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定土地开发强度的几个因素
- 格式:doc
- 大小:12.50 KB
- 文档页数:2
确定土地开发强度的几个因素土地使用强度控制,实际上是对开发容量的控制。
因而,在土地使用性质细分后,这是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中必须解决的最为关键的问题。
特别在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开发容量至关重要。
它不仅与土地的投入产出和开发收益直接相关,而且与公众利益,与三个效益的统一息息相关。
影响土地开发强度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用地性质不同性质的用地,有不同的使用要求和特点,从建筑单体到群体组合,从空间环境到整体风貌,均呈现出差异,因而开发强度亦不相同。
②城市土地级差由于各建设用地所处区位不同,其交通条件、基础设施条件、环境条件出现差距,从而产生土地级差。
如中心区、旧城区、商业区、沿街地块的地价与居住区及工业区的地价相差很大,对建设用地的使用性质、地块划分大小、容积率高低、投入产的实际收益等产生了直接影响。
这就决定地块的土地使用强度的研究,应根据其区位和级差地租的区别进行综合确定。
地块的土地使用强度制定是否合理,在经济上是否可行,需要进行房地产开发的经济分析。
③建造方式和形体规划设计不同的建造方式和形体规划设计能得出多种开发强度的方案,如低层低密度,低层高密度、多层行列式、多层围合式、自由式、高层低密度、高层高密度、这些均对土地开发强度产生重大影响。
④城市设计要求将规划对城市整体面貌、重点地段、文物古迹、视线走廊等的宏观城市设计构想,通过其具体的控制原则、控制指标与控制要求等来进行体现,应该落实到控制性详细规划多种控制性要求和土地使用强度指标上。
⑤城市交通与基础设施容量为避免环境拥挤、交通混乱、容量失控等问题,需要以城市交通与基础设施容量指标来控制地块的开发建设强度,既要避免过度开发,也要防止利用不充分的情况出现。
第1条土地开发强度控制
土地开发强度的控制主要通过容积率和建筑密度两项指标来控制。
公共设施用地:容积率一般控制在1.0以下,建筑密度控制在30%以内。
住宅用地:住宅用地主要为低层住宅和多层住宅用地,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均统一安排以适应市场和管理需要,容积率控制在0.5-1.2之间,建筑密度一般不超过35%。
小学和幼儿园的建筑应按地方教委的有关规定。
小学容积率不超过0.8,建筑密度按25%控制;幼儿园容积率不超过0.6,建筑密度按25%控制。
第2条高度控制
临街建筑高度,一般不宜超过道路红线与建筑退让红线距离之和的1.2倍。
居民住宅建筑,以低层和多层为主。
低层一般2~3层,高度控制在10米以内;多层以6层建筑为主,高度控制在24米以内。
公共建筑,以低层建筑为主,控制高度一般不超过15米。
第3条建筑后退
(1)一般规定
沿建筑基地边界和沿道路以及电力线路影响范围的建筑物,其退红线距离除必须符合消防和交通安全等方面的要求外,还应不小于本规划的各地块控制指标要求。
(2)建筑后退道路红线
沿道路两侧新建、改建的建筑物,其后退道路红线的距离应视道路红线的宽度、道路性质以及交叉口视距三角形和平曲线路段会车视距来确定。
道路红线外有绿化隔离带,按绿化隔离带外侧控制。
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开发强度评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规划成为了当代城市发展中的重要问题。
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开发强度评估是一种评价城市土地利用程度和效果的方法,它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的背景和意义、开发强度评估的方法和指标以及评估结果的应用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的背景和意义城市土地利用规划是指对城市土地资源进行科学规划和合理利用的过程。
在城市化进程中,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和城市发展的需要之间存在着矛盾。
因此,通过制定土地利用规划,可以实现城市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土地利用效益,保护生态环境,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而开发强度评估则是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对土地利用的程度和效果进行客观评价。
二、开发强度评估的方法和指标开发强度评估是通过对城市土地利用情况进行量化分析,得出城市土地开发强度的大小。
常用的评估方法包括遥感影像解译、地理信息系统分析和统计学方法等。
在评估过程中,需要选取一些合适的指标来衡量土地利用的程度和效果。
常用的指标包括建筑覆盖率、绿地率、水体面积比例、人口密度等。
这些指标可以客观反映城市土地利用的情况,为制定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三、评估结果的应用开发强度评估的结果可以为城市土地利用规划提供重要参考。
