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化学 有机化学部分方程式及基本题型汇总 鲁科版必修2

高中化学 有机化学部分方程式及基本题型汇总 鲁科版必修2

高中化学 有机化学部分方程式及基本题型汇总 鲁科版必修2
高中化学 有机化学部分方程式及基本题型汇总 鲁科版必修2

必修二有机化学部分方程式及基本题型汇总

一、认识有机化合物

1、甲烷(物理性质必须记住,以下省去)

电子式结构简式结构式空间构型

相关的反应方程式(有机化学部分方程式均用“→”):

(1)、甲烷的取代反应

现象

取代反应的特点:一定是有机物参与的反应且不能用取代反应的原理制备纯净物,因为反应一旦开始所有的生成物均存在(选择题常考,记住!)

四种氯代产物物理性质分别是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三氯甲烷又叫,曾用作麻醉剂,人扭伤后可用它镇痛(有选择题出现过,若选项中有乙醇,勿错选!)

关于取代反应的常见题型:

1molCH4与一定量的氯气在光照下发生取代反应,生成的四种氯代甲烷的物质的量相等,则参加反应的氯气的物质的量是多少?

思路解析:由于生成的四种氯代甲烷的物质的量相等,可以根据甲烷的四步取代反应写出总的化学方程式,再根据阿伏伽德罗定律求解。(自己试着做,做在一张纸上,把步骤写清楚)(2)、甲烷的燃烧反应现象

总结:(1)、烷烃的结构特点是:它们的分子中碳原子间以单键相连成链状,碳原子的其他价键都被氢原子所饱和(选择题常考,记住!)

(2)、同分异构现象和同分异构体(参看自主学习53—54页,试着去理解)

写出丁烷的同分异构体的结构式和结构简式:

写出戊烷的三种同分异构体的结构式和结构简式:

二、石油和煤重要的烃

1、关于石油的分馏、裂化和裂解以及煤的干馏(与蒸馏区分开)的问题,阅读你的化学资料和课本,将自主学习丛书上58—59页知识梳理的部分完善,并背诵(选择题会有涉及,也比较重点)

记一个化学方程式:十六烷的裂化反应

2、乙烯

电子式结构简式结构式空间构型

相关的反应方程式:

(1)、乙烯的燃烧反应现象

(2)、乙烯和溴(溴的四氯化碳溶液)的加成反应(注意产物名称)

(3)、乙烯和氢气加成

(4)、乙烯和氯化氢加成制备一氯乙烷

(5)、乙烯和水加成

优点:可以制备纯净的一氯乙烷,通常与乙烷的取代反应对比(选择题常考,记住!)

注意:烃的密度均比水小

3、苯

电子式结构简式结构式空间构型

苯中的化学键是介于单键与双键之间的特殊化学键,能够证明这一点的判据有:(1)、苯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2)、苯中的碳碳键的键长均相等;(3)、苯的邻位取代物只有一种(实际上苯的间位取代物也只有一种,但是不能作为判据);(4)、苯在溴化铁存在的条件下同液溴可发生取代反应,但不因化学变化而使溴水褪色

辨析:苯能在加热和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氢化成环己烷能不能作为判据?

解析:不能。这个事实体现的是不饱和烃的性质(必须记住,选择题常考!)

相关的反应方程式:

(1)、苯的燃烧反应现象

(2)、苯的硝化反应(苯与浓硫酸和浓硝酸的反应):

(产物硝基苯难溶于水)(3)、制备2.4.6—三硝基甲苯(TNT,黄色)的反应方程式:

(4)、苯与液溴的取代:

(5)、与氢气的加成反应(会写产物的结构简式,试着写一下):

总结:(1)、苯的独特性质:难氧化,难加成,易取代

(2)、关于以上三种重点的烃的“褪色”问题:

①甲烷既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也不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②乙烯既可以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也可以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但乙烯和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反应会产生少量的二氧化碳,因此不能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作为出去混合气体中乙烯的除杂剂。另外需要注意的是乙烯通入溴水和溴的四氯化碳溶液中现象不同:乙烯通入溴水中,溴水褪色,溶液分层;而乙烯通入溴的四氯化碳溶液中,溶液只褪色不分层

③苯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但可以使溴水褪色,且需要记住将苯与溴水混合后会出现分层,上层为橙黄色,下层为无色,苯在这里面起到了类似于萃取剂的作用

④甲苯和二甲苯可以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可以利用这个性质鉴别甲苯(二甲苯)和苯(选择题常考,必须记住,重点!)

常见的题型:CH4和C2H4的混合气体共2.24L(标准状况下),缓缓通过足量的溴水,充分吸收后,测得溴水增重1.12g,则乙烯占混合气体体积的()

A、40%

B、20%

C、80%

D、60%

(3)、烃的燃烧反应

写出烃的燃烧反应的通式

关于气体体积变化问题的两点规律:

①燃烧生成气态水时,气体的体积变化只是与氢原子数有关,可能增大,也可能减小,也可能不变。只要烃分子中氢原子数为4,或混合烃分子中氢原子平均数为4,反应前后气体体积不变

②燃烧前后气体体积减小值只与烃分子中氢原子数有关,与碳原子数无关;当水为液态时,烃完全燃烧后体积一定减小

关于烃的燃烧反应的常见题型:(都先试着做一做,做在一张纸上)

(1)、①在常温下,取下列四种气态烃各1mol(或者说体积或物质的量相同),分别在足量的氧气中燃烧,消耗氧气最多的是()A、甲烷B、乙烯C、丙烷D、丁烯

②等质量的下列烃完全燃烧时,消耗氧气最多的是()A、甲烷B、乙烷C、丙D、苯

③等物质的量的下列烃在相同条件下燃烧最充分的是()

A、甲烷

B、乙烯

C、苯

D、甲苯

注意:一定要总结好以上这三种题目的做法,期末考试肯定会考其中的一种!

(2)、烷烃分子式的确定

将0.2mol某烷烃完全燃烧所生成的物质缓缓地全部通入0.5L2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中,生成的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物质的量之比是1:3.,求该烃的分子式。

(3)、一定量的甲烷燃烧后得到产物为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此混合气体质量为49.6g,当其缓缓通过无水氯化钙时,氯化钙增重25.2g,求原混合气体中二氧化碳的质量。解析:利用质量守恒定律中的反应前后原子个数和元素种类守恒求解

(4)、描述如何检验以上三种重点烃的燃烧产物为水和二氧化碳,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易错点:一定要注意取代反应和加成反应的区分,熟记这两种反应的例子,对其特点进行全面的把握,选择题如果出到不能失分!《自主学习丛书》、试卷化作业和你的资料中有很多这样的题目,找着做一做,孰能生巧!

列举一道综合性比较强的题目:

已知有如下转化关系:

①②③

CH3CHO←C2H5OH←C2H4→C2H5Br;则反应①、②、③的反应类型分别为()A、取代、加成、取代B、取代、取代、加成

C、氧化、加成、加成

D、氧化、取代、取代

三、饮食中的有机化合物

1、乙醇

分子式结构简式结构式电子式

乙醇的物理性质中需要重点记忆的是乙醇的密度比水小,但能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

相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乙醇的方程式比较难写,注意!):

(1)、乙醇的燃烧反应现象

与乙醇的燃烧反应有关的重点题型基本与烃的燃烧反应的题型相差无几,具体可以参见《自主学习丛书》69页例2

至此,本册书中出现的有机物的燃烧反应已经全部被列举,要熟记这些化学方程式,特别是各个物质所对应的化学计量数,考试可能会出到下面的这种类型的题:

某有机物的蒸气,完全燃烧时需三倍于其体积的氧气,产生二倍于其体积的二氧化碳,该有机物可能是()A、C2H4 B、C2H5OH C、CH3CHO D、CH3COOH

解析:先试着把能发生燃烧反应的物质的燃烧反应方程式写出来,再通过阿伏伽德罗定律定律求解

(2)、乙醇与钠的反应现象

K、Ca等活泼的金属也能发生这种反应,试着写一下:

