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迁移理论指导下的高中英语写作教学
- 格式:pdf
- 大小:194.88 KB
- 文档页数:10
语言迁移理论指导下的高中英语写作教学语言迁移理论指导下的高中英语写作教学发表时间:2011-11-14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1年第21期供稿作者:胡凤玉[导读] 英语写作能力作为学习者实际语言运用能力即输出能力的体现,其重要性不可忽视。
摘要:英语写作能力作为学习者实际语言运用能力即输出能力的体现,其重要性不可忽视。
本文以语言迁移理论为依据,对高中学生在英语写作中出现的相关迁移现象进行分析,并提出具体的英语写作教学策略,以期在教学中促进语言的正迁移,减少负迁移的影响,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关键词:高中英语写作;语际迁移;语内迁移作者简介:胡凤玉,任教于江苏省溧水高级中学。
一、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的重要性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即培养学生具有一定水平的交际能力。
英语写作能力作为学习者实际语言运用能力即输出能力的体现,越来越受到重视。
最近几年无论高考中英语单科的总分是多少(以江苏省高考英语为例,总卷从以往的150分到现在的120分),书面表达的分值却没变(占总卷的25分),由此可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尤其重要。
写作是对学生基础语言知识、应用能力的一项综合检测,它“既是学习的内容,又是学习的手段”。
而目前的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
学生写作水平亟待提高,学生写作中错误百出,语言负迁移现象层出不穷。
二、语言迁移理论回顾1.迁移任何新的知识、技能的获得都要受到已有知识和技能的影响。
迁移一词原本起源于心理学,是指在一种情境中获得的知识、技能或形成的态度对另一种情境中知识、技能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的影响。
它既可以是已经获得的知识和经验对后来学习的影响,也可以是后来的学习对先前的学习产生的影响。
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当两种心理机制具有共同元素时,一种心理机制的变化定会促成另一种心理机制的变化。
且两种心理机制拥有的共同元素越多,迁移就越可能发生。
而认知心理学认为是不同情境中相同的认知导致迁移的发生。
学习迁移理论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运用分析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英语写作已成为高中英语教学中重点和难点之一。
教师需要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学生成绩和写作能力。
本文将从学习迁移理论的角度出发,探讨如何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使用迁移理论。
学习迁移理论是指学习的一个领域可以迁移到另一个领域的理论。
在语言学习中,学生丰富的前期经验和知识可以迁移到未知的领域中。
所以,我们可以从学习迁移理论的角度出发,结合高中英语写作的实际情况,探讨如何充分利用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和经验,促进他们在写作中的迁移学习。
首先,我们可以在词汇教学中使用迁移学习。
如果学生已经学过同根词或同源词,就可以在写作中运用这些词汇,增加文章的准确性和流畅度。
另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词汇搭配或语境,以增强学生对词汇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并在写作中做到熟练使用。
其次,我们可以在语法教学中使用迁移学习。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讲解语法知识,并将这些知识与写作联系起来,让学生明确认识到语言表达的规则和应用。
在写作中,学生可运用这些知识来避免语法错误,并使文章更加精准和清晰。
此外,在写作风格和思维习惯的培养中,同样可以借鉴学习迁移理论。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分析和模仿名家作品的风格和写作思路,以帮助他们养成优秀的写作风格和思维习惯。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将优秀的写作思路和技巧迁移到自己的写作中。
最后,教师也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背景知识和经验,帮助他们在写作中运用迁移学习。
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和知识可以充实文章内容,提高文章的独特性和吸引力。
同时,学生也可以从前期学习中获得的知识和信息中获取启发,将其应用于新的写作领域中。
总之,学习迁移理论的运用,可以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和经验,帮助他们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和技巧,提高写作水平。
因此,教师应该认真思考如何利用迁移学习理论,为高中英语写作教学注入新的动力和思路。
学习迁移理论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运用分析学习迁移理论指的是学习的过程中,已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在新的学习任务中的运用。
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学习迁移理论可以被广泛运用,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本文将从学习迁移理论的理论基础、运用方法和实际案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学习迁移理论的理论基础学习迁移理论最初源于认知心理学家扎廉·韦出的“近迁移—远迁移”理论,后经过多年的深入研究,逐渐形成了完善的理论框架。
其核心观点是学习过程中已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对于新的学习任务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
