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第18课 多民族政权的并立
- 格式:doc
- 大小:35.00 KB
- 文档页数:3
第18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同步训练1.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
如图是某同学学习《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一课后绘制的图示。
▲处应填入的是()A.设置驻藏大臣B.签订《尼布楚条约》C.平定噶尔丹叛乱D.郑成功收复台湾2.某同学拟办一份历史手抄报,准备了下图所示的一些素材,由此判断手抄报的主题是()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D.封建社会的危机3.乾隆三十六年一月,渥巴锡毅然率全族克服重重困难,长途跋涉,历时半年,终于于六月末回到祖国;1685年和1686年,康熙帝命令清军两次进攻盘踞在雅克萨的俄军,沙俄政府被迫同意通过谈判解决中俄两国东段边界问题。
这些事件()A.加强了对我国西北边疆地区的控制和管辖B.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谱写了辉章C.进一步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巩固了东南海防D.使清朝的疆域超过前代,达到最大面积4.清朝时期,内地商人经常用布匹、茶叶和铁器等到东北交换毛皮、人参等土特产。
当地的索伦语类满语,达斡尔(旧称达呼尔)语接近蒙语,到康熙末年都已出现了“其中间杂汉语”的情形。
嘉庆年间,内地赴东北地区贸易的晋商“与蒙古、索伦、达呼尔交易,皆通其语,问答如流”。
这有利于()A.多个地域性商人群体的形成B.清王朝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5.“清朝的天下,超越了族群之间的融合,跨越了文化之间的差异,这个政权比起以前的那些混合政权……文明融合的程度更深”。
据材料分析,可知清朝A.消除了文化差异B.实现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C.实行了文化专制D.实现了不同民族的共同发展6.耶鲁大学历史学教授史景迁说:“如果要交朋友我会选择康熙皇帝……他有帝国设计,他也是第一个一对一接见西方人的皇帝。
”下列各项与康熙帝的“帝国设计”无关的是()A.组织雅克萨反击战B.设置驻藏大臣C.统一台湾,设置台湾府D.平定准噶尔部叛乱7.康熙五十七年,闽浙总督满保奏陈:“各省凡往来台湾之人,必令地方官给照,方许渡载。
部编⼈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统⼀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教案+导学案第18课统⼀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1教学分析【教学⽬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达赖、班禅和驻藏⼤⾂以及平定⼤、⼩和卓叛乱。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统⼀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2教学过程⼀、导⼊新课我们已经学习了⼀段时间的历史,那么⼤家能不能把我们国家历史上所经历的朝代⼀⼀列举出来呢?在这⾥,为了⽅便⼤家记忆,我给⼤家介绍这⾸“朝代更替歌”。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与战国,⼀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延;南北朝并⽴,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此完。
今天,我们就要开始学习中国古代史上的最后⼀个封建王朝——清朝。
让我们⾛进清朝,探寻它对于我国统⼀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作出的贡献。
⼆、新课讲授⽬标导学⼀:清朝对全国的统治教师简单讲述:清朝对全国的统治的确⽴。
(清朝统治者进⼊北京后,以北京为都城。
清军随后南下,消灭了明朝政权的残余势⼒和各地反清的⼒量。
为加强统治,在政治上进⼀步加强中央集权,维护政治上的⼤⼀统;在思想⽂化上推崇儒家学说,继承历代⽂化传统。
)⽬标导学⼆:台湾的回归和国家的统⼀1.教师简单讲述:明末台湾的基本情况。
(明朝末期,荷兰殖民者趁明朝国势衰败之机,出兵侵占了我国宝岛台湾,实⾏殖民统治。
) 2.学⽣抢答:郑成功的主要事迹是什么?答案提⽰:1662年从荷兰⼈⼿⾥收复台湾。
3.提出问题:收复台湾有何影响?如何评价郑成功?答案提⽰:(1)影响:被荷兰侵略者占据了38年的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
(2)评价: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4.史料解读。
材料⼀:东南海岛台湾被郑经占据,郑⽒本以恢复明室为号召,但⾃从永历帝和郑成功死后,失去了号召⼒和政治领导,郑⽒集团内叔侄兄弟失和,内讧不息,已蜕变成失去政治⽬标的海上武装。
材料⼆:台湾地处⼤海中,波涛万顷,作战需赖⽔师,满族将⼠娴习马步,⽽不习⽔战,必须另选将帅,训练⼠卒。
李光地、福建总督姚启圣推荐施琅可当此重任。
一.五代和北宋的政治、经济
1. 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可记作:
梁唐晋汉周,
前边都有后。
十国——吴、南唐、吴越、楚、闽、南汉、荆南(又称南平)、前蜀、后蜀、北汉,可记作:
前后蜀,南北汉,
