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服用维生素D对肌力及跌倒风险的影响
- 格式:doc
- 大小:192.50 KB
- 文档页数:3
老年住院患者跌倒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标签:神经内科;住院患者;跌倒分析【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12-0352-01跌倒是每个人一生中从幼儿到老年、健康到衰老都会面临的问题。
国外许多学者进行大量的研究,认为跌倒是一种社会流行病,是环境、生理、病理和心理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1]。
脑血管疾病在神经内科临床上很常见,神经内科住院老年患者不但有生理器官的老化和功能的衰退,而且大多有机体病理的因素存在,这样大大增加了住院老年患者跌倒的几率。
笔者回顾了由2000年8月至2009年7月两家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发生跌倒事件共34例,根据患者跌倒时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总结。
现报告如下。
2000年8月-2009年7月,两家医院神经内科住院老年病患发生跌倒事件共34例。
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神经内科住院老年病患跌倒34例中,男21例,(占61.8%),女13例(占38.2%),年龄55-82岁,平均年龄70.6岁。
其中,急性脑血管病(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8例(占52.9%);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8例(占23.5%);帕金森病6例(占17.6%);血管性痴呆2例(占6.0%)。
1.2有关因素睡眠阻碍9例(占26.6%);心理因素8例(占23.5%);药物副作用6例(占17.6%);环境因素6例(占17.6%);排便5例(占14.7%)。
1.3跌倒结果头、面部轻度淤青8例;股、颈骨折2例;头皮裂伤2例;眉弓裂伤5例;其他17例无不良后果。
2 跌倒原因分析2.1 生理因素出于老年人肌肉萎缩,对钠、钾吸收减弱,促使肌张力缩减,肌肉弹性减少;致使机体衰退、身心作用退化、平衡失调、感觉减退。
本组病例基本出现在老年病患中,96%的老年病患入院后急查血生化八项均有不同程度低钾血症。
病患均有轻度全身无力、精神疲倦、胃纳差、恶心、步态不稳、反应缓慢等临床病症。
2.2 疾病因素在该组统计病例中,出现跌倒事件导致病理性骨折者均是男性病患。
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跌倒预防与康复护理研究在现代社会中,老年人口占比逐渐增加,老年骨质疏松症也成为一种常见的健康问题。
老年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为特征的慢性骨代谢性疾病,易导致骨折和跌倒。
跌倒是老年人健康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也是导致老年人伤害和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对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跌倒的预防与康复护理进行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一、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跌倒的危险因素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具有较高的跌倒风险。
首先,骨质疏松使得老年人的骨密度减少,骨质脆弱,易发生骨折。
其次,老年人的肌肉力量和平衡能力逐渐减弱,步态不稳,容易失去平衡而发生跌倒。
此外,老年人视力下降、听力减退、心血管疾病等因素也会增加跌倒的危险性。
二、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跌倒的预防策略1. 进行骨质密度检测:老年人应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测,及时了解自身骨质状况,及早进行治疗和干预。
2. 合理饮食:老年人应保证摄入足够的钙、维生素D等营养物质,促进骨密度的增加,预防骨质疏松症发生。
3. 加强运动:适量的体育锻炼可以增强老年人的肌肉力量和平衡能力,提高行走能力,降低跌倒的风险。
4. 保持良好的室内环境:老年人的住宅应该保持整洁、明亮、无障碍的环境,减少摔倒的可能性。
5. 定期体检:老年人应定期进行全面体检,及时发现和治疗身体潜在的健康问题,减少跌倒的危险性。
三、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跌倒的康复护理1. 及时抢救和治疗:一旦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发生跌倒,应该立即进行抢救和治疗,避免伤害的进一步恶化。
2. 营养调理:跌倒后,老年人应注意补充足够的营养物质,促进伤口愈合,加快康复。
3. 床位护理:对于无法自行行走的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应注意定期翻身、换位,防止压疮的发生。
4. 康复训练:跌倒后,老年人需要进行康复锻炼,恢复肌肉力量和平衡能力,减少再次跌倒的可能性。
5. 心理护理:跌倒会给老年人带来身体和心理上的创伤,需要家人和医护人员进行心理护理,帮助老年人尽快走出阴影。
龙源期刊网
补维生素D,选营养素还是药物?
