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七年级生物下册 第5单元 第14章 第1节 生物的命名和分类学案 苏科版
- 格式:doc
- 大小:215.00 KB
- 文档页数:4
第14章生物的命名和分类第1节生物的命名和分类(第2课时)【教材分析】关于本节内容,教材首先是从学生熟悉的超市购物等经验入手说明分类的必要性,自然地引导学生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
“为了科学地将生物进行分类”,教材安排了2项分类活动,意在让学生在“尝试分类”活动中意识到日常分类的不完善、不科学,同时认识到科学分类的必要性;在“科学分类”活动中,认识到科学分类的目的、等级和标准等重要概念的理论,领会科学分类的基本方法和等级的意义,形成和理解本节的重要概念。
信息库中李时珍在生物分类科学方面的成就介绍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情分析】经过第14章第1节《生物的命名和分类》第1课时的学习,学生对于生物的俗名和学名之间的区别已经有所了解,并且知道了科学的命名方法,也可以说出科学命名的重要性,从科学命名过渡到科学的分类,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和理解。
通过这学期的学习,学生对于生物的分类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知道了可以从生物的生活环境、和人类的关系等方面进行分类。
在实际的学习和生活中,分类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随时都可以看到分类的存在,但是对于如何将生物进行科学的分类却是不清楚的,当提出如何更加科学的将生物分类时,可以提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本节重要概念的教学。
【学习目标】1.说出可作为分类依据的生物特征,知道当今生物学家用来科学分类的重要的依据(知识目标)2.说出分类系统的七个阶层,知道现今生物学家所用的分类阶层系统(知识目标)3.通过尝试根据生物一定的特征进行分类活动,培养各种分类方法的分析比较的思维(能力目标)4.对生物分类产生兴趣并乐意学习和运用分类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勇于表达自己的分类意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重难点】1.说出生物的科学分类方法和分类的七个等级2.确定科学分类所依据的主要特征【学习方法】小组讨论法、调查法【学习流程】开始【学习进程】小组活动小组活动:自主阅读并讨论完成科学分类的标准和分类等级设置四种非常相似的生物进行分类总结生物分类的角度并表达每个小组的分类结果尝试生物进行分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小组活动:学以致用,对四种生物进行辨析亲缘关系。
学习资料专题第14章生物的命名和分类第1节生物的命名【学习目标】 1.了解生物的俗名。
2.了解生物的学名。
【活动方案】活动一、了解生物的俗名人们在认识生物的历程中,对于已经知道的生物都要给与一定的名称,这种人们习惯使用的名称通常叫做。
1.同物异名你认识右图1的植物吗?它叫。
你还知道它有哪些名称?。
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它有哪些名称?阅读课本p110页,了解它的名称。
如在英语中称potato,西班牙语中称papa,德语中称kartoffeln。
你认识右图2的植物吗?它叫。
你还知道它有哪些名称?图1 图2。
2.异物同名在我们当地,有没有不同的生物叫同一个名称的?认识右图的两种生物吗?这两种生物我们通常都叫它们,图3是一种植物叫,图4是一种动物叫,每年夏季麦子成熟的时候,它会飞到我们这儿,提醒人们收麦子,我们这儿还叫它。
图3 图4 3.易误解的名小组讨论判断:章鱼、鳄鱼、娃娃鱼、鲍鱼、鲸鱼,它们都是鱼吗?填(“是”或“不是”),章鱼、鲍鱼是动物,鳄鱼是动物、娃娃鱼是动物、鲸鱼是动物。
4.小组讨论分析生物俗名的优、缺点优点:缺点:活动二、了解生物的学名资料:科学家林奈的故事。
林奈1707年生于瑞典。
在生物学中的最主要的成果是建立了人为分类体系和双名制命名法。
在林奈以前,由于没有一个统一的命名法则,各国学者都按自己的一套工作方法命名植物,致使植物学研究困难重重。
其困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命名上出现的同物异名、异物同名的混乱现象;二是植物学名冗长;三是语言、文字上的隔阂。
纲、目、属、种的分类概念是林奈的首创。
林奈用拉丁文定植物学名,统一了术语,促进了交流。
他采用双名制命名法,即植物的常用名由两部分组成,前者为属名;后者为种名。
例如,银杏树学名为GINKGO BILOBA,L.GIKGO是属名,是名词;biloba是种名,是形容词;第三个字母,则是定名者姓氏的缩写,L为林奈(linne)的缩写。
