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非公路
- 格式:doc
- 大小:271.50 KB
- 文档页数:7
援外项目流程援外项目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向另一个国家或地区提供援助的项目。
这种援助可以是经济援助、技术援助、人道主义援助等。
援外项目的流程包括项目立项、实施、监督和评估等多个环节。
下面将详细介绍援外项目的流程。
1. 项目立项援外项目的第一步是项目立项。
在项目立项阶段,通常由援助国政府或相关机构与受援国政府或相关机构进行沟通,确定项目的具体内容、范围、预算和时间表等。
双方需要签订援助协议,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义务。
在立项阶段,还需要进行可行性研究,评估项目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2. 项目筹备项目立项后,需要进行项目筹备工作。
这包括项目团队的组建、项目计划的制定、项目预算的编制等。
在项目筹备阶段,需要与受援国政府或相关机构进行沟通,确定项目的实施细节,包括项目的具体内容、实施方式、时间安排等。
3. 项目实施项目实施是援外项目的核心环节。
在项目实施阶段,需要按照项目计划和时间表,组织实施各项工作。
这包括资金的拨付、物资的采购、技术的转移、人员的培训等。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需要与受援国政府或相关机构进行密切合作,确保项目顺利进行。
4. 监督和评估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需要进行项目的监督和评估工作。
这包括对项目进展情况的监督、对项目效果的评估等。
监督和评估工作需要由援助国政府或相关机构与受援国政府或相关机构共同进行,确保项目的实施效果达到预期目标。
5. 项目总结项目实施结束后,需要进行项目总结工作。
这包括对项目的成果和效果进行总结、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进行总结等。
项目总结工作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今后援外项目的实施效果,为今后的援外项目提供经验借鉴。
6. 项目延续在项目总结工作完成后,援助国政府或相关机构与受援国政府或相关机构可以根据援助项目的实际情况,决定是否延续援助项目。
如果双方认为项目仍然有必要继续实施,可以进行项目延续工作,继续向受援国提供援助。
以上就是援外项目的流程。
援外项目的实施需要援助国政府或相关机构与受援国政府或相关机构之间的密切合作,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和实施效果的达到预期目标。
中国对非援助的历史演进及其特点当前国内外学术界探讨不同政府对非洲的国家政策的文章已有许多。
具体到各国对非洲的援助政策及其成效的文章也有不少。
国内学人对于中国的对非援助进行阐述之时,大多将其放置于中非交往这一大框架之内,继之从对非战略的高度考察国家的对非援助政策,因而文章之中总少不了对中国的非洲援助政策进行一个历时性的梳理,划分阶段,并对各个阶段的成效进行总结,最后加之以一些建设性意见。
就目前来说,国家间的合作和关联已相当深化,以致于无可分离。
各自国家,无论是从国家利益、外交战略,乃至学术研究本身的需求上,都要求一种双边和多边的交往和对话机制,并发挥作用。
这一点可以从学术研究上,不同国家对非援助之政策比较,经验借鉴中看出来。
本篇论文就是对其他国家借鉴中国的援非经验进行考察的。
一、中国援非概述:背景、方式、原则和成效对非援助是当代中国发展同非洲国家间关系中具有特殊地位的一环。
中国对非洲国家的援助始于1956年,至今已经历五十多年的岁月。
纵观这五十多年来中国对非援助的历史,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分界线为1978年的改革开放。
在20世纪50~70年代这一时期里,中国对非洲国家的援助更多的是一种对非整体战略的一个辅助性质的选择,基本上是基于政治上和外交上的需要。
其特点可以概况如下:⑴经济利益服从政治、外交需要,经济关系局限于双边和官方;⑵合作领域狭窄,以中国单方面援助为主,双边贸易为辅。
