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工业大学选修论文——略谈汉字门、户所蕴涵的传统文化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2
汉字中的“门”文化焦利源【期刊名称】《海外英语》【年(卷),期】2017(000)017【摘要】《说文解字》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著作。
汉字作为中国文化的活化石,在横平竖直的方块结构中蕴藏着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一笔一画中书写着中国人的处世态度。
汉字与国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吃、穿、住、行都在汉字中有所体现,该篇从建筑''''门''''出发结合《说文解字》中的''''门''''部汉字去寻找蕴含在其中的中国文化。
中国人的居住环境由简到繁,随着时代的变革与发展,建筑也在不断地改变,随之而来的汉字也在不断地简化,其身上的文化印记也逐渐地被消磨。
回顾历史''''门''''在中国人的心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不仅仅只是建筑中保护的屏障,还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同时''''门''''中还蕴含着丰富多彩的中国民俗文化。
随着社会的进步,''''门''''部汉字逐渐增多,现代汉语词典中迄今为止共有108个,常见的有''''闺、阁、闰、闲''''等,这些汉字中都蕴含着与门相关但又各有其特点的文化,如''''闾''''中的贫贱等级、''''阍''''中的传统民俗、''''闲''''中的文人志趣。
国人的生活被汉字包围,汉字又被文化所浸染,在横平竖直中寄托着中国人的价值观念与人生追求。
汉字“门户”文化浅谈文字是文化的产物,甲骨文被认为是现代汉字的初型,是现在中国古代最成熟的一种文字。
它服务于文化,促进文化的发展,其自身又是文化的一部分。
生活是孕育文化的摇篮,所以要研究文字及传统文化,还得从生活入手。
正所谓“民以食为天,以居为安”,居住的要素少不了门户。
孔夫子的《论语••雍也》云:“谁能出不由户?”道理虽很简单,却包蕴丰富。
“门户”文化虽不及神灵、图腾崇拜般源远流长,但却更贴近生活,为百姓日常生活之基本,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演化,被赋予深深的内涵,不断焕发着新的生命力,发挥着更为普遍、更为重要的作用。
下面我就以汉字“门”、“户”为例,浅谈其蕴含的传统文化。
象形字中的,其字形像一扇木作的门。
而则是两扇门,即双扉门。
有些字形在门上还有一根长长的横木,十分形象。
古代贵族院门为两扇,故称门,而卧室门为单扇,所以称户。
贵族人家都有院门,而且为出入车马,院门都是双扇的,而一般贫寒之家都没有院门,或只是单扇的柴门,因此称贵族官府用“门”,如豪门、朱门、衙门,而称一般人用“户”,如屠户、猎户、小户人家等。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将许许多多事物熏陶地纹彩绚烂,折射着自己的精深。
有关“门户”的文化也是如此。
古人言“宅以门户为冠带”,道出了门户具有显示形象的作用。
在旧社会,门户是富贵贫贱、盛衰荣枯的象征,谁家越穷,谁家的门就越矮小,特别是在“村径绕山松叶暗,柴门临水稻花香”的偏僻山村,老百姓都扎柴为门,仅仅表示这里有一户人家罢了。
只有那些富贵人家,才有讲究门楼高巍、门扇厚重、精雕细刻、重彩辉映。
这样既可与一般老百姓严格区分开来,又可以炫耀与长街,让你还未走近门口,自觉矮了三分,先生几分畏惧。
“门户”就是一种身份的象征。
入必由之,出必由之。
于是,历史的风风雨雨,门户总要首当其冲。
唐初的李世民,导演出了“玄武门之变”,弑兄逼父,成就帝位。
如今更有一大堆的“门”事件,低卑与猥陋,借助“门”,亮了相。
“绿衣监使守宫门,一闭上阳多少春。
细说汉字:门当户对——说“户”(戶)朱英贵“门当户对”这个成语是指男女双方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条件大体相当,结亲很适合。
如果追究其字面意义的话,那就是:家里是双扇门的跟双扇门的很般配,此之谓“门当”;家里是单扇门的跟单扇门的很般配,此之谓“户对”。
也就是说,“户”就是单扇门,本文就来谈谈这个“户”字。
一、“户”(戶)字的字形解读及造字本义“户”就是单扇门。
今天写的“户”字是个简化字,它的整体字当为“戶”。
当时简化的时候,不知是什么原因,要将上部的横撇简化为一点,既没有减少笔画也没有便利书写。
而恰恰是这个横撇保留了“户”字古文字形体的构字理据,使之隐约还像单扇门的样子。
