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9课-24课知识点总结
- 格式:docx
- 大小:18.54 KB
- 文档页数:6
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1、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耕地面积不断扩大;粮食产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经济作物的种植也有了较大的发展。
2、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手工业:丝织、棉织、印染、制瓷等方面,品种繁多,产品精良;当时已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商业:①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②形成了一些大的商邦,比如:晋商和徽商。
3、人口的增长原因:清朝前期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
情况:康熙时人口1.5亿,乾隆末年发展到3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积极: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劳动力和扩大了商品销售市场。
消极:由于人口密度加大,人均耕地面积减少,人地矛盾逐渐突出,随之而来的是进一步开荒垦田,使很多天然植被和原始森林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9课笔记第19课:中国古代科技与文化的辉煌1. 早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国人民已经获得了火的熄灭与利用、陶器的制作、农业的发展等技术和文化成就。
2. 商代是中国古代科技和文化的重要发展时期。
商代的青铜器制作技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青铜器在宗教礼仪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商代人还发明了象棋。
3. 周代是中国古代科技和文化的又一重要发展时期。
周代人的冶金工艺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不仅发展了青铜器制作技术,还发明了铁器。
周代人还发明了礼乐制度,礼乐制度对后来的礼仪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4.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科技和文化取得了飞速的发展。
这一时期的著名科学家有墨子、庄子等。
墨子提出了反射定律,是最早形成的光学理论之一。
庄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他的思想对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5. 秦代是中国古代科技和文化的巅峰时期。
秦始皇统一了中国,统一文字、度量衡,发明了兵器和农具。
秦始皇还修建了连接北方与南方的长城,保卫了国家的疆域安全。
6. 三国时期是中国古代科技和文化的又一重要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的著名科学家有蔡伦、张衡等。
蔡伦发明了造纸术,使得纸张的生产变得更加便利。
张衡发明了浑天仪和地动仪,为天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7. 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科技和文化的黄金时期。
这一时期的著名科学家有颜元和等。
颜元和发明了印刷术,为书籍的传播提供了便利。
唐代的科技和文化对日本、朝鲜等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8. 宋代是中国古代科技和文化的继续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的著名科学家有沈括、苏颂等。
沈括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为印刷术的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
苏颂发明了水运方程,对水利工程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9. 元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科技和文化的重要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的著名科学家有郭守敬、徐光启等。
郭守敬发明了新的观象台,推动了观象台的发展。
徐光启发明了史济润球仪,解决了地球自转不均匀现象,对天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初一19课历史总结一、背景介绍初一历史课程是中学阶段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
而在历史学科的学习过程中,第19课是一个重要的篇章。
本篇文章将对初一19课的历史内容进行总结和回顾,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课程的知识。
二、课程内容概述初一19课的历史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转变与发展这一部分主要介绍了历史转变和发展的过程。
包括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从人类的狩猎采集时代到农业时代,再到工业时代的转变。
