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中西文化寻根
- 格式:ppt
- 大小:6.73 MB
- 文档页数:37
中西方文化差异根源概述作者:王毓来源:《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第16期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以基督教文明为中心的西方文化和以儒教文明为中心的中国文化交相辉映,成为人类历史上伟大的文化奇葩。
由于社会历史条件不同,这两大文化在对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等问题的看法以及思维方式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发展(一)中国文化的形成期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动荡、时代变革。
以私学为基础,一个以"劳心"为名、从事精神性创造的士阶层崛起,出现了诸子峰起、百家争鸣的千古思想文化大景观,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浪潮。
(二)中国文化的确立期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专制主义封建王朝。
西汉在经学、史学上都获得了空前成功。
儒学成为汉代文化主潮。
《诗》《书》《礼》《易》《春秋》,成为儒家奉读的经典"五经"。
东汉又增加《孝经》《论语》,合称"七经"。
(三)中国文化的繁盛期唐宋的诗歌是中国文化历史上的顶峰时期。
从初唐四杰到唐宋散文八大家气象万千、群星灿烂。
宋代的程朱理学综合儒、佛、道,把儒家思想发展到新阶段,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人格、气节和社会责任感的文化品格。
(四)中国文化的总结和转型期元代是中国戏曲艺术发展成熟的标志。
明清两代,出现了具有市民反叛意识的早期启蒙思潮。
明清是封建社会走向衰落的时代,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总结性时代。
18世纪至19世纪初,西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从封建经济内部不可抑制的发展起来。
西方列强的入侵,以血与火的形式把中国传统文化推入了一个蜕变与新生并存的历史阶段,是中国传统文化发生了质的变化。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一)中国传统文化是大陆行的农业社会文化一面临海、三面险阻丛生的陆路交通地理环境使中国与外部世界隔绝。
中国文化产生于这种半封闭的大陆环境中,决定了中国文化是与西方的海洋型文化不同的一种"大陆民族文化"。
第二章人类文明的曙光——中西文化寻根为什么要对中西两种文化做一番追根溯源的历史考察?文化史人类社会的产物,它是人类在千百年来的生存斗争中不断创造的果实,也是人类不断摆脱自然控制走向成熟和自由的标志。
然而,人类社会每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都有自己赖以滋生的土壤,也各有其成长、发展、走向成熟的不同条件与机遇。
这一文化多元发生的事实早已为众多的历史资料和考古成果确证。
马克思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的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这一论断今天已成为大多数文化学者的共识。
而在作为人类文明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与西方这两大气质迥异的文化系统中,这种由基础条件的差异给文化面貌的形成带来的影响表现得尤为突出。
因此,当我们试图把握这两种文化的主要特质时,便不可不首先对他们作一番追根寻源的历史考察。
推动或制约不同民族文化创造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呢?古往今来的许多学者都把地理环境乃至气候的作用排在首位,从古希腊的希波克拉底、亚里士多德、希罗多德,近代的孟德斯鸠、黑格尔,到现代欧美的著名历史学家、地理学家如汤因比、伯恩斯、亨丁顿等都曾对此有过各辟蹊径的论述。
尽管我们并非环境决定论的赞同者,但我们仍认为,不同的自然与人文地理条件以及由此产生的功能需求的差异是造成人类群体个别的民族性格和文化精神的重要因素。
尤其是在一种文化开始形成的阶段,海滨、沙漠、草原、大河流域等不同的底里地貌以及气候条件的差异,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各不相同的生产生活方式,还有某一地域与周边环境的联系都可能直接影响到某一文化的发展方向。
当然,当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一定文化中日趋成熟的人的心理因素便可能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从而逐步形成自觉地文化选择。
正如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在《自由与文化》中指出的那样:“在人类早期的历史中,文化条件简直就像生理条件一样,影响并决定人的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