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说课稿
- 格式:docx
- 大小:15.70 KB
- 文档页数:2
《春江花月夜》教案【优秀 6 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下内容是我为您带来的6 篇《《春江花月夜》教案》,亲的肯定与分享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
《大学语文》是 21 世纪高职高专规划教材,旨在以浓厚的优秀历史文化积淀构筑学生的精神支柱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把大学生真正塑造成具有高尚情操、完美人格、丰富知识、学有所长的高素质优秀人才。
而《春江花月夜》是文学欣赏里很重要的一首诗歌,它选自上篇的第二单元,生命之悟单元,是唐初张若虚写的一首著名的诗歌,它融美景、美理、美情与一体,让我们不但欣赏到美景,感觉人世间的真情,而且还能引起我们对生命,对人生,对宇宙进行深思。
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
人生态度。
古人对这首诗的评价是“孤篇压全唐” 、“盛唐第一诗” 、“春风第一花” 、“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
现代著名诗人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
而且通过这首诗的欣赏,我们会掌握一些欣赏诗歌的基本方法。
高职一年级的学生,欣赏诗歌基本上只是从感性上来欣赏,还停留在高中时候的学习方法,习惯于听老师讲,所以要改变他们原有的固有的模式,调动他们的积极参与的意识。
让他们欣赏诗歌从感性欣赏上升到理性欣赏。
主要完成三个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本诗的欣赏讲解,掌握欣赏诗歌的一些方法和技巧,提高自己的欣赏水平。
这也是教学中的重点。
能力目标:训练同学们进入诗歌的意境,说出诗歌的美妙之处,锻炼同学们领悟诗歌韵味的能力、朗读能力和说话能力。
这也是教学中的难点。
情感目标:通过本诗的讲解,培养同学们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珍惜一切美好的东西 (包括热爱大自然,热爱全人类;珍惜亲情、友情和爱情;珍惜时间、珍惜青春) 等情感。
《春江花月夜》是一首韵律优美的诗歌,它带有一点淡淡哀愁的离别愁绪。
这种离愁始终透露出一种空蒙、迷惘、柔和的情调,象轻梦飘过。
课题春江花月夜一、教学设计(思想及创意)诗歌艺术是人类精神寄托、心灵安顿的方式之一,但是,选择这样一种精神生活方式,并非人人皆愿人人皆能,它需要一定的文化底蕴,更需要情趣与心境。
诗歌学习,不重研究,而重欣赏,也就是尽力引导学生去领悟与体验。
因此,本课注重的不是知识与理论的讲解,而是阅读欣赏,是艺术感觉的激发与诗心的培养。
当然,这并非一朝一夕之功,所以仅作为一种尝试与努力,以期达到日后的飞跃与升华。
二、教学内容分析1、内容与地位此诗是千古流传的名作,为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赏析示例。
2、教学目标①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于诵读中品味声韵、感受诗趣的能力;②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体味诗歌的意境美;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调动学生以往的审美经验(包括阅读积累与生活体验),赏析本诗含蓄隽永,景、理、情浑然天成的画意诗情。
3、教学重点一首诗写完时,是作者的终点,读者的起点,意境的创造是由读者最后完成的,应注意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才能体味诗歌的意境。
4、教学难点读者置身诗境,体会作者之心,并调动自身体验,重新组合出自己的意中之境,把握诗歌水乳交融、优美深邃的景、理、情。
这种体会与重组,是一种再创造,对读者来说,诗歌的魅力正在于这种开放性,在于这种再创造的诱惑。
三、学生情况分析通过之前的诗歌学习,已初步积累掌握一定的诗歌鉴赏知识,懂得从诗歌的意象、意境、思想内容、情感抒发、表现手法等方面品读诗歌。
四、教学方法设计诵读品味,联想想象,通过小写作练习的方式进一步对诗歌进行个性化解读。
五、教学过程1、作者简介(以提问形式进行,教师补充说明)张若虚,初唐诗人。
与贺之章、张旭、包融齐名,被誉为“吴中四士”。
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因一首《春江花月夜》,“孤篇横绝,竟成大家”。
2、隙中窥月(侧重整体感知及体会景物美)①教师缓缓领读,学生齐诵;②请学生谈谈初读此诗的整体感受;③通过意象把握,体会诗歌前八句所营造的意境。
《春江花月夜》说课稿(总3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春江花月夜》说课稿一、说教材:1、《春江花月夜》是高二选修课本《唐诗宋词选读》中一首意境优美的诗。
诗中不仅描述了动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抒写了游子思妇相思之情,而且还对人生短暂、宇宙无穷进行了思考。
它格调优美,抒情幽怨,言之有物,使写景、叙事、抒情融合一体。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成大家”。
2、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1)诵读并体味诗歌的意境美。
(2)赏析本诗的景、情、理相融的手法,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3、重点和难点解析:学习本诗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如何在反复吟诵中通过联想和想象把枯燥的、抽象的语言文字还原成立体的、生动的画面,从而体会诗人的内在情思。
难点是赏析本诗是如何将景、情、理相融的。
二、说教法(从教学的角度来说)本着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动口、动手、动脑的机会,提高主动思考的能力。
1、诵读教学法诗歌是情感的艺术。
诵读可以让学生从语言层面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的情感。
此外诗歌的语言是精炼的、优美的,诵读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