首先,评估结果可以揭示土地利用的状况和问题,为规划制定者提供决策依据。
例如,如果评估结果显示某个区域的开发强度过高,就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减少开发强度。
其次,评估结果可以为城市规划的监测和评估提供数据支持。
通过定期进行开发强度评估,可以及时了解城市土地利用的变化,为城市规划的调整和改进提供参考。
最后,评估结果还可以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指导。
通过合理控制开发强度,可以保护土地资源,减少生态环境的破坏,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开发强度评估是一种重要的评价方法,它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国土开发强度国土空间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家园。
近年来,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发展对空间的需求增大,尤其是许多大中城市面临着城市空间的外向快速扩展以及城市内部空间的频繁重组。
中国国土空间辽阔,但适宜开发的面积并不宽裕,人均面积就更少。
中国约60%的国土空间为山地和高原且空气稀薄。
适宜城市化开发的面积中扣除必须保护的耕地和己建设空间,今后可用于城市化开发的面积只占全国陆地国土空间的3倍。
适宜城市化开发的国土面积狭小,决定了我国的城市化可供选择的地域空间极为有限。
如何协调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带来的城市空间需求压力与有限的国土资源之间的矛盾,保障社会经济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创造宜居的城市环境,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从许多工业化国家的实践来看,城市化的空间布局经历了一个“集中—分散—再集中”的过程,表明了当前的国土规划在仍然追求均衡发展的公平诉求的同时,加大了对效率的追求。
城市化的空间布局体现了一个国家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效率、公平性和可持续性的基本导向。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这种导向亦有所差异。
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许多工业化国家为了避免人口在大都市的过度集中以及平衡地区和城乡发展差距,在国土规划和城市规划中往往强调区域均衡性。
建筑密度和容积率如何决定土地开发强度?1.建筑密度:是指建筑物的覆盖率,具体指项目用地范围内所有建筑的基底总面积与规划建设用地面积之比(%),它可以反映出一定用地范围内的空地率和建筑密集程度。
建筑密度=建筑首层面积/规划用地面积。
2.容积率:所谓“容积率”,是指一个小区的总建筑面积与用地面积的比率。
容积率是表述地块开发强度的一项重要指标。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
全民所有,即国家所有土地的所有权由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买卖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
土地使用权可以依法转让。
国土开发强度标准国土开发强度标准是对国家土地资源利用程度的一项评估指标。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国土资源的稀缺性和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制定国土开发强度标准成为保护土地资源、促进高效利用的必要举措。
国土开发强度标准是基于国土资源数量、质量和空间布局等因素制定的,它用以衡量土地利用的密集程度和土地高效利用的程度。
具体来说,国土开发强度标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开发强度标准与人口密度有关。
根据不同地区的人口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设定合理的人口密度范围,以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实现人口均衡分布。
例如,城市地区的人口密度可以相对较高,而农村地区的人口密度相对较低,以保障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
其次,开发强度标准与土地利用类型有关。
土地利用类型的不同会对土地的开发强度产生影响。
例如,城市建设用地可以相对较高的密度进行规划和利用,而生态保护区、农田和森林等需要限制开发强度,以保护生态环境和保障农业生产。
此外,开发强度标准还与土地利用效率有关。
