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经济发展的条件和总体发展战略
- 格式:ppt
- 大小:4.38 MB
- 文档页数:51
陕西经济发展现状篇一:西安市经济社会蓬勃发展情况西安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西安市情概况)一、西安市情概况西安,陕西省省会、副省级城市,地处关中平原中部,北临渭河,南依秦岭,是陕西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辖9区4县,总面积10108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面积44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55.29万人,户籍人口795.98万人。
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西安是一座世界历史文化名城,与雅典、罗马、开罗并称世界四大文明古都。
西安是中华民族的根植、中华文明的举世闻名、中华文化的代表,有着3100多年的建城史和1100多年的建都史,先后有周、秦、汉、唐等13个王朝在这里建都,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建都朝代最多、影响力最大的帝都,有“秦中自古帝王州”的美誉。
西安曾经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最早对外开放的大都市,著名的丝绸之路以西安为起点,深厚的历史文化根植使使西安享有“天然历史博物馆”之誉。
古村落种类之多,数量之大,价值之高,在全国首屈一指。
交通畅达、区位重要。
西安地处中国陆地版图中心和中国中西部两大经济区域的结合部,是西北通往西南、中原、华东和华北门户的门户和商务区。
在全国区域经济提前布局上,西安作为新亚欧大陆桥中国几段——陇海兰新铁路沿线经济带最大的中心城市,是国家实施大点中部大开发战略的桥头堡,是关天经济区的核心城市,具有承东启西、相连南北的重要战略地位。
西安是全国相互连接南北的“大十字”片状铁路交通和陕西省“米”字形交通网的非常重要枢纽,是全国干线公路网中最大的节点城市之一、中国六大航空枢纽之一、五大通讯枢纽之一,航空港城市特点十分突出。
科技发达、创新力强。
西安的综合科全国性教实力居全国城市前列,全市具有普通高等学校62所,在校大学生72.4万人,拥有各类科研机构3000多个,省部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31家,各类特长技术人员46万人,每年硕士、博士毕业生五千余人,有55名两院院士,拥有许多国家乃至世界一流的科学家。
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陕西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公布日期】2021.01.29•【字号】•【施行日期】2021.01.29•【效力等级】地方性法规•【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正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2021年1月29日陕西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批准)“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也是陕西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奋力谱写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的关键五年。
根据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三届八次全会精神,按照《中共陕西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及《中共陕西省委关于凝心聚力埋头苦干奋力谱写陕西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的意见》,科学编制并实施好全省“十四五”发展规划,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2015年2月和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两次来陕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作出“五个扎实”“五项要求”重要指示,为做好新时代陕西各项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行动指南,也是全省“十四五”发展规划编制的总遵循、总依据。
“十四五”规划由《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专项规划和市(区)规划组成。
本《纲要》是基础性、战略性规划,是指导今后一个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主要阐明“十四五”时期全省发展的主要目标和战略方向,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和规范市场主体行为,是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的任务安排,是完善全省经济治理体系、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保护等职能的重要依据。
第一篇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奋力谱写陕西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全面总结“十三五”发展成就和经验,科学审视省情特征趋势,准确把握发展环境复杂深刻变化特征,明确指导方针,确定合理奋斗目标,开启新的历史征程。
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陕西省人民政府“十三五”时期(2016—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的决战期,是加快推进富裕陕西、和谐陕西、美丽陕西迈向更高水平的关键期。
根据《中共陕西省委关于制定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本规划纲要。
