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法司法解释(三)第七条规定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6
有关新婚姻法律的论文人们把婚姻称为姻缘关系,现代人们越来越重视这一关系。
姻缘关系是家庭的核心,它主宰着家庭的命运。
而家庭建设,又关系到人类的文明和社会的安定。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新婚姻法律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新婚姻法律的论文范文一:浅析新婚姻法的改革对社会的影响及意义论文摘要我国的婚姻法与人们群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在调整改善婚姻关系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具有积极意义。
在婚姻法最新的司法解释公布出台以后,有关法律条文在全社会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与讨论。
本文通过对该法律条文的解读,分析了新婚姻法内容的改革对社会的影响与意义。
论文关键词新婚姻法司法解释社会影响在2011年8月13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三)》正式颁布实施,在社会上引起巨大的反响和舆论。
这一部百姓口中所谓的新婚姻法的最新司法解释针对目前社会中存在的婚姻问题,新增设了一些条款和规定,其根本目的在于调整改善现代婚姻家庭关系。
该司法解释中与房产分割部分有关的内容尤其引人关注,在《婚姻法》最新司法解释中,首次明确提出离婚案件中如果夫妻其中一方在婚前通过贷款购买的不动产应归产权登记方所有;婚后其中一方父母出资给子女购买的不动产并且登记在子女名下的,应当认定为夫妻其中一方的个人财产。
就是这条规定引起了社会广泛议论,同时也从中看到我国婚姻家庭关系随着社会发展发生了巨大改变;客观体现了新时代孕育出的现代婚姻观,并且会在以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推动和促进婚姻观念改变。
一、《婚姻法》最新司法解释的出台(一)进一步完善夫妻财产制度最新出台的《婚姻法司法解释(三)》对夫妻财产制度进行了进一步完善并作出较大修改,进一步明确了夫妻个人财产的范围,加强对个人财产的保护:(1)首次明确规定夫妻间一方的个人财产在婚后产生的自然增值不属于共同财产;(2)首次明确规定在离婚案件中如果夫妻其中一方在婚前通过贷款购买的不动产应归产权登记方所有。
吴晓芳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三)(以下简称《婚姻法司法解释》(三))于2011年8月13日施行后,至今已经2年多了,刚出台时引起激烈的争论,几乎到了全民热议的地步。
静下心来仔细考虑,发现不少争议的问题源于对解释条文的理解不同,现就《婚姻法司法解释》(三)适用中的一些疑难问题进行梳理和探讨,以期对婚姻家庭案件的审判实践有所裨益。
一、关于婚后父母为子女出资购房的处理问题《婚姻法司法解释》(三)出台后,对第7条的争议最大,有人称之“违法”,有人认为该条对保护妇女权益极为不利。
究其缘由在于,许多人将婚后父母部分出资为子女购房的情形也纳入到第7条的适用范围。
其实,从第7条规定的内容来看,我们从字面语法上简单理解,“婚后由一方父母出资为子女购买”是对后面“不动产”的修饰,是一个定语,它所强调的是不动产,赠与标的物是不动产而非出资。
第7条并没有“婚后用夫妻共同财产还贷”或“婚后用夫妻共同财产部分出资”的用语,适用第7条第1款的前提条件是:其一,一方父母全额出资且产权登记在出资人子女名下的;其二,购买不动产的目的是“为子女”,而非为父母本身。
现实生活中,有的父母可能出于子女单位能够报销相关物业费、暖气费等原因,也有的考虑到将来可能发生的遗产税等问题,将父母自己出资购买的不动产登记在子女名下,实际上并无赠与子女的意思表示。
父母挂子女之名购房,用子女的名义登记产权,但实际是父母本身的财产,没有赠与的真实意思。
审判实践中应区分“赠与”与“挂名”的实际情况,否则离婚时因挂名登记导致父母与子女之间争夺产权,极有可能损害父母的切身利益。