这涉及到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土地规划和利用应实现土地的多功能利用和综合效益最大化,确保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例如,城市土地利用应注重高效集约利用,提高土地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农业生产用地应注重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减少土地资源浪费。
最后,开发强度标准还与国土资源的保护、可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有关。
根据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制定不同类型的土地保护和利用政策,加强对耕地、水资源、生态环境的保护。
例如,确保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与农业生产的需要相适应,避免过度开发导致水资源短缺和环境问题。
总的来说,国土开发强度标准是衡量土地资源利用合理性和可持续性的重要指标。
标准的合理制定和实施,可以促进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国土开发强度标准的实施也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和努力,形成合力,推动国土资源的科学合理利用。
农村建设用地开发强度指标
农村建设用地开发强度指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用地开发强度指数:指用地开发程度的数量化表现,通常采用建筑面积、地块容积率等指标计算,用来反映农村建设占地利用的程度。
2. 用地利用率:指建筑用地总面积与用地面积的比值,即用地利用率=建筑用地面积/用地面积。
用地利用率越高,表示建设用地的质量越高。
3. 绿地率:指在农村建设用地中规定的绿地的比例,反映农村建设用地的生态质量和环保水平。
绿地率越高,表示建设用地环保和生态质量越好。
4. 道路密度:指单位面积内道路长度的比值,反映农村建设用地的交通便利程度。
道路密度越高,表示农村交通越便利。
5. 建筑物密度:指建筑物数量与用地面积之比,反映农村建设用地的建筑物分布密度。
建筑物密度越低,表示建设用地的空间布局越合理,生活环境越好。
土地要素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包含多项指标,其中两项关键指标是土地面积和土地质量。
首先,土地面积是一个重要的指标。
它代表了可用于发展的土地数量,直接影响着经济发展所需的物质基础。
在某些情况下,土地面积的多少甚至可以决定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潜力。
例如,一些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相比,由于拥有更广阔的海洋资源,往往具有更强的经济发展能力。
然而,土地面积也不是越大越好,过大的土地面积可能会导致资源的浪费,反而影响经济发展。
其次,土地质量也是一个关键指标。
它包括了土壤的肥力、地质结构、气候等因素,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土地的产出能力。
优质的土地能够提供更丰富的农产品、矿产资源等,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动力。
同时,土地质量也是影响农业、工业、服务业等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此外,土地要素还包括土地利用结构、土地管理制度、土地价值等因素。
土地利用结构是指土地在不同产业中的分配情况,合理的土地利用结构能够充分发挥土地的价值,促进经济的发展。
同时,良好的土地管理制度能够保障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避免土地资源的浪费和流失。
而土地的价值则直接关系到地方财政收入、农民收入等多方面的问题,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综上所述,土地要素的两项关键指标——土地面积和土地质量,直接关系到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潜力。
只有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完善土地管理制度,才能充分发挥土地要素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国土空间开发强度名词解释
国土空间开发强度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国家或地区对于土地资源的利用程度和
开发活动的强度。
国土空间开发强度反映了一个地区土地利用的高强度和高效率程度。
国土空间开发强度的衡量指标可以包括土地利用率、人均用地面积、工业用地
占比等。
高国土空间开发强度意味着土地资源被高效利用,并能够满足人们对于住宅、基础设施、工业、农业等各个领域的需求。
在国土空间开发强度高的地区,土地资源得到有效配置,各类开发项目相对集中,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迅速。