(参见下图)“戶”(户)字的字形演变与字源演变从上图可以看出,“戶”字的甲骨文和金文字形就是单扇门的实体描画,小篆字形使之线条化与艺术化,依然可见单扇门的大致轮廓。
隶变之后,“户”字上部的一横跟下部脱离,破坏了其象形的构字理据;而楷化以后的楷书形体,又将上部的一横写作横撇跟下部相连,这又使人依稀可以感受到单扇门的影像;而简化字的“户”用上面的一点和下面的“尸”组合成字,则既不是象形也不是会意,完全没有构字理据可言了。
再来看看《说文》对“戶”(户)字的解说:《説文解字》卷十二戶部:“户,護也。
半門曰戶。
象形。
凡戶之屬皆从戶。
㦿,古文户从木。
”许慎的解释大致意思为:“户”,有保护的作用,它是用来保护家园的开关设置。
半边门叫作“户”。
它是一个象形字,字形就像半边门的样子。
大凡跟“户”的意思相关的字,都可以采用“户”作为表意偏旁。
“㦿”,这是古文写法的“户”字,其字形还含有“木”作为表意偏旁。
《说文》对“戶”(户)字的解释是正确的,至于那个古文写法的“㦿”字,只是增加了一个辅助表意的构件“木”,可能是那个时候已经开始广泛使用木板门了,不过“㦿”这个字形没有被后世沿用,因此今天看来也就意义不大了。
二、“户”(戶)字的字义演变源流“戶”(户)字的造字本义为单扇门。
略谈汉字门、户所蕴涵的传统文化文化,从广义上讲,它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而从狭义上说,它只着眼于精神方面,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民族心态、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等。
何九盈先生在《汉字文化学》中指出:“文字是文化的产物,又服务于文化,促进文化的发展,它自身又是文化的一部分。
”汉字作为自源文字,是汉族的祖先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的,它是汉文化的产物。
先有汉文化,然后才有汉字,但它又服务于汉文化,对促进汉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一、以汉字构形理据看汉字的文化内涵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曾经说过:“依照今日训沽学之标准,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
”汉字作为语素文字,是形音义的统一体,在它的自身结构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因素,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
我们探究汉字字形的构字理据,可以发现汉民族诸多的文化特征。
汉字中有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折射出古代的社会生活、社会意识、民族风情等等,这些都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的极好史料。
二、以汉字形为本体看产生的文化现象汉字产生以后,以汉字形为本体出现了许多汉民族特有的文化现象,如:1、对偶和对联对偶就是连用一对长度相等、结构相同、语义相关的语句,使表达均匀对称的一种修辞格。
汉语的书写形式汉字是方块字,每个音节写在纸上占有的空间也相同。
对偶是汉语修辞格中所特有的,是最具有汉民族特色的一种修辞手段,它深深植根于汉文化之中。
2、析字、借字和联边析字就是把一个汉字拆成几个能表意的有一定独立性的字的一种修辞格。
另外,书法是以汉字为基础,通过点画运动来表现一定情感、意蕴的艺术。
综前所述,我们不难对汉字与汉文化的密切关系,有一个更为深入的了解。
正鉴于它们二者之间的密切关系,汉字文化学应运而生。
【门文化】象形。
甲骨文字形,象门形。
房屋垣墙等建筑物,在出入通口处所设可开关转动的装置。
古代门与户有别,一扇曰户,两扇曰门;又在堂室曰户,在区域曰门门,闻也。
浅谈中国古建筑门窗文化的奥妙作为一名建筑学专家,我深知中国古建筑门窗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在中国古建筑中,门窗的设计和制作有着非常严格的规范和流程,并且与中国文化和审美理念密切相关,给人带来视觉、感官和心灵上的愉悦和享受。
门窗作为古代建筑的主要构件之一,具有分隔空间、通风透气、采光和美化环境等多种功能,因此,在古代建筑设计过程中,门窗的设计和制作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中国古建筑门窗文化的奥妙在于它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湛的工艺技艺。
