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告别“雅尔塔”导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38.00 KB
- 文档页数:2
《告别“雅尔塔”》本课是世界现代史部分的重要一课,戈尔巴乔夫改革对苏联乃至东欧国家产生了重大影响,而苏联的解体,标志着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为基本特征的国际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使得世界多极化趋势在不断发展。
学好本课对学生了解当前世界发展情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戈尔巴乔夫改革和苏联解体的基本史实。
通过分析和探索苏联解体的原因,培养分析与思辨的能力。
2.了解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背景、时间、实质、影响。
3.知道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给世界格局带来的变化及其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1.让学生收集资料,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的归纳、比较和概括,对某些历史问题做出自己的解释,加深其对人类历史进程的理解。
2.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会解决历史问题的方法。
3.在分组探究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分工合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历史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同样也是艰难、曲折的。
2.通过学习使学生联系当今世界的局势,充分认识到世界的多极化发展趋势。
3.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两极格局虽然已经结束,但世界和平仍然面临着严重威胁。
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的历史根源,国内、国际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原因;当今世界格局的新变化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理解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种种原因以及给当今世界格局带来的变化和影响。
1.教师研读课标、教材,撰写教案,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预习本课内容,收集有关资料(含文字和图片资料)。
【导入新课】“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穿越时空,透过历史,我们依稀还能看到在欧洲东方矗立着一个巨人的身影;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一夜之间,这个曾经伟岸的巨人倒下了。
这个超级大国的轰然解体,留给世人的不仅仅是震惊,更有深深的思考。
然后,导入新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出现了以美国和苏联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
告别“雅尔塔”
尊敬的读者:
本文由我和我的同事在百忙中收集整编出来,本文稿在发布之前我们对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如有疏漏之处请指正,希望本文能为您解开疑惑,引发思考。
文中部分文字受到网友的关怀和支持,在此表示感谢!在往后的日子希望与大家共同进步,成长。
This article is collected and compiled by my colleagues and I in our busy schedule. We proofread the content carefully before the release of this article, but it is inevitable that there will be some unsatisfactory points. If there are omissions, please correct them. I hope this article can solve your doubts and arouse your thinking. Part of the text by the user's care and support, thank you here! I hope to make progress and grow with you in the future.。
16课《告别雅尔塔》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戈尔巴乔夫改革,苏联解体,分析苏联解体原因,教训,比较中苏改革的结果,提高获取历史信息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苏联解体分析,让学生学会把握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学会运用比较和综合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比较苏联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进一步认识走中国特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意义,从而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二,知识重点1,戈尔巴乔夫改革2,八一九事件,苏联解体三,知识难点苏联解体的原因与教训四,教法与学法指导网上查询资料,课上交流分享五,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从前苏联国旗缓缓降落谈开去,从而引入本课。
二,讲授新课引导学生整体感知,分成四大板块(一),山雨欲来风满楼——改革阴影(二),无可奈何花落去——苏联解体(三),痛定思痛说反省——沉重反思(四),一枝独秀露峥嵘——中国崛起第一板块:山雨欲来风满楼——改革阴影从苏联的改革谈起,引导学生回顾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认识苏联改革的艰巨性,局限性。
从而引出后来的戈尔巴乔夫改革。
先让学生自学探究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并讨论改革引出的严重后果。
教师总结,引出第二板块。
无可奈何花落去——苏联解体让学生概述苏联解体的经过,教师播放八一九事件视频。
学生分组讨论八一九事件性质,结果。
教师归纳,引出第三板块,痛定思痛说反省——沉重反思。
教师提供历史资料,学生分组讨论,回答。
教师进一步引导,概括,整理,师生共同探究。
