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推理规律总结
- 格式:doc
- 大小:122.50 KB
- 文档页数:5
数字推理规律总结数字推理的主要是通过加、减、乘、除、平方、开方等方法来寻找数列中各个数字之间的规律,从而得出最后的答案。
在实际解题过程中,根据相邻数之间的关系分为两大类:一、相邻数之间通过加、减、乘、除、平方、开方等方式发生联系,产生规律,主要有以下几种规律:1、相邻两个数加、减、乘、除等于第三数2、相邻两个数加、减、乘、除后再加或者减一个常数等于第三数3、等差数列:数列中各个数字成等差数列4、二级等差:数列中相邻两个数相减后的差值成等差数列5、等比数列:数列中相邻两个数的比值相等6、二级等比:数列中相邻两个数相减后的差值成等比数列7、前一个数的平方等于第二个数8、前一个数的平方再加或者减一个常数等于第二个数;9、前一个数乘一个倍数加减一个常数等于第二个数;10、隔项数列:数列相隔两项呈现一定规律,11、全奇、全偶数列12、排序数列二、数列中每一个数字本身构成特点形成各个数字之间的规律。
1、数列中每一个数字都是n 的平方构成或者是n 的平方加减一个常数构成,或者是n的平方加减n构成2、每一个数字都是n的立方构成或者是n的立方加减一个常数构成,或者是n的立方加减n3、数列中每一个数字都是n的倍数加减一个常数以上是数字推理的一些基本规律,必须掌握。
但掌握这些规律后,怎样运用这些规律以最快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呢?这就需要在对各种题型认真练习的基础上,应逐步形成自己的一套解题思路和技巧。
第一步,观察数列特点,看是否存是隔项数列,如果是,那么相隔各项按照数列的各种规律来解答。
第二步,如果不是隔项数列,那么从数字的相邻关系入手,看数列中相邻数字在加减乘除后符合上述的哪种规律,然后得出答案。
第三步,如果上述办法行不通,那么寻找数列中每一个数字在构成上的特点,寻找规律。
当然,也可以先寻找数字构成的规律,在从数字相邻关系上规律。
这里所介绍的是数字推理的一般规律,在对各种基本题型和规律掌握后,很多题是可以直接通过观察和心算得出答案数字推理题的一些经验1)等差,等比这种最简单的不用多说,深一点就是在等差,等比上再加、减一个数列,如24,70,208,622,规律为a*3-2=b2)深一点模式,各数之间的差有规律,如1、2、5、10、17。
备考规律一:等差数列及其变式【例题】7,11,15,()A.19B.20C.22D.25【答案】A选项【解析】这是一个典型的等差数列,即后面的数字与前面数字之间的差等于一个常数。
题中第二个数字为11,第一个数字为7,两者的差为4,由观察得知第三个与第二个数字之间也满足此规律,那么在此基础上对未知的一项进行推理,即15+4=19,第四项应该是19,即答案为A.(一)等差数列的变形一:【例题】7,11,16,22,()A.28B.29C.32D.33【答案】B选项【解析】这是一个典型的等差数列的变形,即后面的数字与前面数字之间的差是存在一定的规律的,这个规律是一种等差的规律。
题中第二个数字为11,第一个数字为7,两者的差为4,由观察得知第三个与第二个数字之间的差值是5;第四个与第三个数字之间的差值是6.假设第五个与第四个数字之间的差值是X,我们发现数值之间的差值分别为4,5,6,X.很明显数值之间的差值形成了一个新的等差数列,由此可以推出X=7,则第五个数为22+7=29.即答案为B选项。
(二)等差数列的变形二:【例题】7,11,13,14,()A.15B.14.5C.16D.17【答案】B选项【解析】这也是一个典型的等差数列的变形,即后面的数字与前面数字之间的差是存在一定的规律的,但这个规律是一种等比的规律。
题中第二个数字为11,第一个数字为7,两者的差为4,由观察得知第三个与第二个数字之间的差值是2;第四个与第三个数字之间的差值是1.假设第五个与第四个数字之间的差值是X.我们发现数值之间的差值分别为4,2,1,X.很明显数值之间的差值形成了一个新的等差数列,由此可以推出X=0.5,则第五个数为14+0.5=14.5.即答案为B选项。
(三)等差数列的变形三:【例题】7,11,6,12,()A.5B.4C.16D.15【答案】A选项【解析】这也是一个典型的等差数列的变形,即后面的数字与前面数字之间的差是存在一定的规律的,但这个规律是一种正负号进行交叉变换的规律。
数字推理实战口诀数字推理实战口诀:一看:数列的长不长;二看:数列变化趋势大不大;三看:是不是分数数列;四看:质合数;五看:数列的数是不是都特别的大。
在这“五看”中,“二看”是考试的重点,下面我们来一一分解一下。
1.长数列特点是7项目以上的长数列,此时我们的口诀:交叉和组合。
交叉就是隔项找规律,组合就是数列两个或者三个一组呈现规律。
大家看一道例题。
1,3,3,9,12,36,42,()A.56B.84C.126D.1602.何为趋势大,何为趋势小?我们定义数列中相邻项有做差大于100的为趋势大,反之,则为趋势小。
页脚内容1趋势变化大,那么一、考虑多次方数列及其变形;二、隐含倍数关系。
