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规说明书
- 格式:doc
- 大小:504.35 KB
- 文档页数:37
第一章现状概况一、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瑞金市位于江西省南部,赣州地区东部,武夷山脉西麓,地处东经115°42′-116°22′,北纬25°30ˊ-26°20ˊ。
是赣闽粤三省交汇处,它东与福建省长汀县交界(距离47KM),南连会昌(距离48KM),西邻于都(距离85KM),北接宁都(距离85KM)、石城(距离76km),南北长约85KM,东西宽约64KM。
总面积2448KM2。
2、行政区划2002年底全市共辖7个镇,10个乡,281个村委会,全市共有136323户,总人口为59.67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为8.1万人,人口密度为243人/平方公里。
二、自然地理条件瑞金市东、西、北三面环山,地势高峻,群山重叠,逐渐向中心和西南方向降低,以象湖镇为中心大小不一的十个盆地,组成了一个窄长的绵江河畔山间盆地带。
境内以低山为主,山地海拔高程一般在400—800米之间。
境内按地形特征可分为侵蚀构造低山丘陵地形、侵蚀构造地形,河谷侵蚀堆积地形和侵蚀地貌类型。
其中,以丘陵地形为主,面积1967.85km2,占总土地面积的80.35%,山地面积243.89km2,占总土地面积的9.96%,岗地平原面积237.26km2,占总土地面积的9.69%。
岗地平原地区是瑞金村镇集中地区,城区地处绵江河与古城河交汇处,属河谷侵蚀堆积地形,三面环山(向东北方向敞开)的盆地。
城区是瑞金境内十个盆地中最大的一个,绵江河呈‚S‛形由东北向西南方向通过,另有古城河、罗溪河、七堡河与其相通。
地势东北高、西南低,标高在206.4米—191.2米之间;古城河南鹅岭脑一带为岗地,标高在206.4米—215.2米之间,与古城河以北一带相对高差在15—18米;南部山区丘陵地带标高337—442米(新茶亭一带);西部为丘陵山区,标高在400—473.3米;东北部为丘陵地带,绵江河以北(洋溪村附近)标高在237.4—197.5米之间。
第一章基本概况一、镇域概况(一)地理位置通济镇位于彭州市西北部,是彭州市北部山区的一个中心场镇,东接丹景山镇,西接小渔洞镇,南接新兴镇,北邻龙门山镇和白鹿镇,地理位置独特、交通便利、市场贸易吞吐量大,素有“三河七场”商品集散地之称。
通济镇是省道彭白公路和小夫公路的交汇点,其分别通往旅游胜地龙门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白鹿森林公园。
(二)行政区划通济镇总人口2.9万人,幅员面积73.9平方公里,是四川省小城建设试点镇。
全镇18个村,村村通公路,并有12公里村级水泥路面。
随着1992年思文乡的并入,至1993年,通济镇共辖26个村民委员会和2个街道居民委员会。
2005年通济镇对村级区划作了调整,当年全镇辖20个村和2个社区居委会。
2006年,因亚东水泥厂矿山项目占地,通济镇村级区划再次调整:将花牌、万福2村合并称“天生桥村”,将雾坪村(迁居至通济场)划入通济场社区,将石羊、白桥2村划入思文场社区。
至此,通济镇下辖18个农业行政村和2个社区居委会。
2008年各村情况一览表(三)自然条件1、地形地貌镇域内山、丘、坝地形俱全。
通济镇地处龙门山褶断带及青藏高原冰川漂砾层所形成的丘陵、低山带,镇域内地质地貌复杂,湔江、甘溪河、麻柳河、白鹿河,“一江三河”贯穿境内。
2、气候通济镇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20℃,年降水量1300毫米,夏无酷暑,秋多阴雨,冬无严寒,主要风向为西北风。
3、自然资源通济镇土地肥沃、灌溉便利、耕种条件好,盛产各种粮食作物,森林资源较丰富,“三木”药材、黄莲、川芎在川内享有盛名,石灰石矿较丰富。
(四)资源条件和经济状况通济镇气候宜人,物产丰富。
平坝主产水稻、小麦、马铃薯、油菜、大蒜等蔬菜作物、山丘以林为主、黄柏、杜仲、厚朴、川芎、黄莲等药材基地建设初具规模,禽畜养殖业、菌类栽培已成为本镇一大经济。
境内矿产资源丰富,以生产石灰矿、石灰精粉加工、煤炭和页岩矸砖为支柱产业。
全镇2007年地区生产总值为2.93亿元,其中:第一产业19631万元,第二产业4395万元,第三产业5274万元,一、二、三产业分别占地区生产总量的67%、15%、18%,人均收入4685元。
目录第一部分总则 (1)第一章规划概况 (2)一、本次总体规划编制的主要过程 (2)二、修编背景 (4)三、指导思想与原则 (5)四、成都概况 (6)五、城市发展历程和历次总规回顾 (9)六、四川省省域城镇体系规划要点 (20)七、规划重点 (22)八、技术路线 (25)九、规划依据、期限和范围 (26)第二章城市发展目标 (28)一、发展总目标 (28)二、城市发展分目标 (30)三、城市发展阶段目标 (31)四、城市发展指标体系 (32)第三章城市发展总体策略 (34)一、区域协调策略 (34)二、城乡统筹策略 (35)三、生态优先策略 (35)四、空间优化策略 (36)五、产业转型策略 (36)六、枢纽强化策略 (36)七、文化引领策略 (37)第四章市域城镇化水平与发展战略 (38)一、现状人口规模与发展趋势判断 (38)二、城镇化现状特征分析 (40)三、城镇化目标与战略选择 (42)四、市域总人口及城镇化水平预测 (43)五、城镇土地利用引导 (45)第二部分市域城乡统筹规划 (51)第五章城乡资源环境控制与建设限制性分区 (52)一、重要空间要素管制 (52)二、建设限制性分区 (56)第六章城镇体系 (59)一、城镇体系现状分析 (59)二、发展策略 (64)三、市域城镇体系结构规划 (65)四、规划建设指引 (71)五、规划措施 (76)第七章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 (78)一、第一产业 (78)二、第二产业 (80)三、第三产业 (87)第八章综合交通与枢纽体系 (100)一、现状概况及主要问题 (100)二、市域综合交通发展策略 (103)三、规划布局 (103)第九章公共服务设施体系 (108)一、现状发展综述 (108)二、发展目标及策略 (109)三、商业设施 (110)四、文化服务设施 (112)五、医疗卫生设施 (116)六、体育设施 (118)七、教育科研设施 (121)八、殡葬设施 (123)九、城市基层治安管理机构设施 (125)十、农贸市场 (125)第十章历史文化资源保护 (127)一、各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 (127)二、文物保护单位保护 (128)三、优秀近现代建筑 (137)四、古树名木保护 (137)五、古建筑群(村落、街区) (138)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140)七、历史文化资源展现结构 (141)第十一章环境保护 (142)一、现状及分析 (142)二、环境保护规划 (145)第十二章公共安全与灾后重建 (154)一、总体要求 (154)二、抗震工程 (154)三、防洪工程 (163)四、消防工程 (169)五、人防工程 (174)六、灾后重建 (178)第十三章市政基础设施 (180)一、市域水资源利用 (180)二、给水工程 (187)三、排水工程 (195)四、电力工程 (204)五、通信工程 (212)六、燃气工程 (218)七、环境卫生工程 (226)八、能源发展 (232)第十四章城市性质与职能 (241)一、城市性质 (241)二、城市职能 (242)第十五章中心城区用地布局 (243)一、中心城区建设用地现状及分析 (243)二、规划目标 (251)三、发展策略 (251)四、中心城区布局调整优化 (252)五、城市绿线、黄线、蓝线、紫线控制 (257)六、地下空间开发与利用 (259)第十六章中心城区综合交通 (266)一、现状及问题 (266)二、综合交通发展目标及发展策略 (271)三、对外交通规划 (272)四、道路交通规划 (273)五、公共交通规划 (278)六、停车场规划 (283)第十七章中心城区公共设施 (286)一、现状概况与问题 (286)二、发展策略 (287)三、级配体系 (288)四、规划布局 (288)第十八章中心城区居住用地 (296)一、现状概况 (296)二、规划目标 (297)三、住房发展策略 (297)四、居住用地规划布局 (299)五、居住区与住房建设指引 (302)第十九章中心城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305)一、历史文化名城特色与价值 (305)二、现状保护概况及存在问题 (307)三、规划指导思想、目标与原则 (310)四、古城格局保护 (313)五、历史文化街区及优秀近现代建筑群保护 (316)六、文物古迹保护 (320)七、历史文化名城展现体系 (323)八、规划实施措施 (326)第二十章中心城区绿地系统 (328)一、现状概况及问题 (328)二、规划原则与目标 (329)三、绿地系统结构 (331)四、绿地系统规划 (331)第二十一章中心城区景观系统 (333)一、城市景观风貌基本特征 (333)二、现状存在主要问题 (334)三、规划目标和原则 (335)四、中心城区总体景观风貌架构 (336)五、城市景观风貌规划 (337)第二十二章中心城区公共安全 (341)一、抗震工程 (341)二、工业危险品安全规划 (354)三、防洪工程 (362)四、消防工程 (368)五、人防工程 (377)第二十三章中心城区环境保护与市政基础设施 (383)一、环境保护 (383)二、给水工程 (388)三、排水工程 (392)四、电力工程 (401)五、通信工程 (404)六、燃气工程 (411)七、环境卫生设施 (415)第二十四章规划管理措施与建议 (418)一、循序渐进,完善规划研究编制体系 (418)二、明确事权,优化规划管理体系 (418)三、创新管理制度,促进规划管理的跨区域协调 (419)四、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引导农村土地资源优化配置 (420)五、完善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推进农村新型社区建设 (420)六、完善土地收购储备与使用制度 (421)七、强化劳动力资源的有效利用,积极推进人力资源开发 (422)八、创新城乡建设的投融资方式 (422)九、推进规划的“精英参与”与“公众参与” (423)附录:环境影响评价 (424)第一部分总则第一章规划概况一、本次总体规划编制的主要过程(一)项目准备1.2002年12月至2003年4月,受成都市规划局邀请,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进行了成都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的研究工作,对成都市的空间布局、产业发展等重大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并提出对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的必要性。
某新区总规控规文本说明书【某新区总规控规文本说明书】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新区的规划和建设成为了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
本文旨在详细解析某新区总规控规文本,旨在为相关工作提供准确的指导,确保规划与实施的顺利进行。
二、总体规划某新区总体规划作为发展方向的指导性文件,在这一部分我们将对其进行详细阐述。
总体规划包括城市定位、空间布局、功能划分等要素,通过合理的规划来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经济的繁荣,同时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利用。
三、规划原则某新区规划过程中,制定合理的规划原则是必不可少的。
本节将探讨其中的几个重要原则,包括可持续发展原则、协调发展原则、公平公正原则等。
这些原则为新区的规划和建设提供了基本遵循,并确保不仅在规模上有所发展,同时也在质量和可持续性上取得成效。
四、控制规模与密度规划中的控制规模和密度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
本章将详细介绍某新区控制规模与密度的原则和具体措施。
通过统筹考虑人口数量、城市面积和资源利用等因素,合理控制发展规模和密度,以避免城市过度扩张和资源浪费。
五、空间布局空间布局是城市规划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新区发展的基础。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阐述某新区空间布局的原则和布局设计。
通过区域功能的合理分配和建设用地的科学规划,新区可以实现各项功能的有序发展。
六、交通规划交通规划在新区规划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节将详细探讨某新区的交通规划,包括道路网络、交通枢纽以及公共交通系统的规划和布局。
通过合理规划交通设施,提高交通效率,实现人车分流和城市交通的便捷性。
七、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保护一直以来都是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介绍某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和目标。
通过湿地保护、水资源管理以及生态修复等措施,实现新区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平衡。
八、文化与旅游规划文化与旅游规划是新区建设中不可忽视的方面。
本节将详细介绍某新区文化与旅游规划的思路和具体安排。
通过保护文化遗产、丰富旅游资源,并将其作为新区发展的重要支撑,提升新区的文化品位和旅游吸引力。
目录第一部分综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第一章规划背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第二章规划依据、指导思想及规划界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规划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二、规划指导思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三、城镇规划区界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部分团域部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一章团域概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二、历史沿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三部分团部部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第一章团部概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一、行政区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二、建设现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三、制约因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四、发展目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第二章城镇职能、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一、在不同区域层次中的定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