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抑郁药作用机制及其合理应用
- 格式:ppt
- 大小:6.58 MB
- 文档页数:84
抗抑郁药物的合理使用导读抑郁障碍作为一类严重损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精神疾病,其疾病负担在所有神经精神疾病中占首位,抗抑郁药物的品种较多、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且抑郁共病躯体疾病情况多见,现针对合理使用抗抑郁药物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供临床参考;一、临床常见抗抑郁症药物一选择性5-羟色胺5-HT再摄取抑制剂SSRIs1.氟西汀:1986年在比利时首先获准上市用于抑郁症的治疗,是一种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间接激动去甲肾上腺素NE能,无镇静效应;对焦虑性抑郁效果不理想,联合苯二氮类药物时效果明显;常见不良反应有全身或局部过敏,胃肠道功能紊乱等;对于正在使用MAOI等药物者,禁用氟西汀;对于肝功能不全者应考虑减少用药剂量或降低用药频率;2.氟伏沙明:对心血管系统无,不引起体位性低血压,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消化不良、眩晕、食欲减退等;对本药过敏者禁用,禁止与单胺氧化酶抑制剂联合应用;3.帕罗西汀:选择性较氟西汀、舍曲林强,抗胆碱作用、心血管不良反应小于三环类抗抑郁剂;常见不良反应有体重增加、眩晕等;4.西酞普兰:新型SSRIs,能有效抑制5-HT再摄取,耐受性很好,常见不良反应有恶心、口干、嗜睡、出汗增多、头痛和睡眠时间偏短,通常在治疗开始的第1~2周时比较明显,随着抑郁症状的改善,不良反应会逐渐消失;亦有报道出现癫痫发作、激素分泌紊乱、躁狂及引起性功能障碍等副作用;5.舍曲林:当前治疗抑郁、焦虑障碍的首选药物之一,是第一个获准用于治疗儿童青少年情感障碍的SSRI;舍曲林在治疗抑郁症和强迫症的临床对照研究中并不引起体重增加,某些病人可能出现体重减轻;本品不良反应较少;常见不良反应为嗜睡、口干、男性性功能障碍如射精延迟等;二三环类抗抑郁药TCAs20世纪50年代后期发现三环类抗抑郁药TCAs,代表药物为阿米替林、多虑平;三环类抗抑郁药起效慢,具有抗胆碱作用,其心血管方面、抗胆碱作用相关不良反应常见,尤其老年人更易发生;到20世纪80~90年代后逐渐被一些新型抗抑郁药取代;三非选择性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s20世纪50年代初期发现的单胺氧化酶抑制药MAOIs——异丙肼是一种抗结核药,作用机制是抑制大脑单胺氧化酶,单胺降解减少,使突触间隙单胺含量增高;但由于其易引起高血压危象、急性黄色肝萎缩等严重不良反应而被淘汰;近年来研究发现单胺氧化酶有两种亚型:MAO-A和MAO-B;吗氯贝胺不仅是选择性MAO-A抑制剂,而且具有可逆性;代谢产物均无药物活性;不良反应有轻度恶心、口干等;与酪胺含量高的食物如奶酪同服可能引起高血压;四5-HT和NE摄取抑制剂SNRIs1.文拉法辛:能同时阻滞5-HT和NE再摄取,有较强的抗抑郁疗效,其药理机制是抑制神经突触前膜5-HT及NE再摄取,增强中枢5-HT及NE神经递质功能,发挥抗抑郁作用,对于抑郁患者用药1~2周后,即可出现明显抗抑郁作用;本品对各种抑郁症均有良好疗效,不良反应较轻,常见为恶心、呕吐、头痛等,少见的不良反应有性功能障碍、血压升高、癫痫发作等,部分不良反应存在剂量相关性;2.度洛西汀:对5-HT和NE再摄取均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具有更广谱、更快速的抗抑郁疗效;盐酸度洛西汀具有平衡两种神经递质的作用机制;因此,对伴有疼痛性躯体症状的抑郁症效果甚好;也可显着减轻抑郁症伴随的焦虑症状;禁用于闭角型青光眼、癫痫和正在应用MAOI的患者;本药的代谢与CYP1A2及CYP2D6有关,不宜与氟伏沙明、西咪替丁、依诺沙星和环丙沙星等药物联合应用;本药不良反应较轻,常见有恶心、嗜睡和腹泻;五多巴胺DA和NE再摄取抑制剂NDRIs盐酸安非他酮是20世纪80年代在美国上市的氨基酮类抗抑郁剂;药理作用机制:通过增加DA能和NE能的功能而发挥抗抑郁作用;优点:日用药量少、心血管不良反应很小,亦不会引起直立性低血压和性功能异常,不引起体重增加,无镇静作用;常见不良反应为坐立不安、出汗等,并有诱发癫痫的可能;六NE 及特异性5-羟色胺能抗抑郁剂NaSSA米氮平属于四环结构的哌嗪-氮类化合物,可同时增加NE和5-HT释放而具有独特的抗抑郁药理作用;在抗焦虑、改善睡眠方面有较好效果;其不良反应除嗜睡外其他不良反应均较轻微;七5-HT受体拮抗剂和5-HT再摄取抑制剂SARIs受体,兴奋其他5-HT受体,从而消除抑郁,改善睡眠,同时具有抗焦曲唑酮可拮抗5-HT2A虑、镇静催眠、改善性功能等多重作用;曲唑酮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嗜睡,胃肠道不良反应程度较轻微;八其他配方/ 合剂代表药物为氟哌噻吨美利曲辛黛力新:每片含氟哌噻吨以及10mg美利曲辛;前者是一种抑制突触后D1、D2受体的抗精神病药,后者是一种抑制5-HT和NE再吸收的抗抑郁剂;低剂量应用时,具有兴奋性,此药具有抗焦虑、抗抑郁和兴奋特性,适用于轻、中度的焦虑及伴发抑郁患者,但长期使用注意锥体外系反应的发生,尤其在老年人应用时应该密切观察;二、抗抑郁药物治疗推荐表一三、抑郁共病躯体疾病的个体化药物治疗推荐表二四、抗抑郁药的药物相互作用风险表三五、临床药师建议1.