同时,也探讨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对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以及工业革命对工业化社会的推动作用。
2. 文化交流与融合这一部分介绍了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从古代丝绸之路的开辟,到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再到现代全球化的进程,都涉及到不同文化的碰撞和融合。
通过学习这一部分内容,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观。
3. 经济的发展与变迁经济的发展与变迁也是初一19课历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学习经济的发展与变迁,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时期经济形态的特点和变化。
从封建经济到商品经济、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再到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不同经济体系的发展历程。
4. 科技的进步与应用科技的进步与应用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驱动力之一。
本课程内容中,我们将学习到不同历史时期科技的进步与应用情况,如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工业革命对科技的推动作用等。
通过学习这一部分内容,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科技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三、知识点回顾1. 古代文明的起源与发展古代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通过学习这一部分的内容,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文明的起源、发展和特点。
比如,了解到古代文明的发源地、农业的兴起对文明的影响、不同古代文明的特点等。
2. 古代丝绸之路的开辟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通过学习这一部分的内容,我们可以了解到丝绸之路的开辟过程、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特点以及这对双方文化的影响。
3. 工业革命对社会的影响工业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场重大变革。
历史19课知识点总结七下第一部分:人类社会运动的特点与意义
1.1 人类社会运动的概念和特点
1.2 人类社会运动的类型
1.3 人类社会运动的意义
第二部分: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和平
2.1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与过程
2.2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果和影响
2.3 战后和平的努力与挑战
第三部分:世界经济与政治的混乱
3.1 经济大萧条的原因与影响
3.2 欧洲的政治动荡
3.3 亚洲地区的政治变革
第四部分:法国革命和拿破仑的冲击与启示
4.1 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原因与过程
4.2 拿破仑的冲击与启示
4.3 法国革命与拿破仑的影响
第五部分:农业革命与工业革命
5.1 农业革命的意义和影响
5.2 工业革命的特点与影响
5.3 工业革命对世界的深远意义和影响
第六部分:帝国主义与殖民地解放
6.1 帝国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6.2 殖民地解放的过程和意义
6.3 殖民地解放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第七部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较量
7.1 社会主义国家的兴起与影响
7.2 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影响
7.3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比较与选择
根据这个大纲,您可以在每个部分展开详细的介绍和分析,从而达到6000字的要求。
如需具体内容的讲解和扩展,欢迎随时向我询问。
初一下册历史第19课课堂笔记
以下是一份关于初一下册历史第19课的课堂笔记,希望对您有所帮助:1. 明清时期的文化特点:
思想控制加强: 八股取士、文字狱等手段加强思想控制。
理学为主导: 儒家思想依然是主导,但早期启蒙性质的民主思想开始萌芽。
文学繁荣: 《水浒传》、《红楼梦》等文学名著出现。
科技总结性质: 出现《本草纲目》、《天工开物》等总结性科技著作。
2. 八股取士:
定义: 明朝沿袭并发展的科举制度,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文体必须遵循“八股文”的规格。
影响: 使读书人埋头攻读八股,不讲求实际学问,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3. 文字狱:
定义: 清朝时期统治者对违背统治思想与触犯皇帝威严的言行进行的残酷打击。
影响: 加强了清朝的君主专制与思想控制,造成了社会恐怖,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言论。
4. 明清时期的文化名人:
李时中 (《本草纲目》): 明代的卓越医药学家,总结了16世纪以前的药物学经验,被誉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宋应星 (《天工开物》): 明末清初的科学家,被誉为中国古代的工艺百科全书。