《婚姻法司法解释》(三)第7条关注的重点是,在有关证据认定父母出资购房系赠与行为时,该房屋究竟应视为只对自己子女一方的赠与还是对夫妻双方的赠与?实质上是如何解读《婚姻法》第18条第3项规定的“遗嘱或赠与合同中确定只归夫或妻一方的财产”,其中的“确定”一词是解读的关键。
Life is like sailing on the sea in the dark. Only a lighthouse can find its way.勤学乐施积极进取(页眉可删)新婚姻法解释三第七条规定的内容是什么新婚姻法解释三第七条规定的内容是结婚以后由一方父母出资为子女购买的房产,并且房产证上写的也是自己子女的名字,这种情况是属于当事人的个人财产,在离婚的时候,另一方就不能要求分割该套房产了。
所以,不见得婚后购买的房子就一定是夫妻共有房产了。
新婚姻法解释三第七条规定的内容是什么?第七条婚后由一方父母出资为子女购买的不动产,产权登记在出资人子女名下的,可按照婚姻法第十八条第(三)项的规定,视为只对自己子女一方的赠与,该不动产应认定为夫妻一方的个人财产。
在离婚时,房屋如何分割就成为离婚时焦点问题。
在实践中,离婚时房屋分割的情况相当复杂。
分述如下:(一)夫妻一方婚前购买的房屋,且付清全部房款,应属于一方的婚前财产,离婚时,另一方无权要求分割。
1、婚前取得产权证的。
《婚姻法》规定:一方的婚前财产,为夫妻一方的财产。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婚姻法》司法解释(一)同时规定:夫妻一方所有的财产,不因婚姻关系的延续而转化为夫妻共同财产。
既然夫妻一方婚前付清了全部房款,并取得了房产证,那么该房屋无疑是婚前财产。
所以,离婚时,另一方无权要求分割。
2、婚后取得产权证的还是属于一方的婚前财产,离婚时,另一方无权要求分割。
产权证虽然是物权凭证,但并不意味婚后取得产权证的房屋就应当是婚后财产,关键看出资情况,既夫妻一方在婚前是否已付清全部房款,既对房屋权利是在婚前取得的。
(二)婚后夫妻一方以个人婚前财产购买的房屋,应属于一方的婚前财产,离婚时,另一方无权要求分割。
这涉及夫妻一方用婚前个人积蓄或资金来源于个人婚前财产购买的房屋的归属问题,由于这只是原有财产价值存在形态发生了变化,其价值取得始于婚前,既所谓“万变不离其宗”,故应当认定为一方的个人财产,离婚时,另一方无权要求分割。
法学婚姻法毕业论文法学中的婚姻法是以调整婚姻关系为主,同时涉及家庭关系方面的各种重要问题。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法学婚姻法毕业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法学婚姻法毕业论文篇1论婚姻法的精神摘要:本文分析了作为调整婚姻家庭关系的婚姻法应具备的法律精神,针对婚姻法解释(三)出台以后引起的诸多争议,探求解释(三)所体现的契约精神、公平正义以及维护基本人权、效率等法律精神。
关键词:婚姻法解释三法律精神共同财产自有制度以来,婚姻就是一个经久不衰的问题。
“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这一直是人们对婚姻的美好理想,人们始终寄予了对幸福的最大渴望。
但是现实中,很多人并不把爱情当做婚姻的终极追求,并且越来越多的人在挑战道德的底线,甚至法律的底线。
如何引导正确的婚恋观,成为婚姻立法的精神导向。
一、婚姻法应该具备的精神法律精神是规则的道德范畴,是法律的灵魂和精神。
德国著名学者拉伦茨在探讨法伦理性的原则时,将其描述为“在从事法律规范时指示方向的标准,依凭其固有的信服力,其可以正当化法律性的决定。
作为‘实质的法律思想’,其系法理念在该当历史发展阶段中的特殊表现,并借助立法及司法(特别是司法)而不断具体化。
”[1]它反映立法主体在把立法指导思想与立法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特别注重什么,是执政者法律意识和法律制度的重要反映。
作为调整婚姻家庭关系方面最重要的法之一的婚姻法,从提高婚姻家庭生活质量角度对家庭婚姻关系进行约束。
这些行为规范无不渗透着婚姻法,甚至是社会主义法治的目标,即公平正义、契约精神与人权保护。
(一)公平正义精神社会主义法治以公平正义为重要目标,追求公平正义已经是一个古老的社会理想。
对于正义的理解每个人的回答都不尽相同。