这样一种性质和特点的对外援助是有一种历史的深刻性在里面的,具体而言,就是:这一时间段内的中国,面对的是一种险恶的国际环境,先是受到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封锁与包围;而后在1969年中苏交恶,双方发生严重的冲突和对抗。
总体而言,这一时期中国对非援助是作为无产阶级国际主义义务的重要内容而被执行的,目的是为了共同的反帝、反殖。
20世纪80年代以前,中国对非援助的主要方式是利用无偿赠与或无息贷款的方式提供成套的项目援助。
这一时期,新中国刚成立,百废待举,自身的经济发展也非常困难,但仍给予非洲国家大量的无私援助,在1956~1977年间向非洲国家提供了超过亿美元的经援,占中国对外援助总额的58%。
中国援非项目总结汇报中国援非项目总结汇报近年来,中国积极参与援助非洲项目,为非洲国家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通过技术、资金、人员等多方面的支持,中国援非项目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为非洲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援非项目的背景和目的中国援非项目始于上世纪50年代,旨在帮助非洲国家实现经济独立和自主发展。
援助的重点领域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医疗卫生、教育、人力资源培训等。
中国的援助项目主要以无偿援助、优惠贷款和技术合作的方式开展,力争实现互利共赢的目标。
二、援非项目的成果和影响中国援非项目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和影响。
首先,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中国援助非洲国家修建了大量公路、铁路、港口、机场等基础设施,提升了非洲国家的交通运输能力和运输效率,促进了地区的经济发展。
其次,在农业领域,中国援助了非洲国家的农业现代化,通过引进新的农业技术和设备,提高了非洲国家的农产品生产能力,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再次,在医疗卫生方面,中国援助非洲国家建设了多个医疗机构,提供了医疗设备和医疗人员培训,帮助非洲国家改善了医疗条件,提高了医疗水平。
此外,中国还鼓励非洲国家的青年学生到中国留学,通过培养人才来促进非洲的可持续发展。
三、援非项目的挑战和对策在援非项目中,中国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首先,资源和资金的有限性是一个挑战。
尽管中国一直致力于援助非洲国家,但资源和资金仍然有限,难以满足所有项目的需求。
其次,文化差异和环境问题也是一个挑战。
非洲国家和中国在文化、环境等方面存在差异,需要在项目中加以考虑和解决。
针对这些挑战,中国可以通过加大对非洲国家的投资力度,引进更多的资源和资金;加强国际合作,与其他援助机构合作,共同推进援助项目。
四、援非项目的可持续发展中国援非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长期的目标。
首先,中国可以加强对非洲国家的教育援助,提高非洲国家的人力资源素质和科技水平,从根本上促进非洲国家的发展。
其次,中国可以通过技术转让和培训,帮助非洲国家建立自己的产业体系,实现自主发展。
征服沙漠的也门萨荷公路作者:李强奋李南来源:《华声文萃》2022年第03期1959年援建也门的萨那—荷台达公路,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非社会主义国家援建的第一个大型工程项目。
1956年9月24日,中国和也门建立公使级外交关系。
1958年元旦,也门王储、政府副首相巴德尔来华访问。
也方提出希望我国援建一条铁路,我方认为这个要求脱离实际,建议探讨修建公路的可能,也方表示同意。
很快,我国派出专家赴当地考察。
由我国援建的萨那—荷台达公路要经过50公里沙漠,100多公里山区,整个工程艰巨复杂,施工的自然条件十分艰苦。
也门曾向西方国家请求过援助,但被拒绝。
西方的专家认为,没有七八年的时间无法完工,并且预言中国人修这条路需要10年以上。
然而我国负责援建的交通部专家组领导贾炽民实地踏勘后认为,这条公路3年就可以完工。
1958年4月26日,中国驻埃及大使兼也门公使陈家康在萨那代表中国政府,在中国援助也门建设公路的协议上签了字。
