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复习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468.50 KB
- 文档页数:8
第一章章末复习一、复习目标1. 认识圆柱、圆锥、正方体、长方体、棱柱、球,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它们的某些特征。
2. 进一步认识点、线、面,初步感受点、线、面之间的关系。
3. 了解棱柱、圆柱、圆锥的侧面展开图;4. 通过对几何体进行切和截的过程,了解空间图形与截面的关系,理解截面的意义.5.能够熟练地画立方体及其简单组合体的从三个方向看到的图形。
6.会根据从上面看到的图形及其相应位置的立方体的数量,画出其从正面看到的图形与从左面看到的图形。
二、课时安排1课时三、复习重难点重点:1.感受点、线、面之间的关系;了解空间图形与截面的关系;2. 能够熟练地画立方体及其简单组合体的从三个方向看到的图形;3.会根据从上面看到的图形及其相应位置的立方体的数量,画出其从正面看到的图形与从左面看到的图形。
难点:1.能够识别一些几何体截面的形状,体会截面和几何体的关系.2.据俯视图及其相应位置的立方体的数量,画出主视图与左视图。
四、教学过程(一)知识梳理1、几何图形从实物中抽象出来的各种图形,包括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
立体图形:有些几何图形的各个部分不都在同一平面内,它们是立体图形。
平面图形:有些几何图形的各个部分都在同一平面内,它们是平面图形。
2、点、线、面、体(1)几何图形的组成点:线和线相交的地方是点,它是几何图形中最基本的图形。
线:面和面相交的地方是线,分为直线和曲线。
面:包围着体的是面,分为平面和曲面。
体:几何体也简称体。
(2)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3、生活中的立体图形4、棱柱及其有关概念:棱:在棱柱中,任何相邻两个面的交线,都叫做棱。
侧棱:相邻两个侧面的交线叫做侧棱。
n棱柱有两个底面,n个侧面,共(n+2)个面;3n条棱,n条侧棱;2n个顶点。
5、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11种6、截一个正方体:用一个平面去截一个正方体,截出的面可能是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
7、三视图物体的三视图指主视图、俯视图、左视图。
1.1生活中的立体图形(一)教学目标1、知识:认识简单的空间几何棱柱、圆柱、圆锥、球等,掌握其中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2、能力:通过比较,学会观察物体间的特征,体会几何体间的联系和区别,并能根据几何体的特征,对其进行简单分类。
3、情感: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活动过程中,培养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一些基本的几何体,并能描述这些几何体的特征教学难点:描述几何体的特征,对几何体进行分类。
教学过程:一、设疑自探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在小学的时候学习了那些平面图形和几何图形,在生活你还见到那些几何体?2.学生设疑让学生自己先思考再提问3.教师整理并出示自探题目①生活常见的几何体有那些?②这些几何体有什么特征③圆柱体与棱柱体有什么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④圆柱体与圆锥体有什么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⑤棱柱的分类⑥几何体的分类4.学生自探(并有简明的自学方法指导)举例说说生活中的物体那些类似圆柱、圆锥、正方体、长方体、棱柱、球体?说说它们的区别二.解疑合探1.针对圆柱、圆锥、正方体、长方体、棱柱、球体特征的认识不彻底进行再探2、对这些类似圆柱、圆锥、正方体、长方体、棱柱、球体的分类2.活动原则:学困生回答,中等生补充、优等生评价,教师引领点拨提升总结。
三.质疑再探:说说你还有什么疑惑或问题(由学生或老师来解答所提出的问题)四.运用拓展:1.引导学生自编习题。
请结合本节所学的知识举例说明生活简单基本的几何体,并说说其特征2.教师出示运用拓展题。
(要根据教材内容尽可能要试题类型全面且有代表性)3.课堂小结4.作业布置五、教后反思1.1生活中的立体图形(二)教学目标1、知识:认识点、线、面的运动后会产生什么的几何体2、能力:通过点、线、面的运动的认识几何体的产生什么3、情感: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活动过程中,培养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几何体是什么运动形成的教学难点:对“面动成体”的理解教学过程:一、设疑自探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我们上节课认识了生活中的基本几何体,它们是由什么形成的呢?2.学生设疑点动会生成什么几何体?线动会生成什么几何体?面动会生成什么几何体?3.教师整理并出示自探题目教师根据学生的設疑情况梳理、归纳、细化得出自探题目(自探要求)4.学生自探(讨论)二.解疑合探举例分析那些几何体由什么运动形成的?那些图形运动可以形成什么几何体?三.质疑再探:说说你还有什么疑惑或问题(由学生或老师来解答所提出的问题)四.运用拓展:1.引导学生自编习题。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及复习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主要内容包括分数和小数的互化、分数的乘除法运算、以及分数的应用。