趋势变化小,那么一:考虑使用逐差法找规律;二、隐含倍数关系;三、考虑多次方数列及其变形。
【例题1】-64,-8,1,125,(),4096A.29 B.1000C.512 D.1331我们看到此题的变化趋势特别的大,那么首先考虑多次方数列及其变形,通过观察我们发现-8=-2的3次方,125=5的3次方,1=1的3次方。
那这个题目基本上就出来啦。
我们发现-2,1,5,那么我们会猜下一个是10的三次,带入题目验证正确,那么答案就是B了。
【例题2】5,10,30,120,600,()A.3600 B.1200C.3000 D.4200我们发现变化趋势比较大,我们发现多次方数列及其变形没有规律。
那么我们考虑倍数关系,5×2=10 ,30=10×3,120=30×4,600=120×5。
那么我们知道了答案为600×6=3600,答案选A。
【例题3】6, 12,20,30,42 ()A.48B.56C.60D.72我们看到此题变化趋势小,那么我们首先考虑逐差法,立即可以得到答案为B页脚内容2例题4:1,11,65,194,290,()A.216.5 B.581.5C.387 D.774我们发现变化趋势比较小。
第一步:整体观察,若有线性趋势则走思路A,若没有线性趋势或线性趋势不明显则走思路B。
注:线性趋势是指数列总体上往一个方向发展,即数值越来越大,或越来越小,且直观上数值的大小变化跟项数本身有直接关联(别觉得太玄乎,其实大家做过一些题后都能有这个直觉)第二步思路A:分析趋势1,增幅(包括减幅)一般做加减。
基本方法是做差,但如果做差超过三级仍找不到规律,立即转换思路,因为公考没有考过三级以上的等差数列及其变式。
例1:-8,15,39,65,94,128,170,()A.180 B.210 C. 225 D 256解:观察呈线性规律,数值逐渐增大,且增幅一般,考虑做差,得出差23,24,26,29,34,42,再度形成一个增幅很小的线性数列,再做差得出1,2,3,5,8,很明显的一个和递推数列,下一项是5+8=13,因而二级差数列的下一项是42+13=55,因此一级数列的下一项是170+55=225,选C。
总结:做差不会超过三级;一些典型的数列要熟记在心2,增幅较大做乘除例2:0.25,0.25,0.5,2,16,()A.32 B. 64 C.128 D.256解:观察呈线性规律,从0.25增到16,增幅较大考虑做乘除,后项除以前项得出1,2,4,8,典型的等比数列,二级数列下一项是8*2=16,因此原数列下一项是16*16=256总结:做商也不会超过三级3,增幅很大考虑幂次数列例3:2,5,28,257,()A.2006 B。
1342 C。
3503 D。
3126解:观察呈线性规律,增幅很大,考虑幂次数列,最大数规律较明显是该题的突破口,注意到257附近有幂次数256,同理28附近有27、25,5附近有4、8,2附近有1、4。
而数列的每一项必与其项数有关,所以与原数列相关的幂次数列应是1,4,27,256(原数列各项加1所得)即1^1,2^2,3^3,4^4,下一项应该是5^5,即3125,所以选D总结:对幂次数要熟悉第二步思路B:寻找视觉冲击点注:视觉冲击点是指数列中存在着的相对特殊、与众不同的现象,这些现象往往是解题思路的导引视觉冲击点1:长数列,项数在6项以上。
数字推理的十大规律数字推理是通过对数字、数字关系、数字规律等进行分析、推理来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
数字推理可以应用于数学、逻辑、信息处理、统计学等领域。
在数字推理中,存在着一些常见的规律,通过了解这些规律,我们可以更好地进行数字推理。
下面是数字推理中的十大常见规律:1. 自然数规律自然数规律是最基本的数字规律之一。
自然数由1开始依次递增,其中包含了所有整数。
我们可以通过对自然数序列的观察,进一步推导出一些数学规律。
例如,自然数序列的平方数规律:1, 4, 9, 16, 25, ...,可以看出平方数是自然数序列的某种特殊规律。
2. 等差数列规律等差数列是一种特殊的数字序列,其中相邻的数字之间的差值是相等的。
等差数列常用于数学题目、数列的求和问题等。
例如,2, 5, 8, 11, 14, ...,可以看出每个数字都比前一个数字增加了3。
3. 等比数列规律等比数列是一种特殊的数字序列,其中相邻的数字之间的比值是相等的。
等比数列常用于数学问题中,比如指数增长、连续复利等。
例如,2, 6, 18, 54, ...,可以看出每个数字都是前一个数字乘以3。
4. 斐波那契数列规律斐波那契数列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数列,其中每个数字都是前两个数字之和。
斐波那契数列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如植物的叶子排列、兔子繁殖等。
例如,1, 1, 2, 3, 5, 8, 13, ...,可以看出每个数字都是前两个数字之和。
5. 奇偶数规律奇偶数规律是数字推理中的一种常见规律。
奇数是整数中不能被2整除的数,偶数则是能被2整除的数。
例如,1, 3, 5, 7, 9, ...是奇数序列;2, 4, 6, 8, 10, ...是偶数序列。