首先,门窗的形制设计必须符合建筑的整体风格和气质,而且需要表达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审美理念。
例如,在中国传统建筑中,门窗的设计要遵循“轻重对比、错落有致”的原则,追求“天人合一”的审美效果。
在门窗的构造设计中,还需考虑风水的因素,根据所在地域的气候特征和地理环境来选择不同的材料和设计方案。
其次,门窗的制作工艺也是关键所在。
在古代建筑中,门窗都是手工制作的,制作过程非常复杂,需要经过多道工序。
首先,需要选用高质量的原材料,如楠木、红木、檀香木等,要求木材纹理自然、色泽均匀、质地细密。
其次,要按照门窗的实际尺寸进行切割和雕刻,并注重每个细节的塑造和把握。
最后,需要进行油漆和磨光等加工,保证门窗的色泽亮丽、质感舒适,方能妥善安装。
在门窗的安装过程中,需要注意对门窗的固定、防水、密封等方面进行细致的施工,以确保门窗的使用寿命和功能效果。
同时,门窗的使用周期也需要定期维护和保养,保证门窗的良好状态和美观效果。
总之,中国古建筑门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精湛的工艺技艺。
探究门窗制作的流程和规范,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感受中国古建筑文化的魅力和博大精深。
对于未来的建筑设计和制作工作者,更需继承和发扬中国古建筑门窗文化,注重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打造更加符合中国特色和时代精神的现代建筑,为中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汉字的故事——“门”、“户”二字趣释“门”字在甲骨文中为“”或“”,是象形字,由两扇门构成,或由两扇门上面加一横木构成。
甲骨文的“门”正反映了商代晚期房屋建筑中门的结构与现在的门几乎相近,几千年来门的形制几乎没有什么大的变化。
金文的“门”与上面的甲骨文的前一“门”字的形体几乎完全一致。
不过,甲骨文和金文中描绘的门,还不是人类最早的门。
人类历史上最早设计的门,是原始人开挖居住的洞穴时开凿的进出口,加上用竹木藤条编织的用来挡风雨以及抵御野兽袭击的门扇。
随着建筑水平的提高,古人对门的设计更科学,更实用,也更美观,门的形式也越来越多样。
进入阶级社会后,“门”不仅是供人们出入于建筑的通道,还反映着房屋主人的地位和等级。
对于一般老百姓来说是柴门、蓬门、衡门(用一木棍挡于门框中之门谓衡门),对于官宦富户来说是侯门、朱门、豪门。
唐人崔郊有两句诗:“侯门一入深似海,从此萧郎是路人。
”一门之内所居常为一家人,门也就是一家人的出入之口,由此“门”引申为“家”、“人家”、“家族”、“门第”等意思。
如《三国志·蜀书·先主传》:“汝勿妄言,灭吾门也。
”过去婚姻讲究“门当户对”,其中的“门”与“户”的意思是相同的,均指“门第”。
“对”和“当”意思相同,即相当,相配。
“门当户对”的意思就是“门第要相当”。
“门”与“户”的意思为什么相同呢?“门”一般为两扇的门,而“户”就是一扇的门。
“户”的甲骨文作“”,像一扇门。
《说文解字·户部》:“户,护也。
半门曰户,象形。
”“户”也是人所出入的地方。
在甲骨文中,“门”和“户”通用的现象就不乏其例。
“门”由“家族”、“门第”再引申为“门类”的意思。
我们熟悉的成语有“门可罗雀”。
这个“门”的意思用的是本义还是引申义呢?要明白这点,先看“门可罗雀”典故的来历。
据《史记》和《汉书》所载,下邽翟公担任廷尉时,家中宾客满门。
后来被朝廷罢官后,门外可设置雀罗(过去的宾客都不与他来往,大门口冷冷清清,简直可以设置捕雀的网了)。
汉字文化论文范文汉字文化论文范文汉字文化论文范文第1篇汉字体系是特别形态的中华民族文化思想史料,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才智库。
汉字的文化构成是一个简单的文化大系统,具有多生态、多层次、多体征、多功能的特点。
1.多生态系统:生命系统、生产系统、生活系统、心态系统(思维、心理、神灵、宗教)。
2.多层次构成:与生俱来的文化构成———发生学上的生成价值———原生层;有生以来的文化传承———进展学上的传承价值———次生层;伴生带来的文化衰变———流变学上的熟悉价值———劣生层;今生将来的文化创新———应用学上的沟通价值———新生层。
3.多体征特点:单体性、合体性、族体性(字族、字群)、谱系性(结构系列、意象系列)。
4.多功能价值:工具性功能,思维性功能,繁衍性功能,文化性功能。
用哲学视野来观照,汉字本身的生命活力、生命状态、生存环境、生存进展,具有无比丰富的哲学思辨意义和哲学思想才智。
汉字文化体现了天—地—人的三元存在,包含着自然—社会—宇宙的三维空间,涵盖了过去—现在—将来的三维时间,沟通了源头—进展—创新的三重机制。
