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产业结构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313.00 KB
- 文档页数:8
现代化经济体系背景下成都平原经济区的产业结构和布局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成都平原经济区位于中国西南地区,是四川省的经济中心和交通枢纽,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丰富的人力资源。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成都平原经济区在近年来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成为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在现代化经济体系背景下,成都平原经济区的产业结构正在经历着深刻的变革和调整,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成都平原经济区的产业结构和布局对于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成都平原经济区拥有发达的工业体系和多样化的产业结构,涵盖了农业、制造业、服务业等多个领域。
其地处西部开放前沿,与中国内地其他地区的联系紧密,有利于吸引更多的外资和技术进入,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和提升。
深入研究成都平原经济区的产业结构和布局,有助于制定更为科学的经济政策,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提高区域竞争力和发展活力。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成都平原经济区的产业结构和布局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在现代化经济体系背景下,成都平原经济区的产业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
具体目的包括:分析成都平原经济区的整体经济发展情况,了解现代化经济体系下对产业结构的要求;探讨成都平原经济区的产业结构特点和现状,掌握各类产业的发展状况和优势劣势;分析成都平原经济区的产业布局情况,研究各类产业在地理分布上的特点和优势;预测成都平原经济区产业发展的未来趋势,探讨可能出现的新兴产业和发展方向;分析影响成都平原经济区产业结构和布局的因素,深入探讨政策、环境、资源等因素对产业发展的影响。
通过研究目的的实现,希望为成都平原经济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提供参考和建议,推动区域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 正文2.1 成都平原经济区概况成都平原经济区位于中国四川省中部,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是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之一。
该区域总面积约为2.5万平方公里,人口密集,人口约占四川省总人口的三分之二。
成都二圈层产业发展趋势成都作为中国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近年来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就。
在一圈层产业的基础上,成都逐渐形成了二圈层产业,即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
在未来的发展中,成都二圈层产业将继续呈现以下趋势:一、科技创新成为二圈层产业的核心驱动力随着科技创新的迅速发展,成都二圈层产业的核心驱动力将转变为科技创新。
成都将加强科研力量的建设,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和投入,推动创新创业,培育更多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科技企业。
同时,成都还将加强与国内外知名高校及科研机构的合作,引进和培养更多高级技术人才,进一步提升成都在科技创新领域的竞争力。
二、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将促进二圈层产业与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
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成都将加强对传统产业的数字化改造,提升其生产效率和质量,并加强与现代服务业的衔接,实现产业链的优化和升级。
同时,成都还将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培育互联网、电子商务、云计算等新兴产业,加强与传统产业的融合,推动传统产业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转型升级。
三、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现代服务业将成为成都二圈层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成都将以金融、商贸、物流、文化创意、旅游等领域为重点,加大对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支持力度。
成都将加强金融创新,推动金融业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培育金融科技企业,并加强对商贸、物流、文化创意等领域的扶持和引导,提升成都的服务能力和品质,打造成为西部地区的现代服务业中心城市。
四、绿色发展成为二圈层产业的重要方向随着全球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不断增加,成都二圈层产业将更加注重绿色发展。
成都将加大对环保技术和新能源等领域的支持和投入,鼓励企业推动绿色转型,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推动成都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成都还将积极推动低碳经济发展,并加强对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等领域的培育和引进,实现能源的绿色优化和利用。
