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商业的发展
- 格式:ppt
- 大小:5.19 MB
- 文档页数:31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一、古代商业发展的表现(一)原始社会1.以物易物的商品交换(二)商周时期1. 工商食官。
2.职业商人出现。
3.最早的货币。
(三)春秋战国1.商业繁荣。
2.官府控制商业局面被打破。
3.商人地位提高。
4.战国商鞅变法“重农抑商”。
(四)秦汉1.重农抑商。
2.商业发展艰难。
3.经商时间、地点受限。
4.丝绸之路。
(五)隋唐1.重农抑商。
2.经商时间、地点受限。
3.都市商业。
4.农村集市贸易发展。
5.柜坊、飞钱、邸店出现。
6.丝绸之路。
7.市舶使专管外贸。
(六)两宋1.商业经济空前繁荣。
2.商业环境宽松,打破坊市界限。
3.商品种类增多。
4.出现纸币交子。
5.商税收入成为政府重要财源。
6.海运发达,商税成国家财政收入重要来源。
7.各族政权之间的边境贸易(榷场)发达。
8.广告业繁荣和娱乐场所瓦肆。
(七)元朝1.大都成为国际性商业大都会。
2.泉州,世界第一大港。
(八)明清1.城镇商业繁荣。
2.农副成品进入市场成为商品。
3.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
4.货币的作用越来越大。
5.商帮出现。
6.闭关锁国(广州十三行)。
7.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二、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一)市的变迁(以宋朝为界限)(二)城市的发展1.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扬一益二2. 城市演变特点:(1)城市功能上:政治军事为主到商贸经济为主。
(2)政府管理程度上:对城市商业活动的限制放宽。
(3)城市数量和规模:唐开始,商业性城市增多,规模扩大。
(4)城市布局:与经济中心南移相联系。
(5)影响上: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影响市民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变化。
三、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一)发展概况(二)方式1.正常的商人贸易2.朝贡贸易(1)含义: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
(2)目的: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3)特点:厚往薄来、倍偿其价。
问题探究:1.影响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政策、市场、商人、货币(金融)、交通、环境、发展基础(农业、手工业)。
2020春历史北师大版必修2学案:第4课-商业的发展-W o r d版含答案(总11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第4课商业的发展课程标准学习目标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了解古代中国各历史时期商业发展的概况。
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及其与农业、手工业的关系。
认识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影响。
“工商食官”与民营商业的崛起1.“工商食官”制度(1)商业萌芽:原始社会末期,出现商品交换。
(2)形成:商代出现贝类货币;商周时期形成“工商食官”制度,由官府控制商业。
2.民营商业:春秋战国时期,打破“工商食官”制度,形成中原市场;商业发展促使城市涌现;各种金属货币大量流通,大商人涌现。
3.秦汉商业的发展(1)原因: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统一货币和度量衡,修建驰道;西汉开通陆、海两条丝绸之路。
(2)表现:西汉时,都城长安设九市,与居民区分开,设官署管理,定时开市、闭市。
唐宋元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初步繁荣1.原因:隋朝大运河开通,唐代南方经济发展,农副产品及手工业品商品化。
2.表现(1)农村:出现大量草市和墟市。
(2)城市:唐长安、洛阳成为商业大都会;宋代都城汴京,人口众多,并彻底打破坊市制度。
(3)商业机构及货币:唐代出现邸店、柜坊及最早的兑汇飞钱;北宋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明清的商帮1.形成原因(1)明朝中期,商品经济繁荣。
(2)从事全国性贸易活动的商人,以血缘、乡谊为纽带,以会馆、公所进行联络,形成地域性商人集团——商帮。
2.代表:徽商和晋商。
以巨额商业资本,经营大宗商品交易和长途贩运,创办票号,足迹涉及海外。
3.经营之道:重视商业信誉和商业道德,以儒道经商。
【概念阐释】“工商食官”“工”即官府控制下的手工业者,“商”指官商,他们在官府的监督控制下劳动,由官府给予必需的生产原料和衣食等生活资料,称之为“食官”。
第4课商业的发展-北师大版必修2历史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商业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2.了解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历程、商人的生活和状态。
3.比较中西方商业的异同。
4.探讨商业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商业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2.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历程3.商人的生活和状态4.中西方商业的异同5.商业对现代社会的影响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提问,商业在日常生活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让学生观察现代社会的商业活动,体会商业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
2. 学习(40分钟)2.1 商业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10分钟)商业是市场经济的核心,商业活动涵盖了人类生产、消费和分配中的各个环节。
教师可以展示商业活动的流程图,让学生对商业的作用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2.2 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历程(15分钟)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进行阅读学习,然后组织讨论,通过对比,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历程。
学生可以讨论农业经济和商业经济的关系,商业的兴盛与衰落等方面。
2.3 商人的生活和状态(5分钟)商人的生活和状态是了解商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教师可以通过文献资料和图片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商人的生活和状态,并让学生观察现代社会商人的生活状况,比较差异。
2.4 中西方商业的异同(10分钟)可以通过图表和统计数据等方式,对比中西方商业的异同,可以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和历史背景形成的不同商业经济体系,促进学生对商业发展的更全面认识。
2.5 商业对现代社会的影响(15分钟)商业是市场经济的核心,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别从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探讨商业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和作用,开拓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独立思考。
3. 总结(5分钟)教师可以简要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激发学生对商业发展的兴趣,鼓励学生多了解商业知识,认识商业的价值和重要性。
