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时作业:第十五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及理论成果32
- 格式:doc
- 大小:685.50 KB
- 文档页数:7
专题宏观思维图表宏观知识结构宏观识记方法一二三四两大热考命题主线主线一近代中国政治思想发展的历程►知识主线1.19世纪40~90年代:主要学习西方物质文明。
(1)“师夷长技”深受工业革命的影响。
(2)洋务派与顽固派的论战是地主阶级内部的分歧,不触及封建制度。
2.19世纪末20世纪初:进入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新阶段。
(1)由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发展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相继兴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
(2)从学习日本走改良道路转变为学习欧美走革命道路。
3.新文化运动前期:发展到学习西方民主精神与科学思想。
矛头直指维护封建统治的儒家思想,从而使新文化运动在批判封建主义问题上比维新派和革命派更为彻底。
4.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日益传播。
(1)由学习西方转向“以俄为师”,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
(2)运用马克思主义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
5.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由照搬苏联模式到走中国特色的革命和建设道路。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逐渐摆脱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错误指导,走井冈山道路,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取得民主革命的胜利。
(2)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逐渐摆脱“苏联模式”的束缚。
►真题优练1.(2015·安徽高考)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善观水者,必观其澜。
明末清初以来,中国社会发生深刻变化。
一些有识之士,勇立潮头,审时度势,引领时代。
下列代表人物的言论所体现的思想作为时代精神,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题)(2)根据材料,联系明清以来历史发展的趋势,简析有识之士引领时代的原因。
(原题)答案(1)顾炎武:宋明理学脱离社会现实,明末文风空疏;提倡崇实致用的学风。
魏源:西方列强入侵,清廷昧于大势,对西方文明缺乏正确认识;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陈独秀:民族危机严重,北洋军阀专制统治,民主共和徒有虚名;关注国命存亡,提倡思想启蒙。
(2)趋势: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封建制度衰落,列强侵略不断加深,西学东渐。
第十五单元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
大总统由国民公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
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
”孙中山的这段论述突出体现了三民主义中的 ( )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C.民生主义D.民主主义2.“何谓三民主义呢?简单地说,便是民有、民治、民享。
详细地说,便是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
……三民主义是为人民而设的,是为人民求幸福的。
”孙中山的这番讲话强调了 ( ) A.三民主义的核心主张是民权主义B.三民主义的理论来源是天赋人权C.三民主义理论以民为本的思想D.三民主义的前提是实现民族独立3.孙中山认为: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他于20世纪20年代毅然改组国民党,重新解释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中的“新”体现在 ( )①反对帝国主义②“耕者有其田”③平均地权④废除满洲贵族的统治A.①②B.②③C.②④ D.①③4.孙中山在遗嘱中说:“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
”这段话的核心主张是 ( ) A.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B.联俄、联共、扶助农工C.“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D.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5.某同学选择的研究主题是毛泽东关于“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他可以查阅的历史资料是 ( )A.《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B.《星星之火,可以燎原》C.《新民主主义论》D.《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6.某班同学在学校网站上做了一个有关毛泽东的网页,如果在“毛泽东思想研究”栏目下再增加一个相关链接,则链接项“X”里应该是 ( )A.新三民主义B.新民主主义理论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7.毛泽东指出:“凡属于思想性质的问题,凡属于人民内部的争论问题,只能用民主的方法去解决,只能用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去解决,而不能用强制的、压服的方法去解决。
单元知识·纵横整合
一、近代中国西学东渐的历程、特点
1.历程:
2.特点:
(1)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主要是为了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
(2)学习西方与抵抗侵略、启蒙和救亡相连,体现出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
(3)学习西方的历程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的不断深化的复杂历程。
(4)中国人民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实践证明,真正适合中国国情的是社会主义道路。
二、中国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的特征
1.阶层广泛:
在探索救国救民和强国的道路上,地主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的不同派别、无产阶级等,都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斗争和探索。
2.目的明确:
近代中国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题就是为了中国的独立、富强。
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启蒙和救亡相连,体现了强烈的反侵略性质。
3.层次鲜明:
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器物”(技术)到“制度”(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再到“思想文化”(民主和科学)不断深化的过程,对西方的认识经历了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的过程,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4.发展曲折:
各阶级和阶层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但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吸取教训,继承发展的。
三、近现代中国的四大理论成果。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题4分,共48分)1.2014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专题研究“依法治国”,这将是中共历史上又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会议。
事实上,“依法治国”作为党的基本方略确立于()A.中共十三大B.中共十四大C.中共十五大D.中共十六大2.1910年梁启超在《中国国会制度私议》一文中指出:“天下无论何种制度,皆不能有绝对之美,惟当以所施之国适与不适为衡。
离国情以泛论立法政策,总无当也。
”这表明当时梁启超的本质意图是()A.提醒国人要辩证看待政治制度建设B.强调政治制度的建设要从国情出发C.提醒国人认识各种政治制度的不足D.抵制资产阶级革命,坚持社会改良3.“1919年7月苏俄政府对华公开宣言,也愿意援助中国摆脱外国压迫,再次表示废除以往沙俄与中国所签密约,放弃庚子赔款,放弃所有在华权益……苏俄的这--做法对中国激进知识分子产生了很大影响,中国的亲俄之风甚嚣尘上。
”“亲俄之风”的表现有()A.五四运动的爆发3.国民党“一大”提出三大政策C.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D.国共第二次合作4.1912年8月31日《民立报》报道,孙中山当面建议袁世凯:“此十年内君当为大总统,专练精兵五百万,始能在地球上与各强国言国际之平等。
”当记者黄远庸提问“袁世凯有没有野心”时,孙氏的回答也相当干脆:“那是没有的。
”下列说法最准确的是()A.符合当时中国国内的情势B.孙中山迫切期望国家富强C.体现了革命派的反帝主张D.袁世凯骗取了孙中山信任5.在毛泽东的著作中有这样--段话:“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必须分为两步,其第一步是民主主义的革命,其第二步是社会主义的革命,这是性质不同的两个革命过程”。
这句话出自于()A.《新民主主义论》B.《论人民民主专政》C.《论十大关系》D.《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6.不同历史时期党员构成的变化反映了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不断发展。
对下图“中国共产党党员构成”变化的原因理解准确的是()A.国民大革命运动蓬勃展开B.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C.“工农武装割据”的实行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7.林则徐在鸦片战争后给朋友的一封信中说……徐尝谓剿匪八字要言,器良技熟,胆壮心齐是已。
第十七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和成果第35讲维新思想、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3年广东名校联考)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
“世俗理性的觉醒”是指()A.明末清初提出的“工商皆本”B.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C.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主张D.义和团运动的“扶清灭洋”主张2.下图是一幅漫画作品《如此“修墙”》,一位清朝官员用一张纸条(上面写着“西方先进技术”)粘在墙上。
下列表述与该漫画的讽喻意义一致的是()A.“以忠信为甲胄,以礼义为干橹”B.“遗其体而求其用”C.“然欲自强,必先理财”D.“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以制器为先”3.(2013年广东中山高三期末)甲午战争之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成为流行用语,在新式学堂及学会均以其作为办学及创会的口号,然而新式学堂及学会的教学内容与发展目标,却偏重于西学或新学。