二、城镇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第三章城镇规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一、团部人口规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二、团部用地规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第四章总体布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一、城镇空间发展趋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二、城镇建设发展方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三、规划原则与基本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四、布局形态与空间结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第五章用地布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一、公共设施用地规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二、住区与居住用地布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三、工业与仓储用地布局规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第六章专项规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一、道路交通规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二、城镇市政设施规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第七章环境规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一、环境保护规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二、环卫设施规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三、绿地系统规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 第八章综合防灾规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一、消防规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二、防洪规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三、抗震规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 第九章近期建设规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一、规划原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二、近期建设规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三、近期建设目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四、近期建设项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 第十章实施措施与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第一部分综述第一章规划背景一、 2010年5月中央召开的“新疆工作会议”提出“新疆跨越式发展,实现长治久安”的目标,立足发展经济,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在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中,实施城乡协调发展。
同心县预旺镇总体规划(2009-2020)◆说明书同心县预旺镇人民政府银川宁大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09年 6月1目 录第一章 规划背景 (1)1.1规划背景 ..................................................................................................................................... 1 1.2规划目标与规划重点.. (1)第二章 规划总则 (1)2.1规划依据 ..................................................................................................................................... 1 2.2规划指导思想与规划原则......................................................................................................... 1 2.3规划期限 ..................................................................................................................................... 2 2.4规划区范围和规划层次. (2)第三章 预旺镇现状概况及发展优劣势分析 (2)3.1地理位置 ..................................................................................................................................... 2 3.2自然条件 ..................................................................................................................................... 2 3.3历史沿革 ..................................................................................................................................... 4 3.4行政区划与人口......................................................................................................................... 5 3.5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现状......................................................................................................... 5 3.6预旺镇发展优势分析(S TRENGTHS ) .......................................................................................... 6 3.7预旺镇发展劣势分析(W E AKNE SSE S ) . (7)第四章 社会经济发展战略规划 (7)4.1 战略指导思想 ............................................................................................................................ 