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歌子
- 格式:ppt
- 大小:773.00 KB
- 文档页数:6
渔歌子的古诗原文翻译及赏析渔歌子的古诗原文翻译及赏析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
那么你有真正了解过古诗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渔歌子的古诗原文翻译及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古诗带拼音版yú gē zǐ渔歌子zhāng zhì hé张志和xī sāi shān qián bái lù fēi ,táo huā liú shuǐ guì yú féi 。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qīng ruò lì ,lǜ suō yī ,xié fēng xì yǔ bú xū guī 。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2、古诗翻译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飞翔,江岸桃花盛开,春水初涨,水中鳜鱼肥美。
渔翁头戴青色的箬笠,身披绿色的.蓑衣,冒着斜风细雨,乐然垂钓,用不着回家。
3、古诗赏析这首词的前两句勾勒出一幅江南风景长卷。
“西塞山前”点明地点。
“白鹭”是闲适的象征,写白鹭自在地飞翔,衬托渔夫的悠闲自得。
“桃红”与“流水”相映,显现了暮春西塞山前的湖光山色,渲染了渔父的生活环境。
末两句描写渔父捕鱼的情态。
与富有诗情画意的大自然完全融合在一起,令人神往。
作者虽只是概括地叙述了渔夫捕鱼的生活,但从词的言外之意中,读者不难发现作者对渔父悠闲自在的生活的向往。
这首词构思巧妙,意境优美,语言生动,格调清新,寄情于景,显现出一种出污泥而不染的清纯和淡泊,成为一首千古流传、脍炙人口的词作。
张志和《渔歌子》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渔歌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译文: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翱翔,江岸桃花盛开,江水中肥美的鳜鱼欢快地游来游去。
渔翁头戴青色斗笠,身披绿色蓑衣,悠然自得地垂钓,就算下了雨也不回家。
注释:渔歌子:词牌名。
此调原为唐教坊名曲。
分单调、双调二体。
单调二十七字,平韵,以张氏此调最为著名。
双调,五十字,仄韵。
《渔歌子》又名《渔父》或《渔父乐》,大概是民间的渔歌。
据《词林纪事》转引的记载说,张志和曾谒见湖州刺史颜真卿,因为船破旧了,请颜真卿帮助更换,并作《渔歌子》。
词牌《渔歌子》即始于张志和写的《渔歌子》而得名。
“子”即是“曲子”的简称。
西塞山:在浙江湖州。
白鹭:一种白色的水鸟。
桃花流水: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春水盛涨的时候,俗称桃花汛或桃花水。
鳜(guì)鱼:淡水鱼,江南又称桂鱼,肉质鲜美。
箬(ruò)笠:竹叶或竹篾做的斗笠。
蓑(suō)衣:用草或棕编制成的雨衣。
不须:不一定要。
赏析:此词选自《唐宋诸贤绝妙词选》。
张子和,字子同,早年出仕,唐肃宗时因事贬官归隐乡里,浪迹江湖,寄情山水,自谓“烟波钓徒”。
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八月,大书法家颜真卿出任湖州刺史,张志和驾舟访谒,次年三月,颜真卿与名士时贤饮宴,时值暮春,桃花水涨,鳜鱼肥美,席上诗酒唱和,张志和首唱,唱的便是《渔歌子》五首。
曾一度散佚,幸有李德裕《玄真子渔歌记》保存,流传至今。
此词是五首中的一首,其余四首被此首所掩,流传不广。
在盛、中唐时代,词还处在发展初期,形式上与诗相异不大。
此词乍看很似七言绝句,唯一的不同,只是第三句分成二个三字句。
然而,诗词已分界,词是配合曲调来演唱的,且有特定的曲子调名,此词的曲子名就是“渔歌子”,今存唐《教坊记》记载有此调名。
