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陕北窑洞的现状与发展
- 格式:doc
- 大小:13.51 KB
- 文档页数:5
工程研究Engineering research■ 李玉龙浅析延安窑洞建筑的现状及保护更新摘要:窑洞是我国黄土地区特有的民居形式,承载着延安丰富的地域文化,传承了红色革命圣地独特的民俗风情。
起初我们的祖先修建窑洞仅仅是为了御寒避暑,但经过漫长的生息繁衍,它不再作为单一的居住形态而存在,而被赋予了太多的文化内涵,窑洞所散发出来的纯厚朴实、善良热情是这片厚土的真实写照。
关键词:窑洞;延安;保护更新;红色文化窑洞是陕西、河南、甘肃、山西以及黄土高原上一种常见的居住形式,是中国传统民居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具有悠久的发展史,起源于远古,《易・系辞下》说:“上古穴居而野处。
”而《礼记・礼运》则说:“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天则居营窟,夏则居橧巢。
”窑洞民居这一传统的建筑形式是我国黄土高原地区所独有的居住形式,也是我国自原始时期穴居这一居住形式逐渐发展完善所形成的成熟的居住形态,更是我国传统建筑中体现与自然共存,绿色可持续性建筑的杰出代表。
窑洞建筑这一居住形式作为延安地区的本土建筑,除了本身所体现出的地域特色以外,还具有其它地区窑洞建筑所不具备的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
窑洞建筑这一地域特色也是未来延安城市建设中所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
延安作为中国的革命圣地,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壮大,更是我国宣扬革命教育,体现红色文化的重要场所。
然而,特别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延安地区城市经济的发展,信息技术和传播手段的不断完善,人们的传统观念慢慢的发生了变化,窑洞这一传统的居住形式逐渐被打上了贫穷的烙印,特别是一些年轻人,放弃了窑洞这一传统的居住形式,而改建一些施工比较粗糙,能源消耗极大的一些简易的砖混结构的平房建筑,整个建筑形式不仅缺乏个性,而且新建房屋所带来的能源和资源的消耗是过去窑洞建筑的几倍甚至更多。
其次,传统的窑洞建筑内部空间划分模糊,功能需求不完善,居住条件简陋,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人的生活的需求,并且大多数窑洞建筑在施工过程中,传统的建造工艺,并没有相应的建筑规范进行指导,因此很多窑洞建筑在遇到一些恶劣天气,特别是大到暴雨时,都会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特别是2013年的7月,一场暴雨造成了延安多处地区出现山体滑坡、泥石流,很多窑洞建筑出现了坍塌、雨水倒灌等现象,造成40多人丧生,几十万人失去家园,很多遍布在山峁间的窑洞出现垮塌或严重损毁现象。
浅谈陕北窑洞摘要:陕北主要指陕西省延安,榆林地区。
陕北窑洞建在黄土高原上,是天然黄土中的穴居形式,冬暖夏凉。
同时,窑洞创造了陕北的文化,使得陕北文化有了黄土的深厚,大漠的宽广,和黄河的奔腾。
同时,我相信窑洞在未来的生活中同样会给陕北人民带来巨大的财富。
关键词:窑洞,黄土,土窑,石窑,历史,文化,经济陕北窑洞中国北方黄土高原上特有的名居形式,中华名族就是在窑洞中生存,繁衍起来的。
早在120万年以前,黄土开始堆积,先民的穴居便在陕北落下了深根,从此,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更是陕北的象征。
一、窑洞的自然基础窑洞的形成受自然环境,地貌特征的影响,形成了土窑,石窑,砖窑等主要类型,形成多样,千姿百态,如同满天繁星散落在黄土高原的前丘百壑之中。
(一)、黄土高坡形成的条件干燥,黄土,大风造成了这些地区特殊的景观。
春冬季,干燥的气候使得黄土浮于地表,大风又将这些黄土带到空中,使得这些地区更加添加了一些悲壮又豪放的气氛。
光照充足。
由于此地区比较寒冷,庄稼大多是一季的,即春种秋收,冬天便没有了农活。
在冬季温暖的阳光下,一排男女老少蹲在墙角晒太阳,男人抽袋旱烟,女人拉家常,是此地特有的风景线。
不过,随着经济的发展,这道风景线也仅仅偶尔能在农村看到。
窑洞是这个地区典型的住房。
陕北现在还有窑洞,冬暖夏凉,特别适合于居住。
但是从外形上不太适合现代人的审美和居住需要,已被很多人摒弃。
但农村仍有许多窑洞。