结合中国改革,引入第四板块,一枝独秀露峥嵘——中国崛起播放历史图片,体会中国的力量与崛起。
及时渗透国情教育。
三,监测评估,当堂反馈。
四,作业布置。
学情分析所授对象为初三毕业班学生,经过三年的历史学习,形成了一定的历史基础,他们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
不过由于年龄稍大,倾向内敛,课堂容易陷入沉闷局面,教师要想方设法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动脑,动手,动口,成为课堂的主角。
《告别雅尔塔》效果分析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对于苏联解体,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特别要结合现实,渗透国情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信念教育,明白历史不是“老古董”,而是学史能明智,能学以致用。
《告别雅尔塔》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知道戈尔巴乔夫改革和苏联解体。
了解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比较苏联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进一步认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意义,锻炼学科综合能力。
二、重点难点:重点:戈尔巴乔夫改革,苏联解体的过程难点:苏联解体的原因三、教法设计: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讲授法、启发式、讨论等方法。
四、课堂学习导入:新授:(一)戈尔巴乔夫改革:1. 背景(布置学生看书回答问题)2. 内容:经济、政治3. 影响(大屏幕展示:莫斯科市民排队购买商品等图片)思考:戈尔巴乔夫改革有哪些经验教训?(二)苏联解体:1. 1990年部分加盟共和国联盟宣告独立2. 1991,戈尔巴乔夫公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3.“八一九事件”4. 反对政变的中心人物叶利钦(时任俄罗斯总统)掌权5.苏联解体标志:1991.12.25 《阿拉木图宣言》戈尔巴乔夫最后一天。
(展示相关图片及自制动画:苏联国旗从克里姆林宫降下,俄罗斯国旗缓缓升起)一个新时代开始了。
【思考】(1)苏联解体的原因是什么?(2)苏联解体对世界造成哪些影响?总结:五、知识网络第16课告别雅尔塔(一)戈尔巴乔夫改革:1.背景:2.内容经济上:提出社会经济“”。
政治上:他提出了“、”思想,主张由“”向“”过渡,极大地削弱了苏共的领导权。
3.影响:改革失败,导致苏联解体。
(二)苏联解体:经过:标志:1991.12.25 《》的签署。
影响:以美苏两极对峙为主的宣告结束。
六、巩固练习1.1991年底,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在走近古稀之际,终于宣告了它的解体,此时,执政的苏共党中央书记是()A、戈尔巴乔夫B、列宁C、斯大林D、赫鲁晓夫.2.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发生剧变,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A、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在全世界遭到失败B、社会主义国家发展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C、东欧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缺乏经验不够成熟D、社会主义国家应走符合本国国情的道路3.随着戈尔巴乔夫在苏联的错误领导使国家出现了混乱局面,苏共一些高级领导人为挽救苏联解体所做的最后一次政治努力是()A、签署明斯克协定公布B、《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C、发动八•一九事变D、签署《阿拉丁图宣言》4.“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穿越时空,透过历史,我们依稀还能看到在欧洲东方矗立着一个巨人的身影;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一夜之间,这个曾经伟岸的巨人倒下了,请问:材料中的一夜发生在下面的哪一个时间之中?()A、1989年B、1991年C、1922年D、1936年。
实验初中九年级历史指导教学书时间:2019.1 课题:第16课告别“雅尔塔”主编人:夏添审核人:蒋雨虹一、教学目标(一)道德目标:结合当今的世界形势,认识世界格局的变化对各个国家发展造成的影响。
(二)情智目标1、感情目标:结合政治学科和中国现代史的相关知识,比较苏联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进一步认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意义,初步锻炼学科的综合能力。
2、认知目标:(1)知道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大致情况(2)了解戈尔巴乔夫改革和苏联解体的基本史实。
(3)通过每课一得,进一步分析和探索苏联解体的原因,培养分析与思辨的能力。
(4)通过对苏联解体过程的分析,让学生学会把握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5)通过比较雅尔塔体系下的世界格局与苏联解体后的世界格局的不同,引导学生对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的趋势进行思考,学会运用简单的比较方法。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苏联解体的大致过程2、难点:苏联解体的原因三、教学过程导入:复习回顾斯大林时期和赫鲁晓夫时期的苏联经济问题(一)戈尔巴乔夫改革自主学习:1、阅读P97了解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措施和影响2、戈尔巴乔夫改革初期的措施是什么?影响是什么?3、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后期的措施是什么?影响是什么?合作探究:想一想,为什么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没有能取得预期的效果?(二)苏东剧变自主学习:1、阅读P99小字,说一说东欧出现动乱的原因有哪些?2、说一说“八一九”事件的大致过程。
3、苏联解体的标志是什么?合作探究:1、根据材料分析,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分别是什么?2、苏联解体对世界格局的主要影响有哪些?3、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对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有哪些?四、知者加速:P83—84体验探究/1、2五、巩固练习:《伴你学》P85—86检测反馈第1页共1页。
【课堂研讨】
一、戈尔巴乔夫改革给俄国留下了哪些经验教训?