后来曲子失传,调名就成了词的词牌,此处“渔歌子”就是此词的词牌。
西塞山,在今浙江省吴兴县西南。
关于《鱼歌子》的诗句大全很荣幸同学们能来关注《鱼歌子》的诗句诗文内容,由为大家搜集整理发布,让我们赶快一起来学习一下吧!一.《鱼歌子》的诗句渔歌子,曲牌名渔歌子①•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②桃花流水鳜鱼肥。
③青箬笠,④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本名龟龄,字子同,金华(今属浙江)人。
生卒年不详。
唐肃宗时待诏翰林。
后因事被贬,绝意仕进,隐居江湖间。
自号玄真子,又自称烟波钓徒。
著书亦名《玄真子》。
①不须:不想。
②归:回去,回家。
①此调原为唐教坊名曲。
分单调、双调二体。
单调二十七字,平韵,以张氏此调最为闻名。
双调,五十字,仄韵。
《渔歌子》又名《渔父》或《渔父乐》,也许是民间的渔歌。
写了五首《渔歌子》,这是第一首。
据《词林纪事》转引的记载说,张志和曾谒见湖州刺史颜真卿,由于船破旧了,请颜关心更换,并作《渔歌子》。
词牌《渔歌子》即始于张志和写的《渔歌子》而得名。
“子”即是“曲子”的简称。
②西塞山:即道士矶,在湖北大冶县长江边。
③鳜(音贵)鱼:俗称“花鱼”、“桂鱼”。
④箬笠:用竹篾编成的斗笠。
白鹭从西塞山前飞过,桃花开了,流水潺潺,鲫鱼又鲜又肥。
“我”带着青色的斗笠,穿着绿色的蓑衣,不管有斜风还是有细雨,“我”都不回家。
这首词描写了江南水乡春汛时期捕鱼的情景。
有鲜亮的山光水色,有渔翁的形象,是一幅用诗写的山水画。
首句“西塞山前白鹭飞”,“西塞山前”点明地点,“白鹭”是闲适的象征,写白鹭拘束地飞行,衬托渔父的闲适得意。
次句“桃花流水鳜鱼肥”意思是说:桃花盛开,江水猛涨,这季节鳜鱼长得正肥。
这里桃红与水绿相映,是表现暮春西塞山前的湖光山色,渲染了渔父的生活环境。
三四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描写了渔父捕鱼的情态。
渔父戴青箬笠,穿绿蓑衣,在斜风细雨中乐而忘归。
“斜风”指微风。
全诗着色明丽,用语活泼,生动地表现了渔父闲适拘束的生活情趣。
此词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抱负化的渔人生活中,寄予了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
词中更吸引我们的不是一蓑风雨,从容自适的渔父,而是江乡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漫的图景。
渔歌子的诗词《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 - 作者:张志和(唐) - 诗文: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渔歌子·荻花秋》 - 作者:李珣(五代) - 诗文:荻花秋,潇湘夜,橘洲佳景如屏画。
碧烟中,明月下,小艇垂纶初罢。
水为乡,篷作舍,鱼羹稻饭常餐也。
酒盈杯,书满架,名利不将心挂。
《渔歌子·柳垂丝》 - 作者:李珣(五代) - 诗文:柳垂丝,花满树,莺啼楚岸春天暮。
棹轻舟,出深浦,缓唱渔郎归去。
罢垂纶,还酌醑,孤村遥指云遮处。
下长汀,临深渡,惊起一行沙鹭。
《渔歌子·楚山青》 - 作者:李珣(五代) - 诗文:楚山青,湘水绿,春风澹荡看不足。
草芊芊,花簇簇,渔艇棹歌相续。
信浮沉,无管束,钓回乘月归湾曲。
酒盈尊,云满屋,不见人间荣辱。
《渔歌子·泛流萤》 - 作者:孙光宪(五代) - 诗文:泛流萤,明又灭,夜凉水冷东湾阔。
风浩浩,笛寥寥,万顷金波澄澈。
杜若洲,香郁烈,一声宿雁霜时节。
经霅水,过松江,尽属侬家日月。
《渔歌子·晓风清》 - 作者:顾夐(五代) - 诗文:晓风清,幽沼绿,倚栏凝望珍禽浴。
画帘垂,翠屏曲,满袖荷香馥郁。
好摅怀,堪寓目,身闲心静平生足。
酒杯深,光影促,名利无心较逐。
《渔歌子·松江蟹舍主人欢》 - 作者:张志和(唐) - 诗文:松江蟹舍主人欢,菰饭莼羹亦共餐。
枫叶落,荻花干,醉宿渔舟不觉寒。
《渔歌子·钓台渔父褐为裘》 - 作者:张志和(唐) - 诗文:钓台渔父褐为裘,两两三三舴艋舟。