分数和小数的互化是基础,分数的乘除法运算是在此基础上进行的拓展,分数的应用则是将分数运算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本单元的内容较为重要,是七年级数学的基础知识之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小数和分数的基本概念,对小数和分数的运算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分数的乘除法运算方面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的乘除法运算规律。
此外,学生对实际应用题的解决能力还需加强,因此在教学应用题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和小数的互化方法,掌握分数的乘除法运算规律,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方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耐心和细心。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分数和小数的互化,分数的乘除法运算规律。
2.教学难点:分数的乘除法运算规律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2.运用实例讲解,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理解分数的运算规律。
3.采用激励性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PPT等教学资料。
2.相关实际问题素材。
3.课堂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实例引入分数和小数的互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讲解分数和小数的互化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互化技巧。
3.操练(10分钟)设计一些分数和小数的互化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实际操作,巩固所学知识。
4.巩固(10分钟)讲解分数的乘除法运算规律,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总结运算规律。
word 格式-可编辑-感谢下载支持七年级数学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复习要点:1、圆柱:柱体 棱住:三棱柱、四棱柱(长方体、正方体)、五棱柱-------几何体圆锥:锥体棱锥:三棱锥、四棱锥、五棱锥-----球体2、面分为平面和曲面;线分为直线和曲线;图形均是由点、线、面组成的,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3、棱柱的性质:①棱柱的上下底面形状完全相同;②棱柱的所有侧棱长均相等;③棱柱的的所有侧面均为长方形。
4、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长为圆柱的底面周长,宽为圆柱的高;圆锥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扇形,扇形的弧长为圆锥的底面周长。
5、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后由六个小正方形组成,展开时剪刀走的路线不同,得到的图形不同,常见的有:6用一个平面去截一个圆柱,截面形状可能是:圆、长方形等; 用一个平面去截一个圆锥,截面形状可能是:圆、三角形等;用一个平面去截一个长方体,截面形状可能是: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等 7、从三个方向看物体的形状8、平面图形:圆形、多边形(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等)多边形:由一些不在同一直线上的线段依次首尾相连组成的封闭图形。
从一个多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分别连接这个顶点与其余各顶点,可以把这个多边形分割成一些三角形,分割出的三角形的个数=多边形边数-2,从边上上一点(不包括顶点)呢?从内部一点呢?9、弧:圆上任意两点间的部分叫弧。
扇形:由一条弧和经过这条弧的两个端点的两条半径所组成的图形叫扇形。
从定义可见,一个圆可以分割出无数个弧,也可以分割成无数个扇形。
复习题一、选择题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个数是( ).①柱体的两个底面一样大;②圆柱、圆锥的底面都是圆;③棱柱的底面是四边形;④长方体一定是柱体;⑤棱柱的侧面一定是长方形.(A )2个 (B )3个 (C )4个 (D )5个2. 下面几何体截面一定是圆的是 ( )( A)圆柱 (B) 圆锥 (C ) 球 (D) 圆台 3.如图绕虚线旋转得到的几何体是( ).4. 某物体的三视图是如图所示的三个图形,那么该物体的形状是( )(A )长方体 ( B )圆锥体 (C )立方体 (D )圆柱体 5.如图,其主视图是( )6.如图,是一个几何体的主视图、左视图和俯视图,则这个几何体是()7. ( )C ) (D )8.如图是由一些相同的小正方体构成的立体图形的三种视图: 构成这个立体图形的小正方体的个数是( ).A .5B . 6C .7D .8(D )(B ) (C )(A )第10题图9.下面每个图形都是由6个全等的正方形组成的,其中是正方体的展开图的是( )A B C D10.如图,是一个正方体纸盒展开图,按虚线折成正方体后,若使相对面上的两数互为相反数,则A 、B 、C 表示的数依次是( )(A )235、、π-- (B)235、、π-(C )π、、235- (D)235-、、π二、填空题11.正方体与长方体的相同点是_________________,不同点是_______________。
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复习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复习主要涉及有理数、整式、方程和不等式等知识点。