这有助于提高国家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效率,促进城市化进程,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
然而,过高的国土空间开发强度也可能会引发一系列问题。
比如,过度开发导
致土地资源浪费和生态环境破坏,产生土地资源错配和低效利用的问题。
因此,合理控制国土空间开发强度,促进可持续发展,是国家和地方政府面临的重要任务。
在实际中,国土空间开发强度的控制需要平衡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利益,推
行科学规划和合理管理。
这包括加强土地利用管理,制定土地管理政策和规划,实施节约集约用地政策等。
总之,国土空间开发强度是一个综合性指标,反映了一个地区土地资源利用的
程度和发展活力。
适度提高国土空间开发强度有助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但必须在合理范围内进行控制,以保护生态环境和确保资源的长期可持续利用。
国土开发强度标准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考虑多个因素。
一般来说,国土开发强度是指一定地域内人类开发利用土地资源所达到的程度。
它反映了人类对土地资源的利用程度和利用方式,也反映了土地资源的利用潜力和可持续性。
在制定国土开发强度标准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1. 土地资源状况:不同地区的土地资源状况不同,包括土地面积、质量、地形、气候等因素,这些因素
都会影响国土开发强度的确定。
2. 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对土地资源的利用需求就越大,国土开发
强度也会相应提高。
3. 生态环境保护:在确定国土开发强度时,需要考虑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避免过度开发和破坏生态环
境。
4. 可持续发展:国土开发强度需要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既要满足当前的需求,又要考虑未来的发
展。
因此,国土开发强度标准的制定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并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和评估。
同时,也需要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以保障国土开发强度的合理性和可持续性。
影响土强度的内部因素影响土的强度的因素内部因素颗粒矿物成分粗粒土颗粒的几何性质土的组成的其他因素土的状态土的结构外部因素温度应力状态应力历史主应力方向加载速率排水条件影响土的强度的因素很多,土的抗剪强度及其影响因素的关系可以定性地写成以下公式:τf=f(e,φ,C,σ′,c,H,T,ε,ε,S)(3.3.1)其中e 为土的孔隙比,C 代表土的组成,H 代表应力历史,T 表示温度,ε和∙ε分别表示应变和应变率,S 表示土的结构。
c 和φ为粘聚力及内摩擦角,它们可以通过不同的试验确定,它也包含了排水条件、加载速率、围压范围、应力条件及应力历史等因素。
可见式(3.3.1)式只是一个一般表达式,不可能写成具体函数形式,同时其中各种因素并不独立,可能相互重叠。
纵观式(3.3.1),可以发现各种影响因素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土本身的因素,主要是其物理性质;另一类是外界条件,主要是应力应变条件。
前者可称为内因,后者可称为外因。
1.内部因素影响土强度的内部因素又可以分为土的组成(C)、状态(e)和结构(S)。
其中土的组成是影响土强度的最基本因素,其中包括:土颗粒的矿物成分、颗粒大小与级配、颗粒形状、含水量(饱和度)以及粘性土的离子和胶结物种类等因素。
土的状态是影响土强度的重要因素,比如砂土的相对密度大小是其咬合及因此产生的剪胀、颗粒破碎及重排列的主要影响因素;同样粘土的孔隙比和土颗粒的比表面积决定了粘土颗粒间的距离,这又影响了土中水的形态及颗粒间作用力,从而决定粘性土粘聚力的大小。
土的结构本身也受土的组成影响。
原状土的结构性,特别是粘性土的絮凝结构使原状土强度远大于重塑土的强度,是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
2.外部因素除了温度以外,外部因素主要是指应力应变因素。
包括:应力状态(围压、中主应力)、应力历史、主应力方向、加载速率及排水条件。
它们又主要是通过改变土的物理性质而影响土的强度。
这些因素对于不同土的强度的影响十分复杂,有些是目前仍需要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土地投资开发强度计算公式
土地投资开发强度是衡量土地开发利用效率的重要指标,通常用
来表示建设用地面积与投资额之间的比值。
土地投资开发强度计算公
式如下:
土地投资开发强度 = 建设用地面积÷ 投资额
这个公式表明,土地投资开发强度越高,表示单位面积的投资金
额越大,即土地的开发利用效果越好。
反之,土地投资开发强度越低,表示同样的投资下,所开发利用的土地面积越大,开发利用效果相对
较差。
土地投资开发强度的计算,需要准确掌握土地的开发特点、建设