(二)、黄土高坡问什么适合修建窑洞来自地质专家的研究表明,这是黄土的特性和当地的气候条件决定的。
经历过不同的地质年代和气候条件,黄土的性质发生了变化。
在早期的干冷气候环境中,黄土高原上的土质还比较疏松,黄土中的胶结物含量也非常少,不具备土壤结构,所以抗侵蚀的强度比较低,一旦遇水就会崩解湿陷。
雨水汇集径流在疏松的黄土地上切割,在黄土高原形成深浅不一的切沟。
到了后来,气候变得温暖潮湿,大量的生物开始在黄土高原生长繁殖,它们促进了黄土高原成壤,并使古壤的有机质与胶结物含量得到提高,从而使黄土具备了较强的抗侵蚀力,这就为古人在黄土层上挖凿窑洞创造了条件。
保护窑洞的意义及窑洞的发展趋势窑洞是中华民居史上标志了一个古老时段建筑水平的居住形式,被誉为“东方一绝"。
窑洞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它是中华文明的历史遗存,又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改进,继续发挥着自身的优势。
以窑洞为载体形成的风俗文化既保持着与传统文化的紧密联系,又因其在传承和更新中具有地域文化向人类经验转化的潜能而在现代取得价值和地位。
从古到今,直至未来,窑洞在人类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中具备许多优点,其价值经得起历史和文明进程的验证。
其优长在于:1·保温隔热,冬暖夏凉科学家认为,人类最适宜的生活环境,其温度在16-22度的范围内,相对湿度在30-75%的范围内。
而黄土是绝好的保温隔热建筑材料。
天然洞穴的温度基本保持在5-8度之间。
据对山西省临汾地区窑洞室温测定,在3-5米厚的黄土覆盖下,每年4-10月份窑内温度和湿度与窑外相同,夏季窑内较窑外低lO℃左右,而冬季窑内温度又较窑外高15℃左右。
在河南省巩县,最冷的1月份,窑外为1℃,窑内不举火也在11·27℃,窑内外温差竟达lO℃以上。
除了特殊的薄壳拱顶外,窑洞顶部必有覆土。
土窑顶覆土多在3米以上,独立式窑洞也在1-2.5米之间。
覆土的作用有三:一是压顶作用。
窑洞的稳固性主要靠覆土控制,使;窑拱越压越稳。
因为窑洞的倒塌不是垂直塌下来,藐而是先往上冒,然后再塌,称为谓顶"。
覆土就是为了控制冒顶。
二是保温隔热,三是调剂湿度黄土高原地处少雨的干旱地区,冬季的窑外湿度仅为2-15%,但窑顶覆土涵养的水份经下渗可使窑内湿度保持在30-75%的范围内,甚至可保持在35-50%的最佳状态,起到滤尘和灭菌的作用。
其温、湿度接近于人的生理适应范围且相对稳定,完全可以达到俗谚所云"冬不生火暖融融,夏不摇扇凉清清"的境界。
加上窑内举火煮饭和热炕,无论冬夏,温度会很快调适在2Ot左右,是最舒适的居住环境。
冬暖夏凉,是窑居者自古流传的共识。
陕北地区窑洞民居在城市化进程中的更新与发展摘要陕北窑洞是中国西北部地区的一种特殊的民居形式,它既节能、节地,又冬暖夏凉,具有悠久的建造历史。
然而,一项中国建设部课题的实地调查表明,这种传统建筑形式正在不断加快的城市化进程中逐渐消失。
本文对这种现象产生的診\-因进行了详细探讨,并以陕北延安的两个实际项目为例,分析了传统窑洞民居如何通过在建筑设计中改善采光、通风和功能分区、在住区规划中变分散为集中等手段,在延续其传统优势和特色的同时,更加清晰而准确地把握在当今城市化进程中的发展趋势和方向。
关键词窑洞民居城市化更新发展进入21世纪,中国将驶入城镇化的“快车道”,预计到2030年左右全国城镇化水平将提高到50%以上,基本完成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城市社会转型的社会结构变迁过程①。
这个过程带来了种种矛盾和问题。
笔者在一项中国建设部课题的实地调研中发现,近几十年来,中国农村的城市化进程对陕北地区窑洞传统民居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独特的黄土窑洞建筑正在消失,窑洞民居的文化蕴涵正在淡化。
陕北窑洞是中国西北部地区一种特殊的民居形式,已有几千年的建造历史,它不仅凝结了极为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而且具有生态与可持续建筑的许多特点。
本文从中国农村城市化发展现状和窑洞民居建设的相关分析入手,通过实地调研和文献研究相结合的方式,探寻既能延续窑洞传统优势和特色,又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新型窑居模式。
1 陕北地区窑洞民居的发展现状1.1 陕北地区窑洞概况窑洞是适应我国黄土高原地质、地貌、气候等自然条件而产生的特殊建筑形态,主要分布在陇东、陕北、豫西、晋中南、冀北等地区。
