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口经济贡献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166.00 KB
- 文档页数:7
港口建设对地方经济的促进作用港口,作为海陆交通的重要枢纽,对于地方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仅是货物运输的节点,更是区域经济增长的引擎,能够带动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创造就业机会,促进贸易往来,推动技术创新和城市建设。
首先,港口建设能够极大地提升地方的交通运输效率。
现代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高效的物流体系,而港口作为海运与陆运的连接点,承担着货物集散的关键任务。
一个设施完备、管理先进的港口,可以实现货物的快速装卸、存储和转运,减少运输时间和成本。
这使得地方企业在原材料采购和产品销售方面具有更强的竞争力,能够更及时地响应市场需求,提高生产效率和经营效益。
港口的存在也为地方吸引了大量的投资。
许多大型企业在选址时,会优先考虑靠近港口的地区,因为便捷的交通条件有助于降低企业的物流成本,提高供应链的稳定性。
例如,一些制造业企业需要进口大量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如果能够在港口附近建厂,就可以减少运输环节的不确定性,降低库存成本。
随着企业的聚集,形成产业集群,进一步带动上下游产业的发展,促进地方经济的多元化和规模化。
港口建设还能创造大量的直接和间接就业机会。
在港口的建设和运营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包括码头工人、装卸设备操作员、船员、管理人员等。
同时,港口相关的服务业,如货代、船代、报关、仓储、运输等行业也会随之发展,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这些就业机会不仅为当地居民提供了稳定的收入来源,还吸引了外来人才的流入,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贸易方面,港口是地方与国内外市场连接的重要通道。
通过港口,地方企业可以将产品出口到世界各地,拓展市场份额,增加外汇收入。
同时,港口也能够进口各类商品和技术,满足当地居民的消费需求,促进产业升级。
贸易的繁荣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增长,提高了居民的生活水平。
港口的发展还能够推动技术创新。
为了提高港口的运营效率和竞争力,需要不断引入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
例如,自动化装卸设备、智能物流系统、绿色环保技术等在港口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浅析港口经济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摘要:目前,港口经济的发展成为城市经济发展最重要的推动力。
本文对港口经济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1.引言随着经济一体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各国贸易往来不断加深,工业原材料航运成本很低,为此拥有海河资源和内陆经济腹地的沿海及内河港口成为发展沿海及内陆工业经济的最佳选择。
由于引入港口区域的工业项目大多都是投资规模大、关联度强、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并且港口业的发展以完整的产业链作为发展目标,为此,港口业可以形成明显的产业集聚优势,成为增长极,成为城市经济发展最重要的推动力。
本文将进一步探讨港口经济对港口城市的影响。
2.港口业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港口经济对城市的经济影响不仅是通过港口企业的效益对本港口相关企业带来生存和发展,更重要的是港口企业的建设及运营对该城市的建设、经济发展、还有该区域的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影响。
随着港口的发展,港口经济对城市经济发展表现出了多方面、深层次的影响。
港口的建设不仅对城市的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帮助巨大,而且对城市吸引外资,改善就业,增加政府税收,提高居民收入都有着必然的联系。
从更深层次考虑,港口在对整个区域生产力布局的变化,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国家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都发挥一定的作用。
可见港口业对城市经济的影响面比较广泛,要研究港口经济对城市经济的影响,这些方面就应该涉及。
2.1影响港口发展因素港口业的能否快速发展,存在许多因素起着较大的影响作用,为了更好地建立港口对城市经济发展影响的机理图,分析港口对城市经济影响的有效途径,首先就需要考虑影响港口发展的主要因素。
(l)港口服务功能因素港口服务功能是港口发展的重要因素。
