惯。
总体上说,文化可以理解为:1.人类从长期经验中所创造的共同生活方式,包括物质的与精神的内容2.学术思想等精神层面的活动及其成就。
二.语言和文化的关系语言包含了由文化衍生而来的成语、熟语和固定搭配等。
我们在研究语言的时候必须将它与宏观的社会文化相联系。
第一,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
文化包含了社会的方方面面,所以语言不能完全的表现文化,但语言是文化本质的一部分。
第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语言能够体现文化,而文化的发展又是语言发展的前提。
中国文化英译教程中国文化英译教程:将中国的独特文化转化为英语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越来越多的人希望了解和学习中国文化,而英语作为世界上最广泛使用的语言之一,将中国文化转化为英语变得非常必要。
本教程旨在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传播中国文化,同时提供一些翻译技巧和方法。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概述这一章节将介绍中国的历史、地理、人口和主要宗教信仰等基本背景知识。
了解这些基本要素对于准确理解和传达中国文化至关重要。
第二章:语言和文字中文作为中国的母语具有独特的特点,如声调和象形文字。
本章节将探讨这些特点,以及在将中文翻译成英语时可能遇到的挑战。
同时,还将介绍一些常用的翻译工具和技巧。
第三章:中国传统艺术和文学中国传统艺术形式,如中国画、京剧和中国茶艺等,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本章节将介绍这些艺术形式的起源、发展和独特之处,并提供一些翻译这些艺术名词和概念的技巧。
第四章:中国节日和习俗中国拥有丰富多样的节日和习俗,如春节、中秋节和端午节等。
本章节将介绍这些节日和习俗的背景、重要性以及庆祝方式,并提供一些翻译这些节日和习俗的方法。
第五章:中国哲学和宗教中国哲学和宗教,如儒家思想、道教和佛教等,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章节将介绍这些哲学和宗教的核心概念和价值观,并提供一些翻译这些概念的技巧。
第六章:中国饮食文化中国饮食文化以其独特的食材、烹饪方法和饮食习惯而闻名。
本章节将介绍中国的主要菜系、餐桌礼仪和传统食材,并提供一些翻译这些食物和习俗的技巧。
第七章:中国传统医学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理论和疗法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本章节将介绍中医的基本原理和常用疗法,并提供一些翻译这些医学名词和概念的技巧。
通过学习这本教程,读者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传达中国文化,将其转化为英语,并促进中西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无论是学生、翻译人员还是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人士,这本教程都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的独特之处。
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第四版上册第七章翻译The United Kingdom is a constitutional monarchy, the head of state is a king or a queen. The United Kingdom is governed, in the name of the Sovereign by His or Her Majesty’s Government. The System of parliamentary government is not based on a written constitution, the British constitution is not set out in any single document. It is made up of statute law, common law and conventions. The Judiciary determines common law and interprets statutes.联合王国是君主立宪制国家,国家的首脑是国王或女王。
联合王国以君的名义,由国王或女王陛下政府治理。
英国的议会制度并不是基于成文宪法,英国宪法不由单一文件构成,而由成文法,习惯法和惯例组成。
司法部门裁定习惯法或解释成文法。
Elizabeth II, her title in the United Kingdom is “Elizabeth the Second, by the Grace of God of 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 and Her Other Realms and Territories, Queen, Head of the Commonwealth, Defender of the Faith.伊莉莎白二世,她的全称是“上帝神佑,大布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以及她的其他领土和领地的女王,英联邦元首,国教保护者伊莉莎白二世。
述而第七『7.1』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孔子说:“忠实地阐述古人的观点我自己不去随意创造改动,抱着相信的态度来热爱古代文化典籍,我私下把自己和老彭相提并论。
”老彭假如就是彭祖的话,他活了八百岁,经历了历朝历代,是活的可信的历史,孔子的学术态度也就是忠于历史,自己不妄加改动随意评说。
就这一点上,孔子和老彭都很有相似之处,两个人讲的东西可信度都很强。
『7.2』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孔子说:“能把所见所闻默默地记在心里,能不断充电学习而且不感到厌烦,能教悔学生而且不感到疲倦,这三样我做到了哪些呢?”孔子的三省吾身啊!『7.3』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徒,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孔子说:“不修品德,不讲习学问,听到真理却不想它靠拢看齐,有不对的地方不能及时改正,这四条正是我的忧虑啊。
”『7.4』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孔子在家闲居的时候,家里收拾的整整齐齐,温馨舒适。
『7.5』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孔子感叹说:“哎,我真的老了!我已经好久没有梦见周公了。
”身体的衰老,带来思想和志向的疲软。
『7.6』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孔子说:“一个君子的志向应当是实现大同的政治理想,而他的立足点在于德,他的方法在于行仁政,他自身的素质要做到文武兼备,精通礼乐射御书术。
”『7.7』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孔子说:“凡是主动送给我一些微薄的见面礼,表达自己尊师重教渴求进步的人,我对他们都有所教诲。
”『7.8』子曰:“不愤不咎,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孔子说:“我教学生,不到他很想想明白事儿却又想不通的时候我不开导他;不到他很想阐述出自己的心得却又说不出来的时候,我不去启发他。
我把东方指给他,他要是推导不出西方、南方和北方在哪,我就暂时不教他新东西。
”『7.9』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