课堂上,学生的自读、教师的范读;个别学生的试读、全体学生的齐读、齐背穿插在教学的各个环节。
2、讨论法。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每一个孩子就天性而言都是诗人。
但是要让他们心灵的琴弦响起来。
”语文课应该成为他们发表个人见解的舞台。
只有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参与讨论,平等对话,才能有助于培养和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灵感。
3、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堂上通过课件的介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图片展示春江花月夜优美的景色,增强学生的直观性。
三、说学法(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说)首先强调反复诵读。
反复诵读可以使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春江花月夜》的优美意境,还能更好地走入文本,把握诗中的景、情、理。
《春江花月夜》说课稿一、教材分析《归去来兮辞》是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第一单元的重要篇目,这一单元的话题是“气象恢弘的初盛唐诗歌”。
《春江花月夜》是流传千年的经典,它意境开阔优美,饱含情思哲理,为古今文人称道,闻一多先生称赞它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解读品味这样一首情景理完美交融的杰作,对于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目标分析根据教材、文体特点以及大纲要求,结合所教学生的特点,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1.熟读诗歌,读准字音,在诵读中把握诗的情感基调。
2.探究“月”这个意象,了解诗中复杂的哲理情思。
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是目标2。
为了更好地解决重点,突破难点,我拟选用了如下教法、学法:学案导学、诵读品味、讨论探究、教师点拨。
根据诗歌内容和教学目标,本课拟用两课时。
三、过程分析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我准备这样导入:在人生历程中,我们总会有人生的迷茫和失意,有亲情、爱情、友情的纠结,古人也如此,他们常常把这些情感积聚又积聚,沉淀又沉淀,最终熬进诗歌的粥里,让我们踏着月光,穿越时空,来到初唐,和张若虚一起走进他这首被闻一多先生称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的《春江花月夜》,开始我们人生探索之旅。
(目的:通过闻一多对《春江花月夜》评价导入,突出《春江花月夜》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处理学案在此先简单介绍一下学案的内容,《春江花月夜》学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夯实基础(文学常识和重点字音字形填空)2.整体感知(主要是梳理文章的思路,反复诵读,初步把握诗的情感基调)3.文本探究(探究月这个意象,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
)4拓展提升(当堂写作训练)评价学案,展示优秀学案,并对“夯实基础”部分出现的共性错误进行订正,然后将易错读音通过投影让学生读记两遍。
易错读音(幻灯展示):芳甸(diàn)霰(xiàn)汀上(tīng)纤尘(xiān)青枫浦(pǔ)扁舟子(piān)捣衣砧(zhēn)潜跃(qián)碣石(jié)(三)理清思路,读出情感。
《春江花月夜》说课稿《春江花月夜》说课稿1开场白: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春江花月夜》。
一、说教材:《春江花月夜》是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第一篇。
这门选修课既是对学生以前诗歌学习的继续,也是对学生诗歌学习的深化。
作为选修内容,本教材更是一个专题,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学习积累古诗文鉴赏的方法。
第二单元是“置身诗境、缘景明情”,重在通过对古典诗歌意象的把握,发挥审美想象,体会和品味中国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境美。
《春江花月夜》作为单元首篇,最能体现诗歌意境美的特点。
本诗是流传千年的经典,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是本单元的重点赏析篇目。
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本诗的教学目标是:知识目标:挖掘和把握诗歌的主要意象;能力目标:⑴、赏析本诗的景、情、理相融的手法,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⑵、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
⑶、培养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能力。
德育目标: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重点和难点解析:诗歌鉴赏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如何在反复吟诵中通过联想和想象把枯燥的、抽象的语言文字还原成立体的、生动的画面从而把握隐藏在文本背后的诗人的内在情思。
这是欣赏诗歌至关重要的一环,因此我把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作为本节课的重点。
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中专学生,他们对古文学方面的知识不是很深,但他们却需要从总体上提高自己的文学水平、文化修养和人格素质,因此我把赏析诗歌的景、情、理相融的手法,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作为本节课的难点。
