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库精品】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1课《富贵不能淫》教案 长春版
- 格式:doc
- 大小:115.55 KB
- 文档页数:10
九年级上册语文《富贵不能淫》教案九年级上册语文《富贵不能淫》教案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九年级上册语文《富贵不能淫》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九年级上册语文《富贵不能淫》教案篇1一、学前导引【预习目标指引】1、知识目标: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文意;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驳论文的写作能力。
3、情感目标:建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拓展资料】二、作者作品简介: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人(今山东邹县东南部人),距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
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
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
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
而他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被称为“亚圣”。
《孟子》一书主要记录了孟子的语言和政治观点,是儒家的经典之作。
其文章气势充沛,说理畅达,并长于论辩。
孟子也终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富贵不能淫》知识点汇编(一)古今异义1是焉得为大丈夫乎2.母命之3.以顺为正者4.富贵不能淫(二)词类活用1.富贵不能淫2.贫贱不能移3.威武不能屈(三)特殊句式1.省略句戒之曰。
省去主语“母亲”2.判断句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者,……也”,表判断)“大丈夫”的标准。
(1)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2)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3)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施加因素都不能使之迷乱、动摇、屈服;主旨《富贵不能淫》通过景春与孟子对于“大丈夫”的不同解释,明确了孟子关于真正的“大丈夫”的标准。
激励人们要坚持正道、不畏强权。
《富贵不能淫》教案教案概述:本课以《富贵不能淫》为主题,通过分析课文内容,使学生理解“富贵不能淫”的含义,并从中汲取思想道德教育的启示。
教案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课堂小结和作业布置。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富贵不能淫》的基本内容,掌握关键语句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课文《富贵不能淫》的基本内容。
2.分析课文中所表达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
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上课之初,教师可以简要介绍课文《富贵不能淫》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关于富贵与道德的古文,通过分析课文内容,了解古人对待富贵的态度,从而启发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富贵不能淫》,要求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并做好笔记。
教师在此过程中巡视课堂,解答学生的问题。
3.合作探讨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合作探讨。
每组选取一个角度,分析课文中所表达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
例如:讨论课文中提到的富贵不能淫的具体表现,分析这些表现背后的道德原则。
4.成果展示各小组派代表展示本组的讨论成果,其他同学和教师进行评价和补充。
教师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炼课文中的道德观念。
5.课堂小结6.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富贵不能淫”的感悟文章。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分析课文《富贵不能淫》,使学生了解到古人对待富贵的态度,以及道德在富贵面前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引导他们深入思考,从而达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目标。
同时,注重课堂互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使他们在合作探讨中收获更多。
重难点补充:1.理解课文《富贵不能淫》的基本内容: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对于学生来说可能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在自主学习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理解其中的关键词句和表达方式。
《富贵不能淫》教案范文一1、知识与技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大致读懂课文,理解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观点和思路;积累课文中的名言警句,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体会孟子说理的特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同学们,在你们的心目中,你认为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为大丈夫?那我们今天就随着孟子的脚步,看看亚圣心中的大丈夫是什么样的。
二、审题辩题请学生看看标题,重点看“淫”的解释。
点拨学生本文的文体,只做一般性理解即可。
三、理解作者作者孟子的介绍,师可适当补充。
四、读文识字诵读课文,对准字音,把握节奏采取全班齐读、小组读、个人读等方式,重点对停顿、重音、语气进展指导。
五、理解内容借助注释、工具书对课文进展疏通文意,个别不理解之处老师给予适当点拨。