7 4.2 战略目标 .................................................................................................................................... 7 4.3产业发展策略 .. (8)第五章 镇域镇村体系规划 (9)5.1镇村体系现状分析..................................................................................................................... 9 5.2总人口和城镇化水平预测......................................................................................................... 9 5.3镇村体系规划 (11)第六章 生态移民规划及农村居民点体系规划 (12)6.1生态移民规划 ........................................................................................................................... 12 6.2农村居民点体系规划 (12)第七章 镇域综合交通规划 (14)7.1现状交通概况 ........................................................................................................................... 14 7.2存在问题 ................................................................................................................................... 14 7.3规划原则 .. (14)7.4道路网规划布局....................................................................................................................... 14 7.5交通发展实施步骤. (15)第八章 镇域公用工程设施规划 (15)8.1给水工程规划 ........................................................................................................................... 15 8.2排水工程规划 ........................................................................................................................... 16 8.3供电工程规划 ........................................................................................................................... 16 8.4邮政电信工程规划................................................................................................................... 17 8.5燃气工程规划 ........................................................................................................................... 17 8.6供热工程规划 (17)第九章 镇域公共设施规划 (18)9.1现状公共建筑概况................................................................................................................... 18 9.2设施配置原则 ........................................................................................................................... 18 9.3公共建筑配置规划. (18)第十章 镇域环境规划 (19)10.1环境保护规划 ......................................................................................................................... 19 10.2环保措施 ................................................................................................................................. 19 10.3污染趋势分析 ......................................................................................................................... 19 10.4环境卫生设施规划................................................................................................................. 19 10.5粪便处理 (19)第十一章 镇域综合防灾规划 (19)11.1防洪规划 ................................................................................................................................. 19 11.2消防规划 ................................................................................................................................. 20 11.3抗震规划 (20)第十二章 旅游及历史文化保护规划 (20)12.1区位分析 ................................................................................................................................. 21 12.2规划背景 ................................................................................................................................. 21 12.3区域旅游业发展现状............................................................................................................. 21 12.4现状旅游资源及空间分布..................................................................................................... 21 12.5旅游发展分析及规划目标..................................................................................................... 