二、说教法适当的教学方法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动口、动脑、动手的机会,让他们更多地参与教学,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1、诵读教学法诗歌中蕴含着诗人丰富的想象和情感,有着和谐的韵律,最适合出声朗读。
通过教师和多媒体音像资料反复的声情并茂的吟诵,能使学生感受古典诗歌的格律美、音韵美。
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春江花月夜》教案(精选13篇)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春江花月夜》篇1教学目标:1、赏析本诗的景、情、理,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2、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
3、培养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景、情、理如何有机地融合的。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自古以来,月亮一直是文人墨客笔下所吟咏的对象,是个永恒的主题,其中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愁,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历程。
所以说,月亮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十分丰富。
她是美丽的象征,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同时,月亮也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她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表达了人们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怀念。
在失意者的笔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
同时,那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引发了人们的哲理思考,因而成为永恒的象征。
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会引起无限遐想。
我们自然会想到与月相关的诗句:如张九龄的《望月怀远》中的诗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李白的《静夜思》中的诗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以及杜甫《月夜忆舍弟》中的诗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等等等等……描写月亮的诗句,不胜枚举。
而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就有这样一位诗人,因为一轮明月而成就了诗坛的千秋美名,这位诗人就是初、盛唐之交的张若虚,这首诗便是千百年来无数人为之迷恋、为之倾倒的《春江花月夜》。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张若虚笔下那轮明月的光华吧。
二、作者介绍及背景提示:(一)、作者:张若虚,唐代扬州人,初唐诗人。
与贺之章、张旭、包融齐名。
被誉为吴中四士。
曾任兖州兵曹。
他在诗风上厌恶六朝以来的空洞艳体,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远意境。
(二)、解题:《春江花月夜》为乐府诗。
春江花月夜说课稿春江花月夜说课稿1说教材《春江花月夜》是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第一篇。
这个单元学习重点是要求“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即通过把握意象、发挥想象,体会和品味中国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境美。
《春江花月夜》作为首篇,最能表达诗歌意境美的特点。
诗人通过对春江月夜美景的描写以及丰富的想象,将读者引入一个情思浓郁的诗境,引领读者感受游子、思妇两地相望、相思之情。
全诗景、情、理完美交融,既描绘了一幅月夜的美丽画面,又表现了一种迥绝的宇宙意识,一个更深沉、更寥廓、更宁静的境界,情韵悠长而又不乏深入。
说学情学生对诗歌是不生疏的,对学诗也有一定的经历体会,但对诗歌鉴赏方法并不能系统的掌握。
本诗作为选修内容,重在让学生通过学习积累诗歌鉴赏的经历方法,所以教学过程要注重学法指导,让学生全程参与。
本诗内蕴丰厚,学生难以轻易把握,教学时我将及时点拨,引导学生探究,鼓励学生想象和大胆质疑。
说教学目的(根据前面的分析^p 设置相应的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理解张假设虚,在诵读中初步感受诗歌。
过程与方法:通过想象和联想,感受意境,体验诗情,进步诗歌鉴赏才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热情,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之情。
说教学重点和难点本单元主要就是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发挥想象,体会和品味中国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境美。
本课也不例外,要求学生随着诗篇的进度,循着月光的扩散,展开丰富、奇妙的想象,在脑海中再现一幅幅美丽的月下风景变幻图,同时还要细细品味画境中缥缈、朦胧的情思,感觉诗人感情节奏的变化和诗歌跌宕起伏的音乐美。
因此设置以下重点和难点:重点: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
难点:理解景、情、理如何有机地交融的。
说教学方法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提倡学生参与确定学习目的、学习进度和评价目的,在学习中积极考虑,在解决问题中学习,这就是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