著名的社会法学家庞德说:“在伦理学上,我们可以把正义堪称是一种个人美德或是对人类需要的一种合理、公平的满足;在经济学和政治学上,我们可以把社会正义说成是一种与社会理想相符合,足以保证人们的利益和愿望的制度;在法学上,我们讲的执行正义(或法律)是指在有政治组织的社会中,通过这一社会的法院来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安排人们的行为;现代法哲学的著作家们也一直把他解释为人与人之间的理想关系。
第1篇摘要:本文以某离婚纠纷案为切入点,对婚姻法的相关规定进行解读,分析了该案例中涉及的法律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建议。
通过对案例的深入剖析,旨在为类似案件提供参考,以促进我国婚姻家庭关系的和谐稳定。
一、案例背景某离婚纠纷案,原告甲与被告乙于2010年登记结婚,婚后育有一子。
婚后不久,甲发现乙有外遇,且对家庭不负责任。
甲多次与乙沟通,但乙始终不思悔改。
2016年,甲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
二、案件焦点1. 婚姻法关于离婚的规定2. 婚姻法关于离婚经济补偿的规定3. 婚姻法关于子女抚养权的规定三、法律分析1. 婚姻法关于离婚的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三十二条规定:“夫妻一方要求离婚的,可以由本人或者委托代理人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
”在本案中,甲作为原告,有权向人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
法院在受理案件后,应当依法进行审理。
2. 婚姻法关于离婚经济补偿的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四十二条规定:“离婚时,一方因抚育子女、照料老人、协助另一方工作等付出较多义务的,离婚时有权要求对方给予适当补偿。
”在本案中,甲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为家庭付出较多义务,包括抚育子女、照料老人等。
因此,甲有权要求乙给予适当的经济补偿。
3. 婚姻法关于子女抚养权的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三十八条规定:“离婚后,哺乳期内的子女,以随哺乳的母亲抚养为原则。
哺乳期后的子女,由双方协商确定;协商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根据子女权益和双方具体情况判决。
”在本案中,甲与乙对于子女抚养权存在争议。
根据法律规定,哺乳期内的子女应随哺乳的母亲抚养。
因此,法院在判决时应优先考虑甲的抚养权。
四、解决建议1. 加强法律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2. 完善婚姻法相关条款,明确离婚经济补偿的标准3. 重视子女抚养权问题,保障未成年子女的合法权益4. 加强法院审理离婚案件的质量,确保案件公正、公平五、结论某离婚纠纷案涉及婚姻法中的离婚、经济补偿、子女抚养权等问题。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婚姻法》司法解释(三)的解释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发言人孙军工(2011年8月12日)各位记者:大家上午好!今天新闻发布会的主题是向各位通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三)》(以下简称《婚姻法解释(三)》)的有关情况。
为更加准确地体现立法本意,更加全面客观地了解处理婚姻家庭纠纷的意见和建议,最高人民法院于2010年11月15日至2010年12月15日,通过中国法院网和人民法院报公布了《婚姻法解释(三)》的征求意见稿,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共收到反馈意见9974条,书面来信181封。
中国法学会婚姻法学研究会等17家单位专门召开了有关研讨会,形成了书面修改意见。
经过三年多的调研起草和充分论证,并征求了立法机关和国家相关部门的意见,这部司法解释于2011年7月4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525次会议通过,并将于2011年8月13日起施行。