学习迁移理论强调将已学知识灵活运用到新的环境中,并积极引导学生触类旁通,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二、学习迁移理论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运用方法1. 创设情景:通过设置情景,让学生将已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写作中。
如在模拟考场中进行写作训练,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一篇文章,培养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2. 提供反馈:及时给予学生写作作品的反馈和评价,强调其已有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并引导他们思考如何用已学知识改进作文。
通过反馈,学生可以认识到知识与实际应用的联系,提高写作能力。
3. 引导触类旁通:在写作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举例等方式,引导学生触类旁通,将已学知识运用于新的写作任务中。
通过分析范文中的句型和词汇运用,引导学生在自己的作文中运用类似的表达方式。
4. 提供模板和范文:通过提供写作模板和范文,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写作的框架和规范。
学生可以借鉴范文中的写作思路和表达方式,在自己的作文中进行运用。
学习迁移理论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创设情景、提供反馈、引导触类旁通和提供范文等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将已学知识灵活运用于写作任务中,提高写作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应灵活运用学习迁移理论,以促进学生的写作能力发展。
学习迁移理论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运用分析
学习迁移理论是指学习过程中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和理解能力在新的学习任务中的运用。
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学习迁移理论的运用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本文将从需求分析、教学设计和实施方法三个方面分析学习迁移理论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运用。
需求分析是教学设计的第一步。
在高中阶段,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语法、词汇和语篇结构知识,但在写作表达上仍存在一定的困难。
教师可以通过调查问卷、成绩分析等方式,了解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和难点,为后续的教学设计提供依据。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该根据学习迁移理论的原则,将已学知识迁移到新的写作任务中。
在教授议论文写作时,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的论点和论据的构建方法,同时帮助他们理解如何在新的写作情境中运用。
教师还可以通过启发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已学知识的连接和运用能力,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施方法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模仿、训练和评估三个步骤帮助学生将学习迁移到写作实践中。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模仿优秀的范文,帮助他们理解优秀写作的思维框架和表达方式。
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的写作训练,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已学的写作技能,逐步提高写作水平。
教师应该及时评估学生的写作成果,并给予具体的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发现问题和改进。
学习迁移理论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运用分析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人们对多元文化的认同,学习迁移理论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运用也逐渐受到重视。
学习迁移理论是指将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新的学习环境中的过程,它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学习迁移理论的运用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写作水平,让他们成为思维灵活、应变能力强的写手。
学习迁移理论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它可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在学习迁移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把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新的学习环境中,这需要他们自主思考和积极探索。
其次,学习迁移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如果学生能够将已经学会的知识和技能成功迁移到新的学习环境中,他们就可以更快地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
最后,学习迁移可以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能力。
学习迁移不仅要求学生在新的学习环境中应用旧知识和技能,还要求他们发现和利用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似点和联系,从而培养他们的跨学科思维能力。
1. 创设不同的学习环境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不同的学习环境来促进学生的学习迁移。
例如,在一节写议论文的课堂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已经学习到的论证方法和技巧,让他们在不同的话题下写作。
