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能农业区位论概
- 格式:doc
- 大小:136.50 KB
- 文档页数:9
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主要内容1)基本经济分析农业经营者在单位面积土地上获得的最大利润为:P农业生产成本为: E农产品的市场价格:V农产品的运输费用:T他们之间的关系为:P=V—(E+T)由于V(农产品的唯一销售市场是城市,在一定时期内,同一种农产品的市场价格是相同的)和E(发展农业生产的条件完全相同,即均质的假设)是常数,因此V-E也是常数,故有:P+T=V-E=K=常数意义:要想利润最大化,只有将运费最小化.由此得出杜能农业区位理论主要要解决的问题:如何布局,使农业生产达到运费最小,从而使利润最大化。
2)杜能圈的六种耕作制度由内而外划分为六个区域:自由农作区,林业区,谷物轮作区,草田轮作区,三圃农作制区,畜牧业区3)修正模型修正原假设1:农业生产的条件不均质修正原假设3:交通工具多样化,除了马车外还有河运等修正原假设1:大城市周围除了农村外,还有许多的小城市(城市不唯一工业区位理论奠基人:德国经济学家韦伯核心思想:是通过对运输、劳动力及集聚因素相互作用的分析与计算,找出工业品的生产成本的最低点,作为配置工业企业的理想区位。
假设条件1)研究的对象是一个均质的国家或地区2)原材料产地已知3)消费为已知4)劳动力已知且充足5)运费是重量和距离的函数6)同一产品以运输成本定向的工业区位分析前提假设:影响因素只有一个即运费韦伯认为:工业企业应选在原料和制成品两者的总运费最小的地方运费的大小取决于:运输距离和货物重量比例关系:运费与运输距离和货物重量成正比关系韦伯将工业原料分为:遍布性原料(到处都有的原料):对工业区位影响不大;限地性原料(分布在某些固定地点的原料):对工业区位模式产生重大影响。
韦伯提出原料指数的概念:指需要运输的限地性原料及其重量和制成品重量的比值,即有:原料指数=限地性原料总重量÷制成品总重量原料指数的不同将导致工业区位的趋向不同,因此,当在原料指数不同的情况下,只有在原料、燃料与市场之间找到最小运费点,才能找到工业的理想区位。
杜能农业区位论概述引言区位论是现代地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其研究对象是地理区位对经济活动和发展的影响。
农业作为全球重要的经济活动之一,其区位选择对于农业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以杜能农业区位论为研究对象,对其概述进行分析和讨论。
杜能农业区位论的提出杜能农业区位论是中国学者杜能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一个理论框架,主要研究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和农业发展的空间结构。
该理论在中国乃至国际地理学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杜能农业区位论的基本原理杜能农业区位论的基本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农业区位选择的要素杜能认为,农业区位选择受到一系列要素的制约,包括自然地理要素、人文要素和经济要素等。
自然地理要素是农业区位的基础,包括气候、土壤、地形等因素。
这些因素直接影响着农业生产的效益和可行性。
人文要素包括人口分布、基础设施和交通网络等,这些因素对于农产品销售和物流运输具有重要的影响。
经济要素包括市场需求、价格水平等,在农业区位选择中也起到关键的作用。
区位选择的决策规则杜能提出了一套区位选择的决策规则,包括成本最小化原则、利益最大化原则和风险最小化原则等。
成本最小化原则指农业生产者在选择区位时,应该尽量减少生产成本,包括土地租金、运输成本、劳动力成本等。
利益最大化原则强调农业生产者应该选择能够获得最高利润的区位。
风险最小化原则指农业生产者在选择区位时,应该尽量避免自然灾害和市场波动等风险。
农业发展的空间结构杜能认为,农业发展的空间结构受到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不同的农业区位选择会导致不同的农业发展格局。
在农业发展的空间结构上,杜能提出了几种典型的模式。