(3)、水与钠的反应现象

①乙醇与钠均能与水反应时因为它们中都含有羟基,乙醇与钠的反应实际是取代反应,通过对其现象的对比可以说明乙醇的密度比水小且活泼性比水小,正因为这样,相同物质的量的水、水和乙醇的混合物以及乙醇与足量的钠反应生成的氢气的物质的量的大小顺序依次减小(由于这部分的题目变化较多而且难度比较大,就不再列举,参看《自主学习丛书》69页例1和三维达标第一题)

②另外需要注意,一般用无水硫酸铜来检验酒精中是否含有水

(4)、乙醇的催化氧化反应(比较重点)

①第一步反应方程式现象

②第二步反应方程式现象

③总的反应方程式

(注意产物的名称以及其具有的基团——醛基)

更详细的讲解参看《自主学习丛书》69页例3,了解其结构变化即反应的实质和过程(有机反应中,“得氧”或“去氢”反应,称为氧化反应;相反的反应成为还原反应)

关于乙醇的催化氧化反应的常见题型:

①等质量的铜片在酒精灯上加热后,分别插入下列溶液中,放置片刻,铜片质量增加的是()

A、HNO3

B、无水乙醇

C、石灰水

D、盐酸

解析:认真思考,分析每个选项的化学过程,充分调动以前学过的知识和你的思维。以A 选项为例,HNO3是具有氧化性的强酸,既具有氧化性又具有酸性,因此它既可以和氧化铜反应又可以和铜反应,因此铜片的质量会减少。B、C、D三个选项自己分析,将分析的过程和涉及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写在下面:

另外,除了上题中的四个选项外,还经常会有一氧化碳和氢气的选项,分别进行分析,并写出化学方程式:

②欲除漆包铜线表面的油漆,可将铜线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再将其放入某种试剂中即可除净,该试剂最好是()A、醋酸B、乙醇C、硝酸D、三氯化铁溶液

解析:写出铜和三氯化铁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乙醇的催化氧化反应有时候也会考到实验题,但都以考察推断和分析能力为主,都比较难,就不再列举,以后如果遇到再进行分析

补充:由“李白斗酒诗百篇:说起:少量饮酒,可以活血,因而有解除疲劳和振作精神之功效。这是因为乙醇在人体内发生了什么反应?(提示:反应共分为两步)

(5)、乙醇与氧化铜的反应

2、乙酸(无水乙酸又称冰醋酸,原因是当温度低于16.6℃时乙酸会凝结成像冰一样的晶体,记住!)

分子式结构简式或结构式

对于乙酸的物理性质中重点的还是与乙醇和水的比较,它们三者的密度由小到大依次是乙醇、水、乙酸,活泼性由强到弱依次是乙酸、水、乙醇。能够证明这一点的是钠与这三种物

质反应的现象,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钠与乙酸反应时,钠的位置是漂浮在乙酸上部。

总结:(1)、醇类物质(一元醇指一摩尔分子中只含有一摩尔羟基的醇)和有机羧酸物质的写法

醇类物质的通式C n H2n+2O有机酸类物质的通式C n H2n O2

练习一下:写出下列物质的分子式

甲醇乙醇甲酸乙酸

《自主学习丛书》第13页例1考察的是这个知识点和阿伏伽德罗定律的结合,试着做一下(2)、乙酸、乙醇和水与钠的反应

乙酸能和钠反应除了其是酸具有酸性(下面有详细讲解)以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以上三种物质的结构的相同点,均含有羟基(羧基实际是由羰基和羟基组成的一价原子团,它还具有一定醛基(-CHO)的性质。可以用新制氢氧化铜辨别醛基与羧基,其现象是:羧酸中蓝色絮状沉淀消失,变成蓝色溶液,加热不变化。反应原理是:酸碱中和,羧基可以电离出氢离子。这个下面也有讲解。上面括号内的这一部分不是太重点,补充是防止实验题中有涉及,但期末考试一般不会考的这么难,但还是尽量背一下),一定要注意!

(3)、常见的能否发生反应的判断(这是重点!必须记住)

①能发生加成反应的物质中一般均含有双键;能和卤族元素的单质(就是Br2等物质)发生加成反应的物质一定含有碳碳双键

②能和钠发生反应的物质一定含有羟基,但须注意钠和水的反应不是取代反应,因为水和钠均不是有机物,而取代反应的反应物之一必须是有机物

③能发生酯化反应(下面会讲到)的物质中一定含有羟基或羧基

常见的题型:

下列有机物中,既能发生加成反应、酯化反应,又能发生氧化反应的是()

A、CH2=CH—COOH

B、CH3CH2CH2OH

C、CH2=CH—COOCH3

D、CH3OH(CHOH)4CHO

解析:有机反应中,“得氧”或“去氢”反应,称为氧化反应;能发生加成反应说明物质中含有双键;能发生酯化反应说明物质中含有羧基或羟基。

相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1)、乙酸与镁的反应

(2)、乙酸与氧化铜的反应

(3)、乙酸与碳酸氢钠的反应

(4)、乙酸在水中的电离方程式

总结:乙酸分子中的羰基和羟基相互影响,使羟基上的氢原子更活泼,在水中能部分电离出氢离子,所以,乙酸是一种典型的有机弱酸,具有酸的通性,其酸性比碳酸和次氯酸的酸性都强。

(5)、迁移应用:烧开水的壶和盛放开水的暖瓶,使用一段时间后内壁会结上一层水垢。向结有水垢的壶里或暖瓶里加入少量醋(最好是醋精),使之与水垢充分接触,浸泡一段时间后,再用水清洗,水垢便可除去。请写出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在这一部分常出现的题目:

(1)、下列有关乙酸性质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乙酸的酸性比碳酸强,所以它可以跟碳酸盐溶液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

B、乙酸具有氧化性,能跟钠反应放出氢气

C、乙酸分子中含有碳氧双键,所以它能使溴水褪色

D、乙酸在标准状况下,就凝结成冰状晶体

解析:注意联系上面的讲解进行分析,注意题目中的细节,即用黑体字标出的地方。(2)、能与碳酸钠溶液反应放出二氧化碳气体的是()

A、碳酸

B、醋酸

C、次氯酸

D、硫酸氢钠

解析:注意联系上面的讲解进行分析。需要注意的地方:

写出硫酸氢钠在水中的电离方程式

写出碳酸钠在水中的电离方程式

(3)、下表为某有机物与各种试剂反应的现象,则这种有机物可能是()

试剂钠溴水NaHCO3

现象放出气体褪色不反应

A、CH2==CH—COOH

B、CH2==CH—CH3

C、CH3COOCH2CH3

D、CH2==CH

解析:注意联系上面的讲解进行分析。注意是与溴水反应,使溴水褪色。

以下的部分是这个复习案中最最重要的部分,无论如何都必须要掌握!

3、乙酸与乙醇发生的酯化反应

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注意反应条件和可逆符号)

(1)、酯化反应的实质是取代反应,特点是反应速率很慢,且反应属于可逆反应(因此乙醇和乙酸的转化率不能达到百分之百);

(2)、注意事项(重点)如下:

①实验中,乙醇、乙酸均用无水的,硫酸用浓硫酸,因为有水不利于酯化反应的进行

②实验中浓硫酸的作用主要是作催化剂和吸水剂。由于酯化反应为可逆反应,加入浓硫酸可以缩短达到平衡所需要的时间,以及促使反应向生成乙酸乙酯的方向进行

③注意加入试剂的顺序:化学药品加入大试管时,一定注意不能先加浓硫酸,以防止液体飞溅。通常的做法为:乙醇→乙酸→浓硫酸。也可以在试管中加入适量的碎瓷片或沸石,以防止液体暴沸。

④盛反应液的使馆上倾45°角,主要是为了增大受热面积,而不是防止冷凝水和固体的湿存水回流而使试管炸裂

⑤导管末端不能插入碳酸钠的饱和溶液中,以防止液体因受热不均匀而发生倒吸。通常导管末端距离碳酸钠饱和溶液液面约0.5cm,因为管口太高会

有过多的乙酸乙酯挥发。有时候也用另一种装置来代替原装置(如下左图):