形成此一现象的原因,最可能是因为新式学堂及学会的创办人() A.多半是接受西方新式教育的留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较为陌生B.多对中国传统文化抱持否定的态度,认为它会阻碍西学的发展C.多为外国人士或在华传教士,自然会偏重于西学或新学的引介D.多以“中学为体”作为对付保守势力攻击学堂及学会的挡箭牌4.(2013年广东深圳南山高三期末)近代驻英公使郭嵩焘《使西纪程》写道:“三代有道之圣人,非西洋所能及也。
即我朝圣祖之仁圣,求之西洋1878年中,无有能庶几者。
圣人以一身为天下任劳,而西洋以公之臣庶。
一生之圣德不能常也,文、武、成、康,四圣相承,不及百年,而臣庶之推衍无穷,愈久而人文愈盛。
”材料不能反映的是() A.靠圣人治国不能代代常有B.西方靠“民众自治”可以长久C.中国“三代之政”不如西方民主政治D.否定清朝的政治制度5.(2014年广东湛江测试)“维新派与保守派比的不是谁更‘新’,而是谁更‘旧’。
单元闯关检测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某某“江南十校”3月模拟)《齐如山回忆录》中记载:“这种学生也站不住”“或将被革,倘到同文馆,或者还可以混一个时期”,“这些学生入了同文馆以后,亲戚朋友对于本人,因为他是小孩,还没有什么鄙视,对于学生们的家庭,可就大瞧不起了,说他堕落,有许多人便同他们,断绝亲戚,断绝来往”。
材料从本质上反映了( )A.同文馆招生中的艰难困境B.同文馆学生素质参差不齐C.民众相对落后的思想意识D.近代以来中国教育的窘境答案 C 同文馆是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近代学堂。
从材料信息看,当时社会上很多人看不起进入同文馆学习的学生们的家庭,这本质上反映了民众相对落后的思想意识,故选C项。
材料无法体现同文馆招生中的艰难困境,也不能说明同文馆学生的素质如何,故排除A、B两项;材料仅涉及同文馆,并不能反映近代以来中国的教育情况,D项排除。
2.(2019某某某某质检)在冯天瑜先生看来,“中体西用”论者为了消解既承认西方政教的优长、又固守孔孟精义之间的矛盾,便抛出了“西学中源”的法宝。
由此可见,“中体西用”的思想( )A.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B.指导了中国社会的政治变革C.适应了民族文化心理的要求D.成为中国近代化的开端答案 C 依据材料“‘中体西用’论者为了消解既承认西方政教的优长、又固守孔孟精义之间的矛盾,便抛出了‘西学中源’的法宝”,结合所学可知,“中体西用”的思想为了适应民族文化心理的要求,提出“西学中源”,故C项正确。
A项是新文化运动的影响,错误;“中体西用”不主X政治变革,B项错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是洋务运动,D项错误。
3.(2019某某某某摸底)“中体西用”的文化观在19世纪后期的中国风头甚健,洋务派以“体用”“本末”的关系来努力论证中西文化可以相容,能够互补,极力证明中国固有文化可以通过采纳西学而增益新知、焕发生机。
洋务派极力宣扬“中体西用”文化观的根本目的是( )A.调和中西文化冲突B.维护清朝封建统治C.推动中国的近代化D.遏制革命形势发展答案 B 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为挽救危局,洋务派开展了学习西方器物以维护清政府统治的洋务运动,B项正确。
题组层级快练(三十一)一、单项选择题1.(2015·浙江省诸暨中学模拟题)1839年林则徐说:“该夷无他技,且其浑身裹缠,腰腿僵硬,一仆不能复起,不独一兵可刃数敌。
”1841年林则徐又说:“彼之大炮,远及十里内外,若我炮不能及彼,彼炮先已及我,是器不良也。
”促使林则徐对“夷”态度变化的原因是( )①鸦片战争的经历②《南京条约》的签订③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④清王朝的觉醒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答案 B解析《南京条约》签订于1842年;清王朝的觉醒是在甲午战争后,故可排除②④。
故选B项。
2.(2015·湖南省岳阳市模拟题)魏源主张以后“沿海商民,有自愿仿设厂局,以造船械,或自用,或出售者,听之”。
这一主张( )A.是“师夷长技”思想的体现B.使洋务派因此而创办了一批民用工业C.促使一些地主、官僚和商人投资近代工业D.促使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答案 A解析魏源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并提出了一套具体方案,其中包括官办军事工业、改进军队武器装备、兴办民用工业、允许商民自由兴办工业等内容。
由所学知识可知,洋务派为辅助军事工业而创办了一批民用工业,B项错误;由于外商的刺激和利润的吸引,一些地主、官僚和商人投资近代工业,C项错误;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D 项错误。
故选A项。
3.(2015·湖南师大附中期中考试)张之洞说:“不可改变的是基本的人际关系,而不是法律和制度;是圣人之道,而不是机器和工具;是人的思想和意图,而不是那些奇技淫巧。
”对张之洞的这一说法分析错误的是( )A.主张复兴儒学为国家的道德基础B.主张采用西方的器械以备实用C.体现张之洞“中体西用”的观点D.说明张之洞积极倡导变法改革答案 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和“是圣人之道……是人的思想和意图”可知,张之洞是洋务派的代表人物,主张学习西方的器物(技术),反对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故D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题组层级快练(三十二)一、单项选择题1.(2015·江苏省启东中学模拟题)1894年孙中山创建兴中会时指出:“夫以四百兆苍生之众,效万里土地之饶,固可发奋为雄,无敌于天下。
乃以庸奴误国,涂(荼)毒苍生,一蹶不兴,如斯之极。
方今强邻环列,蚕食鲸吞……。
有心人不禁大声疾呼,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
”对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开发中华资源,抵御列强侵略B.推翻满清贵族统治C.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D.以救国救民为己任答案 C解析从“夫以四百兆苍生之众,效万里土地之饶,固可发奋为雄,无敌于天下”可以得出开发中华资源,抵御列强侵略,故A项排除;从“乃以庸奴误国,涂(荼)毒苍生,一蹶不兴,如斯之极。
