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成国际海事仲裁地凸显海事仲裁中心全球化趋势
- 格式:pdf
- 大小:698.57 KB
- 文档页数:2
海事司法与商事仲裁国际化海事司法与商事仲裁国际化随着全球化的加速推进和国际化的不断深化,海事司法和商事仲裁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和重视。
海事司法和商事仲裁的国际化趋势不仅反映了国际贸易与海运业的发展和繁荣,也是国际化的必然结果。
海事司法和商事仲裁的国际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海事司法的国际化海事司法是国家海事管理机构依法查处和处理海事案件的工作,涉及到船舶、港口、航道、海洋资源开发、海洋环保等海事领域中发生的各类交通事故,环保事故和海事争议等。
海事司法的国际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国际海事公约的制定和执行各国为了保障海上交通安全和防止海洋污染,普遍参加了《国际海道交通公约》、《国际防止碰撞公约》以及《国际海洋保护公约》等国际公约,并设立了自己的海事管理机构,以确保公约的执行。
同时,海事管理机构还通过国际海事组织(IMO)和其他国际组织与其他国家的海事管理机构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加强其在全球海事事务中的影响力。
各国之间还建立了海事协议,如我国与韩国、日本、菲律宾等国的《海上遇险人员援助协定》,以加强海上救援和应急救助的协调与配合。
(二)跨国海事案件的解决随着船舶国际化和海上贸易的发展,海事纠纷的国际化越来越明显。
海事交通事故、碰撞、沉没、救助、扣押、拍卖、逃税等纠纷,以及救援合同、拖航合同、货物运输合同、保险合同和融资租赁合同等海事合同纠纷,都需要跨国解决。
各国之间建立了诉讼和仲裁制度,以解决海事仲裁纠纷。
同时,国际海事仲裁所也相继建立,如伦敦海事仲裁所、巴黎海事仲裁所、新加坡国际仲裁中心、海船会国际仲裁所等,为全球海事业界提供了专业的仲裁服务。
(三)国际海事法律的研究和立法各国都有自己的海事法规定,但海事法律规范具有极大的时效性和局限性,需要依靠国际法、国际惯例、司法实践和学说等进行补充和完善。
因此,各国在海事法律的研究和立法方面,加强了国际合作和学术交流,以更好地适应海事交通和贸易发展变化的需要。
国内外仲裁制度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仲裁制度是指一种通过双方协商并由第三方仲裁员进行裁决的解决纠纷的方式。
国内外的仲裁制度在相应的法律和文化背景下有所不同,但其核心目的都是解决争议,保护当事人的权益。
本文将对国内外的仲裁制度进行比较分析,以便更好地了解其运作机制和演变情况。
一、国内仲裁制度在国内,仲裁制度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等法律法规的规范和保护。
根据《仲裁法》,当事人可以选择由仲裁庭解决争议,庭审程序较为简洁高效。
仲裁裁决具有法律效力,当事人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法院申请执行。
国内的仲裁制度还有很多特点,比如保密性强、费用较低等。
国内的仲裁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
由于一些仲裁员存在主观意识、权力寻租等问题,仲裁裁决可能存在不公正的情况。
仲裁结果的执行问题也是在国内的仲裁制度中不可忽视的难题。
这些问题一方面影响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也影响了国内仲裁制度的发展和完善。
与国内相比,国外的仲裁制度更加成熟和完善。
在一些发达国家,比如美国、英国、法国等,仲裁制度已经广泛应用于各类商事纠纷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这些国家的仲裁制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仲裁裁决具有强制执行效力,当事人无需再向法院申请执行;第二,仲裁程序公开透明,当事人可以充分了解仲裁过程,确保公正公平;仲裁员素质高,专业性强,能够对争议进行客观公正的裁决。
除了发达国家,一些国际组织也推动了国际仲裁发展。
比如国际仲裁院和国际商会仲裁院等,提供了独立、公正和高效的争议解决服务,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全球企业和机构选择仲裁解决纠纷。
国内外仲裁制度在一些方面存在着差异。
国内的仲裁制度受到国家立法和行政干预较多,仲裁员的独立性和公正性有一定难度。
而国外的仲裁制度更加依赖于专业机构和专业仲裁员,保证了仲裁裁决的公正性和专业性。
国内的仲裁制度在程序上相对复杂,费用较高,执行难度大,影响了其效率和效力。
而国外的仲裁制度在程序上更加简洁高效,当事人的权益得到更好的保护。
新加坡、英国海事规划情况介绍目录新加坡2030年海事规划 (3)一、新加坡港发展现状 (3)二、NGP 2030规划概要 (4)三、以大士港为核心的港口生态圈建设 (5)四、大士港的“未来感”剖析 (6)六、结语 (17)英国《海事2050战略》 (18)《海事2050战略》制定背景和必要性 (18)《海事2050战略》概述 (19)新加坡和英国海事战略规划启示 (29)一、新加坡和英国海事科技战略发展现状 (30)二、新加坡和英国海事科技战略特点 (31)三、对上海两个中心联动发展的借鉴 (33)新加坡2030年海事规划一、新加坡港发展现状新加坡港西临马六甲海峡的东南侧,扼守太平洋及印度洋之间的航运要道,区位优势显著。
伴随着新加坡的殖民统治时期、独立后的多次经济结构调整等历史变革,新加坡港抓住集装箱运输的发展机遇,通过积极扩建集装箱码头发展中转业务,迅速发展成为世界级的集装箱中转枢纽港。
据新加坡海事及港务管理局(MPA)公布信息显示,2019年新加坡港的集装箱吞吐量同比增长1.6%至3720万标准箱,全球排名第二。
新加坡港与世界123个国家的600多个港口建立业务联系,拥有200多个航线通往世界各地,其高密度和全方位的航线保证了新加坡作为国际中转枢纽港的地位。
在航运联盟的布局变动和区域港口的激烈竞争态势下,新加坡港的枢纽港地位不断受到威胁。