而情境是个很好的引子,学生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中,可以深入体验情感、闪现思维火花、发现疑难问题、交流心得体会、激发创新思想,实现主体性的角色本位。
《春江花月夜》说课稿一、说教材:《春江花月夜》体现诗歌意境美的特点。
本诗是流传千年的经典,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是本单元的重点赏析篇目,也是整本教材中有代表性的篇章。
本诗的教学目标是:1、知识与技能:了解张若虚,通过诵读初步感知诗篇。
2、过程与方法:通过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积累诗歌鉴赏方法,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热爱之情。
教学的重点是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是理解景、情、理是如何有机融合的。
二、说教法:三、说学法:学生要在本节课的学习中,感受诗情、体验意境,积累诗歌鉴赏的方法,需要采用以下学法:1、诵读法:诵读是诗歌学习的首要方法。
诗是文字的音乐,有韵律节奏,有内在的音乐美,诵读的过程就是感知诗篇、体验诗情的过程。
当然,学生接触陌生篇章难以快速把握诵读节奏,教师需要配乐范读,让学生在倾听过程中体验诗情、感受意境。
2、想象和联想:诗歌是凝练的,几个字、几句诗就能展现一幅画面、传达一种情感,它具有画面美的特点。
所以要鉴赏到位就需要展开想象和联想。
学生在审美想象过程中,可以借助已有的生活体会和审美经验和诗人取得共鸣,也可通过联想进入诗人描绘的、自己却从未经历过的境界中获得新奇的审美体验。
这也就是所说的“置身诗境”了。
3、意象分析:分析诗歌意象是学习诗歌的基本方法。
本诗就包含有许多经典意象,如“明月、江水、落花”等,学生要多涵咏、多品味,不能以单纯的景语视之,而要将意象连缀,揣摩、感悟诗情,方能体会诗境之隽永、高妙。
四、说教学过程:整个教学过程注重学生的全程参与,注重调动学生,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具体环节如下:2、学法指导。
调动学生的学习经验,学生回顾总结学习诗歌的方法,教师明确。
这一环节很重要,既能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又能增加学习的经验积累。
3、诵读。
学生诵读与教师范读相结合,在诵读中感受诗篇的音乐美,为进一步把握诗情做基础。
作为诗歌教学,要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
《春江花月夜》说课稿XX高级中学语文组一、说教材:1、《春江花月夜》这篇文章选自《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的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的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拓展性。
诗词的教学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文化品味来说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到人生态度,小到言谈举止,对学生都有影响。
2、唐诗作为中国文学的奇葩,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鉴赏唐诗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和积淀学生的人文素养意义非凡。
这首诗可以说是重中之重。
张若虚的诗仅存两首于《全唐诗》中,其中《春江花月夜》这首诗受到明清以来诗论家的高度赞扬。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张若虚也因为这首诗,而成为文学史上绝无仅有的以“孤篇盖全唐”的“大家”。
3、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知识与技能:⑴挖掘和把握诗歌的主要意象;⑵赏析本诗的景、情、理相融的手法,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⑶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⑷培养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⑴朗读吟诵;⑵品读探讨。
情感态度价值观:⑴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⑵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激发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4、重点和难点解析:⑴理解诗人是如何围绕“春”“江”“花”“月”“夜”来描绘的,其中重点写的是“月”;⑵体会诗中深沉、寥廓、宁静、惆怅的艺术境界,理解诗中景、理、情的融合,作宇宙与人生的哲学思考。
二、说教法适当的教学方法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动口、动脑、动手的机会,让他们更多地参与教学,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1、诵读教学法诗歌中蕴含着诗人丰富的想象和情感,有着和谐的韵律,最适合出声朗读。
通过教师和多媒体音像资料反复的声情并茂的吟诵,能使学生感受古典诗歌的格律美、音韵美。
同时通过反复吟诵,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他们的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的情境。
《春江花月夜》说课稿3篇(春江花月夜的说课稿)一、说教材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是一首高雅美丽的抒情乐曲。
它的音乐形象比拟鲜亮,旋律委婉质朴,节奏流畅多变。
乐曲通过奇妙细腻的配器,丝丝入扣的演奏,形象地描绘了江南月夜春江的迷人风光。
全曲构造较严密,采纳自由变奏的方法使主题循环展衍,尽管主题旋律有多种变化,长短不一,新的音乐因素层出不穷,但每个乐段都落在相像的曲调上。
这样既有变化比照又有重复统一,因此段落特别清楚。
全曲由“江楼钟鼓”“月上东山”“花影层叠”“水云深际”“渔唱歌晚”“回澜拾岸”“欸乃归舟”和“尾声”八个乐段组成。
它犹如一幅颜色斑斓的山水画卷,一首词情婉恰的唯美抒情诗章。
在舒缓明快的旋律中,把我们带入春天夜晚那个静谧甜蜜天地。