能纵棹,惯乘流,长江白浪不曾忧。
《渔歌子·青草湖中月正圆》 - 作者:张志和(唐) - 诗文:青草湖中月正圆,巴陵渔父棹歌连。
钓车子,橛头船,乐在风波不用仙。
《渔歌子·雪溪湾里钓鱼翁》 - 作者:张志和(唐) - 诗文:雪溪湾里钓鱼翁,蚱蜢为家西复东。
江上雪,浦边风,笑著荷衣不叹穷。
最新《渔歌子》古诗原文及翻译渔歌子古诗的意思渔歌子古诗的意思: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飞翔,江岸桃花盛开,春水初涨,水中鳜鱼肥美。
渔翁头戴青色的箬笠,身披绿色的蓑衣,冒着斜风细雨,乐然垂钓,用不着回家。
《渔歌子》古诗原文及翻译《渔歌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翻译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飞翔,江岸桃花盛开,春水初涨,水中鳜鱼肥美。
渔翁头戴青色的箬笠,身披绿色的蓑衣,冒着斜风细雨,乐然垂钓,用不着回家。
渔歌子注释渔歌子:词牌名。
此调原为唐教坊名曲。
分单调、双调二体。
单调二十七字,平韵,以张氏此调最为著名。
双调,五十字,仄韵。
《渔歌子》又名《渔父》或《渔父乐》,大概是民间的渔歌。
西塞山:浙江湖州。
白鹭:一种白色的水鸟。
桃花流水: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春水盛涨的时候,俗称桃花汛或桃花水。
鳜(guì)鱼:淡水鱼,江南又称桂鱼,肉质鲜美。
箬(ruò)笠:竹叶或竹篾做的斗笠。
蓑衣:用草或棕编制成的雨衣。
《渔歌子》赏析《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是唐代诗人张志和的一首词。
这首词开头两句写垂钓的地方和季节。
这两句里,出现了山、水、鸟、花、鱼,勾勒了一个垂钓的优美环境,为人物出场作好了铺垫。
词的后两句写烟波上垂钓。
尾句里的“斜风细雨”既是实写景物,又另含深意。
这首词通过对自然风光和渔人垂钓的赞美,表现了作者向往自由生活的心情。
《渔歌子》的诗意这首词开头两句写垂钓的地方和季节。
这两句里,出现了山、水、鸟、花、鱼,勾勒了一个垂钓的优美环境,为人物出场作好了铺垫。
词的后两句写烟波上垂钓。
尾句里的“斜风细雨”既是实写景物,又另含深意。
这首词通过对自然风光和渔人垂钓的赞美,表现了作者向往自由生活的心情。
张志和简介唐代诗人。
字子同,初名龟龄,号烟波钓徒,浪迹先生,玄真子。
浙江省兰溪(今属金华市)人。
十六岁游大学,以明经耀第,献策肃宗,深蒙赏重,任翰林待诏授左金吾卫录事参军,并赐名“志和”。
渔歌子古诗全文1、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2、渔歌子·荻花秋五代·李珣荻花秋,潇湘夜,橘洲佳景如屏画。
碧烟中,明月下,小艇垂纶初罢。
水为乡,篷作舍,鱼羹稻饭常餐也。
酒盈杯,书满架,名利不将心挂。
3、渔歌子·柳如眉五代·魏承班柳如眉,云似发,鲛绡雾縠笼香雪。
梦魂惊,钟漏歇,窗外晓莺残月。
几多情,无处说,落花飞絮清明节。
少年郎,容易别,一去音书断绝。
4、渔歌子·楚山青五代·李珣楚山青,湘水绿,春风澹荡看不足。
草芊芊,花簇簇,渔艇棹歌相续。
信浮沉,无管束,钓回乘月归湾曲。
酒盈尊,云满屋,不见人间荣辱。
5、渔歌子·柳垂丝五代·李珣柳垂丝,花满树,莺啼楚岸春天暮。
棹轻舟,出深浦,缓唱渔郎归去。
罢垂纶,还酌醑,孤村遥指云遮处。
下长汀,临深渡,惊起一行沙鹭。
6、渔歌子·晓风清五代顾夐晓风清,幽沼绿,倚栏凝望珍禽浴。
画帘垂,翠屏曲,满袖荷香馥郁。
好摅怀,堪寓目,身闲心静平生足。
酒杯深,光影促,名利无心较逐。
7、渔歌子·草芊芊五代·孙光宪草芊芊,波漾漾。
湖边草色连波涨。
沿蓼岸,泊枫汀,天际玉轮初上。
扣舷歌,联极望。
桨声伊轧知何向?黄鹄叫,白鸥眠,谁似侬家疏旷?8、渔歌子·泛流萤五代·孙光宪泛流萤,明又灭,夜凉水冷东湾阔。
风浩浩,笛寥寥,万顷金波澄澈。
杜若洲,香郁烈,一声宿雁霜时节。
经霅水,过松江,尽属侬家日月。
《渔歌子》是唐张志和的诗作。
译文如下:
渔歌子词中描写了江南水乡春汛时的山光水色和怡情悦性的渔人形象:春江水绿、烟雨迷蒙,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岸畔桃红,江水猛涨,鳜鱼正肥时;青箬笠,绿蓑衣,渔人醉垂忘归时。
全词着色明丽,用语活泼,生动地表现了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诗意为:春江水绿、烟雨迷蒙,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岸畔桃红,江水猛涨,鳜鱼正肥时;青箬笠,绿蓑衣,渔人醉垂忘归时。
全词着色明丽,用语活泼,生动地表现了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渔歌子古诗及翻译
原文:
《渔歌子》
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译文:
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翱翔,江岸桃花盛开,春水初涨,水中鳜鱼肥美。
渔翁头戴青色斗笠,身披绿色蓑衣,冒着斜风细雨,悠然自得地垂钓,连下了雨都不回家。
注释:
渔歌子:词牌名。
此调原为唐教坊名曲。
分单调、双调二体。
单调二十七字,平韵,以张氏此调最为著名。
双调,五十字,仄韵。
《渔歌子》又名《渔父》或《渔父乐》,大概是民间的渔歌。
据《词林纪事》转引的记载说,张志和曾谒见湖州刺史颜真卿,因为船破旧了,请颜真卿帮助更换,并作《渔歌子》。
词牌《渔歌子》即始于张志和写的《渔歌子》而得名。
“子”即是“曲子”的简称。
西塞山:浙江湖州。
白鹭:一种白色的水鸟。
桃花流水: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春水盛涨的时候,俗称桃花汛或桃花水。
鳜鱼:淡水鱼,江南又称桂鱼,肉质鲜美。
箬笠:竹叶或竹蔑做的斗笠。
蓑衣:用草或棕编制成的雨衣。
不须:不一定要。
渔歌子诗歌鉴赏【原文】渔歌子张志和〔唐代〕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鉴赏】词中描写了江南水乡春汛时的山光水色和怡情悦性的渔人形象:春江水绿、烟雨迷蒙,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岸畔桃红,江水猛涨,鳜鱼正肥时;青箬笠,绿蓑衣,渔人醉垂忘归时。
全词着色明丽,用语活泼,生动地表现了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这是一幅用诗写成的山水画,这是一首色彩明优意万千,脱离尘俗钓湖烟。
思深韵远情融景,生活任行乐自然的抒情诗。
“西塞山前白鹭飞”首句,点明地点;此西塞山何处?鄂州、湖州?虽有异议,对词境来说倒无所谓。
白鹭是自由、闲适的象征,“众禽无此格,玉立一间身。
清似参禅客,癯如辟谷人”、“漠漠江湖自在飞,一身到处沾渔矶”,写白鹭自在地飞翔,衬托渔父的悠闲自得。
“桃花流水鳜鱼肥”第二句,点出江南水乡最美好的季节——正是桃花盛开,江水猛涨,鳜鱼正肥时。
“桃红”与“流水”相映,显现了暮春西塞山前的湖光山色,渲染了渔父的生活环境。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写的都是他们。
“箬笠”就是用竹丝和青色箬竹叶编成的斗笠。
“蓑衣”是用植物的茎叶或皮制成的雨衣。
如果以龙须草(蓑草)为原料,它就是绿色的。
“归”,回家。
“不须归”,是说也不须回家了。
作者在词里虽然只是概括地叙述了渔夫捕鱼的生活,但是,读者通过自己的想象,完全可以体会到词的言外之意。
从渔翁头戴箬笠,身披蓑衣,在斜风细雨里欣赏春天水面的景物,读者便可以体会到渔夫在捕鱼时的愉快心情。
作者是一位山水画家,据说他曾将《渔歌子》画成图画。
确实,这首词是富于画意的。
苍岩,白鹭,鲜艳的桃林,清澈的流水,黄褐色的鳜鱼,青色的斗笠,绿色的蓑衣,色彩多么鲜明,构思也很巧妙,意境优美,使人读作品时,仿佛是在看一幅出色的水乡春汛图。
此词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
词中更吸引读者的不是一蓑风雨,从容自适的渔父,而是江乡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