在陕北乡村居住建筑中约90%为窑洞建筑,最常见的是用砖或石材建造的靠山窑,约占总数的70%以上②。
窑洞建筑就地取材、建造方便、具有悠久的建造历史。
其内部环境受外界气候变化的影响较小,冬暖夏凉、节能节地。
窑洞虽然有诸多与环境相适应的优势,但同时也存在着室内采光不足、通风不畅等缺陷。
描写陕北的窑洞初中作文陕北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
梁峁起伏、沟壑纵横的地形地貌,造就了这里独特的居住风格。
生活在这里的乡民们修房建屋不像辽阔的草原所营造的毡房和蒙古包,也不像广袤的平原修建的瓦房和四合院,更不像江南水乡临水而筑的别致阁楼,而是利用自然山形地势、因陋就简挖掘窑洞了。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描写陕北的窑洞初中作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描写陕北的窑洞初中作文1陕北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
梁峁起伏、沟壑纵横的地形地貌,造就了这里独特的居住风格。
生活在这里的乡民们修房建屋不像辽阔的草原所营造的毡房和蒙古包,也不像广袤的平原修建的瓦房和四合院,更不像江南水乡临水而筑的别致阁楼,而是利用自然山形地势、因陋就简挖掘窑洞了。
陕北人习惯于修窑洞、居住窑洞。
这种习惯究竟起于何朝何代,迄今还没有准确的定论。
以我猜测,先祖们从自然形成的山洞里走出来,从大树冠中迁下来,来到这千山万壑的深山中,便开始寻找安营扎寨、遮风避雨、繁衍生息的场所了。
可以想象,那时的生产力和劳动技能极其低下,山里条件十分艰苦,营造一个居住的地方实属不易!他们苦思冥想,终于在经过雨水长期冲刷形成的山崖前豁然开朗。
于是就在经过亿万年堆积起来的不软不硬的黄土残塬断壁上,仿照自然山洞的样子掘洞而居,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演变形成了今天的窑洞建筑。
陕北窑洞的建筑类型形式多样。
由最初的黄土、焦土窑洞发展到接口石窑、接口砖窑和生墩石窑、生墩砖窑,乃至里方外拱的仿真窑洞了。
当然,土窑洞虽然简陋,但挖起来容易,省工省钱,往往是光景不好的穷苦人无奈所为;光景稍好一点的庄户人家为了好看耐用,便用石头或烧制的青砖在土窑洞的窑面砌上一层,再压上遮雨的青石板窑檐,名曰接口窑洞;光景上好的人家便纯粹用石料或砖块仿照土窑洞的形式,修筑成窑洞,号称生墩石窑或生墩砖窑,这种窑洞既坚固耐用,又宽敞明亮,曾引来多少穷苦人家的羡慕和梦想!陕北窑洞不论哪种类型,普遍都留有窗户。
窗户有大有小,有半圆也有正方,以半圆窗户居多。
浅谈延安窑洞建筑的保护与更新本文为2014年度延安市社会科学专项资金规划青年项目文章分析延安地区传统的民居形式窑洞建设的现状,探讨保护与更新延安地区窑洞建筑的对策:利用城镇中坡地规划窑洞空间;确定不同的居住空间领域层次;建设骨架清楚、分级明确、内外联系方便的交通道路系统;做好绿化景观系统规划。
标签:延安;民居;窑洞;更新陕北地区位于平均海拔为千米以上的黄土高原,当地的自然环境造就了窑洞这种传统的居住形式。
延安地区窑洞建筑是在黄土高原上产生发展起来的。
当地的地质中富含丰富的黄土层和大量的砂石,对于建造窑洞具有天然的优势。
因此,窑洞建筑自古以来是延安地区的传统居住形式。
然而,进入二十一世纪,窑洞这一传统形式受到了现代文明冲击,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原有的家庭结构、居住习惯以及人文背景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居民们从聚居观念到生活方式都已全面改变。
窑洞建筑由于其局限性已很难适应新时代的社会环境和生活需求。
随着城镇快速发展,人们的意识观念有了很大改变。
如今开放的社会信息交流过程中,受到外来思想的冲击以及都市观念的影响,这些城镇许多居民甚至是一些相关领导,把城市的高楼大厦看作是现代化、富裕的标志,误以为弃窑建房就是致富、就是现代化。
延安地区的建设模式也仿照大城市的模式,大规模地建造新式楼房,即使在完全适合建造窑洞民居的陡坡地带,建设者也盲目地不借代价地将陡坡推挖平整之后建造靠崖楼房。
这种大规模的小城镇建设,使窑洞民居被毁,使得延安地区城镇这些具有传统乡土特色、且适合做爬坡建筑的窑洞民居,竟在城镇发展、建设过程中几乎没有了立足之地。
但是他们没想到或者没考虑到现代大都市与延安地区城镇之间的地域、经济、文化、人口等差异,没有意识到自己居住的窑洞有着适合在当地居住的生态、绿色等优势。
