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林业大学-2017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试题-836交通运输学
- 格式:pdf
- 大小:187.32 KB
- 文档页数:1
南京林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南京林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一、名词解释(每个名词1分,32分)1.显心材树种/隐心材树种2.早晚材转变度/年轮明显度3.辐射孔材/径列复管孔4.髓心/髓斑5.纤维饱和点/平衡含水率6.螺纹加厚/锯齿状加厚7.纹孔室/纹孔腔8.胞间道/胞间隙9.树脂管胞/树脂细胞10.管孔/穿孔11.胶质木纤维/受压木管胞12.射线管胞/环管管胞13.聚合木射线/栎木型木射线14.表面束缚水/被束缚水15.木材蠕变/应力松驰16.弯曲强度/弯曲能力二、是非题(答案写在答题纸上,正确者打“√”,错误者打“×”,20分)1. [ ] 木材即树干断面的木质部,由形成层分生而来。
2. [ ] 侵填体、拟侵填体是存在于阔叶材导管中的内含物,但它们的成分不同。
3. [ ] 纹孔对中,从一个纹孔通向另一个纹孔之间的通道称纹孔道。
4. [ ] 具缘纹孔存在于厚壁细胞、单纹孔存在于薄壁细胞的胞壁上。
5. [ ] 闭塞纹孔存在于针叶材管胞中,是指通向细胞间隙的纹孔。
6. [ ] 所有针、阔叶树材均具有单列木射线。
7. [ ] 针叶材中,所有树种具有薄壁细胞。
8. [ ] 在木材的主要化学成分中,半纤维素的吸湿性最大。
9. [ ] 纤维素大分子间的聚集全为结晶结构,而半纤维素和木素大分子间的聚集全为无定形(非结晶)结构。
10. [ ] 应拉木中,一般因含有韧型纤维,而在锯刨时板面易起毛。
11. [ ] 木材细胞壁三大成分中均具有亲水性的-OH基团,因此三大成分均具吸湿性。
12. [ ] 同一块木材的相对含水率大于绝对含水率。
13. [ ] 在同一环境下,不同含水率木材达到的平衡含水率是相等的。
14. [ ] 木材密度越大,吸水饱和后其吸着水含水率越高,自由水含水率越低。
15. [ ] 对木材进行加热,显然湿材比干材热得快。
16. [ ] 由于阔叶材具导管,木材干燥过程中,一般阔叶材中水分移动速度大针叶材。
东南大学历年交通工程学试题第一章绪论1、简述交通工程学的研究内容,你认为我国交通工程近期应重点研究哪些问题,试据其中一个问题详述其具体研究内容。
第二章交通特性三、(1993年)我国的自行车交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可采用哪些方法解决这些问题?所采用的方法各有何特点?四、(1994年)何谓“交通量“、”年平均日交通量“、”平均日交通量“、”高峰小时交通量“、”第30小时交通量“?试述交通量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分布特性六、(1995年)何谓“地点车速”、“区间车速”、“行驶车速”、“设计车速”、“区间平均车速”、“时间平均车速”?八、(1998年)何为车头时距,其在通行能力研究中有哪些主要作用?交叉口的服务水平一般根据哪些指标进行划分,你认为交叉口的服务水平应根据什么指标进行划分,为什么?十一、(2000年)十三、(2002年)何谓行驶车速和区间车速?各有何用途?主要调查方法有哪些?十五、(2003年)何为时间平均车速和空间平均车速,各有什么用途?两者有何关系?12’十七、(2004年)某双向两车道公路,2003年5月13日星期二测得日交通量为14770辆/日,五月份月变系数为0.98,星期二的日变系数为0.97,设计小时系数为0.125,方向不均匀系数为0.6,单车道通行能力取800辆/小时,则该公路双向需修成__。
a二车道b四车道c六车道d八车道二十、(2005年)高峰小时交通量与高峰小时内某一时段的交通量扩大为高峰小时后的交通量之比称为_______a. 高峰小时系数b. 高峰小时交通量c. 高峰小时流率d. 高峰小时流量比二十一、(2005年)车辆行驶路程与通过该路程所需的总时间(包括停车时间)之比称为_______。
a. 地点车速b. 行驶车速c. 行程车速d. 临界车速二十二、(2005年)某双向道路,两个方向的交通量分别为400辆/小时和600辆/小时,该道路的方向不均匀系数K d应为_______a. 40%b. 60%c. 50%d. 66.7%二十六、(2006年)在一条24km的公路路段起点断面上,于6分钟内测得100辆汽车,车流是均匀连续的,车速v=20km/h、试求流量(q)、平均车头时距(h t)、平均车头间距(h s)、密度(k)以及第一辆车通过该路段所需的时间。
交通运输组织学复习讲义一题型:名词解释5*3=15多项选择10*3=30简答题4*5=20思考分析论述题10分作图题15分计算题10分二时间:6月3日三内容(一)名词解释(5*3)(4和5/7和8/13和14/)1.交通运输组织:交通运输组织是研究交通运输工具在运输网络上的流动,实现人和物的迅速、安全、经济和准时运输,创造空间效用和时间效用的科学,是现代交通运输组织管理理论和科学。
2.交通运输系统:交通运输系统是由公路、铁路、航空、水路、和管道多种运输方式的相互作用、相互依赖,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的综合运输有机整体。
3.综合运输:综合运输是通过多种运输方式在合理分工与协作的情况下完成其目的的运输过程。
4.客流:客流是指一定数量的旅客群根据自身需要,选定一定的交通方式,在一定时间、空间范围内产生位移。
5.货流:货流是货物在运输通道上有目的的运动。
6.固定设备的通过能力:它是指采用一定类型的运输工具(如机车车辆、船舶、汽车、飞机等)和运输组织方法条件下,一个交通区段或一条交通线(包括航道、航线)在一定时间内(如一昼夜或一年),所能够通过的列车对数(或单方向的列数)、船舶、汽车、飞机的数量。
7.系统综合运输能力;它是指一条铁路线(公路线)、航道航线的相关设备(包括固定的设备与活动设备)的技术标准和能力规模,相互协调,实现最优组合,并通过科学的运输组织方式,按照系统所具有的整体性,形成一个最大的运输能力。
8.交通运输合理化:在保证旅客、货物多远目标位移的前提下,使用和消耗资源最为合理,可分为客运和货运分别讨论。
9.交通运输系统组织设计:是指为政治、经济、社会、军事、以及环境的发展和变化的需要,进行综合运输网和枢纽的布局。
包括交通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建设时序的协调、技术装备水平和空间分布上的协调等。
10.流程再造:伴随信息时代到来必然产生的改变工业时代传统工作方式的革命。
11.运输产品:运输供给方提供给运输需求方所需要的人和物的位移,是运输产业各个品种、品牌产品的总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