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当前农村基层组织人员职务犯罪
- 格式:doc
- 大小:15.00 KB
- 文档页数:3
当前农村基层干部职务犯罪动向及预防措施的探讨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各级财政对农业的各种补贴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增多,掌握在农村基层干部手中的各项资金也随之增加。
由于农村基层干部素质不高,*管理不到位,资金发放、使用的各项监管措施相对滞后,犯罪打击不力等原因,造成这几年涉及农村基层干部职务犯罪的案逐年增多,严重影响了国家惠农政策的落实,增加了不安定因素的产生,更降低了党和*在人民心中的地位。
本文仅就农村基层干部职务犯罪的原因,动向及预防措施等方面略作探究,以供参考。
一、农村基层干部涉嫌职务犯罪的原因(一)掌握各项资金多,建设项目多,使犯罪有利可图。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农村建设工程的实施,各项补偿、救济款项的发放都是通过农村基层干部实施的,使得农村基层干部手中掌握了大笔资金和多项审批权。
这些资金和权力的使用,为权力行使者谋取不正当利益提供了可能,使犯罪变的有利可图,诱发农村基层干部职务犯罪。
(二)自身素质不高,法制观念淡薄。
大部分农村干部基层的文化水平偏低,平时又疏于学习造成*思想意识差,缺乏必要的法律知识。
虽然我国农村的基层村民自治*制度已开展实施多年,但在具体实践中还存在着诸如宗族势力、黑恶势力、社会关系诸多因素对选举村组基层干部造成干扰的现象,选出的村官并不完全代表广大村民的意愿。
这些*素养不高,为官动机不纯,图名利的人,通过各种途径选举当选为村干部,不可能真正为村民谋利益,没有认真履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所规定权利义务意识。
他们将自己凌驾于群众之上,收受好处费时心安理得,认为是“正常的人情往来”,是“我为你办事,你给我好处”两厢情愿的事情。
他们把村里收入当作自己的私人财产,任意处置。
甚至弄虚作假,虚报项目,夸大数据套取国家补贴资金,还认为是占国家的便宜,没拿村集体的钱就不是犯罪,或者套取的资金都做了村里的收入,没装进个人腰包就不算违法。
在淡薄的法制观念下,农村基层干部职务犯罪趋势进一步加剧。
当前农村基层干部职务犯罪特点及预防农村基层干部职务犯罪是指农村基层干部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犯罪的行为。
当前农村基层干部职务犯罪存在以下几个特点:1. 腐败现象突出:当前农村基层干部职务犯罪中涉及的主要是经济犯罪,如受贿、贪污、挪用公款等。
由于农村基层干部职务权力相对集中,腐败现象相对突出。
2. 隐蔽性和复杂性:农村基层干部职务犯罪往往存在较强的隐蔽性和复杂性,很难通过传统的查办手段进行调查和取证。
一些干部犯罪使用的手段高度隐蔽,利用职务上的权力和地位来掩盖罪行。
3. 社会影响大:农村基层干部职务犯罪对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造成了严重影响。
一方面,贪污、受贿等犯罪削弱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动力,阻碍了农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农村基层干部的职务犯罪也严重败坏了干部形象,破坏了干部队伍的凝聚力和纯洁性。
4. 犯罪手段多样化:农村基层干部职务犯罪手段多样化,如以权谋私、虚报冒领、利用购销关系等手段从中牟取利益。
一些干部还借助金融工具、网络等技术手段进行犯罪,使得犯罪手段不断更新、变化多样。
5. 预防控制难度大:由于农村地区基层干部职务犯罪的特点和隐蔽性,使得预防和控制工作面临诸多困境和挑战。
一方面,一些地方的纪检监察力量相对薄弱,难以及时发现和查处职务犯罪行为。
一些干部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来进行犯罪,让干部纪律教育和监督管理工作更加困难。
为了预防和控制当前农村基层干部职务犯罪,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探讨和完善:1. 完善监督机制:加强农村基层干部的纪律教育和监督管理工作,强化对干部日常工作和生活的监督,建立健全干部信用档案制度,及时掌握干部的违规行为。