尽管窑洞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发展的经济和居民对生活的追求。
但是窑洞建筑有很多它自身的优势和价值,窑洞建筑具有很高的艺术、学术、情感的价值。
陕北窑洞演讲稿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同事们: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能够站在这里,向大家介绍陕北窑洞文化,并分享一些关于陕北窑洞的见解和体会。
陕北窑洞,作为中国古老的建筑形式之一,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是陕北地区特有的建筑形式,更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重要载体。
陕北窑洞以其独特的建筑形式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们前来探寻、学习和传承。
首先,陕北窑洞的建筑形式值得我们深入了解和探讨。
陕北窑洞是一种利用土坯、石头等自然材料修建而成的住宅建筑,具有很强的抗震能力和保温性能。
在陕北地区,由于气候条件的限制,陕北窑洞成为当地人民生活的重要场所。
它不仅是居住之所,更是人们生活、劳作和交流的空间。
因此,陕北窑洞的建筑形式不仅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其次,陕北窑洞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也是我们需要重视和传承的。
陕北地区作为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发源地之一,陕北窑洞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在这些古老的窑洞里,保存着许多古老的文物、民俗和传统技艺,这些都是我们了解和认识陕北地区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同时,陕北窑洞也是陕北地区人民勤劳、朴实、勇敢的象征,是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家园的深情。
最后,我们需要关注的是如何传承和保护陕北窑洞文化。
作为一种古老的建筑形式,陕北窑洞在现代社会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境。
城市化进程、现代化建筑技术的发展等因素,都对陕北窑洞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构成了一定的压力。
因此,我们需要采取积极的措施,加强陕北窑洞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让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总而言之,陕北窑洞作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
我们应当珍惜和重视陕北窑洞文化,加强对其的研究和保护,让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为陕北窑洞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让这一独特的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焕发出新的光彩。
陕北窑洞调研报告陕北窑洞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和背景窑洞作为一种特殊的居住形式在中国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陕北地区作为窑洞分布较为集中的地方,其窑洞的历史悠久、文化传承丰富。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陕北窑洞的现状及其对居民生活的影响。
二、调研方法和过程本次调研采用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首先,在调研前期,我们制定了调研问卷并对其进行了试行。
随后,我们通过走访陕北地区的窑洞居民,与他们进行面对面的访谈,了解他们对窑洞的看法和体验。
同时,我们还参观了一些窑洞的开发项目,与相关工作人员交流。
三、调研结果与发现1. 窑洞数量和分布:陕北地区的窑洞数量很大,主要分布在山区和农村地区。