1958年11月,我国首批专家抵达也门。
经过全线的测量设计,新选的路线比原来的萨荷间土路缩短了100多公里。
修好路,工期和質量二者不可偏废。
萨荷公路设计的是一条六米宽的沥青路。
在讨论它的施工质量时,专家们提出,我们一定要达到“世界水平的国际标准”。
但国际标准是什么?当时谁也提不出具体的数据。
最后,还是红军出身的老干部、专家组组长王进前说:“我不是技术人员,当然拿不出具体数据。
我认为如果能达到‘多快好省’就可以说是先进标准。
拿它当作‘世界水平的国际标准’,大家看行不行?”从此,国内“多快好省”的口号也成了衡量援也公路的标准。
为了做到“多快好省”,专家们发挥了自己的创造性,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
科学加苦干,中国的“愚公”硬是征服了红海之滨的沙漠。
1962年1月29日,萨荷公路举行了盛大的通车典礼。
(摘自《百年潮》)。
中国援助其他国家的事例中国援助其他国家的事例一、经济援助1. 与非洲合作共赢:中国长期以来致力于支持非洲国家的发展。
2009年,在达沃斯论坛上,中国政府表示将向非洲提供150亿美元的贷款,用于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等领域。
这项援助不仅有助于推动非洲国家的经济发展,也为中非友好关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 助力巴基斯坦重建:2010年,巴基斯坦遭受严重洪灾,中国迅速提供了价值2亿美元的援助,包括食品、帐篷、药品等急需物资,还派遣了医疗队和工程队帮助重建。
中国在巴基斯坦的援助举措,得到了当地人民的高度赞赏与感激。
二、医疗援助1. 抗击埃博拉疫情:2014年,埃博拉疫情在西非爆发,中国以国际人道主义精神,迅速向受灾国家提供医疗援助。
中国派遣了医疗队赴西非进行防控工作,同时提供了大量的医疗物资和技术支持,为受感染者提供了急救和治疗。
2. 新冠疫情支援:2020年初,新冠疫情全球蔓延,中国为了国际社会的抗疫合作,向多个国家提供医疗援助。
中国派遣了医疗专家团队和援助物资,与受灾国家共同开展疫情防控工作,为全球抗击疫情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三、人文交流1. 文化交流与合作:中国通过文化交流,加深了与其他国家的友谊和合作。
例如,中国多次向非洲国家提供文化援助,包括派遣文艺团队、举办文化展览和艺术交流活动等。
这种人文援助不仅丰富了受援国家的文化生活,也增进了两国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
2. 教育援助:中国通过向其他国家提供教育援助,帮助提升了其教育水平和人力资源培养能力。
例如,中国为非洲国家提供奖学金,资助他们的学生在中国留学。
这不仅有助于受援国家的人才培养,也为两国间的人文交流和合作打下基础。
结语中国援助其他国家的事例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善良和人道主义精神。
无论是经济援助、医疗援助,还是人文交流,中国始终秉持着合作共赢的宗旨,为其他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福祉做出了积极贡献。
同时,这些援助行动也有助于推进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友好交往与合作,共同构建一个和谐稳定的国际社会。
中国电建集团承建的苏丹麦洛维大坝入选“中国八大援非
工程”
北极星水力发电网讯:日前,中国日报网评选出中国政府援非八大重点工程。
其中,由集团公司承建的苏丹麦洛维大坝作为中国电建海外建设的典范成功入选。
中国政府援非八大重点工程涉及水电、铁路、港口、公路等领域。
除了中国电建承建的苏丹尼罗河麦洛维大坝以外,另外七项工程分别为坦桑尼亚赞比亚铁路、埃塞俄比亚非洲联盟会议中心、莫桑比克津佩托体育场、塞内加尔达喀尔国家大剧院、埃塞俄比亚亚的斯亚贝巴-阿达玛高速公路、莫桑比克马普托机场新航站楼、马里医院等。
苏丹麦洛维大坝位于尼罗河上,兼有发电、灌溉和环保功能,是当时中国国际工程承包史上中国企业承包的最大单项国际工程,坝高65 米,全长9.7 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大坝,电站总装机容量125 万千瓦,相当于苏丹现有总发电量的两倍以上。