南唐、南平曾为伴,
吴越、吴、闽、楚十国,割据混战中原乱。
2. 北宋建立
后周时期是五代中最强大的,周世宗在位期间,发展生产,整顿军事,南征北战,统一趋势加强。
可惜世宗英年早逝,七岁的儿子继位,太后临朝,这种孤儿寡母的局面不能维持多久……北宋就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建立起来了。
北宋的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
960年,赵匡胤,开封(东京)。
赵匡胤就是历史上的宋太祖。
赵匡胤是通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夺取政权的,那他会不会担心别人仿效他呢?赵匡胤通过“杯酒释兵权”等一系列措施将地方的军权、行政权、财政权都收归了中央,解除了后顾之忧,从而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北宋建立后,宋太祖还和他的弟弟宋太宗先后用了十几年的时间,陆续消灭割据政权,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注意:北宋结束分裂局面,但并没有完成国家完全的统一,而只是将汉族生活的大部分区域统一进来,所以,这一时期仍然是民族政权并立的时期。
第17课 宋朝的建立及其制度创设 一、基础练习 1.960 契丹 陈桥驿 2.考试制度 殿试 弥封 3.B 4.D 5.C 6.D71.宋神宗 制置三司条例司 2.司马光 元祐更化3.C 4.C 5.A 6.A 7.D二、8、(1)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其带来的各种后果。
(2)以整顿吏治为核心的庆历新政和以理财为主要内容的王安石变法,结果都以失败而告终。
第19课 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一、基础练习1.耶律阿保机 辽 2.党项族 西夏 3.B 4.A 5.C 6.B8、史料是:其无情如造化,至公如权衡。
评价是:科举制度的完善与发展,为赵宋王朝选拔人才、巩固中央集权统治,起了积极作用。
第18课 北宋中期的改革一、基础练习1.宋神宗 制置三司条例司 2.司马光 元祐更化3.C 4.C 5.A 6.A 7.D二、8、(1)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其带来的各种后果。
(2)以整顿吏治为核心的庆历新政和以理财为主要内容的王安石变法,结果都以失败而告终。
第19课 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一、基础练习1.耶律阿保机 辽 2.党项族 西夏 3.B 4.A 5.C 6.B二、拓展练习8、(1)官分南北指辽设置的从中央到地方两套平行的政权机构,因办事机构分别设在皇帝宫帐的南、北两侧而得名。
(2)适应游牧文明的管理制度为国制,适应农耕文明的管理制度为汉制。
(3)在契丹人和北方诸族居住地实行适应游牧文明的管理制度,在南方渤海人和燕云十六州的汉人居住地实行可适应农耕文明的管理制度,从而有利于辽朝的统治。
第2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一、基础练习1.水稻太湖流域 2.机户江西景德镇 3.B 4.C 5.D二、拓展练习6、(1)从图片中可以了解宋代江南农业生产的状况。
如画面上树木茂盛,说明江南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自然条件;田庄里的农民繁忙劳动的景象,反映了那时候江南社会比较安定,为农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还描绘了南方一人一牛犁耕的方法,说明宋代南方耕作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插秧与收获同时进行的情景,说明我国农业精耕细作水平攀升到一个新高度,等等。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教学模式介绍:探究式教学是以自主探究为主的教学。
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探究或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
学生对当前教学内容中的主要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深入探究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以自我获取,自我求证的方式深化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从而较好地达到课程标准中关于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要求的一种教学模式。
其中认知目标涉及与学科相关知识、概念、原理与能力的掌握;情感目标注重科学素养与道德品质的培养。
探究式教学的课程环节:创设情境——启发思考——自主探究——协作交流——总结提高设计思路说明:学生通过电视剧或课外读物对郑成功、康熙等人物及主要故事情节都很熟悉,很容易进人历史情境;台湾问题是现在的热点问题。
这些因素配合初中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都成为学习本课的有利因素。
七年级学生年龄小,对历史的想象能力有限,这就限制了他们对历史的理解,因此,应该依靠网络,搜集大量的图片与资料,通过历史场景的再现,增加历史知识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充分调动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同时他们的情感、价值观正在初步形成的过程中,认识能力、判断能力还很单薄,很需要用史实与他们对话,从而调动学生思维的活跃,促使其情感得到升华。