下面,我把《婚姻法解释(三)》制定的背景、主要内容向各位作一简要介绍。
一、制定《婚姻法解释(三)》的背景2001年修订的婚姻法施行后,针对审判实践中遇到的法律适用疑难问题,最高人民法院于同年12月24日出台了《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针对婚姻法修改后的一些程序性和审判实践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作出解释,包括无效婚姻和可撤销婚姻的处理程序及法律后果、提出中止探望权的主体资格、子女抚养费、离婚损害赔偿等问题。
2003年12月25日,最高人民法院又出台了《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主要针对彩礼应否返还、夫妻债务处理、住房公积金及知识产权收益等款项的认定、军人的复员费及自主择业费的处理等问题,提供了具有可操作性的裁判依据。
数据显示,2008年全国法院一审受理婚姻家庭纠纷案件共计1286437件,2009年为1341029件,2010年为1374136件,呈逐年上升趋势。
文献综述:有关《婚姻法》解释三的争论通过使用“中国知网”搜索,我发现社会各界(包括学者、法官、媒体、学生们等),都对《婚姻法》解释三都有自己独到的看法,有关的学术论文也很多。
我在这里大致的总结了一下,对于新出台的《婚姻法》解释三的解读,有两方面争议较大的主题:第一是理念的争议,第二是具体规定的争议。
首先,关于《婚姻法》解释三体现的价值理念,学界有不同的看法。
北京大学法学院的马忆南教授论述了《婚姻法》解释三的价值困境1。
她认为解释三的出台之所以能引起社会舆论的广大反响,根本原因还是在于不同婚姻家庭价值观的冲突。
现代婚姻家庭法体现的是个人主义意义重要但是要受到限制,而中国传统的婚姻家庭观则认为,婚姻的功能是传宗接代,婚姻的起点和归宿都是家庭(家族)。
与一般的民事财产法相比,婚姻家庭法由于深受传统社会价值体系的影响,并负担着维护家庭伦常秩序和社会利益的重任,个人主义的空间历来受到限制。
而且中国家庭普遍采用的是婚后共同财产制,意味着传统同居共财制度解体后,财产共有的观念仍然延续了下来。
然而,此次《婚姻法解释三》的若干条款基本是按照调整市场经济的财产法规则设置的。
《婚姻法解释三》忽视了婚姻家庭团体价值偏向个人主义,例如第7条2和第10条3的规定。
马忆南教授认为,这些规定体现出明显的个人主义价值观,不符合婚姻法夫妻共同财产制的基本精神,不利于均衡保护婚姻双方及其父母的权益。
客观上会导致中国的家庭因“算清楚经济账”而勾心斗角、离心离德的社会后果。
因此,婚姻家庭财产关系是不能根据一般财产法规则处理的。
正相反,黄凌云在《妇女和婚姻从此就失去保护了吗?》4一文中提出了完全相反的论断。
他认为现代亲属法(婚姻法)规定的夫妻财产制都是舶来品,与传统文化的传承没有关系,相反,它们是为了反传统文化而从西方拿来的舶来品。
在婚姻家庭关系领域,我们的传统文化是男尊女卑和同籍共财,并且妇女是毫无独立人格的,根本不准与男人一起拥有财产共有权,因此我国是没有夫妻共财的传统文化的。
婚姻法解释三解读(中文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若干问题的解释(三)》重点条文解释现行《婚姻法》经2001年修改后,同年12月24日和2003年12月25日最高人民法院先后出台过两次司法解释。
经最高人民法院统计,2004年至2022年婚姻家庭纠纷案件呈逐年增多趋势,纠纷案件相对集中于婚前贷款买房、亲子鉴定等无明确法律规定的领域。
在此背景下,最高人民法院于2022年8月12日发布了《婚姻法司法解释(三)》,该解释已于8月13日正式实施。
自2022年11月15日公布征求意见稿之后,婚姻法解释三就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和争议。
出台至今,更是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尤其是关于夫妻婚前和婚后财产的归属问题,触及了社会公众的敏感神经,引发了媒体的广泛关注和社会的热议。
现就该司法解释作如下解读:1、结婚登记中程序存在瑕疵可提起行政复议或者行政诉讼。
婚姻法解释三第一条规定,除《婚姻法》第十条规定的重婚等婚姻无效的情形以外,不支持以其他理由申请婚姻无效请求;以结婚登记中程序存在瑕疵提起主张的,可提起行政复议或者行政诉讼。
也即,只有在实质和形式要件都欠缺时婚姻关系才可能被确认无效。