2. 加强教育和培训: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的法律意识和廉洁意识,开展反腐倡廉教育,加强对干部的法纪教育培训,加强对干部的职业道德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
3. 完善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农村基层干部任免制度,加强对干部选拔任用的程序和规范,提高干部任职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当前农村基层干部职务犯罪特点及预防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基层干部职务犯罪也在逐渐增加,给农村社会治理和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为了更好地预防和打击农村基层干部职务犯罪,我们需要了解其特点,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农村基层干部职务犯罪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农村基层干部职务犯罪具有隐藏性强的特点。
农村地区资源和信息相对匮乏,监督不足,使得一些腐败分子能够利用职权便利,进行各种违法犯罪活动。
他们常常借用工程项目、土地征收等权力,以及职务上的便利,进行贪污受贿等违法犯罪行为。
由于农村基层干部的作风问题,一些涉及卖官的虚假招聘、权钱交易等不法行为也时有发生。
农村基层干部职务犯罪的主体多为一些贪婪、腐败的干部。
由于农村经济的发展不平衡以及收入分配的不公平,一些基层干部仍然存在贪婪、腐败的心理,他们将自己的职权视为个人利益最大化的途径。
在政府管理中,他们乱用权力,谋求私利,以及贿赂、受贿等违法犯罪行为屡禁不止。
农村基层干部职务犯罪的受害者多为农民和弱势群体。
由于农村基层干部职务犯罪涉及到土地征收、农田水利、扶贫政策等与农民切身利益相关的领域,农民往往成为他们的主要受害者。
这些犯罪行为严重侵犯了农民的合法权益,损害了基层政权的合法性和稳定性。
加强监督机制,提高农村基层治理的透明度。
完善农村干部评议和监督机制,建立健全基层工作纪律和权力运行的监督体系,加强对农村基层干部的监察,减少官商勾结和权钱交易的机会。
加强对农村基层干部的教育和培训。
通过加强农村基层干部的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增强他们的职业道德和法律意识,提高他们的法律素质和政治素养,培养他们廉洁奉公的工作作风。
加强农村社会治理和减少社会矛盾。
加强农村社会管理,完善村民自治组织,建设和谐稳定的农村社会环境。
减少农村基层干部的监管压力,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从根本上减少职务犯罪的发生。
完善法律法规,加大对农村基层干部职务犯罪的打击力度。
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并严格执行对农村基层干部职务犯罪的处罚和惩治措施,依法严肃追究职务犯罪者的法律责任,让农村基层干部违法乱纪付出应有的代价。
当前农村基层干部职务犯罪特点及预防当前农村基层干部职务犯罪是指在农村乡镇、村委会等基层单位担任职位的干部,利用职务之便,违法乱纪,从事腐败、贪污、受贿、滥用职权等违法犯罪活动。
这些犯罪行为不仅给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造成严重影响,还损害了农民群众的利益,阻碍了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步。
本文将阐述当前农村基层干部职务犯罪的特点,并提出相应的预防对策。
一、特点(一)违法手段多样化。
农村基层干部职务犯罪在手段上表现出多样化特点,包括存在受贿、贪污挪用公款、巧立名目侵占国有资产、滥用职权等形式。
他们往往采取虚报农田水利工程等工作进度、伪造材料、捏造项目等手段,从中牟取暴利。
(二)犯罪隐蔽性高。
农村基层干部职务犯罪在犯罪手段、环节、关系链等方面表现出隐蔽性高的特点。
他们常常采取虚构文件、伪造账目等掩盖犯罪证据;与亲朋好友勾结,形成利益共同体,难以穷根追踪。
(三)职权过大、监督不力。
在农村基层单位,一些干部任职时间长、职权过大、监督不力的情况较为突出,给了他们从事腐败、贪污等违法犯罪活动提供了便利。
职权过大容易滋生腐败,监督不力监管不到位,也容易造成腐败聚敛,一旦失去遏制腐败的机制,将会给农村干部带来诱惑。
