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风的观测PPT完整版1
- 格式:ppt
- 大小:314.00 KB
- 文档页数:13
《风的观测》导学案一、先导引入在我们平时生活中,风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
我们经常可以感受到风的吹拂,听到风的呼啸声,但你是否曾想过如何观测风的运动规律呢?本次导学案将指挥你一起探索风的观测方法及其重要性。
二、进修目标1. 了解风是什么,风的形成原理。
2. 掌握风的观测方法和工具。
3. 理解风对气象、生态及人类生活的影响。
4. 培养观察、记录和分析数据的能力。
三、进修内容1. 风的定义及形成原理。
2. 风的观测方法和工具。
3. 风对气象、生态及人类生活的影响。
四、进修步骤1. 风的定义及形成原理(15分钟)通过教师讲解及图文展示,进修风的定义、形成原理及影响因素。
学生可以在笔记本上记录重点内容。
2. 风的观测方法和工具(20分钟)介绍风的观测方法包括地面观测和高空观测,以及常用的观测工具如风速计、风向标等。
学生可通过实际操作风速计测量当天的风力,并记录数据。
3. 风对气象、生态及人类生活的影响(20分钟)讨论风对气象、生态及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如风对气温、降雨、植物发展等的影响。
学生可以结合实例进行讨论,并总结风的重要作用。
4. 总结与展望(10分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风的观测对气象钻研和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展望未来,希望学生能够继续关注气象变化,进修更多关于自然环境的知识。
五、课后作业1. 利用风速计观测当天的风力,并记录数据。
2. 搜索资料了解不同类型的风对环境的影响,并做简单报告。
3. 阅读相关书籍或文章,扩展对风的认识。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次导学案的设计,学生能够全面了解风的定义、形成原理及观测方法,培养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同时,通过讨论风对气象、生态及人类生活的影响,引导学生关注环境珍爱和气候变化问题,培养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珍爱认识。
希望学生能够在平时生活中多关注自然现象,积极参与环保行动,为构建美丽故里贡献力量。
《风的观测》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 了解风的形成原因和分类;2. 掌握风的观测方法和工具;3. 理解风对气象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二、导学内容:1. 风的定义和形成原因;2. 风的分类和风力等级;3. 风的观测方法和工具;4. 风对气象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三、导学步骤:第一步:导入请同砚们观看一段记录风影响的视频,引导他们思考风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有哪些。
第二步:观点讲解1. 风是大气中气压差引起的气体运动,是一种气体的水平流动。
2. 风的形成原因主要有地球自转、地球的不均匀加热等。
3. 风根据其产生的方向和性质可分为吹向大陆的洋风、吹向海洋的陆风等不同类型。
第三步:分类和观测1. 风根据风力大小可分为微风、轻风、和强风等不同等级。
2. 风的观测可以通过气象站、气象卫星等工具进行,其中风速计是最常用的观测工具之一。
第四步:影响分析1. 风对气象的影响:风可以影响气温、气压、降水等气象因素的分布和变化。
2. 风对人类生活的影响:风可以影响农业、交通、建筑等方面,同时也可以带来空气流通,净化环境。
四、导学作业:1. 请同砚们总结风的形成原因和分类,并用自己的话简单诠释。
2. 请同砚们选择一个观测风的方法或工具,写一份观测报告。
3. 请同砚们讨论风对气象和人类生活的影响,并撰写一篇文章。
五、课外拓展:1. 观察当地的风向和风力,记录并比较不同时间段的变化。
2. 阅读相关书籍或文章,了解更多关于风的知识,并分享给同砚们。
六、小结:通过本次导学,我们对风的形成原因、分类和观测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认识到风对气象和人类生活的重要影响。
希望同砚们能够继续探索和进修,加深对这一气象现象的认识和理解。
《风的观测》导学案第一课时一、课程导入1. 引入:请同砚们观察四周的树叶、旗帜或者人们衣服的动态变化,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些动态变化是由什么引起的?2. 探究:今日我们将进修有关风的知识,了解风是如何形成,对我们生活的影响以及如何观测风的方法。
二、知识探究1. 风的形成:风是由气压差引起的大气气流,当高压区和低压区之间气压差别大时,就会形成风。
2. 风的影响:风可以影响天气、气温、植物的发展、人类的出行等方面。
3. 风的观测:应用风向标、风速仪等工具观测风的方向和速度。
三、实践应用1. 操作试验:利用风速仪观测当天的风速,并记录下来。
2. 实地观察:学校园地内找几个标志性建筑物,观察它们上面的旗帜或横幅的飘动状况,依据旗帜的飘动方向和速度,裁定当天的风向和风力大小。
3. 动手试验:制作简易的风向标,放在窗户外或者室外,观察其指向,来裁定风的方向。
四、拓展延伸1. 阅读材料:阅读相关的科普文章,了解更多关于风的知识。
2. 观察比较:观察四周不同季节、不同地区的风向和风力变化,分析其原因。
3. 实践活动:组织同砚进行户外实地观测,了解当地风的状况,提高观察和裁定能力。
五、教室总结通过今日的进修,我们了解了风是如何形成的,对我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学会了如何观测风向和风力。
在平时生活中,要多加观察四周的风向和风力变化,增强自己的气象观察能力。