以上论列,可图示如下:二、汉字文化讨论的意义当下的中国,“文化”是一个高频词,是一个热门话题。
从庙堂到江湖,从象牙塔到草根族,好像不谈文化就没有文化。
不管逮住一个什么东西,都可以堂而皇之冠以“文化”。
这是文化之幸,也未尝不是文化之累,文化之悲,简直可以说是文化的“皇帝新衣”。
在文化被污名化的时代,讨论汉字文化,要有理论士气,有理性自觉,更要有学理理想,有道义担当。
汉字,由于其悠久、持续的文明传承历史,丰富、浩繁的文献承载功能,更有活跃、生动的当代演绎进展,汉字文化成了举世无双的文化样本,成了天下无匹的讨论文化记忆的宝库。
汉字的文化原型意义,在语源学/字源学中,具有溯源性的熟悉价值;在文化寻根/文化建设中,具有资源性的才智库存;在民族灵魂/集体人格的塑造中,具有自信力、向心力、分散力、创新力的文化品行。
“门”、“户”浅见“门”“户”二字都有建筑物出入口的意思,但在此意义上,二者又有区别。
这种区别古已有之,如:《说文解字》释门:“闻也,从二户,象形。
”又释户:“护也,半门曰户,象形。
”《玉篇》:“人所出入也,在堂房曰户,在区域曰门。
”唐释玄应《一切经音义》:“按古门与户有别,一扇曰户,两扇曰门;又在堂室曰户,在宅区域曰门。
”《一切经音义》成书于唐贞观年间,根据此前《说文解字》和《玉篇》的解释可知,《一切经音义》是对《说文解字》和《玉篇》的综合。
可以说,自此之后这种综合并不鲜见。
至明魏校《六书精蕴》的“凡室之口曰户,堂之口曰门;内曰户,外曰门;一扉曰户,两扉曰门”,则可谓该种综合的登峰造极。
今天的《辞源》也秉持这一说法。
甲骨文中“门”字写做或;“户”字写做或,左右无别,恰为“门”字的一半。
许慎应该不曾见过甲骨文,但他的说法却正与甲骨文的字形相合,这不能不让我们钦佩。
但是许说并没有解释“门”“户”还存在位置上的区别,似乎有些不全面,而《玉篇》的解释则显得更精准些。
《玉篇》“在堂房曰户,在区域曰门”的解释可以找到不少例证。
如《诗·七月》:“穹窒熏鼠,塞向墐户”,既然是要防寒保温,那么要涂抹的当然是房门而不应是院门。
再如《论语·八佾》:“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既然是立照壁,也当然只能立在院门而不能立在房门。
但是说到这里,却有一个问题,那就是既然“在堂房曰户,在区域曰门”的区别并非起于东汉之后,却为什么不见于早出的《说文解字》,而晚见于南北朝的《玉篇》呢?有一种说法是,《说文解字》侧重于字形而略于字义。
这其实是不确的,否则便没法解释“闻也”和“护也”;《康熙字典·序》中“至汉许氏始有《说文》,然重义而略于音”的论断亦可证之。
而且别的不说,单是《尔雅·释宫》中所涉及到的门的名字如闳、闱、闺、閤等,《说文解字》均逐一进行了解释,实在不能说《说文解字》不注重字义。
因此,事实可能是许慎恐怕并不认同“在堂房曰户,在宅区域曰门”的说法。
汉字“门户”文化浅谈一直以来,汉字的起源都是个谜,仓颉造字这个传说是家喻户晓的,这个美丽的传说曾经一度被人们认为是汉字的起源,我们且不去讨论这个传说的真实性,至少它给我们的文字披上了一层神秘的外衣。
而甲骨文作为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被认为是现代汉字的早期形式,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体系较为完整的时代最早的文字。
无论是仓颉造字也好,甲骨文的出现也好,都充分的表现了古人无与伦比的智慧。
甲骨文是汉字成熟的标志,是属于表意文字,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使用的一种表意文字的前身。
甲骨文大概有4500个单字,据研究,甲骨文已经使用了象形,形声、指事、会意的造字法。
对于象形的造字法,许慎对此的解释是:“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就是造字时,用描摹客观实体的外形来表达词义的一种造字方法。
因此,许多甲骨文都非常形象,生动。
比如我们这次要讲的“门户”二字。
在甲古文中,“门”、“户”的写法分别是“”、“”。
“门”是个象形字,本义是指双扇门。
早在我们的祖先穴居于岩洞那个年代,门的雏形可能就产生了,当人类有了家居的意识,也就产生了门。
山顶洞人住的山洞,在洞口挡些石块、树干之类的东西以作屏障,就是原始的人类之门。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绚烂多彩,门文化亦是如此。
鉴于门可以说是伴随着人类的的成长而不断改进,发展的,所以门无论何时、不管何地,在人们的生活中都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在日常生活中,门是建筑物的脸面,又是独立的建筑;门是民俗文化的精彩演绎,又是中国古典建筑的完美体现;门有招财辟邪、迎祥祈福的功用,又是富贵贫贱、盛衰荣枯的象征。