六、探求中心〔1〕从景春的话中看出他对公孙衍、张仪的态度?是如何看出来的?〔2〕孟子对景春的观点是否赞同?原因有哪些?〔3〕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哪三句话能概括其精华?〔4〕怎样才能做到有大丈夫之道呢?〔5〕谈谈自己心中的大丈夫?1、孟子不认同景春的观点,那他的反驳分为哪几个步骤呢?第一段写景春的阐述用反问句表述论点,然后概述现象作为论据。
第二段孟子的辩驳,先是反对景春的观点,然后运用举例论证和类比论证从反面阐述,接着运用比喻论证和比照论证,从正面阐述自己的观点,最后得出结论。
树靶子景春的观点后批男子加冠顺妾妇之道女子出嫁富贵不能淫再立大丈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范文二教学目的:诵读课文,理解文意。
感受和培养大丈夫的英雄气概。
教学重点:诵读课文,理解文意。
教学难点:感受和培养大丈夫的英雄气概。
教学方法:1、诵读法 2、启发法 3、讨论法授课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俗话说“大丈夫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那么,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之为大丈夫呢?是否男子和大丈夫之间可以划等号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富贵不能淫》,看看孟子心中何谓大丈夫。
《富贵不能淫》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疏通文章,积累文言词汇。
2.掌握本文的中心论点,理清作者的论证方法及论证思路。
3.了解孟子主张,掌握“富贵不能淫”的道理。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理解文意,背诵课文,把握文章观点,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教学难点:理解“妾妇之道”和“大丈夫”的内涵。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人本互助、多媒体课时:1课时一、导入新课+孟子简介人们经常说“大丈夫说到做到”“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那么是不是只要是男人就可以是“大丈夫”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亚圣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
(板书:课标题,作者)设计意图:吸引学生,以动情解说引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设计意图:朗读课文,引导学生初步把握文章内容。
1.听读学生活动:听读文本,注意课文的朗读停顿与字音,在文中标记字音、停顿、重音。
教师活动:范读课件出示,学生补充笔记景春曰:“公孙衍yǎn、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guàn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rǔ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yín,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2.自由朗读:独立读+合作读3.学生接力读,教师酌情进行朗读指导指导:重点读反问句重读“岂、诚”三、译读课文,加深理解学生活动:1. 自主学习,口译全文;2.小组合作,标注难点;3.全班交流,释疑解惑。
①景春曰:“公孙衍(yǎn)、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反问,景春认为有权、有势的人物是“大丈夫”景春:与孟子同时代的人,纵横家。
公孙衍:战国时期魏国人,纵横家。
曾在秦国为相,又曾佩五国相印。
张仪:战国时期魏国人,纵横家,秦惠王时为相,游说六国连横以服从秦国。
富贵不能淫教案优秀教学设计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了孟子两章教案,盼望你们能喜爱。
富贵不能淫教案优秀教学设计一目标定向:1、熟读本文,争取背过。
2、讲解本文。
3、深化争论什么样的人才是大丈夫,并举例说明。
教学过程:一、导语:人们常常说“大丈夫说到做到”、“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那么是不是只要是男人就可以是“大丈夫”呢?我们现在一起来看看亚圣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
二、读诵本文。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猛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三、解释本文。
【解释】广居、正位、大道:朱熹解释为:广居,仁也;正位,礼也;大道,义也。
第1页/共10页【译文】应当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
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
富贵不能使我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猛不能使我屈服意志。
这样才叫做大丈夫1四、讲解本文。
富贵不能淫教案优秀教学设计二教学目标:1熟读文本,背诵精彩片段。
2识记重点字词并翻译文章3小组互助学习,理解本文意思,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
一、导入复习孟子相关常识出示学习目标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对比朗读和解释扫除语音障碍。
(留意:断句、正音)2、参考解释理解文章大意。
四、小组合作沟通并展现1、小组代表展现。
(形式:以同学为主解答,老师适时更正)2、老师提出重点字词句,要求同学作答。
3、同学结合所讲再次翻译文章。
五、课文分析(详细见ppt)富贵不能淫教案优秀教学设计三【教学目标】1.精确翻译和背诵全文。
2.品尝孟子的论辩艺术,感受孟子的人格魅力。
【课前预习】1.依据课下解释,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扫除文字障碍。
2.查找资料,进一步了解孟子的思想。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能用一般话精确而流畅地朗读课文。
2.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精确翻译全文。
【教学内容和步骤】第3页/共10页一、导入新课大家都熟识“卧薪尝胆”的故事吧。
《富贵不能淫》教案教案标题:《富贵不能淫》教案教案内容:一、教学目标:1.了解小说《富贵不能淫》的背景和作者。
2.理解小说中蕾兰的形象和性格特点,思考蕾兰的命运与道德。
3.分析小说中的社会现象和提出自己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1.小说《富贵不能淫》的背景和作者。
2.蕾兰的形象和性格特点的理解和分析。
三、教学难点:1.蕾兰的命运与道德的思考。