这些知识点是初中数学的基础,对于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至关重要。
教材通过复习和总结这些基础知识,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知识体系,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之前,已经初步掌握了有理数、整式、方程和不等式等基本概念和简单运算。
但在理解和运用上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如对负数的理解、方程的解法、不等式的应用等。
此外,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等方面也存在差异,这对于教学设计提出了挑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复习,使学生熟练掌握有理数、整式、方程和不等式等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提高解题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有理数、整式、方程和不等式等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
2.难点:对负数的理解、方程的解法、不等式的应用等。
五. 教学方法1.采用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知识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注重练习与反馈,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的错误,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学设备。
2.教学课件。
3.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实例,引出有理数、整式、方程和不等式等知识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教材中的知识点,引导学生回顾和总结有理数、整式、方程和不等式等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教师及时给予反馈,引导学生纠正错误。
4.巩固(10分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让学生共同解决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篇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教学目标1,掌握相反数的概念,进一步理解数轴上的点与数的对应关系;2,通过归纳相反数在数轴上所表示的点的特征,培养归纳能力;3,体验数形结合的思想。
教学难点归纳相反数在数轴上表示的点的特征知识重点相反数的概念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设计理念设置情境引入课题问题1:请将下列4个数分成两类,并说出为什么要这样分类4,-2,-5,+2允许学生有不同的分法,只要能说出道理,都要难予鼓励,但教师要做适当的引导,逐渐得出5和-5,+2和-2分别归类是具有较特征的分法。
(引导学生观察与原点的距离)思考结论:教科书第13页的思考再换2个类似的数试一试。
归纳结论:教科书第13页的归纳。
以开放的形式创设情境,以学生进行讨论,并培养分类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与归纳能力,渗透数形思想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教学目标1,掌握有理数的概念,会对有理数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培养分类能力;2,了解分类的标准与分类结果的相关性,初步了解“集合”的含义;3,体验分类是数学上的常用处理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分类的标准和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知识重点正确理解有理数的概念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教学目标1,整理前两个学段学过的整数、分数(包括小数)的知识,掌握正数和负数的概念;2,能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会用符号表示正数和负数;3,体验数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生活实际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正确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
知识重点两种相反意义的量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设计理念设置情境引入课题上课开始时,教师应通过具体的例子,简要说明在前两个学段我们已经学过的数,并由此请学生思考:生活中仅有这些“以前学过的数”够用了吗?下面的例子仅供参考.师:今天我们已经是七年级的学生了,我是你们的数学老师.下面我先向你们做一下自我介绍,我的名字是_,身高1.73米,体重58.5千克,今年40岁.我们的班级是七(13)班,有60个同学,其中男同学有22个,占全班总人数的37%…问题1:老师刚才的介绍中出现了几个数?分别是什么?你能将这些数按以前学过的数的分类方法进行分类吗?学生活动:思考,交流师:以前学过的数,实际上主要有两大类,分别是整数和分数(包括小数).问题2:在生活中,仅有整数和分数够用了吗?请同学们看书(观察本节前面的几幅图中用到了什么数,让学生感受引入负数的必要性)并思考讨论,然后进行交流。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复习题》教案1一. 教材分析《复习题》是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的一章,本章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巩固和复习之前学过的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本章内容包括有理数的混合运算、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等。