防止倒吸的装置酯化反应的实验装置

上左图装置(缓冲瓶)在实验中的另一个作用是

该实验的装置如上右图

⑥饱和碳酸钠溶液的作用:

a、中和挥发出来的乙酸,生成可溶于水的醋酸钠,利于闻乙酸乙酯的气味

b、溶解挥发出来的乙醇

c、减小乙酸乙酯的溶解度,是溶液分层,易于得到酯

⑦实验中用酒精灯小心均匀地加热三到五分钟,目的是防止乙醇和乙酸过度挥发;提高反应速率;并使生成的乙酸乙酯蒸发而收集,提高乙醇和乙酸的转化率

⑧闻乙酸乙酯的气味前,耀县振荡试管,让混在乙酸乙酯中的乙酸和乙醇被饱和碳酸钠溶液吸收,防止乙醇、乙酸的气味干扰乙酸乙酯气味

⑨对于生成的乙酸乙酯,通常用分液漏斗进行分液得到

(3)、实验现象

除了必考实验题之外,酯化反应还有以下常见的两种题型;

(1)、首先需要明确的是酯化反应的过程是醇脱氢,酸脱羧基

①若乙酸分子中的O 都是16O,乙醇分子中的O都是18O,则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的生成

物中水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A、16

B、18

C、20

D、22

②《自主学习丛书》第72页三维达标的第一题和第74页三维达标第八题(将分析过程和答案写在下面)

(2)、①某一元醇10g与乙酸反应生成乙酸某酯11.2g,反应后又加收到该醇1.8g,则醇的相对分子质量接近于

②含有18O的一元醇甲10g和乙酸反应可得到乙酸某酯13.2g,同时回收到1.0g甲,甲的结

构简式为

解析:以上两道题目均利用写反应通式的方法求解,试着将解题的过程写在下面

(3)、实验题(期末考试必考,这种题必须得会做!)

①“酒是陈的香”,是因为酒在储存过程中生成了有香味的乙酸乙酯。在实验室我们可以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来制取乙酸乙酯。回答下列问题:

不能插入液面以下,其目的是

(4)该实验中,若用3mol乙醇和1mol乙酸

在浓硫酸作用下加热,充分反应后,能否生成1mol乙酸乙酯?(填“能”或“不能”),原因是(不考虑原料损耗)。

③可用图示装置制取少量乙酸乙酯(酒精灯等在图中均已略去)。请填空:

(1)试管a中需加入浓硫酸、冰醋酸和乙醇各2mL,正确的加入顺序的操作是。

(2)为防止a中的液体在实验时发生暴沸,在加热前应采取的措施是。

(3)实验中加热试管a的目的是:①;②。

(4)试管b中加有饱和Na2CO3溶液,其作用是。

(5)反应结束后,振荡试管b,静置。观察到的现象是。

④下面是甲、乙、丙三位同学制取乙酸乙酯的过程,请你参与并协助他们完成相关实验任务。【实验目的】制取乙酸乙酯

【实验原理】甲、乙、丙三位同学均采取乙醇、乙酸与浓硫酸混合共热的方法制取乙酸乙酯。【装置设计】甲、乙、丙三位同学分别设计了下列三套实验装置:

请从甲、乙两位同学设计的装置中选择一种作为实验室制取乙酸乙酯的装置,较合理的是(选填“甲”或“乙”)。丙同学将甲装置进行了改进,将其中的玻璃管改成了球形干燥管,除起冷凝作用外,另一重要作用是。

【实验步骤】

(1)按我选择的装置组装仪器,在试管中先加入3 mL乙醇,并在摇动下缓缓加入2 mL浓硫酸充分摇匀,冷却后再加入2mL冰醋酸;(2)将试管固定在铁架上;(3)在试管②中加入适量的饱和Na2CO3溶液;(4)用酒精灯对试管①加热;(5)当观察到试管②中有明显现象时停止实验。

【问题讨论】

a.步骤(1)装好实验装置,加入样品前还应检查;

b.写出试管①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注明反应条件);c.试管②中饱和Na2CO3溶液的作用是;d.从试管②中分离出乙酸乙酯的实验操作是。

总结:(除杂和鉴别都比较难,试着去理解和记忆)

1、乙醇、乙酸、苯、甲烷、乙烯和乙酸乙酯的除杂

(1)、甲烷和乙烯的除杂,即出去甲烷中混有的乙烯的方法上面已经有讲解,即利用溴水除杂

(2)、乙醇、乙酸和苯的除杂方法以及装置列举如下:

试剂:①水;②氢氧化钠;③溴水;

分离装置:A

需加入的试剂分离装置

苯(乙醇)① A

甲烷(乙烯)③ C

乙醇(乙酸)② B

(3)、可以用饱和碳酸钠溶液出去乙酸乙酯中含有的少量乙酸

常见的题目:①将乙醇和乙酸分离的正确的方法是()

A、加热蒸馏

B、先加入烧碱溶液,蒸出乙醇;再加入浓硫酸,然后蒸出乙酸

C、加入碳酸钠侯,通过萃取的方法分离

D、用四氯化碳萃取

②下列物质中各有少许杂质,其中可用饱和碳酸钠溶液除去杂质的是()

A、乙酸乙酯中含有少量乙酸

B、乙醇中含有少量乙酸

C、乙酸中含有少量乙醛

D、苯中含有少量甲苯

解析:将出去乙醇中少量乙酸的方法写在下面

除去苯中含有的少量的甲苯的方法:可加入适量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反应后用分液法除去甲苯,原理是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有强氧化性,将甲苯氧化成苯甲酸,酸溶于水(不是重点,了解就可以,不用死记);对于乙酸和乙醛只要知道乙酸和乙醛均能溶于水就可以了

③实验室制取乙酸乙酯1mL后,沿器壁加入紫色石蕊试液0.5mL,这时石蕊试液将存在于饱和碳酸钠溶液层与乙酸乙酯层之间(整个过程不振荡)。则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2、乙酸、乙醇和苯的鉴别(由于比较难,只在这里列举一道题目)

下列物质中,可一次性鉴别乙酸、乙醇、苯以及氢氧化钡溶液的是()

A、金属钠

B、溴水

C、碳酸钠溶液

D、紫色石蕊试液

回想老师上课所讲的内容,将上表填充完整

3、同素异形体、同分异构体和同位素的区分(选择和填空都常考)

(1)、同素异形体是相同元素组成,不同形态的单质,示例:氧气(O2 )和臭氧(O3);金刚石、石墨和富勒烯(C60);正交硫和单斜硫

(2)、同位素是中子数(或质量数)不同但质子数相同的同种元素,示例:H、D、T;12C(12为上标,下同)、14C;16O、17O、18O

(3)、同分异构现象是指有机物具有相同的分子式,但具有不同结构的现象,一个比较特殊的例子是乙醇和甲醚互为同分异构体,另外需要注意的是甲烷、乙烷和丙烷没有同分异构体,甲烷的一氯代物没有同分异构体,丁烷有两种同分异构体,戊烷有三种同分异构体,己烷有四种同分异构体(最好记住!)还有一个规律是:烷烃的同分异构体中,主链越短熔沸点越低(最好也记住!)