目前国内外指南均未推荐氟哌噻吨美利曲辛作为抗抑郁一线药物,不建议其作为临床抗抑郁治疗首选药物;2.临床使用中发现氟哌噻吨美利曲辛撤药困难,停药后易出现症状的反复,长期使用可能会发生不可逆的迟发性运动障碍,临床应用时多加注意;3.老年患者往往同服多种药物,选择抗抑郁药物时应充分考虑药物相互作用风险,首先推荐抗胆碱能及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轻微的SSRIs、SNRIs、NaSSA、SARIs等,剂量应个体化,初始剂量为最小推荐初始剂量的1/2~1/4,缓慢增量;4.肝肾功能不全患者慎用抗抑郁药物,在治疗起始及加量过程中须规律监测肝肾功能;须特别注意阿戈美拉汀的肝功能损害风险;5. SSRIs有抗血小板活性,在与抗凝或抑制血小板聚集药物联用和已知有出血倾向的患者使用时,建议监测出血的临床征象及相关指标;、SSRIs及文拉法辛出现性功能障碍的风险高于米氮平、安非他酮、度洛西汀、阿戈美拉汀等,米氮平、帕罗西汀、阿米替林对体重影响较大,临床选用应结合患者个体情况;7.对青光眼和前列腺肥大患者建议使用SSRIs和SNRIs等抗胆碱能作用轻微药物;8.药物一般1~2周开始起效,治疗6 ~ 8周后仍然应答不良,可换用另一类抗抑郁药或联合用药;一般不推荐2种以上抗抑郁药联用,伴有严重失眠的焦虑、抑郁、躯体化患者治疗初期,或足量、足疗程、单一抗抑郁药治疗疗效不佳时可考虑联用不同机制的药物或增效剂,SSRIs、SNRIs常与NaSSA类药物如米氮平、5-羟色胺1A受体激动剂如丁螺环酮或坦度螺酮、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如维思通、奥氮平、喹硫平等、情感稳定剂如碳酸锂、丙戊酸钠、卡马西平等联用;参考文献1.李凌江, 马辛. 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第二版. 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 2015.RW, et al. Canadian Network for Mood and Anxiety Treatments CANMAT 2016 Clinical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Adults with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Introduction and Methods. Can J Psychiatry. 2016 Sep;619:506-9. doi: 06659061. Epub 2016 Aug 2.ME. Antidepressant combinations: cutting edge psychopharmacology or passing fad Curr Psychiatry Rep. 2013 Oct;1510:403.AM, et al. Most antidepressant drugs are safe for patients with epilepsy at therapeutic doses: A review of the evidence. Epilepsy Behav. 2016 May 25. pii: S1525-50501600138-4. doi: A L, Montejo L, Baldwin D S. The impact of severe mental disorders and psychotropic medications on sexual health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clinical managementJ. World Psychiatry, 2018, 171:3-11.6.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老年精神医学组.老年期抑郁障碍诊疗专家共识.中华精神科杂志,2017,1050:329-334.。
草酸艾司西酞普兰联合盐酸度洛西汀治疗抑郁症的临床效果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
据统计,全球约有3.7亿人患有抑郁症,而且患病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