港口功能因素主要是指港口的装卸能力、集疏运能力、物流服务水平等。
由于港口的特点是大进大出的规模经济效应,因此决定了港口要同时具备装卸大型船舶的能力和良好的集疏运条件,另外为了保证港口企业生产效率提高,降低物流成本,充分发挥临港生产优势,还需要大力发展港口的仓储、堆存、分拨配送等物流服务。
港口与航道的经济可行性研究在当今全球化的经济格局中,港口与航道作为重要的交通基础设施,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国际贸易的往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港口与航道项目进行经济可行性研究,是确保资源合理配置、投资效益最大化的关键环节。
港口作为海陆运输的重要枢纽,承担着货物装卸、存储、转运等功能。
而航道则是连接港口与海洋或内陆水域的通道,其通航条件直接影响着船舶的航行效率和运输成本。
一个高效、现代化的港口与航道系统能够极大地促进地区经济的繁荣。
从需求角度来看,港口与航道的经济可行性首先取决于货物运输的需求规模。
这需要对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趋势、产业结构、贸易往来等进行深入分析。
以制造业发达的地区为例,大量的原材料进口和成品出口必然产生巨大的货物运输需求,从而为港口与航道的建设和运营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周边地区的人口规模和消费能力也会影响到内贸货物的运输量。
在成本方面,港口与航道的建设需要投入巨额资金。
包括土地购置、码头设施建设、航道疏浚、导航设备安装等。
此外,运营成本也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如人员工资、设备维护、能源消耗等。
因此,在进行经济可行性研究时,必须对这些成本进行详细的估算和预测。
港口的选址对于其经济可行性有着重要影响。
理想的港口位置应具备水深条件良好、避风避浪、交通便利等特点。
同时,还要考虑与周边城市和产业园区的距离,以降低集疏运成本。
航道的设计和维护同样重要,合适的航道宽度、深度和弯曲半径能够提高船舶的通航能力,减少航行时间和油耗。
在经济效益评估中,直接经济效益主要来自于港口的货物装卸收费、仓储服务收费、船舶靠泊费用等。
间接经济效益则体现在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上,如物流、加工制造、金融服务等。
通过港口与航道的建设,可以促进产业集聚,提高区域的经济竞争力。
然而,港口与航道的建设也面临着一些风险和挑战。
市场需求的波动、国际贸易形势的变化、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因素都可能对其运营产生不利影响。
此外,环境保护的要求也日益严格,港口与航道建设和运营过程中的污染治理成本不断增加。
港口发展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分析一、引言港口作为国际贸易的重要枢纽,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港口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影响、港口对区域经济的贡献以及港口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三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二、港口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影响1. 促进国际贸易发展港口作为国际贸易的门户,通过提供货物装卸、仓储、运输等服务,为国际贸易提供了便利。
港口的发展可以提高货物的进出效率,降低贸易成本,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进而推动区域经济的增长。
2. 增加就业机会港口的发展将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包括航运、物流、仓储等行业。
这些产业的发展将创造大量就业机会,提高区域居民的就业率,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
3. 增加区域财政收入港口的发展将带来大量的税收和收费收入。
港口相关企业的税收贡献以及港口收费等都将成为区域财政的重要来源,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经济支撑。
三、港口对区域经济的贡献1. 增加区域产值港口作为物流的重要节点,通过提供高效的货物运输和仓储服务,可以促进区域产业链的发展。
港口的发展将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区域产值,推动区域经济的增长。
2. 促进区域产业升级港口的发展将带来更多的国际贸易机会,促进区域产业的升级和转型。
通过与国际市场接轨,区域产业可以借助港口的便利条件,引进更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
3. 扩大区域市场规模港口的发展将带来更多的进出口贸易,扩大区域市场规模。
通过与国际市场的连接,区域企业可以更好地开拓国际市场,增加产品的出口量,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