下面的内容只有水解、各种有机物的鉴别方法和加聚反应是重点,皂化反应是次重点,所以以下仅列举这三个部分,其余的内容多看一下课本和自主学习的预习检测部分(选择题也会占到2—5分)。这个复习案的目的就是将理科的复杂内容转换成为“文科”的内容进行理解和记忆,包括各类常考题型和常考点的把握,一定要抓住!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一化学模块I主要知识及化学方程式 一、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 1.基本方法:观察法、实验法、分类法、比较法 2.基本程序: 第三步:用比较的方法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综合、推论,概括出结论。 二、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1.钠在空气中缓慢氧化:4Na+O2==2Na2O 2.钠在空气中燃烧:2Na+O2点燃====Na2O2 3.钠与水反应:2Na+2H2O=2NaOH+H2↑ 现象:①钠浮在水面上;②熔化为银白色小球;③在水面上四处游动;④伴有嗞嗞响声;⑤滴有酚酞的水变红色。 4.过氧化钠与水反应:2Na2O2+2H2O=4NaOH+O2↑ 5.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2Na2O2+2CO2=2Na2CO3+O2 6.碳酸氢钠受热分解:2NaHCO3△==Na2CO3+H2O+CO2↑ 7.氢氧化钠与碳酸氢钠反应:NaOH+NaHCO3=Na2CO3+H2O 8.在碳酸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Na2CO3+CO2+H2O=2NaHCO3 三、氯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1.氯气与氢氧化钠的反应:Cl2+2NaOH=NaCl+NaClO+H2O 2.铁丝在氯气中燃烧:2Fe+3Cl2点燃===2FeCl3 3.制取漂白粉(氯气能通入石灰浆)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 4.氯气与水的反应:Cl2+H2O=HClO+HCl 5.次氯酸钠在空气中变质:NaClO+CO2+H2O=NaHCO3+HClO 6.次氯酸钙在空气中变质:Ca(ClO)2+CO2+H2O=CaCO3↓+2HClO 四、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物理量关系 1.物质的量n(mol)= N/N(A) 2.物质的量n(mol)= m/M 3.标准状况下气体物质的量n(mol)= V/V(m) 4.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n(mol)=cV 五、胶体: 1.定义:分散质粒子直径介于1~100nm之间的分散系。 2.胶体性质: ①丁达尔现象 ②聚沉 ③电泳 ④布朗运动 3.胶体提纯:渗析 六、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1.定义:①条件:水溶液或熔融状态;②性质:能否导电;③物质类别:化合物。2.强电解质:强酸、强碱、大多数盐;弱电解质:弱酸、弱碱、水等。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1.2《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教案

第二节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 第2课时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 学习目标: 1.知道研究物质性质的一般程序。 2. 了解氯气的物理性质及主要化学性质(与水、碱的反应),认识氯气是一种活泼的非金属单质。 3. 认识氯气及含氯化合物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应用,体会科学的研究程序在化学实验中的重要性。 学习重、难点:氯气的物理性质及主要化学性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旧知回顾]1.钠和钠的氧化物具有哪些性质? 钠能与非金属单质、水反应,钠的氧化物与CO2、H2O反应。 2.在研究钠的性质,钠的氧化物的性质过程中,我们使用了那些研究方法? 分类法,实验法,观察法,比较法 3.通过上面对钠的学习,我们已经对几种基本方法有所了解。回忆一下我们的研究过程,我们是按什么样的程序来研究钠的性质呢? [讲解] [过渡]一般来说,我们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都是通过这样的几相关步骤[板书] 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 二、推进新课 教学环节一: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

[板书]一、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 [投影] [过渡] 下面我们按照这样的程序来探究氯气的性质。 教学环节二:氯气的物理性质 [板书] 二、氯气的物理性质 [观察] 取一只盛满氯气的集气瓶,瓶后放一白纸,让学生观察氯气的颜色,稍打开玻璃片,用手轻轻地在瓶口扇动,使极少的氯气飘进鼻孔,闻气味。 [演示实验]氯气的溶解性实验:取一支盛满氯气的试管,将其倒扣在水槽中,静置一段时间后,观察现象。 [总结板书]1.物理性质: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有毒,可溶于水(常温下 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综合、推论,概括出结论 解释及结论 用比较法归纳出物质的通性及特性 观察物质的外观 预测物质的性质 可以运用分类法,根据物质所属类别或利用有关反应规律预测物质的性质 验证预测并作出新的预测 实验和观察 发现特殊现象,提出新的问题 进一步研究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二章检测题

高中化学学习材料 金戈铁骑整理制作 第二章检测题 (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5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仅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一种“即食即热型快餐”适合外出旅行时使用。其内层是用铝箔包裹的、并已加工好的真空包装食品,外层则是分别包装的两包化学物质,使用时拉动预留在外的拉线,使这两种化学物质反应,此时便可对食物进行加热,这两包化学物质最合适的选择是() A.浓硫酸与水B.生石灰与水 C.熟石灰与水D.氯化钠与水 解析:浓硫酸溶于水虽然放热,但浓硫酸是液体,又具有强烈的腐蚀性,不适宜给食品加热;而相同质量的生石灰和熟石灰分别溶于水,前者放出的热量比后者多,氯化钠溶于水能量变化不明显。 答案:B 2.人造卫星常用的一种高能电池——银锌蓄电池,它在放电时的电极反应为:Zn+2OH--2e-===ZnO+H2O Ag2O+H2O+2e-===2Ag+2OH-,据此判断氧化银是() A.负极,被氧化B.正极,被还原 C.负极,被还原D.正极,被氧化

解析:原电池就是把氧化还原反应拆分成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两部分,分别在两个电极上发生,使电子经外电路移动,从而产生电流。 答案:B 3.下列反应属于放热反应的是( ) A .铁与盐酸反应 B . C 与CO 2共热 C .碳酸钙的分解 D .Ba(OH)2·8H 2O 晶体与NH 4Cl 晶体反应 解析:Fe +2HCl===FeCl 2+H 2↑,放热反应;C +CO 2===== 高温2CO ,吸热反应;CaCO 3=====高温CaO +CO 2↑,吸热反应;Ba(OH)2·8H 2 O +2NH 4Cl===BaCl 2+2NH 3↑+10H 2O ,吸热反应。 答案:A 4.假设某化学反应的反应过程如图所示,观察分析,符合图中变化的化学反应为( ) 反应前 反应后 A .A 2+3 B 2 2AB 3 B .2AB 2+B 22AB 3 C .2A 2B +5B 2===4AB 3 D .2AB 2+B 2===2AB 3 解析:由图可知反应物用AB 2、B 2表示,生成物用AB 3表示,反应后反应物与生成物共存,说明反应不能进行到底,为可逆反应,结合反应前后原子守恒可知反应方程式为2AB 2+B 22AB 3。

(完整word版)必修二有机化学知识点整理

必修二中有机化学知识整理 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 一、组成与结构 分子式:电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空间构型:甲烷的二氯代物有几种? 二、性质 (一)物理性质:常温常压下为色味体,密度于空气密度,溶于水。 (二)化学性质: 1、燃烧 ①写出甲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②现象: ③如何检验燃烧的产物? ④在常温常压下,甲烷的燃烧热为890KJ/mol,写出甲烷的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 2、取代反应:有机物分子里某些原子或原子团被其它原子或原子团所替代的反应。 反应条件:甲烷与纯净的气态卤素单质在光照条件下反应。 写出甲烷与氯气在光照下的取代反应方程式: 其中有机产物有,在常温常压下,其中为气体,其余均为液体;其中为正四面体构型,其余均为构型。 来自石油的一种基本化工原料——乙烯 一、组成与结构 分子式:电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官能团:最简式(或比例式、实验式):空间构型:构型,个原子共平面。 二、性质 (一)物理性质:常温常压下为色味体,密度于空气密度,溶于水。 (二)化学性质: 1、氧化反应 ①燃烧 a,写出乙烯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b,现象: ②与酸性KMnO4溶液反应:酸性KMnO4溶液将乙烯氧化为CO2 现象: 2、加成反应:有机物分子中双键(或三键)两端的碳原子与其他原子或原子团直接结合生成新的化合物的反应。 完成下列乙烯与H2、X2、HX、H2O的加成反应方程式,注意反应条件! ①与H2 ②与Br2,将乙烯通入溴水中 ③与HX ④与H2O