作者:金慰群
来源:《大众健康》2015年第10期
骨质疏松症是以骨破坏速度超过骨生长替代速度为特征的常见多发病。
据调查,60岁以上老年人的骨质疏松症发病率高达56%。
骨质疏松症患者由于跌倒引发的髋部、脊柱及手腕骨折的风险大大增加。
骨质疏松症与维生素D
骨的破坏,其实在人到35岁左右就已悄然开始了,只是这时没有明显的症状。
渐渐地,钙质从骨头中渗出,骨头出现洞隙,变得脆弱甚至千疮百孔,有的人甚至稍一用力或打个喷嚏都会引发骨折。
有种维生素在减少骨质疏松症和跌倒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就是维生素D (VitD)。
在维生素家族中,它是唯一既能由皮肤中脱氢胆固醇经阳光紫外线照射制造,又必须从富脂鱼、蛋黄、蘑菇、奶制品中摄取的独特的维生素。
DOI:10.3969/j.issn.1674-2591.2020.06.006•临床研九短期大剂量维生素D3治疗对维生素D严重缺乏患者肌力的影响叶琳1,胡希鉴2,李林雪2,朱亦埜1[摘要]目的探讨口服大剂量(6000IU/d)维生素D3治疗8周后对维生素D严重缺乏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25-hydroxy vitamin D,25OHD)水平、上下肢肌力及跌倒风险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9年8月至2020年2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门诊就诊及住院的维生素D严重缺乏病例60例为研究对象。
分别检测治疗前后血清25OHD水平、甲状旁腺激素(parathyroid hormone,PTH)、握力、6米步速及双侧腘绳肌、股四头肌60°/s 峰力距、60°/s膝关节屈伸峰力矩比值(hamstrings to quadriceps peak torque ratios,H/Q ratios),参照修订版跌倒效能量表(Modified Falls Efficacy Scale,MFES)评估治疗前后跌倒风险。
结果大剂量维生素D3治疗8周后患者血清25OHD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上升[(37.22±7,19)ng/mL vs.(5.69±2.53)ng/mL,P<0.001],达到充足水平患者占比93.3%;PTH水平较治疗前下降[(37.39±3.43)pg/mL vs.(55.96±7.48)pg/mL,P<0.05],握力较治疗前增加[(25.97±3.02)kg vs.(23.33±2.55)kg,P<0.05],M绳肌60°/s峰力矩[左侧:(43.00±4.50)N-m vs.(36.25±5.41)N-m,右侧:(48.86±4.84)N-m vs.(39.38±5.70)N-m]以及左膝60。
维生素D与骨骼肌曾琴;谢忠建【期刊名称】《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年(卷),期】2016(9)2【摘要】维生素D是调节钙磷代谢和维持骨骼健康的重要激素前体,然而近年来大量临床研究结果显示,维生素D缺乏可出现肌力下降、跌倒风险增加,而补充维生素D能够帮助增强肌力、减少跌倒机会从而降低骨折风险。
但维生素D如何作用于骨骼肌,并不十分清楚,动物和细胞实验研究发现维生素D对骨骼肌的作用可能包括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即直接通过激活肌细胞内的维生素D受体或其他因子和间接通过调节血钙和血磷水平。
如能阐明维生素D在骨骼肌细胞内的作用机制,将有助于指导维生素D的临床应用,从而预防跌倒以降低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
%Vitamin D is an important hormone precursor regulating calcium and phosphate homeostasis and keeping bone healthy.However, a large number of clinical trials in recent years have shown that vitamin D deficiency decreases muscle strength and increases risk of fall and vitamin D supplementation enhances muscle strength and reduces risk of fall , and therefore reduces risk of fractures .However, the mechanism by which vitamin D works on skeletal muscle remains unclear .The research in the literature has indicated that the effect of vitamin D on skeletal muscle may be direct and /or indirect.The direct effect is probably via activation of the vitamin D receptor (VDR) or unknown factors in muscle cells , and the indirect effect is probably via regulating serum calcium and phosphoruslevels .Elucidating the molecular mecha-nism by which vitamin D works on skeletal muscle may help guide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vitamin D in muscle weakness and ultimately formulate strategies to reduce risk of osteoporostic fractures .