大坝上游人工水库库容达124 亿立方米,可为尼罗河两岸方圆400 平方公里内的灌溉渠道供水,并利用强大电力在上游建成一系列提灌站,从而在尼罗河两岸形成万顷绿洲和良田,对苏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其出色的工程质量也荣获了中国境外工程鲁班奖。
中国电建作为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的主力央企和参加非洲建设的主力企业,自2000 年至今,中国水电在非洲的完建及在建项目总计达到近430 个,覆盖非洲近40 个国家,相当于四分之三个非洲大陆,项目分布在电力、水利、房建、市政及交通工程等多个与民生发展息息相关的基础设施领域,为所在国经济自主发展增添活力,帮助非洲国家提高了自我发展能力,增强了造血功能。
新中国第一个对外援建项目作者:李强奋李南来源:《百年潮》2019年第05期1959年援建也门的萨那—荷台达公路,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非社会主义国家援建的第一个大型工程项目。
这条230公里长的山区沥青公路完全由我国独立承建。
从勘测、设计、施工到通车,用了不到三年时间。
它的建设速度和工程质量为新中国赢得了很好的声誉,扩大了我国在阿拉伯世界的影响,同时也为我国以后的对外援助积累了经验。
1961年2月,我接替张越同志任驻也门王国公使馆参赞、临时代办。
我在也门六年多的时间里,最初两年的工作大多与这个工程有关。
尽管事情已经过去了几十年,我在以后的外交工作中也参与过其他援外项目,但援建也门萨荷公路中的所见所闻,在我的记忆中却始终是最鲜明的。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国内到处都急需人才、物资和资金开展建设的情况下,我国出于国际主义精神,仍决定量力而行,对正在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亚非国家进行援助。
1955年4月,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指出:“我们亚非国家需要在经济和文化上合作,以便有助于消除我们在殖民主义的长期掠夺和压迫下所造成的经济上和文化上的落后状态。
”周总理还明确提出了亚非国家经济合作中平等互利、不附特权的基本原则。
就在万隆会议上,也门王国政府的官员第一次与新中国的代表有了接触。
周总理给他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我到也门以后,当时出席过万隆会议的也门官员还对我说,在万隆会议上我们都犯过错误,互相攻击,只有周恩来没犯错误,团结了我们大家。
也门位于阿拉伯半岛西南端,濒红海、亚丁湾和阿拉伯海,扼红海出口,与沙特、阿曼相邻。
1934年,在英国的压力下,也门被分割为南北两方。
北方为独立的王国,1962年9月发生政变,废黜了国王,建立了阿拉伯也门共和国。
南方则由英国进行殖民统治,于1967年11月30日独立,成立南也门人民共和国,1970年更名为也门民主人民共和国。
1990年5月阿拉伯也门共和国(北也门)和也门民主人民共和国(南也门)合并,成为现在的也门共和国。
中国对非援助面临的新形势及对策建议我国对非援助自1956年11月开始,历经3年困难时期、文化大革命和改革开放时期,从未中断。
随着非洲在全球政治和经济格局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对非援助成为我国对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不容忽视。
然而,随着世界的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我国对非援助工作也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从全局和战略高度,从实际出发,分析新形势下我国对非援助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挑战。
近年来,非洲的局势明显改善,一些长期受战乱、冲突困扰的国家相继实现和平,整个非洲总体和平稳定局面不断巩固。
政治上,多党民主制基本确立,不少非洲国家的政权更迭陆续采取多党选举的方式。