方今强邻环列,蚕食鲸吞”可以得出推翻满清贵族统治,故B项排除;从“有心人不禁大声疾呼,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可以得出以救国救民为己任,故D 项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故C项理解不正确,故答案为C项。
2.(2015·山东省烟台市模拟题)列宁在评价孙中山的纲领时说:“它直接提出群众生活状况及群众斗争问题,热烈地同情被剥削的劳动者,相信他们是正义的和有力量的。
”针对的是孙中山主张的( )A.驱除鞑虏B.恢复中华C.创立民国D.平均地权答案 D解析“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解决的是民族独立的问题,“创立民国”解决的政治民主共和的问题,“平均地权”解决的是人民的生活和社会进步的问题,材料体现了孙中山对劳动者的关注和关心,故D项正确,A、B、C三项错误。
3.(2015·湖北省武汉三中模拟题)1912年2月15日孙中山亲自率领“国务卿士,文武将吏”拜谒明孝陵(下图)。
在祭文中,孙中山强调了辛亥首义、清室退位光复中华大业的成就。
并且说:“呜呼休哉!非我太祖在天之灵,何以及此?”这说明( )A.朱元璋的反元事迹激励了革命派B.革命派有狭隘的民族主义观念C.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D.三民主义的目标已经实现答案 B解析孙中山在清室退位后,率领文武百官到明孝陵举行隆重祭典,把自己摆在明太祖的事业继承者的地位上,向“我高皇帝在天之灵”报告“光复汉室”的喜讯。
反映了资产阶级革命派“反清复明”的“排满”主张具有狭隘的民族主义观念。
故选B项。
4.(2015·云南省玉溪一中期中试题)孙中山先生在《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中指出:“中国数千年来,都是君主专制政体,这种政体,不是靠民族革命可以成功。
试想明太祖驱除蒙古,恢复中国,民族革命已经做成,他的政治,却不过依然同汉、唐、宋相近。
故此三百年后,复被外人侵入,这有政体不好的缘故,不做政治革命是断断不行的……”由此可见( )A.民权主义是民主革命的核心B.民族主义可以促进政治革命C.民生主义是民主革命的目标D.民族民权民生三者缺一不可答案 A解析本题考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从“这种政体,不是靠民族革命可以成功。
试想明太祖驱除蒙古,恢复中国,民族革命已经做成,他的政治,却不过依然同汉、唐、宋相近”可知孙中山认为仅进行民族革命是不能解决政体问题的,应进行政治革命,即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故选A项。
5.(2015·四川省南充市适应性考试)孙中山也提出过要实现社会主义,他在1912年的演讲中宣称“今吾国之革命,乃为国利民福革命。
拥护国利民福者,实社会主义”。
据此判断,孙中山所谓的“社会主义”实际上指的是实现( )A.推翻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B.民主平等C.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D.平均地权答案 D解析解题关键是理解“国利民福”可知孙中山关注的民生是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
故选D项。
6.(2015·河南省郑州市模拟题)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孙中山将民权主义的内容条理化、法典化,用法律的形式规定下来。
下面最能体现这一点的是( )A.《兴中会章程》:“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建立合众政府”B.《临时约法》:“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C.《时局宣言》:“取消一切不平等之条约及特权”D.《孙中山遗嘱》:“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答案 B解析《临时约法》中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体现了“主权在民”的思想,是通过宪法的形式把民权主义法律化、条理化,因此B项正确。
A项体现了民族主义和民权主义的内容,但只是初步体现;C项体现了反帝的思想;D项体现了中国革命应发动民众、加强国际联合的思想。
A、C、D三项都没有深刻体现民权主义的内涵,故排除。
7.(2015·浙江省宁波市模拟题)20世纪20年代中期,有这样一种进步思想,它倾注了创立者毕生心血,融汇了中西思想文化精粹,团结了各个革命阶级和阶层的人民群众,对中国民主革命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
“它”是指( )A.陈独秀的激进民主思想B.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C.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思想D.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答案 B解析由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20年代中期……融汇了中西思想文化精粹”而又能够“团结了各个革命阶级和阶层的人民群众,对中国民主革命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的进步思想是新三民主义,故B项符合题意。
陈独秀的激进民主思想是在新文化运动前期,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思想是在19世纪末,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在1927年,且三者都不能体现“团结了各个革命阶级和阶层的人民群众”,排除A、C、D三项。
8.(2015·福建省厦门市模拟题)蔡元培认为,“三民主义虽多有新义,为往昔所未见到,但也是以中庸之道为标准”。
据此推断,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最符合蔡元培观点的是( )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B.创立民国,实现共和C.联俄联共,扶助农工D.平均地权,节制资本答案 D解析由所学知识可知,A、B两项属于三民主义的内容,排除;C项没有体现“中庸之道”,排除。