这样可以让学生不仅掌握写议论文的技巧,还可以学会如何应用这些技巧到不同的话题中。
2. 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元认知能力是指人们对自身思考过程和策略的了解和控制能力。
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来促进学生的学习迁移。
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将自己的思考过程记录下来,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写作过程,从而发现和改善自己的写作策略。
3. 给予学生充分的反馈和支持在学习迁移的过程中,学生需要不断地获得反馈和支持。
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教师可以提供多种形式的反馈和支持,例如,个性化的指导和评估、小组互助活动、写作会议等等。
这些反馈和支持可以让学生更加自信,从而进一步促进他们的学习迁移。
高中英语书面表达中的母语迁移现象及对教学的启示【摘要】本文讨论了高中英语书面表达中的母语迁移现象及其对教学的启示。
首先介绍了母语迁移现象的定义,然后探讨了母语迁移对英语书面表达的影响,包括语法结构、词汇选择等方面。
接着提出了四点教学启示:认识学生的母语特点、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以及鼓励学生多练习英语写作。
最后总结了母语迁移现象对英语书面表达的影响,强调了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母语迁移现象,积极应对并引导学生提高英语写作能力,以提高学生的英语书面表达水平。
【关键词】英语书面表达、母语迁移现象、教学启示、学生、母语特点、英语写作能力、教学活动、练习、影响、教学效果1. 引言1.1 背景介绍母语迁移对英语书面表达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如果不及时加以纠正和引导,学生在书面表达中会出现一些与英语语言习惯相矛盾的表达方式,影响其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的提升。
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母语迁移现象,对于优化英语书面表达教学,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在本文中,将探讨母语迁移现象对英语书面表达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启示,以期能够更好地指导高中英语教师教学实践。
2. 正文2.1 母语迁移现象的定义母语迁移现象是指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时,受到母语思维方式和语言结构的影响,导致在第二语言表达中出现母语特有的语法、词汇或语音错误的现象。
这种迁移现象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取决于语言学习者对目标语言的掌握程度和母语对其学习目标的干扰程度。
母语迁移在英语书面表达中表现为学习者在写作时将母语的习惯性表达方式、句式结构或词汇用法直接运用到英语写作中,从而导致语法错误、句子不通顺或者意思不清楚。
中文习惯使用的被动语态在英语中并不常见,但是一些学习者会在英语写作中过度运用被动结构,导致表达不够简洁明了。
母语迁移现象的存在给英语教学带来了一定的挑战,教师需要认识到学生可能受到母语的干扰,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活动来帮助他们克服母语迁移的影响。
高中英语书面表达中的母语迁移现象及对教学的启示【摘要】高中英语书面表达中的母语迁移现象是一种常见现象,主要表现在语法习惯和结构转移、词汇使用和表达习惯转移、语气和语调转移、语篇组织转移以及师生互动中。
这种母语迁移现象对教学造成影响,需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英语沟通活动,创设多样化的学习环境,并重视英语书面表达技能的培养。
教师应该意识到学生可能出现母语迁移现象,在教学过程中及时纠正并指导学生正确使用英语表达,以提升他们的书面表达水平。
关注母语迁移现象对教学的启示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帮助学生提高英语表达能力。
【关键词】关键词:母语迁移现象、高中英语、书面表达、教学、语法习惯、词汇使用、语气、语调、语篇组织、师生互动、学生参与、学习环境、英语技能。
1. 引言1.1 母语迁移现象在高中英语书面表达中的表现Mother tongue transfer phenomenon in high school English written expression refers to the influence of students' native language on their English writing. This phenomenon can manifest in various aspects of students' writing, includinggrammar usage, vocabulary choice, tone, discourse organization, and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s. For example, students may transfer grammatical structures from their native language to English, resulting in incorrect sentence constructions. They may also use literal translations of words or phrases, leading to awkward expressions in English writing. Additionally, students may carry over the tone and intonation patterns of their native language, affecting the overall fluency and clarity of their English compositions. Moreover, the organization of their English texts may reflect the rhetorical conventions of their mother tongue, leading to coherence and cohesion issues.1.2 母语迁移现象对教学的影响母语迁移现象在高中英语书面表达中会对教学产生一定的影响。
语言迁移理论视角下的高中英语教学—以写作为例发布时间:2023-02-20T06:45:01.787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2年第19期9月作者:杨娜[导读] 语言迁移现象发生在英语学习的整个过程中,对学生的英语学习效率和效果有着正面或者负面的影杨娜甘肃省兰州市西北师范大学 730070摘要:语言迁移现象发生在英语学习的整个过程中,对学生的英语学习效率和效果有着正面或者负面的影响。