二、预防对策(一)引导干部正确履职。
加强农村基层干部的培训教育,引导干部树立正确的职位观和权力观,明确工作职责和权限,并完善财务公开制度,加强资金和资源的审计和监督。
(二)加强廉政建设。
构建完善的纪检监察制度,加强对农村基层干部的廉政教育和监督管理,建立健全干部考核评价制度,推行双重预防机制,提高违法犯罪的预防能力。
(三)加强执法监管。
加强农村基层单位的监督执纪问责工作,建立健全内部监管机制,加强对农村基层干部权力运行的监督,及时发现并严肃处理职务犯罪行为。
(四)依法惩治腐败。
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修订,严厉打击农村基层干部职务犯罪行为,提高惩治腐败的力度和效果,形成有效震慑。
(五)加强社会监督。
加强农村社会组织的培育和发展,提高农民群众的参与度,加强对农村基层干部工作的监督和反馈,提高基层干部工作的透明度,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当前农村基层干部职务犯罪特点及预防农村基层干部在担任领导职务期间,如果出现了职务犯罪行为,往往会对当地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民生等方面造成严重的损害。
了解农村基层干部职务犯罪的特点,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对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农村基层干部职务犯罪的特点1. 领导责任不落实导致腐败问题严重农村基层干部在扶贫、发展乡村经济等方面拥有较大的权力,如果领导责任不落实,就容易导致腐败问题严重。
有些干部为了谋求个人私利,把手中的权力变成谋取个人利益的工具,导致腐败问题愈演愈烈。
2. 知识水平不高容易滋生腐败由于中国农村基层干部整体文化水平相对较低,法律法规意识薄弱,对一些敏感的法律问题认识不足,容易滋生腐败。
一些干部对法律法规知之甚少,容易违法乱纪,给职务犯罪提供了可乘之机。
3. 短期利益观念浓厚一些农村基层干部为了追求眼前的利益,忽视了长远发展规划,对经济发展、资源开发等方面短期行为忽视,导致了职务犯罪行为的滋生。
4. 监管不力导致漏洞百出一些农村基层干部在行使权力过程中,由于监管不力,容易形成权力寻租、职务侵害等行为,从而导致职务犯罪漏洞百出。
二、农村基层干部职务犯罪的预防1. 加强基层干部教育培训针对农村基层干部整体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的问题,应加强对他们的教育培训。
通过举办专题讲座、组织学习等形式,提高干部的法律法规意识和职业道德修养,有效预防职务犯罪。
2. 完善内部监管机制加强对农村基层干部的内部监管,建立健全的监督体系,确保权力运行的透明度和规范性。
加大对职务犯罪的查处力度,对违法违纪干部要依法追究责任,形成威慑力。
3. 加强专业知识培训针对一些农村基层干部知识水平不高的问题,可以加强专业知识的培训,提高他们对一些敏感问题的认识和处理能力,降低职务犯罪的风险。
4. 建立风险防范机制农村基层干部职务犯罪存在一定的风险,应建立风险防范机制,做好风险预警和应急预案工作,及时发现和制止职务犯罪行为,最大限度地减轻损失。
浅析当前涉农职务犯罪案件的特点、原因及对策文/ 刘柏林金凤近年来,涉及新农村建设领域的职务犯罪一直居高不下,并不断呈现出新趋势、新特点。
我市在2008年以来查办涉农职务犯罪案件66件125人,这些人利用“受委托”从事公务的便利,大肆侵吞国家的各项政策性专项资金,其涉案人员、涉案金额、犯罪手段等方面都表现出新的特征。
我们在对此类犯罪案件的特点、原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应对策略。
一、当前涉农职务犯罪的特点(一)侵犯对象主要是国家政策性涉农专项资金当前涉农职务犯罪容易滋生的主要领域和范围集中在国家的惠农政策、农田基本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等环节。
从我市近三年情况看,涉及侵犯国家政策性涉农专项资金管理使用的涉农职务犯罪案件,已占到我市近三年查办案件总人数的61%,其中各领域和环节侵犯对象所占比例为:涉及农业政策性保险补贴占59.2%,涉及公路工程建设占地补偿占32.8%,涉及农民工培训的“阳光工程”实施过程中受贿占8%,水稻直补占5%,平整土地占4%,农村合作医疗占3%。
可以说,国家政策性涉农专项资金投入的领域,已成为涉农犯罪重点。