抑郁症不仅给患者本人带来巨大的痛苦,也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了沉重的负担。
目前,抗抑郁药物是治疗抑郁症的主要手段之一。
草酸艾司西酞普兰和盐酸度洛西汀是两种常用的抗抑郁药物。
草酸艾司西酞普兰是一种新型的抗抑郁药物,通过抑制5-羟色胺再摄取来发挥抗抑郁作用。
而盐酸度洛西汀则是一种典型的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通过增加5-羟色胺在突触间隙的浓度来减轻抑郁症症状。
单一药物治疗抑郁症的疗效有限,往往需要长期使用或者更换药物。
探索草酸艾司西酞普兰与盐酸度洛西汀联合应用的疗效及安全性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研究旨在探讨草酸艾司西酞普兰联合盐酸度洛西汀治疗抑郁症的临床效果,为抑郁症患者的治疗提供更有效的方案。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草酸艾司西酞普兰联合盐酸度洛西汀治疗抑郁症的临床效果,通过分析草酸艾司西酞普兰和盐酸度洛西汀的作用机制,探讨联合应用的理论基础,设计临床试验并对结果进行分析,以验证这种联合疗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我们的研究旨在为抑郁症患者寻找更有效的治疗方案,提高其生活质量,减少抑郁症带来的不良影响。
通过本研究,我们希望验证草酸艾司西酞普兰和盐酸度洛西汀联合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疗效,为临床实践提供科学依据,推动抑郁症治疗的进步,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
1.3 研究意义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
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加和生活节奏的加快,抑郁症的发病率逐渐上升,给社会和个体的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
研究抑郁症的治疗方法和药物对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少社会负担具有重要意义。
草酸艾司西酞普兰和盐酸度洛西汀是目前治疗抑郁症常用的两种药物,它们在临床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抑郁症的药物治疗指南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患者常表现出情绪低落、失去兴趣和欢乐感以及自我评价过低等症状。
尽管心理治疗在抑郁症的治疗中占据重要地位,但药物治疗也被广泛应用。
本文将介绍抑郁症的药物治疗指南,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处理抑郁症。
一、药物分类目前,常用的抗抑郁药物主要包括SSRI、SNRI、三环类抗抑郁药和其他类药物。
这些药物的工作机制和副作用有所不同,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选择合适的药物。
1. SSRI(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如帕罗西汀、氟西汀。
这类药物通过阻止神经元对5-羟色胺的再摄取来增加5-羟色胺在突触间隙的浓度,从而改善抑郁症状。
2. SNRI(选择性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如文拉法辛、舍曲林。
这类药物除了增加5-羟色胺的浓度外,还可阻止去甲肾上腺素的再摄取,从而在更多的神经途径上发挥作用。
3. 三环类抗抑郁药:如阿米替林、丙米嗪。
这类药物通过抑制去甲肾上腺素和/或5-羟色胺的再摄取,并改变神经递质的平衡来缓解抑郁症状。
4. 其他类药物:如甲氧氯普胺、万艾可。
这些药物具有不同的作用机制,常用于抑郁症伴有焦虑、失眠和食欲不振等症状的治疗。
二、药物使用指南1. 药物选择:选择合适的药物需要考虑患者的抑郁程度、症状表现以及个体差异等因素。
通常情况下,SSRI被认为是首选药物,因为它们具有较少的副作用且对大多数患者有效。
然而,对于一些患者来说,其他类药物可能更适合。
2. 药物剂量:药物的剂量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
初始剂量通常较低,随着治疗的进行逐渐增加。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反应和副作用来调整剂量,以达到最佳疗效。
3. 治疗时间:抗抑郁药物的治疗通常需要一段时间才能见效。
一般来说,患者需要至少连续服药4-6周才能看到明显的改善。
因此,坚持按时服药是非常重要的。