结合命名,林奈规定学名必须简化,以12个字为限,这就使资料清楚,便于整理,有利于交流。
生物的命名和分类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 能说出俗名和学名的由来,阐明生物学名的组成,知道俗名和学名差异。
2. 能说出7个分类阶层3.说出可被当做生物分类的依据的生物特征,能说出动物和植物的几大类群。
重难点重点:生物的科学分类和等级;难点:确定科学分类所依据的主要特征。
学海导航一.生物的俗名俗名是指人们对生物的名称。
⑴:如不同地区称呼的红薯、山芋、地瓜都是指同一生物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⑵:如杜鹃(杜鹃花和杜鹃鸟)(3)读音误解二.生物的学名自主学习书本111页内容,完成下面题目:⑴创立者:,他提出了。
⑵双名法的组成:第一部分是,第二部分是。
⑶双名法的表示文字:,写法上要求。
⑷双名法的优越性体现在:。
三、生物的分类活动一:小组同学活动,分析图14-4中的生物,可以从生物的形态特征、生存环境、与人类的关系等分类角度中选择一个角度,尝试对这些生物进行分类记录。
活动二:小组活动,将图14-5中的各种动物分类我们已经在前面章节学过,请大家将图中各种动物分类,并把图中的动物名称和上述的分类单位填写在书本115页表格中。
活动三:小组活动,将图14-6中的各类植物我们已经在前面章节学过,请大家将图中各种动物分类,并把图中的动物名称和上述的分类并填写在书本116页植物分类图中。
课堂练习:【】1.下列有关学名正确的是A.同一种生物有时会有几个不同的俗名和学名B.学名有两个词组成,而前一个词表示该生物的种名C.通常种名是名词,而属名是形容词D.属名的第一个字母必须大写【】2.景葵科和睡莲科中各有一个叫芙蓉的植物,该现象是A.同物异名B.同名异物C.同一物种D.俗名错误【】3.中药处方中经常会出现的“山栀子”、“栀子”、“枝子”、“枝子”、“水栀子”等药材名称,经研究,他们实际是同一种植物,这种现象属于A.同物异名B.同名异物C.笔误D.读音误解【】4首创用“双名法”命名植物的学者是A.达尔文B.林奈C.胡克D.弗莱明【】5. 下列各项名称是指同一生物的是A.杜鹃花、杜鹃鸟B.红薯、地瓜C.土豆、山芋D.西瓜、哈密瓜。
2019-2020年七年级生物下册14.1生物的命名和分类教案(新版)苏科版一、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 (1) 讨论交流,知道生物命名的重要性。
(2)合作交流,能说出俗名和学名的由来,阐明生物学名的组成,知道俗名和学名的 差异。
2•能力目标能识别生物的俗名和学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同生物的名称从多种多样到全世界统一是很大的进步。
二、 教学重点:生物学名的含义。
三、 教学难点:认同生物的名称从多种多样到全世界统一是很大的进步。
四、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一、导入多媒体展示校园图片:同学们,漫步我们美丽的校园,这一草一木,一树一花, 你认识它们吗?叫得出它们的名字吗?生物学家是怎样给各 种生物进行命名的?本节课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共同学习 “生物的命名”这一内容。
二、新授(一)生物的俗名 1.认识生物的俗名人们在认识生物的历程中,对于已经知道的生物都要给予 一定的名称,这种人们习惯使用的名称叫做俗名。
图片展示:南瓜、牵牛花、刀豆、杜鹃鸟这些生物,同学 们知道它们的俗名吗?南瓜:乂名金瓜,当瓜熟透时一 牵牛花:又名喇叭花,其花形如喇叭 四季豆 杜鹃鸟 节,它就在田间地头叫,其叫声像“布谷2.生物俗名的缺陷生物的俗名能生动形象地反映生物某一方面的特点或其又名刀豆,其外形如 又叫“布谷鸟”。
每到学生活动创设情境 设疑导入 观看图片。
尝试说出名称。
认同生物俗名能反 映其特点,体会俗名的由 来。
[熟,稻谷下种的季 —布谷__”。
生活习性。
但是,渐渐地,人们发现俗名也有缺陷,你知道吗? (1)同物异名比如:山西人爱说“山药蛋宝中宝,顿顿饭离不了”。
你知道“山药蛋”是指什么吗?图片展示:原来,“山药蛋”是指马铃薯。
4马铃薯这种植物,在我国不同地区它的俗名也各不相同。
江浙一带俗名洋山芋;东北一带俗名土豆;山西、云贵一带俗名山药蛋;而在英语国家中则称为potato。
小小的马铃薯就有多个不同的俗名,人们在日常的交流中由于国家不同、民族众多,语言、方言、习惯等各不相同,生物的俗名也因此千差万别,在交流理解上就会产歧义,造成沟通障碍。
生物: 14.1《生物的命名》学案(苏科版七年级下)一、背景和意义分析新课改倡导学生的实践知识的积累,体验实践经历,倡导研究性和创造性学习,倡导自主及合作性学习。
经过半个多学期的新课程学习,学生已开始接受和适应新的学习方式,同时,学生已经学习了很多种生物,以及生物与人的关系,但这只是生物大家庭的一小部分,还没有从整体上认识它们,为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这些生物资源,有必要专门学习一些有关生物的命名和分类知识,为今后的进一步研究和探索打下基础。