五、国际化发展成为二圈层产业的重要目标成都将加强与国际市场的合作和交流,推动二圈层产业的国际化发展。
成都市电子产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电子产业成为了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中国西部地区的重要城市,成都市在电子产业方面有着重要的地位和潜力。
本文将对成都市电子产业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成都市电子产业现状1. 基本概况成都市电子产业是其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
目前,成都市拥有众多的电子产业园区和科技企业,如高新西区、天府新区等。
这些园区和企业为成都市电子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2. 主要特点成都市电子产业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首先,成都市电子产业的规模逐年扩大。
电子产业的规模越来越大,为成都市经济增长注入了强劲动力。
其次,成都市电子产业的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成都市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居全国前列,这些企业在电子产业的创新领域取得了不少突破。
再次,成都市电子产业的产业链逐渐完善。
成都市的电子产业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涵盖了芯片设计、电子器件制造、电子产品组装等多个环节。
最后,成都市电子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
成都市电子产品的品质和技术水平逐渐与国际接轨,成为国内外市场的重要竞争者。
二、成都市电子产业未来趋势1. 产业升级与转型未来,成都市电子产业将继续进行产业升级和转型。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和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快速发展,成都市电子产业将加速向智能化、高端化的方向发展。
例如,成都市将继续加大对半导体产业的支持力度,推动芯片制造业的发展,提升成都市电子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2. 创新驱动发展成都市电子产业将继续注重创新驱动发展。
创新是电子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成都市将进一步加大对电子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提升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益。
成都市将积极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鼓励科技成果转化,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电子产品和品牌。
3. 加强国际合作成都市电子产业将进一步加强与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
通过与国际知名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合作,成都市将引进国际先进的技术与资源,提升自身电子产业的发展水平。
现代化经济体系背景下成都平原经济区的产业结构和布局研究现代化经济体系下,产业结构和布局的研究成为了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
成都平原作为中国西部地区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其产业结构和布局对于整个西部地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
在现代化经济背景下,深入研究成都平原经济区的产业结构和布局对于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一、成都平原经济区的地理特点和资源优势成都平原位于四川盆地中心,是中国西南地区最大的农业生产基地之一。
成都平原地处四川盆地东南部,地势平坦,水网密布,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在16-18摄氏度之间,适宜农业生产,同时也适宜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
成都平原地处西南地区的中心位置,交通便利,交通网络发达,是连接西南各省市的重要交通枢纽。
地处西南地区,成都平原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土地资源丰富且肥沃,既能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也能提供建设用地和工业用地。
成都平原还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钛铁矿、钾盐矿等,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原材料保障。
二、产业结构和布局的现状分析成都平原地区的产业结构主要以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为主要组成部分。
农业是成都平原地区的传统支柱产业,以稻谷、小麦、玉米、甘蔗、茶叶等为主要农作物,养殖业也十分发达。
工业方面,成都平原地区的工业发展较为成熟,制造业以电子信息、汽车制造、食品饮料、化工等行业为主。
服务业方面,成都平原地区的服务业发展较为活跃,以金融、商贸、旅游等为主。
在产业布局方面,成都平原地区主要集中在成都市及其周边地区。
成都市作为成都平原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吸引了大量的工业和服务业企业进驻,成都市及其周边地区形成了工业集聚区、科技创新区、商贸中心等。
