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阳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 格式:doc
- 大小:31.05 KB
- 文档页数:4
揭阳市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揭阳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揭阳调查队2015年4月日2014年是全面深入改革开放的开局之年,是我市“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
面对国内外较大经济下行压力,全市各级以“三大建设”为抓手,全力推进产业“引进”、“登高”工程,抢抓机遇、稳中求进,统筹抓好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全力争当粤东西北加快发展排头兵,新常态下全市社会经济发展稳步提升。
一、综合初步核算,2014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780.44亿元,比上年增长10.7%。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62.37亿元,增长4.3%,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3.4%;第二产业增加值1132.83亿元,增长12.1%,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72.7%;第三产业增加值485.24亿元,增长9.5%,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23.9%。
三次产业结构为9.1∶63.6∶27.3。
在第三产业中,批发和零售业增长12.6%,住宿和餐饮业增长8.4%,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长7.7%,金融业增长15.2%,房地产业增长4.3%,其他服务业增长5.1%。
民营经济增加值1409.21亿元,增长12.8%。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29600元,增长10.0%。
2014年,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2.5%,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4.5 %,居住类价格上涨2.6%,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价格上涨1.1%,衣着类价格上涨0.7%,交通和通讯类价格下降0.6%,服务项目类价格上涨3.5%。
表1 2014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涨跌幅度单位:%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需密切关注的问题:经济运行仍存在较大下行压力,经济结构不够优化,经济发展质量依然不高,工业生产增长面临挑战,重大投资项目进展缓慢,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区域发展不平衡,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节能降耗压力不断加大等等。
二、农业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36.86千公顷,基本与去年持平。
揭阳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揭阳市统计局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人民同心同德,团结奋进,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调结构、提质量、稳增长、保民生、促稳定,扎实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
一、综合初步核算,2011年全市生产总值1228.18亿元,比上年增长14.6 %。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9.92亿元,增长4.8 %;第二产业增加值736.06亿元,增长19.9 %;第三产业增加值362.20亿元,增长8.5%。
三次产业结构为:10.6:59.9:29.5。
在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长11.5%,批发和零售业增长10.0%,住宿和餐饮业增长14.3%,金融业增长5.8%,房地产业增长4.7%,其他服务业增长6.0%。
民营经济增加值883.83亿元,增长15.3%。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08 万元,增长13.6%。
2011年,居民消费价格累计上涨4.9 %,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9.2%,服务项目类价格上涨 1.9%,居住类价格上涨 4.2%,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价格上涨4.4 %,衣着类价格上涨0.9%,交通和通信类价格上涨0.9%。
表1 2011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涨跌幅度单位:%城镇单位在岗职工20.69 万人,增长 1.1 %;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工资总额52.51 亿元,增长16%;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25462元,增长13.5%。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34106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2574人。
城镇登记失业率2.69%,下降0.33个百分点。
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仍有一些需密切关注的问题:宏观调控效应日益显现,工业生产增长面临挑战,物价上涨压力依然存在,市场需求后劲仍显不足,经济发展方式比较粗放,节能降耗压力不断加大,社会事业发展明显滞后等。
揭阳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揭阳市位于广东省东南部,至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