2.小说中的社会现象的分析。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小说的背景和作者,以及分析小说中人物的形象和性格特点。
2.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蕾兰的命运与道德问题,以及小说中的社会现象分析。
五、教学过程:1.导入:引导学生回顾一下《富贵不能淫》的内容和故事情节,了解小说的基本情况。
2.讲解小说的背景和作者:讲解小说背景:小说《富贵不能淫》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一部现实主义小说,作者为丁玲。
讲解作者:介绍丁玲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以及丁玲的文学思想和代表作品。
3.分析蕾兰的形象和性格特点:引导学生思考蕾兰的形象和性格特点,如勇敢、坚强、乐观等,并结合小说中的情节进行分析和讨论。
4.讨论蕾兰的命运与道德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蕾兰的命运是否与她的道德观念相符,为什么她没有选择追求富贵,而选择了追求真理和自由。
5.分析小说中的社会现象: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中出现的社会现象,如贫富差距、女性地位等,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六、教学总结: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并对学生的思考和讨论进行点评和总结。
七、课后作业:要求学生针对小说《富贵不能淫》中的一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写一个读后感。
教案结束。
课程名称:谚语学习——《富贵不能淫》年级:初中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理解谚语《富贵不能淫》的含义和用法。
探讨谚语背后的道德和文化价值观。
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价值观念。
教学重点:谚语《富贵不能淫》的含义和用法。
谚语在道德和文化中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谚语的背后价值观念。
引导学生思考谚语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情况。
教材准备:谚语《富贵不能淫》的示例和解释。
板书或电子白板。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问题或引言引入课程内容,激发学生对谚语的兴趣,如:“你们听说过谚语吗?谚语是一种智慧的表达方式,用简短的语言传递深刻的道理。
今天我们将学习一句谚语《富贵不能淫》,看看它有什么意义和应用。
”第二步:解释谚语(10分钟)解释谚语《富贵不能淫》的含义,即不管一个人多富有或地位高,都不应该放纵和淫逸,而应该保持节制和廉耻。
引导学生思考这句谚语背后的道德和文化价值观念,强调节制和廉耻的重要性。
第三步:案例分析(20分钟)提供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分析这些案例中谚语的应用情况,以便更好地理解它的含义。
例如,一个成功的商人仍然保持谦虚和朴素的生活方式,而不被财富冲昏头脑。
让学生分享他们自己或身边人的经历或案例,与谚语相关的情况。
第四步:总结与讨论(10分钟)总结本课的重点内容,强调谚语《富贵不能淫》的重要性和应用情况。
与学生讨论他们对谚语的理解和感悟。
第五步:课堂反馈(5分钟)请学生提出问题或分享他们在课堂上的收获和疑惑,以便进行反馈和解答。
拓展活动:鼓励学生寻找更多的谚语,分析它们的含义和应用,或创建自己的谚语,以表达对道德和价值观的理解。
这个教案旨在帮助学生理解谚语《富贵不能淫》的含义和应用,以及谚语在道德和文化中的重要性。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和需要进行调整,以确保教学效果。
富贵不能淫教案教案标题:富贵不能淫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和理解“富贵不能淫”这一价值观的内涵和重要性。
2. 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金钱与幸福之间的区别。
3. 培养学生正确的生活态度,追求真正的幸福和满足感。
教案步骤:引入活动:1. 利用图片或视频等媒体资源,向学生展示富豪的生活方式和奢华的场景。
2. 引导学生思考:富豪们的生活是否真的幸福?他们是否真的快乐?知识讲解:1. 解释“富贵不能淫”的含义,即富有和享受不能使人迷失自我、堕落或追求虚荣。
2. 通过案例分析或故事讲解,向学生展示富人因为追求物质享受而失去家庭、友谊、健康等重要的东西的例子。
讨论与思考:1. 分组或小组讨论,学生分享自己对“富贵不能淫”这一价值观的理解和看法。
2. 引导学生思考金钱和幸福之间的关系,以及追求真正的幸福的重要性。
活动与实践:1. 学生小组合作,设计一份海报或宣传册,传达“富贵不能淫”这一价值观的重要性。
2. 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演示一个富人和一个普通人在面对困难时的不同态度和行为。
总结与反思: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富贵不能淫”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2. 学生进行个人反思,写下对于“富贵不能淫”这一价值观的认识和感悟。
拓展活动:1. 邀请一位成功人士或慈善家来校进行讲座,分享他们对“富贵不能淫”这一价值观的理解和实践。
2.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慈善机构,了解慈善事业的重要性和对社会的贡献。
教案评估:1. 学生参与讨论和活动的积极性和深度。
2. 学生对“富贵不能淫”这一价值观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3. 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和反思等方式,是否能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
教案扩展:1. 将“富贵不能淫”这一价值观与其他相关的价值观进行比较和对比,如“知足常乐”、“助人为乐”等。
2. 将“富贵不能淫”这一价值观融入到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如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等。
注意事项:1. 教师在引导学生讨论和思考时,要尊重学生的不同观点和意见,并引导他们进行合理的辩论和思考。
《富贵不能淫》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背诵并默写短文。
2.熟读课文,借助注释,了解大意。
3.了解孟子其人和他所处的时代,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过程与方法:4、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与教师点拨相结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建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教学重点: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背诵并默写短文。