农业方面,成都平原地区的农田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带,集中在成都市及其周边地区。
虽然成都平原地区的产业结构和布局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产业结构不够优化,重工业占比较高,轻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足,产业结构不够合理。
成都行业现状分析报告书1. 引言成都作为中国西部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在过去几年中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发展。
本报告旨在对成都的主要行业进行分析,了解其现状和潜力,为投资者提供参考。
2. 经济总体概况成都是四川省的省会城市,也是西南地区最重要的经济中心之一。
根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成都市GDP已超过1.5万亿元,连续多年保持较高的增速。
3. 主要行业分析3.1 旅游业成都以其悠久的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而闻名,旅游业一直是成都的重要支柱产业。
近年来,成都不断加大旅游业的开发和推广力度,进一步壮大了这一产业。
根据数据显示,每年前来成都旅游的游客数量大约在5000万人次左右,旅游收入也在不断增长。
3.2 IT 行业成都的IT行业在过去几年中迅速发展,成为城市经济的新动力。
政府对IT行业提供了一系列的支持政策,吸引了大量的高科技企业和人才来到成都。
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也成为IT企业的重要聚集地。
目前,成都的IT企业数量增长迅速,涵盖了软件开发、互联网服务、电子商务等领域。
3.3 制造业成都的制造业起步较早,涵盖了多个领域,包括汽车制造、电子设备制造、航空航天等。
近年来,成都加大了对制造业的支持力度,努力提升制造业的技术水平和竞争力。
尤其是成都天府新区的建设,进一步加强了成都的制造业基础设施建设。
4. 行业发展潜力在成都的行业中,旅游业、IT行业和制造业有着较大的发展潜力。
4.1 旅游业成都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旅游业的潜力是巨大的。
政府可以进一步加大对旅游业的投资和宣传力度,挖掘更多独特的旅游资源,吸引更多的游客。
4.2 IT 行业成都的IT行业发展迅猛,政府继续提供支持政策,鼓励创新和创业。
成都的优势在于成熟的人才培养体系和相对较低的生活成本,吸引了大量的人才和企业。
政府可以继续提供优惠政策和完善的创业环境,进一步壮大IT行业。
4.3 制造业成都的制造业已经初具规模,但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政府可以加大对制造业的研发投资,提升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成都企业调研报告分析报告1. 引言本文旨在对成都的企业现状进行调研和分析,并提供相关数据和结论,以便帮助读者了解成都企业的发展情况。
本文将从产业结构、创新能力、市场竞争力等方面进行分析。
2. 产业结构分析成都作为中国西部地区的经济中心,拥有多个重要的产业领域。
根据我们的调研结果,成都的主要产业包括:•IT和软件开发行业:成都拥有丰富的技术人才资源,吸引了众多国内外IT企业在此设立研发中心和分支机构。
•航空航天工业:成都是中国重要的航空航天工业基地之一,拥有多家国有和民营企业。
•生物医药行业:成都在生物医药领域也有较为显著的发展,吸引了一批优秀的研发机构和企业。
•教育和文化产业:成都拥有多所高水平大学和艺术学院,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人才,推动了教育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从产业结构来看,成都具有多元化和高度发展的特点。
这种产业结构的多样性对成都企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 创新能力分析创新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我们调研了成都企业的创新能力,并得出以下结论:•技术创新:成都的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表现出色,不断推出具有竞争力的新产品和解决方案。
•人才培养:成都的高等教育水平较高,培养了大量优秀的科研人才,为企业的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创新环境:成都政府积极推动创新环境的建设,提供了创新基金、研发补贴等政策,吸引了更多企业积极投入到创新领域。
综上所述,成都企业在创新能力方面具备一定的优势,有望在未来的发展中取得更大的突破。
4. 市场竞争力分析市场竞争力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指标。
我们对成都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进行了调研,结果如下:•区位优势:成都位于中国西部,是连接西南地区和中原地区的重要枢纽,具有较好的地理位置优势,便于企业扩大市场和物流网络。
•政策支持:成都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企业发展的政策,包括税收优惠、土地供应等,提升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品牌影响力:成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形成了独特的城市品牌形象,对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有一定的积极影响。
现代化经济体系背景下成都平原经济区的产业结构和布局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成都平原是中国西南地区著名的农业重镇,历史上以粮食种植和畜牧业为主要经济支柱。