二、说学情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课堂的全部环节设置都需要围绕学生来绽开,所以课堂的顺当绽开是建立在对学生心理生理充分了解的根底上,下面我将对学情进展具体的阐述。
八年级学生生理、心理渐趋成熟,积存了肯定的音乐学问,在学习上形成了自己的初步阅历。
有分析简洁乐曲的根本力量,可以用自然带表现力的演唱歌曲。
但是这个阶段的学生缺乏对音乐名家名曲的积存,缺少对音乐体裁整体的概括和深入了解,音乐鉴赏力量有待提高,对音乐中不同的主题进展手法还需要加强引导和深入探究,因此,我将采纳体验教学法和嬉戏互动法,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制造力和表现力。
1、通过充分的倾听歌曲,培育学生喜爱民族音乐的感情和学习民族音乐兴趣。
2、通过倾听以及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体会歌曲的心情,丰富好玩的音乐活动培育学生的音乐感受力、表现力和制造力。
3、用自然的、有表现力的演唱歌曲主题片段,理解并运用“同尾换头”的音乐进展手法。
在娴熟把握教材及本节课的教学三维目标的根底上,应新课改的要求,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有表现力的,动听抒情的歌声表现歌曲,体会歌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把握歌曲的同尾换头的音乐创作手法并能够进展创编。
高中音乐欣赏《春江花月夜》优秀说课稿(共5篇)第一篇:高中音乐欣赏《春江花月夜》优秀说课稿高中音乐欣赏《春江花月夜》优秀说课稿模板本文档格式为WORD,感谢你的阅读。
最新最全的学术论文期刊文献年终总结年终报告工作总结个人总结述职报告实习报告单位总结演讲稿高中音乐欣赏《春江花月夜》优秀说课稿模板说教材1、《春江花月夜》选自高中音乐欣赏教材中的第二章的第二节,这是一首民族管乐曲。
2、它原是一首琵琶古曲,原名为《夕阳箫鼓》、《夕阳箫歌》等,1925年上海大同乐会的郑觐文、柳尧章首次将其改编成民族管弦乐曲,并改名为《春江花月夜》。
3、经过许多艺术家的精雕细刻,这首乐曲已成为我国传统音乐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在国际上享有盛名。
4、这首乐曲,主要描绘了月亮在东山升起,小舟在江面上荡漾,花影在两岸摇曳的江南美景。
主要的乐器是琵琶、筝、箫等。
说学情我们高中的学生以前没有开设音乐欣赏课,所以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能力比较差,但对民族音乐欣赏的比较少,兴趣不浓。
说教法根据学生和音乐的特点,我能采用的教学方法的主要是:1、启发式教学法: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有个性的联想,开发创新思维。
(音乐是看不到,摸不着的,只有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有个性的联想,才能进一步对音乐的理解,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不同,文化修养不同,往往他们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是不同的。
所以鼓励他们展开有个性的想象,只要确实是根据音乐想象的都是正确的。
这样不但能提高他们的欣赏水平,还能提高他们的想象能力、写作能力以及促进创新思维的开发。
)2、讨论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分析音乐,处进对音乐的理解。
3、音画式教学法:根据音乐,我在电脑里画了几幅画,把抽象的音乐变成具象的画面,让学生结合画面来理解音乐。
(我们的学生欣赏水平比较低,很难指把音乐和它所表现的意景联系起来,甚至有的学生还错误的认为只要是欣赏音乐就是听歌曲,有一次我给学生欣赏《梁祝》时,竟然有个学生问:“老师,怎么光有音乐没有人唱呢?”结合画面来欣赏音乐能够促进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让他们知道音乐还有这么丰富的表现力。
《春江花月夜》教案(优秀8篇)欣赏春江花月夜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内容:景、理、情2、引领学生在品读中鉴赏美景,体悟哲理和情感,提高鉴赏、表达能力3、让学生在赏析过程中,学习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比较鉴赏等欣赏诗歌的方法教学重点:1、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鉴赏景物美2、缘景明情,品悟诗歌哲理和体悟诗歌感情教学难点:景、理、情的赏析教学方法:1、多媒体2、诵读赏析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无论是浪迹天涯的游子,还是空待闺中的思妇;抑或是征战沙场的将士人们抬头望月,总是心有感慨,或倾注爱恨,或寄托悲欢因而浩瀚的诗海中从来不乏优美的写月诗篇(老师引导学生自由背诵写月名句)在众多吟诵明月的诗歌中,有一篇被人称为“孤篇盖全唐”,那就是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二、自读诗文,整体感知思考:这首诗题为春江花月夜,作者具体写了哪些内容?学生边读边把握诗歌的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初步把握诗的主要内容:月下美景,月下哲理,月下情思三、赏析美景,把握情感(一)赏析美景1、要求:学生范读,其他学生划出写景的句子,并找出所写景物明确:春江、明月、花林、流霜、白沙、江天2、运用联想和想象,置身诗境,再现画面教师点评,总结学生结论,描绘画面学生齐读,再次感受月下美景3、概括景物特点月夜特点:幽美、朦胧、静谧、澄澈、空灵4、方法指导:鉴赏写景诗,不仅要捕捉画面,感悟美景,还要了解把握景物特点,把握诗人情思(二)、品悟月下哲理1、提出思考:面对美景,作者有怎样的感慨?