2.熟读课文,借助注释,了解大意。
教学难点:了解孟子其人和他所处的时代,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教学方法:7·12模式。
(教师引导点拨,学生小组合作探究,交流讨论)课时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授课时间: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2、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背诵并默写短文。
教学重难点: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背诵并默写短文。
教学方法:7·12模式。
(教师引导点拨,学生小组合作探究,交流讨论)教学环节:一、德育专题:党的十九大报告开篇就有一句很精辟的话:“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
”报告还强调指出:“五年来的成就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五年来的变革是深层次的、根本性的。
”五年来,党风、政风、社会风气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党的面貌、国家面貌、军队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人心是最大的政治。
”党心凝聚了,军心振奋了,民心昂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焕发出强大生机和活力。
二、教学过程:(一)明确目标:1、导入新课导入新课:人们经常说:“大丈夫说到做到”、“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那么是不是只要是男人就可以是“大丈夫”呢?我们现在一起来看看亚圣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
(板书:“富贵不能淫”)2、明确目标出示本课的学习目标:(1)了解作家、扫清生字词。
(2)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了解课文大意。
(二)合作探究3、布置任务出示小组讨论任务要求:(1)分享作者的资料,圈画文中生字词。
(2)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能结合工具书或课下注释翻译课文。
4、小组探究组长分工,按任务要求小组讨论。
(三)释义解惑5、(教师)检查指导。
6、(师生)释疑解惑。
(四)梳理归纳7、(师生共同)梳理归纳(相关知识点)。
(1).A、作者简介: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人(今山东邹县东南部人),距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
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
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
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
而他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被称为“亚圣”。
《孟子》一书主要记录了孟子的语言和政治观点,是儒家的经典之作。
其文章气势充沛,说理畅达,并长于论辩。
孟子也终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因孔子是圣人,所以世人尊称其为“亚圣”,将两人的思想合称为“孔孟之道”。
《孟子》在儒家典籍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为“四书”之一。
B、字词正音:公孙衍(yǎn) 丈夫之冠(guàn) 女家(rǔ) 富贵不能淫(yín)(2)、①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字词。
诚:真正,确实。
大丈夫:指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
天下熄: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焉:怎么,哪里。
丈夫之冠: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成年。
命:教导、训诲。
戒之:告诫。
女家:指夫家。
夫子:指丈夫。
正:准则,标准。
由:遵循。
独行其道: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淫:惑乱,迷惑。
移:动摇。
屈:使屈服。
②一词多义。
戒戒之曰:告诫必敬必戒:谨慎谓此之谓大丈夫:称得上,叫做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对……说太守谓谁:为,是③古今异义父命之(古义:教导、训诲;今义:命令,命运)以顺为正者(古义:准则,标准;今义:正面)④词类活用威武不能屈:使动用法,使……屈服⑤通假字女家:女同“汝”,你。
(3)、结合工具书或者结合课下注释翻译课文。
(五)讨论巩固8、小组讨论(根据其他同学整理归纳的板书,查漏补缺)把握字音,停顿,重音。
教师稍作朗读指导,然后学生齐读课文。
如: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六)目标检测9、目标检测(检测学生完成目标的情况)出示检测题: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
2)、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这个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仪吗?3)、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住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
4)、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富贵不能使我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这样才叫做大丈夫!10、讲解点评教师对学生做题的情况进行讲解点评。
(七)总结评价11、课堂小结:我们在这节课上扫清了字词障碍,了解了课文的内容,12、布置作业:熟读并背诵课文;抄写课文。
板书设计:富贵不能淫诚:真正,确实。
大丈夫:指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
天下熄: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焉:怎么,哪里。
丈夫之冠: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成年。
命:教导、训诲。
戒之:告诫。
女家:指夫家。