6. 质数规律质数是只能被1和自身整除的自然数。
质数规律在密码学、因数分解等领域有重要应用。
例如,2, 3, 5, 7, 11, ...,可以看出每个数字都是质数。
7. 素数规律素数是指除了1和本身外没有其他除数的数,素数可以是质数或者合数。
数字推理规律数字推理规律1.熟记各种数字的运算关系。
如各种数字的平⽅、⽴⽅以及它们的邻居,做到看到某个数字就有感觉。
这是迅速准确解好数字推理题材的前提。
常见的需记住的数字关系如下:(1)平⽅关系:2-4,3-9,4-16,5-25,6-36,7-49,8-64,9-81,10-100,11-12 1,12-14413-169,14-196,15-225,16-256,17-289,18-324,19 -361,20-400(2)⽴⽅关系:2-8,3-27,4-64,5-125,6-216,7-343,8-512,9-729,10-1000(3)质数关系:2,3,5,7,11,13,17,19,23,29......(4)开⽅关系:4-2,9-3,16-4......以上四种,特别是前两种关系,每次考试必有。
所以,对这些平⽅⽴⽅后的数字,及这些数字的邻居(如,64,63,65等)要有⾜够的敏感。
当看到这些数字时,⽴刻就能想到平⽅⽴⽅的可能性。
熟悉这些数字,对解题有很⼤的帮助,有时候,⼀个数字就能提供你⼀个正确的解题思路。
如216 ,125,64()如果上述关系烂熟于胸,⼀眼就可看出答案但⼀般考试题不会如此弱智,实际可能会这样215,124,63,()或是217,124,65,()即是以它们的邻居(加减1),这也不难,⼀般这种题5秒内搞定。
2.熟练掌握各种简单运算,⼀般加减乘除⼤家都会,值得注意的是带根号的运算。
根号运算掌握简单规律则可,也不难。
3.对中等难度以下的题,建议⼤家练习使⽤⼼算,可以节省不少时间,在考试时有很⼤效果。
⼆、规律按数字之间的关系,可将数字推理题分为以下⼗种类型:1.和差关系。
⼜分为等差、移动求和或差两种。
(1)等差关系。
这种题属于⽐较简单的,不经练习也能在短时间内做出。
建议解这种题时,⽤⼝算。
12,20,30,42,()127,112,97,82,()3,4,7,12,(),28(2)移动求和或差。
总结数字推理十大规律备考规律一:等差数列及其变式【例题】7,11,15,()A.19B.20C.22D.25【答案】A选项【解析】这是一个典型的等差数列,即后面的数字与前面数字之间的差等于一个常数。
题中第二个数字为11,第一个数字为7,两者的差为4,由观察得知第三个与第二个数字之间也满足此规律,那么在此基础上对未知的一项进行推理,即15+4=19,第四项应该是19,即答案为A.(一)等差数列的变形一:【例题】7,11,16,22,()A.28B.29C.32D.33【答案】B选项【解析】这是一个典型的等差数列的变形,即后面的数字与前面数字之间的差是存在一定的规律的,这个规律是一种等差的规律。
题中第二个数字为11,第一个数字为7,两者的差为4,由观察得知第三个与第二个数字之间的差值是5;第四个与第三个数字之间的差值是6.假设第五个与第四个数字之间的差值是X,我们发现数值之间的差值分别为4,5,6,X.很明显数值之间的差值形成了一个新的等差数列,由此可以推出X=7,则第五个数为22+7=29.即答案为B选项。
(二)等差数列的变形二:【例题】7,11,13,14,()A.15B.14.5C.16D.17【答案】B选项【解析】这也是一个典型的等差数列的变形,即后面的数字与前面数字之间的差是存在一定的规律的,但这个规律是一种等比的规律。
题中第二个数字为11,第一个数字为7,两者的差为4,由观察得知第三个与第二个数字之间的差值是2;第四个与第三个数字之间的差值是1.假设第五个与第四个数字之间的差值是X.我们发现数值之间的差值分别为4,2,1,X.很明显数值之间的差值形成了一个新的等差数列,由此可以推出X=0.5,则第五个数为14+0.5=14.5.即答案为B选项。
(三)等差数列的变形三:【例题】7,11,6,12,()A.5B.4C.16D.15【答案】A选项【解析】这也是一个典型的等差数列的变形,即后面的数字与前面数字之间的差是存在一定的规律的,但这个规律是一种正负号进行交叉变换的规律。
数字推理技巧总结数字推理技巧是一种通过观察数字之间的关系和规律来推断答案的方法。
在解决问题和推理推断过程中,数字推理技巧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准确地得出结论。
本文将从数字序列、数学运算、逻辑推理和概率统计等方面总结数字推理技巧。
一、数字序列推理数字序列是数字按一定顺序排列而形成的序列,通过观察数字序列中的规律可以推断出下一个数字或者找出隐藏的规律。
常见的数字序列包括等差数列、等比数列和斐波那契数列等。
1. 等差数列:等差数列是指相邻两个数之间差值相等的数列。
观察数字序列中相邻数字的差值,如果差值相等,则可以判断为等差数列。
根据已知数字序列的首项和公差,可以推算出下一个数字。
2. 等比数列:等比数列是指相邻两个数之间比值相等的数列。
观察数字序列中相邻数字的比值,如果比值相等,则可以判断为等比数列。
