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版五上科学
- 格式:doc
- 大小:200.00 KB
- 文档页数:46
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易错知识点练习班级姓名【易错点一】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1.陆地的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0.8%。
( )2.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
( )3.平原的特点是( )。
A.峰峦高耸B.低平而宽广C.周围较高、中间低平4.黄土高原上的沟壑是( )作用形成的。
A.风B.降雨C.河流5.我国的地形特点是( )。
A.西高东低,西部多高山,东部多平原B.西低东高,西部多平原,东部多高山C.东西部高低差不多,大多是平原6.中国地势最低的地方是( )。
A.吐鲁番盆地B.柴达木盆地C.四川盆地【易错点二】地球的结构与地球内部的运动7.地震时,岩层受到挤压会变弯曲。
()8.地球内部是静止不动的。
()9.砾岩、砂岩和页岩都属于沉积岩。
()10.地震会形成堰塞湖。
()11.火山喷发和地震给地表带来的改变是缓慢的。
()12.岩浆的发源地是( )。
A.地核 B.地幔 C.地壳13.雄伟的喜马拉雅山是由( )形成的。
A.板块分离 B.大陆板块碰撞 C.火山爆发14.地震和火山喷发是( )引起的。
A.太阳和月球运动B.地球内部运动C.地球外部运动15.长白山天池是一个( )湖。
A.冰川 B.堰塞 C.火山口【易错点三】风的作用16.沙漠和戈壁的形成与风的作用有很大关系。
( )17.风是柔软的,对地球的表面不产生任何影响。
( )18.地震,主要由风的作用形成的。
( )。
【易错点四】水的作用19.自然界中,只有流水才对土地有侵蚀和沉积的作用。
( )20.降水对土地的侵蚀程度与降水量的大小无关。
( )21.河流对土地的侵蚀,既给人们带来了灾害,又给人们带来了好处。
( )22.同一条河流里的鹅卵石,上游的鹅卵石一般比下游的鹅卵石更光滑。
( )23.河水流出沟谷后,随着坡度的变缓,河水的流速( )。
A.不变B.加快C.减慢24.下列关于河水对土地的作用,说法正确的是( )。
A.河水流速越快,河岸的土地被侵蚀越严重B.河水流速越快,泥沙的沉积越多C.河流的下游往往有很多大石头【易错点五】植被对环境的作用25.下列环境中,( )最容易被雨水侵蚀。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目录CONTENCT •课程介绍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与手段•知识点梳理与重点难点解析•实验设计与操作技能培养•课堂互动环节设置及效果评估•课后作业布置与批改反馈机制建立•考试复习指导与成绩评定标准制定01课程介绍与教学目标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内容概述涵盖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等多个领域。
通过实验、观察、探究等方式,让学生了解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目标与要求知识目标掌握本册教材所涉及的科学知识和基本概念。
能力目标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和解决实际问题,具备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
010203以科学探究为主线,注重学生的实践和体验。
采用“主题-探究-实践”的教材结构,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
图文并茂,生动有趣,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教材特点与结构02教学方法与手段80%80%100%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科学问题,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通过模拟实验、角色扮演等方式,创设生动有趣的科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科学的魅力。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创设情境鼓励创新确定探究主题组织探究活动分享交流探究式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实验探究等方式,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引导他们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探究成果和心得体会,促进彼此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兴趣,确定合适的探究主题,明确探究目标和任务。