(二)犯罪案件多呈“涉众型”我市近三年来涉农职务犯罪案件,“涉众型”特征非常明显,涉案人员的“从众心理”、“攀附和依附心理”严重,也极易引发社会不稳定因素。
从我市情况看,涉案人员大部分集中在农业政策性保险和公路工程建设占地补偿两大系列案件上。
这主要表现为窝案、串案比例较大,占涉农案件总人数的63%,其中,一件窝案共犯最多达7人,一串案件多达9人。
再从作案类型看,主要是以团伙或相互勾结的共同犯罪为主。
主要表现为:县级相关部门及乡镇领导干部相互勾结合伙作案,乡镇相关部门干部通过村干部协同作案,村干部之间共谋犯罪,村干部与村民之间结伙作案以及跨村的村干部之间相互勾结作案等。
(三)涉案人员以村干部为主当前,涉农职务犯罪涉案人员的分布具有集中化、多元化的特点,基本形成了以村干部为中心、部分村民以及乡镇、县级职能部门领导干部共谋参与作案的模式。
当前农村基层干部职务犯罪特点及预防农村基层干部在职务犯罪中存在一些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职务权力滥用:农村基层干部往往通过滥用职务权力来谋取私利。
他们会通过调动资源、批准项目、安排工程等方式,利用手中的权力牟取私利。
有些干部还会以身份之便,搞生产经营,插手经济事务,非法从事经济活动,并将盈利私自占有。
2. 腐败问题突出:农村基层干部存在腐败问题,例如收受贿赂、挪用公款、贪污受贿等。
由于农村基层干部在资源配置、资金管理等方面具有较大的自主权,他们往往会通过滥用职权、违规操作等手段来牟取私利。
3. 行政管理不规范:农村基层干部在行政管理中存在许多问题。
他们在资金管理、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等方面存在违规操作、违法行为,导致资金浪费、工程质量问题等。
4. 职务犯罪隐蔽性强:农村基层干部的职务犯罪往往比较隐蔽。
他们在审批项目、批准资金等方面存在权谋,利用职务之便来谋取私利,这种犯罪行为往往被掩盖得比较好,不容易被发现。
5. 受社会监督少:农村基层干部往往受到社会监督的压力相对较小。
一方面,农村基层干部政权地位高,掌握农村资源,社会对他们的监督相对较弱;农村基层干部普遍居住在农村,与城市相对较远,监督更加困难。
为了预防和遏制农村基层干部的职务犯罪,应采取以下措施:1. 完善监督机制:建立健全农村基层干部的监督机制,加强对他们的监督力度。
社会应当加大对农村基层干部的监督,通过舆论监督、举报制度等方式,及时发现和揭示他们的违法违纪行为。
2. 加强教育培训:加强对农村基层干部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律法规培训,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素养。
通过培训,引导农村基层干部正确履职,增强他们的服务意识和为民情怀。
3. 加大惩治力度:对农村基层干部的职务犯罪要依法严惩,形成强大的震慑力。
要建立健全农村基层干部的责任追究机制,对他们的职务犯罪实施零容忍,使其自觉遵纪守法。
4. 强化行政管理:加强对农村基层干部的行政管理,规范他们的行政行为。
近几年,我院每年均查办多起农村基层组织人员职务犯罪案件,农村基层组织人员职务犯罪案件屡禁不止的情况,日益引起有关领导的关注。
农村基层组织人员作为党和政府各项方针政策在农村最基层的执行者,他们本应想方设法带领群众走勤劳致富之路,却利用手中的权利非法谋取个人利益,在当地造成极坏的社会影响。
针对我县这类案件频发的状况,我们对此进行了专题分析,以期达到找准根源、探索对策、抑制犯罪的目的。
一、基本情况2019年至今,我院每年立案侦查涉嫌贪污贿赂犯罪的农村基层组织人员分别为10人、8人、9人、11人,分别占当年立案总数的43%、38%、50%和78%,可以看出几年来农村基层组织人员的职务犯罪在我县一直呈现高发态势且所占比重较大。
二、查处的农村基层组织人员职务犯罪的特点1、犯罪主体相对集中。
农村基层组织人员职务犯罪最主要的是“三类主体”即: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和村会计。
所查办的农村基层组织人员经济犯罪案件当中,村支部书记犯罪案件的10人、村委会主任8人、村会计犯罪案件6人。
以上三类人员犯罪占该类案件总数的70.6%。
2、犯罪形式多样。
一是集体私分。
以发补助、劳务费、奖金等名义,将公款分发。
如我县经济开发区魏岗村书记、村委会主任等村两委7人把土地征用补偿款8万元以为个人买保险的形式将公款私分;二是直接侵吞。
表现为将收取的集体土地承包费、土地补偿费等采取收入不入账的手段,直接落入个人腰包。
如原古城乡荒地村支部书记邵某某和村委会主任张某某,利用合徐高速公路北段征用该村土地之机,将该村集体土地补偿款中的14800元予以私分;三是虚报冒领。