3、加聚反应:由不饱和的相对分子质量小的化合物分子结合成相对分子质量大的化合物分子,这样的聚合反应同时也是加成反应。 写出乙烯的加聚反应方程式,并指出单体、链节、聚合度: 【思考】 1、鉴别甲烷与乙烯的方法有: 2、如何除去混在甲烷中的乙烯?能否用酸性KMnO4溶液?为什么? 来自煤的一种基本化工原料——苯 一、组成与结构 分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最简式(或比例式、实验式):空间构型:构型,个原子共平面。 【思考】1、苯的一氯代物有几种? 2、苯的邻位二氯代物有几种? 二、性质 (一)物理性质:常温常压下为色味体,密度于水的密度,溶于水。 (二)化学性质: 1、燃烧 ①写出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②现象: 2、加成反应:(与H2、X2) 写出苯与H2的加成反应方程式: 3、取代反应: ①卤代反应:苯与液溴(纯净的卤素单质)在FeBr3的催化下反应 写出反应方程式: 有机产物的名称为,常温常压下为色体,密度于水的密度,溶于水。【思考】 a,加入药品的顺序为: b,此反应的催化剂为: c,长导管的作用为: d,反应开始时可观察到哪些现象? e,尾气处理装置如图,为何如此设计?还有哪些尾气处理装置可达到此目的? f,如何检验产物中的无机物? g,如何提纯产物中的有机物? h,什么现象说明发生了取代反应而不是加成反应?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全册教案

第1章第1节《走进化学科学》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知道化学是在分子层次上认识物质和制备新物质的一门科学。 2.让学生了解20世纪化学发展的基本特征和21世纪化学发展的趋势,明确现代化学作为中心学科在科学技术中的地位。 3.让学生了解现代化学科学的主要分支以及在高中阶段将要进行哪些化学模块的学习,以及这些课程模块所包含的内容。 4.使学生了解进行化学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必要技能,让学生了解高中化学的学习方法。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查阅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概括的能力。 2.通过探究课例培养学生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同时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 3.通过对案例的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从而悟出学好化学的科学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化学史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并欣赏化学科学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2.通过化学高科技产品及技术介绍,激发学生的科学审美感和对微观世界的联想,激励学生培养自己的化学审美创造力。 3.介绍我国科学家在化学科学的贡献和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4.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引导学生思考“化学与社会”、“化学与职业”等问题,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关注与化学有关地社会问题,引领学生进入高中化学的学习。【重点、难点】 使学生知道化学是在原子、分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 【教学方法】实验、多媒体 【教学过程】 [电脑展示D1] Chemistry ----- What? Where? How? [引言] 通过初中化学课程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一些化学知识,面对生机勃勃、变化无穷的大自然,我们不仅要问:是什么物质构成了如此丰富多彩的自然界?物质是怎样形成的?物质是如何变化的?怎样才能把普通的物质转化成更有价值的物质?或许你也在思考,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化学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情景一:溶洞景观图片(其它图片可以自己收集补充)D2

鲁科版化学必修2知识点 高三化学笔记

化学必修2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第一章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 第一节 原子结构 第1课时 原子核 核素 一、原子的构成: (1)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2)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都近似为1,电子的质量可忽略。 (3)带电特点: 微粒 质子 中子 电子 带电特点 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 不带电 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 原子序数=核电核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4)质量数(A )=质子数(Z )+中子数(N ) (5)在化学上,我们用符号A Z X 来表示一个质量数为A ,质子数为Z 的具体的X 原子。 二、核素 1.元素、核素、同位素、同素异形体的比较 元素 核素 同位素 同素异形体 定义 具有相同核电荷数(质子数) 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把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称为核素。一种原子即为一种核素 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 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同一种元素的不同核素间互称为同位素)。 相同元素组成,不同形态的单质 本质 质子数(核电 荷数)相同的 一类原子 质子数、中子数都一定 的一类原子 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 核素的互称 同种元素形成的不同单质 范畴 同类原子,存 在游离态、化 合态两种形式 原子 原子 单质 特性 只有种类,没 有个数 化学反应中的最小微粒 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相 同 由一种元素组成,可独立存在 决定因素 质子数 质子数、中子数 质子数、中子数 组成元素、结构 原子A Z X 原子核 质子 Z 个 中子 N 个=(A -Z )个 核外电子 Z 个

举例H、C、N三种 元素 1 1 H、2 1 H、3 1 H三种核素 234 92 U、235 92 U、238 92 U互为同位 素 O2与O3 2.元素、核素、同位素、同素异形体的联系 三、原子或离子中微粒间的数量关系 1.原子或离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及核外电子数之间的关系 (1)质子数+ 中子数= 质量数= 原子的近似相对原子质量 (2)原子的核外电子数= 核内质子数= 核电荷数 (3)阳离子核外电子数= 核内质子数–电荷数 (4)阴离子核外电子数= 核内质子数+ 电荷数 (5)除1 1 H外,其它元素的原子中,中子数≥质子数 2.原子的质量数与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及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的关系 原子的质量数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区别原子的质量数是该原 子内所有质子和中子 数的代数和,都是正整 数 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指该原 子的真实质量与12 6 C质量的 12 1 的比值,一般不是正整数 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由天 然元素的各种同位素的相对 原子质量与其在自然界中所 占原子个数的百分比的积的 加和得来的。Ar=Ar l*a1% +Ar2*a2%+ 联系如果忽略电子的质量,质子、中子的相对质量分别取其近似整数值,那么,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在数值上与原子的质量数相等 第2课时核外电子排布 一、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1.依据:电子能量高低、运动区域离核远近。 2.电子层与电子能量的关系 电子层数 1 2 3 4 5 6 7 电子层符号K L M N O P Q 最多容纳电子数 2 4 8 2n2 离核距离近远 电子能量低高 二、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1.由里向外,依次排布在能量逐渐升高的电子层里 2.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2(n表示电子层) 3.②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是最外层时,最多不超过2个);次外层电子数目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不超过32个。

必修二有机化学方程式归纳+答案

必修二有机化学方程式归纳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写出下列反应的方程式(除燃烧外,有机物必须用结构简式表示) 1.甲烷与氯气混合光照 CH 4+Cl 2CH 3Cl+HClCH 3Cl+Cl 2CH 2Cl 2+HCl CH 2Cl 2+Cl 2CHCl 3+HClCHCl 3+Cl 2CCl 4+HCl 2.乙烯通入溴水(或通入溴的CCl 4溶液)中 CH 2=CH 2+Br 2CH 2BrCH 2Br 3.乙烯与水反应 CH 2=CH 2+H 2OCH 3CH 2OH 4.乙烯与溴化氢反应 CH 2=CH 2+HBrCH 3CH 2Br 5.乙炔与氯化氢反应生成氯乙烯 CH ≡CH+HClH 2C=CHCl 6.苯和浓硝酸反应 NO 2NO 2+H 2O 7.苯和液溴反应 +Br 2 Br+HBr 8.苯和氢气反应 +3H 2 9.某烃燃烧 CxHy+(x+y/4)O 2xCO 2+y/2H 2O 10.乙醇与钠反应 2C 2H 5OH+2Na2CH 3COONa+H 2↑ 11.乙醇催化氧化 2CH 3CH 2OH+O 22CH 3CHO+2H 2O 12.乙醛氧化成乙酸 2CH 3CHO+O 22CH 3COOH 13.银镜反应 CH 3CHO+2Ag(NH 3)2OHCH 3COONH 4+2Ag ↓+3NH 3+H 2O 光照 光照 光照 光照 催化剂 催化剂 催化剂 浓H 2SO Fe 催化剂 加热、加 压 点 燃 Cu △ 催化剂 水浴加热

14.乙醛与新制氢氧化铜反应 CH 3CHO+2Cu(OH)2+NaOHCH 3COONa+Cu 2O ↓+2H 2O 15.乙酸与钠反应 2CH 3COOH+2NaCH 3COONa+H 2↑ 16.乙酸与碳酸钠反应 2CH 3COOH+Na 2CO 32CH 3COONa+H 2O+CO 2↑ 17.乙酸与氢氧化铜反应 2CH 3COOH+Cu(OH)2(CH 3COO)2Cu+2H 2O 18.乙酸与乙醇酯化反应 CH 3COOH+CH 3CH 2OHCH 3COOCH 2CH 3+H 2O 19.乙酸乙酯在酸性条件下水解 CH 3COOC 2H 5+H 2O ?CH 3COOH+C 2H 5OH 20.乙酸乙酯在碱性条件下水解 CH 3COOCH 2CH 3+NaOHCH 3COONa+CH 3CH 2OH 21.硬脂酸甘油酯与烧碱混合加热 C 17H 35COO-CH 2CH 2-OH C 17H 35COO-CH+3NaOH3 C 17H 35COONa+CH-OH C 17H 35COO-CH 2CH 2-OH 水浴加热 催化剂 稀硫酸 △ △ △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