根据已知数字序列的首项和公比,可以推算出下一个数字。
3. 斐波那契数列:斐波那契数列是指每个数都是前两个数之和的数列。
观察数字序列中的数字之间的相加关系,如果每个数字都是前两个数字之和,则可以判断为斐波那契数列。
根据已知数字序列的前两个数字,可以推算出下一个数字。
二、数学运算推理数学运算是通过对数字进行加减乘除等运算,推导出结果的过程。
在数学运算推理中,常见的技巧包括逆运算、代入法和重复运算法等。
1. 逆运算:逆运算是指对已知的数学运算进行反向操作,从结果推算出原始的数字。
例如,已知两个数的和,可以通过减去其中一个数,得到另一个数。
2. 代入法:代入法是指将已知的数字代入到数学公式或方程中,通过计算得到结果。
例如,已知一个等式中的一部分数字,可以将这些数字代入到等式中,求解未知的数字。
3. 重复运算法:重复运算法是指通过多次进行相同的数学运算,逐步逼近目标结果。
例如,已知一个数字进行重复的加法运算,每次加上相同的数,直到达到目标结果。
三、逻辑推理逻辑推理是通过观察数字之间的逻辑关系,推断出隐藏的规律或者答案。
在逻辑推理中,常见的技巧包括排除法、归纳法和演绎法等。
仔细观察和分析各数之间的关系,大胆提出假设,迅速将这种假设延伸到下面的数,如果能得到验证,即解;如果假设被否定,立即改变思考角度,提出另外一种假设,直到找出规律为止。
(1)奇偶数规律:各个数都是奇数(单数)或偶数(双数);(2)等差:相邻数之间的差值相等,整个数字序列依次递增或递减。
(3)等比:相邻数之间的比值相等,整个数字序列依次递增或递减;(4)二级等差:相邻数之间的差或比构成了一个等差数列;(5)二级等比数列:相邻数之间的差或比构成一个等比数理;(6)加法规律:前两个数之和等于第三个数,(7)减法规律:前两个数之差等于第三个数(8)乘法(除法)规律:前两个数之乘积(或相除)等于第三个数;(9)完全平方数:数列中蕴含着一个完全平方数序列,或明显、或隐含(10)混合型规律:由以上基本规律组合而成,可以是二级、三级的基本规律,也可能是两个规律的数列交叉组合成一个数列(11)A2-B=C这种数列有正负(12)奇偶数分开解题,有时候一个数列奇数项是一个规律,偶数项是另一个规律,一、奇、偶:题目中各个数都是奇数或偶数,或间隔全是奇数或偶数:1、全是奇数:2、全是偶数3、奇、偶相间二、排序:题目中的间隔的数字之间有排序规律三、加法:题目中的数字通过相加寻找规律1、前两个数相加等于第三个数2、前两数相加再加或者减一个常数等于第三数四、减法:题目中的数字通过相减,寻找减得的差值之间的规律1、前两个数的差等于第三个数:“空缺项在中间,从两边找规律”2、等差数列:3、二级等差:相减的差值之间是等差数列4、二级等比:相减的差是等比数列5、相减的差为完全平方或开方或其他规律6、相隔数相减呈上述规律:“相隔”可以在任何题型中出现五、乘法:1、前两个数的乘积等于第三个数2、前一个数乘以一个数加一个常数等于第二个数,N1×m+a=N23、两数相乘的积呈现规律:等差,等比,平方,...六、除法:1、两数相除等于第三数2、两数相除的商呈现规律:顺序,等差,等比,平方,...七、平方:1、完全平方数列:2、前一个数的平方是第二个数。
数字推理规律及六大解题方法数字推理真题,结合常见的数字推理规律,总结出几条解决数字推理问题的优先法则:1.数列项数很多,优先考虑组合数列。
2.数列出现特征数字,优先从特征数字入手。
3.数字增幅越来越大,优先从乘积、多次方角度考虑。
4.数列递增或递减,但幅度缓和,优先考虑相邻两项之差。
5.数列各项之间倍数关系明显,考虑作商或积数列及其变式。
6.分析题干数字的同时要结合选项中的数字,进一步判断数列规律。
要真正掌握数字推理难度很大,在下面的内容中,我们给出了数字推理的六大解题方法,并结合典型真题进行了解题分析,希望能给考生以最大的帮助。
一、从相邻项之差入手考虑数列相邻项之差是解决数字推理问题的第一思维,在各类公务员考试数字推理题中等差数列及其变式出现的频率很大,也是必考题型,通过对数列相邻两项依次求差,得到新的数列,然后分析这个新数列的规律,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得到原数列的规律。
等差数列及其变式所涉及的题型主要有二级等差数列及其变式和三级等差数列及其变式,很多情况下(三级等差数列及其变式)需要连续做差才能发现其中的规律。
特别注意的是,当所缺项位于数列中间时,由于从题干入手不能持续求差,这些题往往表现出一定的难度,此时需要假设其中的规律,然后通过做差加以验证。
例题:1.5,5,5,12,5, ( )A.3B.1C.24D.26解题分析:此题的题干数字对解题的提示作用不大,思路不明的时候还是从相邻两项之差入手,相邻两项之差依次是3.5,0,7,-7,这几个数的特征和规律也是很不明显,再次做差得到-3.5,7,-14,可以看出是公比为-2的等比数列,此题便得到了解决。
等差数列的变式情况很多,上题即是一个三级等差数列变式,由于第三级数列是一个正负交替的等比数列,所以题干数字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递增和递减趋势,这一类题难度较大。