门的文化是丰富多彩的:每年除夕,家家户户门上都要贴上春联与“福”字,上元节张灯祭门,清明门上插柳,谷雨门贴符禁蝎,蚕月昼闭门,四月八嫁毛虫,端午家,门上挂艾草,悬菖蒲,七月半门上挂麻谷,茱萸酒洒重阳门,冬至之时,门上糯米圆,逢年过节在门上贴上驮聚宝盆的肥猪拱门剪纸……给门文化留下了韵味绵长的品味的。
浅谈中国传统门文化李亚丹摘要:关键词: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建筑方面产生了不同的建筑形态和不同的门的样式。
门是建筑物的出入口,是建筑的重要构成元素,《论语·雍也》云:“谁能出不由户?”然而门不仅仅是出入的通口,其文化上的意义远远大于其功能上的意义,这便形成了我们的一种传统文化形式“门的文化”。
中国传统门具有很深厚的文化内涵,下面我将从门的释义、实用功能、装饰功能和文化功能这几个方面来阐述中国传统的门文化。
一、门的释义1.门的字义现在长叫的“门”古代并不叫门,而称为“户”,要释义门需要从门的繁体字来探究,东汉《说文解字》释:“门……从二户,象形。
”甲骨文门为“門”,而户为“門”,可见户为单扇的门,而门就是双扇的门,这就是造字之初的写法,是象形字。
2.门的起源上古神话里面讲门的产生是在有巢氏之后,有巢氏之前人们都是穴居,虽说有通往住处的出入口但是还称不上是门,真正的门的产生是从构巢筑屋之后。
《韩非之·五蠹》有云:“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大蛇。
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有巢氏。
”《易经·系辞》有云:“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
上栋下宇,以待风雨。
”有的地方讲构巢筑屋是为了躲避禽兽,有的地方讲是为了躲避风雨。
先不论是何种原因,人们开始建造相对独立的住处,这就需要有相应的与外界相联系的独立的出入口,门也就随之而产生了,这就是最早的门的起源。
也正就是这个与外界相联系的出入口在之后的很长的时间里孕育出了丰富多彩的门的文化。
3.门的种类门有很多种分类方法,按照不同的分类方法可以分成很多不同的种类。
按照结构种类分有:板门、隔扇门、牌坊;按材质来分有:木门、石门、铁门、铜门等;按照所处的位置来分有:官事建筑的门、民间建筑的门和其他建筑上的门。
二、门的实用功能1.交通功能门是进出建筑的必由之路,是建筑的出入口。
是联系内外空间的纽带,任何一栋建筑的内部空间、庭院空间、公共空间都是通过门来联系的。
浅析“门”语义演变背后的文化因素(一)【论文关键词】门语义演变文化因素【论文摘要】本文从“门”的词义的扩大、转移、感情色彩的变化以及词汇的变化等几个方面,分析了“门”语义变化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有力地印证了语言和社会的共变性理论。
人类与动物界最大的区别就是语言,语言为灿烂多姿的人类文明掀开了序幕。
如果把“文化”定义为人类创造出的一切积极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的话,那么语言也是文化的一部分,而且是发挥着关键作用的一部分。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而产生,又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语言在其发生、发展和演变过程中,无时无刻不受到文化的影响和制约,人们通常把语言视为文化的载体——反映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
语言是文化的代码,每一种语言都有它独特的文化背景,汉字的文化背景就是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对汉语的影响不仅表现为对语音的、词汇的,还表现为语义的。
萨丕儿(EdwardSapir)说:“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
而且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所谓文化就是社会遗传下来的习惯和信仰的总和,由它可以决定我们的生活组织。
”下面我们就通过对古往今来的“门”字或语素意义的演变以及带有“门”的词或词语的出现来尝试探求其背后的文化因素。
随着历史和文化的变迁,一个词或语素意义从它产生到现在都或多或少的产生了变化。
总结说来,大致可分为这样几种情况:(1)词义扩大。
如“江”,古代专指长江,现在泛指一切大的河流;“好”,古代指女子相貌好看,现在泛指一切美好事物的性质。