明确:作者独立江畔,看到那轮孤月,引发了对宇宙人生的思索2、探究研讨古往今来,不少文人在面对美好河山,优美风光时都会思考宇宙与人生 (老师补充资料:曹植: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刘希夷: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苏轼: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张若虚: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学生讨论交流,比较前三位与张若虚对宇宙人生思考的异同明确:相同:感慨宇宙永恒不同:前三位感慨人生短暂,但张若虚礼赞人类生生不息,生命永恒3、诵读诗文4、方法指导:缘景明情,比较鉴赏(三)体悟月下情思1、解读诗歌情感方法指导:缘景明情明确:作者看到孤独的明月,待人的明月以及漂浮不定的白云,因而想到人间相思的游子思妇2赏析游子思妇的情思方法指导:找到直接抒情和借景抒情的句子,体悟情感学生自读,讨论交流,自由发言明确:思妇:离愁牵挂,游子:寂寞思归3、探究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把握月与情的关系,游子思妇:睹月思人,借月抒怀4、解读明月意象拓展:中国人的明月情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总结月亮意象的含义:思归怀人,离愁别恨5、反复吟诵,在读中再次感受游子思妇相思学生选择读写游子或者思妇的诗句教师点评齐读,感受相思四、鉴赏小结全诗以月为线索,将月与江、月与花、月与夜、月与人相结合,表达了诗人对春江花月夜大自然美景的赞美,对永恒的宇宙人生哲理的思索以及对人间至真至纯的爱情的讴歌,意境清新邈远五、美读诗文分析诗歌之后,学生对这首诗在景,理,情三部分的感情变化有很明确的把握教师引导他们感受诗歌跌宕起伏的音乐美就顺理成章教师范读学生再自读揣摩六、课堂总结她是朦胧的美,悲伤而轻盈;她是清纯的美,宁静而空灵;她是跨越时空的感动,她是穿透千年的哲思,她就是《春江花月夜》七、作业布置自读,背诵全诗欣赏春江花月夜教案篇二专题目标:1、能够感悟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春江花月夜》说课稿《春江花月夜》说课稿蚌埠九中陈俊安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春江花月夜》是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模块《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赏析示例课文。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是在高中学生古诗文学习的基础上,继续并深化古诗文的学习,引导学生积累并掌握古诗文鉴赏的方法。
第二单元的鉴赏方法是“置身诗境,缘景明情”,重在把握意象,发挥审美想象,体味中国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境美。
《春江花月夜》是本单元赏析示例课文,学好本课将为学习本单元“自主赏析”和“推荐作品”打下良好的基础。
2.课文内容分析《春江花月夜》突破了乐府旧题单纯写春情闺怨的局限,以旧题发新思,用不同凡响的艺术构思,将诗情、画意、哲理水乳交融为空灵邈远、令人心醉神迷的意境。
这首诗韵律和谐,意境纯美,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3.教学目标(1)说课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诗歌散文选修的课程目标:培养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2)三维目标知识和能:引导学生品味诗歌语言,赏析诗歌中的美景、哲理和离情。
过程和方法:引导学生以诵读为基础,通过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体味诗歌景、理、情水乳交融的意境美。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反复诵读中,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提高审美情趣。
4.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品味诗歌语言,赏析诗歌中的美景、哲理和离情。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以诵读为基础,通过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体味诗歌景、理、情水乳交融的意境美。
5.课时安排二.说教法情境设置法——教师要通过各种方式(如悠扬的音乐、诗意的课件、优美的教学语言等),为学生营造诗歌意境,这既能让课堂氛围生动,还能引领学生尽快进入诗歌意境;提问法——教师巧妙设疑,问题设置具有台阶性,让学生逐步达到学习目的;点拨法——教师对学生的思维进行点化,促进学生的思考和对问题的探究。
《春江花月夜》教案《春江花月夜》教案(精选15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春江花月夜》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春江花月夜》教案1【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能力。
(重点)2、通过置身诗境的方法,赏析本诗情景理浑然天成的诗情画意。
(重点)3、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领悟人生哲理。
(难点)【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由《春江花月夜》曲子导入。
二、作者及背景:1、张若虚唐代扬州人,初唐诗人。
与贺之章、张旭、包融齐名。
被誉为吴中四士。
曾任兖州兵曹。
他在诗风上厌恶六朝以来的空洞艳体,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远意境。
2、解题:《春江花月夜》为乐府诗。
作者吸取了南朝民歌的内容形式,以和谐的歌调,点染出祖国锦绣的江山。
探索宇宙的神奇奥妙。
描述了动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抒写了游子思妇离恨闺怨之情。
格调宛转优美,抒情幽怨缠绵,言之有物、开拓了诗歌的高远意境和格律,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统一,为写景、叙事、抒情融合一体的诗歌,铺垫了基础。
对诗歌的继承和发展,影响极为深远。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
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成大家”。