这些内容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对于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体系至关重要。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有理数的混合运算、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等知识,对于这些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由于学生的学习程度和理解能力不同,部分学生可能对于一些概念和运算规则理解不透彻,需要通过复习来加强理解和记忆。
三.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有理数的混合运算、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等基本概念和运算规则。
2.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理解并掌握加减乘除的运算规则,能够正确进行计算。
2.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理解函数的概念,能够熟练运用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2.使用案例分析和实际问题解决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知识。
3.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和案例,如PPT、习题集等。
2.准备教学环境,如教室、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使用PPT展示复习题的内容,包括有理数的混合运算、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等。
通过案例分析和实际问题解决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知识。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实际的计算和解决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可以设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分组进行解答,然后进行讨论和交流。
4.巩固(10分钟)对于学生解答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和指导,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可以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复习说课稿-北师大版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复习主要涉及有理数的运算,包括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
这些内容是初中数学的基础,对于学生后续的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教材通过例题和练习题的形式,让学生掌握有理数的运算规律和方法。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有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但部分学生对于运算规律的理解还不够深入,运算速度和准确性有待提高。
此外,学生的数学基础和学习习惯参差不齐,需要在教学中关注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有理数的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的运算方法,能够熟练地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复习,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有理数运算的规律,提高运算速度和准确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有理数的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的运算方法。
2.教学难点:理解有理数运算的规律,提高运算速度和准确性。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讲解法、问答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2.利用多媒体课件和黑板,生动展示运算过程,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3.设置梯度练习,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知识,提高运算技能。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复习状态。