5. 明清时期的文学名著:
《水浒传》: 描述了宋朝官逼民反的主题,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黑暗面。
《红楼梦》: 以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故事为主线,展现了封建社会的衰败和家族的兴衰。
6. 思考题:
1. 为什么明清时期会出现加强思想控制的措施?
2. 八股取士和文字狱对明清时期的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
历史(七年级下)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隋唐时期,581-907)第1课隋的统一与大运河1. 518 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年号开皇。
杨坚就是隋文帝。
2. 589 年,隋沿长江兵分八路全面出兵,仅用四个月就以摧枯拉朽之势灭掉南方的陈朝,结束了分裂割据局面。
继秦汉之后,中国又一次实现了统一。
3.社会经济繁荣(1)表现:疆域辽阔,国力强盛,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
(2)原因:隋统一后,励精图治,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创立科举制度,三省六部制)改革前朝制度,加强中央集权,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4.隋朝大运河:(1)目的:加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和交流,巩固统治。
(2)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自北向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两千多千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3+4+5+6=1)(3)作用:不仅成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也成为沟通亚洲内陆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促进了沿岸地区城镇的工商业发展;发挥着贯通南北动脉的作用;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
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1.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李渊就是唐高祖。
626年,李世民继承皇位,次年改年号“贞观”,他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唐太宗。
2. 唐太宗时期,魏征敢于直言,前后上谏二百多次,经常提醒唐太宗要吸取隋灭亡的教训,居安思危,慎始慎终,被唐太宗比喻为可以“知得失”的一面镜子。
3. 唐朝沿袭和完善隋代的“三省六部”制。
三省中,中书省替皇帝起草政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最后交由尚书省执行。
尚书省下设有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分管具体政务。
4. 唐朝在《隋律》的基础上,多次修订法令,删繁就简,化重为轻。
《唐律疏议》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的法典,在历史上对亚洲各国产生了重大影响。
5.《贞观政要》是唐人吴兢编写的一本书,书中记载了唐太宗的政绩和他与大臣的议论。
七年级历史第19课知识点七年级历史第19课主要讲述了中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
这门课程让学生们了解到农业和手工业对于中国古代经济、文化和社会的重要性。
下面将对历史第19课的主要知识点进行介绍。
一、农业1.农业发展历程中国古代的农业发展经历了三个历程:采集与狩猎时期、农业发展时期、农业革命时期。
其中,农业革命时期是一个重大的历史时期,它标志着中国农业的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
2.农业生产方式中国古代农业的生产方式主要有两种:自给自足和市场贸易。
自给自足是指人们自己生产所需的农产品,满足自己的生活需要;而市场贸易则是指人们将自己生产的农产品进行交换,来获取其他生活必需品。
中国古代的农业技术主要包括耕作、灌溉、施肥、植保等方面。
在古代,许多先贤开发和发明了很多农业技术,如鱼鳞式层田、松田水利、转车耕等,这些技术在当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手工业1.手工业的地位和作用中国古代的手工业在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是中国古代经济的支柱,而且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代表和载体,同时还促进了社会分工和生产效率的提高。
2.手工艺品的发展中国古代手工艺品是世界著名的文化艺术宝库。
它涵盖了各个领域,如陶瓷、丝绸、漆器、青铜器等。
其中,丝绸的发展为中国的文化和经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国古代的商业和贸易也是中国经济和文化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商业和贸易可以促进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经济往来,同时还可以增加商品的流通和人民生活的品质。
综上所述,七年级历史第19课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以及它们对中国经济、文化和社会的重要性。