第二课时导学目标:1. 了解风是什么,风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2. 精通观测风向和风速的方法和工具。
3. 能够通过实地观测和记录数据,分析风向和风速的变化规律。
导学内容:1. 风的定义和形成原因- 风是指大气中由气压差引起的气流运动,是气象现象之一。
- 风的形成原因主要有地球自转、地球的日照和地形等因素。
2. 风的特点- 风具有方向性和速度性,可以分为风向和风速两个方面。
- 风向指风吹来的方向,通常用罗盘方位表示;风速指单位时间内风吹过的距离,通常用米每秒表示。
3. 观测风向和风速的方法和工具- 观测风向通常应用风向标或罗盘,指示风的详尽吹向。
《风的观测》导学案一、导入大家是否曾经想过,风是怎么形成的?风又是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和环境的呢?今天我们将进修《风的观测》,通过观测和实验,探讨风的形成和特点,以及风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二、目标1. 了解风的形成原因和特点;2. 掌握风的观测方法;3. 探讨风对环境和生活的影响。
三、导入活动1. 观察天空中的云彩和树叶的摆动,讨论风是如何形成的;2. 进行简单的实验,应用风标和气压计观测风的方向和速度;3. 分组讨论风对植物发展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四、进修过程1. 风的形成原因- 通过地球自转和不同地区气温差别引起的气流运动,形成风。
- 气压的高下也是风形成的重要因素。
2. 风的特点- 风的方向和速度是风的两个重要特点。
- 风的方向由风的来源地向风的去向地定名,如东风、南风等。
- 风的速度通常用米/秒或公里/小时来表示。
3. 风的观测方法- 应用风标和气压计进行风的观测。
- 风标指示风的方向,气压计用来测量风的速度。
- 观测时要选择开阔无障碍的地方,避免受到建筑物或树木的影响。
4. 风对环境和生活的影响- 风能够传播花粉和种子,增进植物繁殖。
- 风还可以带来雨水或干燥的天气,影响农作物的发展和人类的生活。
- 风还可以影响航空、航海等交通工具的运行。
五、实践活动1. 制作简易风标和气压计,观测当天的风向和风速。
2. 到户外进行风的观测实验,记录观测结果。
3. 分组讨论风对植物发展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并展示讨论结果。
六、总结通过本次进修,我们了解了风的形成原因和特点,掌握了风的观测方法,并探讨了风对环境和生活的影响。
希望大家能够在平时生活中多加观察和思考,更深入地了解风的奥秘。
七、拓展延伸1. 钻研不同季节和地区的风向和风速变化;2. 观察风对植物发展的影响,进行实验验证;3. 了解风能利用和风能发电的原理。
以上是本次《风的观测》导学案的内容,希望大家通过进修能够更深入地了解风的奥秘,感受自然界的美妙。
祝大家进修愉快!。
新版粤教版科学三上《风的观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粤教版科学三上《风的观测》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了解风的产生、风的速度和风向等基本知识。
教材内容由浅入深,既注重知识性,又注重实践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上此课之前,已有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自然现象有好奇心,善于观察和思考。
但风力这一概念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风的产生、风的速度和风向等基本知识;学会使用风向仪和风速计进行风的观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途径,探究风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热爱自然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风的产生、风的速度和风向等基本知识;风向仪和风速计的使用方法。
2.难点:风速和风向的观测方法,以及对风力现象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风的产生、风的速度和风向等基本知识。
2.演示法:展示风向仪和风速计的使用方法。
3.实验法:学生动手进行风的观测实验。
4.讨论法:分组讨论风的特点和风力现象。
六. 教学准备1.教具:风向仪、风速计、实验材料等。
2.课件:风的产生、风的速度和风向等动画演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风的动画效果,引导学生关注风的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讲解风的产生、风的速度和风向等基本知识,让学生对风力有初步的认识。
3.操练(15分钟)演示风向仪和风速计的使用方法,学生分组进行风的观测实验,记录观测数据。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风的特点和风力现象,分享彼此的观测结果,加深对风的理解。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风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风力发电、风帆等,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风力知识,强调风向仪和风速计的使用方法。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作业:绘制风的观测数据图表,撰写实验报告。
《风的观测》导学案第一课时一、导学目标1. 了解风的定义及形成原因;2. 了解不同风的名称及其特点;3. 掌握风的观测方法;4. 进一步了解风的影响和意义。