《春江花月夜》诗歌鉴赏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花城版)音乐四下第3课春江花月夜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春江花月夜》是花城版音乐教材中的一首经典曲目,它以我国著名的古典诗词《春江花月夜》为歌词,曲调优美,富有诗意。
这首歌曲描绘了春天的江景,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本节课中,我们将学习这首歌曲的演唱和欣赏,感受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二. 学情分析考虑到学生对音乐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审美需求,我对本节课的学情进行了如下分析:1.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音乐理论知识,如音高、节奏、和声等,具备一定的音乐欣赏能力。
2.学生对古典诗词有一定的了解,能够理解《春江花月夜》的歌词内涵。
3.学生对民族音乐感兴趣,愿意学习并了解民族音乐的特点。
4.部分学生可能对英文歌曲更感兴趣,对中文歌曲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三. 说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春江花月夜》的曲调和歌词,能够熟练演唱。
2.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欣赏能力,了解其艺术特点。
3.通过学习《春江花月夜》,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水平,培养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春江花月夜》的曲调和歌词,以及民族音乐的特点。
2.教学难点:理解和表达歌曲中的情感,熟练掌握民族音乐的演唱技巧。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示范法,教师先进行演唱,让学生跟随学习。
2.运用讲解法,讲解歌曲的背景、歌词内涵和民族音乐的特点。
3.采用分组练习法,让学生分组演唱,互相交流学习。
4.利用多媒体手段,播放《春江花月夜》的音频和视频,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简要介绍《春江花月夜》的背景和歌词内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唱:教师示范演唱,讲解歌曲的曲调和歌词,学生跟随学习。
3.欣赏:播放《春江花月夜》的音频和视频,让学生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
4.练习:分组演唱,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发音和演唱技巧。
5.展示:每组选出一名代表进行演唱,展示学习成果。
6.总结:讲解民族音乐的特点,引导学生关注和欣赏民族音乐。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春江花月夜》曲调:优美、富有诗意歌词:描绘春天江景,表达美好生活向往民族音乐特点:1.旋律: circular melodic line2.和声: sparse harmony3.节奏: flexible rhythm4.乐器: traditional instruments八. 说教学评价1.学生演唱《春江花月夜》的熟练程度。
《春江花月夜》说课稿浦城二中蔡剑虹一、说教材《春江花月夜》选自人教版高二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本册教材着重从鉴赏这一角度引导学生阅读一定数量的古诗文,培养鉴赏古诗文的浓厚兴趣,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教材包括三个单元古代诗歌,三个单元古代散文,每个单元分为三部分:赏析示例、自主赏析和推荐作品。
本课为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即赏析示例,本单元教学目标为掌握诗歌鉴赏的重要方法——“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即欣赏写景抒情类诗歌时,在反复吟诵的基础上,把握诗歌的主要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品味中国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境美。
《春江花月夜》这首诗有“孤篇盖全唐”之美誉,融景物、哲理和情感之美于一体,是进行“置身诗境,缘景明情”鉴赏指导的范例。
二、说学情学生在必修阶段已经了解了古代诗歌从《诗经》到唐诗宋词的发展脉络,初步学习了欣赏诗歌的方法。
选修课的学习将进一步扩大阅读量,拓展阅读面,并更系统地介绍鉴赏诗歌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学生已经在第一单元学习了“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探究诗旨。
本单元继续学习”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来把握诗境,作为第一篇课文,它还将为学生学习本单元“自主赏析”和“推荐作品”提供良好的示范.三、说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的地位、作用及学情分析,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知识目标:把握诗中的主要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品味诗歌意境。
能力目标:1. 提高学生诵读诗歌的能力;2. 赏析诗歌景、情、理相融的手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领会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激发和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诗歌的学习兴趣。
四、说教学重、难点诗歌鉴赏的重点是培养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把枯燥的、抽象的语言文字还原成立体的、生动的画面,从而把握隐藏在文本背后的内在情思。
因此我把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品味诗歌的意境美作为本节课的重点。
