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电颂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146.00 KB
- 文档页数:8
《雷电颂》课件ppt xx年xx月xx日•引言•《雷电颂》文本分析•《雷电颂》人物形象•《雷电颂》的创作风格目•《雷电颂》的赏析要点•教学反思与总结录01引言理解《雷电颂》的内涵,掌握其中心思想。
体会《雷电颂》中情感与意象的融合。
感受《雷电颂》的艺术魅力。
教学目标郭沫若,本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乳名文豹,笔名除郭沫若外,还可用“麦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鸿”、“羊易之”以及希宇等和笔名。
写作背景《雷电颂》选自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于1942年在重庆演出。
当时,抗日战争正处于艰苦的相持阶段,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日,并悍然发动反共高潮。
郭沫若在重庆展开进步文化工作,组织了“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并亲自担任理事长。
作者介绍教学背景VS教学重点理解《雷电颂》中作者表达的情感与意象。
教学难点《雷电颂》的艺术手法及其在当时历史背景下的意义。
教学重点与难点02《雷电颂》文本分析本文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中的一篇课文,节选自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
本文主要塑造了雷电这一自然形象,通过拟人化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的愤懑和对光明与自由的向往。
《雷电颂》文本概述1《雷电颂》的象征手法23雷电象征着正义和力量,是光明和自由的化身。
通过对雷电的呼唤和歌颂,突出了作者对黑暗的憎恨和对光明的追求。
象征手法在文中得到了广泛运用,为读者呈现了一个充满想象力和感染力的艺术世界。
《雷电颂》段落分析描绘了黑暗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的愤懑和对光明的向往。
第一部分(1-2)第二部分(3-5)第三部分(6-8)第四部分(9-11)呼唤和歌颂雷电的到来,表达了作者对雷电的崇敬和向往。
描绘了雷电的到来,为人们带来了光明和希望,表达了作者对光明的追求和对黑暗的憎恨。
歌颂雷电的力量和正义,表达了作者对光明和自由的向往。
03《雷电颂》人物形象03人生经历屈原的成长经历较为坎坷,遭遇过各种挫折和磨难,但始终坚守自己的信仰和理想。
屈原的人物形象01外貌形象屈原身着长袍,面色深沉,目光坚毅,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