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推进,成都平原经济区的产业结构和布局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近年来,以成都为中心的经济区正逐渐演变为现代化的经济体系,新兴产业不断涌现,传统产业也在不断转型升级。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成都平原经济区的产业结构和布局对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从传统农业经济向现代产业经济的转变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需要深入分析和研究。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成都平原经济区的产业结构和布局特点,寻找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路径,为推动成都平原经济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深入分析成都平原经济区的产业结构和布局,揭示其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和瓶颈,探讨如何优化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布局,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还旨在为制定科学合理的产业政策和规划提供参考,促进成都平原经济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和全面现代化。
通过本研究,可以为成都平原经济区的产业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企业发展规划提供借鉴,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通过对成都平原经济区产业结构和布局的研究,还可以为其他地区的产业发展提供经验和启示,促进全国经济发展的协调和均衡。
1.3 研究意义成都平原作为中国西部地区最重要的经济区域之一,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巨大的经济发展潜力。
本研究旨在深入分析成都平原经济区的产业结构和布局情况,探讨产业发展的现状、优势、特点以及调整优化的路径,为促进成都平原经济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理论指导和政策建议。
首先,通过对成都平原经济区的产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可以全面了解不同产业的发展情况,为进一步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其次,分析产业结构的优势可以明确成都平原经济区在哪些领域具有竞争优势,有助于制定差异化发展战略。
成都经济分析报告与总结
成都市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
初步核算,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5342.7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8.0%,增速比全国高1.4个百分点,与全省持平。
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522.59亿元,增长3.6%;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6516.19亿元,增长7.0%;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8303.99亿元,增长9.0%。
三次产业结构为3.4:42.5:54.1。
1、成都市整体经济实力综合评分为91.8分,在全国地级以上城市中综合排第9名,超越全国97.6%的城市。
2、在构成整体经济实力的7个指标中,成都市相对得分最高的指标是固定资产投资额、当年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和GDP三个指标。
3、成都市整体经济实力在四川省地级以上城市中,排名第1位,处于第一梯队位置。
4、成都市所辖的县市(不含市辖区)中,整体经济实力评分排前三位的地区是郫都区、简阳市、金堂县。
成都调研报告【成都调研报告】成都,地处中国中西部地区,素有“天府之国”的美誉,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地理优势。
本次调研以成都为主要调查对象,旨在深入了解成都的经济发展、文化特色以及社会环境等方面的情况,为进一步了解成都的发展现状提供参考和数据支持。
一、经济发展成都作为西部地区的经济中心,经济发展表现出良好的势头。
在本次调研中,我们深入了解了成都的产业结构和发展趋势。
从产业结构来看,成都的主要产业包括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等。
制造业是成都的传统优势产业,涵盖了机械制造、汽车制造、电子信息等多个领域。
现代服务业包括金融、物流、文化旅游等领域,为成都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高新技术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是成都的新兴产业,正在快速发展。
特别是在科技创新和文化创作方面,成都具备较好的基础和潜力。
二、文化特色成都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具有丰富的文化特色和独特的文化魅力。
在本次调研中,我们对成都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进行了一系列的考察。
成都的传统文化独具一格,以川剧、蜀绣、建筑艺术等为代表。
川剧是四川的特色艺术形式,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国际影响力。
蜀绣是中国的传统手工艺品,以其精美的刺绣技艺而闻名。
此外,成都的建筑艺术也是非常具有特色的,成都有众多古建筑和园林,如武侯祠、杜甫草堂等,这些古建筑是成都文化的瑰宝。
在现代文化方面,成都以其时尚、潮流和独特的品味而吸引了大量的年轻人。
成都的音乐、时尚和艺术活动非常丰富多样,各类音乐节、时装周和艺术展览等活动层出不穷。
成都的年轻人对时尚和艺术有着很高的热情和追求,他们推动着成都的文化创意产业的蓬勃发展。
三、社会环境成都的社会环境相对较好,在本次调研中我们对成都的社会治安、交通状况和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