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爱好,进行合理分组,让他们在小组内互相学习、互相帮助。
分组合作明确分工评价反馈明确每个小组成员的分工和职责,确保每个人都能参与到合作学习中来。
定期对小组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和反馈,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和改进。
030201合作学习法利用多媒体课件、视频等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9. 脑与神经-青岛五四学制2001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人体神经系统的构成和功能;
2.了解大脑的结构和功能;
3.学会保护和锻炼大脑。
二、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课件;
•教案;
•计算机和投影仪;
•书本和模型等物资。
2.学生准备:
•学生需要带齐课本、笔和本子等学习用具。
三、教学内容和步骤
1.神经系统的构成和功能
•教师通过课件、书本等讲解人体神经系统的构成和功能,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脊髓、脑等概念。
•学生逐步了解神经系统的构成和功能。
2.大脑的结构和功能
•教师通过课件、书本等讲解大脑的结构和功能,包括大脑皮层、大脑半球等概念。
•学生逐步了解大脑的结构和功能。
3.保护和锻炼大脑
•教师通过讲解如何保护和锻炼大脑,包括合理饮食、良好睡眠、加强锻炼等方法。
•学生学会如何保护和锻炼大脑。
四、教学评估
1.考试:可根据学生学习情况,设置相应难度的考试;
2.作业:可布置练习题或思考题,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五、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主要围绕人体神经系统、大脑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如何保护和锻炼大脑三个方面进行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了多媒体课件、书本、模型等教具,生动形象地讲解了课程内容。
同时,在教学中设置了考试、作业等评估,用于检验和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知识。
在教学结束后,进行了教学反思,发现还可以通过互动课堂、游戏等方式使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课堂。
通过这次教学,教师在教学中发现了自己的不足,能够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程质量。
教学文档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2课(身体的运动)知识点第2课身体的运动
1.举哑铃活动是由骨、关节和肌肉协同工作完成的。
2.模拟前臂抬起的运动
筷子模拟骨骼,橡皮筋模拟肌肉,被线绳缠绕的局部模拟关节。
3.骨、关节和肌肉共同组成了我们的运动系统,它们相互配合,使身
体进行各种运动。
4.人体内共有200多块骨头,它们相互连接构成了人体的支架——骨骼。
骨骼可以使我们身体进行各种各样的运动,同时还具有支撑身体、爱护内脏器官的作用。
5.骨与骨之间可以活动的连接叫关节。
不同地方的关节,活动的方法不同。
如肘关节和肩关节。
6.人体共有600多块肌肉。
肌肉附着在骨骼上,肌肉收缩带动骨骼运动。
7.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要注意保持脊柱和身体部位均衡负重,还要注意保持正确的身体姿态。
8.经常进行身体锻炼是相当重要的。