在思路不明的情况下,分析相邻两项之差是很重要的方法。
二、分析相邻项之间的商、和、积当题干数列某两项(或三项)的和、积、商关系明显时,可以优先考虑这种方法,此时从局部分析数列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数字推理规律总结
一、数字推理基本规律
1、相邻数字之和:对于一组数字,如果它们两两相邻,则其和可能是一定的数,如1+2+3+4+5=15;
2、相邻两数之积:对于一组数字,如果它们两两相邻,则其积可能是一定的数,如1×2×3×4×5=120;
3、等比数列之和:对于一组等比数,若其公比为q,则其和可能是:Sn=a1(1-qn)/(1-q);
4、等比数列之积:对于一组等比数,若其公比为q,则其积可能是:Pn=a1qn-1;
5、数字变换:对于一组数字,如果规律的进行某种变换,有时可以更容易地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如把它们反过来,把它们的相反数,把它们连续加和;
6、质数求解:对于一组数字,如果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则可以尝试把它们转化为质数求解,如2+3+5=10,就可以转化为2×5=10;
7、补集求解:对于一组数字,如果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则可以尝试把它们的补集求解,如3+4+7=14,可以转化为10-3-4=7;
二、数字推理的应用
1、统计:数字推理可以用于统计,比如分析市场需求、测定价格走势、统计购买者的消费习惯等;
2、投资:数字推理也可以用于投资,如投资期货、股票、基金等,用于分析价格走势,做出投资决策;
3、游戏:数字推理也可以用于游戏,比如拼图游戏、数独游戏、算术游戏等,通过推理的方式解决游戏的问题;
4、解决实际问题:除此之外,数字推理还可以用于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比如规划资源分配、设计预算方案等。
公务员考试行测数字推理必知的30个规律公务员考试中,数字推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考试科目。
数字推理是指通过对数字、图形、文字等信息的分析和推理,得出正确的结论。
在数字推理中,有很多规律需要掌握。
本文将介绍公务员考试行测数字推理必知的30个规律。
一、数字规律1. 数字序列规律数字序列规律是指在一组数字中,数字之间的关系所遵循的规律。
常见的数字序列规律有等差数列、等比数列、斐波那契数列等。
2. 数字排列规律数字排列规律是指在一组数字中,数字的排列顺序所遵循的规律。
常见的数字排列规律有逆序、顺序、交替等。
3. 数字替换规律数字替换规律是指在一组数字中,数字被替换成其他数字的规律。
常见的数字替换规律有加减乘除、平方、开方等。
4. 数字组合规律数字组合规律是指在一组数字中,数字之间的组合所遵循的规律。
常见的数字组合规律有排列组合、加减乘除等。
二、图形规律图形旋转规律是指在一组图形中,图形的旋转方向和角度所遵循的规律。
常见的图形旋转规律有顺时针旋转、逆时针旋转等。
6. 图形翻转规律图形翻转规律是指在一组图形中,图形的翻转方向和方式所遵循的规律。
常见的图形翻转规律有水平翻转、垂直翻转等。
7. 图形平移规律图形平移规律是指在一组图形中,图形的平移方向和距离所遵循的规律。
常见的图形平移规律有水平平移、垂直平移等。
8. 图形缩放规律图形缩放规律是指在一组图形中,图形的缩放比例所遵循的规律。
常见的图形缩放规律有放大、缩小等。
9. 图形填充规律图形填充规律是指在一组图形中,图形的填充方式和颜色所遵循的规律。
常见的图形填充规律有交替填充、渐变填充等。
三、文字规律10. 文字替换规律文字替换规律是指在一组文字中,文字被替换成其他文字的规律。
常见的文字替换规律有字母替换、数字替换等。
文字排列规律是指在一组文字中,文字的排列顺序所遵循的规律。
常见的文字排列规律有逆序、顺序、交替等。
12. 文字组合规律文字组合规律是指在一组文字中,文字之间的组合所遵循的规律。
公务员行测数字推理必知的30个规律一、当一列数中出现几个整数,而只有一两个分数而且是几分之一的时候,这列数往往是负幂次数列。
【例】1、4、3、1、1/5、1/36、( )92 124 262 343二、当一列数几乎都是分数时,它基本就是分式数列,我们要注意观察分式数列的分子、分母是一直递增、递减或者不变,并以此为依据找到突破口,通过“约分”、“反约分”实现分子、分母的各自成规律。
【例】1/16 2/13 2/5 8/7 4 ()3三、当一列数比较长、数字大小比较接近、有时有两个括号时,往往是间隔数列或分组数列。
【例】33、32、34、31、35、30、36、29、( )A. 33B. 37C. 39四、在数字推理中,当题干和选项都是个位数,且大小变动不稳定时,往往是取尾数列。
取尾数列一般具有相加取尾、相乘取尾两种形式。