赏析诗歌的景、情、理相融的手法,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作为本节课的难点。
《春江花月夜》说课稿
《春江花月夜》说课稿蚌埠九中陈俊安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春江花月夜》是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模块《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赏析示例课文。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是在高中学生古诗文学习的基础上,继续并深化古诗文的学习,引导学生积累并掌握古诗文鉴赏的方法。
第二单元的鉴赏方法是“置身诗境,缘景明情”,重在把握意象,发挥审美想象,体味中国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境美。
《春江花月夜》是本单元赏析示例课文,学好本课将为学习本单元“自主赏析”和“推荐作品”打下良好的基础。
2.课文内容分析《春江花月夜》突破了乐府旧题单纯写春情闺怨的局限,以旧题发新思,用不同凡响的艺术构思,将诗情、画意、哲理水乳交融为空灵邈远、令人心醉神迷的意境。
这首诗韵律和谐,意境纯美,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3.教学目标(1)说课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诗歌散文选修的课程目标:培养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2)三维目标知识和能:引导学生品味诗歌语言,赏析诗歌中的美景、哲理和离情。
过程和方法:引导学生以诵读为基础,通过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体味诗歌景、理、情水乳交融的意境美。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反复诵读中,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提高审美情趣。
4.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品味诗歌语言,赏析诗歌中的美景、哲理和离情。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以诵读为基础,通过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体味诗歌景、理、情水乳交融的意境美。
5.课时安排二.说教法情境设置法——教师要通过各种方式(如悠扬的音乐、诗意的课件、优美的教学语言等),为学生营造诗歌意境,这既能让课堂氛围生动,还能引领学生尽快进入诗歌意境;提问法——教师巧妙设疑,问题设置具有台阶性,让学生逐步达到学习目的;点拨法——教师对学生的思维进行点化,促进学生的思考和对问题的探究。
三.说学法美读法——诵读是诗歌学习的首要方法。
诗是文字的音乐,有韵律节奏,有内在的音乐美,诵读的过程就是感知诗篇、体验诗情的过程。
联想和想象——诗歌是凝练的,具有画面美的特点。
所以鉴赏诗歌需要展开想象和联想。
学生在审美想象过程中,可以借助已有的生活体会和审美经验与诗人取得共鸣,也可通过联想进入诗人描绘的、自己却从未经历过的境界中获得新奇的审美体验。
讨论法——课堂讨论重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让学生在讨论中思考、在讨论中提高。
四.说教学过程(一)设计依据: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设计理念:美文要美教。
本设计将教学的视点放在一个“美”字上,用“美”来构建教学过程。
(二)导语设计1.江畔送客归来,月色正明。
小径如游动的梭,牵着花魂,织着花梦。
春夜的小风,撩起江面上雾的轻纱,送来涛的鼾声和浪的絮语……我不由得止步伫立,心头腾起一首诗,和着丝竹的缥缈清音,迷离着仙袂成举的缤纷与婀娜。
啊,张若虚,这就是你的《春江花月夜》! 2.古今评价《春江花月夜》一诗“孤篇压全唐”、“盛唐第一诗”、“春风第一花”、“孤篇横绝,竟为大家”,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三)合作探究:《春江花月夜》美在何处?
1.初读感知诗歌意境美。
2.再读把握诗歌内容。
月共潮生——春江月夜(景)孤月轮空——人生思考(理)楼月徘徊——思妇相思(情)落月西斜——游子离愁(情)
3.三读品味月之美。
(1)赏析月之美景置身诗境——脑海作画第一步:粗笔勾勒景物第二步:给景物着上色彩第三步:让画面动起来第四步:细节亮化(2)感悟月之哲理“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
” (曹植《送应氏》)“人生若晨露,天地邈悠悠。
” (阮籍《咏怀》)“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苏轼《前赤壁赋》)“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学生讨论并比较张若虚的宇宙人生哲理与曹植、阮籍等人的有什么不
同?张若虚为什么“哀而不伤”?从诗人所处的时代看,初唐后期,朝廷借统一之雄风,南战北伐,东征西讨,培养了一种昂扬向上,意气风发的民族心态。
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弥漫在初唐、盛唐的文人士大夫群体中,生命的永恒价值就植根于当下的现实生活。
积极入世,以天下为己任,这本来就是文人士大夫“学而优”的初衷。
然而时光荏苒功名未就,面对滔滔江水,皎皎孤月,诗人的宇宙意识中浮现了大唐的时代风貌。
诗人哀而不伤,有所解脱——个体生命的短暂须臾融入到群体生命的连绵不绝。
(3)品味月之离情思妇相思:楼月徘徊、妆镜台、卷、拂、鱼龙、鸿雁游子离愁:落花、江水、残月、海雾、江树(四)读课堂小结。
总结方法: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回答问题:《春江花月夜》美在何处?美在诗歌和谐婉转的韵律,美在春江月夜迷人的景色,美在思想深邃的哲理,美在缠绵浓郁的离情,更美在景、理、情水乳交融的意境!(五)作业设计比较阅读:《春江花月夜》和张九龄的《望月怀远》,可从意象、意境、题材、主题等方面任选一个方面进行探究。
五.板书设计楼月徘徊理孤月轮空情美景落月西斜月共潮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