经济上,一方面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保障,另一方面随着地质勘探的进展,非洲不断发现新的资源或储量,为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整个非洲处于从追求政治独立向追求政治经济双独立过渡的进程中,因而在接受中国的援助时产生了一些新的变化。
然而,非洲国家对援助的诉求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一些非洲国家提出了超出常规的援助要求,包括增加援助资金规模、扩大援助资金使用途径和领域、增强项目实施的主动性。
这些要求都对我国对非援助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在面对非洲国家提出的新要求时,我国对非援助工作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
首先,我们需要在增加援助资金规模方面,根据非洲国家的实际情况和需求,适当增加援助资金,但也要注意控制援助规模,避免过度依赖和浪费。
其次,在扩大援助资金使用途径和领域方面,我们可以考虑将援助资金纳入非洲国家的国家预算,成为政府日常开支的组成部分,同时也可以积极开展跨国、跨区域的合作项目,以满足非洲国家的需求。
最后,在增强项目实施的主动性方面,我们应该尊重非洲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文化传统,充分考虑当地实际情况,与非洲国家进行深入沟通和协商,共同制定项目实施方案,实现互利共赢的目标。
随着新兴国家实力的增长,越来越多的新兴发展中大国成为国际发展援助的潜在力量。
中国对外经济援助的例子
1. 尼泊尔能源扩展项目:中国向尼泊尔提供了价值12亿美元
的经济援助,以支持该国的能源扩展计划。
该项目将帮助尼泊尔提高整体电力生产和供应能力,改善民众的生活,并促进经济增长。
2. 索马里医疗援助项目:中国在索马里提供了包括医疗设备、药品和人员培训在内的总价值达到1000万元的援助。
这些援
助将帮助索马里改善医疗服务水平,提高公共卫生水平,缓解医疗资源短缺的问题。
3. 坦桑尼亚交通基础设施项目:中国为坦桑尼亚提供了总计
10亿美元的援助,用于升级改造其基础设施,包括修建道路、桥梁和港口等,以支持该国的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
4. 塞内加尔农业援助项目:中国在塞内加尔为开展农业援助项目提供了价值1亿美元的援助。
该项目涵盖了多个领域,包括粮食种植、畜牧业和农产品加工等,旨在帮助塞内加尔提高农业水平、缓解饥饿和促进乡村经济发展。
5. 越南水利工程项目:中国为越南提供了总价值25亿美元的
经济援助,用于修建大型水利工程,改善该国的水资源管理和利用能力,从而改善越南的农业生产和民众的生活条件。
6. 斯里兰卡民生援助项目:中国在斯里兰卡为改善该国的民生状况提供了价值5亿美元的援助,覆盖了多个领域,包括基础
设施建设、教育、医疗和扶贫等,以帮助该国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提高民众的生活水平。
中铁七局:坦桑尼亚60公里道路路基土石方工程全面完工
胡翠梅;柏仁荣
【期刊名称】《中国工程建设通讯》
【年(卷),期】2010(000)015
【摘要】【本刊讯】日前,由中铁七局集团海外公司承建的坦桑尼亚60公里道路项目工程完成了土、石挖方146.5万立方米,填筑土方66万立方米,路基土石
方挖、填方工程已全面宣告结束,施工质量受到了监理和业主的好评。
坦桑尼亚
60公里道路项目位于该国的西北边陲科苟玛地区,与布隆迪接壤,工程施工的大
部分地段处在群山峻岭之中,全线最大高差达近1000米,这里不仅自然条件艰苦、物资贫乏,而且也是疟疾高发区,是整个坦桑尼亚施工条件最为恶劣的地区之一。
【总页数】1页(P18-18)
【作者】胡翠梅;柏仁荣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426.9
【相关文献】
1.中铁七局集团中标坦桑尼亚罗浮桥项目 [J],
2.中铁七局:承建的坦桑尼亚60公里道路项目顺利开通 [J], 无
3.中铁七局:中标坦桑尼亚42公里道路项目 [J], 无
4.中铁七局承建的坦桑尼亚罗浮桥正式通车 [J], 无
5.积极推行法律信息化管理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中铁七局集团第三工程有限公司法律事务共享平台全面推广应用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援非公路,中国比日本花钱多,为啥日本更受好评