二、有的认为,如果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也许还会存在下去。
也有的认为,即使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最终也会解体。
想一想,他们谁说的有道理?为什么?
三、“横空出世一战中,社会制度初显优,二次大战建大功,一朝解体两极终”这首诗生动描绘了苏联的历史,请你用历史史实来回答诗中所含的内容。
横空出世一战中:社会制度初显优:
二次大战建大功:一朝解体两极终:
四、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和苏联先后进行了改革。
然而,中、苏的改革却导致了不同的结果。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请谈谈你的想法。
【课堂检测】
1、导致苏联经济结构进一步畸形,经济基础日益衰弱是因为苏联
A.注重解决农业问题B.扩大企业自主权
C.注重发展工商业
D.片面发展重工业
2、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初期主要集中在
A.政治领域B.军事领域C.经济领域D.文化领域3、“八一九事件”之后,苏联的国家大权转移到了谁及其支持者的手中
A.戈尔巴乔夫B.亚纳耶夫C.叶利钦D.普京
4、苏联的政权性质发生变化是在什么事件之后
A.戈尔巴乔夫在经济领域开始改革
B.戈尔巴乔夫在政治领域开始改革
C.“八一九事件”D.《阿拉木图宣言》的签署
5、苏联解体的标志性事件是
A.立陶宛宣布独立B.《苏维埃主权共
和国联盟条约》
公布
C.“八一九事件”D.《阿拉木图宣言》的签署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第16课告别“雅尔塔”——两极格局结束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
一、学习目标
1、了解戈尔巴乔夫改革和苏联解体的基本史实。
(学习重点)
2、通过分析和探索苏联解体的原因,培养分析与思辨的能力。
(难点)
二、资料链接
苏联从1921年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列宁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进行改革,并强调更加发扬党内民主。
然而自1926年斯大林当权以来,形成了高度集中化的政治经济体制。
虽然在这种体制下苏联实现了工业化,但到了1950年代,弊端日益暴露,阻碍了苏联的发展。
随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先后进行了改革,但他们的改革都只是对原有体制的小修小补,没有从根本上彻底改变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与新思维”试图从根本上重建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念和政治体制,彻底摈弃斯大林主义留下的政治体制遗产,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在这种背景下,叶利钦极力促成了苏联解体。
三、自学导航
1. 1985年,面对苏联长期积累的矛盾,苏共中央总书记着手进行全面的改革,提出社会经济“”;在政治领域中戈尔巴乔夫提出了“”思想,导致苏联思想界极端混乱。
他主张由“”向“”过度,弱化了苏共的领导地位和中央政府的控制能力。
2、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经验教训:①改革要循序渐进,逐步推进;②要始终把经济建设放在首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③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 1991年,苏联政府公布了 ,准备将原来的联盟变成一个松散的联邦。
3. 为了力图阻止联盟的解体,部分党和国家领导人作了最后一次努力,发动了。
4. 苏联解体的标志:1991年12月,_______、_______和_______等11个原苏联加盟共和国签署了《》,正式宣告结成独立国家联合体(简称“独联体”)。
5.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僵化的政治经济体制(即);
直接原因:;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激化;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政策。
6. 标志着以美苏两极对峙为主要支撑的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的瓦解,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7、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实质:社会性质发生根本改变。
(社会主义制度—→资本主义制度)