【总页数】7页(P103-109)【作者】曾琴;谢忠建【作者单位】410011 长沙,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代谢内分泌科;410011 长沙,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代谢内分泌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81【相关文献】1.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躯体功能与血清1,25-二羟维生素D_3的相关性及对骨骼肌的影响 [J], 秦红照2.维生素D缺乏与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骨质疏松、骨骼肌质量减少的相关性研究 [J], 张恬; 吕珊; 殷泉忠; 丁国宪3.维生素D联合阻抗训练对老年肌少症患者骨骼肌质量、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血清学指标的影响 [J], 邵伟华;高丽霞;王素星;吕彩霞;姚丽霞;李绍冰4.老年男性住院患者骨骼肌肌量与维生素D水平的相关性 [J], 茅晓蒙;阮慧娟;杨玲;陆烨君;孙玉婷;汤庆娅5.血清1,25-二羟维生素D3水平对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骨骼肌减少症的预测价值[J], 谢易;魏杰;龚泰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老年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2023)》要点【摘要】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骨质疏松分会联合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骨质疏松病学分会、中国康复医学会骨质疏松预防与康复专业委员会和老年常见临床问题防控技术综合示范研究课题组,根据国内外循证医学指南制订标准化方法与步骤,组建多学科指南制定专家工作组,基于近5年发表的国内外老年骨质疏松症相关研究证据,围绕《中国老年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2018)》梳理的临床问题,结合新调研确定的临床问题,采用GRADE 方法对系统评价的证据质量和推荐强度分级,对其进行更新,旨在更好地规范和指导我国老年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诊治工作,为患者提供安全、高效的医疗服务。
《中国老年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2018)》涵盖老年骨质疏松症风险筛查、骨折风险评估、诊断、基础措施、治疗及疗效监测等方面。
为确保指南推荐的质量及时效性,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骨质疏松分会联合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骨质疏松病学分会、中国康复医学会骨质疏松预防与康复专业委员会和老年常见临床问题防控技术综合示范研究课题组,基于近5年发表的相关文献,对《2018指南》进行更新。
本指南更新包括以下内容:基于《2018指南》的临床问题,如发现临床研究证据的质量优于≪2018指南》的相关证据,则对证据进行更新,并对相关推荐进行再评估,以决定原有推荐意见是否需要更新,或增加新的推荐;针对老年骨质疏松症最新的临床热点问题进行推荐。
1老年骨质疏松症背景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减低、骨组织微结构损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
2001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指出骨质疏松症是以骨强度下降和骨折风险增加为特征的骨骼疾病。
骨质疏松症分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和继发性骨质疏松症两大类。
其中,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包括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型I老年骨质疏松症(型)和特发性骨质疏松症(包括青少年型∖继发性骨质疏松症指由任何影响骨代谢疾病和/或药物及其他明确病因导致的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症的风险评估与治疗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常见的骨骼疾病,其特征是骨量减少、骨组织微结构破坏,导致骨骼脆性增加,容易发生骨折。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