第1节认识化学科学 一、化学的含义和特征 1、化学的含义: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制备和应用 的自然科学。 2、特征:认识分子和制造分子。 3、物质的变化分为两种: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二、化学的形成和发展 1661年,英国,波义耳提出化学元素的概念,标志着近代化学诞生。 1771年,法国,拉瓦锡建立燃烧现象的氧化学说。 1803年,英国,道尔顿提出了原子学说。 1869年,俄国,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表。 三、元素与物质的关系 1、元素的存在状态:物质都是有元素组成的,元素在物质中以游离态和化合态两种形式 存在,在这两种状态下,分别形成单质和化合物。 2、研究物质的顺序:金属非金属→氢化物 ↓↓ 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 ↓↓ 碱含氧酸 ↓↓ 盐盐 3、氧化物的酸碱性:

第2节 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 一、研究物质的基本方法:观察、实验、分类、比较等方法。 (一)Na 的性质 1、物理性质:钠是一种银白色金属,熔点为97.8℃,沸点为882.9℃,密度为0.97g/cm 3。 2、化学性质:容易失去一个电子,形成Na +(稳定结构),还原性极强。 (1)与非金属反应:①4Na+O 2====2Na 2O ②2Na+O 2====Na 2O 2 ③2Na+Cl 2====2NaCl ④2Na+S==== Na 2S (2)与水反应:2Na+2H 2O====2NaOH+H 2↑现象:浮:Na 浮在水面上;熔:融化成一 个小球;游:四处游动;响:发出咝咝响声;红:试液变红。 (3)与酸反应:2Na+2HCl====2NaCl+H 2↑ (4)与盐反应:①2Na+2H 2O+CuSO 4====Cu(OH)2↓+Na 2SO 4+H 2↑ ②6Na+6H 2O+2FeCl 3====2Fe(OH)3↓+6NaCl+3H 2↑ ③4Na+TiCl 4(熔融状)高温Ti+4NaCl (5)Na 在空气中的一系列变化: Na ?→?2O Na 2O ??→?O H 2NaOH ???→?O H CO 22,Na 2CO 3·10H 2O ??→?风化 Na 2CO 3 4Na+O 2====2Na 2O → Na 2O+H 2O====2NaOH → 2NaOH+9H 2O+CO 2====Na 2CO 3·10H 2O → Na 2CO 3·10H 2O 风化Na 2CO 3+10H 2O ↑ 3、Na 的保存:钠通常保存在煤油或石蜡油中。 4、Na 的用途:钠和钾的合金可用作原子反应堆的导热剂;高压钠灯;金属冶炼。 (二)Na 2O 的性质 1、物理性质:白色固体,不可燃。 2、化学性质: (1)与水反应:Na 2O+H 2O====2NaOH (2)与酸反应:Na 2O+2HCl====2NaCl+H 2O (3)与非金属反应:Na 2O+CO 2====Na 2CO 3 3、Na 2O 的用途:制NaOH ,Na 2CO 3 (三)Na 2O 2的性质 1、物理性质:淡黄色固体。 2、化学性质: (1)与水反应:2Na 2O 2+2H 2O====4NaOH+O 2↑(放出大量的热) (2)与非金属反应:2Na 2O 2+2CO 2====2Na 2CO 3+O 2↑(放出大量的热) (3)与酸反应:2Na 2O 2+4HCl====4NaCl+2H 2O+O 2↑ 3、Na 2O 2的用途:作供氧剂、漂白剂、强氧化剂 【向NaOH 溶液中通入CO 2气体至过量】:无明显现象,加热溶液后生成气体。 2NaOH+CO 2====Na 2CO 3+H 2O+O 2↑ → 2NaHCO 3加热Na 2CO 3+H 2O+CO 2 ↑ 【向Ca(OH)2溶液中通入CO 2气体至过量】:先生成沉淀,后沉淀消失,加热溶液后生成沉 淀和气体。 Ca(OH)2+CO 2====CaCO 3↓+H 2O → CaCO 3+H 2O+CO 2===Ca(HCO 3)2 → Ca(HCO 3)2加热CaCO 3↓+H 2O+CO 2↑ 点燃 点燃 点燃

鲁科版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归纳 总复习提纲 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一、原子结构 质子(Z 个) 原 子 核 注意: 中子(N 个) 质量数(A)=质子数 (Z)+中子数(N) 1.)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的核外电子数 核外电子(Z 个) 阴离子的核外电子数 == 质子数 + 电荷数(—) 阳离子的核外电子数 == 质子数 - 电荷数(+) ★熟背前20号元素,熟悉1~20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K Ca 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①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②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 2;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 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 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 超过32个。 电子层: 一(能量最低)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对应表示符号: K L M N O P Q 3.元素、核素、同位素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对于原子来说) 二、元素周期表

1.编排原则: 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纵行.. 。 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过渡元 素的族序数不一定等于最外层电子数) 2.结构特点: 核 外电子层数 元素种类 第一周期 1 2种元素 短周期 第二周期 2 8种元素 周期 第三周期 3 8种元素 元 (7个横行) 第四周期 4 18种元素 素 (7个周期) 第五周期 5 18种元素 周 长周期 第六周期 6 32种元素 期 第七周期 7 未填满(已有26种元素) 表 主族:ⅠA ~ⅦA 共7 个主族 族 副族:ⅢB ~ⅦB 、Ⅰ B ~ⅡB ,共7个副族 (18个纵行) 第Ⅷ族:三个纵行, 位于ⅦB 和ⅠB 之间 (16个族) 零族:稀有气体 三、元素周期律 1.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核外电子排布、 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 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 律。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实质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

必修二有机化学试题汇编

六月第一次练习(有机) 一、选择题 1.书法离不开文房四宝(笔、墨、纸、砚),做笔用的狼毫、研墨用的墨条、宣纸和做 砚台用的砚石的主要成分依次是( ) A .多糖、石墨、蛋白质、无机盐 B .塑料、石墨、多糖、无机盐 C .蛋白质、炭黑、多糖、无机盐 D .蛋白质、煤炭、多糖、有机玻璃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蛋白质水解的最终产物是氨基酸 B .米饭在嘴中越咀嚼越甜的原因是淀粉水解生成甜味物质 C .油脂、乙醇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 D .水果因含有酯类物质而具有香味 3.下列有关葡萄糖说法错误的是( ) A .葡萄糖分子式是 C 6H 12O 6 B .葡萄糖是人体重要的能量来源 C .葡萄糖能与新制 Cu(OH)2 悬浊液发生氧化反应 D .葡萄糖可以水解 4 向淀粉溶液中加少量稀 H 2SO 4 加热使淀粉水解,为测定其水解程度需要加入的试剂是( ) ①NaOH 溶液 ②新制的 Cu(OH)2 悬浊液 ③碘水 A .③ C .①②③ B.②③ D .①③ 5.用来证明棉花和淀粉都是多糖的方法是( ) A .放入氧气中燃烧,检验燃烧产物都是 CO 2 和 H 2O B .放入新制 Cu(OH)2 悬浊液中加热,都不产生砖红色沉淀 C .加入浓硫酸后微热,都脱水而变黑 D .分别放入稀酸后煮沸几分钟,用 NaOH 溶液中和反应后的溶液,再加入新制的 Cu(OH)2 悬浊液共热,都生成砖红色沉淀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蛋白质、淀粉、纤维素都是天然高分子化合物 B .蔗糖属于多糖,能发生水解 C .碘酒滴到土豆片上,可观察到土豆片变蓝 D .蛋白质、油脂、糖类是三大基本营养物质 7.下列物质可以使蛋白质变性的是( ) ①福尔马林(甲醛水溶液) ②酒精 ③KMnO 4 溶液④硫酸钠⑤硫酸铜⑥双氧水 ⑦硝酸 A .除④⑦外 B .除③⑥外 C .除④外 D .除②⑥外 8.下列过程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 .在蛋白质溶液中,加入饱和硫酸铵溶液,有沉淀析出 B .鸡蛋白溶液受热凝固 C .在蛋白质溶液中,加入硫酸铜溶液,有沉淀析出