8.苏联解体给我们的历史启示:要始终坚持走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要妥善解决民族问题,坚持各民族平等,加强民族团结;要时刻警惕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巩固不是一帆风顺的,但先进的社会制度必然会战胜落后制度。
四、课堂检测
( )1、导致苏联经济结构进一步畸形,经济基础日益衰弱是因为苏联
A.注重解决农业问题 B.扩大企业自主权 C.注重发展工商业 D.片面发展重工业( )2、20世纪的某一天,莫斯科20万人举行经政府批准的游行和集会,打出了“不要独裁者”“要把多党制写进苏联宪法”等标语口号。
该游行发生在
A.斯大林时期
B.赫鲁晓夫时期
C.勃列日涅夫时期
D.戈尔巴乔夫时期
( )3、1991年底,一位老年妇女对记者说:“遗憾的是,列宁创建的国家没有了,我
们引为骄傲的莫斯科已不再是各族人民的首都。
”与以上描述有关的事件是
A.俄国十月革命 B.苏联解体 C.八一九事件 D.东欧剧变( )4、《全球通史》写道:“苏联虽然号称‘最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但主要消费品长期供应不足,……经常需要凭票供应,暗藏了通货膨胀的危险,人民生活水平从革命前的居欧洲第五位下降到八十年代的居世界第八十八位。
”出现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A.斯大林体制
B.开展工业化
C.农业集体化
D.西方国家封锁
( )5、苏联解体的标志性事件是
A.立陶宛宣布独立 B.《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
C.“八一九事件” D.《阿拉木图宣言》的签署
( )6、1991年苏联解体,社会制度发生变化,其解体的直接原因是
A.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的弊端 B.各加盟共和国的离心
C.西方的“和平演变” D.戈尔巴乔夫背离社会主义的政治改革( )7、在互联网上搜索引擎上输入关键词,能快速的找到想要查找的内容,如输入“一战中诞生”、“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1991年12月解体”三个关键词,能找到最贴切的国家是
A.捷克斯洛伐克 B.前苏联 C.匈牙利 D.罗马尼亚
8、中、俄、美三国作为世界上举重轻重的大国,他们的“改革”不仅为全球所关注,而且必然对世界产生深远影响。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著名学者徐天新在《强国之鉴》一书中写道:“俄国(苏联)的崛起的历史可以简单概括为:一次比一次耀眼的崛起腾飞;一次比一次出人意料的失势陨落。
”
材料二:我们知道,我们已然陈旧的程序不足以满足时代的需要。
我们必须应用新理念和新技术重塑我们的政府,……这意味着变革。
——2013年1月21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就职演讲材料三:改革既要突出重点,也要统筹协调。
我们要推进各个领域的全面改革,要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
……改革进入了深水区,也可以说是攻坚期,的确是因为它要触动固有的利益格局。
——2013年3月17日中国总理李克强答中外记者问
(1)结合俄国(苏联)近现代历史举两例史实说明俄国(苏联)的“崛起腾飞”。
(2分)
1、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2、十月革命,俄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3、实施新经济政策,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4、实施两个五年计划,苏联成为世界一流的工业强国。
(2)历史上罗斯福总统曾“应用新理念”帮助美国维护了资本主义制度,度过了严重的危机。
这一“新理念”的实质是什么?(1分)在此之前,俄国同样出现了一场维护社会主义制度、促进经济恢复的改革,请指出这场改革的主要特点。
(1分)
实质: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
特点:把社会主义同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直接联系起来。
(3)二战后,是什么为美国的经济迅猛发展提供了巨大动力?(1分)
第三次科技革命
(4)材料三中提到改革的困难在于必须“触动固有的利益格局”,这一点在我国先秦时期“商鞅变法”中就有明显体现,请从其改革措施中试举一例。
(1分)“改革既要突出重点,也要统筹协调”。
苏联时期哪一政治经济体制在这方面存在着严重的弊端?(1分)
奖励军功;斯大林模式
(5)根据你所掌握的近现代俄国和美国的历次改革情况,请为李克强总理提供一些当代中国改革中应该重视的问题(至少2点)。
(2分)
将市场调节与国家宏观调控相结合;改革要勇于创新,应依据国情。
政策应随形势的变化而调整;生产关系一定要符合生产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