教材分析了解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的建制;知道册封达赖和班禅与设置驻藏大臣;知道西北边疆的巩固。
本课主要从六个方面叙述了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的历史:清朝对全国的统治、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的建制、清廷对西藏地区的有效管辖巩固西北边疆、雅克萨之战和清朝的疆域。
第一部分概述了清朝夺取全国统治后采取的一系列指施:政治制度方面,沿袭中原历代王朝的做法,强化中央集权,维护政治上的大一统;思想文化方面,推崇儒家学说,继承历代文化传统。
第5课《春秋战国的社会变革》中的小故事公元前338年,秦孝公死了,太子秦惠文王继位。
商鞅的麻烦也来了。
在此之前,就有人提过他。
有个叫赵良的人对商鞅说:“你外出时,随从的车有十几辆,车上都是训练有素的卫士,没有这些防卫措施,你就不敢出来,说明你的处境十分危险,你为什么不急流勇退?退隐三林或许可以求得平安。
”商鞅知道他反对变法,没有理会。
后来那个被商鞅挖去鼻子的太子的老师,纠合一帮人诬告商鞅谋反,惠文王下令逮捕商鞅。
商鞅闻讯出逃,到边关一客栈投宿,店主称,按照商鞅颁布的法令,留宿没有通行证的人要判罪,拒绝商鞅入住。
商鞅到魏国,魏国记恨他,拒绝接纳。
商鞅走投无路,被迫在自己的封地起兵自卫,兵败被杀,惠文王还下令车裂尸体,诛灭商鞅的家族老小。
商鞅虽死,然而新法却不废。
说明:选用该故事是为了让学生认识改革的艰巨性。
第7课《文化思想的繁荣》中的小故事春秋时期,有一次鲁国和其他诸侯国打仗,一个鲁国人跟着国君去作战,他参加了三次战斗,但三次都当了逃兵。
当他第三次被捉回来时,大将军问他为什么要开小差,他说:“我家里现在只剩下年老的父亲一个人,我要是作战死了,就没有人养活他了。
”当时大思想家孔子知道这件事后,建议不要处置这个士兵可以把他的父亲接到家中,由国家养起来或者在家乡找一个人照顾他的父亲。
说明:选用该故事是为了化解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孔子思想“仁”的内涵。
第18课《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中的小故事绍兴四年(1134年),岳家军奉命攻襄阳,二、三月间,便一举收复六郡。
消息传来,宋高宗惊呼:“朕只知岳飞军纪严明,却没想这么善战。
”欣喜之余,也露出一丝忧惧。
原来岳飞与当时的潮流是如此的“格格不入”。
岳飞的为人与抗金名将韩世忠等人迥异,礼贤下士,闲时读书吟诗,举止彬彬有礼,故深得士人敬重。
当时文武大臣大都贪财,或强占民田,或大造豪宅。
西部名将吴玠一向佩服岳飞,想与他结交,送来美女作为礼物。
岳飞退回美女,严肃地说:“君主正为国家忧虑,岂是大将安乐之时。
《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参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背景,理解各个民族政权之间的关系。
2. 通过分析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使学生认识到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教学内容1. 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背景介绍2. 各个民族政权之间的关系分析3. 典型历史事件选讲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背景,各个民族政权之间的关系。
2. 教学难点:理解历史事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历史图片和地图,生动形象地展现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2. 采用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进行深入剖析。
3.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简要介绍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2. 讲解民族政权之间的关系,分析各个政权的特点和相互影响。
3. 选取典型历史事件进行讲解,深入剖析事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4.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学习心得和观点。
5.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背景的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对各个民族政权之间的关系及其影响的理解。
3. 评价学生对选取的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以及观点的阐述。
七、教学资源1. 历史图片和地图:展示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背景以及各个政权的地理位置。
2. 历史文献和资料:提供详细的历史背景和事件描述。
3. 多媒体课件:用于辅助讲解和展示。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背景,讲解各个民族政权之间的关系。
2. 第二课时:分析典型历史事件,进行小组讨论。
3. 第三课时: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九、课后作业1. 请学生复习本节课的内容,整理笔记。