23 12.6旅游发展规划 ......................................................................................................................... 23 12.7旅游服务配套设施................................................................................................................. 25 12.8历史文化保护规划.. (25)2第十三章 城镇性质与规模 (26)13.1城镇性质 ................................................................................................................................. 26 13.2镇区人口规模 . (26)第十四章 镇区总体规划 (27)14.1现状分析与用地评价............................................................................................................. 27 14.2镇区建设用地发展方向......................................................................................................... 28 14.3镇区用地选择原则................................................................................................................. 28 14.4规划原则 ................................................................................................................................. 29 14.5总体思路与功能分区............................................................................................................. 29 14.6用地布局 (30)第十五章 镇区道路交通规划 (32)15.1规划原则 ................................................................................................................................. 32 15.2对外交通规划 ......................................................................................................................... 32 15.3镇区道路交通规划................................................................................................................. 32 15.4静态交通设施规划.. (32)第十六章 镇区绿地系统规划 (33)16.1绿地系统现状分析................................................................................................................. 33 16.2规划指导思想、原则、目标. (33)第十七章 镇区景观风貌规划 (35)17.1现状景观特色 ......................................................................................................................... 35 17.2景观规划原则 ......................................................................................................................... 35 17.3景观系统规划目标................................................................................................................. 36 17.4镇区总体艺术布局.. (36)第十八章 镇区公用工程设施规划 (37)18.1给水工程规划 ......................................................................................................................... 37 18.2排水工程规划 ......................................................................................................................... 37 18.3电力工程规划 ......................................................................................................................... 38 18.4电信工程规划 ......................................................................................................................... 39 18.5燃气工程规划 ......................................................................................................................... 39 18.6供热工程规划 . (39)第十九章 镇区环境保护及环卫设施规划 (40)19.1环境保护规划 ......................................................................................................................... 40 19.2环境卫生设施规划.. (41)第二十章 镇区综合防灾规划 (42)20.1防洪排涝规划 ......................................................................................................................... 42 20.2消防规划 ................................................................................................................................. 43 20.3抗震规划 (43)第二十一章 近期建设规划 (43)21.1规划指导思想 ......................................................................................................................... 43 21.2规划期限 ................................................................................................................................. 