学者们普遍认为,充分利用语言迁移理论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
基于此,文章从语言迁移理论的概念出发,从语言迁移现象对高中英语学生写作能力的影响进行了研究,进而结合国内外学者对语言迁移理论的研究成果,得出了语言迁移理论视角下提高高中生写作能力的教学策略,希望能对高中生英语写作能力的提升有一定帮助。
关键词:语言迁移理论;英语写作;能力提升一、引言随着新课标对高中生的英语学习提出了具体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英语写作能力成为了衡量学生语用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为了更好地帮助高中生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以语言迁移理论为重要基础,开展高中生英语写作能力提升策略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作为高中生的第二语言,英语的读写方法与其母语有着相同点也有不同点,如何通过语言迁移理论中的正向迁移,提高高中生英语写作能力的同时,又可以避免语言迁移理论中的负向迁移影响,这已经成为广大教育者所面临的一道难题。
为了更好地厘清语言迁移理论中正向迁移与负向迁移的作用,学者们对语言迁移理论在学生第二语言学习中的表现与影响开展了大量的研究。
他们认为语言和思维的关系密不可分,语言是思维的直接载体,思维是语言的表达基础。
语言迁移现象是把双刃剑,教师既要肯定语言正向迁移在第二语言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又要充分认识语言负向迁移对学习第二语言带来的干扰和阻碍。
从这个方面来说,重视语言的正向迁移,降低语言的负向迁移的影响是高中英语教学中应用语言迁移理论的前提。
二、语言迁移理论概念界定学者们普遍认为,语言迁移是指目的语言与之前不完善的习得的任何其他语言之间的相似性所产生的影响,这种影响来自于学习者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判断相似或不相似的语言。
学习迁移理论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运用分析1. 引言1.1 引言学习迁移理论是一种指导学习的理论,它认为学习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前期学习经验和知识联系在一起的。
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学习迁移理论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将其迁移至写作实践中,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同时也可以激励他们对学习的积极性。
在今天的信息社会,英语写作已经成为学生必备的基本能力之一。
许多学生在写作时常常感到困惑和无助,这主要是因为他们缺乏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如何有效地利用学习迁移理论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成为了教师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通过本文的介绍和分析,我们将探讨学习迁移理论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重要性、启示、具体运用方法、案例分析以及实际效果评估。
希望借助这些内容,读者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学习迁移理论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意义和作用,从而为教学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字数:200】2. 正文2.1 学习迁移理论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重要性学习迁移理论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学习迁移理论可以帮助学生将他们在其他学科或实际生活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英语写作中。
通过学习数学和科学知识,学生可以培养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在英语写作中同样非常重要。
学习迁移理论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更加系统和全面的知识结构。
通过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串联和整合,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并掌握英语写作所需的语言知识、写作技巧和逻辑表达能力。
学习迁移理论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新问题和应对新挑战。
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学生可能会遇到各种不同类型的写作任务,学习迁移理论可以帮助他们灵活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快速适应新的写作要求。
2.2 学习迁移理论对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的启示1. 提高学习者的元认知能力:通过学习迁移理论的指导,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写作任务的认知结构,了解写作过程中的关键因素和策略,并在实际写作中灵活运用。
学习迁移理论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运用分析引言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一直是教育工作者争论的焦点之一。
随着教育教学理论的不断发展,学习迁移理论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运用备受关注。
学习迁移理论强调学习者将已经学会的知识、技能和策略应用到新的学习任务中,通过这种方式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应用。
本文将探讨学习迁移理论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运用,并分析其对学生写作能力提升的影响。