鲁科版高中化学目录(最新整理)

(鲁科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目录 必修一 第一章认识化学科学 1、走进化学科学 2、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 3、化学中常用的物理量——物质的量 第二章元素与物质世界 1、元素与物质的分类 2、电解质 3、氧化剂和还原剂 第三章自然界中的元素 1、碳的多样性 2、氮的循环 3、硫的转化 4、海水中的化学元素 第四章元素与材料世界 1、硅、无机非金属材 2、铝、金属材料 3、复合材料 必修二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 1、原子结构 2、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 3、元素周期表的应用 第二章化学键、化学反应与能量 1、化学键与化学反应 2、化学反应的快慢和限度 3、化学反应的利用 第三章重要的有机化合物 1、认识有机化合物 2、石油和煤、重要的烃 3、饮食中的有机化合 4、塑料、橡胶、纤维 选修一 主题一呵护生存环境 1、关注空气质量 2、获取安全的饮用水 3、垃圾的妥善处理与利用 主题二摄取益于健康的食物 1、食物中的营养素 2、平衡膳食 3、我们需要食品添加剂吗 4、正确对待保健食品 主题三合理利用化学能源

1、电池探秘 2、家用燃料的更新 3、汽车燃料清洁化 主题四认识生活中的材料 1、关于衣料的学问 2、走进宝石世界 3、如何选择家居装修 4、金属制品的防护 5、几种高分子材料的 主题五正确使用化学用品 1、装备一个小药箱 2、怎样科学使用卫生 3、选用适宜的化妆品 选修二 主题一空气资源、氨的合成 1、空气分离 2、氨的工业合成 3、氨氧化法制硝酸 主题二海水资源、工业制碱 1、海水淡化与现代水处理技术 2、氯碱生产 3、纯碱制造技术的发展 主题三矿山资源硫酸与无机材料制造 1、“设计”一座硫酸厂 2、陶瓷的烧制 3、金属冶炼和金属材料的保护 主题四化石燃料石油和煤的综合利用 1、从石油中获取更多的高品质燃油 2、源自石油的化学合成 3、煤的综合利用 主题五生物资源、农产品的化学加工 1、由大豆能制得什么 2、玉米的化学加工 主题六化学·技术·社会 1、功能高分子材料的研制 2、药物的分子设计与化学合成 3、化学·技术·可持续性发展  选修三 第一章原子结构 1、原子结构模型 2、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  3、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 第二章化学键与分子间作用力 1、共价键模型 2、共价键与分子的立体构型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硫的转化》.doc

高中化学学习材料 《硫的转化》 一、选择题 1. 绿色植物是空气天然的“净化器”,研究发现,1公顷柳杉每月可以吸收160kg SO2,则1 公顷柳杉每月吸收的SO2的物质的量为 A.164kg B.2.5mol C.2500mol D.2500g/mol 2. 二氧化硫和氯气均有一定的漂白作用,前者是因为它与水生成的亚硫酸可与有色有机物加 成得到无色物质,其过程可逆:后者是因为它与水作用生成的次氯酸具强氧化性氧化有色物,其过程不可逆。若将相同条件下等体积的这两种气体混合后通入到溶有品红和硝酸钡的水中,能观察到的现象是 A.溶液很快褪色 B.溶液不褪色 C.出现白色沉淀 D.无明显现象 3. 为了提高SO2的转化率,通常通入过量的空气,使SO2充分和O2反应,则从接触室导出的混 合气体含有 A.SO3、O2B.SO3,O2,N2 C.SO3,SO2,O2,N2D.SO3,N2 4. 除去SO2中的SO3,并得到纯净的SO2,最好使混合气体通过 A、水 B、NaHSO3饱和溶液 C、NaHCO3饱和溶液 D、98.3%浓硫酸 5. 为了降低硫氧化物造成的空气污染,可以在含硫的燃料中加入生石灰,这种方法称为“钙 基固硫”,则燃料燃烧过程中的“固硫”反应为 A. B. C.D.

6. 接触法制硫酸中,进入接触室的气体必须净化、干燥,其主要原因是 A.防止催化剂中毒 B.提高反应效率 C.提高SO2转化率 D.防止环境污染7. 工业上生产硫酸,回收尾气中气体,选用的试剂是 A. B. C. D.浓 8. 在工业生产硫酸中,在吸收塔内用来吸收三氧化硫的是 A. B.稀 C.浓 D. 9. 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对每次空气质量测定中SO2的最高浓度限值如下左表所示。 浓度限值/(mg·m-3)分组第一小组第二小组一级标准二级标准三级标准抽气次数100120 0.150.500.70SO2含量/(mg·m-3)0.0640.53 该学生课外活动小组分成第一小组和第二小组,使用相同的实验装置和溶液A。在同一地点、同时测量空气中SO2的含量。当反应恰好完全进行,记录抽气次数和结果如下(假设每次抽气500mL)。 小组的测定结果正确。 A.第一B.第二C.都正确 D.都不正确 10.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对每次空气质量测定中SO2的最高浓度限值如下左表所示。 浓度限值/(mg·m-3)分组第一小组第二小组一级标准二级标准三级标准抽气次数100120 0.150.500.70SO2含量/(mg·m-3)0.0640.53 该学生课外活动小组分成第一小组和第二小组,使用相同的实验装置和溶液A。在同一地点、同时测量空气中SO2的含量。当反应恰好完全进行,记录抽气次数和结果如下(假设每次抽气500mL)。 判断该地点的空气中SO2的含量属于级标准。 A.一级B.二级C.三级 D.四级

鲁科版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归纳总复习提纲

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归纳总复习提纲 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一、原子结构 质子(Z 个) 原子核 注意: 中子(N 个) 质量数(A)=质子数 (Z)+中子数(N) 1.X )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的核外电子数 核外电子(Z 个) 阴离子的核外电子数 == 质子数 + 电荷数(—) 阳离子的核外电子数 == 质子数 + 电荷数(+) ★熟背前20号元素,熟悉1~20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K Ca 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①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②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 是2n 2 ;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 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个。 电子层: 一(能量最低)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对应表示符号: K L M N O P Q 3.元素、核素、同位素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对于原子来说) 二、元素周期表 1.编排原则: 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纵行.. 。 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过渡元素的族序数不一定等于最外层电子数) 2.结构特点: 核外电子层数 元素种类 第一周期 1 2种元素 短周期 第二周期 2 8种元素 周期 第三周期 3 8种元素 元 (7个横行) 第四周期 4 18种元素 素 (7个周期) 第五周期 5 18种元素 周 长周期 第六周期 6 32种元素 期 第七周期 7 未填满(已有26种元素) 表 主族:ⅠA ~ⅦA 共7个主族 族 副族:ⅢB ~ⅦB 、ⅠB ~ⅡB ,共7个副族 (18个纵行) 第Ⅷ族:三个纵行,位于ⅦB 和ⅠB 之间 (16个族) 零族:稀有气体 加上 三、元素周期律 1.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实质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 2.同周期元素性质递变规律 第ⅦA 族卤族元素:F Cl Br I At (F 是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位于周期表右上方)