(2)词义缩小。
如“臭”,古代表示好坏气味均可,现在只表示坏气味;“让”,古代既表示辞让、谦让之意,又可表示责备之意,现在后一个意思不用了。
(3)词义转移。
如“涕”,古代指眼泪,现在指鼻涕;“偷”,古义是苟且、马虎、刻薄、不厚道,今义转移为“偷窃”。
(4)词义弱化。
如“很”,古义同“凶狠”的“狠”,表示程度很高,现在“很”,表示的程度不怎么高了。
(5)词义强化。
浅析中国传统门文化的哲理与意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门是一种常见的建筑元素,它们不仅起着分隔空间、保护隐私的作用,还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尤其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下,门文化更是显现出独特的哲理与意境。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出发,对中国传统门文化进行深入分析。
门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从古至今,门的变化和发展始终与人们的信仰、观念、制度等密切相关。
例如,古代的皇宫贵族在门前放置石狮,寓意着皇权的威严和神明的庇佑;而寺庙的大门则通常显得庄严肃穆,给人一种神圣不可侵犯的感觉。
这些不同的门文化现象,不仅体现了社会等级观念,也展示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
门的哲理不仅表现在其功能性方面,还体现在文化寓意和哲学思考上。
从功能性角度来看,门的主要作用是遮风挡雨、保护隐私。
然而,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门的功能性作用也有所差异。
例如,在传统中国建筑中,门常常被用来体现房屋主人的社会地位和财富状况。
从文化寓意上来看,门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
例如,“开门红”寓意着迎接好运,“门第观念”体现了社会等级制度。
从哲学思考层面来看,门作为一种空间边界的象征,与“道”的哲学观念密切相关。
门的开合之间,寓意着“有”与“无”、“动”与“静”的转换,体现了中国哲学中关于宇宙生生不息的观念。
门的意境则通过形态、构造以及文化内涵等方面展现出来。
从形态和构造方面来看,中国传统门的设计精妙绝伦。
不同的门有着独特的造型和结构,如古朴的木门、华丽的宫门等。
这些门的形态和构造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建筑风格和工艺水平,还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例如,古代的棂星门是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门,它的设计与建造充分体现了古人对天文星象的敬畏与崇拜。
门与自然景观的对比也赋予了门独特的意境。
例如,山水园林中的月门,将园中景色与园外景致巧妙地在一起,使人感受到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存。
从文化内涵方面来看,门在传统文化中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
例如,“鱼跃龙门”的典故寓意着人们对于功名利禄的追求和渴望,“朱雀门前”则象征着方位和道路的开通。
门户扁——门户有别与古代的户籍制度
胡直
【期刊名称】《中学语文:教师版》
【年(卷),期】2001(000)012
【摘要】门和户现在是同义词,口语中习惯用门字,户字则多少带些古典的色彩。
从六书的角度说,门和户都是象形字,古时意义却有区别。
《说文》的解释是“门从二户”,而“半门曰户”。
即门有两扇门页,户只有一扇门页。
先秦典籍中有寝门、宫门、国门、城门等等。
【总页数】1页(P63)
【作者】胡直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
【相关文献】
1.基于统一门户平台的二级门户网站的制作与管理 [J], 唐连章;杨玉宝
2.统一门户工作下门户网站安全防护研究 [J], 杨明;梁耿;黎祖锋
3.个性化的图书馆资源与服务门户的尝试——基于Ajax的图书馆Web2.0门户实践 [J], 卢颖
4.统一门户统一信息——蓝凌助华菱管线建综合信息门户 [J],
5.关于统一门户工作下门户网站安全防护的思考 [J], 李学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略谈汉字门、户所蕴涵的传统文化汉字起源于什么时候,我们尚难以准确回答。