2、不同意亲子鉴定一方可能要承担不利的法律后果。
婚姻法解释三第二条规定,在亲子关系诉讼中,一方当事人提不出相反证据又拒绝做亲子鉴定的,将导致法院根据另一方提出的初步合理证据推定另一方的主张成立的法律后果。
3、婚姻存续期间请求分割共同财产也可能获得法院支持。
婚姻法解释三第四条规定,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在一方对夫妻共同财产的重大处分行为且严重损害夫妻共同财产利益时和对法定扶养人承担较多的一方需要动用夫妻共同财产支付医疗费用,而另一方不能达成一致时,一方有权请求法院分割财产。
该条意义在于,让婚姻关系中处于弱势一方能在紧急、重大情况发生时,在不解除婚姻关系的情况下分割夫妻共同财产。
4、一方个人财产婚后产生的孳息及自然增值不再是夫妻共同财产。
婚姻法解释三第五条首次明确了夫妻一方个人财产婚后产生的孳息和自然增值不再是共同财产。
求一篇关于婚姻法的论文.3000字左右.好的,给你弄了一篇,不能出版哦离婚案件的财产分割问题简析离婚是指在夫妻双方生存期间依照法定的条件和程序解除婚姻关系的法律行为。
离婚,不仅解除了夫妻之间的人身关系,也终止了夫妻之间的财产关系,财产分割是与夫妻人身关系的解除相应产生的。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离婚案中夫妻共同财产的数量越来越多、种类越来越复杂、牵扯的利益越来越广泛,所以认定和处理也越来越困难。
因此在离婚案件中财产分割问题越来越重要,处理的好坏不仅关系到人民法院处理离婚纠纷的质量甚至于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和谐风貌。
因此,离婚时夫妻财产的分割作为离婚的重点倍受关注。
一、区分夫妻共同财产和个人财产《婚姻法》关于夫妻财产制的规定,有夫妻法定财产制、夫妻约定财产制、夫妻个人特有财产制。
这种规定一方面强调了法律规范的强制性;另一方面,又尊重当事人在法律允许范围内的意思自治。
我国《婚姻法》第39条规定,离婚时,夫妻的共同财产由双方协议处理;协议不成,由人民法院根据财产的具体情况,照顾子女和女方权益的原则处理判决。
因此,在分割夫妻共同财产的时候,必须先区分夫妻共同财产和夫妻个人特有财产。
准确地划定夫妻共同财产的范围,是正确处理财产分割问题的前提。
夫妻共同财产是指夫妻双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依法应归夫妻共同所有的财产。
我国《婚姻法》第17条规定:“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下列财产,归夫妻共同所有:1.工资、奖金;2.生产经营的收益;3.知识产权的收益;4.继承或赠与所得的财产,但本法第十八条第3项规定的除外;5.其他应当归夫妻共同所有的财产。
夫妻对共同所有的财产,有平等的处理权”。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11条规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下类财产属于婚姻法第十七条规定的其他应当归共同所有的财产:1.一方以个人财产投资取得的收益;2.男女双方实际取得或者应当取得的住房补贴、住房公积金;3.男女双方实际取得或者应当取得的养老保险金,破产安置补偿费。
婚姻法司法解释论文对绝大多数的朋友们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为了让朋友们都能顺利的编写出所需的论文,论文频道小编专门编辑了婚姻法司法解释 为了正确审理婚姻家庭纠纷案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以下简称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等法律的规定,对人民法院适用婚姻法的有关问题作出如下解释: 第一条婚姻法第三条、第三十二条、第四十三条、第四十五条、第四十六条所称的家庭暴力,是指行为人以殴打、捆绑、残害、强行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其他手段,给其家庭成员的身体、精神等方面造成一定伤害后果的行为。
持续性、经常性的家庭暴力,构成虐待。
第二条婚姻法第三条、第三十二条、第四十六条规定的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情形,是指有配偶者与婚外异性,不以夫妻名义,持续、稳定地共同居住。