二、导学内容1. 风的定义及形成原因风是大气运动的一种现象,是空气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的运动。
风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地球的自转和不同地方的气压差异造成的。
海洋和陆地的温度差异、山地和平原的气压差异等都是导致风产生的原因。
2. 不同风的名称及特点根据不同的产生原因和风向,风可以分为地形风、季风、冬季风、夏季风等。
地形风是由于地形起伏导致的风,季风是由于季节性温度差异造成的风。
冬季风主要指来自高纬度地区的寒冷风,夏季风指来自低纬度地区的暖湿风。
3. 风的观测方法观测风主要通过风向标和风速计进行。
风向标可以指示风的方向,风速计可以测量风的速度。
通过不同位置的风向标和风速计,可以了解风的情况并作出相应的预报。
4. 风的影响和意义风对气候、生态以及人类生活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风可以影响气温、降水及气候的变化趋势。
在生态方面,风可以传播植物的种子,带来新的生长机会。
对于人类生活,风可以驱赶害虫、调节气温、带来清新的空气等。
三、导学过程1. 回顾风的定义及形成原因,并了解不同风的名称及特点。
2. 研究风的观测方法,通过模拟观测风向和风速。
3. 思考风的影响和意义,讨论风对环境和生活的作用。
4. 小组讨论或展示风的相关实例,加深对风的理解和认识。
四、思考讨论1. 你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感受过不同的风,它们带来了什么变化?2. 风对于城市的建设和规划有着怎样的影响?3. 未来如何更好地利用风能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五、课后拓展1. 搜索了解更多关于风的知识,拓展自己的视野。
2. 进一步探讨风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深入研究风的形成机制。
3. 调查本地风能资源的利用情况,探讨如何推广使用风能。
第二课时第一节:导入与认知导入:你是否曾想过,风是怎么形成的?又是如何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的呢?本节课我们将一起来探讨风的观测,了解风是怎样被观测和测量的,以及风对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的影响。
19.《风的观测》教案三年级下册科学粤教版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名称:《风的观测》2.教学年级和班级:三年级下册科学粤教版3.授课时间:2022年2月25日4.教学时数:1课时二、核心素养目标1. 科学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技能,使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风的特性。
2. 科学思维: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风的知识解释实际生活中的现象。
3. 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和科学精神,使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科学探究活动。
4. 科学知识:使学生掌握风的定义、特点、形成原因等基础知识,并了解风的观测方法。
5. 科学应用:培养学生运用风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风的知识解释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1. 重点:风的定义、特点、形成原因以及风的观测方法。
- 解决办法:通过讲解、实验演示和小组讨论,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风的定义、特点、形成原因以及风的观测方法。
2. 难点:风的形成原因和观测方法的实践操作。
- 解决办法:通过视频资料、实际操作演示和小组合作探究,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风的形成原因和观测方法的实践操作。
四、教学方法与策略1. 选择适合教学目标和学习者特点的教学方法:- 讲授:通过讲解风的定义、特点、形成原因以及风的观测方法,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运用风的知识解释实际生活中的现象,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态度。
- 实验:安排学生进行风的观测实验,使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操作了解风的特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和科学应用能力。
2. 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 角色扮演:设计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扮演气象观测员,进行风的观测实验,通过实践操作了解风的特性。
- 实验:组织学生进行风的观测实验,通过实际操作了解风的形成原因和观测方法的实践操作。
- 游戏:设计风的知识问答游戏,以趣味性的方式巩固学生对风的知识的掌握。
《风的观测》作业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风的形成原因和分类;2.进修如何应用风速仪进行风速的测量;3.掌握风向的观测方法;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风的定义和形成原因;2.风的分类;3.风速的测量方法;4.风向的观测方法。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风的形成原因和分类;难点:风速的测量方法和风向的观测方法。