四、港口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1. 促进区域经济的国际化港口的发展将区域经济与国际市场紧密连接起来,促进区域经济的国际化进程。
通过与国际市场接轨,区域经济可以更好地参与全球分工,提高国际竞争力,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 增强区域经济的抗风险能力港口的发展将提高区域经济的抗风险能力。
通过与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往来,区域经济可以分散风险,降低对某一国家或地区的依赖程度,增加经济的稳定性。
内河港口货运活动对地区经济的影响与贡献内河港口货运活动是现代经济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对地区经济的影响和贡献是不可忽视的。
内河港口货运活动涉及到货物的进出口、仓储、运输等方面,对地区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首先,内河港口货运活动对地区经济的影响在于促进了贸易的发展。
内河港口作为贸易的重要节点,承载着大量货物的进出口,为地区经济注入了活力。
通过内河港口货运活动,各种商品可以顺利地进入市场,满足居民和企业的需求,促进了贸易的繁荣。
同时,内河港口也提供了便捷的贸易通道,降低了贸易成本,促进了国际间的贸易合作。
其次,内河港口货运活动对地区经济的贡献在于刺激了就业机会的增长。
内河港口货运活动的展开,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参与其中,包括码头工人、船员、仓库管理员等等。
这些就业机会的增长,为周边地区的居民提供了新的工作机会,降低了失业率,改善了居民的生计状况。
同时,就业机会的增长也带动了周边企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形成了良性循环。
此外,内河港口货运活动还对地区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间接的推动作用。
内河港口货运活动的繁荣,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比如,港口周边的物流、仓储等服务业得到了发展,投资者也纷纷涌入港口附近地区,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此外,港口还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这也为地区经济带来了新的投资机会。
这些间接的推动作用,不仅增加了地区的财政收入,也提高了地区的整体竞争力。
然而,在内河港口货运活动对地区经济的影响与贡献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内河港口货运活动可能会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港口活动会排放大量的废气、废水和固体废物,对周边的环境造成污染。
此外,大规模的港口建设和航道疏浚可能会破坏河流生态系统,对当地生态环境带来不利影响。
因此,在进行内河港口货运活动时,需要注重环境保护,采取措施减少污染和修复生态环境。
此外,内河港口货运活动也可能引发交通拥堵和安全问题。
港口货物的进出口会增加道路和水路交通的压力,可能导致交通拥堵和事故的发生。
关于港口社会经济效益评价的研究港口是连接陆地和海洋的重要交通节点,对于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起着重要的作用。
港口的发展与港口的社会经济效益密切相关。
港口社会经济效益评价的研究旨在通过对港口的社会经济效益进行分析和评估,为港口的规划和发展提供指导和决策依据。
港口社会经济效益评价研究的意义在于全面了解港口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为政府、港口管理部门和投资者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港口的社会经济效益主要包括经济效益、就业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方面。
首先,经济效益是港口社会经济效益的核心。
港口作为国际贸易的重要枢纽,其发展对于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有着直接而重要的作用。
经济效益评价的研究主要包括港口货物吞吐量、货值、交易额、税收贡献等方面的分析,从而评估港口的经济贡献。
其次,就业效益是港口社会经济效益评价的重要内容。
港口的发展可以创造大量的工作岗位,提供就业机会。
研究港口的就业效益,可以从就业人数、就业结构、就业技能等方面进行评估,了解港口对当地就业的影响和贡献。
此外,环境效益也是港口社会经济效益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港口的发展和运营过程中会产生许多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如空气污染、水质污染、演变河流和湿地的破坏等。
环境效益评价的研究可以对港口对环境的影响进行定量或定性的评估,为港口发展提供环境保护的指导。