首先是集约型模式,即集中农业资源,形成规模化的农业生产,提高生产效率。
其次是分散型模式,即将农业资源分散开来,形成小规模的农业生产,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还有一种混合型模式,即在某些区域实行集约型农业,而在另一些区域实行分散型农业。
杜能农业区位论的研究应用杜能农业区位论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杜能农业区位论在上海的应用杜能农业区位论是由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杜能提出的,是一种以区位分析为基础的农业发展战略。
该论述认为,农业发展的核心是要选取适宜的地理位置,以满足农产品的市场需求和生产条件。
在上海这样的大都市中,杜能农业区位论的应用可以为本地农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一、上海的农业资源上海市虽然是一个高度城市化的地区,但是它的农业资源并不容忽视。
上海市境内有大片的农田和丰富的水资源,同时还有完备的基础设施和交通网络,这些都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此外,上海也有着庞大的消费市场,在城市化进程中,市民对于优质、有机的农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而这也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二、杜能农业区位论在上海的应用杜能农业区位论适用于农业产业的布局和规划,可以帮助农业企业选择适宜的地理位置,以实现最大的收益。
在上海,农业企业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和地理条件,选择合适的发展方向。
首先,农业企业应该选择交通便捷的区域,以方便农产品的运输和销售。
其次,农业企业应该选择适宜的土地和气候条件,以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
最后,农业企业应该结合市场需求,选择适宜的农产品种植,以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
三、上海农业的发展潜力虽然上海市的农业发展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但是它的发展潜力也是不可忽视的。
首先,上海市拥有庞大的消费市场,这为农产品的销售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其次,上海市政府一直致力于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这也为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最后,在国家农业产业政策的支持下,上海市的农业产业也将得到更大的发展机遇。
四、结语杜能农业区位论是一种实用的农业发展战略,可以帮助农业企业选择适宜的地理位置,以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
在上海这样的大都市中,杜能农业区位论的应用可以为本地农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同时,上海市的农业发展也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机遇,这需要农业企业和政府共同努力,以实现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章农业与⼯业区位理论第⼀节杜能农业区位理论⼀、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背景与⽬的背景:企业型农业的成⽴时代。
19世纪德国乃⾄整个欧洲的社会历史背景复杂,⽣产⼒状况呈现⼤变⾰的趋势,企业型农业开始成⻓。
杜能,他本⼈是⼀个农业资本家,(德)1783-1850,以下简称杜能)于1826年出版了《孤⽴国》⼀书,⾸次系统地阐述了农业区位理论的思想,奠定了农业区位理论的基础。
⽬的:农业⽣产⽅式的地域配置原则。
