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9课-24课知识点总结

  • 格式:docx
  • 大小:18.54 KB
  • 文档页数:6

下载文档原格式

  / 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年春北师版七年级下册历史19课-24课知识点总结第19课明清经济繁荣与清前期盛世辉煌

一.科技进步与制度变革

1.科技进步:明末《农政全书》和《齐民要术》两部科技著作中涉及约30种工农业生产技术,基本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2.经济发展

(1)清前期在江南一带大面积推广双季稻

(2)明代引进的玉米,番薯,马铃薯等高产作物在全国范围内普遍种植。民众衣食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3.制度变革

(1)明清两代对服役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

二.新生产关系的萌发

1.原因

(1)农耕经济高度繁荣。

(2)明中后期由于商品经济发展,白银广泛使用,劳动者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削弱。

(3)明中后期以来经济,社会,思想,文化方面的一系列变化,显露出新旧冲突的征兆。

2.表现

(1)民营手工工场扩大了分工协作规模,采用计时或计件发给“工价”的雇佣劳动方式,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2)乾隆,嘉庆年间,个别行业甚至出现带有股份制特征的经营方式。

3.特征:显露出新旧冲突,带有向近代文明演进的取向。

三.康乾盛世

1.出现

(1)15世纪—18世纪明清两朝的鼎盛时期,从康熙到乾隆年间的清朝前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空前巩固,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史称“康乾盛世”

2.表现

(1)农业:粮食高产,农产品丰富

(2)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粮食加工,纺织,制瓷,采矿,冶铁,造船等行业都超过前代。纺织品,瓷器和茶叶等物质大量出口。

(3)安徽,山西等地商人资本雄厚,形成商帮。

(4)市镇行省:19世纪初,全世界有10个拥有50万以上居民的城市,中国就有6个。

第20课晚明科技成就

一.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1.作者:明代杰出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李时珍

2.内容:《本草纲目》全书共收集1892种药物,1.1万多则药房,1160幅插图。

3.地位: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

二.徐光启与《农政全书》

1.作者:明末,徐光启

2.农业巨著《农政全书》

3.地位:引进西学第一人,被后世誉为划时代的中国近代科学先驱

三.宋应星与《天工开物》

1.作者:明末著名科学家宋应星

2.内容:《天工开物》包含大量的手工业生产技术,提供了大量确切数据。

3.地位: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

四.明清科技特点

1.重视实验,注重运用数理方法,开始显露出一些近代科学研究的特点。

2.总体来看,和西方近代科技相比,已远为逊色。

第21课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与世俗文化

1.兴起背景

(1)统治阶级极端腐败,陈腐不化的纲常礼教遭到怀疑批判。

(2)人民的反抗斗争,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西方近代科学的传人。

(3)一些知识分子在意识形态领域嫌弃一股要求个性解放,平等,民主,带有早期启蒙性质的进步思潮。

2.代表人物:王夫之,黄宗羲和顾炎武

王夫之:“理在气中”,“私欲之中,天理所寓”

黄宗羲:“皇帝天下之大害”

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3.明清小说

(1)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

(2)施耐庵的《水浒传》是根据北宋末年宋江起义的题材创作而成,开英雄传奇和武侠小说的先河。

(3)吴承恩的《西游记》是一部长篇神话小说。

(4)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艺术的巅峰。

4.昆曲和京剧

(1)背景:明清时期市镇经济繁荣,各种休闲娱乐,服务性行业兴盛,观赏戏曲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

(2)昆曲:发源于江苏昆山,被誉为:“百戏之祖“

(3)京剧:起源于清朝,以徽戏,古代戏曲艺术集大成的代表。

第22课明清皇权膨胀与文化专制

一.君主独裁

1.明朝

(1)大杀功臣:胡蓝之狱

(2)废除宰相制度

(3)设立厂卫机构

(4)沿用元代廷杖制度

2.清朝

(1)雍正时期:军机处

3.评价

军机处是皇权高度膨胀的产物。

二.八股取士

1.时期:明清时期

2.特点:命题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应考生不能自由发挥。答题必须按照八个部分进行。这种形式的文章叫做“八股文”

三.厉行文字狱

1.时期:明清时期

2.特点:统治者残酷打击违背统治思想和触犯皇帝威严的言行。

3.影响:使文人不敢表露独立的思想,严重阻碍了我国科学文化和社会文明的发展。

第23课从郑和下西洋到闭关锁关

一.郑和下西洋

1.条件

(1)明初,社会安定,国力雄厚。

(2)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船只和航海技术,船上配有航海图和罗盘针。

2.概况

(1)时间:1405年-1433年

(2)次数:七次

(3)航线:最远达到非洲东海岸和红海一带

3.评价

(1)积极: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空前的壮举,比欧洲的远洋航行早半个多世纪。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和经济交流,而且推动华侨移居南洋,促进了南洋地区社会经济发展。

(2)消极:目的是主要是宣扬国威和到西洋“取宝” , 不计经济效益。

(3)结果:随着明朝国力的衰退而遭废止。

二.闭关锁国

1.朝代:清朝

2.含义:并非完全断绝来往,而是对贸易进行严格的限制。乾隆年间中外贸易只准在广州一处进行。

3.影响:限制了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阻碍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使中国更加远离世界发展的潮流。

第24课近代前夜的危机

一.清中期的社会矛盾

1.表现

(1)经济方面:人多地少,民生困难,土地兼并恶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