不同地区的窑洞形态和布局也有所差异。
2. 窑洞的建造和维护:窑洞多采用人工开挖的方式建造,通过原始手工工具进行施工。
许多窑洞需要定期进行维修,以保持其完好的状态。
3. 居住条件和生活方式:窑洞的居住条件比较简陋,缺乏现代化设施。
居民的生活方式也比较朴素,主要以农耕为主。
4. 窑洞文化传承:窑洞代表了一种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
居民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将窑洞文化传承给后代。
5. 窑洞发展与保护:近年来,窑洞得到了一些开发和保护。
一些窑洞被改造成旅游景点,为当地人带来了经济收入。
四、调研结论与建议通过本次调研,我们得出以下结论和建议:1. 政府应加大对窑洞的保护力度,鼓励居民对窑洞进行维修和改造,以保持其历史文化价值。
2. 加大对窑洞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高居民的生活条件。
3. 窑洞的开发应注重与当地环境和文化相结合,以避免对原有生态环境和文化传统的破坏。
4. 注重窑洞文化的传承和弘扬,通过教育和社区宣传活动等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和尊重窑洞文化。
总结:陕北窑洞作为陕北地区的传统居住形式,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保护和发展窑洞需要政府、居民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通过本次调研,我们对陕北窑洞的现状和问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希望能对窑洞的保护和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刍议陕北窑洞的现状与发展**文理学院地理与环境学院 721013摘要:窑洞是黄土高原民间重要的居住建筑,是黄土高原远古人类穴居生活的继承、发展和进化;它建在黄土高原的沿山与地下,是天然黄土中的穴居形式,具有冬暖夏凉、防火、防噪音、节省土地、经济省工等优点,素有神仙洞的美誉,已属于当地传统文化遗产的一部分,被保护和传承。
文章通过针对陕北窑洞现状的调研分析,指出窑洞的发展正面临着十分尴尬的境地。
对陕北地区继续保留和发展窑洞建筑,提出了符合实际的思路和对策。
:关键词:陕北窑洞现状分析发展对策引言:窑洞,是中国北方黄土高原上特有的居民形式,也是黄土高原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蕴含着北方民族穴居的历史遗风。
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陕北农民的象征。
窑洞一般有考崖式窑洞、下沉式窑洞、独立式等形式。
窑洞穴居是陕北黄土高原地区人们至今仍保持着重要的居住方式,它作为一种载体,传承了千百年来人与环境的协调观。
并由此产生出极具特色的民俗民情。
然而,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城市进程的加速,我国陕北地区传统的地域文化正受到冲击,由于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人们的住宅也在发生变化,陕北窑洞逐渐被当成是贫穷落后的代名词,先富起来的中青年人开始急切的弃窑购房或弃窑建房,这种对于生活盲目的追求,是当地的建筑与地区环境的发展水平以及地方特征相违背,因此,如何了解继承和发展这些传统的居民建筑已形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区域地理,窑洞概况1、1区域地理陕北地区是革命区,是中国黄土高原的中心部分,包括延安、**地区,位于中华民族的发祥地黄土高原,北邻浩瀚的毛乌素沙漠,沙丘连绵,南部则是纵横的山峁沟壑,它分别于山西、西蒙、宁夏、**及关中平原等五省区接壤,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总面积92521.4平方公里。
夏季少雨干旱、风沙大,冬季寒冷少雪、干燥,温差显著,素有早着棉袄屋披纱之说。
陕北是中国的革命圣地,党中央和主席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战斗生活了十三个春秋,留下了一大批宝贵的革命文物、革命纪念地和丰富的精神财富陕北革命精神,从很早的时候起,这块地就留下了人类的足迹,也留下了这里的文明史。