4. 副作用管理:药物治疗可能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如头痛、恶心、失眠等。
这些副作用通常是暂时的,随着患者适应药物逐渐减轻或消失。
抗抑郁药在心血管患者中的合理应用抗抑郁药在心血管患者中的合理应用心理健康为人们的健康生活质量提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常见的抑郁症状包括心情低落,性兴趣减退,疲惫无力,食欲减退等等。
是一个严重影响人们生活幸福感和工作生产力的疾病。
抑郁症与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研究越来越多,心血管系统影响与抑郁病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故抗抑郁症药物在心血管病人用药方面应用也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
因此,本文将围绕抗抑郁药在心血管患者中的合理应用这一主题展开深入探讨。
一、心血管疾病与抑郁症的关系抑郁症可以根据其发病时间和病因产生分为原发性抑郁症和继发性抑郁症。
心血管系统的影响与抑郁病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据现今研究心理学家发现,抑郁症与生活方式相当密切,生活不规律、情绪压抑等不良生活习惯和情绪状况容易引发抑郁症。
再加上抑郁症患者疲劳、精神不振,身体抵抗力下降,容易被细菌或病毒感染,导致心血管系统受到损伤。
心血管疾病本身对身体的危害也不必多言,它的病因复杂多变,病程长,病情严重,并且容易发展成慢性病。
因此,心血管疾病患者同时存在抑郁症,疾病更加严重,康复期更长,容易导致抑郁症患者心理心理和身体上的双重压力,给其带来更不良的病程。
二、合理应用抗抑郁药对心血管患者的作用现在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有高血压、冠心病、心脏病,糖尿病等等,这些疾病都有一定的危害,需要及时治疗,同时,如果患者存在抑郁症状时,需要加强心理治疗。
抗抑郁药作为治疗抑郁症的最主要手段之一,目前使用较为广泛。
然而,由于抗抑郁药具有一定的心血管风险,因此在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抑郁症患者中,应该对药物选择进行合理性考虑。
1. 选择适合的抗抑郁药物根据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个体差异,需要选择适合其的抗抑郁药。
部分抗抑郁药具有心血管不良反应风险,因此,需要注意选择。
临床上,治疗这些患者的时候,通常选择具有“双重意义”药物,如舍曲林、艾司唑仑等药物,这些药物既有抗抑郁的作用,同时也有调整心脏节律和心血管系统旁路系统的作用,可使心血管副作用较小,同时也对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效果更好。
了解常见药物:作用、用途与副作用一、引言药物在现代医学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帮助患者预防疾病和缓解症状。
不同类型的药物具有不同的作用机制和用途,同时也可能伴随一定的副作用。
因此,了解常见药物的作用、主要用途以及可能的副作用,对患者和医务人员都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几类常见药物,包括抗生素、止痛药和抗抑郁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药物,从而确保药物的疗效并最大程度地减少不良反应。
二、抗生素类药物2.1 抗生素的作用机制抗生素是用于治疗细菌感染的药物,它们通过不同的作用机制抑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
常见的抗生素作用机制包括破坏细菌细胞壁、抑制蛋白质合成和阻断核酸复制等。
2.2 主要用途抗生素广泛应用于细菌感染的治疗,包括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皮肤感染等。
不同类型的抗生素对不同细菌有特异性,医生会根据细菌的敏感性选择合适的抗生素。
2.3 可能的副作用抗生素的不当使用可能导致耐药性的产生,同时也可能引起一系列副作用,如过敏反应、胃肠道不适和肝肾功能损害等。
因此,使用抗生素时需要遵循医生的建议,不可滥用或随意中止用药。
三、止痛药类药物3.1 止痛药的作用机制止痛药主要通过抑制疼痛信号传导,减轻疼痛感觉。
不同的止痛药有不同的作用机制,包括阻断疼痛信号的传导、减少炎症反应和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等。
3.2 主要用途止痛药广泛应用于缓解各类疼痛,包括头痛、牙痛、肌肉骨骼疼痛等。
根据疼痛程度和类型,医生会选择不同类型的止痛药进行治疗。
3.3 可能的副作用常见的止痛药副作用包括胃肠道不适、头晕、恶心等。