因此,了解骨质疏松症的风险评估方法,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对于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症具有重要意义。
一、骨质疏松症的风险因素1、年龄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骨骼中的钙流失逐渐增加,骨密度逐渐降低,患骨质疏松症的风险也随之增加。
尤其是女性在绝经后,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骨量丢失速度加快,更容易患上骨质疏松症。
2、性别女性患骨质疏松症的风险高于男性。
这主要是由于女性在绝经后雌激素水平显著下降,导致骨吸收增加,骨形成减少。
此外,女性的骨量峰值通常低于男性,也增加了患病的风险。
3、家族史如果家族中有骨质疏松症患者,尤其是一级亲属(如父母、兄弟姐妹)患有该病,那么个体患骨质疏松症的风险也会相应增加。
这可能与遗传因素导致的骨代谢异常有关。
4、不良生活方式(1)吸烟:吸烟会影响体内雌激素的代谢,降低骨密度,增加骨质疏松症的发病风险。
(2)过量饮酒:长期大量饮酒会抑制骨形成,促进骨吸收,导致骨量减少。
(3)缺乏运动:缺乏运动或运动量不足会导致骨骼的机械刺激减少,影响骨代谢,使骨量丢失加快。
(4)营养不良:钙、维生素 D 等营养素摄入不足,或蛋白质、维生素 C 等营养物质缺乏,都会影响骨骼的正常生长和发育,增加骨质疏松症的风险。
5、疾病和药物(1)某些疾病,如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库欣综合征、类风湿关节炎、糖尿病等,会影响骨代谢,导致骨质疏松症的发生。
(2)长期使用某些药物,如糖皮质激素、抗癫痫药物、肝素等,也可能会引起骨质疏松症。
二、骨质疏松症的风险评估方法1、骨密度检测骨密度检测是目前诊断骨质疏松症的主要方法之一。
常用的检测部位包括腰椎、髋部和前臂等。
通过测量骨密度值(T 值),可以判断是否存在骨质疏松症及其严重程度。
骨质疏松症的药物治疗XXX内分泌科XXX写在课前的话骨质疏松是一种常见疾病。
随着老龄化的进展,其发生率越来越高,而且易发生骨折,危害较大。
其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均较高,一旦患病有必要进行规范化治疗。
本课介绍的重点内容是骨质疏松的药物治疗,通过研究有助于指导临床实践一、骨质疏松的定义、危害及诊断一)骨质疏松的定义WHO定义骨质疏松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容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疾病。
XXX 认为骨质疏松症是骨强度下降导致骨折危险性升高的一种骨骼疾病。
骨强度主要由骨密度和骨质量来体现。
由于这种疾病随着老龄化的进展,发病率越来越高,而且易发生骨折,所以其危害比较大。
二)骨质疏松的危害及规范治疗必要性三)骨质疏松症的诊疗思路骨质疏松临床诊疗的思路是早期要看有无危险因素,有无临床表现,据此进一步对骨质疏松进行诊断,诊断以后制定治疗方案或治疗原则。
同时要进行早期的识别和筛查,然后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最后进行治疗。
骨质疏松治疗的最终方针是预防骨折初次和再次发生。
良多骨质疏松没有症状,有一部分人有疼痛感觉,所以最常见的两个治疗方针第一个是针对疼痛,消除疼痛,第二个是最终方针治疗骨折。
对于低骨密度,没有骨折的病人干预的目的是要预防和削减发生第一次骨折。
如果病人已经发生了一次骨折,治疗目的要预防发生第二次骨折,所以骨质疏松治疗的最终目的是预防骨折的初次发生和再次发生。
二、抗骨质疏松的规范治疗一)抗骨质疏松需治疗的人群病人有身高变矮、脊柱变形或脆性骨折史就可能有骨折,必要时可以拍X光片判断有无骨折。
有脆性骨折的话不管骨密度测定结果如何和有无危险因素都需求进行根蒂根基治疗加抗骨质疏松的药物治疗。
没有骨折要看骨密度,如果骨密度小于 2.5,不管有无危险因素都需要进行基础治疗加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
如果骨密度在-1到-2.5是低骨量的人群,要判断有无危险因素,有危险因素需要进行基础治疗加药物治疗,没有危险因素可以进行基础治疗,比如生活方式改变,补钙剂等。
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服用维生素D对肌力及跌倒风险的影响
作者:程鹏
来源:《健康必读·下旬刊》2019年第06期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服用维生素D对肌力及跌倒风险的影响。
方法:将我院2017年6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84例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根据是否服用维生素D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2例,对照组未服用维生素D,观察组服用活性维生素D,对两组入组前、干预后6个月、12个月的骨密度、肌力及跌倒风险进行观察。
结果:干预后12个月时,观察组患者骨密度较对照组高(P
【关键词】骨质疏松症;维生素D;肌力;跌倒风险;骨密度
【中图分类号】R3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9)06-03--01
近年来研究发现维生素D有助于调控骨代谢主要因子,调节骨代谢标志物水平,使病情进展得以延缓,改善骨质疏松症患者肌力及跌倒风险。