四、教学准备:1.风速仪;2.指南针;3.实验记录表;4.教学PPT。
五、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展示风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了解风的观点和重要性;2.知识讲解:讲解风的形成原因和分类,介绍风速的测量方法和风向的观测方法;3.实验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应用风速仪测量风速,应用指南针观测风向;4.数据分析: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填写实验记录表,分析风速和风向的干系;5.讨论交流:学生展示实验结果,进行讨论交流,总结实验结果;6.作业安置:安置作业,要求学生总结风的观测方法和实验过程。
六、教学评判:1.实验操作:学生能够熟练操作风速仪和指南针,准确测量风速和观测风向;2.数据分析:学生能够准确填写实验记录表,分析实验数据;3.讨论交流: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讨论,展示实验结果,并能够总结实验过程和结果。
七、教学延伸:1.组织实地观测:组织学生到户外进行实地观测,了解风的实际情况;2.开展相关钻研:让学生自主选择一个与风相关的主题进行钻研,并展示钻研效果。
八、作业要求:1.总结风的观测方法和实验过程;2.分析风速和风向的干系;3.展示实验结果,并进行讨论交流。
九、参考资料:1.《气象学导论》;2.《实用气象学》;3.《风的观测方法》。
以上为《风的观测》作业设计方案,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风的观测方法和实验过程,培养其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风的观测》导学案第一课时导学目标:1. 了解风的定义和形成原因;2. 掌握风的观测方法和工具;3. 能够解释不同风向和风速的含义。
导学内容:一、风的定义和形成原因1. 风是大气运动的表现形式,在地球上吹动着不同速度和方向的空气。
2. 风的主要形成原因是地球的不均匀加热。
当阳光照射到地球上时,地表受热快,空气也受热会上升,形成低压;而地表不受热的地方,空气会下沉形成高压。
这种压力差使得空气在地球表面形成流动,就是风。
二、风的观测方法和工具1. 风向的观测方法:通过风向旗、风向仪等工具观测,风向通常以地理方位来表示,如东风、西南风等。
2. 风速的观测方法:通过风速计、气象站等设备来测量风速,风速通常以米/秒或公里/小时来表示。
三、不同风向和风速的含义1. 风向的含义:- 北风:寒冷干燥,天气转凉。
- 南风:炎热潮湿,气温升高。
- 东风:湿润多雨,天气变凉。
- 西风:天气晴朗,无降水。
2. 风速的含义:- 强风:风速大于10米/秒,可能会引发风灾。
- 中风:风速在4-10米/秒之间,属于正常风力。
- 微风:风速小于4米/秒,几乎无风。
导学活动:1. 观察当日的风向和风速,并记录下来。
2. 剪纸做风向旗,根据当日的风向进行制作。
3. 利用风速计或气象站自行测量风速,并比较实际测量值与气象台发布的数据是否一致。
导学总结:通过本次导学,我们了解了风的定义和形成原因,学会了风的观测方法和工具,并能够解释不同风向和风速的含义。
希望同学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多关注风向风速的变化,增加对天气的观察和理解,做到随时关注天气变化,做好相应应对措施。
第二课时导学目标:1. 了解风的形成原理和影响因素。
2. 掌握风的观测方法和工具。
3. 理解风对天气和气候的重要性。
导学内容:一、风的形成原理和影响因素风是空气在地球上的运动,主要是由于地球自转和不均匀加热引起的。
地球表面的不同位置受到不同强度的太阳辐射,形成了气压差,导致了空气的运动。
《风的观测》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风的观点和形成原因。
2. 掌握风的分类和测量方法。
3. 了解风的作用及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导学内容:一、风的观点和形成原因1. 风是指大气中空气自高压区向低压区流动的运动。
2. 风的形成原因主要有地球自转、地球各地的气温差别、地形和海洋的影响等。
二、风的分类和测量方法1. 风根据风向可分为:正风、顺风、逆风、侧风等。
2. 风根据风速可分为:微风、轻风、中风、大风、暴风等。
3. 风的测量方法主要有:气压计法、风速计法、风向标法等。
三、风的作用及对人类生活的影响1. 风对气候、天气和大气环流有重要影响。
2. 风对农业、航海、风能利用等领域有重要作用。
3. 风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包括影响人们的出行、生活环境、健康等。
导学步骤:一、导入通过展示一段风的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思考风的观点和形成原因。
二、进修1. 向学生介绍风的观点和形成原因,让学生了解风的基本知识。
2. 分类讨论风的种类和测量方法,让学生掌握风的分类和测量技术。
3. 讨论风的作用及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让学生认识到风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三、练习1. 设计风向测量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风向标进行测量。
2.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探讨风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和影响。
四、总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风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气象学的兴趣。