如徐圩乡殷尚村主任尚某某和会计魏某利用修建界阜蚌高速公路虚报用地,分别侵吞16076元和10400元;四是挪用公款。
对有关单位支付给本村的土地征用补偿费、村集体收入等大笔资金,或公款私存套取银行利息,或借给他人从事营利活动获取高额利息或给亲友使用。
如今年查处的新城区新星居委会副主任杨某某挪用截留的土地征用补偿款6万元用于个人从事营利活动。
对村级干部职务犯罪状况的分析与对策近年来,随着农村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壮大,村级干部在农村社会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同时也成为了社会上重要的议题之一。
村干部的职务犯罪也逐渐成为了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本文将分析村级干部职务犯罪的状况和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村级干部职务犯罪状况村级干部职务犯罪是指担任村级干部职务的人员利用职务之便故意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和干部纪律,造成损失的行为。
近年来,村级干部职务犯罪呈现出以下的特点:1、数量呈上升趋势。
从近年公布的案例来看,村级干部职务犯罪案件数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且犯罪手段也越来越多样化。
2、性质越来越严重。
村级干部职务犯罪大多是经济犯罪,包括贪污、受贿、侵吞公款等,这些犯罪涉及的金额惊人,给国家财政造成了较大损失。
3、造成的影响越来越严重。
村级干部担任重要岗位,执行的工作涵盖了人民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一些村级干部的职务犯罪不仅损害了国家财产,也损害了社会民众的利益和合法权益,破坏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村级干部职务犯罪原因分析1、制度不健全。
一些地方的村级干部监督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监管机制无法有效发挥作用,缺乏制度保障,为村级干部职务犯罪提供一定的空间。
2、道德败坏。
一些村级干部由于道德底线降低,利益驱使下陷入贪腐漩涡,不可避免地制造了一系列的义务犯罪。
3、脱离群众。
一些村级干部忽视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和工作需要,甚至通过权力手段侵犯人民群众的利益,导致公众对村级干部信任度低下,成为村级干部职务犯罪的滋生土壤。
三、对村级干部职务犯罪的对策建议1、加强管理制度建设。
针对村级干部职务犯罪问题,应建立健全村级干部管理制度,建立村级干部派驻、巡查和待遇管理监督等管理机制,保障村级干部清廉自律。
2、严格执法,加大惩戒力度。
对于村级干部职务犯罪,应当依法予以严惩,体现法律的公正和权威。
建议加强对村级干部职务犯罪的打击力度,构建高效的监察机制,营造风清气正的村务管理环境。
浅析当前农村基层组织人员职务犯罪
作者:王宾军
来源:《现代交际》2011年第12期
[摘要]本文简要论述了涉农职务犯罪的特点以及对今后涉农职务犯罪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涉农职务犯罪特点建议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1)12-0046-01
近年来,农村基层干部手中掌握的权力越来越大,可以运用的资源、能够支配的资金越来越多。
一些“村官”素质不高,损害群众利益的涉农案件时有发生,侵害了农民的合法利益,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平稳发展。
2010年以来,柳河县人民检察院查办涉农贪污贿赂犯罪案件13件13人,其中贪污案8件8人,受贿案2件2人,挪用公款案3件3人;5万元以上大案3件;13人全部受到了法律的严惩。
检察机关身为法律监督机关,在保障农村建设顺利推进方面有着重要的责任。
笔者在对当前涉农职务犯罪的特点、原因进行了一些调查和分析后,有以下见解:
一、涉农职务犯罪的特点
(一)犯罪手段隐蔽,犯罪状态连续
在所办案件中,犯罪人员的作案手段大都颇为隐秘,多采取事先合谋串通,事后收取回扣的方法进行暗箱交易,不易被人察觉。