泰尔:合理农业论——以轮作式农业⽣产⽅式全⾯取代三圃式农业⽣产⽅式(⿊⻨区、⼤⻨区、休闲轮作区)杜能:圈层式农业区位理论——不同地⽅对中⼼城市距离远近所带来的运费差决定着不同地⽅农产品纯收益或“经济地租”⼤⼩,将形成以城市为中⼼,由内向外呈同⼼圆分布的六个农业地带⼆、杜能农业区位理论概要1、理论前提(“孤⽴国”的假设条件)肥沃的平原中央只有⼀个城市;不存在可⽤于航运的河流与运河,⻢⻋是唯⼀的交通⼯具;⼟质条件⼀样,任何地点都可以耕作且收成相同;距城市80km之外是荒野,与其它地区隔绝;⼈⼯产品供应只来源于中央城市,⽽城市的⻝物供给则只来源于周围平原;矿⼭和⻝盐坑都在城市附近;此外,追求利益最⼤化也是其重要的前提条件。
2、形成机制地租收⼊公式如下:R=PQ-CQ-KtQ=(P-C-Kt)QR——地租收⼊;P——农产品的市场价格;C——单位农产品的⽣产成本;Q——农产品的⽣产总量(等同于销售总量);K——为⽣产地距城市(市场)的距离;t——农产品的运费率。
两点结论:(1)在“杜能条件下”同⼀产品的地租只与Kt(运费)有关;(2)运费不能⽆限制增加,否则要改变经营⽅式(R不能为负)地租曲线当地租收⼊为零及以下时,即使耕作技术可能,经济上也不合理,因⽽零地租点成为农作物的耕作极限点。
由市场点(运费为零)到耕作极限点的地租收⼊数值连结曲线被称为地租曲线。
每种作物都有⼀条地租曲线,其斜率⼤⼩由运费率决定,不容易运输的农作物⼀般斜率较⼤,相反则较⼩。
杜能的农业区位论主要内容杜能的农业区位论主要是指在农业生产中,地理位置对于农业生产的影响。
农业区位论是农业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的是农业生产的地理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以及不同地理位置的农业生产特点和优劣势。
农业区位论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农业生产的地理分布规律农业生产的地理分布规律是指不同地理位置的农业生产特点和优劣势。
在不同的地理位置,由于气候、土壤、水资源等自然条件的不同,农业生产的特点也不同。
例如,南方气候温暖湿润,适宜种植水稻、茶叶、烟草等作物;而北方气候寒冷干燥,适宜种植小麦、玉米、大豆等作物。
此外,不同地区的土壤肥力、水资源等也会影响农业生产的特点和优劣势。
二、农业生产的影响因素农业生产的影响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主要包括气候、土壤、水资源等,而人为因素主要包括政策、市场、技术等。
政策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很大,例如政府的农业补贴政策、农业保险政策等都会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
市场因素也是影响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例如市场需求、价格波动等都会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
技术因素也是影响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例如新技术的应用、农业机械化等都会影响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三、农业生产的特点和优劣势不同地理位置的农业生产具有不同的特点和优劣势。
例如,南方气候温暖湿润,适宜种植水稻、茶叶、烟草等作物,但由于气候湿润,容易发生病虫害,需要加强防治;而北方气候寒冷干燥,适宜种植小麦、玉米、大豆等作物,但由于气候干燥,需要加强灌溉。
此外,不同地区的土壤肥力、水资源等也会影响农业生产的特点和优劣势。
四、农业区位的优化农业区位的优化是指通过调整农业生产的地理分布,使农业生产更加高效、可持续发展。
农业区位的优化需要考虑自然条件、市场需求、政策支持等因素,通过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实现农业生产的优化。