二、学习与导学目标1、知识积累与疏导:能说出生物命名的好处,知道生物命名的重要性,阐明生物学名代表的含义。
认知率达100%。
2、技能掌握与指导:能分辨生物的俗名和学名,比较生物的学名和人的姓名,利用率达100%。
3、智能提高与训导:通过组内讨论,组间讨论与交流,师生讨论与交流,培养合作精神,提高交流表达能力与应激能力。
互动率达100%。
4、情意修炼与开导:能对周围生物好奇及产生兴趣,对所处环境给予关怀,认同生物的名称从多种多样到全世界统一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投入率达95%。
5、观念确定与引导:通过实验和例证确立“人类能改造自然”这一观点,通过对生物俗名的分析,诱导学生确立应用统一的观点去看待问题,看待世界。
认同率达100%。
三、障碍与生成关注:多角度例证生物学名所代表的含义,通过对生物俗名的分析,使学生认同生物的名称从多种多样到全世界统一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四、学程与导程活动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1)了解各地生物的俗名及生物分类的各种学说。
(2)准备各地生物图片并配上相应的俗名2、学生准备(1)联系前面学习的各种常见生物对本节课内容先作一些了解。
(2)课前调查当地常见生物的俗名,例可上网去查各地生物的俗名。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生物的俗名学生观察并思考(二)探究过程(1)生物的命名生物的俗名是指什么?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差异?国家、民族众多,语言、习惯各异。
《生物的命名和分类》教案•相关推荐《生物的命名和分类》教案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生物分类教案,提供全面的生物分类教案信息,希望对您有用!生物分类教案篇一:生物的命名和分类教案摘要第十四章第一节生物的命名和分类一、生物的命名1753年,瑞典的分类学家林奈创立了生物“双名法”。
教师总结:双名法使每一种物种只有一个全世界通用的科学名即学名,从而确保了物种的名称不会混淆。
人们根据学名就可知道某种生物在分类系统中的分类地位,并可知道该种生物的主要特征,非常有利于学术交流和发展二、生物的分类牵牛花、甘薯甲虫、蜻蜓鲨鱼、鲫鱼、鲢鱼投影展示:马分类单位:种投影展示:斑马分类单位:属投影展示:驴分类单位:科投影展示:犀牛分类单位:目教师总结:分类等级越高,包含的生物种类越多;分类等级越低,包含的生物种类越少,分类等级越高,彼此的形态、结构、生理等特征越相远;分类等级越低,彼此的形态、结构、生理等特征越相近。
三、现代生物分类的发展1967年生态学家惠特克将生物分为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菌物)界植物界和动物界生物五界的分类更具有准确性,且也更合理,所以被广大科学家所接受,生物学家根据生物之间的相似程度,把它们划分为界、目、纲、科、属、种分类等级越高,彼此的形态、结构、生理等特征越相远;第十四章第一节生物的命名和分类赣榆县赣马一中杨鹏一、教材分析:本节课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学习简单、必要的生物分类是十分有用的,这也能够培养他们在今后的学习、研究中更严谨的科学态度。
同时,生物的命名和分类也是本章节《生物的多样性》的基础知识,有助于学生对后面知识的理解。
二、学情分析、设计思想:本章内容以概念为主,不容易记忆和理解。
因此选区大量资料作为引导,帮助学生理解记忆。
同时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自己对生物进行分类,也可以考核学生的理解情况。
1.知识目标:(1)让学生知道生物命名的正确方法,理解命名的意义(2)让学生初步了解生物分类的基本方法(3)让学生知道生物分类的等级、单位以及生物五界的名称2.能力目标:(1)通过对几种常见动植物的分类,培养学生观察、对比、归类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对生物命名和分类工作严肃性的认识,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和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四、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1.重点:生物分类的等级、单位以及生物五界的名称解决方法:用举例说明的方法帮助学生记忆2.难点:生物命名的正确方法,理解命名的意义解决方法: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六、教学过程引入:生物种类极其繁多,有人估计有500-3000万种。
第14章生物的命名和分类
第1节生物的命名和分类