夫子:指丈夫。
正:准则,标准。
由:遵循。
独行其道: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淫:惑乱,迷惑。
移:动摇。
屈:使屈服。
课后反思:《富贵不能淫》(第二课时)授课时间:教学目标:一、朗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二、谈谈你所了解的大丈夫形象,举例说明。
教学重难点:1、朗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谈谈你所了解的大丈夫形象,举例说明。
教学方法:7·12模式。
(教师引导点拨,学生小组合作探究,交流讨论)教学环节:一、德育专题:新时代”具有丰富内涵,报告用了“五个是”作了精辟概括。
一是,这“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
二是,这“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
三是,这“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
四是,这“是全体中华儿女戮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
五是,这“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二、教学过程:一、明确目标:1、导入新课检查学生对该课词语意思的掌握情况。
2、明确目标出示本课的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
(2)、谈谈你所了解的大丈夫形象,举例说明。
二、合作探究3、布置任务出示小组讨论任务要求:(1)、孟子为什么认为公孙衍,张仪不配称为大丈夫?在孟子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2)、怎样做才能成为真正的大丈夫呢?(3)、谈谈你所了解的大丈夫形象,举例说明。
4、小组探究组长分工,按任务要求小组讨论。
三、释义解惑5、(教师)检查指导。
6、(师生)释疑解惑。
四、梳理归纳7、(师生共同)梳理归纳(相关知识点)。
(1)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的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因此不过是小人,谈不上是大丈夫;孟子认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才称得上是真正的大丈夫。
(2)、“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这样做了以后,再抱以“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的立身处世态度,这样才能够成为真正的堂堂正正的大丈夫了。
(3)、富贵不能淫——关羽,文天祥,方志敏……贫贱不能移——陶渊明,杜甫,朱自清……威武不能屈——颜真卿,闻一多,刘胡兰……五、讨论巩固8、小组讨论(根据其他同学整理归纳的板书,查漏补缺)(1)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利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只是顺从秦王的意;“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一如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2)举例说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这句话出自《孟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行为准则。
在现实生活中,面对金钱利益的诱惑,不乱其心;在危及国家民族利益的时刻,我们要敢于挺身而出,不怕牺牲,做一个真正的大丈夫。
六、目标检测9、目标检测(检测学生完成目标的情况)出示检测题:公孙衍、张仪非大丈夫的原因?①用自己的话概括:他们以自己的喜怒哀乐行事,挑起天下战争,这是崇尚强权,极端的个人主义;他们不以正义为标准不以天下太平为己任,不以百姓幸福为理想。
②用书中原话回答: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10、讲解点评教师对学生做题的情况进行讲解点评。
七、总结评价11、课堂小结:孟子关于“大丈夫”这段名言,句句闪耀着思想和人格力量的光辉,在历史上曾鼓励了不少仁人志士,成为他们不畏强暴,坚持正义的座右铭,直到今天,当我们再读课文时,似乎仍然可以听到他那金声玉振的声音,但在灿若星河的古代文化中,也隐藏着某些封建思想的糟粕,比如妻妾制度,三从四德等,所以我们要学习辩证地看待问题,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12、布置作业:练习册板书设计:富贵不能淫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大丈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课后反思:第三课时(复习课)初二语文年级组执笔人:赵艳菊备课时间:2017、11复习目标:巩固基础,进一步把握课文内容。
课时:一课时复习方法:提问式听写德育专题:党的十九大报告庄严宣布:“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
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
”党的十九大报告高扬的旗帜上,“人民”的底色光彩如初、分外耀眼——“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
1.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
(2分)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张仪那样的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
(2分,意到即可,酌情给分)2.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4分)“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利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只是顺从秦王的意思;“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一如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4分,意到即可,酌情给分)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4分)①妾妇之道 ( ) ②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 )③居天下之广居( ) ④无违夫子( )①方法②这,这样的人③居住④违背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例句:女子之嫁也A. 悍吏之来吾乡(《捕蛇者说》)B. 至之市而忘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