2. 选择一个历史事件,深入研究其背景、经过和影响,下节课分享。
《多民族政权并立与元朝的统一》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通过本次作业,学生应能够:1. 熟练掌握各个历史时期的主要事件和人物。
2. 理解各政权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3. 理解元朝统一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4. 培养对多元文化历史的兴趣和尊重。
二、作业内容1. 阅读作业:学生需阅读教材相关章节,并完成以下任务:a. 列出各个时期的主要政权及其领导人。
b. 概括每个政权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
c. 分析元朝统一的历史必然性。
2. 讨论作业:小组讨论以下问题,并进行汇报:a. 在多民族政权并立时期,不同民族间的交流和融合有何影响?b. 元朝的统一对后世有何影响?3. 知识问答:设计一些关于多民族政权并立与元朝统一的知识点问答,检验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
三、作业要求1. 作业应在课堂外完成,并提交电子版。
2. 提交时应注明小组成员,每人至少准备一份答案或报告。
3. 回答和报告应尽量客观、准确,尊重历史事实。
4. 鼓励创新思维,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四、作业评价1. 评价标准:根据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包括阅读笔记、讨论报告和知识问答等,进行评价。
2. 评价方式:教师评价为主,小组互评为辅。
3. 评价结果:对于优秀作业,给予表扬和展示机会;对于未达到预期的作业,给予指导和反馈。
五、作业反馈1. 反馈方式:学生提交作业后,教师将对作业进行批改,并在课堂上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反馈。
对于个别问题,将通过单独交流的方式进行反馈。
2. 反馈内容:包括对作业的总体评价、存在的问题以及针对性的改进建议。
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3. 学生对反馈的回应:学生应认真对待教师的反馈,并根据建议进行改进。
同时,学生也可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以便进一步优化作业设计。
通过本次作业设计方案,学生将通过阅读、讨论和知识问答等多种方式,深入了解多民族政权并立与元朝统一的历史时期,培养对多元文化历史的兴趣和尊重。
第18课多民族政权的并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辽、西夏、金及南宋建立的基本情况,知道契丹、党项和女真等北方少数民族对我国发展作出的贡献。
(2)知道北宋与辽、西夏战与和的过程,大致归纳宋议和的原因。
(3)掌握南宋与金和战的史实,理解岳飞抗金的正义性。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识别辽、北宋、西夏形势图与南宋、金、西夏形势图,了解多民族并立的情况。
(2)学习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认识澶渊之盟、绍兴和议,知道盟约、和议既是宋统治者屈辱妥协的结果,同时又对双方的和平相处产生了积极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辽、宋、西夏、金并立的历史,认识中华民族大家庭是在各民族不断融合和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
(2)通过学习岳飞抗金的事迹,理解岳飞的抗金代表了当时反抗女真族暴政的人民利益。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澶渊之盟;岳飞抗金
难点:对澶渊之盟和绍兴和议的评价。
【课时安排】1课时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教学准备阶段
1、制作多媒体课件
2、查阅历史资料
(二)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知道杨家将的故事吗?谁能说一说杨家将中有哪些人物?他们为什么会得到后人的赞扬?——抗击辽军,保国为民(杨家将是抗击的那个民族的进攻?—契丹)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第18课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
一、澶渊之盟
展示地图:《辽、西夏、北宋的并立》
教师提问:从地图来看,当时的北宋政权面临的最大的威胁是来自于哪个少些民族政权?教师讲述:这些少数民族中的契丹族在唐朝中后期,趁政局混乱迅速崛起,建立了政权。
契丹族建立政权的情况是怎样的呢?(国号、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请学生看课本107页完成。
(916年,耶律阿保机在上京称帝,建立契丹国。
)
教师提问:宋辽之间的战还有一次重要的战役。
(澶州之战)
教师提问:澶州之战后,双方进入和的状态,和表现在哪里?(1005年宋辽订立澶渊之盟。
)
说一说:澶渊之盟订立之时,战争形势对谁有利?当时形势对宋朝有利,宋真宗为何还要订立澶渊之盟?(无抗战的决心,也无打胜仗的信心。
)澶渊之盟订立后,宋辽两国关系如何?(保持了百余年的和平,为北方经济、文化的交流提供了最基本的条件。
)
教师提问:澶渊之盟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订立的?内容是什么?作用如何?
