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田园城市理念在西咸新区规划中的应用_何博

田园城市理念在西咸新区规划中的应用_何博

田园城市理念在西咸新区规划中的应用

何 博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环境与资源管理系 陕西西安 710100)

【摘要】文章阐述了田园城市规划理念的产生、历史演变及其在国内外城市建设规划当中的运用,并对新田园城市理论在西咸新区建设中发挥的指导作用及实践运用进行阐释:

“多中心化”城市布局,绿色快捷交通连接,原生态田园小镇构建,城建与农业融合,完善古都历史文化脉络,塑造特色城市。表明新田园城市理论满足天人合一的建设理念、符合现代城市生活的需求。

【关键词】田园城市;规划理论;西咸新区

一、田园城市理念

1、田园城市理论的产生

田园城市理论是19世纪末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提出的关于城市规划的设想,这一概念最早是在1820年由著名的空想社会主义者罗伯特?欧文(Robert Owen 1771-1858)提出的。 霍华德在他的著作《明日,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中认为应该建设一种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他称之为“田园城市”,田园城市实质上是城和乡的结合体。1919年,英国“田园城市和城市规划协会”经与霍华德商议后,明确提出田园城市的含义: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

2、田园城市理论的发展

“田园城市” 理论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起了重要的启蒙作用,后来出现的“卫星城”、

“有机疏散”理论都是“田园城市”思想发展的产物。

“卫星城”理论是1915年由美国人泰勒在《卫星城镇》一书中提出来的,是指在大城市外围建立的既有就业岗位,又有较完善的住宅和公共设施的城镇,是在大城市郊区或其以外附近地区,为分散中心城市的人口和工业而新建或扩建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城镇,形式上有如行星周围的“卫星”。建立卫星城可以控制大城市的过度扩张,疏散过于集中的工业和人口,卫星城与中心城市一般以农田或绿带隔离,但有便捷的交通网络,其在小范围内可独立运作,但是在经济﹑文化、行政管理上对中心大城市有较强的依赖性。

“有机疏散”理论是芬兰学者埃列尔?萨里宁(Eliel Saarinen)在二十世纪初期针对大城市过分膨胀所带来的各种弊病,提出的城市规划中疏导大城市的理念,是城市分散发展理论的一种。他在1943年出版的著作《城市:它的发展、衰败和未来(The City - Its Growth ,Its Decay , Its Future)》认为只需将城市事业和管理部门放在城市中心,而把重工业和轻工业布置在城市中心外围,城市中心地区应该增加绿地覆盖面积,而且也可以供在城市中心地区工作的人员就近享受家庭生活。

二、田园城市理论的实践探索

现代大城市、特大城市无序蔓延,摊大饼式高密度布局建设,城市居民距离绿色、自然越来越远,引发严重的城市病,如交通拥挤、环境污染、城市空间被压缩、生活紧张焦虑,邻里亲情缺乏等,另一方面农村地区居住分散,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严重不足,城乡之间资源分配和公共服务差距悬殊,影响了社会文明进程和质量。

在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中,霍华德的“田园城市”被认为是理想的城市形态,在许多城市的规划中不断得到实践。为了发挥城市的诸多优势,让人们在享受城市文明、优质服务,又可亲近自然、享受田园风光,同时还可避免城市的无序扩张,因此国内外众多城市在新区建设时选择“田园城市”作为规划指导思想。

1、国外典型的“田园城市”实践

时间地区案例

1902年英国:伦敦莱奇沃思(Letch worth)

1912年法国:巴黎郊区居住建筑计划(卧城)

1917年澳大利亚:堪培拉花园城市

1918年芬兰:赫尔辛基半独立城镇

1929年美国:瑞本马里兰州绿带

1947年英国:哈罗哈罗新城(Harlow)

1960年英国:英格兰米尔顿?凯恩斯由上表及相关历史资料表明,田园城市实践的发展,由“卧城”到半独立的卫星城,到基本完全独立的新城,其规模逐渐趋向由小到大,从列契沃斯的1.8万人,到英国40年代的卫星城人口5-8万人,60年代以后的卫星城规模已经扩大到40万人。达到一定规模后,就能够提供多种就业机会,也有条件设置较大型完整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减少了对母城的依赖。