了解这些知识点,有助于学生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经济的特点和发展轨迹。
七(下)历史期末考试复习大纲【第1课隋的兴亡】一、隋的统一(隋文帝)1.隋朝的建立:581年;建立者:隋文帝杨坚;都城:长安;建立方式:外戚夺权。
2.隋朝的统一:589年;隋军南下灭掉陈,南北统一。
★隋朝统一的原因客观上:①长期的分裂和战乱,人民渴望统一;②北方民族大融合,南方经济发展;③南方陈政权统治的腐败。
主观上:①隋朝励精图治,国力强盛;②隋为灭陈作了充分准备,战略战术运用得当。
二、隋朝的繁荣(开皇之治)隋朝统治措施(制度创新):(1)★开创科举制:隋文帝采取分科考试的办法,废九品中正制。
隋炀帝设进士科,正式确立科举制。
(以才能选官。
)★科举制作用:(1)便于在全社会范围内选拔人才,扩大了中央政权的社会基础;(2)增加国家机构的活力和办事效率;(3)为读书人创造了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4)给社会带来革新气象和创造精神。
(2)改革前朝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作用: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使人口数量和肯天面积大幅增长,隋朝成为将于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开皇之治三、隋朝大运河的开通(隋炀帝:杨广)1.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2.★概况:三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今北京),南到余杭(今杭州),全长两千多公里。
自北向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
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
3.地位: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4.★作用:加强了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沟通了路上和海上的“丝绸之路”;促进了沿岸城镇和工商业的发展。
5.消极后果:给人民带来沉重负担。
(隋朝暴政的体现)四、隋朝的灭亡(暴政而亡)隋炀帝好大喜功,不体恤民力,其暴政引起农民起义,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灭亡。
【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一、唐朝的建立:618年,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定都长安。
二、贞观之治(唐太宗——李世民)1.开国的治国思想:唐太宗吸取了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广纳人才,知人善用(魏征、房玄龄、杜如晦)2.治国措施:政治上: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起草政令;门下省负责审核,由尚书省执行。
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第1课隋的统一与大运河1、隋朝时开凿了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连接了今天的杭州和北京。
因此,唐朝人要运送货物到洛阳,最为便捷的就是走大运河,人们也可以乘船由杭州直达北京。
2、唐朝之前的朝代是隋朝。
隋朝灭亡主要是因为统治残暴。
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3、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被称为唐高祖。
4、唐朝的中央机构中,“三省”是互为牵制的平行机构,中书省替皇帝起草政令,门下省负责审核,尚书省负责政令执行。
尚书省下设有六部,分管具体政务。
例如,唐朝为筹措大型工程的钱粮,首先由中书省长官起草一份诏令,接下来交门下省审议,最后交尚书省执行。
5、唐太宗善于用人和纳谏,纳谏就是采纳意见。
贞观是唐太宗的年号,唐太宗统治时期,出现了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的景象,史称“贞观之治”。
6、唐太宗时,敢于直言,前后上谏200多次,被唐太宗比喻为可以“知得失”的一面镜子的名臣是魏征。
7、唐太宗李世民说:“君,舟也;人,水也。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其中的“君”是指帝王。
8、唐太宗李世民说: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
唐太宗即位初期励精图治又谨慎从事,这主要是因为他目睹了隋朝的灭亡。
9、《唐律疏议》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的法律,在历史上对亚洲各国产生了重大影响。
第3课气度恢弘的隆盛时代10、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11、武则天颁布《姓氏录》,将武氏列为一等,主要是为了巩固统治。
12、武则天统治时期,最值得我们肯定的是(1)大力发展生产,(2)重用有才能的人。
武则天在历史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总体上来说,社会是进步的。
13、唐朝的全盛局面出现在唐玄宗在位时期,他统治前期的年号是开元,因而唐玄宗统治的前期被称为“开元盛世“。
14、历史上唐朝三个强盛时期依顺序为唐太宗时的“贞观之治”;武则天时的“贞观遗风”;唐玄宗时的“开元盛世”。
第4课昂扬进取的社会风貌15、农业生产要使用农具,唐朝发明的筒车主要用于灌溉。
七年级历史19课知识点历史是人类的镜子,它能够让我们了解过去,认识现在,更好地面向未来。