青年少时期,人体的骨骼和肌肉是发育得最快的,发育和运动又紧密地关联着。
经常参加运动,身体可以变得更强化壮,柔韧性更好,并且免疫力也会增强。
9.生活中有许多与我们身体运动的结构相似的物体,如合页与关节相似、塔吊的钢架与骨骼相似等。
.。
教学文档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课(我们的身体)知识点第1课我们的身体
1.我们人必须吃东西,吸入氧气,才能获得能量,维持生命。
2.体质记录表包含体重指数、视力、肺活量、50米跑、一分钟跳绳、
一分钟仰卧起坐等工程。
3.体重指数=体重〔千克〕÷身高〔米〕x身高〔米〕)。
4.遗传、饮食习惯、体育锻炼、周围环境、睡眠时间、学习压力等因素都会影响生长发育。
5.从出生到死亡,人体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青年少时期是生长发育最旺盛的时期,对我们的一生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养成良好的生活方法和习惯非常重要。
6.为了健康生长,我们要养成良好的生活方法和习惯,保持好的心态,爱护周围环境。
7.不良的环境与身体健康
〔1〕不良的环境会影响身体的正常生长,会使我们简单生病,也是
诱发癌症的重要原因。
〔2〕吸烟不仅会危害吸烟者的健康,“二手烟〞还危害周围人的健康,所以公共园地禁止吸烟。
〔3〕雾霾天气不合适进行室外运动,可以进行室内运动。
8.除了身体健康,健康还包含心理健康、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等。
.。
五年级科学课外作业答案一、地球内部有什么一、填空1、地核地幔地壳2、63003、地震波磁力4、铁镍二、判断√√××√三、填图地壳地幔地核(答案依次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二、火山一、填空1、温度压力烧熔了的玻璃空隙或裂缝薄弱的地壳2、地震3火山二、判断√√×三、选择 A D四、观察实验火山模拟岩浆地壳现象:在裂缝处番茄酱外溢我们知道:岩浆的温度升高后会通过空隙或裂缝向上运动,遇到薄弱地壳就会喷出地表,形成火山。
三、地震一、填空 1、变形断裂岩层断裂震动 2、地下水位突然改变动物惊慌不安 3、电源可燃气源重心低结实坚固头部4、地壳的岩层受到不同方面的压力地壳在受力下的变化地震二、判断√√√×三、选择 C A C D A四、做一块卵石一、填空1、温度水植被破碎成分变化岩屑土层2、风化搬运冲刷摩擦3、圆形光滑二、判断√√×三、选择 B C D四、【实验目的】探究温度对岩石的影响。
【实验材料】酒精灯、火柴、镊子、小块岩石、烧杯、冷水。
【实验步骤】1.用镊子夹住一小块岩石在酒精灯上烧一会儿,然后立即把它放入冷水中,观察有什么变化。
2.照上述方法反复做几次,观察这块岩石有什么变化。
【实验现象】岩石的表面出现裂缝,而且裂缝越来越大,甚至一块块往下掉碎石屑。
【实验结论】当岩石受热时,体积膨胀,由于岩石从表面到内部受热程度不一样,因此整块岩石各部分的膨胀程度也就不同。
当岩石受冷时,体积收缩,同样,由于从岩石表面到岩石内部冷的程度不一样,整块岩石各部分收缩的程度也不同。
时间长了,岩石各部分总是胀缩不均,内部结构就会受到破坏,产生裂缝,甚至脱落下碎石屑。
第一单元一、填空1、青藏高原世界屋脊海洋生物化石2、温度水植被破碎成分变化岩屑土层3、风化分解搬运冲刷摩擦4、温度压力烧熔的玻璃岩石孔隙或留缝薄弱的地壳5、地幔硅铁镁6、三地壳地幔地核7、矿产资源法二、选择 A A B C D B C D C C三、1、木棍发生弯折木棍会折断手感到震动2、毛巾会发生变形3、(地震成因)四、1、有利点:⑴火山灰是天然的好肥料⑵火山最大的资源是热源⑶火山甚至为一些国家增添了领土⑷火山给人类带来了金刚石、硫磺矿等金属和非金属矿藏不利点:1.危害人命,财物;2.放出大量的有害气体(如;SO2等),危害大气环境。
青岛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学大纲前言本教学大纲根据我国教育部《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青岛地区的实际情况,为五年级上册的科学教学提供了一套全面、系统的指导方案。
本大纲旨在帮助学生进一步探究科学知识,提高科学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2.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
3. 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应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关爱环境、珍惜资源、和谐发展的意识。