2016年08月28日
作者:徐静波,日本新闻网亚洲通讯社社长。
在肯尼亚,我遇到了两群朋友,一群是中国人,另一群是日本人。
日本人在肯尼亚,包括大使馆官员在内,总人数为700人。
中国人在肯尼亚,包括摆小摊跑单帮的在内,总人数是5万人。
如果要说中日两国在肯尼亚市场的竞争,就是700人与5万人的竞争。
我们分不清肯尼亚人与坦桑尼亚人有什么区别。
但是,肯尼亚人却分得清日本人与中国人。
我问他们的理由,肯尼亚人告诉我:每天穿西裤和短袖衬衫上班的是日本人,穿体恤衫上班的是中国人。
休息天打高尔夫球的是日本人,聚在一起喝酒的是中国人。
那么,在肯尼亚的日本人如何看中国人?一位日本商社驻肯尼亚的负责人告诉我:“连英语都一句不懂的人,都敢于拎个破旧的旅行箱到肯尼亚来做生意,全世界也只有中国人敢做。
”
这5万名中国人,几乎都是最近10几年内到肯尼亚来淘金的探险者。
一部分是中国国企和大型民企的员工,一部分是做中国生活日用品进口和销售的个体户。
有数据说,在非洲的中国人已经超过了100万,而且人人都在做生意。
而日本人在非洲的总数,估计没有超过5000人,除了日本企业驻在员之外,就是少数是海外协力队队员,帮助非洲农村搞教育、发展农业、建医院。
肯尼亚首都内罗毕汇聚了联合国的两个总部,一是联合国人居署总部(UNHABITAT),另一个是联合国环境署总部(UNEP)。
另
外,国际民航组织(ICAO)非洲东部、南部办事处也设在内罗毕。
因此,内罗毕是世界各国都愿意投资的一个城市,中国与日本也都是一样。
2008年开始,中国政府援建从内罗毕连接北方工业重镇锡卡的高速公路,这一高速公路由中国武夷、中国水电、胜利油田三家公司分段承建,项目总耗资达310亿肯尼亚先令(约合3.6亿美元)。
该高速公路全长近50公里,工程将原来的双向四车道扩至双向八车道,其中包括肯尼亚乃至东非地区最长的双向四车道公路桥、地下通道、人行天桥等,技术含量达到国际高速公路标准。
中国公司只用了4
年的时间,就建成了这一条高速公路,被称为“中国奇迹”。
同一年,日本政府也出资25亿日元(约1.5亿人民币),援建横贯内罗毕市中心的一条道路,这条道路,在当地的语言当中是叫做“KILELESHW”。
这条全长15公里的道路,原来规划是4个车道,但是,日本人最后把它做成了2个车道,而且用了6年的时间。
在中国媒体新闻报道中,当提到这两条道路的时候,往往更多的倾向于报道中国施工队如何超越日本,更快更好地完成道路的建设,然而,当我们对这两条道路进行现场考察后,却看到了另外一面。
日本人为什么要临时把四车道改成双车道呢?原来,日本政府做了研究调查,发现当地居民特爱跑步,于是坚持让肯尼亚政府把四车道改成双车道,就为了做出左右两侧宽大的人行道提供市民行走和跑步的方便。
同时,做了两条宽敞的开敞式的明沟,为的是在雨季,能够及时的排洪。
而明沟的一侧,做成了70度的斜坡,为的是小动物能够爬出沟渠,不至于被水冲入沟渠死亡。
这条道路因为是在市中心,而且还建了一块纪念碑,所以这使得许多的肯尼亚人民,尤其是内罗毕的市民们能够看到这块碑,也因此了解日本对于他们的帮助。
抵达内罗毕的第二天,我去采访了肯尼亚国家总商会会长拉奥先生。
我问他一个问题:您对于日本在肯尼亚的投资和日本人在肯尼亚的一些援助,和中国人在肯尼亚投资有什么不同的看法。
拉奥会长说的很直白。
他说,同样修一条路,日本它是让肯尼亚本地的建筑公司去修路,原材料基本上也在肯尼亚当地采购。
但是中国建路,原材料都是从中国进口,甚至大批的建筑工人也都是从中国带来的,让肯尼亚人觉得,中国名义上是援助肯尼亚,但是它实际上不仅把自己过剩的东西倾销给我们,而且还把钱赚了回去。
所以相对来说,日本的这种投资模式或者援助模式对肯尼亚的经济影响更大,产生的社会效果更好。
“那么,是不是你也觉得中国应该向日本学习?”我问道。
拉奥会长说:“是的,中国如果也可以像日本那样,多雇佣肯尼亚人,使用
肯尼亚的原材料,把钱留在肯尼亚,那会改变肯尼亚人对于中国的评价。
”
不仅是肯尼亚,整个非洲正在成为中日两国争夺市场的一个战场。
本月25日,安倍首相将对肯尼亚进行国事访问,并在内罗毕主持日本政府出资主导的第六届非洲开发会议。
以往这样的会议,都在日本举行。
日本政府这次是第一次把会场搬到了非洲,有200多家日本企业的老总们将跟随安倍访问肯尼亚,并与非洲各国进行投资接洽。
在第五届非洲开发会议上,日本政府答应援助非洲300多亿美元。
这一次会援助多少?目前还没有透露,但是单凭这一架势,估计援助金额不会少于300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