作为中学生的你们,历史这门学科对于你们的成长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今天,我将为大家介绍七年级历史第19课的知识点,让大家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
一、文化繁荣的唐代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段辉煌的时期,文化繁荣是其最鲜明的特征之一。
唐代有许多文学巨匠,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他们的作品代表了唐代文学的最高水平。
此外,唐代的诗词、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也达到了巅峰,乐府诗、山水画、唐三彩等文化珍品闻名天下,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宋代的经济繁荣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段重要的时期,经济繁荣是其最鲜明的特征之一。
在宋代,农业、手工业、商业等经济领域都得到了快速发展,城市化的趋势日益明显,人民生活水平也有了显著提高。
宋代开创了买卖土地、全国货币统一、推行纸币流通等经济制度的先河,这些对于后来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古代奴隶社会的消亡在古代,奴隶制度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形式,奴隶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奴隶制度的存在也带来了很多社会问题,如诸侯割据、土地兼并、奴隶起义等。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制度的变革,奴隶社会开始逐渐衰落,feudalism 盛行的社会形态逐渐兴起。
这标志着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四、欧洲中世纪的黑暗时期中世纪是欧洲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然而在此期间,欧洲社会遭受了严重的挫折,人类文化和科技的发展几乎停滞不前。
由于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多种复杂原因,欧洲社会陷入了一段漫长的黑暗时期。
然而,正是在这段时间里,欧洲诞生了许多意义深远的文化和科技成果,如修道院、哥特式建筑、文艺复兴等,这些成就对于欧洲文化的演变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为后来的人类文明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以上就是七年级历史第19课的知识点,希望大家能够认真学习,掌握历史知识,更好地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为未来的成长和发展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七下历史19课笔记(一)七下历史19课笔记一、明朝国家状况•统一战争带来的深刻变革•皇权的加强与农民起义的威胁•海外贸易的繁荣和文化的发展二、文化传承与发展1. 文学艺术•明代文学艺术的繁荣•四大名著的问世与影响•清明上河图的艺术价值2. 科技发展•明朝科技成就的代表•海上远洋航行的技术支持•企业家精神的崛起三、少年英雄—郑和•郑和的母亲和大明初年的气氛•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经历•郑和下西洋的收获与贡献四、传统文化的精华—书法孔庙•鲁迅先生对孔庙的评价•孔庙的历史背景及文化地位•书法在孔庙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五、农耕文化—茶•中国茶文化的起源•明朝茶文化的兴起•特色茶叶的种类与特点以上是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9课的相关笔记,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六、历史遗产—嘉靖墓•嘉靖皇帝的治理与文化传承•嘉靖墓的建造及其意义•嘉靖墓的文化价值与保护七、中外交往与文化交流1. 明朝与海外国家的交往•明朝海上贸易的兴起•明朝与葡萄牙、荷兰等国的关系•明朝外交的重要性及意义2. 明朝与中亚、西亚国家的交流•明朝与中亚、西亚国家的经贸往来•明朝与波斯、土耳其的宗教文化交流•明代中亚西亚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八、中华传统服饰•中华传统服饰的种类与特色•明朝中华传统服饰的影响力•中华传统服饰的现代发展与传承九、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的起源及历史发展•丝绸之路贸易的兴起与繁荣•丝绸之路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重要性十、文化交融—汉字书法•汉字书法的基本概念与历史渊源•明朝汉字书法风格的特点与意义•汉字书法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以上是对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9课的相关笔记的续写,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更好的学习历史知识。
第19课江南经济的发展一西晋的兴旺和内迁的各族。
1,西晋的兴亡(1)西晋建立时间:266年——316年,都城,洛阳,建立者:司马炎。
(2) 280年,西晋灭掉吴国结束三国分裂割据局面。
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263年,魏灭蜀汉————(蜀汉:刘备221年--263年,都城是成都。