最后,社会效益也是港口社会经济效益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港口的发展对于社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如改善交通、增加城市形象、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
社会效益评价的研究可以从社会投资回报、社会影响等方面分析港口的社会效益,为港口的发展提供社会保障。
总之,港口社会经济效益评价的研究对于港口的规划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港口社会经济效益的全面评估,可以更好地指导港口的规划和发展,实现港口的可持续发展。
这一领域的研究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未来可以进一步深化研究内容和方法,提高评价的精度和科学性,更好地为港口的规划和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港口经营发展对区域经济的贡献杭锅重装重大件码头港口经济是以港口为中心、综合运输体系为动脉、港口相关产业为支撑、海陆腹地为依托,并实现彼此间相互联系、密切协调、有机结合、共同发展,进而推动区域繁荣的开放型经济。
二战后日本经济的复苏,20世纪亚洲“四小龙”的出现,以及我国沿海、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的崛起,都说明了港口经济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
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以经济一体化和集装箱运输革命为大背景,一些地处国际航运干线、具有水深优势、腹地广阔、集疏运系统完备并有大城市为强力依托的枢纽港口,逐渐发展成为全球性综合物流服务基地、商品物资集散地和金融贸易中心。
港口经济已从传统意义上的交通枢纽经济成为一国和地区对内、对外经济发展双向辐射的核心点,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具有独特优势。
杭锅码头,是按照杭州港(包括钱江港区、运河港区、萧山港区、余杭港区)整体发展规划与建设,设计建设的重大件装卸码头,作为余杭港区崇贤作业区二期的组成部分,既服务于公司原材料和重大件装卸,也兼顾崇贤作业区的公用重大件码头。
码头位于杭州市余杭区崇贤镇京杭古运河东岸。
水路经京杭运河北上可至嘉兴、湖州、上海、江苏、山东等省市,南下可通钱塘江、富春江,并经浦阳江通达杭甬运河沿线各地。
陆域后方交通可利用乡镇公路通往320国道及杭州市绕城公路等,交通十分便利。
杭锅码头以“服务社会化需求,突出重大件装卸,安全是码头的生命,环保是码头的责任”为经营方针,考虑周边码头情况,差异化经营,同时实现资源共享,共同发展,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陆路运输转变为水路运输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和新产品的开发,产品向大型化、集装化的发展;很多企业的现有厂房的起重能力、起吊高度以及厂房的作业面积均无法满足需要。
产品的大型化、集装化也对厂区产品向外陆路运输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由于很多企业的老厂区在市区范围内,周边已建造了城市高架和立交桥,大型产品无法运输。
港口城市集装箱量对地方财政贡献的研究摘要:本研究是为了分析港口的集装箱货物装卸量对港口城市地方财政收入的影响。
为了进行此项研究,本文通过中国的大连港与韩国的釜山港进行比较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釜山港和大连港的集装箱装卸量对当地的地方财政收入有着重要的影响,釜山港对当地的贡献要大于大连港的贡献,因此,有必要提高集装箱处理附加值,盘活港口连带的临港经济,加强港口选址、港口费、服务、设施、货物、港口运营、腹地经济的规模、后方联动系统等港口竞争力要素的建设。
关键词:港口城市集装箱财政收入影响高度依赖进出口的韩国经济与港口之间保持着紧密的比例关系并持续发展。
大连作为港口城市,对大连地方经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为了应对不断增长的进出口货物,一直以来都在提高大型现代化货运处理能力,满足发展的需要。
在此背景下,本研究主旨是急速增长的进出口货物会对港口城市的成长1)有着什么样的影响?分析港口的集装箱货物处理量对港口城市2)的地方财政收入有着什么样的影响。
为了进行这项研究,本文第二部分对港口与港口城市之间在经济及财政方面的关系进行了讨论,第三部分就大连港和釜山港的集装箱装卸量与地方港口城市一般财政收入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第四部分运用回归分析方法,分析集装箱装卸量对港口城市财政收入的影响。
1 港口与港口城市间的关系作为社会间接资本的港口,在物流、交通、旅游等多方面起着经济火车头的作用,并且它在供应链中的重要性也被认可。
在这方面,很多学者对港口的经济效用或收益进行了多次研究。
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对港口经济的研究停留在如何搞活港口经济,提高港口经济效益,如何建立法制体系,为发展港口经济提供保障,探询港口经济增长方式层面。