如在农民卖粮的业务中,涉及经济利益的环节不多,案件主要是发生在粮食购销过程中,而且大多是通过售价与市价的差价来做文章,钻空子,这就为在粮食的购销环节连续多次作案提供了可能。
同时,粮食购销过程中,因为市价与售价的差距不大,这就形成了即使交易标的较大,但单次作案的牟利并不多,风险较小,使得嫌疑人为获取较大利益,连续多次作案提供了条件。
(二)犯罪涉及领域多样化
与过去相比,近年来涉农职务犯罪涉及领域广得多,其中涉及泥草房改造、退耕还林、国家扶贫款的案件居多。
(三)共同犯罪现象严重
过去涉农职务犯罪一般是单人作案,但最近几年却接连出现合伙性犯罪,合伙性犯罪有上升趋势,并且通常是乡镇、村党政主要领导与村长、村会计共同作案,贪污或挪用公款。
如我院2010年查办的“二苏合谋贪污泥草房改造款案”。
(四)犯罪的危害性和腐蚀性大
职务犯罪对社会具有极大的危害性,对社会风气和人的精神具有极强的腐蚀性。
动摇执政党的地位、危及国家的安全、破坏地区的稳定、侵犯了公民的人身权力和民主权利、造成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
毒化社会风气,使人们的精力不是用来搞好本职工作,而是大搞投机钻营、买官卖官、权钱交易、权色交易、以权谋私、结党营私;腐蚀人的精神,使人们不是奋发进取,而是道德沦丧、生活奢靡,吃喝嫖赌、追求享乐。
(五)作案手段单一
在查办的8件贪污案件中,有7件是贪污退耕还林补助款案件,其涉案人员都是采取虚报冒领的手段来骗取国家补助款。
二、对今后涉农职务犯罪的几点建议
村官作为基层干部,直接代表农民的利益,也是党知农、惠农的具体执行者,他们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对党和政府的形象、农村的稳定至关重要,不可忽视,所以要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涉农职务犯罪的发生。
1.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加强法制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干部、职工的素质和遵纪守法意识。
上级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村官的管理、监督,尤其是监督要落到实处;选好用好村官,从组织上保证村官质量。
农村各级组织要加强思想建设、纪律作风建设、规章制度建设,开展多种廉政教育,提倡艰苦奋斗精神,深入农户家中,了解、掌握具体情况,全心全意为农民群众服务。
2.加强民主监督,实行民主决策,堵塞漏洞,并在适当时机,予以透明公开,让广大农民监督。
一是领导干部除掌握适当的工作接待费外,不得经管其他款项;二是实行定期审计监督,对乡村两级干部进行定期审计和离任审计;三是加强民主集中制,乡镇领导干部要自觉接受党委和政府、人大的监督,村干部要接受村民委员会的监督。
四是建立农民群众评议干部制度,定期对农村各级组织和干部进行群众评议,实行群众监督。
3.要从预防犯罪教育入手,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采用激励与警示,灌输与启发并举的办法,加强廉政宣传教育,着力培养国家工作人员的良知、善德、高能,消除腐败动机,营造“廉荣腐耻”的社会氛围。
从形式上预防犯罪,建立健全各种制度,强化内部制约,规范权力运行,合理配置权力,健全公共财产制度,形成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相互监督制约的公共权力体系,最大限度地减少权钱交易机会。
4.加大打击力度。
查处涉农职务犯罪是检察机关密切联系群众依法遏制、震慑犯罪的最为行之有效的手段,是检察机关目前乃至今后几年应当着力加强的工作,我们要继续深入研究此类犯罪的新特点,不断探索打击的有效途径,积极做好职务犯罪预防工作,从源头上杜绝涉农职务犯罪的发生。
5.开展专项预防。
组成由纪检、检察、乡镇、涉农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预防大格局,深入新农村建设的村庄开展专项预防工作。
通过法治宣传、典型案例达到惩治一例教育一片的目的。
6.把好选人、用人关。
要把好村干部的选用关,切实把一些有才干、有志向、肯为老百姓办实事的人才选上来,切实把国家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政策落实到具体行动中,真正把这项民生工程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