2、国内典型的“田园城市”实践

(1)无锡:2006年无锡提出建设“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和“全国最佳人居环境城市”,打造集“绿色无锡”、“园林无锡”、“生态无锡”为一体的“田园无锡”。

(2)宁波江北区:2008年着力建设“田在城中,城在田中”,适宜人类居住,适宜事业发展的现代生态型田园式城市。

(3)石家庄:2008年,石家庄提出着力构建“生态产业、生态战略资源、生态环境质量、生态安全、生态人居、生态文化”六大体系。城市景观生态化方面规划建设“7个景观片区、5个景观带、6个景观点”,绿地系统形成“二环、三廊、七片”的绿化结构;分别从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服务业、环保产业四方面进行产业体系规划建设;将市域城市体系划分为5个生态城市群进行人居生态化建设。

(4)田园城市”理论的成都实践。2009年12月,成都市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和“自然之美、社会公正、城乡一体”的规划理念,确立了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历史定位和长远目标。按照田园城市的理念和要求,在全域成都的视野下,将成都市分为:4个总体功能区、13个市级产业功能区、11条示范线,未来的成都将是一座城乡一体化、全面现代化、充分国际化的区域枢纽和中心城市。

三、田园城市理念在西咸新区规划中的运用

1、概况

西咸新区位于西安、咸阳两市建成区之间,西起茂陵及涝河入渭口,东至包茂高速,北至规划中的西咸环线,南至京昆高速,规划控制区总面积882平方公里,规划建设用地272平方公里。西咸新区行政区划涉及西安、咸阳两市的7个县(区)、23个乡镇(街办)。

区域内主要河流有渭河、泾河、沣河;分布有周、秦、汉等历史时期的遗址15处;有福银、西宝等6条高速(含在建),G312等2条国道,S208等2条省道穿过;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位于区内西北部。

2009年,区内人口89.3万人,城镇化水平23%,生产总值13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7.5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394亿元,城镇污水处理率60%,绿化覆盖率39%。

2、发展条件

(1)优势条件。该区历史文化遗存丰厚,文化积淀深厚;区位条件优越,交通便利; 西咸两市经济发达,产业依托和集聚发展具有坚实基础;区域发展空间广阔,发展潜力巨大;新区建设条件成熟,面临重大机遇。

(2)面临挑战。该区基础设施薄弱,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文物保护之间的矛盾突出;农村人口和农业比重较大,统筹城乡发展任务艰巨。

3、田园城市理念在西咸新区规划中的运用

《新西部》2014.24期

8

在西咸新区的规划中,考虑到现代城市的生活需求和人们亲近自然的愿望,基于新区城镇、乡村、农田、水域、文物古迹交融的本底特质,综合古代先哲“天人合一”的理念和国内外城市规划的经典理论,形成了全新的“新田园城市”建设理念。

(1)“多中心化”城市布局。构建大都市“核心区+城市组团+外围组团”的空间发展模式,形成新的城市布局。组团形态的城市新区以五陵塬、渭河、四大遗址保护带与主城区分隔,改变了城市“摊大饼”的空间拓展方式,能够优化大都市空间结构。以渭北帝陵、周秦汉古都风光古迹为骨架,支撑成“人”字形大遗址保护带,形成开敞的空间格局。在各城市组团之间重塑泾河、渭河、沣河三条绿色生态长廊。在新区设置生态控制线,严格限制控制线内的城市开发建设活动,控制城市扩张速度与范围,保护城市生态系统。保证新区农田、水域、文物古迹、生态绿地等非建设用地占到新区总面积70%以上,形成城市田园交融的现代田园都市。

(2)绿色快捷交通连接。通过高速公路、城际铁路、快速路、城市地铁、快速公交多种现代交通方式的支持,连接西咸新区组团与组团、组团与休闲区,借助非机动车道、步行街、人行道道等建设新区内部慢行交通系统,建设多个综合交通枢纽,合理布局换乘点,实现多种交通方式的零距离换乘。

