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风筝》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1.25 MB
- 文档页数:45
风筝ppt课件鲁迅风筝ppt课件鲁迅鲁迅,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先驱,他的作品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的黑暗与人性的扭曲。
而在他的一篇散文中,竟然提到了风筝。
这个平凡的游戏,为何能引起鲁迅的关注呢?或许,正是因为风筝背后蕴含着更深层次的意义,它是对人性的一种反思和启示。
风筝,是一个简单而又充满魅力的玩具。
它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被视为一种象征着自由和希望的存在。
在鲁迅的散文《风筝》中,他以一种独特的视角,将风筝与人性相联系。
他说:“风筝是一种人造的东西,但是它飘在天上,却有一种自由的感觉。
”这种自由感,正是鲁迅所追求的。
他认为,人性应该是自由的,而不应受到任何束缚和限制。
然而,现实却是残酷的。
在鲁迅的散文中,他描述了一个孩子放风筝的场景。
这个孩子充满了对风筝的热爱和渴望,他追求着飞翔的自由。
但是,孩子的父亲却对他的行为不屑一顾,认为风筝只是一种无用的东西。
这种对孩子的压抑和束缚,让人感到心痛。
鲁迅通过这个场景,揭示了社会对人性的压抑和扭曲。
风筝ppt课件鲁迅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对人性的反思,还在于对人性的启示。
在鲁迅的散文中,他提到了一个细节:当风筝被线断了之后,孩子并没有放弃,而是追逐着飞翔的风筝,希望重新捕捉到它。
这种坚持和追求,正是鲁迅所倡导的。
他希望人们能够坚持自己的信念,追求内心的自由和真实。
风筝ppt课件鲁迅的意义还可以延伸到教育领域。
在现代社会,孩子们面临着巨大的学业压力和竞争。
他们的天性和创造力往往被束缚和压抑。
而风筝,则是一种解放孩子天性的方式。
通过放风筝,孩子们可以体验到飞翔的自由和快乐,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风筝ppt课件鲁迅的意义不仅仅体现在个人层面,还可以延伸到社会层面。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被物质和功利所迷惑,追求金钱和地位,而忽视了自己内心的需求。
风筝,则是一种提醒人们回归内心的方式。
通过放风筝,人们可以感受到内心的平静和宁静,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价值和追求。
总之,风筝ppt课件鲁迅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作为一种游戏,更在于它所蕴含的深层次的意义。
《风筝》鲁迅课件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21课《风筝》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正确读写文中生字词,读懂课文内容,理解文章主旨。
2、能力目标:训练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让同学们认识到亲情的可贵,懂得珍惜亲情。
二、教学重点:1、生字词的掌握;2、引导学生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从中明白作者想要告诉读者的道理。
三、教学难点:这篇散文诗思想深刻,主题的理解是多向的,要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主题,学生存在一定困难。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你们放过风筝吗?放风筝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呢?风筝带给你们很多很多的快乐,但是,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尽情享受放飞风筝的自由和快乐呢?让我们走近鲁迅先生,来了解一段鲁迅兄弟之间关于风筝的故事。
首先,让咱们先来了解了解本文的作者——鲁迅先生。
二、检查学生预习生字及词语积累三、听读课文,整体感知1、本文写“我”回忆了有关()的故事?要求边听边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一段。
2.课文记叙了“我”毁掉了弟弟的(),后来我知道自己(),准备向弟弟道歉,而弟弟却()。
3.全文的感情基调是()?用文中的一个词概括。
4.全文分为几部分?应如何划分?全文的结构如何?四、课文精讲研读课文第一二段,回答问题1、第一段属于什么描写?作用?此段有何作用?2.作者看到“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就感到“惊异和悲哀”为什么?3.既然基调是悲哀的,为何“故乡的风筝时节”却写得很温和、鲜明?4.“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怎么说春天“久经逝去”?为什么又说这春天就在北京的天空中荡漾了?研读课文第三段:划出我和弟弟对风筝态度句子,思考这些句子在文章当中的作用读第四段:划出我发现弟弟偷做风筝后,我和弟弟的神态和动作,__那样做?弟弟是怎样反应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应?读第五至十一段:回答问题1.看到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为什么说是“不幸”?2.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具体指什么?3.为什么说不许弟弟放风筝是“对于精神的虐杀”?4.为什么20年来毫不忆及?5.划出我是想如何补过的及弟弟知道有这么一件事后的神态。
鲁迅《风筝》教课课件鲁迅《风筝》这篇课文,大家有多少的认识呢 ? 同学们能够经过教课课件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掌握作者感情。
以下是鲁迅《风筝》教课课件,欢迎阅览 !鲁迅《风筝》教课课件【1】文学知识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小说集:《呼喊》《徘徊》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二心集》《而已集》等 16 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是《狂人日志》背景资料《风筝》选自散文集《野草》。
该集收录了鲁迅1924—1926 年所作的 23 篇散文集,主假如以幽晦的象征表达了 20 年月中期作者心里世界的愁闷和对现实社会的抗争。
《风筝》写于 1921 年 1 月 24 日,恰逢阴历正月初一,发布后因其对传统的封建的小孩的教育思想的激烈批评,深受读者特别是青少年读者的欢迎和喜爱。
依据意思写出正确的词语。
1.孤单,没有依赖。
( )2.形容人瘦小,面色不漂亮。
( )3.形容秋冬季气严寒,草木枯落。
( )4.分别 (多指不易再会的分别 )。
( )5.形容突然觉悟。
( )一、听读感知:1.全文的感情基调是什么?用文中的一个词概括。
2.写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环绕风筝主要些了哪几件事?1)我的一件旧事:少年时虐杀弟弟的风筝梦。
2)我的一段思想感情经历:中年时读了小孩教育的书本后感觉无穷后悔,想补过而不得的经过。
总结:全文共分为几部分一(1—2):比较北京和故土放风筝的季节、引出回想。
二(3—4):“我”回想小时候在故土成心弄坏小兄弟风筝的事情。
三(5—11):到了中年,意识到错误,当致歉时,小弟已忘掉,“我”心情更深重。
四(12):看着眼前北京的风筝,“我”的心情十分悲痛深重。
鲁迅在这篇文章中想要告诉我们些什么?请多角度思虑文章的要旨。
兄弟情深,误会矛盾中有亲情。
鲁迅严于解剖自己、知错必改的精神值得学习。
游戏是小孩最正当的行为,不该抹杀,当时思想愚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