2.知识梳理:通过PPT或板书,将有理数的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运算公式展示出来,让学生对照教材,自主梳理知识点。
3.要点讲解:针对学生容易混淆和错误的地方,进行重点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运算规律。
4.练习巩固:设置不同难度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5.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练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6.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复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7.课后作业: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第 67 课时一、课题:第二章:有理数及其运算(1) 二、复习目标:1、复习整理有理数有关概念,整理本章知识网络;2、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3、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三、复习重点:绝对值的概念和有理数的运算(包括法则、运算律、运算顺序、混合运算) 四、复习难点:绝对值的概念及有关计算,有理数的大小比较,及有理数的运算。
五、教具: 小黑板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复习过程:(一)、本章知识网络回顾学生自学完成 (二)专题讲解专题1:有理数 ( 和 统称有理数。
)有理数分类:例1:下列叙述正确的有( )①零是整数中最小的数;②有理数中没有最大的数;③无限小数都是有理数;④无限循环小数一定是有理数。
A 、3个 B 、4个C 、1个D 、2个专题2、数轴、绝对值、相反数、倒数⑴数轴: ⑵相反数: 的两个数互为相反数。
零的相反数是 。
从数轴是看,表示互为相反数的两个点,分别在 两侧,并且与 的距离相等。
有理数有理数①通常用a 与表示一对相反数。
②a-b的相反数为 .③a+b的相反数为 .④a与b互为相反数,则a+b 0.⑤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相等,即|-a| |a|.⑥|a|=|b|则a= (即a与b 互为)。
⑦相反数等于它本身的数是 .a ( )⑶绝对值: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零的绝对值是。
即|a|={ 0 ( )-a ( )从数轴上看,一个数的绝对值就是表示这个数的的点离开的距离。
①若|a|=a,则a 0,若|a|=-a,则a 0。
②绝对值等于它本身的数是。
⑷倒数:。
①没有倒数。
②通常用a(a≠0)与互为倒数。
③倒数等于它本身的数是。
*利用数轴,我们可以很方便地解决许多题目例2 (1)求出大于-5而小于5的所有整数;(2)求出适合3<x<6的所有整数;(3)试求方程x=5,x2 =5的解;(4)试求x<3的解专题3:有理数的大小比较⑴数都大于零,数都小于零,即〈 0 〈。
⑵两个正数大的数较大。
⑶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
⑷在数轴上表示的有理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
例3:比较-8/11,-24/29,-6/7,-12/13,-16/19的大小,并用“〈”连接起来。
(三)、课堂练习①两个互为相反数的数的和是_____②两个互为相反数的数的商是_____;(0除外)③____的绝对值与它本身互为相反数;④____的平方与它的立方互为相反数;⑤____与它绝对值的差为0;⑥____的倒数与它的平方相等;⑦____的倒数等于它本身;⑧____的平方是4,_____的绝对值是4;⑨如果-a>a,则a 是_____;八、作业:(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布置)九、板书设计第二章:有理数及其运算(1)专题一专题二专题三十、课后反思第 68 课时一、课题有理数混合运算以及应用(2)二、复习目标1、灵活进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2、利用有理数的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三、复习重点 同目标 四、复习难点 同目标 五、教具 无六、课时安排1课时 七、复习过程(一)有理数的运算律:加法交换律:a +b=b+a ; 加法结合律:(a +b)+c=a +(b+c);乘法交换律:a b=b a ; 乘法结合律:(a b)c=a (bc); 乘法分配律:a (b+c)=a b+a c(二)有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规定如下:①先算乘方,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 ②同级运算,按照从左至右的顺序进行;③如果有括号,就先算小括号里的,再算中括号里的,最后算大括号里的。
注意:①加法和减法叫做第一级运算;乘法和除法叫做第二级运算;乘方和开方(今后将会学到)叫做第三级运算。
②可以应用运算律,适当改变运算顺序,使运算简便。
(三)、试一试:例1:计算:1014112131÷÷⎪⎪⎭⎫ ⎝⎛-解:原式=341054611014112131-=⨯⨯⎪⎭⎫ ⎝⎛-=÷÷⎪⎭⎫ ⎝⎛-。
这里要注意三点:①小括号先算;②进行分数的乘除运算,一般要把带分数化为假分数,把除法转化为乘法; ③同级运算,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这一点十分重要。