部分止痛药还可能导致肝肾功能损害,长期滥用止痛药还可能引起依赖性和耐受性。
四、抗抑郁药类药物4.1 抗抑郁药的作用机制抗抑郁药主要通过调节脑内神经递质水平,改善患者的情绪和心理状态。
常见的抗抑郁药包括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三环抗抑郁药等。
4.2 主要用途抗抑郁药广泛应用于治疗抑郁症和其他情绪障碍,帮助患者减轻抑郁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抗抑郁药物的合理使用一、抑郁症的临床表现及机制抑郁症是一种患病率较高的精神疾病,约75%的患者病程反复发作,有很高的自杀率和致残率。
临床症状包括心境障碍和植物神经系统症状表现。
前者包括抑郁心境、自罪感、自我评价降低、无价值感,有时伴有焦虑;后者往往被患者描述为各种躯体症状和不适;此外还有认知方面的改变,包括记忆和注意困难;以及自我调节系统异常,包括进食、睡眠和性功能障碍等。
临床上有时根据患者的症状表现将抑郁症分为三种亚型:①忧郁型抑郁症(melancholic depression):占25%~30%的抑郁症患者;临床症状常有过度警觉、明显焦虑、失眠、食欲减退、体重减轻、早醒、晨重夜轻、自杀企图、快感缺失、行为灵活性降低和记忆受损,这种抑郁亚型病因学上生物学改变为主,往往需要药物治疗。
②非典型抑郁症:占15%~30%的抑郁症患者;焦虑常不明显,伴有睡眠过多、食欲增加、体重增加和容易疲乏,这型抑郁的神经生物学基础不同于忧郁型抑郁]。
③混合型抑郁症,包括其他各种抑郁症,这3种亚型可能有着不同的生物学机制。
1.1 单胺递质假说抑郁症的第一个生物学机制是单胺假说,来源于抗抑郁药的发现,认为抑郁症患者脑内单胺递质活性降低。
目前开发的抗抑郁药主要是增强脑内单胺递质活性,但是目前还没有哪种药物能够使大部分抑郁症患者保持持续缓解状态。
并且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对抑郁症的单胺递质假说提出了挑战。
如:只有部分抑郁症患者脑内5-HT或NE及其代谢产物的含量发生改变;抗抑郁药的起效时间滞后于脑内单胺递质含量升高的时间;非典型抗抑郁药塞奈普汀通过促进突触间隙5-HT的再摄取表现出与SSRIs相似的抗抑郁疗效。
其中一种解释是:抗抑郁药发挥疗效是通过突触后受体密度和活性的改变介导,这个过程需要几周的时间,突触后5-HT2A 受体的下调可能是抗抑郁药发挥疗效的机制。
1.2 HPA轴调节异常假说现在越来越多的证据提示抑郁症可能是体内应激系统的过渡激活所致。
抗抑郁药治疗抑郁症状每日一次最好在晚餐后服用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给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抗抑郁药是目前治疗抑郁症最常用的方法之一,而合理的用药时间和方法对于治疗的效果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抗抑郁药在治疗抑郁症状中每日一次最好在晚餐后服用的原因和依据。
1. 抑郁症的特点和治疗需求抑郁症是一种以情感低落、兴趣丧失、注意力下降、睡眠障碍和食欲改变等症状为主的心理疾病。
患者常常感到无助和绝望,并且对正常的日常活动失去兴趣。
由于其症状的持续性和复杂性,抗抑郁药被广泛应用于抑郁症的治疗中。
2. 抗抑郁药的作用机制抗抑郁药主要通过调节大脑中的神经递质水平来减轻抑郁症状。
它们可以增加血清素、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等神经递质的浓度,从而改善患者的情绪和心境。
3. 每日一次用药的优势每日一次用药是目前治疗抑郁症最常用的用药方案之一。
其主要优势如下:3.1 简便易行患者只需在每天的固定时间服用一次药物,不需要频繁用药。
这对于患者来说非常方便,减轻了用药的负担。
3.2 维持恒定的药物浓度每日一次的用药可以更好地维持抗抑郁药在体内的浓度,保持药物的持续性作用。
这有助于抑制抑郁症状的发作,提高治疗效果。
3.3 减少服药忘记的风险患者只需在固定的时间点服药,相对于多次用药来说,减少了忘记服药的风险。
这有助于确保患者按照医嘱定时用药,提高治疗效果。
4. 晚餐后服用的理由在确定每日一次用药的基础上,选择晚餐后作为用药时间也是有一定依据的。
主要原因如下:4.1 避免空腹用药的不良反应晚餐后服用抗抑郁药可以避免空腹用药引起的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和腹胀等。
食物的摄入可以缓冲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减少不适感。
4.2 提高用药依从性晚餐是每天的固定饮食时间,患者在晚餐后服用药物更容易记得,并且与日常饮食结合,在饮食规律的基础上提高了用药的依从性。
4.3 促进药物的吸收和利用饮食可以影响抗抑郁药物的吸收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