21世纪初,随着港口经济效益的大幅度提高,理论界、学术界对港口经济的发展或定性或定量地总结、分析,多方位、多层面地探讨,有着眼于港口发展对城市经济的影响[1-3]层面的研究;有着眼于城市经济对港口发展的影响4层面的研究;也有港口发展与城市经济的相互关系层面的研究。
港口的优势条件题目一、引言港口作为国家重要的交通枢纽,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自古以来,港口就是贸易往来的重要载体,是连接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
本文将探讨港口的优势条件及其对经济发展的贡献。
二、港口的定义和作用港口是指具有一定水深、岸线长度和基础设施的沿海、沿江、湖泊等水域,具有船舶停靠、装卸货物、提供物流服务等功能。
港口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以下作用:1.促进国际贸易:港口是国际贸易的重要节点,通过港口,国内外的货物得以便捷地往来,推动国际贸易的发展。
2.带动区域经济:港口周边往往形成产业集聚,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3.优化资源配置:港口连接国内外市场,有助于资源优化配置,提高经济效益。
三、港口的优势条件1.地理位置优越:优良的地理位置有利于船舶航行和货物集散,提高港口的运营效率。
2.基础设施完善:完善的港口基础设施,如码头、仓储、运输等设施,为船舶和货物提供便捷服务。
3.交通便捷:港口通常具备完善的陆路、水路交通网络,便于货物快速集散。
4.政策支持:政府对港口发展给予政策扶持,如税收优惠、土地使用政策等,降低港口运营成本。
5.人力资源丰富:港口发展带动就业,吸引大量人才投身港口行业,提高港口运营水平。
6.市场潜力大: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港口市场潜力不断壮大,为港口发展提供广阔空间。
四、我国主要港口简介我国沿海、沿江地区拥有众多重要港口,如上海港、深圳港、广州港等,这些港口在国际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
五、港口发展前景和挑战1.发展前景: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港口将在国际贸易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带动我国经济发展。
2.挑战:面临环境保护、市场竞争、科技创新等方面的压力,港口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竞争力。
六、结论港口具有诸多优势条件,对国家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港口将面临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然而,港口也需应对环境保护、市场竞争等挑战,不断提升自身发展水平。
基于投入产出法的厦门港对城市经济贡献度研究摘要:为研究港口对城市发展的贡献度,以港口生产,港口服务等港口活动经济贡献为基础,通过扩建42部门投入产出表以及乘数理论进行定量测算。
得出2017年厦门港对厦门市的经济贡献度为10.48%,证明了运用改进的投入产出法和乘数理论研究港口对城市贡献度有实际参考价值。
关键词:投入产出模型;乘数;贡献度0 引言港口是国民经济重要的基础和先行产业,港口的发展直接推动所在城市、区域的经济发展。
从古至今,港口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都有着重要地位。
港口建设、港口提供的装卸、堆存以及仓储等服务对城市GDP产生直接贡献;港口的建设、发展推动了与港口相关的金融、能源以及物流等行业迅速发展。
客观、合理地定量分析港口对城市经济发展的贡献度,对深入认识港口在城市发展中的地位以及港口和城市的规划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国际上最早的港口贡献度研究对象是美国费城港,1953年美国特拉华港务局对费城港的社会经济贡献进行了定量研究[1]。
在国内方面,汪传旭运用投入产出法对交通运输业对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以及就业增长进行了定量研究[2]。
亓世龙等运用DEA模型,构建港口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的横向纵向评价体系,对山东省港口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评价[3]。
姜超雁等将投入产出表合并为8个部门,并依此对上海港对上海市的经济贡献度进行测算[4]。
我国对港口的贡献度研究并没有限定一种统一的方法,本文提出的是利用扩建42部门投入产出表和乘数理论对港口对城市的贡献度进行定量的测算,并构建与港口经济相关的贡献度评价体系,全面详细地对港口的贡献度进行测算分析。
1港口对城市经济贡献的概述港口业对城市的经济贡献不仅仅在于港口生产、港口服务等港口直辖部门的经济贡献,也包括与港口有资源交换的其他国民经济生产部门的产业波及效果,还有由于收入增加引起的消费波及贡献。
因此本文将从直接、间接和波及经济贡献三个角度来定量测算港口对城市的经济贡献。
港口对其经济腹地的贡献度分析--以深圳港为例深圳港作为中国最主要的海运港口之一,对于其经济腹地的贡献度是不可忽略的。
本文将尝试通过分析深圳港的发展历程、港口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布局及海陆空一体化发展等方面,来评估深圳港对经济腹地的贡献度。