第三条当事人仅以婚姻法第四条为依据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已经受理的,裁定驳回起诉。
第四条男女双方根据婚姻法第八条规定补办结婚登记的,婚姻关系的效力从双方均符合婚姻法所规定的结婚的实质要件时起算。
第五条未按婚姻法第八条规定办理结婚登记而以夫妻名义共同生活的男女,起诉到人民法院要求离婚的,应当区别对待: (一)1994年2月1日民政部《婚姻登记管理条例》公布实施以前,男女双方已经符合结婚实质要件的,按事实婚姻处理; (二)1994年2月1日民政部《婚姻登记管理条例》公布实施以后,男女双方符合结婚实质要件的,人民法院应当告知其在案件受理前补办结婚登记;未补办结婚登记的,按解除同居关系处理。
第六条未按婚姻法第八条规定办理结婚登记而以夫妻名义共同生活的男女,一方死亡,另一方以配偶身份主张享有继承权的,按照本解释第五条的原则处理。
第七条有权依据婚姻法第十条规定向人民法院就已办理结婚登记的婚姻申请宣告婚姻无效的主体,包括婚姻当事人及利害关系人。
利害关系人包括: (一)以重婚为由申请宣告婚姻无效的,为当事人的近亲属及基层组织。
(二)以未到法定婚龄为由申请宣告婚姻无效的,为未达法定婚龄者的近亲属。
婚姻法司法解释(三)第七条规定论文
摘要:司法解释(三)第七条的确解决了当前司法实务中存在的热点问题,得到了部分人的欢迎。
但是法律的功能不只是提供一种解决方式,而是提供一种公平有效的解决方式,因此,司法解释(三)忽视了对女性的保护,其合理解释有待商榷。
1、婚姻法解释(三)背景概述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公民所有权意识的提升,在离婚率高居不下的今天,婚姻法对婚姻家庭领域财产关系的调整已逐步改变婚姻法应主要调整婚姻家庭领域人身关系的格局。
新近出台的《婚姻法司法解释(三)》中约有三分之二的条款规定夫妻财产关系,涉及夫妻共有财产的分割、个人财产在婚后取得的孳息及增值收益的归属、夫妻间财产给予关系、善意取得制度、房屋权属的确定等问题。
①每一条每一款都充满了现实主义的色彩,都是现代社会的热点话题……其中第七条规定:“婚后由一方父母出资为子女购买的不动产,产权登记在出资人子女名下的,可按照《婚姻法》第十八条第(三)项的规定,视为只对自己子女一方的赠与,该不动产应认定为夫妻一方的个人财产。
”
有人评价说这条给拜金主义的婚姻观念当头一棒,同时能够解决同案不同判的实践问题,极具现实意义,但是,本人认为这种观点是狭隘的,忽视了其所带的外部性问题,忽略了婚姻的初衷——家庭的和谐与美满,下面将从正反两方面进行一一梳理。
2、司法解释(三)第七条的现实意义
2.1立法上的现实意义
司法解释三第7条保持了与解释(二)第 22条的统一。
《婚姻法》第18条第三项规定:遗嘱或赠与合同中确定只归夫或妻一方的财产为夫妻一方的个人财产。
《婚姻法》司法解释(二)第22条规定:“当事人结婚后父母为双方购置房屋出资的,该出资应当认定为对夫妻双方的赠与,但父母明确表示赠与一方的除外。
”解释(三)第 7条第1款规定:“婚后由一方父母出资为子女购买的不动产,产权登记在出资人子女名下的,可按照婚姻法第十八条第(三)项的规定视为只对自己子女一方的赠与,该不动产应认定为夫妻一方的个人财产。
”这三个法条的内容是紧密联系的,《婚姻法》第18条是对婚内个人财产的系统规定,后两个司法解释中的相关条文都是对父母为已婚子女购置房屋,该房屋产权的归宿的认定。
解释(三)直接将婚后由一方父母出资为子女购买不动产,产权登记在出资人子女名下的这种行为推定为赠与一方的明确意思表示,这种说法是否合理,值得推敲。
2.2司法实践上的现实意义
司法解释三第七条的出台可以说本身就是为了解决现实问题,为之提供统一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裁判依据。
法院以后在认定此类案件中的房产归属时,只要满足产权登记为夫或妻一方,并能出示其父母为其购房的证据这两个条件,就能认定该房为个人财产,不仅有利于实现同案同判,而且提高了审判效率。
2.3 符合中国国情
中国式婚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就是住房,随着物价的飙升,房价的飙涨,新婚夫妻靠自己的能力买一套房是相当困难的,大多数是父母花掉毕生积蓄。
可见,住房的重要性。
以致在离婚时,争的面红耳赤。