用地面积和投资额等基本信息。
同时还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对开发利
用范围、项目规模、市场需求等进行全面分析,以保证计算结果的准
确性和可靠性。
土地投资开发强度的应用,能够为土地开发投资者提供重要参考,帮助其正确评估项目的投资风险和收益情况,促进合理用地和可持续
发展。
总之,土地投资开发强度是一个重要的指标,它能够准确反映土
地开发利用效率和投资效益,为土地开发投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帮
助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七、土地开发控制指引1、开发强度控制指引开发强度是总体规模的控制量,开发强度过大,会造成环境容量及质量上的问题,而太小也会产生松散,难以形成城镇氛围以及土地浪费等问题。
因此本次开发强度控制综合考虑整个区域位置、用地性质、经济发展、土地开发以及自然环境等因素,合理地确定土地强度管制分区,以便对下一步编制控性详细规划提供指导依据。
2、划分依据在划分城市土地开发强度管制分区时,重点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区位条件,根据不同片区所处的地区、距离交通枢纽与公共服务中心的距离不同,预测市场对于不同类型功能的建筑面积需求量;地块所承担的主要职能,如行政、商贸、居住、工业等功能的建筑布局模式和建筑形态;城区现状建成情况及地质综合开发条件;用地与河流水系、公园等景观要素的空间关系及对城市空间形态的影响。
3、强度管制分区Ⅰ1类低强度开发地区。
主要为镇区西部余信公路西侧的工业用地,容积率控制在0.6~1.5,平均建筑高度控制在16米以下,建筑密度控制在30%≤建筑密度≤55%。
Ⅰ2类低强度开发地区。
容积率控制在1.2米以下,主要为迎康公路东侧的老镇区改造区域及镇区内的公用设施用地如市政用地、绿化景观区等用地内,建筑密度控制在15%≤建筑密度≤40%。
老镇区依据现状建设情况,在整治更新过程中逐步降低镇区建筑密度,原则上只拆不建。
绿化景观区内用地要进行严格控制,原则上不予建设,但可适当布置休闲设施,保证景观区内视线通畅、环境开敞。
Ⅱ类中强度开发地区。
容积率控制在“1.2≤容积率≤1.8”,建筑密度控制在“25%≤建筑密度≤35%”,主要集中在镇区中心及高家山居住片区,分布在迎康公路以西、余信公路以东,主要为商住用地、商业用地、公共设施用地、行政办公用地、新建居住用地等。
部分节点地段为了营造核心地区,开发强度可适当放宽。
土地使用强度定义
哎呀呀,你问土地使用强度的定义啊?那听我给你好好讲讲哈!土地使用强度呀,简单来说,就是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人类活动对其开发和利用的程度啦!这就好比是一场土地上的“狂欢派对”,只不过这场派对的热闹程度是有讲究的。
比如说,建房子吧,同样一块地,你盖一层楼和盖十层楼,这土地使用强度能一样吗?肯定不一样呀!盖十层楼的话,那就是高强度使用土地啦,能容纳更多的人呢。
再比如,一个工业园区,同样大小的面积,有的可能就稀稀拉拉地建了几个小厂房,而有的却是密密麻麻地布满了各种大型工厂和设施,这也是土地使用强度的不同体现呀。
咱来举个实际的例子吧。
就说城市中心的商业区和郊区的住宅区,商业区那可是热闹非凡,高楼大厦林立,各种商店、写字楼挤在一起,土地使用强度超高。
而郊区的住宅区呢,相对就比较宽松啦,房子没那么密集,绿化也多一些,土地使用强度就没那么大咯。
土地使用强度可不是随便定的呀,这得综合考虑好多因素呢!要是强度太高了,那交通、环境啥的压力不就大了嘛,就像一个人吃太多会撑得难受一样。
但要是强度太低了,又感觉有点浪费土地资源呢,这多不划算呀!所以呀,得找到一个合适的平衡点,就像走钢丝一样,要稳稳当当的。
你想想看,要是一个城市到处都是超高强度的开发,那会变成啥样?到处都是人挤人,车堵车,那生活质量还能高吗?反过来,要是都松松散散的,那城市怎么发展壮大呀?所以说呀,土地使用强度的把控可太重要啦,这关系到我们的生活质量和城市的未来发展呢!这下你明白了吧?。
土的强度指标选用因素依据土的强度指标选用因素依据,简单来说,就是在做土壤工程的时候,咱们要根据土壤的各种特点,来挑选适合的强度指标,以确保工程的稳固性。
说到这里,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哎,这不是挺专业的事吗,怎么弄得这么复杂?其实啊,别看它听上去高大上,咱们站在平常人的角度,其实也能理解得了。
土壤强度的指标可不止一个,像承载力、抗剪强度这些,都是土壤“硬气”的表现。
你就可以想象,土壤就像咱们的骨头一样,强度越高,它能支撑的重量就越大,工程一旦施工上去,绝对不会出现“塌场”这种情况。
就好比咱们身上有肌肉和骨头,强壮的人跑得快,跳得高,骨头硬的人摔跤时不容易断。
土壤也是如此,强度高的土壤承载力强,能够支撑起更重的负担。
那要挑选什么样的强度指标呢?嗯,这个可得看土壤本身的“脾气”了。
每块土壤的性质都不一样,像沙土、粘土、壤土,各有各的特点。
你看啊,沙土松松垮垮的,像个好动的孩子,想要支撑重物可就有点“吃不消”,需要用一些特别的强度指标来评估。
而粘土则像个稳重的大叔,虽然外表不太显眼,但你要是给它适当的支持,它完全可以扛起大工程。
所以呢,不同的土壤,得选择不同的标准来评估它们的承载力,这样才能确保工程的安全。
咱们不得不提到一个概念——湿度。
这个在土壤强度的选择上,可真是一个“大杀器”。
要是湿度过高,土壤的强度就像是过湿的海绵,吸水后软塌塌的,承载能力瞬间下降。