1991年12月设立为地级市,管辖5个县(市、区)和5个非建制区,陆地面积5240平方公里,海域面积9300平方公里,户籍人口694.16万人,旅外海外侨胞320万人。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揭阳市深入贯彻落实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两大战略”,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定产业强市目标,扎实推进“三大抓手”,强化对德合作实施引进型创新,推进“互联网+”培育发展新动力,推动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有效发展。
(一)经济发展稳中提质。
2015年生产总值1890亿元,五年(下同)年均增长11.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123亿元,年均增长19.5%;固定资产投资1362亿元,年均增长28.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57亿元,年均增长17.4%;外贸进出口70.45亿美元,年均增长17.6%;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77.4亿元,年均增长14.9%;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308元,年均增长12.3%;金融各项存款余额1837.87亿元,贷款余额931.72亿元,分别比2010年增长90.8%和132.5%;贷存比达到50.7%,比2010年提高9.1个百分点。
(二)“三大建设”取得成效。
“十二五”时期,全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09.16亿元。
揭阳潮汕国际机场建成通航,
2015年旅客吞吐量320.43万人次。
惠来电厂2个10万吨级泊位建成投用,中委炼油、中海油LNG等重大项目配套码头加快建设,惠来沿海10万吨级公共物流码头和榕江港码头规划建设进展顺利。
厦深高铁建成通车,梅汕客专揭阳段开工建设。
汕湛高速揭博段建成通车,实现县县通高速,揭惠高速揭阳段加快建设。
五年累计建成高速公路71公里,改造国、省道215公里,新改建地方公路1950公里。
中德金属生态城成为全国2个中德中小企业合作区之一,已有保库智能管网等26个中德合作项目落户建设,“零排放”表面处理中心建成运营;空港经济区、海港经济区、揭阳产业转移园(海峡两岸食品药品合作区)等主题产业平台规划建设扎实推进。
中心城区扩容提质步伐加快,揭东获准撤县设区,发行城投债16亿元,争取省粤东西北股权基金9亿元,空港新城、揭东新城、玉都新城建设全面推进,争取国开行融资15亿元投入市区棚户区改造。
(三)产业建设形成热潮。
实施“6166”计划和产业引进、产业登高工程,以行业协会加强产业组织化建设,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形成“一县一主题”的产业发展格局。
2015年财政统筹投入产业发展资金7.8亿元,每年安排50%以上土地指标用于工业项目。
五年累计实施技改项目928个,完成技改投资438.84亿元,比“十一五”时期增长4.3倍。
建设省金融科技产业融合创新综合试验区,新增上市企业1家、“新三板”企业2家;新设院士工作站6个,新增国家级质检中心2个,发布国家首个中药材价格指数。
列入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1家、省战略性新
兴产业骨干企业3家,认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51家;新增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3个、省级工程中心36个。
举办玉文化节、衬衣节、中药材交易会、电商年货节、茶文化节、揭西生态旅游文化节等节会,着力打造特色产业品牌,荣获“中国塑料时尚鞋之都·揭阳”。
(四)对德合作拓开局面。
大力开展与德国为重点的国际合作,实施引进型创新,加快融入全球资源配置链。
承办中德两党第二次可持续发展对话会等高端活动。
创立“4个100”的中德中小企业合作交流会,每年组织各100家中德中小企业对接、交流、合作,推动100名德国专家工程师签约进厂入企,引入100项德国高新科技成果和先进设备展示、转让、转化,创立100亿中德中小企业合作基金。
组建对德(欧)合作“百人团”,在德国、奥地利、西班牙创建8个驻外办事处,与德国工商大会、德国雇主协会等9大协会和弗劳恩霍夫研究所、埃斯林根应用科技大学等20多家科教机构建立合作联盟,引入德国阿德勒斯霍夫科技园管理体系。
中德资源再生基地、德国先进技术推广中心、电镀污水处理等3个项目在两国领导人见证下签约,中德金属生态城成为中德经济合作委员会成员。
(五)“互联网+”优势初步形成。
实施电子商务发展“8610”计划,以打造军埔电商村为切入,在后发达地区率先形成“互联网+”先行优势。
创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和工业电子商务创新发展试点城市,2015年全市快递业务量比上年增长197.6%,增速蝉联全省第1位。
实施十万电商大培训,累计培
训电商人才3.5万名。
实施电商下乡工程,建成县级淘宝服务中心3个、农村淘宝服务站414个,其中揭东区和揭西县已实现全覆盖,军埔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淘宝村”,普宁跻身全国淘宝村集群四强。
(六)社会民生持续改善。
五年教育总投入资金约297.6亿元,建成标准化义务教育学校1145所,覆盖率由2010年的5.92%提高到100%,建成规范化幼儿园615所,改造提升薄弱普通高中20所,“教育强市”创建活动取得明显成效,全市所有县(市、区)和规划创强的91个镇全部通过省督导验收,在粤东地区率先全面实现创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
医改工作稳步推进,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创建“三甲医院”3家,康美医院等一批卫生设施建成投用,生育政策改革得到落实。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均实现全覆盖,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
每年办好一批民生实事,为全市人民统一购买“政府民生综合责任险”,为全市70岁以上老人投保意外伤害险,为百岁老人、本科以上贫困大学生、乡镇卫生院全日制本科学历以上医生发放津贴补助,免除公立幼儿园在园低保户儿童保教费。
开通3条新能源公交线路。
组建公安辅警队伍和抢险轻舟队,实施“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工程,社会治安和信访维稳得到强化,生产安全、消防安全、食品安全形势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