例2:计算:2782411813318833⨯÷⎪⎪⎭⎫ ⎝⎛-⨯解:原式=⎪⎭⎫ ⎝⎛-⨯⨯⨯8253252524278827=82525243252524⨯-⨯=8―3=5 例3:计算:()[]232315.011--⨯⎥⎦⎤⎢⎣⎡⎪⎪⎭⎫ ⎝⎛⨯--解:原式=[]926111-⨯⎥⎦⎤⎢⎣⎡⎪⎪⎭⎫ ⎝⎛--=()()677617651-=-⨯=-⨯⎪⎪⎭⎫⎝⎛- 也可这样来算:解原式=[]926111-⨯⎥⎦⎤⎢⎣⎡⎪⎪⎭⎫⎝⎛--=()926111-⨯⎪⎪⎭⎫ ⎝⎛+-=()67761-=-⨯。
例4:计算:⎪⎪⎭⎫⎝⎛-+⎪⎪⎭⎫ ⎝⎛-÷⎪⎪⎭⎫ ⎝⎛--388712787431解:原式=⎪⎪⎭⎫ ⎝⎛-+⎪⎪⎭⎫ ⎝⎛-÷⎪⎪⎭⎫ ⎝⎛--3887241424212442=⎪⎪⎭⎫ ⎝⎛-+⎪⎪⎭⎫ ⎝⎛-⨯3887247=33831-=--。
的总产量是多少台?本星期那天的产量最多,那一天的产量最少?一天星期日的产量是多少?本星期的总产量是多少?那一天的产量最多?那一天的产量最少? 八、作业 1、计算(1))2(3)3(322-⨯+-÷- (2))32()4(824-⨯-÷-(3))3()6()2(16323-⨯---÷+- (4)⎥⎦⎤⎢⎣⎡÷-⨯+-95)31(53.1九、板书设计有理数混合运算以及应用(2)例1 例3 例5例2 例4 例6十、课后反思第 69 课时一、课题第四章平面图形及其位置关系复习二、复习目标1、经历观察、测量、折叠、模型制作与图案设计等活动,发展空间概念;2、认识简单平面图形,了解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和垂直关系;3、能用数学符号表示角、线段、互相平行或垂直的直线;4、会进行线段或角的比较,会进行角的单位的简单换算;5、经历在操作活动中探索图形性质的过程,积累操作活动经验,发展有条理的思考与表达;三、复习重点线段、射线、直线有平行、垂直等概念的理解及运用,线段长短及角大小的比较。
四、复习难点角的单位换算,准确理解线段、直线、射线及平行、垂直等概念,进行简单的图案设计。
五、教具无六、课时安排1课时七、复习过程知识点回顾(一)、线段、射线、直线(二)、角(三)、平行线和垂线(四)、七巧板七巧板的制作:七巧板由5块三角形,1块正方形,一块平行四边形组成。
典型例题例1从哈尔滨开往A市的特快列车,途中要停靠两个站点,如果任意两站间的票价都不同,不同的票价有()A.4种 B.6种 C.10种 D.12种例2、L1与L2是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它们有1个交点,•如果在这个平面内,再画第三条直线L3,那么这3条直线最多可有_______个交点;•如果在这个平面内再画第4条直线L4,那么这4条直线最多可有_______个交点;由此我们可以猜想在同一平面内,6条直线最多可有_______个交点,n(n为大于1的整数)条直线最多可有_______个交点(用含n的代数式表示).例3、某大公司员工分别住在A,B,C三个住宅区,A区有60人,B区有30人,C 区有20人,三个区在同一条直线上,位置如图所示,该公司的接送车打算只设一个停靠点,为使所有员工步行到停靠点的路程之和最小,那么停靠点的位置应设在例4、时钟在3点半时,它的时针和分针所成的锐角是()A.70° B.75° C.85° D.90°例5、如图1,用一块边长为2的正方形ABCD厚纸板,•按照下面做法,做了一套七巧板:作对角线AC,分别取AB、BC中点E、F,连结EF;作DG⊥EF于G,•交AC于H;过G作GL∥BC,交AC于L,再由E作EK∥DG,交AC于K;将正方形ABCE沿画出的线剪开.现用它拼出一座桥(如图2),这座桥的阴影部分的面积是().(1)(2)A.8 B.6 C.4 D.5例6、如图所示,B、C两点把线段AD分成2:4:3三部分,M是AD的中点,CD=9,求线段MC的长.【分析】题中给出了线段的长度比,那么设每一分为K是常见的解法.【解】∵AB:BC:CD=2:4:3∴设AB=2K BC=4K CD=3K∴AD=3K+2K+4K=9K∵CD=9∴3K=9 ∴K=3∴AB=6 BC=12 AD=27∵M为AD中点,∴MD=12AD=12×27=13.5∴MC=MD-CD=13.5-9=4.5八、作业1、如图,OM是∠AOB的平分线,射线OC在∠BOM内部,ON是∠BOC•的平分线,已知∠AOC=80°,求∠MON的度数.2、判断以下三点A、B、C是否共线.(1)有三点A、B、C,且AB=10cm,AC=2cm,CB=8cm;(2)AB=10cm,AC=3cm,CB=9cm.九、板书设计第四章平面图形及其位置关系复习例1 例3 例5例2 例4 例6十、课后反思第66课时一、课题丰富的图形世界复习二、复习目标1.通过对丰富实例的研究,关注各种几何体的特征,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不同几何体的基本特征,并能根据其特征将其分类。
2.重视展开与折叠的模型制作等活动过程;注意观察、猜想与操作验证相结合。
3.在对实际问题的探索过程中,学会类似于科学家研究问题方法去发现规律,并验证规律。
三、复习重点几何体的基本特征、视图、线段和角等。
四、复习难点对点、线、面的相互关系,线段、角、垂线、平行线等概念随之而来的几何语言的表述是一个漫长的学习过程,它们仍然是复习中的难点五、教具无六、课时安排1课时七、复习过程知识要点归纳与延伸:(一)常见几何体的基本特征长方体:有8个顶点、12条棱、6个面,且每个面都是长方形。
想一想:正方体呢?棱柱:上下两个面为棱柱的底面(它们的大小不与形状完全相同),其它各个面为棱柱的侧面,且每侧面都是矩形。
想一想:棱锥呢?圆柱:上下两个底面是半径相同的两个圆,侧面是有一个曲面围成。
想一想:圆锥和球各有什么特征?(二)视图及其相互关系我们从不同的方向观察同一物体时,可能看到不同的图形。
其中从下面看到的图形叫主视图,从左面看到的图形叫左视图,从上面看到的图形叫俯视图;除此以外,它们还有如下关系:主视图与俯视图:长对正;主视图与左视图:高平齐;俯视图与左视图:宽相等.这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是看图与画图的基本规律.如图(1)所示:注:俯视图在主视图的下方,左视图在主视图的右方,三个视图的位置确定不变,不能随意乱放.典型问题的分析与研究例1 请将图(2)中的6个几何体进行分类,并说明它们是有那些面围成的?分析:几何体的分类,一般可参照知识结构来区分(如:柱体、锥体、球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