例如,在南方地区,可以通过加强防治病虫害、提高水稻品质等措施,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在北方地区,可以通过加强灌溉、推广新技术等措施,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主要内容•相关推荐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主要内容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主要内容1.杜能区位理论的基本经济分析。
杜能根据其理论前提,认为市场上农产品的销售价格决定农业经营的产品和经营方式;农产品的销售成本为生产成本和运输成本之和;而运输费用又决定着农产品的总生产成本。
因此,某个经营者是否能在单位面积土地上获得最大利润(P),将由农业生产成本(E)、农产品的市场价格(V)和把农产品从产地运到市场的费用(T)三个因素所决定,它们之间的变化关系可用公式表示为:P=V-(E+T)按照杜能理论的假设前提进一步分析,“孤立国”中的唯一城市是全国各地商品农产品的唯一销售市场,故农产品的市场价格都要由这个城市市场来决定。
因此,在一定时期内“孤立国”各种农产品的市场价格应是固定的',即V是个常数。
杜能还假定,“孤立国”各地发展农业生产的条件完全相同,所以各地生产同一农产品的成本也是固定的,第一文库网即E也是个常数。
因此,V与E之差也是常数,故上式可改写成:P+T=V-E=K上式中K表示常数,也就是说,利润加运费等于一个常数。
其意义是只有把运费支出压缩为最小,才能将利润增至最大。
因此,杜能农业区位论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归为一点,就是如何通过合理布局使农业生产达到节约运费,从而最大限度地增加利润。
2.杜能圈。
根据区位经济分析和区位地租理论,杜能在其《孤立国》一书中提出六种耕作制度,每种耕作制度构成一个区域,而每个区域都以城市为中心,围绕城市呈同心圆状分布,这就是著名的“杜能圈”。
第一圈为自由农作区,是距市场最近的一圈,主要生产易腐难运的农产品。
第二圈为林业区。
本圈主要生产木材,以解决城市居民所需薪材以及提供建筑和家具所需的木材。
第三圈是谷物轮作区。
本圈主要生产粮食。
第四圈是草田轮作区。
本圈提供的商品农产品主要为谷物与畜产品。
第五圈为三圃农作制区,即本圈内1/3土地用来种黑麦,1/3种燕麦,其余1/3休闲。
一、杜能农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杜能(Johan Heinrich von Thunen,1783—1850)于1826年完成了《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以下简称《孤立国》)一书,奠定了农业区位理论的基础。
(一)背景:寻求企业型农业时代的合理农业生产方式杜能农业区位理论是当时德国(普鲁士)社会经济背景下的产物。
19世纪初,普鲁士进行了农业制度改革,所有的国民都可拥有动产,并可自由分割及买卖。
取缔了所有依附于土地所有者的隶属关系,农民在法律上成为自由农民,可独立支配属于自己的农场。
尽管这种农业制度改革,取消了贵族阶级的许多特权,但贵族却成为大的土地所有者,并由此成了独立的农业企业家。
同时,由于土地的自由买卖关系,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农业劳动者。
由农业企业家和农业劳动者构成的农业企业式经营在此时期出现,因此可以说杜能著《孤立国》的时代是企业型农业建立的时代。
那么企业型农业建立时代的合理农业生产方式又是什么呢?这是杜能试图要解答的主要问题。
(二)目的:探索农业生产方式的地域配置原则杜能著《孤立国》的时代,在普鲁士的农业领域,著名的农业学家泰尔(A .D.Thaer,1757—1828)的合理农业论占主导地位。
泰尔提出为改变普鲁士农业的落后状况,应该在普鲁士全面取代三圃式农业生产方式而改为轮作式农业生产方式。
针对上述泰尔的合理农业论,杜能的《孤立国》试图论证对于各地域而言,并非轮作式农业一定都有利这一观点。
从而提出合理经营农业的一般地域配置原则。
杜能为了弄清这一问题,从一个假想空间,即“孤立国”出发,探索合理农业生产方式的配置原则。
为了研究的需要,杜能本人从1810年起在德国梅克伦堡购置了特洛农场。
十多年的农业经营数据他都详细地记载下来,成为他用来检验自己提出的假说的数据基础。
根据农场水平的数据检验后,杜能建立起了著名的农业区位论。