教学内容第一单元:身边的物质1. 物质的基本属性2. 物质的分类3. 物质的变化4. 物质的用途第二单元:力的世界1. 力的概念2. 力的作用效果3. 力的相互性4. 简单机械第三单元:热现象1. 温度与热量2. 热传导3. 沸腾与蒸发4. 生活中的热现象第四单元:生物的奥秘1. 生物的特征2. 生物的分类3. 生物与环境4. 生物多样性保护第五单元:地球与宇宙1. 地球的结构2. 地球的运动3. 天气与气候4. 宇宙的奥秘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 运用实验、观察、讨论、演示等多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3. 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4. 注重个体差异,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发挥团队协作精神。
评价与反馈1. 定期进行课堂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与表现。
2. 开展实验操作、科普活动等实践性评价,全面考察学生的实践能力。
3. 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培养学生的自我监控和反思能力。
4. 定期与家长沟通,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与进步。
教学资源1. 教材:《青岛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2. 实验器材:根据教学内容配备相应的实验器材和教具。
3. 课件与多媒体资源:运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展示科学知识。
4. 网络资源:查阅相关科普资料,拓展学生视野。
义务教育五年级科学上册科学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学习科学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然界的规律,培养观察和实验的能力,以及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从生物、物理和化学三个方面,介绍义务教育五年级科学上册的主要内容。
生物部分本节将介绍生物部分的内容,包括动植物的特征和生存环境、人体的五官和内部器官等。
首先,我们将学习动物和植物的特征和生存环境。
通过观察不同种类的动物和植物,我们可以了解它们的外部特征和生活习性。
例如,动物根据其骨骼和体毛的差异,可以分为哺乳动物、爬行动物等不同的类群。
植物则根据其根茎叶花果实的特征,可以进行分类。
此外,我们还将学习动植物的适应生存环境的策略,例如极地动物的厚毛皮和挖掘的习性,沙漠植物的长根和多刺等。
其次,我们将探索人体的神奇之处,包括五官和内部器官。
通过学习五官的结构和功能,我们可以了解感官信息的接收和处理过程。
例如,眼睛的角膜和晶状体可以让光线聚焦在视网膜上,视觉信息就通过视神经传到大脑中,形成视觉感知。
此外,我们也将学习人体的内部器官,如心脏、肺和消化系统。
了解这些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对于保持身体健康和生活习惯的养成非常重要。
物理部分本节将介绍物理部分的内容,包括物体的性质、声音和光等。
首先,我们将学习物体的性质,包括物体的形状、大小、质量和颜色等。
通过观察和实验,我们可以了解物体的性质是如何影响它们的使用和分类的。
例如,金属物体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导热性,纸张和铅笔则具有柔软和易折断的特点。
其次,我们将研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声音是通过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通过空气的传播而传向我们的耳朵。
我们将学习声音的传播速度、音调的高低和声音的强弱等概念。
此外,我们还将了解如何使用实验装置来观察声音的振动和传播过程。
最后,我们将探索光的奥秘。
光是我们能看到物体的原因,光也具有传播和折射的特性。
我们将学习光的传播直线行和光的折射现象。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观察到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和折射情况,并理解这些现象背后的原理。