“平均地权,节制资本”的主张既有利于资产阶级,也有利于限制资产阶级对工农的剥削,符合蔡元培“中庸之道”的主张,故选D项。
9.(2015·安徽省安庆市模拟题)1924年孙中山提出:“我们要以后不做各国人的奴隶,要废除一切不平等的条约,便更要发奋有为,实行民族主义。
”据此材料,对“民族主义”的最正确理解是( )A.中国实现民族独立、平等、富强B.中国国内各民族平等、团结、繁荣C.打倒世界上一切民族侵略与压迫D.建立公平、平等的国际社会新秩序答案 A解析本题考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根据“1924年”,可知材料内容属于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再结合“不做各国人的奴隶”“废除一切不平等的条约”,可知A项正确。
10.(2015·山东省淄博市模拟题)孙中山曾说过“共产主义是三民主义的好朋友”。
毛泽东在1940年的《新民主主义论》中说:“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实现而奋斗。
”其目的都是为了( )A.推翻北洋军阀统治B.实行全民族抗战C.完成民主革命任务D.宣传新三民主义答案 C解析孙中山提出新三民主义是为了完成民主革命;中国共产党认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是中国革命的第一步,可见两者都是从民主革命的高度做出上述判断的。
故选C项。
11.(2015·辽宁省丹东市模拟题)孙中山认为,“中国古昔……有所谓‘民为贵,君为轻’,此不可谓无民权思想矣。
然有其思想而无其制度,故以民立国之制,不可不取资于欧美”。
他强调“民国之国家,为全国国民所公有;民国之政治,为国民所共理;民国之权利,为国民所共享”。
对以上材料分析最准确的是 ( )A.中国古代社会有民本思想而无民权思想B.欧美等西方国家是民权思想的发源地C.此时的孙中山主张“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享”D.古今中外的思想有相通可借鉴之处答案 D解析由题干中“此不可谓无民权思想矣”“然有其思想而无其制度,故以民立国之制,不可不取资于欧美”的信息可以看出古今中外的思想有相通可借鉴之处,故D项正确。
12.(2015·广东省揭阳市模拟题)费正清认为:“军阀时代既是乱世也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时代……1916年之后的十年中形形色色的思想实践和试验毫无拘束地涌现出来。
”能用来支撑该观点的是( )①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②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③孙中山提出“节制资本”④毛泽东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理论A.①②B.①②③C.②④D.①③④答案 B解析材料的关键信息是“1916年之后的十年中”。
从时间信息上看,题干时间界定于1916年至1926年,B项正确;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是土地革命时期提出来的,排除④。
二、材料分析题13.(2015·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诊断试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5分)材料一 19世纪中叶英国社会状况(部分)一览表——吴于廑主编《世界近代史》材料二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社会领域进行了多方面调整。
如英国1909年颁布的一项法案授权成立工资管理处,负责确定在“流汗行业”工人的最低工资;另一项法案授权成立一个行业管理局,为失业者提供就业信息;1911年提出国家保险法案,对失去健康和生病者提供了保险。
法国1892年的法律为所有工人确定了最大限度的工作时间10小时;1893年的法律为工人安全和健康作了充分的规定,同时还保障工人及其家属的免费医疗。
德国也先后颁布了“疾病保险法”“意外工伤保险法案”“老年及残疾保险法”,保障工人的权益。
——吴于廑主编《世界近代史》材料三似乎欧美各国应该家给人足,乐享幸福……然而试看各国的现象……富者极少,贫者极多……所以倡民生主义,就是因贫富不均……闻得有人说,民生主义是……夺富人之田为己有;这是他未知其中道理,随口说去,不必管他……兄弟所最信的是定地价法……——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材料四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社会和谐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
——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决议请回答:(1)根据材料二,概括说明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社会领域内所采取的措施。
(6分)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措施对各国社会发展产生的有利影响。
(6分)(2)结合材料一、三,回答孙中山提出民生主义的原因。
(3分)如何评价孙中山的民生主义?(4分)(3)综合以上材料,谈谈当前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可借鉴哪些有益的经验。
(6分)答案 (1)措施:通过立法手段保障工人权益(如颁布一系列法案);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如颁布保险法):改善工人生产生活条件(如确立最低工资)。
(6分,任写两点满分)影响: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有利于政治稳定和社会和谐发展;良好的政治环境,加之工人经济待遇的改善,又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6分)(2)原因:看到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贫富不均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