四、教学评估1.提问考察——在授课中,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实际情况进行提问,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以便教师对接下来的学习做有针对性的安排。
人教版历史必修2《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备课资料九江市一中周明学时间:2012、2、21课程标准: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商业是以货币为媒介进行交换从而实现商品的流通的经济活动。
商业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有了社会分工和生产物的剩余之后才逐渐产生的。
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及其内部分工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产生与发展。
专门从事交换的行业称商业,专门从事交换的人称商人。
商品经济,与“自然经济”的对称,是商品的生产、交换、出售的总和。
商品经济是指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而商业是指以货币为媒介来进行商品交换的行业。
商品经济是一种经济形态;商业是一个行业。
商品经济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商品交换包括物物交换和商品流通两种形式(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做商品流通。
用公式表示为:商品——货币——商品);商业只是商品流通的行业。
商品经济产生于前;商业产生于后,物物交换的行业不能算是商业。
一、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历程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各历史时期商业的发展都具有突出的时代特点。
其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一低”“两高”“三次飞跃”。
或者呈现出“高、低、高”的发展趋势。
1、第一次高潮:春秋战国、秦汉原始社会后期,出现物物交换,严格而言,不能算是商业。
(1)商朝:产生“商人”“商业”商朝人善于做买卖。
商亡后,商族人既无政治权利,又失去了土地,为了维持生计,做买卖的更多了,时间一长,便形成了一个固定的职业。
由于当时从事这个职业的人是商朝的遗民,周人便称买卖人为“商人”,称商族人从事的职业为“商业”。
“商品”“商务”“商旅”等皆从“商人”一词沿用下来。
与“商人”“商业”名称的由来相似的还有:“胡说”的由来:“胡说”一词始于东晋之后,当时,鲜卑、匈奴、羯、氏、羌先后统治中原地区(人称这一时期为“五胡乱中华”)。
胡人即我国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尽管文化较为落后,但军事力量很强。
必修2第四课:「古代的经济政策」知识点总结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是考试当中的高频考点,且常以选择题和材料题的形式出现,常考的知识点为: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重农抑商”政策、“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等。
这一部分题目,题型较为灵活,除考查考生对于知识的掌握之外,关键考查对于知识的迁移能力,因此,考生需加强对这部分知识的复习与整理。
知识点总结1.演变过程(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平均分派劳动产品。
(2)夏商西周①特点:一切土地属于国家。
国王把土地层层分封,受封者世代享用,不得转让与买卖。
庶民和奴隶在贵族封地上耕种,遭受残酷剥削和奴役。
井田制:此时的耕地十分规整,成方块儿状,形同井字,被称为“井田”,这种土地国有制度被称为“井田制”。
②瓦解: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春秋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私田大量开垦,土地转让关系进一步发展,井田制遭到破坏。
公元前594年,鲁国首先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收税。
其他诸侯国也相继进行税制改革,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到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先后进行变法,秦国的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3)封建社会封建土地私有制。
2.封建社会的土地兼并①表现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下,地主依靠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的土地,造成了社会的两极分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②抑制土地兼并目的:维护小农经济,巩固封建统治。
措施:北魏到唐前期,政府实行均田制,制定官民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限制土地买卖;明朝政府丈量全国土地,按照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收取赋税。
影响:鼓励农民垦荒,但不能真正阻止土地兼并。
3.“重农抑商”政策1.背景商周时期,国家曾采取鼓励政策,支持商业的发展,商业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商业的发展,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政权统治等问题日益严重。
2.原因“重农抑商”政策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也是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课笔记一、商朝的起源和建立1.商朝的起源:商族起源于远古时期,是黄河下游的一个部落。
在夏朝建立之前,商族逐渐向外扩展,成为众多部落的领袖。
2.商朝的建立:夏朝建立后,商族首领商契继续扩展势力,最终在夏朝后期建立了商朝。
二、商朝的政治制度1.世袭制度:商朝实行世袭制度,即王位由子孙继承。
2.分封制度:商朝实行分封制度,将领土分为若干个封地,分封给王族、功臣和亲信。
3.甲骨文和青铜器:商朝时期出现了甲骨文和青铜器,这些文物反映了商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
三、商朝的经济和文化1.农业:商朝时期,农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出现了灌溉系统和精耕细作的农具。
2.手工业:商朝时期,手工业也得到了发展,特别是青铜器制造和纺织业。
3.商业:商朝时期,商业也得到了发展,出现了货币和商业契约。
4.文化:商朝时期的文化非常繁荣,出现了甲骨文、金文等文字形式,同时也出现了诗歌、音乐等艺术形式。
四、商朝的衰落和灭亡1.政治腐败:商朝后期,政治腐败严重,王族内部争斗不断,导致国家动荡不安。
2.外族入侵:在商朝末期,周族逐渐强大,最终灭掉了商朝。
3.社会动荡:在商朝末期,社会动荡不安,奴隶起义频繁,加剧了商朝的灭亡。
五、商朝的影响和意义1.政治制度:商朝的世袭制度和分封制度对后世的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文化:商朝的文化繁荣为后世的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甲骨文和金文等文字形式对后世的文字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经济:商朝的经济繁荣为后世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特别是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对后世的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
3社会结构:商朝的社会结构对后世的社会结构产生了重要影响,特别是等级制度和阶级结构等。
4.法律制度:商朝的法律制度对后世的法律制度产生了重要影响,特别是刑法和民法等方面。
总之,商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王朝,其政治、经济、文化和法律等方面的发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