(3)原生态田园小镇构建。保留原有的乡村生活方式,强调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以文化旅游、农家乐风情、滨水休闲、当地民俗为特色建设田园小镇,建立全新的、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的城乡生活模式,同时兼顾城乡经济、环境、生态三效益的平衡发展。

(4)城建与农业融合。以田园城市的理念建设西咸新区,在新区内合理规划城市建设用地和都市农田用地,将新区建设成为城市建设和都市农业高度融合的新区,作为西安未来国际化大都市的都市农业基地和菜篮子基地。

(5)完善古都历史文化脉络。建设秦汉大道主轴,连接文脉轴点,重建汉代帝陵遗址、周秦汉古都遗址、渭河生态景观带,完善国际化大都市的历史文脉格局。延续大都市南北中轴线,南起秦岭终南山子午岭,北至三原龙池,形成贯穿南北的城市核心轴带。

(6)塑造特色城市。按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重建分管的原则,延伸大都市南北主轴,依托大地原点、崇文塔,建设中国原点新城。以咸阳国际机场为中心,打造汇聚人流、物流、观光、展览及娱乐的现代空港城市,将其建设成为国际化大都市的标志性门户新城。

四、总结

以全新的“田园城市”规划理念和生态可持续发展模式建设西咸新区,将西咸新区建设成为文化浓厚、经济强胜、环境优美、城乡和谐、设施完备的城市特色功能新区,使其成为未来中国城市建设的典范,全面提升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城市品质,形成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在西部具有强大积聚和辐射带动功能的开发示范区。

【参考文献】

[1]李海梅,朱喜钢,袁雯.基于生态理念的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研究[J].山西建筑,2008(36).

[2]刘海龙.从无序蔓延到精明增长——美国“城市增长边界”概念述评[J].城市问题,2005(03).

[3]刘佳燕.借鉴国际经验,适时推动我国大都市区新城建设——以广州新城概念规划为例[J].规划师,2003(10).

[4]杨永春.西方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理论进展[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3(04).

[5]单皓.美国新城市主义[J].建筑师,2003(03).

成果。

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改革是人民的事业

全面深化改革其广度、深度、难度都是空前的,改革能否顺利推进,关键在于站稳群众立场,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扩大全面深化改革的群众基础。习近平同志指出:“人民是改革的主体,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建立社会参与机制,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作用,齐心协力推进改革。”邓小平同志提出“要始终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胡锦涛同志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都看到了人民群众的伟大历史作用,只有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改革才能成功。

2、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成果要惠及全体人民

《决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改革的过程中,必须倾听百姓心声,回应群众关切。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逐步取消身份差别、消除身份歧视,努力实现机会公平,保证每个人都能平等地享有接受教育、自由择业、自主创业、公平竞争的机会。进一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提高人民群众收入水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改革要消除特权现象,“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我们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群众路线,凝聚改革力量,推进各个领域的改革有序推进,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陈和香, 陈少雷.对当前全面深化改革的哲学思考[J].特区时间与理论,2014(1).

[2]李士坤.历史唯物主义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理论基础[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4(4).

[3]赫崇飞,刘歌德.论全面深化改革的哲学基础[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4(6).

[4]韩庆祥.中国改革开放经验的哲学总结[J].科学社会主义,2008(4).

[5]改革开放以来历届三中全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参考文献】

[1]邢兰芹,王慧,曹明明.1990年代以来西安城市居住空间重构与分异[J].城市规划,2004.28(6)34-39.

[2]王慧.开发区发展与西安城市经济社会空间极化分异[J].经济地理,2006.61(10)1011-1024.

[3]周春山,罗彦.近10年广州市房地产价格的空间分布及其影响[J].土地利用,2004.28(3).

【作者简介】

李 妮(1984-)女,汉族,陕西三原人,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城市经济与区域经济.

赵 蓓(1982-)女,汉族,陕西铜川人,硕士,助工,主要研究方向:城市居民环境.

(上接第1页)

(上接第7页)

《新西部》2014.24期9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