在社会治安方面,成都的治安状况相对较好,人们可以在安全的环境中生活和工作。
成都的交通状况也相对便利,交通设施健全,交通拥堵程度较低。
成都市产业结构分析————————————————————————————————作者: ————————————————————————————————日期:ﻩ成都市产业结构分析ﻩ姓名:**学号:**导师:**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一、偏离----份额模型的建立偏离----份额分析法(S hif t—share Met hod),是美国学者于20世纪60年代相继提出的,80年代初D unn 集各家之所长,总结成现在普遍采用的形式。
这种方法在国外区域与城市经济结构的分析之中应用广泛。
与其他方法相比,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动态性,是揭示区域与城市产业结构变化原因,分析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确定未来经济发展主导产业的主要方法。
(一)基本原理偏离----份额分析法的基本思想是把区域经济的变化看作一个动态的过程,以其所在更大区域的经济发展作为参照系,将区域自身经济总量在某一时期的变动分解为三个分量, 即份额分量(then ation al grow th e fect),结构偏离分量(the i ndus tria mix efe ct )和竞争力偏离分量0h e shif t shar e efe ct),以此来分析区域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相对于其所在更大区域的平均水平的偏离状况,评价区域经济结构优势和自身竞争力的强弱,进而确定区域未来经济发展的合理方向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
(二)模型构建成都市的经济规模用b表示,全国的经济规模用B 表示,0为基期,t 为末期,将区域经济划分为3个产业部门用j(j=l,2,3)表示,即以b j0,b jt 分别表示成都市三次产业部门在基期和末期的经济规模,以B j 0,B jt 分别表示全国三次产业部门在基期和末期的经济规模。
成都市第j 产业部门在[0,t]时间段的增长率为:,0,,ij ij t ij ij b b b r -=( j=1,2,3)5001000150020001995年2000年2005年2008年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图1 1995—2008年成都市三次产业经济规模图全国第j 产业部门在[0,t]时间段的增长率为:)3,2,1(0=-=j B B B R j j jt j以全国j 产业部门所占的份额将成都市j 个产业部门的经济规模标准化:)3,2,1(0*'00==j B B b b j j将成都市某时期基期至末期间每个产业部门的增长量设为G j,三个分量份额分量、结构偏离分量和竞争力偏离分量分别设为Nj ,Pj 和Dj .。
其表达式分别如下:Gj =Nj+Pj +Dj)3,2,1(*)(*)'(,'*00=-=-==j b R r D R b b P R b N j j j j jj j j j j jNj 是以全国的总产出年增长率为基准,假定成都市按此增长率增长时所应达到的增长水平。
Pj 反应成都市产业结构类型对其经济增长的影响,若为正值,则说明成都市的产业结构优于全国的产业结构,表示成都市产业结构素质较好,并且该值越大,说明产业部门结构对成都市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越大。
Dj 反应成都市产业竞争力对其经济增长的影响,若为正值,说明成都市j 产业部门较全国而言,有较强的竞争力,并且该值越大,说明该产业部门的竞争力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越大。
二、基于偏离----份额模型的实证分析根据统计数据,分析1997~2007年成都市三次产业结构的发展现状,并运用偏离----份额模型对1997~2002年以及2002~2007年成都市三次产业结构进行动态分析。
表1 1 997—2002年成都市三次产业偏离----份额分析产业部门rjRj增长总量 份额分量结构偏离分量 竞争力偏离分量 总偏离分量 GjNj P j Dj (PD)j 第一产业 0.1624 0.1451 19.5926.72 -9.22 2.09 -7.13 第二产业 0.6611 0.4356 301.71 208.54-9.74 102.91 93.17 第三产业 0.77870.8489334.90 292.1572.93 -30.18 42.75 总计 0.6516 0.5237 656.20527.4053.9774.83128.80表2 2002~2007年成都市三次产业偏离----份额分析 ﻩ(一)成都市三次产业的绝对发展现状根据《成都市统计年鉴》的数据统计,1997~2007年,成都市经济稳定、持续、快速增长,第一产业的比重不断降低,二三产业的比重呈缓慢平稳增长趋势,1997年至2004年间,成都市二三产业所占比重基本持平,而2005年至2007年间,成都市第三产业比重出现了显著的增长,明显超越第二产业,但总体来说,要实现‘‘三二一”的产业结构政策目标还有距离。
(二)成都市三次产业的偏离----份额分析以偏离----份额分析模型为基础,根据《成都统计年鉴》和《全国统计年鉴》的数据统计,选取1997年、2002年和2007年三个时间点的三次产业的经济规模为对象,以相同时间全国三次产业的经济规模为参照,计算得到表1和表2的所示结果。
由表1和表2,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首先,就三次产业的相对发展状况而言,成都市三次产业的发展速率都显著增加。
与全国发展相比,1997~2002年,成都市第一、二产业的增长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第三产业增长率则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然而2002~2007年的情况却刚好相反。
这无疑凸显了成都市在旅游、服务、金融等第三产业的积极发展态势。
其次,就三次产业的产业结构而言,成都市第一产业的产业结构始终较差,并且不断恶化,这与成都市作为四川省会的特殊行政地位有关,但却造成了成都市整体产业结构偏离分量的下降,因此需要适当的控制和调整。
而成都市第二、三产业的产业结构偏离分量都有所增长,说明其产业结构有进一步的提高。
