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人教版
- 格式:ppt
- 大小:4.71 MB
- 文档页数:47
度历史必修Ⅱ人教新课标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教案考点同步解读1.中国现代对外贸易的特点〔1〕前期陆路为主,前期以海路为主。
唐朝以前以陆路交通为主,唐朝时海陆贸易偏重,不但有东西陆路交通,而且已守旧向东、向西的海路交通,宋元明清时期,陆路贸易下降,海路贸易位置日渐上升。
其缘由如下:其一,西北少数民族政权的阻隔,如西夏。
其二,陆上丝路自身存在难以克制的缺陷。
陆上丝路位于我国西北,地处内陆,只能向西运输商品,而我国传统的外销商品丝绸、瓷器、茶叶等的产地都在西北沿海。
陆路西运,远离产区,既不经济,又不方便。
加之陆上丝路的自然条件十分恶劣,要越过葱岭和戈壁沙漠,风沙弥漫,行程艰难,时间久,运费高。
其三,与事先主要外贸商品有关,汉代对外贸易中丝织品占很大比例,而两宋时期陶瓷制品比重较大,易破碎,不适宜于陆上长途运输。
其四,经济重心南移,南方经济位置提高,尤其以海运为主。
其五,宋代航海业和造船业的开展,航海阅历的积聚。
如指南针的运用等。
〔2〕官方贸易不以营利为目的,主要是增强友好往来。
不论是陆路,还是海路,带去的都是我国最精巧的工艺品、丝绸和瓷器,虽然滞销,但有不少是相赠送的,返航时不只带回货物,而且经常有本国使臣搭船来中国访问。
〔3〕对外贸易与文明交流同步停止。
西亚不少商人带来了西方宗教,中国科技也相继西传。
〔4〕外贸促进了民族融合。
不少波斯商人、阿拉伯商人在我国定居,临时与中国人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在元朝时构成了新的民族──回族。
2.现代对外贸易的启示对外开放、对外经济文明交流,才干促进社会提高,闭关锁国只能形成国度、民族的落后;增强联络、相互学习、相互促进是世界历史开展的趋向,顺应历史开展趋向而行者存,逆历史开展趋向而行者亡;政治动摇、经济兴盛是对外经济文明交流的重要条件;战争友好交往是我国人民同本国交流的主流,说明我国现代人民是喜好战争、崇尚友好的人民。
教学进程【导入新课】展现诗人王建的诗«夜看扬州市»:〝夜市千灯照碧云, 高楼红袖客纷繁。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课程标准学法·素养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通过学习古代商业的发展历程,能够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商业发展与农业、手工业发展的关联,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探究商业、农业和手工业的关系,商业的发展源于生产力的发展,商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产物,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是商业发展的基础,反过来商业的发展又促进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通过对相关史料的探究,能够对不同时空框架下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做出合理的解释。
通过对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发展和萎缩的原因进行探讨,为今天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正反两方面的借鉴,并形成广阔的国际视野。
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1.先秦时期商业的发展(1)商朝: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
(2)春秋战国时期①发展状况:商业出现繁荣局面。
②主要表现: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人社会地位提高,各地出现了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
2.秦汉至明清时期的古代商业(1)秦汉至隋唐之前①发展状况:商业总体水平还不高。
②主要原因:商人经商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
(2)隋唐时期至宋元时期项目时期发展原因发展表现隋唐农业、手工业发展;大运河开通①都市商业繁荣,农村集市贸易也发展起来②为商业服务的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两宋商业环境相对宽松①商品种类迅速增加②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③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元朝交通发达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3)明清时期①城镇商业依然呈现繁荣景象,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
②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货币的作用越来越大。
③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其中,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
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1.市的变迁位置时间政府监管发展表现宋朝以前①在特定的位置设市,与民居严格分开②按时开市、闭市官府设市令或市长,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的管理西汉都城长安有东、西“市”九处;唐长安城设东西二市宋朝时期①城市中坊和市界限被打破②经营时间限制被打破,早市、夜市昼夜相接市场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草市”更加普遍明清时期出现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等商业名镇2.城市的发展(1)原因:丝绸之路的开通、大运河的开凿、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教学目标:仁知识与能力:(1)"商人"名称的由来,商业发展的表现;早市、夜市、交子的出现;徽商与晋商;市、镇和城市朝贡贸易等概念或商业现象。
(2)掌握我国古代各历史时期商业发展概况,理解商业的发展一定历史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3)理解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原因及其与农业、手工业的关系;(4)认识柜坊与飞钱和后世的银行与汇票的关系。
分析古代商业发展的原因;2、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生课前自主学习、搜集资料、共同探究问题,使学生对古代商业的发展有初步了解,并能在了解史实的基础上共同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能力,在学习中学会与人合作;(2)通过课堂上分组研讨交流,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思辩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竞争与合作意识;(3)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引文及史料,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历史材料以获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明确商业的产生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反过来又促进经济的发展,两者辨证统一、互相作用;(2)体会宋元商业繁荣产生的影响;通过两宋商业发展与当时政局的关系,体现政府控制商业和市场的自我调节能力。
(3)通过对海禁和闭关政策等问题的探讨分析,感悟中国对外贸易萎缩的原因。
(4)感悟徽商与晋商艰苦创业的精神及其地位。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中国古代商业的产生发展繁荣的表现;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发展和萎缩的原因。
难点:中国古代发展繁荣的原因;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如何得到发展。
★教材分析:本课头绪多、历史概念多,涉及时间长,专业性强,学生难以理解。
教师宜结合教材"学思之窗"、"历史纵横""资料回放"等栏目,紧扣"古代中国各个历史时期商业发展概况"这一线索,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式学习;并采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课堂教学,贯彻谈话、讲授、研讨交流等教学手段。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新人教版必修2预习导引一、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1. 商周: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因此后世将经商的人称为" 商人”。
2. 春秋战国:商业繁荣。
3. 秦汉:统治者多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业发展艰难。
4.隋唐:除都市商业外, 农村集市贸易发展起来,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
5. 宋元:商业繁荣。
(1) 宋朝: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
(2) 元朝: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
6. 明清:城镇商业呈现繁荣,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出现“商帮”。
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
二、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1. 市的变迁(1) 宋朝以前,县治以上的城市,在特定的位置设市,官府设市令或市长,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的管理。
(2) 宋朝时,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
旧时日中为市的经营时间限制被打破,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
2. 城市的发展(1) 古代的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等大城市是著名的商业中心。
(2) 丝绸之路的开通、大运河的开凿、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催生了一批批城市的兴起与繁荣。
(3) 南方经济的发展,使扬州、成都等一批南方城市成为当时最繁荣的大都会。
三、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1. 发展历程(1) 西汉:陆地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开通,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
(2) 唐朝: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在这里设有市舶使。
(3) 两宋:中国同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以及非洲的几十个国家进行贸易。
(4) 元朝: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5) 明清: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对外贸易渐趋萎缩,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2. 朝贡贸易:目的是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课冀诙作犀窒KETANGHEZUOTANJIU、中国古代商业的主要发展历程材料一一海客乘天风,将船行远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