43 21.3发展规模 ................................................................................................................................. 43 21.4建设框架 ................................................................................................................................. 43 21.5近期建设重点内容................................................................................................................. 44 21.6近期建设项目 . (44)第二十二章 规划实施措施与建议 (45)1第一章 规划背景1.1规划背景步入新世纪的预旺镇在县和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把城镇规划建设作为改革开放、招商引资和推进镇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来抓。
城市总体规划文本与说明书---精品资料城市总体规划文本与说明书1.城市总体规划文本内容与深度文本是对规划的各项目标和内容提出规定性要求的文件,采用条文形式。
文本格式和文字应规范、准确、肯定,利于具体操作。
在规划文本中应当明确表述规划的强制性内容。
文本字数2000字左右。
城市总体规划文本强制性内容◆划定城市规划区范围;◆划定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湿地、水源保护区和水系等生态敏感区以及基本农田,地下矿产资源分布地区等市域内必须严格控制的地域范围;◆规划期限内城市建设用地的发展规模,根据建设用地评价确定的土地使用限制性规定;◆城市各类绿地的具体布局;◆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包括:—城市主干路的走向、城市轨道交通的线路走向、大型停车场布局;—取水口及其保护区范围、给水和排水主管网的布局;—电厂与大型变电站位置、燃气储气罐站位置、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位置;—文化、教育、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等主要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自然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包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确定的具体控制指标和规定;—历史文化街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群、重要地下文物埋藏区的保护范围和界线等;◆城市防灾减灾。
包括:—城市防洪标准、防洪堤走向;—城市抗震与消防疏散通道;—城市人防设施布局;—地质灾害防护;—危险品生产储存设施布局等内容;2.城市总体规划文本首页文本审批机关: XXX人民政府文本批准文号: XXXXXXXXX文本批准日期: XXXX.XX.XXX文本审查部门: XX规划局.建设厅等文本编制单位: XX规划设计院等文本编制日期: XXXX.XX.XXX3.城市总体规划文本正文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城市发展目标第三章市域城镇发展与建设第四章城市性质与规模第五章城市总体布局第六章城市用地及布局第七章城市道路与交通第八章城市能源第九章城市给水与排水第十章城市邮政与电信第十一章城市绿地系统第十二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第十三章城市风貌规划第十四章城市防灾第十五章城市环境保护与环卫设施第十六章城市规划分区建设第十七章土地使用控制管理第十八章近期建设第十九章规划实施管理第二十章附则第二十一章附录附录一:XX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一览表附录二:XX市城市规划区范围界定一览表附录三:XX市城市规划区用地汇总表附录四:XX市城市建设用地平衡表附录五:XX市区工业企业布局调整一览表附录六:XX市城市总体规划附件目录附录七:XX市城市总体规划图纸目录城市总体规划设计说明书1.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内容与深度文本说明书是对规划文本的具体解读,让读者不仅知道“是什么”,而且知道“为什么”。
第一章项目概述 (3)一、城市概况 (3)二、规划编制背景 (4)三、规划范围与规划年限 (4)四、规划依据与原则 (5)五、规划技术路线 (5)第二章区域协调发展分析 (5)一、区域关系概况 (5)二、在区域中的定位 (6)三、区域空间协调 (6)四、区域生态环境协调 (7)五、区域基础设施协调 (7)第三章城市发展背景与条件分析 (7)一、区域发展背景 (7)二、内部发展条件 (8)三、小结 (9)第四章社会经济发展策略 (10)一、海珠区社会经济发展现状特征 (10)三、社会经济发展目标 (10)四、产业发展策略 (10)第五章城市定位、性质与规模 (14)一、发展定位与城市性质 (14)二、城市职能 (15)三、城市规模 (18)第六章城市空间布局规划 (20)一、城市空间演变过程分析 (20)二、城市空间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21)三、空间扩展模式选择 (23)四、城市空间发展战略与发展方向分析 (24)五、城市空间结构 (24)六、土地利用规划 (26)八、远景布局构想 (29)第七章交通综合规划 (30)一、交通规划发展战略 (30)二、对外交通规划 (30)三、城区道路交通规划 (31)四、公共交通系统规划 (35)第八章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36)一、公共服务设施现状 (36)二、规划的目标与原则 (36)三、公共服务规划策略 (37)四、公共服务设施级别体系 (37)四、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体系 (37)五、各类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38)六、规划管理措施 (43)第九章住房发展政策与居住用地规划 (44)一、住房现状特征 (44)二、住房建设的原则 (44)三、住房需求 (44)四、居住片区空间布局规划 (44)六、住房政策 (45)七、宜居发展策略 (45)八、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45)第十章绿地系统规划 (46)一、城市绿化状况 (46)二、规划指导思想及规划原则 (46)三、绿地系统布局结构 (47)四、城区绿地系统规划 (48)第十一章旧城更新与村庄改造规划 (52)一、旧城更新 (52)二、“城中村”改造 (52)第十二章规划实施 (54)一、分区发展指引 (54)二、近期建设规划 (58)三、规划实施配套保障策略 (60)分工第一章-项目概述张彦莎李诗桢第二章-区域协调发展分析刘慧第三章-城市发展背景与条件分析刘慧第四章-社会经济发展策略李诗桢第五章-城市定位、性质与规模王哲夫第六章-城市空间布局规划朱楠第七章-交通综合规划第八章-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第九章-住房发展政策与居住用地规划第十章-绿地系统规划第十一章-旧城更新与村庄改造规划第十二章-规划实施第一章项目概述一、城市概况(一)自然条件1、地理位置北部毗邻越秀区、天河区、黄埔区,西接荔湾区,南部临近番禺区,位于广州市区的中心地带。
第一章规划背景民勤县红沙岗和唐家鄂博山一带,煤炭和石墨、油页岩储量丰富。