【例】6、7、3、0、3、3、6、9、5、( )五、当一列数都是几十、几百或者几千的“清一色”整数,且大小变动不稳定时,往往是与数位有关的数列。
【例】448、516、639、347、178、( )六、幂次数列的本质特征是:底数和指数各自成规律,然后再加减修正系数。
对于幂次数列,考生要建立起足够的幂数敏感性,当数列中出现6?、12?、14?、21?、25?、34?、51?、312?,就优先考虑43、112(53)、122、63、44、73、83、55。
【例】0、9、26、65、124、( )A. 165B. 193C. 217七、在递推数列中,当数列选项没有明显特征时,考生要注意观察题干数字间的倍数关系,往往是一项推一项的倍数递推。
【例】118、60、32、20、( )八、如果数列的题干和选项都是整数且数字波动不大时,不存在其它明显特征时,优先考虑做差多级数列,其次是倍数递推数列,往往是两项推一项的倍数递推。
【例】0、6、24、60、120、( )九、当题干和选项都是整数,且数字大小波动很大时,往往是两项推一项的乘法或者乘方的递推数列。
欢迎共阅数字找规律类型总结在实际解题过程中,根据相邻数之间的关系分为两大类:一、相邻数之间通过加、减、乘、除、平方、开方等方式发生联系,产生规律,主要有以下几种规律:1、相邻两个数加、减、乘、除等于第三数2、相邻两个数加、减、乘、除后再加或者减一个常数等于第三数3、等差数列:数列中各个数字成等差数列4、二级等差:数列中相邻两个数相减后的差值成等差数列5、等比数列:数列中相邻两个数的比值相等6、二级等比:数列中相邻两个数相减后的差值成等比数列7、前一个数的平方等于第二个数8、前一个数的平方再加或者减一个常数等于第二个数;9、前一个数乘一个倍数加减一个常数等于第二个数;10、隔项数列:数列相隔两项呈现一定规律,11、全奇、全偶数列12、排序数列二、数列中每一个数字本身构成特点形成各个数字之间的规律。
1、数列中每一个数字都是n的平方构成或者是n的平方加减一个常数构成,或者是n的平方加减n构成2、每一个数字都是n的立方构成或者是n的立方加减一个常数构成,或者是n的立方加减n3、数列中每一个数字都是n的倍数加减一个常数以上是数字推理的一些基本规律,必须掌握。
但掌握这些规律后,怎样运用这些规律以最快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呢?这就需要在对各种题型认真练习的基础上,应逐步形成自己的一套解题思路和技巧。
第一步,观察数列特点,看是否存是隔项数列,如果是,那么相隔各项按照数列的各种规律来解答第二步,如果不是隔项数列,那么从数字的相邻关系入手,看数列中相邻数字在加减乘除后符合上述的哪种规律,然后得出答案。
第三步,如果上述办法行不通,那么寻找数列中每一个数字在构成上的特点,寻找规律。
当然,也可以先寻找数字构成的规律,在从数字相邻关系上规律。
这里所介绍的是数字推理的一般规律,在对各种基本题型和规律掌握后,很多题是可以直接通过观察和心算得出答案。
数字推理题的一些经验1)等差,等比这种最简单的不用多说,深一点就是在等差,等比上再加、减一个数列,如24,70,208,622,规律为a*3-2=b2)深一点模式,各数之间的差有规律,如1、2、5、10、17。
数字推理口诀
整体观察分AB,线性趋势明走A,
增幅一般做加减,做差不会超三级,减幅同样此道理,典型数列熟记心。
增幅较大做乘除,做商同样不超三。
增幅很大想幂次,常用幂数要熟悉。
线性趋势弱走B,要找视觉冲击点,何为此点如何找,特殊数字勿放过。
列长项多6以上,考虑分组或隔项。
摇摆数列忽大小,基本思路是隔项,若要见到双括号,一定隔项成规律。
摇摆双括同时出,义无反顾找隔项。
整数分数混着搭,提示要做乘除法。
全是分数先约分,能划一时先划一,突破口在固定数,分子、母与项有关。
正负交叠要做商,肯定没错不夸张。
根数整数混搭时,先将整数化根数,号外数字移号里,此为一定是药方。
遇到根数加减式,平方差公式帮忙。
递推数列很难做,五则运算和乘方。
看到纯小数数列,整、小部分分开想。
似连续而不连贯,考虑质数或合数。
数字很大3位上,考虑微观是抓手。
数列如有公约数,约去公因是正法。
相邻项有公约数,因式分解可办好。
以上方法皆受挫,除3 除 5看余数。
如若还是想不出,蒙猜办法可帮忙。
选项整数小数混,小数多半是答案。
数项负数选项同,负数多半是选择。
另外直猜接近值,肯定八九不离十。
欢迎共阅数字找规律类型总结在实际解题过程中,根据相邻数之间的关系分为两大类:一、相邻数之间通过加、减、乘、除、平方、开方等方式发生联系,产生规律,主要有以下几种规律:1、相邻两个数加、减、乘、除等于第三数2、相邻两个数加、减、乘、除后再加或者减一个常数等于第三数3、等差数列:数列中各个数字成等差数列4、二级等差:数列中相邻两个数相减后的差值成等差数列5、等比数列:数列中相邻两个数的比值相等67891011121的平方加减n2n 3解答1)24,70,208,622,规律为a*3-2=b2)深一点模式,各数之间的差有规律,如1、2、5、10、17。
它们之间的差为1、3、5、7,成等差数列。
这些规律还有差之间成等比之类。
B,各数之间的和有规律,如1、2、3、5、8、13,前两个数相加等于后一个数。