) 266年,西晋司马炎改魏为晋——魏国被司马炎篡夺政权建立西晋。
(魏国220年---266年,曹丕,都城是洛阳)280年,晋灭吴——(吴国建立孙权,都城建业 221年--280年)(“三国尽归司马氏”)(3)西晋短命王朝原因。
A统治集团迅速腐朽,皇帝弱智无力治国。
B 统治阶级内部“八王之乱”,耗尽国力。
C民族矛盾激化,内迁各族趁西晋内乱起兵反叛。
316年被内迁匈奴一直灭亡。
2,内迁各族。
内迁经过时期:东汉末年,五胡内迁。
西晋初年,几百万人内迁。
西晋末年内迁。
共同原因:躲避战乱。
内迁作用: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促进了中原经济和江南经济的开发。
二,东晋建立和淝水之战1 东晋建立(317年--420年)420年,大将刘裕自立为帝,国号宋,结束东晋统治,到南朝(四个王朝)时间317年,建立者司马睿都城建康(江苏南京)史称东晋。
东晋和十六国的并立(南方是东晋,北方是十六国并立)2 淝水之战公元前4世纪后期,氐族人建立前秦政权,重用汉人王猛为相,统一了黄河流域。
(1)淝水之战经过背景:前秦意图统一南北。
时间:公元383年地点:淝水沿岸交战双方:东晋和前秦。
结果:东晋以少胜多。
影响:消除了前秦对南方战争的威胁,为南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条件。
(成语:战前投鞭断流;战中,草木皆兵;战后:风声鹤唳)(2)淝水之战前秦失败东晋胜利的原因。
前秦失败的原因:一是骄傲轻敌。
二是不够团结,军心不齐。
三是前秦指挥不当,战线拉的太长。
东晋胜利的原因:一是有长江天险,易守难攻。
二是内部团结,士气旺盛。
三是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
(以少胜多战役: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战。
200年官渡之战。
【初一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北师大版】初一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第 1 课隋的一致与大运河⒈隋朝的成立: 581 年,杨坚(隋文帝),年号开皇。
隋文帝的继任者是隋炀帝(杨广)⒉589 年,隋朝灭掉了南方的陈。
这是继秦朝此后,中国又一次完成了一致。
3.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南北交通,牢固统治。
4.大运河: 3+4+5=1。
3 点即是:中心洛阳、东北到涿郡、东南到余杭; 4 段即是: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5 大水系即是: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和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
1 即是:大运河是一条贯串南北的动脉,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第 2 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⒈隋炀帝不惜民力,酷虐残暴,以致农民起义。
隋朝二世而亡。
2.李渊于 618 年景立唐代,定都长安,他就是唐高祖。
3.唐太宗的年号是“贞观”。
被唐太宗比喻为可以“知得失”的一面镜子的大臣是魏征。
4.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获取恢复和发展,国力加强,被誉为“贞观之治”。
5.唐太宗认真吸取隋朝兴亡的经验教训,在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我们把这些措施总称为“贞观新政”。
(1)、经济上:改革赋役制度、轻徭薄赋(减少百姓服劳役天数,并规定可用缴纳实物的方式代替服役,令人身拘束逐渐废弛。
)(2)、政治上:虚心纳谏,选贤任能,完满制度(沿袭和完满隋代的“三省六部制” ,完满科举制度。
)(“三省” 指的是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
其中,尚书省下设六部。
)(3)、法律上:更正法律,编纂《唐律疏议》。
(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齐全的法典,在历史上对亚洲各国产生了重要影响。
)(4)、民族关系上:亲近与少许民族的联系。
第 3 课气度恢弘的隆盛时代⒈武则天登上帝位后,改国号为“周”,她是我国历史上独一的女皇帝。
⒊武则天的统治:(1)重用酷吏,严格打击反对她的元老重臣、勋贵旧族。
(2)武则天编修《姓氏录》,崇尚新贵。
(3)武则天还大力发展科举制度,并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
2017年春北师版七年级下册历史19课-24课知识点总结第19课明清经济繁荣与清前期盛世辉煌
一.科技进步与制度变革
1.科技进步:明末《农政全书》和《齐民要术》两部科技著作中涉及约30种工农业生产技术,基本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2.经济发展
(1)清前期在江南一带大面积推广双季稻
(2)明代引进的玉米,番薯,马铃薯等高产作物在全国范围内普遍种植。
民众衣食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3.制度变革
(1)明清两代对服役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
二.新生产关系的萌发
1.原因
(1)农耕经济高度繁荣。
(2)明中后期由于商品经济发展,白银广泛使用,劳动者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削弱。
(3)明中后期以来经济,社会,思想,文化方面的一系列变化,显露出新旧冲突的征兆。
2.表现
(1)民营手工工场扩大了分工协作规模,采用计时或计件发给“工价”的雇佣劳动方式,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2)乾隆,嘉庆年间,个别行业甚至出现带有股份制特征的经营方式。
