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胆CT
- 格式:ppt
- 大小:23.42 MB
- 文档页数:215
肝胆做了B超和CT检查,为什么还做磁共振?对于肝胆患者而言,每年的定期检查是必要的,在临床诊断中,已经做了B超和CT检查,医生还要求做磁共振,患者难免会产生疑惑。
下面就给大家详细解答这一问题。
一、肝胆疾病概述肝胆疾病是一大类疾病的总称,指的是发生于肝脏、胆囊等部位的疾病的总称,临床包括的种类比较多,比如各种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炎、脂肪性肝炎、胆囊炎、胆结石以及一些肿瘤性的疾病等。
造成肝胆疾病的发生原因有很多,首先跟遗传有一定的关联,其次跟饮食不合理、生活作息习惯和心态有关系,如果长时间吃高热量和油腻的食物,经常生气或者情绪不好,都会造成肝胆发生异常。
除此之外可能是某些疾病造成的,比如病毒性感染,或者是由于细菌感染,引起肝结核等疾病,最终造成肝胆异常。
肝胆疾病非常多,临床症状也是复杂多样的,比较常见的主要是消化道方面的症状,如慢性肝炎或者胆囊炎、胆结石等,病人可以出现食欲下降、恶心、呕吐、尿黄、肝区疼痛不适等。
但是临床中还有一些疾病,比如急性胆囊炎、胆囊结石发作时,可以伴有发热、畏寒、黄疸等症状。
如果出现此类症状,要及时诊断,明确肝胆疾病种类,然后实施下一步的治疗。
二、关于肝胆做了B超和CT检查,为什么还要做磁共振的解答疾病的确诊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特别是对于疾病病种多、病情复杂的肝胆疾病而言,每一步诊断措施的制定都是有依据的。
做完B超和CT后再做磁共振,并不是变相收费,而是为了更加清楚、详细地了解患者的健康状况、疾病类型和患病程度。
临床确诊并不简单,需要综合多项检查结果,才能得到绝佳的治疗方案。
还有一些患者及家属存在这样的误区,磁共振的价格高于B超和CT,那么它的检查精确性应该更高,既然最后的落脚点在磁共振检查上,不如省去B超和CT,直接进行磁共振检查。
实际上,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从检查速度来看,B超>CT>磁共振,如果是急性病患者,直接做磁共振会耽误诊疗时间,影响疾病救治。
对于某些肝胆疾病来讲,无需做磁共振,只进行B超和CT检查即可,只有当B超和CT检查无法确定疾病时,才会要求做磁共振。
腹部CT检查要求1 肝胆脾CT检查1.1 常规平扫要求如下:——扫描前准备:除急诊外,患者扫描前至少禁食4h。
可以进食的患者扫描前25min~45min口服清水充盈胃肠道。
嘱患者去除检查部位金属异物。
训练患者呼吸及屏气。
——扫描体位:常规仰卧位,头先进,两臂上举抱头,腹部正中矢状面垂直于检查床平面并与检查床长轴的中线重合,侧面定位线对准人体正中冠状面。
特殊情况下采用其他体位,如侧卧位及俯卧位。
——扫描范围:在定位片上确定扫描范围,从右膈面至肝脏下缘,脾大者应扫描至脾下缘。
——扫描基线:正位定位片,以剑突或髂嵴为定位片扫描定位点。
扫描基线为右膈面或肝下缘。
——扫描呼吸相:深吸气后屏气曝光。
——扫描方式:螺旋扫描。
——扫描条件:采用自动mA技术;矩阵512×512;显示野:根据患者体型大小设定,应包全腹部皮肤,30cm~40cm;——重建层厚:≤5mm;——重建算法:标准算法或软组织算法。
——窗技术:腹窗(W150HU~250HU,C40HU~50HU)和软组织窗(W200HU~350HU,C30HU~50HU)。
1.2 增强扫描要求如下:——除急诊外,检查前至少禁食4h,不需禁水,签署知情同意书。
——增强扫描在平扫后进行。
对比剂注射方法采用静脉内团注法。
——对比剂注射总量:按每千克体重300mg~450mg碘计算,补充盐水量:15mL~20mL;——对比剂注射流率:2.5mL/s~3.5mL/s;——注射对比剂后开始扫描时间:动脉期25s~30s(64层以上CT为30s~35s),门脉期55s~60s(64层以上CT为65s~70s),平衡期(延迟期)120s扫描。
如有特殊情况,酌情处理。
——注意事项:扫描前先问清其一周内是否做过钡餐检查,如做过应清腹后或排空后再行检查。
患者上检查床前,应训练其深吸气后屏气。
去除被检者检查部位的金属异物。
——检查结束后,观察30min,病人无不适方可离开,若病情允许,嘱病人多饮水,以利于对比剂排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