五年级科学实践活动上册教案(上教版)五年级科学实践活动上册教案(上教版)活动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探究,培养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沟通交流的能力。
教学内容1. 第一单元:地球与宇宙- 地球的构造- 地球的运动- 宇宙的奥秘2. 第二单元:生物与生态环境- 生物的特征- 生态环境的保护- 生物多样性3. 第三单元:物质与能量- 物质的组成与变化- 能量的转化与传递- 常见物质的特性和用途4. 第四单元:技术与生活- 简单机械- 电子产品的制作与使用- 生活与技术的联系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探究式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 运用实验、观察、讨论、小组合作等多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3. 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科学知识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小组合作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3. 实践活动:评价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包括实验操作、问题解决、团队合作等。
教学资源1. 教材:《五年级科学实践活动上册》2. 实验器材:如显微镜、望远镜、实验药品、实验仪器等。
3. 教学多媒体:如课件、视频、图片等。
教学计划(此处根据实际情况,列出具体的教学计划,包括每周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
)教学总结(此处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总结,包括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学效果、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等。
){content}。
第一课地球内部有什么教学目标:1 、熊够选择制作地球构造的模型表述对地球构造的探究结果;能够根据数据,对地球内部各层厚度作出合理的解释;能够根据火山和地震的现象对地球内部情况作出解释;能够查找有关地球内部的资料。
2 、知道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地核;知道地球内部有炙热的岩浆;知道科学研究中可以用模型方法来解决问题。
3 、体会科学研究中建立模型的意义;体验探究地球的乐趣。
教学准备:有关地球内部情况的资料 (图片、课件、视频图像 );熟鸡蛋、三种颜色的橡皮泥、搜集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谈话:上堂课我们了解了美丽的地球表面有山有水,风光无限,那么地球内部有什么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地球内部有什么?(板书课题)二、探究活动活动一:猜想地球内部有什么谈话:根据你的知识经验,同学们猜想一下地球内部有什么?学生猜测。
(石油、矿产、水)看来大家知道的还真不少,老师这里有一些关于地球内部的录像想不想看?(教师播放火山、地震的录像资料。
)提问:看了刚才的录像,你认为这些现象的产生能告诉我们什么呢?你认为地震发生时、火山喷发的时候有什么特征?学生讨论交流。
小结:这些事实说明地球内部并不像表面看到的一样平静,每时每刻都在不停地运动,正是这样缓慢地运动造成了火山和地震。
而且我们从这些现象里还可以知道地球内部的温度是很高的,连岩石都成了液体形态的岩浆了。
活动二:人们是怎样了解地球内部的谈话:我们怎样才能知道地球内部是什么样的? ----(学生:通过钻探可以了解地球内部特点,你怎么知道? --你还知道科学家通过地震波、磁力等信息来探知地球内部情况,看来查资料能帮我们了解很多科学知识。
)活动三:认识地球内部的结构特点1 .谈话:科学家通过这么多方法了解地球内部特点,地球内部到底是什么样的呢?课前同学们都搜集了好多关于地球内部特点的资料,想不想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想)首先在小组内把你们搜集的材料整理一下,过一会在班上交流一下,(学生小组内整理资料,汇报交流)哪个小组愿意起来和大家交流一下:2 .学生汇报。