一、深圳港的发展历程深圳港兴建于1980年代初期,是中国改革开放后为了促进经济发展而开发和发展的一座现代化海港。
在当时,它只是一个简单的码头,主要服务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轻工业和纺织业。
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深圳港逐渐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出口港之一,并在2019年首次成为全球货物吞吐量排名第三的港口。
二、港口的基础设施建设深圳港的发展得益于其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
港口集团不断投入巨额资金,在港区内建设航道、码头、堤防、工厂、运输设施等相关设施,以满足客户需求的同时,提高港口的出口质量和效率。
航道是港口枢纽的一项关键基础设施,深圳港引入了增压泵、沉积泥船等设备,保持航道畅通;同时,深圳港的码头设施配备了非常齐全的自动化作业系统,以及透明、智能、高效的物流信息系统,从而提高了码头的作业效率。
对于堤防、工厂和运输设施等设施的建设,深圳港是一步步逐渐完成的。
它的出口货物量已经暴增,仓储容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当前的需求,因此深圳港不断地向该区域内不同的城市、乡村扩展,扩大货物的运输层面和区域的遍及面。
同时,深圳港的仓储设施、加工设施、架桥设施等相关设施也都落实到位,完全满足了客户的不同需求。
三、产业布局深圳港的产业布局也是其发展的有力保障。
该港口以出口贸易为主要领域,但是,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和深圳作为城市经济中心的地位不断提升,深圳港也逐渐加深了其涉足多个领域的布局。
目前,深圳港已实现了从港口经营到产业布局的战略转变,建立了以农业、食品、饮料、数码产品、智能制造等为主的新兴产业链。
同时,深圳港也在港口周边设立了各类产业园区,赋能于产业创业企业,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
四、海陆空一体化发展航空、铁路和公路等交通方式发展的空前迅猛提高了深圳港的效率和服务质量,极大地提高了深圳港的货物流通。
上海海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关于港口社会经济效益评价的研究姓名:张婕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会计学指导教师:邵瑞庆20040601捅矍港口作为水路运输的起点和终点,是连接铁路、公路、和航空等多种运输方式的枢纽,是国家交通运输业的重要基石。
而现代港口对国家经济发展的贡献不仅在于通过运输功能的发挥促进对外贸易量的增长,它的贡献还表现在推动工业、服务业等行业的发展,提高对外开放程度,增强地区经济实力等多方面。
对港口的这些社会经济效益进行定量分析,能够用于评价港口在社会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引起有关当局的重视,加大对港口的投资力度,推动港口的发展建设。
本文的研究重点就放在港口社会经济效益的定量分析研究上。
本文从港口的经济活动分析出发,根据港口的经济活动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程度将港口社会经济效益分成直接与间接两大类。
另外.由于港口投产使用前后效益评价的客观条件以及用途有所差别,本文从已使用港口和拟建港口两个角度,对港口不同时期的直接、间接社会经济效益评价的适用方法进行了论述。
在已使用港口的直接社会经济效益量的计量中,本文通过与传统吞吐量指标的对比,论述了增加值指标应用的合理性,阐明了港口增加值的计量范围,并以上海港为例介绍了增加值指标的计算方法。
在港口的间接社会经济效益评价中,本文运用了已被国外港口经济发达地区广泛采用的投入产出法,仍以上海港为例,通过投入产出模型来计算上海港对上海市经济发展的前向、后向乘数效益,归纳计算出上海港创造的间接社会经济效益。
除了对己使用港口社会经济效益价值量计量方法进行论证外。
本文还阐述了应用其他辅助指标评价港口社会经济影响其他方面的重要性。
然后,综合上海港的直接和间接社会经济效益,对上海港在上海市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进行了描述。
在评估拟建港口项目直接社会经济效益时,本文应用了传统的国民经济评价方法。
对于拟建港!mi项目的间接社会经济效益的评估,本文应用的方法也是投入产出模型,但该模型的应用过程与评价已使用港口时有所差别。