第一篇努力实现追赶超越全面总结“十二五”发展成就和经验,科学审视省情特征,准确把握发展阶段,客观研判环境变化,站在新起点,谋划新发展,努力实现新跨越。
第一章 发展基础“十二五”时期,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人民抓住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一带一路”建设的机遇,紧扣科学发展、富民强省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积极应对经济持续下行压力,坚持稳中求进、提质增效,主动适应新常态,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基本实现,陕西稳步迈入中等发达省份行列。
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
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1%,经济总量达到1.82万亿元,位次前移至全国第15位,人均生产总值7721美元,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7.8万亿元,是“十一五”的3倍;财政总收入3301亿元,年均增长12%,地方财政收入突破2000亿元,翻了一番多。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实现 2.6万亿元,是“十一五”的2.25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数预计达到87.38%,五年提高17.6个百分点。
主要经济指标保持“陕西本色”,发展质量和效益同步提升。
产业结构得到新优化。
现代农业建设成效明显,粮食生产实现12连丰,苹果、猕猴桃产量全国第一。
能源化工高端化步伐加快,延长靖边煤油气综合利用、中煤榆横60万吨煤制烯烃、未来能源100万吨煤制油等标志性项目建成投运,新增煤油气产量1.21亿吨、720万吨和192亿立方米。
非能源工业增速连续4年高于能源工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比提高3个百分点,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航天、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超过10%,旅游总收入突破3000亿元,是“十一五”末的3倍,物流、文化、金融成为支柱产业。
陕西省县域经济发展战略随着国家经济发展的不断推进,县域经济的发展已经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陕西省作为中部地区的重要省份,也积极探索县域经济的新路径。
本篇论文将从陕西省县域经济的现状出发,分析县域经济发展所面临的挑战,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发展战略。
一、陕西省县域经济现状陕西省地处关中平原和陕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为落后。
根据数据显示,2019年陕西省地区生产总值(GDP)为2.79万亿,人均GDP为7.96万元。
而在陕西省31个县市的经济发展中,大多数县域经济的发展水平相对较低。
以人均GDP为例,全省有10个县市的人均GDP低于陕西省平均水平。
同时,陕西省的城镇化水平较低,2019年城镇化率为49.56%。
在产业结构方面,陕西省的经济主要集中在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化工和有色金属等重点行业。
其中,煤炭行业是陕西省的传统支柱产业之一,但在国家能源转型的背景下,煤炭行业的发展趋势受到了限制。
而陕西省的新兴产业如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光电信息等尚未形成规模。
此外,农业在陕西省的经济中也扮演重要角色。
但大多数农业企业经营规模较小,缺乏市场影响力。
二、陕西省县域经济发展所面临的挑战1. 产业结构不合理陕西省的经济主要集中在传统的重化工业和煤炭行业,新兴产业尚未形成规模。
这导致陕西省在国家大背景下的竞争能力相对较弱。
同时,由于产业结构不合理,陕西省的经济增长方式存在重度依赖于资源和补贴的因素。
这样的模式难以为长远发展提供支持。
2. 面临城市化转型陕西省的城市化水平较低,但随着城市化转型的加速,城市化进程呈现加速趋势。
但在城市化过程中,存在资源稀缺、城市规划不合理、换届选举影响项目实施等多重问题。
这些问题都制约了陕西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步伐。
3. 农业经营规模小陕西省的农业在经济中扮演重要角色。
但大多数农业企业经营规模较小,制约了农业的集约化和规模化,同时也限制了农业企业的市场影响力和盈利能力。
三、陕西省县域经济发展战略1. 突破传统产业限制,培育多元化新兴产业传统产业逐渐被限制,尽管陕西省的新兴产业发展尚不完善,但新兴产业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关键。
陕西省十五经济发展特点分析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X9QT-X8QQB8Q8-NQ8QJ8-M8QMN]陕西省“十五”经济发展特点分析第十个五年计划即将结束,五年来,陕西省宏观经济一直保持着平稳快速运行,并继续向着宏观调控的预定目标发展,宏观经济基本处于经济周期的扩张调整阶段。
主要特点是:全省经济增幅高于国家的平均增长水平,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其中一产比重呈波动性下降,二产仍占主导地位,三产比重逐年有所下降;投资成为拉动经济快速稳定增长的主要动力;人民生活显着提高,尤其是低收入人群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不断增加,直接带动了我省消费支出的增长;全省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和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差距还有待减小。
一、陕西省“十五”经济发展特点分析(一)全省总体经济增长水平快速稳定,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十五”期间,全省经济增长幅度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到个百分点。