(交流: (1)哎,你们真是一个勇敢的小组,哦,你们小组发现地球内部分了三个圈层:地壳、地幔、地核 *(板书:地壳、地幔、地核)噢他们还搜集到一张地球内部的图片,我们来欣赏一下(出示地球内部照片)(2) 你们小组知道了地壳是地球最外面的一层,由坚硬的岩石组成。
地幔大约有 2900多千米厚,地球中心的地核约厚 3473千米。
)(3) 你们还发现,地球内部构造很像一个鸡蛋,哦,你说像荔枝,你说像桂圆,到底是不是这样呢?我们想不想亲眼看一看,(想)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些实验材料,大家可以亲自动手研究一下。
(学生动手实验,并交流发现)通过刚才的实验你们有什么新发现,你说,噢,你发现了鸡蛋也分三层,鸡蛋壳相当于地壳是地球最坚硬的部分,而且各处的厚度不一样;鸡蛋清相当于地幔,地幔内部的压力很大,是一种过热状态下的固态物质;鸡蛋黄相当于地核,地核是地球的核心部分。
我们知道了地壳下面的是部分是地幔,不过由于人类的技术限制,人们对地幔、地核的了解还是不够的。
(板书:蛋壳、蛋清和蛋黄)3 .小结:同学们真是不简单,通过自己的研究知道了地球内部结构特点,那么同学们想不想亲手制作一个地球结构模型呢?(想)。
三、制作地球构造的模型1.老师给每个小组提供了橡皮泥,根据刚才学到的知识,下面小组一起合作进行制作。
2.谁愿意来展示一下?3.你觉得他们做得怎么样? ----展示优秀作品,总结制作情况。
全课总结:关于地球内部的知识还有很多,课后同学们可以继续研究,相信你在研究的过程一定会有新的发现,当然你也可以利用学到的知识进行制作,把我们的生活变的更加美好!教后反思:2火山教学目标科学探究1能用简单的器材做模拟实验,会通过网络或其他信息源获得自己所需的信息。
2.通过分析火山的成因,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3.能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对一些自然现象作出做出合理的解释;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的过程和结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愿意合作与交流,喜欢大胆想象;意识到火山会给人类带来的不同影响。
2.渗透科学自然观,体会自然界是不断运动变化的。
科学知识1.认识火山的成因及地球的内部构造。
2.了解火山喷发给人类带来的影响。
教学准备教师:火山喷发的相关资料。
学生:酒精灯、番茄酱、土豆泥、火柴、三脚架、铁盒(或铜片)、火山喷发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1、谈话:同学们,老师为大家准备的风景图片,你们还想再看看吗?(播放课件,教师讲解)2、问:同学们,刚才你们看到的风景,你们觉得怎么样?(很美)你们也许没有想到,这些美景都是自然的造化,是自然的力量造就了这样的美景,你们猜猜看是什么造就了这些美景呢?(生答:火山)3、揭题:是啊,是火山造就了这些美景。
(板书课题:火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火山。
二、新授A、引入1、问:你们听说过火山吗?那么,你们已经知道关于火山的哪些知识呢?请大家来说说吧!2、自由交流:关于火山的知识3、再问:同学们,关于火山的知识你们了解的还真不少,那么在这节课中,你们最想来了解火山的哪些知识呢?4、学生提问,教师聆听5、小结:你们想了解的知识还真多,可是短短的四十分钟也许不能一一满足大家的需要。
有些问题我们和老师一起到课外去继续研究,好吗?另外有些问题可能在后面的共同学习中能一一获得答案,大家也不要着急。
在课前老师已准备了一些材料,下面看看老师已准备了些什么?(出示课件,点击序号,出示内容)──1、什么是火山 2、火山是怎样形成的 3、火山喷发 4、火山的危害 5、火山的奉献6、关于火山的其他知识。
关于火山的其他知识,我们暂且把它作为一个秘密,老师先不告诉大家。
下面,就根据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我们一起来探讨吧。
B、学习火山的成因(火山是怎样形成的)1、导入:我们先来学习火山是怎样形成的。
要认识火山的形成,我们先要了解地球的构造(出示课件)2、认识地球的构造和火山的成因(1)、提问:从图中,你从中知道了些什么知识呢?(地球可分为三部分:地壳、地幔、地核;其中地壳的厚度平均为60千米左右并且大部分为岩层;而地球的半径达6000千米左右,地壳只有薄薄的一层)(2)、讲解(课件):在地壳下地幔的温度很高达1600摄氏度,地核处的温度据科学家研究发现达2000-3000摄氏度,其中地心处的温度达6000摄氏度,和太阳表面的温度相近。