3.特征:显露出新旧冲突,带有向近代文明演进的取向。
三.康乾盛世
1.出现
(1)15世纪—18世纪明清两朝的鼎盛时期,从康熙到乾隆年间的清朝前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空前巩固,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史称“康乾盛世”
2.表现
(1)农业:粮食高产,农产品丰富
(2)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粮食加工,纺织,制瓷,采矿,冶铁,造船等行业都超过前代。
纺织品,瓷器和茶叶等物质大量出口。
(3)安徽,山西等地商人资本雄厚,形成商帮。
(4)市镇行省:19世纪初,全世界有10个拥有50万以上居民的城市,中国就有6个。
第20课晚明科技成就
一.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1.作者:明代杰出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李时珍
2.内容:《本草纲目》全书共收集1892种药物,1.1万多则药房,1160幅插图。
3.地位: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
二.徐光启与《农政全书》
1.作者:明末,徐光启
2.农业巨著《农政全书》
3.地位:引进西学第一人,被后世誉为划时代的中国近代科学先驱
三.宋应星与《天工开物》
1.作者:明末著名科学家宋应星
2.内容:《天工开物》包含大量的手工业生产技术,提供了大量确切数据。
3.地位: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
四.明清科技特点
1.重视实验,注重运用数理方法,开始显露出一些近代科学研究的特点。
2.总体来看,和西方近代科技相比,已远为逊色。
第21课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与世俗文化
1.兴起背景
(1)统治阶级极端腐败,陈腐不化的纲常礼教遭到怀疑批判。
(2)人民的反抗斗争,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西方近代科学的传人。
(3)一些知识分子在意识形态领域嫌弃一股要求个性解放,平等,民主,带有早期启蒙性质的进步思潮。
2.代表人物:王夫之,黄宗羲和顾炎武
王夫之:“理在气中”,“私欲之中,天理所寓”
黄宗羲:“皇帝天下之大害”
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3.明清小说
(1)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
(2)施耐庵的《水浒传》是根据北宋末年宋江起义的题材创作而成,开英雄传奇和武侠小说的先河。
(3)吴承恩的《西游记》是一部长篇神话小说。
(4)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艺术的巅峰。
4.昆曲和京剧
(1)背景:明清时期市镇经济繁荣,各种休闲娱乐,服务性行业兴盛,观赏戏曲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
(2)昆曲:发源于江苏昆山,被誉为:“百戏之祖“
(3)京剧:起源于清朝,以徽戏,古代戏曲艺术集大成的代表。
第22课明清皇权膨胀与文化专制
一.君主独裁
1.明朝
(1)大杀功臣:胡蓝之狱
(2)废除宰相制度
(3)设立厂卫机构
(4)沿用元代廷杖制度
2.清朝
(1)雍正时期:军机处
3.评价
军机处是皇权高度膨胀的产物。
二.八股取士
1.时期:明清时期
2.特点:命题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应考生不能自由发挥。
答题必须按照八个部分进行。
这种形式的文章叫做“八股文”
三.厉行文字狱
1.时期:明清时期
2.特点:统治者残酷打击违背统治思想和触犯皇帝威严的言行。
3.影响:使文人不敢表露独立的思想,严重阻碍了我国科学文化和社会文明的发展。
第23课从郑和下西洋到闭关锁关
一.郑和下西洋
1.条件
(1)明初,社会安定,国力雄厚。
(2)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船只和航海技术,船上配有航海图和罗盘针。
2.概况
(1)时间:1405年-1433年
(2)次数:七次
(3)航线:最远达到非洲东海岸和红海一带
3.评价
(1)积极: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空前的壮举,比欧洲的远洋航行早半个多世纪。
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和经济交流,而且推动华侨移居南洋,促进了南洋地区社会经济发展。
(2)消极:目的是主要是宣扬国威和到西洋“取宝” , 不计经济效益。
(3)结果:随着明朝国力的衰退而遭废止。
二.闭关锁国
1.朝代:清朝
2.含义:并非完全断绝来往,而是对贸易进行严格的限制。
乾隆年间中外贸易只准在广州一处进行。
3.影响:限制了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阻碍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使中国更加远离世界发展的潮流。
第24课近代前夜的危机
一.清中期的社会矛盾
1.表现
(1)经济方面:人多地少,民生困难,土地兼并恶性发展。
(2)政治方面:政治腐败,朝廷以战争,灾荒为由,公开卖官鬻爵,人民反抗斗争。
2.结果:清中期社会腐败,嘉庆初年贪官和珅被抄家,明间流传“和珅跌倒,嘉庆吃饱”的谚语的社会矛盾导致朝廷财政亏空,武备废弛,清王朝迅速由盛转衰。
二.西方列强挤压下的危机
1.内部原因:对外闭关锁国,对内“重农抑商”的政策。
压制打击工商业,鄙薄科学技术,严重摧残近代化因素的萌芽,在思想领域热衷大兴文字狱,把文化专制推向顶峰。
2.外部原因:英国推行罪恶的鸦片贸易。
3.结果:清帝国无力抵抗殖民主义血与火的劫掠,未能避免被西方列强宰割的“奇异的悲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