我们发现的最早的、能够(部分)确认的汉字是商朝盘庚时期的甲骨文。
商朝盘庚时期距离现在已经有3500多年。
那时甲骨文已经出现了大量的词汇(2000以上),已经出现了会意字、形声字、假借字和转注字等比较复杂的文字,还出现了甲骨文进行记事的作品。
这些都说明在盘庚以前,汉字已经经历过一过时期的发展。
在我们今天的简体汉字定形之前,汉字经历了从“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等的演变过程。
在古代,我国的字形中,“门”和“户”是有区别的,一扇曰户,两扇曰门;又在堂室曰户,在区域曰门。
门:象形字。
从二户,甲骨文的字形都是两扇门的样子;有些字形在门上还有一根长长的横木,十分形象。
简化字“门”是由草书楷化而来的。
本义为双扉门。
引申为途径、关塞、家族等义。
门字发展到现在,已经引申出各种各样的意思,如:建筑物的出入口,又指安装在出入口能开关的装置:门儿。
门口。
开门见山。
形状或作用像门的东西:电门。
途径,诀窍:门径。
门道儿。
旧时指封建家族或家族的一支,现亦指一般的家庭:门第。
门风。
门婿。
长(zhǎng )门长子。
事物的分类:分门别类。
宗教的教派或学术思想的派别:教门。
门徒。
量词:一门大炮。
门字还可以用来表示人的姓氏。
户:象形字。
字形像一扇门的样子。
经过小篆和隶和隶书,形状越来越不像了。
本义是一扇门,如《诗经》:“西南其户。
”引申为住户、人家等义。
如:户本为单扇的门,引申为出入口的通称。
如:门户、窗户《礼记·礼器》:“未有入室而不入户者。
”人家。
《易·讼》:“人三百户。
”账册登记的户头。
如:存户、用户。
指酒量。
白居易《久不见韩侍郎》诗:“户大嫌甜酒,才高笑小诗。
”阻止,把守。
《汉书·王嘉传》:“坐户殿门失阑,免。
”有共同生活在同一住宅的成员所组成。
户,可代表人家,一家人的单位名称,单家独户,千家万户。
户,还讲户籍,户籍及家庭;户口。
汉字与中国古代建筑论文汉字与中国古代建筑论文摘要:“汉字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够‘因形见义’,具有象形性,形体丰富的特征。
”[1]《说文解字注》中说:“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蹏迒之迹。
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
初造书契。
依类象形,故谓之文。
”由此可见汉字的原始形态,就是对现实景、物的直观摹写。
中国古代建筑的原始形态,也都被一一凝固在每一个汉字之中。
解析这类汉字,可以从一个侧面去了解我国古代建筑的发展脉络。
关键词:汉字;建筑;文化一、依木为巢、挖土为穴“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历史起源,初始于华夏先民企望改变‘居无定所、露宿野处’生活状态的强烈愿望。
”[2]我们的祖先看到了鸟儿在树上筑巢,野兽在山洞里栖息,于是便有了人类最早的居住形式:“巢居”和“穴居”。
“巢”的甲骨文写做,金文写作,都是下面从木,上面像鸟窝的形状。
小篆写作,下部也是从木,中部如鸟窝,上面像三只小鸟的头。
《说文》中解释为“鸟在木上曰巢,在穴曰窠。
”可见“巢的本意是鸟窝,引申为巢居。
《诗源》上说:“原始人无居室,栖室树上,称巢居。
”韩非子在他所著的《五蠹》中说:“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
有圣人出,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
”因此,巢居时代也被称为“有巢氏”时代。
“原始巢居的发展经历了几个不同的阶段,大致为单树、多树和原始干栏。
”[3]人类一开始摹仿鸟类建巢时,只是利用单科树木,在树杈上用树枝圈成一个巢,但这样的巢既不稳固,也不舒适。
随着经验的积累,便开始利用相邻的多颗树木搭建更大更稳固的巢居。
而原始干栏民居相对于前两者则是一个非常大的飞跃,它不再是依靠树木而是仿书巢在平地上用一颗颗木桩架构而成的悬空的房子,有了更过“建造”的意味。
“或者说,在地面上建筑原始的干栏才是人类建筑的真正开始。
”在浙江余姚河姆渡发掘的距今七千多年前的母系氏族聚落遗址,就保存了许多源于巢居的干栏式建筑遗址。
一般来说,巢居形式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流域,因为这部分地区比较潮湿,蚊虫也很多,高于地面的巢居不仅可以躲避猛兽,更能防潮防虫害。
略谈汉字门、户所蕴涵的传统文化
摘要:本文从分析甲骨文入手,进而论述“门”和“户”这两个汉字所蕴涵丰富的传统文化,分别历史和书法的角度来分析,发掘出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
