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部编版) 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教学设计学习专用
- 格式:doc
- 大小:48.00 KB
- 文档页数:7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一课主要讲述了清朝前期(1644-1795年)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
教材从农业、手工业、商业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清朝前期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从而更好地理解我国历史的发展脉络。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我国历史的发展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内容,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了解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和原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掌握农业、手工业、商业三个方面的发展情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史料、归纳总结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到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为我国历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
2.难点:农业、手工业、商业三个方面的发展原因及其相互关系。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通过教材、史料等资源,自主探究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中思考、交流,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让学生深入剖析,理解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
4.图片展示:运用图片、地图等直观材料,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清朝前期的社会经济状况。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2.教案:详细的教学设计文档。
3.史料:与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相关的史料、图片等。
4.投影仪:用于展示图片、地图等材料。
5.黑板:用于板书重点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地图等材料,引导学生回顾我国历史的发展脉络,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清朝前期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及人口增长的基本状况,思考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教材《相关史事》《清代纺织图》和观看影像资料,了解清朝前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概况,感受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继续发展;通过问题探究,分析经济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感受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初步了解自然、社会发展与人口增长的辩证关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难点: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教学设计思路]1.教材分析本课学习内容为三个子目,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人口的增长,三个部分联系紧密。
农业发展是手工业、商业发展及人口增长的基础;同时它们又共同成为清朝前期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并为清朝前期的兴盛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学习这部分内容,要把握清朝前期历史发展的总体特征。
2.学情分析(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
)3.教学方法阅读讲解法、图示法、讨论归纳法、课堂讨论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
[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1.原因: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2.表现:(1)耕地面积扩大(2)兴修水利(3)粮食产量提高(4)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3.影响: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繁荣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1.手工业的发展:传统手工业都有较大发展,工场手工业的发展2.商业的繁荣:各级商业市场的繁荣,晋商、徽商等大型商帮的兴起三、人口的增长1.原因: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2.表现:乾隆末年,人口达3亿,占世界人口1/33.影响:推动经济发展,导致人口问题。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一课主要讲述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
教材通过生动的插图和文字,向学生展示了清朝前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状况,使学生了解我国在当时的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
教材内容丰富,层次分明,有助于学生全面掌握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的情况。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课时,已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我国历史发展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可能还不够熟悉,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了解。
此外,学生可能对一些专业术语和概念感到陌生,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解释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掌握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主要成就。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历史文化的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
2.难点: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具体成就和特点。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提取关键信息。
2.合作探究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3.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深入了解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2.课件:制作课件,展示相关图片和文字资料。
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背景,引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5分钟)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提取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方面的关键信息。
教师通过课件展示相关图片和文字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清朝前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特点和原因。
4.巩固(5分钟)教师选取一些典型的案例,进行分析。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
教材主要介绍了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包括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的发展。
教材通过生动的插图和简洁的文字,使学生能够了解到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繁荣景象。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清朝的建立和基本历史背景。
他们对于农业、手工业、商业等经济领域有一定的认知基础。
但是,对于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详细发展情况,学生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教师需要通过生动的教学手段和具体的历史事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包括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的发展。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观察插图、讨论问题等方法,培养史证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繁荣对于国家的发展的重要性,培养对国家历史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
2.难点:对于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具体发展情况的理解和掌握。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教材内容,引导学生了解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
2.讨论法: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通过交流和合作,共同探讨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特点。
3.观察法: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插图,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繁荣景象。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2.课件: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制作多媒体课件,包括插图、文字、动画等。
3.教学资源:教师准备相关的历史事例、资料,以便在教学中进行拓展和补充。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清朝建立和基本历史背景,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包括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的内容。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教案《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教案【教学⽬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的⼀些重要知识,如:农业⽣产的恢复和发展,⼿⼯业和商业的发展,⼈⼝的增长,以及清朝前期我国⼿⼯业资本主义得到⼀定发展,清朝前期出现的商帮对经济的影响。
2.过程与⽅法借助图⽚和材料,帮助学⽣了解清朝前期农业、⼿⼯业和商业的繁荣发展的相关史实。
指导学⽣通过研读史实,从材料⼊⼿解决问题,帮助学⽣掌握学习历史的⽅法,提⾼学习的能⼒。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清朝⼈⼝的增长问题的了解的,认识⼈⼝的增长给融合社会带来的消极影响,特别是对⽣态环境的破坏,帮助学⽣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教学重点】农业、⼿⼯业、商业的发展【教学难点】1.如何理解江宁、佛⼭的⼿⼯业⼯场的性质。
2.⼈⼝增长带来的影响。
【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阅读史料,并结合提问、课堂讨论等⽅法,激发学⽣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的理性思维能⼒。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材料【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激趣导⼊清朝康熙乾隆时期,经济繁荣,国⼒强盛,史称“康乾盛世”。
这是中国清王朝前期统治下的盛世,也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最后⼀个盛世。
此间社会稳定,经济快速发展,⼈⼝增长迅速。
(展⽰康乾盛世的图⽚)⾃主探究:这⼀时期的社会经济有什么新的发展变化?⼈⼝增长的情况如何?⼆、新课学习⼀、农业⽣产的恢复和发展1、教师提问:在清朝的时候,每⼀位皇帝每年⽴春⽇,都要亲⾃⽀扶犁和耕种。
你们知道是为什么吗?学⽣回答:体现清朝统治者对农业耕作的重视。
教师讲解:清初统治者这么做的⽬的是为了引导各级官僚机构重视农业、劝民农桑。
特别是明朝末年的⼤动荡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的破坏,清初的统治者认识到恢复经济,尤其是恢复和发展农业⽣产的重要性,清朝初年的⼏位帝王,都⼗分重视农业⽣产,⼤⼒推⾏垦荒政策,使农业⽣产很快得到恢复和发展,为“康乾盛世”的到来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