1.时间:1005年
2.地点:澶渊
3.内容:双方各守边界,宋给辽“岁币”——绢20万匹,银10万两(岁币:朝廷每年向外族输纳的钱物,也指地方每年向国家缴纳的钱物)
4.意义:宋辽之间100多年保持和平往来
辩一辩:
正方:北宋与辽签订澶渊之盟用岁币换和平的方式可取。
反方:岁币加重了人民负担,用岁币换和平的方式不可取。
教师讲述:他们说的都有道理,只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
观点一是对于北宋而言,“岁币”确实是北宋人民沉重的负担。
观点二是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史看,和约的订立有其积极的一面:它结束了战争状态,使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有利于北方的发展。
——和平有利于经济发展
教师提问:宋辽关系稳定后,北部边境安宁了,这时在西北边境党项族又建立了一个少数民族政权,是哪个少数民族政权?(西夏)西夏是怎样建立的?与宋的关系怎样?
教师讲述:1038年,元昊称帝,国号大夏,建都兴庆,史称西夏。
西夏和宋达成和议:西夏对宋称臣,宋向西夏提供白银、绢、茶叶等岁币。
考一考:将下列政权与其建立者,用线相连:
二、岳飞抗金
教师提问:金庸小说《射雕英雄传》中有这样一个情节,道士邱处机偶逢郭姓、杨姓猎户即将生子,就给两个孩子争别取名郭靖、杨康,两家猎户夫妇非常满意。
邱道长给他们取这样的名字有何用意?
教师讲述:就在辽朝、北宋逐渐衰败的时候,在我国东北的女真族又强大起来(女真族就是唐朝时期东北边疆的靺鞨族)女真族建立了金政权。
金先灭了辽又灭北宋,北宋灭亡后又建立了南宋。
金庸的小说《射雕英雄传》是以南宋与金对峙时期为背景的,两个孩子名字中的“靖”“康”两字,就是指金军灭亡北宋的靖康之变。
1127年,宋高宗赵构在临安(今杭州)称帝,史称南宋
教师提问:有没有听过这句话:“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奸臣。
”知不知道这里的“忠骨”和“奸臣”指的是谁?
教师讲述:金灭北宋后,金军并没有满足,他们继续南下掠夺,南宋统治者在江南偏安,南宋军民则为收复中原而浴血奋战,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岳飞。
讨论:
宋高宗为什么要强令岳飞班师?你觉得下列哪些原因是正确的?
1、担心岳飞战功太显赫,功高盖主。
2、满朝文武反对继续抗金。
3、惟恐岳飞抗金胜利,迎回宋钦宗,自己的帝位不保。
4、朝廷经济危机,钱粮不继。
5、害怕进一步得罪金朝,金朝将不应允他的求和。
教师提问:经过十多年的战争,南宋和金朝都不堪承受连年的战争于1141年达成合意,当时正值宋高宗绍兴年间,所以又叫绍兴和议。
绍兴和议的内容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教师提问:仔细分析图表,为什么说“绍兴和议”最为屈辱?(唯有“绍兴和议”宋朝向对方称臣。
)
【教学反思】
导入新课部分,我先给学生展示了《辽、西夏、北宋的并立形势图》指出中国历史在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由统一再次走向分裂。
内容主要有辽、西夏和北宋政权的建立;辽、西夏与北宋的和战;融合中的碰撞。
目的就是让学生简单明了的了解知识体系,利用学生平时的课外读物结合史实正确认识历史,学会正确评价历史问题。
通过大量的幻灯片让学生感受历史,通过生动的故事讲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课的兴趣。
总的来说,这堂课的教学还是比较成功的,但在教学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学生对历史知识掌握不多,分析问题的能力不强,加上有的同学准备不充分,在讨论中有一部分学生说不出自己的想法,只会顺着课本走或听从学习较好学生的意见,没有达到最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