(第3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尝试根据动物、植物的一些特征对动物、植物进行分类
能力目标:根据生物特征对生物进行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验科学分类的优越性和学习的必要性
二、重要概念:地球上生活着各种各样的生物,可以根据特征将生物分类。
三、教学重点:根据生物特征对生物进行分类
四、教学难点:对植物进行分类
五、教学准备:复习不同动、植物类群的特征。
3.小组活动:
看P116图14-6,完成植物分类图特征
小组合作根据植物特征,对植物进行分类
三、课堂小结:说出本节课的收获
七、板书设计:
第1节生物的命名和分类
(第3课时)
一、动物分类
无脊椎动物:原生动物门、腔肠动物门、扁形动物门、线虫动物门、环节动物门、软体动物门、节肢动物门等类群
脊椎动物:鱼纲、爬行纲、两栖纲鸟纲、哺乳纲等类群
二、植物分类
种子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孢子植物: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等类群
附:动物分类表:。
2019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5单元第14章第1节生物的
命名和分类学案苏科版
年级:七年级学科:生物分课时:1 总课时:18时间:
课题:生物的命名和分类课型:新授课学习目标
1.说出生物学名的重要性和双名法的表达方式
2.说出生物分类的目的、分类系统的七个等级及其关系
3.说出可被分类依据的生物特征
学习重难点
1.生物的科学分类方法和等级
2.确定科学分类所依据的主要特征
学习过程:
一.自学
自学课本P110--116,自主完成基础检测
基础检测
1.人们习惯使用的名称叫_________,由于国家、名族,语言、习惯各不相同,
所以俗名也千差万别。
生物俗名虽然_____________,但因为各种原因,引起
很多困难。
2.瑞典博物学家_________确立了一种生物命名法-------_________,按照双名法,每个物种的学名有______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________,第二部分是______。
都用___________________表示。
3.双名法使每个物种___________全世界通用的科学名称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成为一种科学的国际通用的生物命名方法。
4.生物学家根据生物之间的_____________,把它们划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不同等级。
其中,最大的分类单位是_____,例如,______________等。
最基本的分类单位是________。
5.动物分成两大类:一类是_________动物;一类是_________动物。
脊椎动物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等,无脊椎动物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生物分类等级从小到大,生物种类越来越少,共同特征越来越多,亲缘关系越来越近
6.根据植物的生活习性、形态结构等特点,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等。
能力提升
1.生物界中,最大的分类单位和最基本的分类单位分别是()
A.门、种B.界、科
C.界、种D.门、纲
2.生物分类单位越小()
A.共同特征越少,生物数量越少 B.共同特征越多,生物数量越少
C.共同特征越少,生物数量越多 D.共同特征越多,生物数量越多
3.下列分类等级中,所包含的生物种类最少的是 ( )
A.食肉目
B.鱼纲
C.动物界
D.脊索动物门
4.在下列分类等级中,生物的共同特征最少的是()
A.种
B.科
C.纲
D.门
5.从生物在分类中的位置可以看出生物之间的哪种关系()
A.亲缘
B.食物
C.环境
D.外形
6.某同学将小麦、速生杨、松树归为一类,把海带、肾厥和满江红归为一类.他分类的主要依据是()
A.种子的有无 B.果实的有无
C.陆生或水生 D.根、茎、叶的分化
7.认真观察和识别下图图片中的植物,并阅读(1)下面的图图分类表解,回答问题:
(1)根据如图分类检索表,在如图中找出与A、B、D对应的植物写在括号中,并将植物名称分别填写在横线上.被子植物可分为: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
A和B是_______植物,D___________E____________F____________
(2)C类植物的花因为没有,不能形成果皮.因此,我们把这类种子无果皮包被的植物叫________植物.
二、交流
三、评价
四、布置作业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