1、2窑洞概况陕北,自古以来便是窑洞的故乡,如果说黄土地养育了这里的人民,那么无疑也包含着土窑&&他们祖祖辈辈生息的窝,窑洞建筑在陕北存在历史悠久。
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陕北农民的象征。
在这里,沉积了古老的黄土地深层文化人民创造了陕北的窑洞艺术。
2004年在陕北**县发现的两座原始社会**文化时期(属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石头城,其中就有窑洞式房址70座。
古人在黄土层为壁体的土穴上,用木架和草泥建造简单的穴居和浅穴居,并逐渐形成聚落。
这种窑洞的型的产生距今已有4500年的时间了。
陕北窑洞主要是适应黄土高原的地质、地貌、气候等自然条件下产生的特色建筑,窑洞选择了黄土高原,黄土高原选择了人,人也选择了窑洞,这种天人合一的自然辨证法则似乎隐藏着不可言破的玄机。
a、窑洞是生土建筑。
生土建筑可就地取材、造价低廉、技术简单、保温与隔热性能优越,房屋拆除后的建筑垃圾可以作为肥料回归土地,这种生态优势是其他任何材料都无法取代的。
b.窑洞适合就地取材,建筑造价低,地处黄土高原的窑洞,是历史黄河流域一带黄土地区的人们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所需求的洞穴式居住场所发展演变而来的,与当地的大自然、生态融为一体。
陕北窑洞利用黄河流域的地理条件,适应黄土高原的干旱气候,结合得天独厚的土地资源,创造了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土文化,充分体现了黄河流域的地域文化。
用黄土高原较厚的黄土层和黄土的土壁直立性,然后选取地势、采光、土的整体性、密实性较好的地段开挖建造,并利用当地的泥土制成泥浆抹面和当地木料制作门窗。
它结合不同地形、地貌创造出了靠崖窑、天井窑和覆土窑等多种灵活形式,因地制宜地建筑了供当地人民生活的千年居宅。
c.窑洞可以解决黄土高原的土地问题。
黄土高原的耕地面积相当有限。
随着西部大开发的不断深入,城市建筑、交通占用耕地的现象日益严重,而窑洞建筑却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窑洞大都依山而筑,不占用耕地,不破坏地形地貌,主要是挖掘天然材料,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这种方式在节约用地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它在不占用耕地的情况下就可以开发出居住空间。
d. 窑洞可以缓解黄土高原地区的能源和环境等问题。
黄土高原地处少雨的干旱地区,冬季的窑外湿度仅为2~15%,但窑顶覆土涵养的水份经下渗可使窑内湿度保持在30~75%的范围内,甚至可保持在35~50%的最佳状态,起到滤尘和灭菌的作用。
其温度、湿度更接近于人的生理适应范围且相对稳定,完全可以达到俗谚所云冬不生火暖融融,夏不摇扇凉清清的境界。
加上窑内举火煮饭和热炕,无论冬夏,温度会很快调适在2O°C左右,是最舒适的居住环境。
冬暖夏凉、保温隔热对作为窑居主体的广大农民来说,既可以不使用耗费能源的制冷或取暖电器,又可以节约能源、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面对能源危机的严酷现实,窑洞住宅的节能效应非常显著。
同时,由于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窑洞建筑可以减少人们对木材等资源的利用。
在很大程度上,窑洞建筑很好地保护了这一地区的生态环境。
e. 自然生态中的和谐景观。
窑洞村落具有上山不见山,入村不见村的特点。
靠崖窑只展露出小面积的洞口立面,天井窑则沉于地下。
与一般地面建筑相比,建造时无需大量破坏植被,建成后又没有触目的外露建筑体。
从总体布局上看,整个建筑群或是顺着山势呈等高线布置,或是潜隐在大片土塬之下,最大限度地与大地融合在一起,充分保持着自然的生态面貌。
无论是远观层层叠叠、依山沿沟的靠崖窑群,还是俯视星罗棋布、虚实相间的天井窑群,都给人一种粗旷古朴的美感,极具乡土特色。
由于自然环境、窑洞结构、建筑材的影响,因而形成了土窑、接口窑、砖石拱窑主要类型.土窑可称为第一代窑洞居民,正所谓先祖穴居生活的延续,是陕北窑洞的原始形态,临坡、依沟、沿河修建、一般挖深7m-8m,高3m多,宽3m左右,最深可达20m,内部简陋,工程量小,冬暖夏凉和省料省钱的特点否合了贫苦陕北人的需求,完全是人对环境的简单适应,是人类面临恶劣环境的一种无奈选择,是千百年来对先祖穴居生活的延续,无形中孕育并保存着黄土高原文化的原汁原味。