我省国内生产总值指数2001年至2005年分别为、、、和(预计);对比同期全国分别为、、、和(预计)。
“十五”期间,我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保持较快增长态势,增幅逐年加快。
2001年为5024元,比上年增长%,高于国家平均水平个百分点;2002年为5701元,比上年增长%,高于国家平均水平个百分点;2003年为6480元,比上年增加%,高于国家平均水平个百分点;2004年为7757元,比上年增加%,高于国家平均水平个百分点;2005年预计为9005元,比上年增加%。
我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占国家人均GDP的比重逐年上升,从2001年的%逐年上升到2004年的%,提前实现了“十五”计划提高到70%的目标。
图1:国内生产总值指数图(二)产业结构出现新的变化第一产业比重波动性下降。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我省第一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呈波动性下降趋势,2001年2004年分别为%、%、%、和%,预计2005年为%。
第二产业仍占主导地位,成为我省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国家战略性区域发展规划对陕西的定位》来源:秘书处日期: 2016-5-16 作者:秘书处摘要:2009年6月至2015年3月期间,国家发布了涉及陕西的战略性区域发展规划17项。
我们通过系统归纳,整理研究有关陕西发展的主要内容,进一步明确了国家规划对陕西的功能定位,明晰了十一个地市(区)的发展定位,明晰了陕西需要发展的主要产业。
为了贯彻落实好国家规划,我们就全省重点发展高端能源化工、新能源汽车、航天航空、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以及文化旅游、现代农业产业及区域布局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国家规划功能定位产业建议陕西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决定了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占据重要位置。
目前,国家涉及我省的战略性区域发展规划17项。
其中,整体性规划2项:《国家主体功能区发展规划》、《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重点经济区规划6项:《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呼包鄂榆经济区发展规划(2012-2020)》、《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2012-2020)》、《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规划(2014-2025)》、《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重点生态区规划3项:《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2013-2020)》、《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2013-2020年)》、《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规划(2013—2022)》;连片特困地区规划4项:《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六盘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吕梁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西部重点城市新区规划1项:《西咸新区总体规划》;新型城镇体系建设规划1项:《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一、国家规划对陕西的总体定位归纳起来,国家规划对我省的总体定位是:全国内陆型经济开发开放战略高地、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西部大开发的新引擎、国家向西开放的重要枢纽、全国重要的科技研发和文化教育中心、彰显华夏文明的历史文化基地、国家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和国家重点红色旅游区。
陕建四新战略内容1. 引言陕建四新战略是指陕西省在经济发展中采取的四项新战略,即新工业化、新城镇化、新农村建设和新生态化。
这四个战略的实施旨在推动陕西经济的转型升级,促进全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深入探讨陕建四新战略的具体内容和实施效果。
2. 新工业化新工业化是陕建四新战略的核心内容之一。
陕西省在新工业化方面的目标是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为实现这一目标,陕西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大科技创新力度,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
•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提高陕西制造业的竞争力。
•引进外资,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来陕西投资设厂,提升产业链水平。
•加强人才培养,建设高水平的科研机构和高等教育机构,培养适应新工业化需求的专业人才。
通过实施新工业化战略,陕西省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大动力。
3. 新城镇化新城镇化是陕建四新战略的第二个重要内容。
陕西省在新城镇化方面的目标是提高城镇化水平,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为实现这一目标,陕西省采取了以下措施:•加强城市规划和建设管理,提高城市建设质量和环境品质。