3)看各数的大小组合规律,做出合理的分组。
如7,9,40,74,1526,5436,7和9,40和74,1526和5436这三组各自是大致处于同一大小级,那规律就要从组方面考虑,即不把它们看作6个数,而应该看作3个组。
而组和组之间的差距不是很大,用乘法就能从一个组过渡到另一个组。
所以7*7-9=40,9*9-7=74,40*40-74=1526,74*74-40=5436,这就是规律。
4)如根据大小不能分组的,A,看首尾关系,如7,10,9,12,11,14,这组数7+14=10+11=9+12。
首尾关系经常被忽略,但又是很简单的规律。
B,数的大小排列看似无序的,可以看它们之间的差与和有没有顺序关系。
5)各数间相差较大,但又不相差大得离谱,就要考虑乘方,这就要看各位对数字敏感程度了。
如6、24、60、120、210,感觉它们之间的差越来越大,但这组数又看着比较舒服(个人感觉,嘿嘿),它们的规律就是2^3-2=6、3^3-3=24、4^3-4=60、5^3-5=120、6^3-6=210。
这组数比较巧的是都是6的倍数,容易导入歧途。
数量关系规律*对于特殊数列要记规律,最后没有答案时放弃计算猜一个,避免浪费答题时间。
1.相邻项(间隔一个数的两项)做加、减,观察所得和、差之间等差等比平方等规律;和、差与原数之间(又是可忽略第一个和、差)的倍数或平方等规律。
(做题时容易只做差,忽略了和),相邻两项加减后无规律考虑相邻三项和间的规律。
2.观察奇偶项之间的关系(又是奇、偶项独立自成规律),和差关系是重点。
3.数列呈单调性时等差等比数列可能大,非单调性时考虑转化(后者由前项相加或相减或倍数再加减常数或递增减数列)还要考虑相邻两三项加和与后一项比较等。
4.观察数组中数的个数,进行分组,每组数的和、积之间的坑能存在等差等规律。
常见规律为奇、偶数规律,等差,等比,二级等差,二级等比,递推规律;幂次数,混合型规律等等。
1.当数列呈递增或递减趋势,且变化幅度不大时,优先使用作差法。
相邻项做差做商都无规律,考虑相邻两项或几项相加后的数周规律,另外,当数列中无明显规律,寻找数项特征和结构特征也没有头绪时,也可以考虑使用作差法理清关系。
2.当数字之间存在明显倍数关系时,应优先应考虑使用作商法。
3.当数列各项的跳跃性较大时,则应考虑多次方、相邻项相乘等关系。
4.数列有平稳、递增趋势,但通过作差不能解决问题,利用多次方和作商也不能解决时,可考虑取两项或三项求和,从而寻找新数列的规律。
5.拆分法的应用,拆分法是指将数列中的数字拆分成两个或多个部分,然后通过每部分的规律得到原数列规律的方法,在公务员考试中,拆分法主要有整数乘积拆分与整数加减拆分两种。
6.当数列的项数很多时,可以首先考虑分组,两个一组(或三个一组),观察每组之间及组与组之间是否有规律等一、基本特征观察数列是否具有幂次及幂次修正、分数、小数、根号、超长、双括号、图形数列、基础数列明显特征,如具备上述某一特征数列,就按照其对应的法则进行,而对于隐蔽性很强的幂次数列及修正数列,二、多级变形如果不具备上述数列基本特征,则利用+、-、×、÷法进行多级变形来寻找规律。
<2>表格形式数字推理
行间运算规律:行间运算规律主要是每行两个数字简单运算得到第三个数.主要有下面三种形式:
每行前两个数运算得到第三个数.
每行后两个数运算得到第一个数.
每行第一个数和第三个数运算得到中间数字.
<3> 三角形形式数字推理
三角形数字推理的规律通常是寻找三角形的数字与中心数字之间的联系
一、圆圈形数字推理
1、考虑对角数字和周围数字
【例】
A.27
B. 21
C. 16
D. 11
【答案】C
【解题关键点】考虑对角数字和周围数字
5×8+(13+7)=2,3×12+(3+15)=2,15×4+(19+11)=2
2、考虑四周数字得到中间数字的方式
解题思想
1.思考角度:一般由四周向中间位置的数靠拢。
2.运算关系:一般各数之间为“加减乘除”关系,其中加法、减法、乘法是最常见的运算方法。
3.组合关系:一般采用上下、左右、对角三种组合关系。
4.如果中间位置的数是质数,那么一般是通过加法或减法向中间位置靠拢;如果中间位置的数是合数(特别的一些质数也可分解为其与1的乘积),则可以首先将中间位置拆分成
两个(或三个)因数的乘积,再将已知数向因数靠拢,也可以通过加减法向中间位置数靠拢。
5.如果中间位置数值较大,而其他数值较小,则考虑运算中含有乘法关系。
6.作减法和除法时,注意减数和被减数、除数和被除数的位置关系。
要点提示
奇偶数之间有如下的运算法则:
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偶数,奇数±偶数=奇数
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奇数,奇数×偶数=偶数
根据以上法则可以得到以下规律:
(1)几个偶数之间做四则运算无法得到一个奇数。
(2)偶数个奇数之间的无法通过加法得到一个奇数,偶数个奇数之间无法
通过乘法得到一个偶数。
【例】
A.3
B. 5
C. 7
D. 9
【答案】C
【解题关键点】考虑四周数字得到中间数字的方式
3×4-5-6=1,3×5-5-8=2,4×5-6-11=3