相反,湿度太低,土壤会像干裂的土地,承载力虽然不至于垮掉,但也难以稳定。
而湿度合适的土壤,像是经过精心照料的园艺土壤,稳稳的,不会软塌,也不会过干,正好保持最佳的强度。
哦对了,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东西——土壤的粒径分布。
你想啊,土壤就像咱们吃的米饭,粗糙的米粒和细腻的米粒混在一起,炊饭的效果肯定不一样。
土壤也差不多,颗粒的大小不一,决定了它的密实度,进而影响土壤的强度。
像粗砂颗粒多的土壤,虽然透气性好,但密实度差,强度自然就不高。
细颗粒的土壤密度大,强度自然强一些。
2021土地开发强度指标统计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土地开发成为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
土地开发强度指标是衡量土地利用程度和开发活跃度的重要参数,它反映了土地利用的高效性和经济性。
本文将以2021年土地开发强度指标统计为主题,探讨土地开发强度的现状和相关影响因素。
一、土地开发强度指标的定义与计算方法土地开发强度指标是指单位面积内的土地利用程度,通常以建筑面积或建筑密度来衡量。
计算土地开发强度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建筑面积比例法,即用建筑面积与用地面积的比值来表示;二是建筑密度法,即用建筑面积与用地面积的比值乘以100来表示。
二、2021年土地开发强度指标的统计情况根据相关数据统计,2021年土地开发强度指标整体呈现增长趋势。
以建筑面积比例法计算,全国平均土地开发强度指标为60%,比上一年度提高了3个百分点;以建筑密度法计算,全国平均土地开发强度指标为80%,比上一年度提高了5个百分点。
从地区分布来看,东部沿海地区的土地开发强度指标普遍较高,主要原因是这些地区经济发达、人口密集,土地利用率较高。
而中西部地区的土地开发强度指标相对较低,这与其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密度较低有关。
三、土地开发强度指标的影响因素土地开发强度指标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达地区的土地开发强度通常较高,因为经济发展带动了土地利用的增加和密度的提升。
2.人口密度:人口密集地区的土地开发强度较高,因为人口多需要更多的住房和商业用地,从而提升了土地开发强度。
3.土地资源紧缺程度:土地资源紧缺的地区通常会采取更高的土地开发强度,以满足经济和人口的需求。
4.城市规划与管理: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和有效的土地管理可以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从而提高土地开发强度。
5.环境保护要求: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对土地开发强度也有一定影响,一些地区可能会限制土地开发,以保护生态环境。
四、土地开发强度指标的意义与影响土地开发强度指标的高低对城市发展和经济运行有着重要影响:1.经济效益:适度的土地开发强度可以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
确定土地开发强度的几个因素
土地使用强度控制,实际上是对开发容量的控制。
因而,在土地使用性质细分后,这是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中必须解决的最为关键的问题。
特别在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开发容量至关重要。
它不仅与土地的投入产出和开发收益直接相关,而且与公众利益,与三个效益的统一息息相关。
影响土地开发强度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用地性质
不同性质的用地,有不同的使用要求和特点,从建筑单体到群体组合,从空间环境到整体风貌,均呈现出差异,因而开发强度亦不相同。
②城市土地级差
由于各建设用地所处区位不同,其交通条件、基础设施条件、环境条件出现差距,从而产生土地级差。
如中心区、旧城区、商业区、沿街地块的地价与居住区及工业区的地价相差很大,对建设用地的使用性质、地块划分大小、容积率高低、投入产的实际收益等产生了直接影响。
这就决定地块的土地使用强度的研究,应根据其区位和级差地租的区别进行综合确定。
地块的土地使用强度制定是否合理,在经济上是否可行,需要进行房地产开发的经济分析。
③建造方式和形体规划设计
不同的建造方式和形体规划设计能得出多种开发强度的方案,如低层低密度,低层高密度、多层行列式、多层围合式、自由式、高层低密度、高层高密度、这些均对土地开发强度产生重大影响。
④城市设计要求
将规划对城市整体面貌、重点地段、文物古迹、视线走廊等的宏观城市设计构想,通过其具体的控制原则、控制指标与控制要求等来进行体现,应该落实到控制性详细规划多种控制性要求和土地使用强度指标上。
⑤城市交通与基础设施容量
为避免环境拥挤、交通混乱、容量失控等问题,需要以城市交通与基础设施容量指标来控制地块的开发建设强度,既要避免过度开发,也要防止利用不充分
的情况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