红沙岗矿区煤炭种类为长焰煤,赋存条件较好,煤层稳定,倾角在7-15度之间,属近水平和缓倾斜煤层,因地埋较深,适于建大中型矿井,品质高,易开采,现已探明C级+D级总储量达4.1亿吨。
矿区地处戈壁荒漠,地势平坦,地下水资源充足,利于开发建设。
在民勤县政府开发协调领导小组和红沙岗矿区管委会的大力支持下,内蒙古太西煤集团于2003年10月出资1394万元,依法取得了红沙岗矿区面积51.7平方公里、储量2.1亿吨的煤炭资源探矿权和综合开发权。
在年产510万吨原煤矿井建成后,煤矿开采工程按年产煤不低于500万吨投资约6亿元,销售收入每年可达9亿元。
内蒙太西煤集团将在5年内建设2×30万千瓦坑口发电厂、30万吨碳素厂、60万吨原煤干馏生产线、240万吨/年洗煤厂、6000吨石墨精加工生产线和红沙岗至金昌80公里铁路专用线等项目,总投资达33亿元。
目前煤炭开采、水资源勘测、铁路专用线及石墨矿等多个工程已启动。
红沙岗煤炭工业矿区的建设将使河西走廊地区煤炭市场短缺的局面得到缓减,且煤炭产品加工、坑口发电厂、铁路专用线等项目的建成将带动甘肃金昌、民勤、内蒙阿拉善等地的其他工业产业和电力、运输业等相关产业发展,使企业效益和民勤县以农业为主的地方经济发展发生巨大变化。
350平方公里范围内年开采量可达500万方的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将使该地区恶劣的自然环境条件得到改善,同时矿区工业生产和服务产业可带来相当数量的就业机会,使民勤部分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地区的农业人口得到迁移转型,遏制沙进人退的局面并使全县生态环境逐步得到改善。
为发展地方经济,实现农业人口的转型和增加就业,服务红沙岗矿区生产生活,民勤县政府决定以红沙岗矿区为依托规划建设红沙岗小城镇并已获甘肃省民政厅批准为建制镇。
第二章现状概况第一节县域自然条件、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一、自然条件及资源状况(一)地理位置民勤县位于河西走廊东北部,石羊河流域下游。
青海省互助县城总体规划说明书项目负责人:段德罡主要参加人:段德罡郑江涛张沛李祥平刘海龙赵键崔云兰苏鸿翎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匡涌刘建军曹恺宁等(青海省规划设计研究院)应长旭郑晓英等(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建设局)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规证甲字0290068)二○○一年三月目录前言第一章概述 (1)第二章规划年限、范围、指导思想与目标 (5)第三章城镇体系规划 (7)第四章旅游发展规划 (17)第五章城市性质与发展规模 (22)第六章城市总体布局 (26)第七章道路交通规划 (35)第八章绿化系统组织 (41)第九章给排水工程规划 (48)第十章电力工程规划 (51)第十一章电信工程规划 (53)第十二章供热工程规划 (54)第十三章燃气供应规划 (56)第十四章环境保护规划 (58)第十五章环卫设施规划 (61)第十六章防灾规划 (62)第十七章郊区规划 (63)第十八章近期建设规划 (65)第十九章规划实施建议 (68)附:动态方法与弹性规划 (70)前言互助县城总体规划的上一次修编时间是一九九四年,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互助县城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尤其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更会为互助县发展建设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本次总体规划编制除按照建设部颁布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执行外,还根据我国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特点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本次总体规划的主要依据如下:1、《互助县城市总体规划》(1994);2、青海省建设厅《关于青海省小县城总体规划的通知》;3、青海海东地区关于互助县总体规划的要求;4、《互助土族自治县农牧业资源调查和区划报告汇集》(1983);5、《互助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9);6、《互助县“十五”规划和2010年国民经济发展纲要》;7、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规划的通知”(1996·18号文件);8、其他有关的文件资料、规划、计划、谈话等。
湖北省当阳市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2010年—2025年)●说明书目录第一章概况 (3)第二章对上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实施的评析 (5)第三章规划总则 (6)第四章基于SWOT分析的当阳发展战略选择 (7)第五章市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战略 (11)第六章市域城镇化规模与水平预测 (15)第七章市域城镇体系布局规划 (16)第八章市域基础设施与社会设施规划 (17)第九章市域旅游发展规划 (21)第十章环境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22)第十一章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目标 (24)第十二章城市总体布局 (25)第十三章城市交通规划 (28)第十四章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29)第十五章城市市政工程规划 (30)第十六章城市专项规划 (33)第十七章城市郊区规划 (35)第十八章城市近期建设规划(见专项规划) (36)第十九章城市远景规划构想 (36)第二十章规划实施政策与措施建议 (36)当阳市总体规划说明书第一章概况1、地理位置当阳市地处荆山山脉向江汉平原过渡地带,跨东经111°32‟~102°04‟,北纬30°30‟~31°11‟。
市域形似桑叶,东与荆门市交界,南抵枝江市,西与宜昌市毗连,西北与远安县交界。
市域总面积为2159km2(含原草埠湖农场)。
当阳市的地理位置不仅居于湖北省西部,也属我国中、西部结合地区。
2、市域历史沿革当阳市既是楚文化发祥地之一,也是著名的三国古战场;因地处荆山山脉以南,故名当阳。
当阳建治初期(西汉高祖时期),幅员辽阔,“西接夷陵,东界临沮,南至汉津地,北跨内方山”。
东晋永和八年,划当阳东境设武宁县,本市所辖疆域范围开始缩小;隆安五年,移沮漳流域2000户设武宁郡,郡治西移沮漳河畔的麦城。
梁天监元年,划当阳地域置安居县。
西魏时,划当阳地置绿林县。
明代初叶,将马良、沿江两乡划属荆门,后并入钟祥市。
清康熙年间,本市疆域纵横均为150华里,东至荆门三界塚子,西至夷陵土溪,南至枝江祐春坪,北至远安深水桥,西北至南漳县赵家河。
民国23年,划鱼儿总属江陵县,而江陵县将鼎新乡划属当阳市。
新中国建立后,当阳与枝江、宜昌、远安、江陵、荆门等市、县七次调整边界:1949年秋,将普尖乡所辖白沙等村及鸦鹊岭划属当阳;1952年,将半月镇、双阳乡和石子岭乡的部分村划属枝江市,枝江市的祝家院子划属当阳;1956年,瓦仓、银子两乡和武安乡的大部分村划属远安县,将远安县柳林乡划属当阳市;1957年,当阳双忠乡划属江陵县;1959年,江陵县的金龙、菱一、菱二等3个大队划属当阳,现居国营草埠湖农场境内;1961年,当阳市观音公社所属的雄峰、新华、三化、前峰、高峰、观峰等6个大队划属荆门市;1975年,枝江市问安公社所属革新、新华、新闸大队和跃进、草埠的24个生产队划属当阳市,为国营草埠湖农场三分场。
2004年,国营草埠湖农场划入当阳市。