2012浙江公务员行测特色题型突破:图形形式数字推理
我们知道,无论是何种形式的图形形式的数字推理,其考查的规律都是关于数字之间的运算关系,所以解题时分析也就围绕运算关系展开。
而在图形形式数字推理中,由于数字较少,分析方法也就相对简单。
中公教育专家归纳了以下几个考虑的角度,结合例题予以说明。
由于解题环境各不相同,普遍之中难免例外,还望考生自己多加琢磨,此处仅抛砖引玉。
一、分析四周数字之和与中心数字的大小关系
如果四周数字之和小于中心数字,则四周数字的运算过程很有可能涉及乘法运算,否则,就应该优先考虑减法或除法运算。
这种分析虽然过程简单,但有利于确定大致的方向。
例题:
A.6
B.12
C.13
D.7
中公解析:此题答案为B。
从前两个图形来看,四周数字之和远大于中心数字,这时需要将四周数字分组,优先考虑它们之间的减法或除法运算。
第一个图形中有24、12、6,第二个图形中有8、8、16,这些数都为除法创造了条件。
若在第一个图形中,24÷12;则在第二个图形中,8÷16,得到的是小数,由此否定这条路。
即应该是24÷6,得到4,和中心数字6相差2,2可由12和10得到,此题便得到了解决。
第一个图形中,24÷6+12-10=6;第二个图形中,8÷8+16-9=8;第三个图形中,32÷8+20-12=(12)。
二、分析图形中最大的数
在数字推理中,几个数字运算得到另一个数字,通常都是几个较小的数运算得到一个较大的数。
如果几个较小的数字运算得到一个远大于它们的数,则一定要通过乘法等使数字增大的运算。
因此我们可以以图形中最大的数字作为突破口,寻找运算关系。
例题1:
A.11 B.16 C.18 D.19
中公解析:此题答案为D。
图形中最大的数字是第三个图形中68,它由6、2、4三个数字运算得到,68远大于这三个数字的和,考虑乘法运算,三个数字的积是6×2×4=48,仍然小于68,由此确定应该考虑使数字变化更快的乘方运算。
68附近的多次方是64,考虑到这些,这个题目就不难解决了。
三、分析图形中的质数
质数由于只能被1和它本身整除,它们在运算过程中,更多的时候,要涉及加法或减法运算,这是我们分析图形中质数的原因。
例题1:
A.27
B.12
C.30
D.24
中公解析:此题答案为B。
前两个图形中的质数较多,在第一个图形中7、13等质数都大于中心数字6;在第二个图形中23、29都大于中心数字18;显然四周数字运算时,涉及到这些质数的倍数的可能性不大,这些质数更大可能是要进行加法、减法运算。
按照这种思路,不难确定此题规律。
第一个图形中,(15-13)×(7-4)=6;第二个图形中,(8-5)×(29-23)=18;第三个图形中,(6-2)×(15-12)=(12)。
例题2:
A.26
B.29
C.31
D.37
中公解析:此题答案为A。
第一个图形中有质数7,中心数字是15,它不是7的倍数,则7在运算过程中极有可能涉及加法或减法;第二个图形中,中心数字23是质数,它由3、5、8运算得到,运算过程中也极有可能涉及加法或减法。
此题三个数运算得到第四个数,这些简单的运算关系相信大家通过数列形式数字推理的学习,已经很熟悉了。
第一个图形中,2×4+7=15;第二个图形中,3×5+8=23;第三个图形中,6×4+2=(26)。
目前,图形数字推理常见的题型有三种:㈠圆圈型数字推理:1、有心圆圈型;2、无心圆圈型;㈡九宫格数字推理:3×3网格形式;㈢其他几何型数字推理:1、三角形;2、环形;3、正方形;4、长方形
一、圆圈型数字推理
1、有心圆圈型:周边数字通过运算得到中间圈内的数字。
2、无心圆圈型:周边数字之间满足一个基本运算等式。
解题一般规律
1、基本规律是通过加减乘除,较少情况用到“倍数”和“乘方”。
2、运算方向一般为上下、左右、交叉(交叉最常见)。
(一) 有心圆圈型
1、奇数法则:(1)如果每个圆圈中都是偶数个奇数,那么解题一般从“加减”入手。
(2)如果有一个圆圈中有奇数个奇数,那么这道题一般无法通过“加减”完成,应该优先考虑“乘法”和“除法”。
2、非奇数解法:(1)先加减,后相乘。
如果前面两个中心数字容易分解,先对其分解,然后在周边数字中构造因数。
(2)先乘除,后加减。
如果两个中心数字有一个较大且不易分解,应先从周边数字出发,选取两个先相乘,然后进行修正。
(二)无心圆圈型
1、运算目标:有心圆圈型一般以中心数字为运算目标,而无心圆圈型从形式上看没有一个确定的目标,那么一般的运算目标我们定位为,圆圈中的两个数字的加减乘除=两外两个数字的加减乘除。
2、当无心圆圈型涉及到乘法,优先考虑较小数字相乘。
3、把一个两位数字拆分成个位数和十位数,分别放在圆圈的两个位置得考法,大家一定要注意。
二、九宫格数字推理
(一)等差等比型(最简单,越来越少考):数字沿行方向与列方向呈等比或等差规律。
(二)分组计算型:九宫格中按照行和列分组计算,得到的结果呈简单规律。
(三)线性递推型(较常见):一般模式为“第一列的a倍加上第二列的b 倍等于第三列”,但目标数列可能是第一列,也可能是第三列。
三、其他几何型数字推理
(一)三角形:中心数字为运算的目标数字。
(二)正方形(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