必修二有机化学方程式归纳+答案

必修二有机化学方程式归纳 一.写出下列反应的方程式(除燃烧外,有机物必须用结构简式表示) 1.甲烷与氯气混合光照 CH 4+Cl 2 CH 3Cl+HCl CH 3Cl+Cl 2 CH 2Cl 2+HCl CH 2Cl 2+Cl 2 CHCl 3+HCl CHCl 3+Cl 2 CCl 4+HCl 2.乙烯通入溴水(或通入溴的CCl 4溶液)中 CH 2 = CH 2 + Br 2 CH 2BrCH 2Br 3.乙烯与水反应 CH 2 = CH 2 + H 2O CH 3CH 2OH 4.乙烯与溴化氢反应 CH 2 = CH 2 + HBr CH 3CH 2Br 5.乙炔与氯化氢反应生成氯乙烯 CH ≡CH + HCl H 2C = CHCl 6.苯和浓硝酸反应 + HO -NO 2 NO 2 +H 2O 7.苯和液溴反应 + Br 2 Br + HBr 8.苯和氢气反应 + 3H 2 9.某烃燃烧 CxHy+(x+y/4)O 2 xCO 2+y/2H 2O 10.乙醇与钠反应 2C 2H 5OH+2Na 2CH 3COONa+H 2↑ 11.乙醇催化氧化 2CH 3CH 2OH+O 2 2CH 3CHO+2H 2O 12.乙醛氧化成乙酸 2CH 3CHO + O 2 2CH 3COOH 13.银镜反应 CH 3CHO+2Ag(NH 3)2OH CH 3COONH 4+2Ag ↓+3NH 3+H 2O 光照 光照 光照 光照 催化剂 催化剂 催化剂 浓H 2SO 4 50-60℃ Fe 催化剂 加热、加压 点燃 Cu △ 催化剂 水浴加热

14.乙醛与新制氢氧化铜反应 CH 3CHO+2Cu(OH)2+NaOH CH 3COONa+Cu 2O ↓+2H 2O 15.乙酸与钠反应 2CH 3COOH+2Na CH 3COONa+H 2↑ 16.乙酸与碳酸钠反应 2CH 3COOH+Na 2CO 3 2CH 3COONa+H 2O+CO 2↑ 17.乙酸与氢氧化铜反应 2CH 3COOH + Cu(OH)2 (CH 3COO)2Cu + 2H 2O 18.乙酸与乙醇酯化反应 CH 3COOH+CH 3CH 2OH CH 3COOCH 2CH 3+H 2O 19.乙酸乙酯在酸性条件下水解 CH 3COOC 2H 5+H 2O ? CH 3COOH+ C 2H 5OH 20.乙酸乙酯在碱性条件下水解 CH 3COOCH 2CH 3+NaOH CH 3COONa+CH 3CH 2OH 21.硬脂酸甘油酯与烧碱混合加热 C 17H 35COO-CH 2 CH 2-OH C 17H 35COO-CH +3NaOH 3 C 17H 35COONa+CH-OH C 17H 35COO-CH 2 CH 2-OH 水浴加热 催化剂 △ 稀硫酸 △ △ △

(完整)高一化学必修一(鲁科版)方程式大全,推荐文档

高一化学必修一(鲁科版)方程式 钠及其化合物的相关反应: 1、钠在空气中燃烧:2Na + O 2 == Na 2O 2 钠与氧气在常温下反应:4Na + O 2 == 2Na 2O 2、Na 与H 2O 反应:2Na +2H 2O == 2NaOH +H 2↑ 3、Na 2O 2与H 2O 反应: 2Na 2O 2+2H 2O == 4NaOH +O 2↑ 4、Na 2O 2与CO 2反应: 2Na 2O 2+2CO 2 == 2Na 2CO 3+O 2 氯气的相关反应:1、实验室制Cl 2 : 4HCl(浓)+MnO 2 == Cl 2↑+MnCl 2+2H 2O 2、氯气与金属铁反应:2Fe + 3Cl 2 == 2FeCl 3 3、氯气与金属铜反应:Cu + Cl 2 == CuCl 2 4、钠与氯气反应:2Na + Cl 2 == 2NaCl 5、氯气与氢气反应:Cl 2 + H 2 == 2HCl 6、氯气与水反应: Cl 2+H 2O == HCl +HClO 7、氯气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Cl 2 + 2NaOH == NaCl + NaClO + H 2O 8、次氯酸光照分解:2HClO == 2HCl + O 2↑ 9、工业制漂白粉: 2Cl 2+2Ca(OH)2 == CaCl 2+Ca(ClO)2+2H 2O 10、漂白粉漂白原理: Ca(ClO)2+H 2O + CO 2 == 2HClO +CaCO 3↓ 11、漂白粉长期置露在空气中:Ca(ClO)2 + H 2O + CO 2 == CaCO 3↓ + 2HClO 2HClO == 2HCl +O 2↑离子检验 1、硫酸根离子的检验: Ba 2++ SO 4 2— == BaSO 4↓ 2、碳酸根离子的检验: Ca 2+ + CO 32— == CaCO 3↓ 3、银离子的检验: Cl — + Ag + == AgCl ↓铁的相关方程式 1、铁和稀盐酸Fe +2HCl == FeCl 2+H 2↑ 铁和稀硫酸Fe +H 2SO 4 == FeSO 4+H 2↑ 2、铁置换金属铜Fe +CuCl 2 == FeCl 2+Cu 铁置换金属银Fe +2AgNO 3 == Fe(NO 3)2+2Ag 3、铁和非金属反应:3Fe +2O 2 == Fe 3O 4 Fe +S == FeS 4、氧化铁与盐酸反应:Fe 2O 3 + 6HCl == 2FeCl 3 + 3H 2O 氧化亚铁与稀盐酸:FeO +2HCl == FeCl 2+H 2O 磁性氧化铁和稀盐酸:Fe 3O 4+8HCl == FeCl 2+2FeCl 3+4H 2O 5、氯化亚铁中通入氯气:2FeCl 2 + Cl 2 == 2FeCl 3 点燃 光照△△点燃点燃光照点燃点燃加热

鲁科版必修二高中化学(全册)

第1章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 第一节 原子结构 一.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原子核的结构,懂得质量数和 A Z X 的含义,掌握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知道元素、核素、同位素的涵义;掌握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之间的相互关系。 2.引导学生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使他们能画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了解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与元素的原子得、失电子能力和化合价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和氢元素核素等问题的探讨,培养学生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尝试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的质量、电性的认识,了解微观世界的物质性,从而进一步认识物质世界的微观本质;通过原子中存在电性不同的两种微粒的关系,认识原子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 、 2.通过人类探索原子结构的历史的介绍,使学生了解假说、模型等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研究的历程,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体验科学研究的艰辛与喜悦。 3.通过“化学与技术----放射性同位素与医疗”,引导学生关注化学知识在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中所起的作用。 4.通过“未来的能源----核聚变能”,引导他们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热点问题,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知识上重点、难点: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和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二)方法上重点、难点:培养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尝试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了解假说、模型等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研究的历程。 三.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提问】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是什么 【学生回答】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 【引出课题】这一节就从探讨原子的结构开始我们的学习。 【板书】第一节 原子结构 【提出问题】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同种原子的性质和质量都相同。那么原子能不能再分原子又是如何构成的呢 【学生思考、回答】 【媒体显示】利用Flash 动画演示卢瑟福的 粒子散射实验 1.实验示意图

鲁科版必修二高中化学(全册)

第1章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 第一节 原子结构 一.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原子核的结构,懂得质量数和 A Z X 的含义,掌握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知道元素、核素、同位素的涵义;掌握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之间的相互关系。 2.引导学生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使他们能画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了解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与元素的原子得、失电子能力和化合价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和氢元素核素等问题的探讨,培养学生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尝试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的质量、电性的认识,了解微观世界的物质性,从而进一步认识物质世界的微观本质;通过原子中存在电性不同的两种微粒的关系,认识原子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 2.通过人类探索原子结构的历史的介绍,使学生了解假说、模型等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研究的历程,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体验科学研究的艰辛与喜悦。 3.通过“化学与技术----放射性同位素与医疗”,引导学生关注化学知识在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中所起的作用。 4.通过“未来的能源----核聚变能”,引导他们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热点问题,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知识上重点、难点: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和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二)方法上重点、难点:培养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尝试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了解假说、模型等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研究的历程。 三.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提问】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是什么? 【学生回答】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引出课题】这一节就从探讨原子的结构开始我们的学习。 【板书】第一节 原子结构 【提出问题】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同种原子的性质和质量都相同。那么原子能不能再分?原子又是如何构成的呢? 【学生思考、回答】 【媒体显示】利用Flash 动画演示卢瑟福的 粒子散射实验 1.实验示意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