司法解释(三)第7条考虑到了父母买房的不易,符合了大多数丈母娘的心声。
3、不合理之法律经济分析
3.1 不符合婚姻法的初衷
前文所列第一项指出,司法解释(三)第7条与司法解释(二)第22条是一致的,是立法的完善,但是本人认为有一叶障目的嫌疑。
我国现行婚姻法以婚后所得共同制为法定财产制,自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妇女地位的提高,实现妇女解放受到更加广泛的关注,各国立法着眼于对婚姻中“弱者”利益的保护。
实行共同财产制其根本在于谋求夫妻经济生活与身份生活趋于一致,内部与外部的一体,既符合婚姻共同生活的本质目的,又保障由于从事家事劳动而无收入或收入较低配偶一方的权益,有助于实现实质意义的夫妻平等。
我国现行婚姻法总则第二条亦规定“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婚姻制度。
保护妇女、儿童和老人的合法权益。
实行计划生育。
”不论是夫妻共同财产制还是我国现行婚姻法的特别规定,都表明,婚姻法是区别于其他财产关系的法律,不能完全套用物权法,合同法等法律条文和理论来解决夫妻间的财产关系。
3.2 不能很好的指导司法实践
整齐划一,详细具体的司法解释常常会受到司法实务工作者的青
睐。
但是,现实生活从来就不是整齐划一,每一个案件都有其特殊性,一刀切的解决问题,那么要法官来做什么?司法解释(三)第7条的规定本身对于司法实务操作也是具有诱导性的,父母出资为子女买房,通常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全资买房,一种是首付买房。
对于两种情况应当区别对待。
全资买房视为父母对子女的赠与,这种极端情形可以理解,但是父母只是付了首付,大部分贷款是夫妻两人共同偿还,也同样视为对子女一方是赠与是不合理的。
而应该按照婚姻法第十八条(三)的规定,视为出资部分是对子女一方的赠与,如果夫妻双方没有相反约定,则应该按照婚姻法的基本精神,所购房屋和增值部分视为夫妻的共同财产。
在离婚分割财产时,考虑父母所赠出资对房屋取得所做的贡献,婚姻关系存续时间的长短,有无子女,是否存在过错等因素进行分割,不能单纯按份分割。
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实质的公平。
3.3 中国国情的深层含义
前文说到,在中国的当前环境下,买房买车已经成为娶媳妇儿的必备要件,中国的丈母娘和岳母心里都知道“儿子是建设银行,女儿是招商银行”。
看似是一句俗话,其实隐含着深层次的涵义。
中国历来有“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传统思想,结婚买房,难道只是获得一个永久居住权吗?夫妻关系破裂就一脚踢出去,跟一个租客没有任何区别吗?即便是租客房东还不能随便赶走,这岂不是连租客也不如。
说的通俗一点,在中国人的眼里,买房就是娶媳妇的成本,既然是成本就意味着要付出“代价”,这个“代价”就是共同共有。
司法解(三)第七条单纯考虑到出资购买房屋一方的利益,并未考虑到婚姻法的初衷就是要保护妇女儿童的利益。
再者,撇开法律不谈,夫妻之间组成家庭,夫一方外出工作,女性为了家庭牺牲事业,是中国的常情,夫妻间比较优势的排列组合实质是为了实现家庭利益的最大化,女性将更多的经历和注意力放在家庭,削弱的自身的工作能力,如果一旦离婚,得不偿失,因此将房产界限如此划清,那么是否女性也要为了自己今后的打算去奋斗一套房呢?试问这样的制度能够促进夫妻关系的和谐吗?
4、结语
综上,司法解释(三)第七条的确解决了当前司法实务中存在的热点问题,得到了部分人的欢迎。
但是法律的功能不只是提供一种解决方式,而是提供一种公平有效的解决方式,因此,司法解释(三)忽视了对女性的保护,其合理解释有待商榷。
参考文献:
[1] 黄晶.夫妻财产关系特殊性探析—评婚姻法司法解释(三)(征求意见稿)相关规定[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1(2)
[2] 裴桦.夫妻共同财产制研究.法律出版社[M],2009年4月第一版,第71页
[3] 王卫国.民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M],2007年11月第一版,第737页
注解:
① 黄晶.夫妻财产关系特殊性探析一评婚姻法司法解释(三)(征
求意见稿)相关规定[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