•推动城市功能转型,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文化创意产业,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条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提高农民土地的流转和利用效率。
通过实施新城镇化战略,陕西省的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发展差距逐渐缩小,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4. 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是陕建四新战略的第三个重点内容。
陕西省在新农村建设方面的目标是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为实现这一目标,陕西省采取了以下措施:•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改善农村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条件。
论陕西发展枢纽经济的机遇与挑战陕西作为我国西部地区重要的发展枢纽,近年来在经济发展上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机遇和挑战。
本文将围绕陕西发展枢纽经济的机遇与挑战展开探讨。
一、机遇1. 大西部战略的实施当前,我国正在深入实施大西部战略,以加快大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陕西地处大西部地区的核心地带,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使其成为了大西部战略的重要支撑点。
随着国家政策的倾斜和扶持力度的增大,陕西的发展枢纽经济将迎来更多的机遇。
2. 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3. 产业升级和转型的契机近年来,陕西省政府大力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升级,加快了装备制造业、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为陕西发展枢纽经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产业升级和转型的大潮中,陕西发展枢纽经济将迎来更多的发展机遇。
4. 科技创新的促进科技创新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陕西省政府一直高度重视科技创新,逐步建立了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机构和人才队伍。
随着科技创新的不断推进,陕西发展枢纽经济将有望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取得更加显著的成绩。
二、挑战1. 地理位置的局限性陕西位于我国西北部,地处内陆腹地,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相比,地理位置相对较为偏远,交通运输和物流成本较高,这给其发展枢纽经济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2. 产业结构的转型难度陕西的传统产业占比较高,而新兴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面临较大的挑战。
如何加快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是陕西发展枢纽经济亟需面对的挑战。
3. 人才引进和培养的难题发展枢纽经济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支持,而目前陕西的人才资源相对匮乏,人才引进和培养成为一大难题。
如何建立更加完善的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加快人才队伍的建设,是当前陕西发展枢纽经济亟需解决的问题。
4. 生态环境保护的压力随着经济发展的加快,生态环境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环境保护问题成为制约陕西发展枢纽经济的重要因素。
陕西省经济发展状况篇一:陕西经济第三产业发展状况基于计量经济学的1991年以来的陕西经济第三产业发展状况宏观环境:十一五期间,陕西经济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20xx年全省GDP总量居全国16位(由20xx年的20位提升至20xx的16位),正式跨入国内“万亿省份俱乐部”。
20xx年陕西省人均GDP达2.6万元人民币,突破4000美元大关。
从1978年至20xx年26年间,陕西省人均GDP从87美元起步发展到突破一千美元大关,达到1037美元,又经过5年发展实现突破4000美元的提升和跨越。
20xx年全省GDP总量为14457.84亿元,较上年增速15.51%。
快于全国平均水平6.2%,居西部第一。
在全国排名16位,连续10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人均GDP为38608元人民币,合6204美元(20xx年末)继续领跑西部,人均GDP(接近湖北省38642元)居全国14位。
分析过程:一、明确研究分析任务分析近二十年陕西省经济发展状况,明确陕西省第三产业总值与陕西省总产值的关系。
二、模型设计自变量:陕西省三产总值因变量:总产值建立模型:三、确定统计指标陕西三产总产值陕西省总产值四、模型参数估计五、模型检验R检验:R 2 = 0.995919说明上式的拟合情况较好。
yi变差的99.59%由变量xt解释。
︱R︱=0.99796>R0.05(21-2)=0.4329,表明变量之间线性相关显著,检验通过。
T检验:检验回归系数显著性的原假设和备择假设是(给定? = 0.05)H0:?1 = 0; H1:?1 ? 0因为t = 68.05606 > t0.05 (19) = 2.093,所以检验结果是拒绝?1 = 0,即认为三产值和总产值之间存在回归关系。
上述模型的经济解释是,对于三产值每增加1亿元,总产值将增加2.783442亿元。
篇二:浅析陕西省县域经济的发展现状浅析陕西省县域经济的发展现状作者:吴春静来源:《职业·中旬》20xx年第03期县域经济是衔接城乡文明、沟通城市和农村的重要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