接口窑即使在原土窑开扩窑,按窑拱大小加砌一、二米深石头或砖做窑面,新做圆窗木门,出现于20世纪70-80年代前后,接口窑是过去土窑基础上的进步。
接口窑深度2m-3m,窑洞最深可达10m-20m。
门窗变大后采光面积变大、光线增强,既明亮又保温,窑面也坚固美观。
现如今,接口窑也大多数退役,成为陕北窑洞的历史遗迹。
砖石砌窑就是用石头或砖块箍成弧形窑顶,后用黄土覆盖窑顶,这类窑洞可以靠山建也可以在平地上修建,一般深为8m,宽3.3m左右,比较耐用陕北地区现存最多窑洞是第3代砖石砌窑及砖石接口窑,这是人们在适应环境的同时并进行适度改造,此类窑洞不但可更好地防御地质灾害而且更加注重生活环境和质量的提高,讲究门脸和门窗的修饰,窑洞内部装饰已初显豪华讲究,进入窑洞,现代化气息扑面而至,家具电器摆设应有尽有,洋溢着陕北人民脱贫致富的喜悦。
独立砖石拱窑出现于20世纪80-90年代,除窑洞背面靠山外,其他三面均为人工修筑墙体,因修筑自然地形依赖性弱,多分布于大型沟道、河流阶地及道路沿线。
近年因陕北经济水平的增长,在延安、**两地还出现了采光、通风功能更好的两层结构的第5代窑洞。
陕北窑洞的现状窑洞是在黄土高原天然黄土层下孕育生长的。
它依山靠崖、妙居沟壑、深潜土原,凿土挖洞,取之自然、融于自然,是天人合一环境观的最佳典型,黄土窑洞曾经是黄土地区人们的主要居住形式,原因就在于他因地制宜、造价低廉、且冬暖夏凉。
窑洞建筑体系符合了社会发展主动适应自然发展规律这个前提,创造出更适于现代人居住的新型地下建筑,伴随着人类对节约土地、降低能耗、保持生态平衡、寻求可持续发展聚居环境认识的提高,人类必然转向亲和自然的绿色生态建筑,创造天人合一、物我相应、与大地谐和共生的美好家园。
窑洞是生土建筑,就地取材、造价低廉、技术简单、保温与隔热性能优越;窑洞建筑因地制宜,充分体现了黄河流域的地域文化;窑洞地下建筑体系除了冬暖夏凉,人力和资源上的节省,不破坏自然不占据农田,是生长在土地中的可呼吸建筑,是零土地、零能耗、零排放、零支出的典范被称为土地零支出有生命的建筑。
这种原生态的绿色建筑思想,正是中华建筑文化的根,是人类住文化的渊源。
人类生活应融于自然。
窑洞建筑正是与自然环境的有机融合可以呼吸的生命建筑。
在中国先秦历史文献记载中,最早出现建筑居住形式就是窑洞居室,深达一二百米、极难渗水、直立性很强的黄土,为窑洞提供了很好的发展前提。
同时,气候干燥少雨、冬季寒冷、木材较少等自然状况,也为冬暖夏凉、十分经济、不需木材的窑洞,创造了发展和延续的契机。
近年来,随着陕北黄土高原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多媒体和网络的普及,人们的观念慢慢发生变化,对居住环境要求渐高。
在陕北,窑洞由于长期单纯的自然发展而暴露出日益严重的缺陷,如采光较差、通风不良、潮湿等,已经难以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使其成为贫穷落后的代名词。
社会不断发展,目前窑洞居住功能的地位正在受到商品住房的严重挑战,除了许多被废弃的窑洞之外,大部分保留的窑洞只被单纯的用做旅游建筑红色圣地游和黄土风情文化游等,与此同时延安市许多公共建筑也缺乏陕北地区的地域特色,窑洞对陕北地区建筑行业的影响越来越小,目前窑洞发展在陕北地区正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人们开始急切地弃窑购房或弃窑建房,追求更加时尚、舒适的生活方式。
弃窑建房的现象越发普遍,窑洞建筑正在逐渐消亡,陕北窑洞的现状堪忧,面临许多严峻的挑战。
通过对陕北黄土地区窑洞的使用情况的调查,目前,大约有四千万的人居住在各种类型的窑洞当中,例如:1)经济还不发达的农村居民。
近些年,窑洞区的人们不断地富裕起来,有的人箍起了新的砖石窑,有的则选择了外面比较新潮的居住形式。
但一些经济较为困难的人们仍然住在黄土窑洞里。
2)长时间居住的老年人,他们习惯了窑洞生活,认为黄窑洞住着更舒适、更惬意。
3)有些人虽然搬离了黄土窑洞,由于窑洞具有冬暖夏凉的优点,有的人则会在夏天暑热难当、冬天天气寒冷的时候返回窑洞居住。
有的人还会用来储藏粮食、杂物以及养殖牲畜。
4)黄土窑洞宾馆。
窑洞这种独具特色的民居形式吸引了很多艺术家还有游客的眼球。
于是当地人把具有特色的黄土窑洞重新整理了一番,供艺术写生和旅游观光。
如延安杨家岭村的窑洞宾馆,自开业以来,游客频频光临,已逐步成为该村的经济支柱产业; 延安大学从60年代开始至70年代后期,在校园依山**的大山坡地带陆续修筑了6排共226孔石窑,每排窑洞依山势逐次递上,下一层窑顶即为上一层窑洞的院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