在高温高压下,由于特殊的作用地壳下有一种温度达1600摄氏度左右的液体状物质,这就是岩浆,岩浆其实就是熔融了的岩石,象烧融的玻璃一样。
这些岩浆由于特殊的原因,就穿过岩层冲出了地表,就形成了火山。
(3)、提问:同学们,地球的这种结构,大家想想看,我们身边有没有和地球的结构相近的物体呢?(4)、生答:鸡蛋、气球、花生、苹果┄┄3、模拟火山形成的实验:吹鸡蛋、吹气球a、吹鸡蛋(1)、解疑:是啊,看鸡蛋(出示鸡蛋)大家想,蛋壳象什么?(地壳)蛋白呢?(地幔)蛋黄呢?(地核)(2)设问:下面我们来玩玩吹鸡蛋,你们会吹鸡蛋吗?(二年级已吹过)哦,下面就开始吧!(3)、学生活动:吹鸡蛋(4)、讨论:在刚才玩吹鸡蛋的过程中,你有什么体会呢?(觉得很吃力)你们又看到了什么现象?(蛋白和蛋黄吹出来了)它们是怎样吹出来的?(从另外一个洞里出来的)它们为什么会出来呢?(因为给它吹气,鸡蛋内的压力很大,蛋白和蛋黄就从蛋壳里出来了)b、吹气球(1)、激趣:刚才我们玩了吹鸡蛋,你们还想玩吹气球吗?(想)那,老师提个要求,你们要拼命吹,知道拼命吹是什么意思吗?(吹破气球)(2)、学生活动:吹气球(3)交流:好了,真不忍心叫大家停下来,假如有时间,等会儿我们再来吹,好吗?刚才我们有的组真的把气球吹破了,你们又有什么体会呢?(觉得很害怕,吹吹好象没力气了,吹破它要用很多力┄┄)你们又有没有想过,气球是怎样破的呢?(薄的地方先破)破的时候有什么从气球里冲出来了?(空气)有的组有破气球,你们发现什么没有?(空气从破洞里面冲出来)c、联想:吹鸡蛋和吹气球与火山的形成又有什么联系呢?(1)、提问:其实刚才老师让大家吹鸡蛋与吹气球是有目的的,你们有没有想过,两次实验跟火山形成又有什么联系呢?老师提个醒,空气冲出来,蛋白蛋黄吹出来了,就如岩浆从地球内部冲出来。
(2)、学生交流(3)、小结:在岩层下,由于特殊的作用,譬如地壳的运动,导致岩层断裂,岩层就产生了裂缝,岩浆由于高压的作用,就会拼命的从里面想冲出来,由于岩浆的温度很高,在上升的过程中,会把周围的岩层也熔融,这样岩层的裂缝会变大,岩层变薄了,岩浆就容易从里面冲出来,这样火山就形成了。
4、认识什么是火山(1)、设疑:那么什么是火山呢?(2)、讲解:(出示课件)火山是一种自然现象,岩浆从地底下喷出来形成火山。
C、认识火山喷发1、引入:岩浆从地底下喷出来,火山就喷发了。
你们见过火山喷发吗?想亲眼见一见吗?我们就来模拟火山喷发的实验吧!你们想参与做吗?2、激趣:只是老师要告诉大家,火山喷发很危险,你们还敢做吗?因为有危险,所以这个实验在上面做,老师要找个志愿者,谁来做呢?(邀请)3、模拟火山喷发实验(1)、介绍实验方法:老师这儿有一套模拟装置,大家看一看,(指装置)这是塑料瓶里面装了沙土,就如地球的内部我们是看不见的。
我们等会要观察的是三夹板的上面,夹板上面发生了什么?这就象地面上的情形,我们是看得见的。
你呢,给瓶子吹气,大家想,就象给内部做了什么事?好,开始吹吧!大家注意看。
(2)、学生实验:吹气,其余学生观察(3)、再激趣:接下来更危险的时刻到了。
为了安全起见,老师带了手套,要换个装置,知道老师为什么要带手套吗?(烫手)请同学们注意看,接下来你又看到了什么现象?(4)、学生继续实验(5)思想教育渗透:实验结束了,谢谢你(指上台学生)这个勇敢者,你做了回英雄,其实做科学就需要这种精神!(6)、交流:两次实验,你分别看到了什么现象?你现在解决了什么问题(疑问)?(沙土喷出,岩浆喷出,岩浆流动、凝固┄┄)(7)、设疑:(引入下阶段学习)火山喷发的模拟实验,你觉得可怕吗?真正的火山喷发应该更可怕,那么你觉得可怕在哪里呢?D、认识火山的危害1、导入:是啊,真正的火山喷发更可怕,因为它给人类带来了危害,也就是灾难,你认火山喷发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危害呢?2、学生交流:谈自己的认识3、小结:(出示课件)请大家再来回顾一下,看看火山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危害──1、污染空气 2、烧毁森林 3、毁坏农田4、覆盖城市和村庄。
4、引入:火山喷发虽然可怕,难道只给我们带来灾难吗?它会不会带来好处呢?其实,上课一开始我们就看到了,谁来说说看?E、认识火山的奉献1、导入:是啊,一开始我们就看到了一些美景,那么,火山还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呢?2、学生交流3、讲解:请同学们跟着老师来看看,(出示课件)虽然火山喷发十分危险,可是生活在火山旁的人还是不忍离开,就因为火山灰是最肥沃的土壤,人们不仅可以用它种庄稼,还用它种出了最美的花,最最甜美的水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