冀东港口经济贡献的实证研究摘要:港口是推动国际贸易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也是间接推动区域乃至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鹿特丹港、纽约港、东京港等国际大港在推动各自国家崛起中的重要作用都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河北省是我国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成员,秦皇岛港、唐山港、黄骅港都是环渤海港口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建设和利用这些冀东港口推动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成为亟待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秦皇岛港;唐山港;黄骅港;腹地;货物吞吐量Abstract:The port is not only the essential infrastructure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trade,but also is an important condition for indirectly promoting regional as well as nat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which is confirmed by ports of Rotterdam,New York,Tokyo and so on. Hebei Province is an important member of China′s Bohai economic circle,such as the Qinhuangdao Port,T angshan Port,Huanghua Bohai Sea port are all important constituent parts.How to build and use these Jidong ports to promote regional economic fast development becomes an urgent research subject.Key words:Qinhuangdao Port,T angshan Port,Huanghua Port; hinterland; cargo throughput根据主流宏观经济理论,净出口(NX)是国内生产总值(GDP)的重要组成部分,对GDP 的形成和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
现实中比净出口NX更容易观察到的量是港口的货物吞吐量(TUN),因此货物吞吐量(TUN)就成为净出口(NX)的很好的代表变量。
本文通过统计计量方法实证考察河北省东部港口发展状况——主要以货物吞吐量为代表——对包括河北省在内的构成港口主要腹地的环渤海几省GDP增长的贡献,进而通过剖析港口经济贡献的深层原因,对如何提升河北省港口与腹地经济联动发展水平进行思考。
一、河北省主要港口及其腹地的划分河北是我国北方的临海经济大省,处于环渤海经济圈的中心环节,同时还具有优良的港址资源。
在冀东渤海沿岸,从北至南依次分布着秦皇岛、唐山和黄骅三大港口。
秦皇岛港正成为多功能、现代化的综合性大港,2008年吞吐量达24 900万吨。
秦皇岛港也是我国最大的能源输出港、世界最大煤炭输出港。
由京唐港区和曹妃甸港区组成的唐山港同样是河北省境内的重要港口。
京唐港是以运送煤炭、建材、海盐、矿石等为主的发展中的港口。
建设中的曹妃甸港是一个天然深水良港,岛前500米处水深即达-25米以上,而且-25米深槽航道直通渤海海口,在此建设25万吨级泊位不需要开挖港池及航道,条件非常优越。
2008年,唐山港全年货物吞吐量10 700万吨,进入亿吨大港行列。
黄骅港隶属沧州市,也是河北省主要港口之一,主要以煤炭运输为主,自2001年投入通航以来,已成为山西煤炭外运的第二大出海口,2008年货物吞吐量达到7 925万吨。
从腹地方面来看,河北省沿海港口的直接经济腹地是河北省和北京市;间接腹地包括山西、陕西、内蒙、鲁西、辽西等地,对外辐射华东、华南及东南亚、东北亚等地区;潜在经济腹地主要包括宁夏、青海、甘肃、新疆等省区,虽然目前河北港口的影响力还到达不了这些地区,但随着铁路、公路运输网的完善,特别是将来“三北”公路的建成,河北将成为西部地区最便捷的出海口。
河北省的主要港口也都拥有自己专有的集疏通道和腹地。
秦皇岛港以山西为主要腹地,依托大秦、京秦两条I级铁路发送山西煤炭;黄骅港以陕西、山西和冀南五市作为主要腹地,依托神骅铁路和规划建设中的邯黄铁路扩展其带动范围;京唐港作为首都北京和河北工业重镇唐山的门户,有以沱港、京山铁路和唐港、津唐、京哈高速公路(在建)为主集疏运系统。
另外,建设中的北方唯一天然深水良港曹妃甸港口完全落成后,将成为华北、西北、东北广大地区大宗货物的出海通道,经济腹地更加广阔。
考虑到研究的需要和数据的可得性,本文将河北省三大港口的经济腹地规定为河北省、北京市和山西省。
二、河北省港口经济贡献的数学建模与实证分析在对河北省港口和腹地划分的基础上,本部分实证地分析净出口(NX)对区域GDP的拉动作用,也即港口货物吞吐量(TUN)和腹地GDP的关系。
分析的假设条件如下: 假设1:TUN和NX同向变动。
由于冀东三港主要以煤炭、矿石、建材等为出口对象,因此货物吞吐量和以价值表示的净出口之间基本成同向变动,也就是说基本不存在净出口价值很大,而货物吞吐量很小的情况。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净出口(NX)是一个区域性的量,也就是说河北省的净出口(NX)应该是河北省GDP的组成部分,而不包括其他腹地内省份的相应量。
港口货物吞吐量则不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它反映的是腹地货物的进出口数量。
综上,研究净出口对区域GDP的拉动作用时,以反映港口发展程度的港口货物吞吐量来代表净出口应该有相当的合理性,同时这一变换也使得港口发展状况和腹地GDP的发展相互衔接起来。