五、拓展邀请气象学专家或者进行实地考察,深入了解风的观测和应用。
六、作业设计风的观测实验报告或写一篇关于风的作用与影响的小短文,加深对风的理解和认识。
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学生能够全面了解风的观点、分类、测量方法及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增强对自然现象的认识和理解。
愿学生在进修中思维开阔,不息探索和发现自然界的奥秘。
《风的观测》导学案一、导入1.1 引入主题本节课我们要进修的是《风的观测》,通过观测风的方向、速度和强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天气变化和气候规律。
1.2 激发兴趣请同砚们回想一下最近的天气是怎样的?是否曾经感受到强风的吹拂?风对我们的生活有着怎样的影响呢?二、探究风的基本观点2.1 什么是风?风是地球大气层中气体的水平运动,是由于大气层内气体的密度、温度和湿度不同而产生的。
2.2 风的形成原因风的形成主要受到地球自转、地球的不规则形状、太阳的辐射等因素的影响。
2.3 风的分类风可以分为定向风、季风和暴风等不同类型,它们在不同的地区和季节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三、风的观测方法3.1 风向的观测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可以通过风向标、风袋等工具来观测。
3.2 风速的观测风速是指单位时间内风吹过的距离,可以通过风速计、风筝等工具来观测。
3.3 风力的观测风力是根据风速和风向计算得出的,通常用0-12级的比例尺来表示。
四、风对气候和天气的影响4.1 风对气候的影响风的方向和强度会影响地球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例如季风会带来雨水,影响气温等。
4.2 风对天气的影响风的变化会导致天气的变化,例如强风可能引发暴雨、暴雪等极端天气现象。
五、小结与拓展5.1 小结通过本节课的进修,我们了解了风的基本观点、观测方法以及对气候和天气的影响。
5.2 拓展同砚们可以自行观测当地的风向、风速,了解当地的气候特点,并尝试预计未来的天气变化。
六、教室作业6.1 完成风向、风速的观测,并记录下来。
6.2 分析当地的气候特点,写一篇短文描述风对当地的影响。
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同砚们对风的观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希望大家能够在平时生活中多留意风的变化,更好地理解天气和气候的规律。
愿大家在未来的进修中能够继续探索更多有趣的科学知识!。
《风的观测》导学案第一课时导学目标:1. 了解风的概念及形成原因;2. 掌握风的分类及特点;3. 了解风的观测方法及重要性;4.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风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重点内容:1. 风的定义和形成原因;2. 风的分类及特点;3. 风的观测方法及重要性;4. 风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难点突破:1. 风的分类及特点;2. 风的观测方法及重要性。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知识(10分钟)通过观看气象科普视频,引导学生了解风的概念及形成原因。
二、学习风的分类及特点(20分钟)1. 讲解风的分类:按照产生地区可分为地表风、高空风和垂直风;按照风向可分为东风、南风、西风、北风等;2. 探讨风的特点:风速、风向、风力等。
三、探究风的观测方法及重要性(30分钟)1. 分组讨论风的观测方法;2. 学习气象仪器的使用;3. 分析风的观测对预测天气、航空航海等的重要性。
四、应用所学知识(20分钟)1. 分组展示风对人类生活的影响;2. 思考如何利用风能发展清洁能源。
五、课堂小结(10分钟)总结风的概念、分类、特点、观测方法及重要性,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作业布置:1. 撰写一篇关于风的观测方法及重要性的小论文;2. 收集风的相关资料,准备下节课展示。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风的概念、分类、特点及观测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通过分组讨论和展示,增强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下节课将继续深入探讨风能利用等话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第二课时导学目标:1. 了解风是什么,风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2. 掌握风的观测方法和工具。
3. 能够分析风对人类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导学内容:1. 风的定义和形成原因。
2. 风的观测方法和工具。
3. 风对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导学步骤:一、导入请同学们观察周围的环境,感受一下风的存在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有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风的存在?风是如何形成的?二、学习1. 风的定义和形成原因- 风是大气中空气的水平运动,是地球表面气压差引起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