最后,就三次产业的竞争力而言,成都市第一、二产业的竞争力偏离分量均有所下降,特别是第二产业,从102.91直线跌落至-203.26,说明该产业在产业结构进一步提高后,却没有相应地提高兴旺产业的竞争力,使之严重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
成都市第三产业的竞争力偏离分量却从-30.18攀升到51.06,但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三、成都市三次产业的发展建议(一)第一产业的调整与优化1.保护耕地,促进农用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
根据《成都市统计年鉴》的数据统计,19产业部门rjRj增长总量 份额分量结构偏离分量 竞争力偏离分量 总偏离分量 GjNjPjDj (PD)j 第一产业 0.6795 0.6989 95.26 159.75 -61.77 -2.72-64.49第二产业0.98401.2521745.94 932.76 16.44 -203.26 -186.82 第三产业 1.0719 1.0051 819.93693.2375.6451.06126.70总计 0.9987 1.0737 1661.13 1785.74 30.31 -154.92 -124.6197—2007年成都市实有耕地面积在不断减少,与成都市城市化水平成反比。
然而,成都平原这片膏腴属地土壤肥沃,自古以来物产丰饶,是粮仓、是农副产品的主要产地。
因此,无论怎样发展,怎样推进城市化进程,作为命根子的基本农田都一定要保护好。
成都市必须进一步贯彻落实土地基本国策,对农业用地和非农业用地实行严格的用途管制,严格控制非农业建设用地,切实保护耕地;同时,要努力实现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改造中低产田,促进农用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和优化配置。
2.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与全国相比,成都市第一产业的竞争力不足,更主要的还是表现在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上。
因此,必须确实落实科教兴农的国家政策,大力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的运用,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生产效率;同时,实施生态农业工程,积极响应绿色生产的政策,以国家甚至国际食品安全和质量标准为目标,降低或减少有害物质的残留,提高农副产品的质量,最终建设起无公害、优质农副产品的规模生产基地;最后,还要推进农副产品的深加工和产业化经营,这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
(二)第二产业的调整与优化1.重点发展支柱产业。
根据《成都市统计年鉴》的数据统计,成都市四大支柱产业中机械(含汽车)工业和电子信息工业对工业的贡献率最大,并且其主导地位日益凸显,特别是电子信息工业,这是第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的重要体现,也是第二产业结构偏离分量增长的主要原因。
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第二产业的竞争力还相距甚远,作为支柱的四大产业必须进一步壮大,通过资产重组、产业整合和政策支持,提高生产规模、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提高市场占有率,最终其增强竞争实力。
而成都市电子信息产业是全国六大基地之一,作为成都市的“一号工程”,必须加快信息安全技术、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的产业化步伐;同时,要充分利用成都的高新西区,将高新产业和高校资源高度聚集,积极引导并形成电子信息产业的人才和技术基地,并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推动其他产业的高速发展。
2.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成都市必须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兼并传统产业企业,促进传统产业的技术和产品升级;鼓励企业通过合资合作、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管理理念,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鼓励企业以绿色生产为准则,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道路。
(三)第三产业的调整与优化1.大力发展旅游业。
成都有着璀璨的历史文明、绚烂的艺术文化和绮丽的自然风光,有青城山都江堰、卧龙熊猫基地、杜甫草堂、武侯祠、金沙遗址,还有久负盛名的川菜、川酒和川戏,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十分丰富。
根据《成都市统计年鉴》数据统计,成都市旅游业创收除2003年和2008年以外,都处于持续快速增长状态。
旅游业的创汇能力确实很强,其经济效益明显高于其他行业;此外,旅游业创造就业机会的能力也非同一般,每增加1个直接从业人员,社会就能增加5个额外的就业机会;同时,旅游业有着很强的关联产业带动功能,可以直接促进城市交通、市政建设、商品贸易、餐饮娱乐的发展,还可以间接促进金融、地产以及制造业的发展。
但是旅游业抵御危机事件所带来的外部风险的能力相对较低,2003年的非典和2008年的汶川地震都造成了成都旅游市场的萎缩。
所以大力发展旅游业,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旅游市场的经济秩序,另一方面还要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接待能力的同时,提高该行业抵抗危机事件所带来的外部风险的能力。
此外,还要加大对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的测评,加大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力度,注重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推进金融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