假设2:模型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满足线性关系,因此可以应用最小二乘法(OLS)来估计模型。
本部分用以估计模型的样本数据见表1和表2,数据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河北经济年鉴和唐山统计公报。
为了进行计量分析首先对原始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用以确定数据的平稳性,因为只有采用平稳序列数据得到的估计结果才是有效的。
时间序列平稳性的检验有多种方法,本文采用ADF(Augmented Dickey-Fuller Test)方法,根据AIC准则确定滞后阶数为2。
对三省市总量GDP、各省市GDP和总量港口吞吐量5个时间序列数据进行ADF 检验,结果表明在1%、5%和10%的置信水平下,拒绝原假设,认为总量GDP(SUMGDP)序列是平稳的。
限于篇幅原因,其他四个序列ADF检验结果不再列出,ADF检验的结果证明其他四个序列也是平稳的。
时间序列的平稳性保证了计量分析结果的有效性。
本部分的模型包括以下几个核心方程:SUMGDP t =β0 +β1SUMTUN t + μt(2.1)HBGDP t = γ0 + γ1SUMTUN t +εt(2.2)BJGDP t=η0 + η1SUMTUN t+θt(2.3)SXGDP t=ρ0 +ρ1SUMTUN t+ξt(2.4)变量定义:SUMGDP t:第t期腹地GDP,即第t期河北、北京、山西两省一市GDP之和;SUMTUN t:第t期港口货物吞吐量,即第t期秦皇岛港、唐山港和黄骅港货物吞吐量之和;HBGDP t:第t期河北省GDP;BJGDP t:第t期北京市GDP;SXGDP t:第t期山西省GDP;β0、β1、γ0、γ1、η0、η1、ρ0、ρ1为相应的待估参数,μt、εt、θt、ξt 为各方程的随机扰动项。
本部分的模型估计采用最小二乘法(OLS),估计过程通过计量经济学软件EViews4.1进行。
EViews对各核心方程的估计结果见表3。
本模型中t检验是在5%显著性水平下进行的双尾检验,F检验也采用5%的显著性水平,两种检验中的临界值分别为t0.025(10)= ±2.228和F0.05(1,10)=4.96。
通过表3的回归结果不难看出,四个核心方程的解释变量SUMTUN的系数均为正,这就说明了腹地和两省一市的GDP与冀东三港货物吞吐量呈现正相关关系,港口货物吞吐量每增加1%,腹地总体GDP增加0.69%,河北省GDP增加0.31%,北京市GDP增加0.23%,山西省GDP增加0.14%。
四个核心方程解释变量t检验的结果分别为36.34,34.42,21.77和25.88,这四个结果都大于5%显著性水平下t检验的临界值t0.025(10)= 2.228,也就是说解释变量系数都显著不为零,自变量对因变量的解释较为显著。
通过核心方程2.2-2.4的自变量系数估计结果和t检验结果也可看出,港口货物吞吐量对河北省GDP增长的解释最为显著,其次是北京市的GDP增长,再次是山西省的GDP增长,这也实证地说明了河北省港口最直接服务的经济腹地是河北省,其次是北京市,再次是山西省。
另外,从表3中也可看出,四个核心方程的调整R2均在97%以上,进一步说明了模型拟合较好,解释变量较为显著。
表3中最后一列给出了对四个核心方程进行显著性检验的F统计量结果,这四个值都大于5%显著性水平下F检验的临界值F0.05(1,10)=4.96,F检验的结果显示方程自变量对因变量的解释较好,方程是显著的。
通过数学建模和实证分析可以直观地得出如下结论:河北省港口货物吞吐量和腹地GDP 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随着港口发展水平的提高和港口货物吞吐量的相应提升,腹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也会同步提高。
那么,港口经济贡献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三、河北省港口经济贡献的深层原因:产业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沿海港口是全球物流网络的重要节点,其基本的功能就在于实现货物的汇聚、装卸,并为货物的进一步运输提供服务,因此,港口也就成了连接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重要窗口。
与港口的功能相适应,港口产业主要分为物流业、服务业和制造业三大类。
港口的经济贡献的根源就在于港口对三大产业的临港集聚效应,以及制造业、物流业的腹地扩散效应。
产业集聚与扩散往往是同时进行的反向的运动过程,某些产业由于特定区域的特定优势集聚,集聚过程也会使该区域一些原有产业迁移扩散至其他区域,同时集聚产业在区域集聚过程中必然通过投入产出链带动周边区域上下游产业的发展。
与此同时,扩散产业会在扩散过程中逐渐实现在新区域的重新集聚。
港口的独特优势就在于其拥有先进的物流和服务体系。
在全球物流时代,这些能帮助制造业极大的节约成本同时开拓更加广阔的市场,因此很多制造业放弃传统区位选取原则纷纷迁徙聚集到港口区域。
日本港口工业的发展很好地证实了港口的集聚功能。
日本的工业密集分布于“三湾一海”地区,这里集中了日本96%的钢铁生产能力、100%的石油化工工业、100%的造船工业和绝大部分汽车工业。
在东京湾西岸的京滨工业带长达60km的海岸带上聚集着200多家大型工业企业,如日产汽车、石川造船、日本钢管、日本石油、三菱重工等跨国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