二、杜能农业区位论概要(一)理论前提杜能对于其假想的“孤立国”,给定了以下六个假定条件:1.肥沃的平原中央只有一个城市;2.不存在可用于航运的河流与运河,马车是唯一的交通工具;3.土质条件一样,任何地点都可以耕作;4.距城市50英里之外是荒野,与其它地区隔绝;5.人工产品供应仅来源于中央城市,而城市的食物供给则仅来源于周围平原;6.矿山和食盐坑都在城市附近。
于是产生了下面两个问题:第一,在这样一种关系下,农业将呈现怎样的状态;第二,合理经营农业时,距离城市的远近将对农业产生怎样的影响。
换句话说,即为了从土地取得最大的纯收益,农场的经营随着距城市距离的增加将如何变化。
孤立国的前提条件除上述给定的六个外,从需要解答的问题中可知,企业经营型农业是追求利益最大化(即合理的)的农业,因此,追求利益最大化也是其重要的前提条件。
杜能考察问题的方法是“孤立化的方法”。
利用这一方法是为了排除其它要素(像土质条件,土地肥力,河流等)的干扰,而只探讨一个要素(即市场距离)的作用。
即不考虑所有的自然条件差异,而只是考察在一个均质的假想空间里,农业生产方式的配置与距城市距离的关系。
这种研究方法即我们通常所利用的两种基本科学方法(演绎和归纳法)之一的演绎方法。
(二)形成机制根据前述各种假设,以及运费与距离及重量成比例,运费率因作物不同而不同,农产品的生产活动是追求地租收入最大的合理活动等前提条件,杜能给出的一般地租收入公式如下:R=pQ-CQ-KtQ=(P-C-Kt)Q式中:R地租收入;P农产品的市场价格;C农产品的生产费;Q农产品的生产量(等同于销售量);K距城市(市场)的距离;t农产品的运费率。
地租收入R对同样的作物而言,随距市场距离增加的运费增多而减少。
当地租收入为零时,即使耕作技术可能,经济上也不合理,而成为某种作物的耕作极限。
在市场(运费为零)点的地租收入和耕作极限连结的曲线被称为地租曲线。
每种作物都有一条地租曲线,其斜率大小由运费率所决定,不容易运输的农作物一般斜率较大,相反则较小。
杜能对所有农业生产方式的土地利用进行计算的结果,得出各种方式的地租曲线的高度以及斜率(图3-1上部)。
因农产品的生产活动,是以追求地租收入为最大的合理活动,所以农场主选择最大的地租收入的农作物进行生产,从而形成了农业土地利用的杜能圈结构(图3-1下部)。
(三)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配置原则如图3-1所示,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配置,一般在城市近处种植相对于其价格而言笨重而体积大的作物,或者是生产易于腐烂或必须在新鲜时消费的产品。
而随着距城市距离的增加,则种植相对于农产品的价格而言运费小的作物。
在城市的周围,将形成在某一圈层以某一种农作物为主的同心圆结构。
随着种植作物的不同,农业的全部形态随之变化,将能在各圈层中观察到各种各样的农业组织形式。
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依次为自由式农业、林业、轮作式农业、谷草式农业、三圃式农业、畜牧业这样的同心圆结构。
1.第一圈——自由式农业圈。
为最近的城市农业地带,主要生产易腐难运的产品,如蔬菜、鲜奶。
由于运输工具为马车,速度慢,且又缺乏冷藏技术,因此需要新鲜时消费的蔬菜,不便运输的果品(如草莓等),以及易腐产品(如鲜奶等)等就在距城市最近处生产,形成自由式农业圈。
本圈大小由城市人口规模所决定的消费量大小而决定。
2.第二圈——林业圈。
供给城市用的薪材、建筑用材、木炭等,由于重量和体积均较大,从经济角度必需在城市近处(第二圈)种植。
3.第三圈——轮作式农业圈。
没有休闲地,在所有耕地上种植农作物,以谷物(麦类)和饲料作物(马铃薯、豌豆等)的轮作为主要特色。
杜能提出每一块地的六区轮作,第一区为马铃薯,第二区为大麦,第三区为苜蓿,第四区为黑麦,第五区为碗豆,第六区为黑麦。
其中耕地的50%种植谷物。
4.第四圈——谷草式农业圈。
为谷物(麦类)、牧草、休耕轮作地带。
杜能提出每一块地的七区轮作。
同第三圈不同的是总有一区为休闲地,七区轮作为第一区黑麦,第二区大麦,第三区燕麦,第四区、五区、六区为牧草,而第七区为荒芜休闲地。
全耕地的43%为谷物种植面积。
5.第五圈——三圃式农业圈。
此圈是距城市最远的谷作农业圈,也是最粗放的谷作农业圈。
三圃式农业将农家近处的每一块地分为三区,第一区黑麦,第二区大麦,第三区休闲,三区轮作,即为三圃式轮作制度。
远离农家的地方则作为永久牧场。
本农业圈内全部耕地中仅有24%为谷物种植面积。