一、学习迁移理论概述学习迁移理论是由教育心理学家迁移学习理论家德沃金在20世纪初提出的。
学习迁移是指学习者将已经掌握的知识、技能和策略应用到新的学习任务中的过程。
学习迁移理论包括积极迁移和负迁移两种类型。
积极迁移是指学习者将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和策略成功应用到新的学习任务中,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负迁移则是指学习者将过去的学习经验误用于新的学习任务中,导致学习效果下降。
学习迁移理论强调对学生认知结构和学习策略的培养,使其能够将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灵活运用到新的学习任务中,在实际解决问题中展现出创造性和灵活性。
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迁移理论提倡教师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激发他们对新学习任务的兴趣。
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先前学到的语法、词汇和写作技巧来进行创作,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自己知识的运用和实际作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提高学生的写作技能通过学习迁移理论的运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已经学会的写作技能应用到新的写作任务中。
学生在学习了议论文的写作技巧后,可以运用这些技巧来写作说明文或叙事文,从而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习迁移理论注重培养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的创造性思维和灵活性。
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已学习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灵活运用到写作过程中,以实现对语言的灵活运用和创造性思维。
4. 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三、学习迁移理论对学生写作能力提升的影响1. 提高写作效率2. 提升写作质量学习迁移理论的运用可以提升学生的写作质量。
待提高,学生写作中错误百出,语言负迁移现象层出不穷。
二、语言迁移理论回顾1.迁移任何新的知识、技能的获得都要受到已有知识和技能的影响。
迁移一词原本起源于心理学,是指在一种情境中获得的知识、技能或形成的态度对另一种情境中知识、技能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的影响。
它既可以是已经获得的知识和经验对后来学习的影响,也可以是后来的学习对先前的学习产生的影响。
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当两种心理机制具有共同元素时,一种心理机制的变化定会促成另一种心理机制的变化。
且两种心理机制拥有的共同元素越多,迁移就越可能发生。
而认知心理学认为是不同情境中相同的认知导致迁移的发生。
被迁移的是一种情境中发生的对另一种情境的有用的意义、企盼、概括或理解。
就心理学范畴而言,迁移可以存在于各种形式、各种内容的学习中。
语言学习也不例外。
2.语言迁移理论最近一个世纪以来,语言迁移一直是应用语言学,二语习得研究的中心问题。
Ellis (1965)认为迁移是“对任务A的学习会影响到任务B 的学习的一种假设。
”而James(1980) 将任务A和B置换为第一语言(L1)和第二语言(L2)(也称为目的语)。
对于语言迁移的定义最具影响力的是Odlin,他认为迁移是任何先前习得的(或没有完全习得的)语言与目的语之间的共性和差异所造成的影响。
任何先前习得的语言主要是指母语的影响,当然也指学习者已经习得的任何其他语言的知识对于新语言习得的影响。
本文中主要讨论的是汉语和英语对于高中生英语写作的负面影响。
(1)语际迁移语言迁移是学生书面表达中错误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而语际迁移则是学生汉语式英语错误的主要原因。
这里的语际迁移也称本族语干扰或母语干扰,是学习外语时已有的母语知识或经验对外语学习产生的影响。
当学习者所学的目的语与母语有相似之处时就会产生母语的正迁移作用,它有助于培养目的语学习习惯并能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
反之,当所学目的语与母语规则不同时,就会阻碍或干扰目的语的学习而产生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
盛行于20世纪60年代的对学习者语言错误进行分析的对比分析理论(Contrastive Analysis)的代表人物Robert Lado认为目的语中与学习者母语相似的成分对于学习者来说是简单的,而与母语相异的成分对学习者来说是困难的,并以此来预测学习者的错误。
但随着对二语习得研究的深入,语言学家发现学习者的错误光靠语际迁移来解释和预测是不够的。
在学习者学习的初级阶段,他们会过多地依赖母语,产生较多的负迁移,但是随着学习者二语水平的提高,他们对母语的依赖减少,这时学习者更多地受到目的语内部干扰的影响。
(2)语内迁移目的语内部迁移是指学习者根据已获得的有限的、不完整的目的语(target language)的经验或知识(本文中指英语),对该语言做出新的假设或概括。
它们是学习者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内化规律本身产生的。
它也有正负迁移之分。
如英语词汇的学习对于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就是正迁移,而学习者受目的语本身的一些规则影响类推出偏离规则的结构时就会发生负迁移现象,如过度概括(over-generalization),省略简化(simplification),互相关联(cross-association)等。
它们是学习者根据目的语结构而创造出的错误的结构;此外如规则应用不完全,泛化某一语法规则等(下文中会有具体描述)。
三、高中生英语写作中的语言迁移现象语言的负迁移的影响导致高中学生在英语写作中出现许多不符合英语语言规范的句子,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搜集并将其进行归纳,现列举如下:1.语际迁移现象笔者在所任教的高中循环教学中发现学生在英语写作过程中很多时候受母语负迁移的影响而造出许多的Chinglish(中国式英语)的句子。
(1)词法方面最明显的则是冠词的用法尤其是定冠词的用法。
由于汉语中没有类似的概念,学生在写作中往往漏掉冠词。
如学生在描述图画时会造出“(the)man in (the) middle is holding a torch”的句子。