3、市域行政区划当阳市现有7个镇(育溪镇、河溶镇、两河镇、半月镇、王店镇、庙前镇、草埠湖镇)、3个办事处(玉阳办事处、坝陵办事处、玉泉办事处)。
2009年,全市总人口48.54万人(未含草埠湖农场人口,以下同),其中非农人口11.34万人,以非农人口计其城镇化水平为26.56%。
4、市域自然条件(1)市域地貌、地质①地貌当阳地处荆山山脉向江汉平原的延伸地带,余脉绵延曲折,使境内东、南、西、北四面环山。
地势从北向东南倾斜,西北高、东南低,势若建瓴,渐次展开,略似一个不完整的河谷盆地。
地貌格局可概括为“五岗地、四平原、一山丘”;其中,西北部为低山丘陵,西南部和东北部为岗地,中部和东南部为平原。
海拔最高为西北处峦包、海拔1083.8m,最低海拔为37.4m。
②地质A.地质构造:当阳位于黄陵背斜东侧,地跨鄂西隆起构造带及江汉平原沉降带,地质构造比较繁杂。
全市可分多个构造体系,普遍发育为新华厦构造体系,主体褶皱呈北向东,与压扭性断裂和两组次级扭裂组成当阳向斜,结晶基底为黄陵背斜,轴向近南北向,略向北东凸出的弧形向斜,核部最新地层为白垩系。
东南部有江汉平原沉降带次级构造,轴部位于玉阳地区以南,东至河溶、草埠湖一带,是新华夏体系第一级构造沉降带,南、北分别为长阳背斜和当阳向斜呈断裂接触,西侧与黄陵背斜呈沉积不整合接触。
B.地层:地层以白垩系砖红色砂岩、紫色泥岩和第四纪沉降物为主,侏罗系为紫红色泥岩、黄色泥岩、泥质粉砂岩;石灰岩亦有较大范围分布。
其地层年代大致有以下6类:二叠系、侏罗系、白垩系、第三系、第四系、全新统(上更新统、中更新统、下更新统)。
(2)市域气候条件当阳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夏季炎热多雨,冬季低温少雨。
气候温和,光热分布比较合理。
①气温:年均气温16.4℃,平均气温中最高气温为17.1℃,年均最低气温为15.7℃;极端最低气温为-15.6℃,气温年均差为24.3℃。
②无霜期:平均每年无霜期为270天。
1974年,无霜期最长为293天;1969年无霜期最短为232天。
市域西北峦峰一带,年平均无霜期为230天。
③降水:全市常年降水量平均在936~1048mm之间,年降水变化率为18.1%。
雨量充沛,且多集中于夏季。
正常年间,较多的降水过程一般发生在六、七月份,故能满足农作物所需水份。
降水量的可靠程度:巩河1048mm、泉河1021mm,为最多;河溶984mm、半月936mm,偏少。
④风A.风向:本市处于中纬度西风带,季风气候明显。
主导风向为偏北风和偏南风;风向季节性变化较大,冬季多偏北风,夏季多偏南风,春、秋两季多偏东风。
B.风速:随着季节变化,风速略有增减。
冬、春季节,因气压梯度大,多冷风,平均风速为2.4m/s;夏、秋季节,气压梯度小,平均风速为2.2m/s。
⑤灾害性天气A.寒潮:寒潮是冬季影响当阳市的一种灾害性天气。
27年来(1959-1985年)当阳市受寒潮影响共13次,平均两年一次,多出现在初冬和早春,造成烂秧死苗,严重影响早夏作物播种,对农业生产危害极大。
B.连阴雨:常年四季皆有出现,以春、秋季节较多。
连阴雨一般连续7天以上,危害农作物播种、发育、生长。
(3)市域资源条件①土地资源:全市土地资源丰富,2009年总面积为2054.3km2。
其中,农用地167094.65ha:农用地中耕地面积为66124.03ha,占全市总面积的32.19%;园地4752.01ha,占全市总面积的2.31%;林地79082.71ha,占全市总面积的38.5%;水面17135.9ha,占全市总面积的8.34%。
城镇、村庄、独立工矿和特殊用地12142.85ha,占全市总面积的5.91%;交通面积3735.82ha,占全市总面积的1.82%;水利设施用地为5030.37ha,占全市面积的2.43%;未利用土地17426.31ha,占全市总面积的8.48%。
②矿产资源:主要有煤、石膏、石英砂、磷矿石、石灰石、青石、陶瓷土等,还有银、铜、铁等;其中,石膏、石英砂、石灰岩和煤的储量大,易开采,分布也相对集中,石膏主要在河溶、石英砂在岩屋庙、石灰岩在干溪、煤在庙前,为当阳市工业特别是建材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料。
③水资源A.地表水:当阳市境内河流众多,密度大,网络纵横,堰塘、水库星罗棋布。
主要来源于过境客水和降水之后的地表径流水,主、客水常年平均径流量为8.98亿m3。
全市河流共35条,以沮、漳二水为主干,形成沮、漳河两大水系。
B.地下水:当阳境内地下水资源为4.8亿m3/年,约占宜昌市地下水资源的13%,主要分布在沮漳河下游的河谷平原,具体分布是:市境中部、东南部为主要溶水地带;西北部和西南部为溶岩水;泉水多集中于西北、西南地区。
地下水埋深一般小于15m,沮漳河下游河谷平原埋深1~3m。
④生物资源A.植物资源:全市有食用植物近60种;纤维植物10种,木本植物83科、280种,观赏植物8类、255种。
当阳林业用地面积占总面积的40.43%,森林覆盖率为31%,人均占有林地面积2.9亩。
植被类型具有多样性、古稀性、垂直性特点,至今尚存留稀有铁坚杉约1000亩。
当阳名土特产主要有仙人掌茶、溶丝、双莲荸荠、糜城藕等。
B.动物资源:当阳自然条件得天独厚,生态环境处于良好的动态平衡,动物资源比较丰富,各种动物约274种,农作物害虫天敌有19种、属优势种。
⑤风景旅游资源:当阳市自然风光秀丽,历史悠久,市境内有国家级、省级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多处,特别是拥有以三国文化为主的各种文化遗迹,如长坂坡、关陵、麦城、张飞横矛处、娘娘井等。
1996年,当阳市被批准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当阳有“荆楚丛林之冠”的玉泉寺,市内还有漳河水库风景区、百宝寨旅游区等。
当阳既是我国三国古战场,也是三国旅游热线的重要景点,丰富的三国旅游景点和山川名胜是当阳市发展旅游业的重要资源。
5、市域经济社会环境条件(1)市域经济环境①经济总量与水平:2009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99.1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5%;实现财政收入3.92亿元。
②经济结构与水平:三大产业构成中,第一产业比例偏高,第三产业比例偏低。
(2)市域社会状况①人口状况A.人口总量及主要结构:2009年,市域人口48.54万人;其中,非农人口11.34万人,占总人口的26.56%。
在总人口中,男女性别比为1:1.08;劳动力占总人口的72.23%;初中以上人口占60.43%,高中、中专以上人口占17.74%,大专及以上人口占2.19%。
B.总人口增长速度:2009年,全市人口出生率6.7%,死亡率5.5‰,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16‰。
②文化、教育、体育、卫生事业A.文化:市域城镇现状文化设施不够完善、配套。
全市现有文化馆1个、图书馆1个、艺术表演团体1个、电影放映单位9个。
B.教育:当阳市现有普通中学28所;其中,高级中学4所、初级中学24所。
中、小学体育达标率95%以上。
C.卫生:全市县级医院4所;其中市直医院3所,共有病床1083张。
各乡镇都设有卫生院,共有病床1303张。
全市医院病床使用率为50.05%,全市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764人。
6、市域生态环境条件(1)从原生环境背景来看,当阳市城镇大气环境容量较大,水体环境容量较小;水体环境是当阳市城乡生态环境中最脆弱、最敏感的因子。
(2)从污染负荷分布上看,以中心城区为主,是污染防控重点。
(3)从环境因子受损度看,以水环境为主;其中,作为当阳市主要水源的沮河,也是当阳的“母亲河”,不仅已丧失饮用水源功能,甚至在枯水期连农灌水质标准都难以满足,是防治污染、恢复环境功能的重点;由于军用机场迁建难度相当大,中心城区生活环境质量难以提高。
(4)从污染监控防治上看,中心城区监控防治力度较高,各乡镇则十分薄弱,对各乡镇在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中的污染控制和环境保护十分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