为进一步证实,本研究分析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服用维生素D对肌力及跌倒风险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7年6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84例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根据是否服用维生素D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2例。
观察组:男性14例,女性28例,年龄60~74岁,平均年龄(67.53±3.51)岁;体质量46~67kg,平均体质量(57.62±5.18)kg。
对照组:男性13例,女性29例,年龄60~75岁,平均年龄(67.81±3.74)岁;体质量44~68kg,平均体质量(57.42±4.65)kg。
两组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存在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未服用维生素D,服用常规药物治疗,并接受常规健康管理;观察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服用活性维生素D(以色列 Teva Pharmaceutical Industries Ltd;注册证号:H20080106)0.5μg/d,持续用药1年,对所有患者随访观察12个月。
1.3 观察指标
(1)检测观察两组患者入组前、干预6个月后及干预12个月后的骨密度,骨密度检查采用美国生产的DXA(Hologic Discovery),测定患者腰椎及全髋骨密度,计算其平均值。
(2)采用简易躯体能力测试量表(SPPB)分别在入组前、干预6个月后及干预12个月后评价两组患者肌力情况,包括下肢功能、躯体平衡、移动能力等项目,满分12分,分数越高提示肌力越好。
(3)采用MFES评分量表对两组患者入组前、干预6个月后及干预12个月后的跌倒风险进行评估,包括5项室外活动和9项室内活动,每项0~10分,各项评分相加后取平均值即为跌倒风险总体评分,分值越高跌倒风险越低。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两组骨密度、SPPB评分、MFES评分的比较经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为P
2 结果
2.1 两组骨密度比较
两组入组前、干预后6个月的骨密度无明显差异(P>0.05),干预后12个月时,观察组患者骨密度较对照组高(P
2.2 两组SPPB评分比较
两组入组前的SPPB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干预后6个月、12个月的SPPB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
2.3 两组MFES评分比较
两组入组前的MFES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干预后6个月、12个月的MFE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
3 讨论
近年来已有研究发现维生素D有助于增强骨质疏松症患者肌肉力量,改善躯体能力,维生素D受体主要存在于人体肌肉组织之中,使用外源性维生素D可激活维生素D受体,从而促进肌肉新生蛋白的合成,对肌肉产生直接作用,增强肌肉的力量,而且维生素D还能够诱导神经生长因子合成,使神经肌肉协调性增强,从而促进躯体能力提高、平衡能力改善,降低跌倒风险。
本研究结果发现,观察组干预后12个月的骨密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干预后6个月、12个月的SPPB评分、MFE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提示活性维生素D有助于改善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密度,提高肌力,预防跌倒。
相关研究中也发现维生素D可改善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密度,降低骨代谢标志物水平,延缓骨吸收,减少骨量丢失,与本研究结果相近,充分体现出活性维生素D的显著应用优势。
综合上述,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给予活性维生素D能改善其骨密度及肌力,也能降低跌倒风险,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孙长贵,罗根福.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骨质疏松症60例疗效观察[J].河北中医,2015,37(10):1505-1507.
周建烈,刘忠厚.补充钙和维生素D防治骨质疏松症的全球临床指南进展[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7,23(3):371-380.
陈浩,冯飞,包利等.老年骨质疏松人群跌倒危险因素[J].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2016,9(2):136-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