其次是名词的单复数和词性的误用,如“There are many student(s)in the park.”(2)句法方面主要体现在学生在学习英语时,会不自觉地借助于已有的思维方式,而此时的思维习惯还带着汉语的特征,于是在学英语时,总是将它与汉语文化中的东西进行联系和对比,并在自身的英语规则系统不完善的情况下套用汉语的某些形式和规则系统。
2.语内迁移现象当学习者掌握了一定的英语语言知识,并且认识到汉语与英语是两种不同的语言体系时,会尝试用已获得的英语知识帮助解决新的问题。
但由于其英语知识尚属于过渡阶段(inter-language),语内负迁移现象也屡见不鲜。
列举如下:(1)过度概括概括过度是指学习者把已掌握的目的语知识和语法规则“过分广泛地”运用到新的语言项上而得到的错误的知识。
高中生写作中常见的过度概括有:①名词的复数、动词的现在分词、过去式、过去分词以及形容词比较等级的过度概括等,典型的有“hear”的过去式写成“heared”。
另外如“The number rised (rose)up to 40000 in 2001.”②句子结构方面的过度概括,如:I think it is because (that) our country develops very fast.What did they do (What they did) affected the environment very much.(2)省略简化省略简化是指省略了剩余信息,即省略超过了传递最少需要量信息的那部分内容。
这往往是学习者过分简化的结果。
任何语言使用规则均有一定的条件限制,而省略简化也可视为忽略了一定规则的限制,如下句“To everyone’s surprise,in 2006,adding up to 40000 people”,该句就省略了必须的主语和谓语,应为“In 2006,the number added up to 40000.”(3)互相关联互相关联则是指目的语中有许多意义上、形式上或用法上相互关联的词,学习者极易对这些词产生混淆而导致用错。
如单词拼写错误和词性误用等错误便集中体现这一点。
如raise和rise,sit和seated,board,broad和abroad等等。
四、语言迁移理论指导下的高中英语写作教学迁移是人类认知活动的普遍特征,而了解和研究语言的迁移有助于广大英语教师熟悉语言学习的实质和规律,促进知识的有效迁移,从而有效地指导和改进英语写作教学。
1.努力促进语言的正迁移母语对于英语的学习有很大的负迁移的阻碍作用,但不能因此否定母语的积极作用。
虽然汉英两种语言的语音形式和文字书写形式不尽相同,但在句子的成分组成顺序、词汇语义结构等方面却是相同的。
如英语中的“I like English”和汉语的句子结构就完全一致。
(1)利用共有知识与背景知识,促进语言的正迁移英语教学不是孤立于其他教学之外的,它与学生的平时积累是密切相关的。
共有知识是指外语学习中学习者和被学习者所共同拥有的知识,即common knowledge,shared knowledge和mutualknowledge.其中common knowledge是指人类不同社群对于客观和主观世界彼此相同的认识。
比如学生已掌握的关于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在英语学习中遇到相关的难题时,他们会自然运用上这些已有的知识。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任何一门语言都涉及到特定的语言背景知识,其中包括社会文化、风土人情等,汉语与英语也不例外。
且任何的言语内部及其意义的形成都离不开特定的社会文化。
而学生在学习中理解的共有知识和背景知识越多,其英语学习中的困难就越少,而共有知识和背景知识都是通过母语这一途径获得的。
而且共有知识的存在还会促进学生有意识地去学会相关的英语表达。
(2)利用语言内部知识,促进语言的正迁移汉语与英语虽存在很大的差异,但共同之处仍客观存在。
具体表现在语音、词汇与句法上,如汉语中的有些声母与英语的音标相似。
且英汉词汇中词性都很相似,而句式也有相同的地方如被动语态、双宾结构、感叹句式等。
教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注意汉语与英语结构相似的部分,合理利用母语,努力促进母语的正迁移。
如汉英两种语言的基本句子结构都是“主谓型”,而在句子内部及语篇的衔接上都运用关联成分等。
且两种语言都有正式与非正式之分。
教师在讲解重要的语法知识或抽象概念时也不妨通过翻译的方式来促进学生的理解。
在英语语言内部本身,教师也可利用语言的正迁移现象,鼓励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去推测新的语言知识,如在写作中表述个人观点时的套用句式:从generally speaking可类推出strictly speaking, honestly speaking, frankly speaking等。
在描述动作时或讲解时态时由现在进行时类推出过去进行时、将来进行时等。
2.尽量减少语言的负迁移语言迁移是学习者创造性地建构自己的中介语的过程,它不可避免,更无法消除。
要做到尽量减少语言的负迁移现象,教师应在平时的教学中努力做到:(1)加强语言输入,培养英语思维习惯输入和输出理论认为,可理解性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即理解大量反复出现的输入语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和关键。
语言的自然输出是在学习者通过理解性输入达到一定语言能力时自然产出的。
写作作为信息输出的主要形式,其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的输入。
教师应在教学中将听说读写有效地结合起来,特别是听和读,增加学生语言的输入量。
可以听促写,听、写结合。
在学生听了一段内容后,让其根据内容回答问题,然后布置学生将问题串联成段落或文章,并提醒学生努力运用听力材料中的词汇,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以读促写,读、写结合。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
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密切相关。
教师在进行阅读范文进行教学时,也应引导学生在阅读时进行语篇分析,注意所读文章的谋篇布局,找出每一段落的主题句或中心思想,再明确论证的各个要点、注意文章的衔接和连贯、选词造句等,学会摘抄并背诵典型的语段,目的是学为所用。
在阅读教学的后续巩固作业中,鼓励学生改写或扩写所读内容,以加强对所学语句的应用。
此外,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多涉及各种题材、体裁的原版读物,多听英语广播,多看英语类报刊和电视节目。
这不仅开阔视野、了解文化,还能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的语言感觉和用英语进行思维的能力。
当然,教师自身的语言素质也很重要,可以利用课堂为学生提供训练听力和口头表达的机会。
(2)创设语言情景,加强基础知识教学语言作为交流的工具必然与特定的情境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