6.第六圈——畜牧业圈。
此圈是杜能圈的最外圈,生产谷麦作物仅用于自给,而生产牧草用于养畜,以畜产品如黄油、奶酪等供应城市市场。
据杜能计算本圈层位于距城市51~80km处。
此圈之外,地租为零,则为无人利用的荒地。
三、杜能农业区位论的应用研究杜能农业区位论尽管是在众多的理论前提下演绎出的一般性理论,但由于抓住了问题的本质,可以用此理论来解释许多现实的土地利用。
主要研究实例涉及宏观尺度(国家或大洲范围)、中观尺度(城市范围)以及微观尺度(农村聚落范围)。
宏观尺度的研究事例有乔纳森的研究。
他综合欧洲的人口密度,各种农作物、家畜、水果的分布与农业景观,以西北欧为中心划分出七大地带。
分别为第一地带(温室、花卉),第二地带(园艺、果品、马铃薯、烟草),第三地带(奶酪制品、肉用牛羊、饲料、纤维用亚麻),第四地带(普通农业地带),第五地带(面包用谷物、油用亚麻),第六地带(牧场),而第七带则为森林(图3—2)。
真正意义上的杜能圈结构是以市场(大城市)为中心的城市周围地区的土地利用分布的圈层形态。
但由于完全符合《孤立国》条件的地域,在现实中很难找到,因此,严密地与杜能环相符合的研究事例较少,但类似杜能环的研究成果事例却有一些。
如80年代初,上海市郊区的农业类型围绕城区形成四个圈域:第一圈为距市中心10km以内,以蔬菜、奶牛、花卉为主的圈层;第二圈为距市中心10~20km之间,是以棉花、蔬菜、奶牛、自给性粮食生产为主的圈层;第三圈为距市中心20~35km之间,是以商品粮、棉花、季节性蔬菜为主的圈层;而第四圈为距市中心35km以外地区,以商品粮、棉花、渔业和奶牛为主的圈层。
从整体来看,大致可反映出杜能的环状结构来。
另外,北京市郊区也有同样的圈层结构表现,近郊区为蔬菜、鲜奶、蛋品;远郊区内侧为粮食和生猪,外侧为粮食、鲜瓜果、林木;而外围山区则为林业、牧业和干果。
纳瓦佛等人的研究表明,在发展中国家存在有以农村聚落为中心的同心圆状土地利用形态,从而验证了微观尺度的杜能圈模式。
在中部非洲卢旺达的丘陵地带,围绕农村居住聚落呈现同心圆状的土地利用状态。
即从内向外,依次为:①居住聚落;②芭蕉林;③内侧耕地,无休闲地,集约度高;④咖啡栽培地;⑤外侧耕地,有休闲地,集约度低;⑥丘陵冲积地上的耕地;⑥A为雨季也耕作的相对干燥地;⑥B只有旱季才耕作的低湿耕地(图3—3)。
这种围绕农村聚落为中心的土地利用形态是基于节约时间而出现的,即费时的耕作布局在村落附近。
四、杜能农业区位论的意义(一)农业地理学上的意义杜能农业区位论揭示了即使在同样的自然条件下,也能够出现农业的空间分异。
这种空间分异源于生产区位与消费区位之间的距离,致使各种农业生产方式在空间上呈现出同心圆结构。
除此之外,还有对于农业地理学而言具有同样重要意义的两个原理:第一是不存在对于所有地域而言的绝对优越的农业生产方式,也即只存在农业生产方式的相对优越性;第二是距市场越近,单位面积收益越高的农业生产方式的布局是合理的,由此而形成的农业生产方式布局,从农业地域总体上看收益最大。
总而言之,杜能农业区位论的重要贡献在于对农业地域空间分异现象进行的理论性、系统性的归纳总结。
(二)经济区位研究上的意义杜能农业区位论对经济区位研究而言,其孤立化的研究思维方法,最具重要意义。
这种方法对于韦伯以及克里斯塔勒等后来的区位理论研究者有很大影响与启发。
同时,杜能第一次从理论上系统地阐明了空间摩擦对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不仅仅用此原理可说明农业土地利用,对于其它土地利用仍然有效,是土地利用一般理论的基础。
五、理论与现实孤立国条件下的杜能圈,是一种完全均质条件下的理论模式。
杜能本人也意识到完全的“孤立国”在现实中很少存在,首先他考察了河流的影响,其次考察了其它小城市的影响,进而考察了谷物价格和土质的影响。
在孤立国内,若有一条可以通航的河流存在,由于航运价格大大低于马车运费(杜能假定航运费仅为马车运费的1/10),那么沿河农场距市场(城市)161km的谷价仅相当于距市场(城市)16km的非沿河农场。
距河岸8km且距市场(城市)161km的农场也仅相当于孤立国中距市场(城市)24km的农场。
由此导致有通航河流存在时,同心圆模式成为沿河流伸展的狭长型分布模式(图3—4)。
当孤立国内不仅有一个大城市,还有其它小城市的情况下,小城市周围的农场需供应小城市农产品,同时小城市需供应周围地区农业生产资料,从而形成以小城市为中心的独立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