关键词:汉字传统文化甲骨文书法
汉字起源于什么时候,我们尚难以准确回答。
我们发现的最早的、能够(部分)确认的汉字是商朝盘庚时期的甲骨文。
如今,谈到门和户,大家人总是将其联系在一起,“门户”,孰不知从甲骨文起,两个字便已经分不开了,这也说明大家多少都接受了门和户的传统文化。
以下先介绍甲骨文的起源。
甲骨文最早为人们所知是在清末,北京的金石学家王懿荣在家检认药物的时候,发现其中一味叫“龙骨”的药上有纹道。
于是他好奇的擦去上面的泥土,只见这些纹道更清晰了。
他把大大小小的龙骨对到一起,竟然拼成了两三块龟片。
他推测,这应该是先祖们占卜用的龟片。
此后,他又在龟骨片上发现了商代几位国王的名字,对照《史记》得到印证。
龙骨是上古之人留下的文字。
那为什么会留在龙骨上呢?因为龟甲和兽骨都是商人用来占卜的。
他们很迷信,每逢祭祀、征伐、狩猎、或了解农业的收成,等等,都会向鬼神或祖先问问凶吉祸福,再决定行动,这种形式就是占卜。
人们会把占卜的时间、内容,以及最后做完的结果都刻在龟甲上。
这些记录就反映了商朝社会的方方面面,这就好比今天的档案库。
所以就保留了大量的商朝原始资料。
门,象形字。
甲骨文字形,像门形。
“门”是汉字的一个部首。
本义:双扇门,门。
门和户,一直以来被引用于诗词,古文中,像《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至蔺相如门”、《三国志•先主传》中的“汝勿妄语,灭吾门也”、《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中的“还兄门”等等都提到“门”,这里面的意思都是家,家庭的意思。
而“户”字,也是如此,有《史记•货殖列传》的“户说以眇论”,等等,和“门”的意思相近。
古代,婚姻中涉及到的“门当户对”,说明了等级分化的严重和制度的严明,“门当户对”是将门和户连起来用了,指婚嫁的男女双方家庭条件和各方面都般配。
而“门户”也是应用广泛,其意思甚至涉及宗教和国家,如:门户之见,门户开放。
汉字,作为传统文化最早的系统物化成果,其思维发展由象形而会意、而形声的递进发展规律,实际上既表现为传统思维方式初期形成和发展时的一般规律。
门和户都是象形字。
经考证认为,原始象形文大约产生于原始渔猎时代晚期,这是经由对原始思维的选择,并以物化形态而反映和表现的中国传统中最早的一种
思维形式。
“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象形思维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为:“观物取象”的整体和直观性思维;循具象而把握抽象以及复体象形的系统关系思维等。
甲骨文引导炎黄子孙走上使图形记号表示意义而不约束其读音的文字发展历程。
这既造就了绵绵数千年统一的文化意识,也导致汉民族语言扩张乏力。
语言对象的丰富和对语言对象的认识深化,迫使象形规则产生更多字和升华象形规则(会意),迫使编撰字书词典成为标示字词含意、约束字词歧义的方法,迫使炎黄学校成为学习字读音的场所(对照的是,基于字母原则文字史真实可以正本清源文化与传统。
记载了商王室的历史活动的甲骨是商时期学校用具。
)甲骨文字打开了观察 3000 年前黄河流域人们生活的窗户。
以上只是略谈了一下“门”字和“户”字的一些古今意义,我们看到,这两个字之间有着很多的联系,如,最初两个字都代表和门有关有物品,都可以用做人的姓氏,都可以用作量词。
如“门”、“户”都可以用来表示出入口,但经过这么长时间的演变,“门”和“户”两个字又发展出了有极大差别。
如,“门”可以用作动词用来做事物的分类,“户”可以用来做动词表示阻止、把守。
从最初的意义来看,两个字本质上表示的是同一种东西,只是在数量上有所差别而已。
但,我们现在看来,几乎很难想象这两个字的最初有着本质上的相同了。
从这简单的两个字,看到古人通过认真细微和观察,从最初“门”这种实物,发展出两个象形字,从最初的两个字有本质上的相同、相联系,到后来的有巨大的区别。
从中我们可以有所了解到承载着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发展的汉字,其变化莫测,却又似乎是有理可寻,历史悠久的汉字,蕴含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同时也体现了古人无穷的智慧。
参考文献:
[1]吴寒松.汉字书法:传统文化的根.汉字文化2008.
[2]叶正渤.汉字、文化以及汉字与传统文化.汉字文化。
2011.1
[3]臧丕文.人不识字始忧患——谈汉字中蕴藏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开封教育学院
学报.2008.3
[4]陈逸轩.经典书法临习指南.武汉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