首先,同样位于马六甲海峡的丹戎帕拉帕斯港、巴生港等正分阶段建造、升级港口设施,欲与新加坡港争抢东南亚的中转货源;其次,东亚地区的中国港口发展迅猛,上海港、宁波舟山港的货物吞吐量相继超过新加坡港;最后,从欧洲鹿特丹港率先发起的自动化集装箱码头的趋势已经在全球蔓延,多港的自动化码头已建成并投入使用。
总而言之,目前全球枢纽港正在转型,通过在基础设施和技术应用上进行投资,提高港口效率。
新加坡相关部门已经达成共识,虽然船舶大型化的趋势已接近尾声,但自动化、智能化的趋势即将袭来,如果港口无法适应船舶发展的需要,经由该港的货物必将向其他港口转移,部分因此聚集于此的物流、贸易、船舶服务等配套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也可能逐渐向外转移,将对港口的地位造成不可逆的影响。
三一文库()/公文写作/调研报告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仲裁全球化趋势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仲裁全球化趋势仲裁,作为诉讼外解决经济纠纷的一种重要法律制度,在解决国际贸易争端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作用,目前国际商事仲裁已经成为解决国际私法(民商事)纠纷的主要方式。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商事仲裁也日趋国际化和统一化,各国关于仲裁的国内立法以及由此所确立的仲裁制度日益趋同,特别是联合国1958年《承认及执行外国仲裁裁决公约》的实践,使仲裁被国际社会广泛接受,仲裁裁决在140多个国家之间得到相互承认和执行。
在世界贸易组织(WTO)144个成员中,有90多个国家加入了《承认及执行外国仲裁裁决公约》。
可以说仲裁是解决国际贸争端的“全球通”。
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和影响下,国际商事仲裁日趋国际化和统一化,出现了仲裁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建立统一协调的国际商事仲裁制度,对国际贸易的稳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国际社会从19世纪末,便开始了以此为目标的努力。
仲裁制度发展到现在,已经成为解决国际民商事争议的主要方式,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
仲裁全球化趋势的基本特征是:第一,国际商事仲裁所解决的争议范围非常广泛。
在国际民商事领域,仲裁最初适用于海事争议,以后逐渐扩及到货物买卖及其运输、保险、支付中所发生的各项争议。
本世纪60年代以后,由于在国际上兴起了各种引进外国资本的形式,仲裁又扩及到合资经营、合作经营、合作开发等领域。
与此同时,国际性的服务贸易、商事代理、租赁、咨询、工程许可、融资、银行、技术转让、知识产权的转让等民商事活动日益频繁,由此而发生的争议也逐渐采用仲裁的方法加以解决。
第二,世界各国关于仲裁的国内立法日趋统一。
各国的经济贸易体制尽管千差万别,但在仲裁制度方面是趋于一致的。
特别是在1985年6月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制定的《国际商事仲裁示范法》,对市场经济各国的仲裁立法产生了巨大影响,许多国家按照示范法的规定代替了原有的仲裁立法,有的国家甚至以示范法为蓝本只对其稍加修改而直接移植使用。
意识到,以深水港、邮轮码头为标志的硬件建设堪称世界一流,集装箱吞吐量雄踞世界第一,而以现代航运服务体系为标杆的软环境建设却任重而道远。
海事仲裁则是国际航运中心软实力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国家政策层面上,《国务院关于促进海运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于2014年3月出台,七项主要任务中包括“大力发展现代航运服务业。
核心是加快发展和创新高端航运服务业,建立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航运中心。
”航运高端服务业包括与航运法规和理赔密切相关的海事仲裁。
2015年1月,交通运输部发布《关于加快现代航运服务业发展的意见》,提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海运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指导意见》和《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加快现代航运服务业发展,到2020年基本形成功能齐备、服务优质、高效便捷、竞争有序的现代航运服务业体系,确保现代航运业发展与航运转型升级相适应。
《意见》提出以航运中心和自由贸易试验区为重要载体,促进海运业和内河航运健康发展,切实提升现代航运服务业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在十一个方面的主要任务中,就包括“强化航运法律服务能力”。
其明确指出,“要完善航运法律服务体系,支持航运法律咨询等服务机构发展,为航运企业提供高水平的航运法律服务。
支持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拓展服务领域,逐步建立权威公正的仲裁员队伍和符合国际惯例的仲裁程序,发挥本土仲裁机构在国际海事仲裁中的作用。
”《意从纵论海事仲裁的发展格局到呼吁对海商法框架调整充实,初次见面的蒋弘女士给记者的印象是知性温婉中不乏敏锐的眼光,工作作风严谨踏实,对海事仲裁事业的愿景立意高远。
以“打造亚太地区海事仲裁中心”为目标,海仲委上海分会以上海为发展基地深耕了12年,做强海事仲裁服务业,助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软环境建设,功不可没。
在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全球航运缓慢复苏新业态下,海事仲裁的生态建设、国际影响、体制创新等新动态依然值得期待,也是蒋弘女士勇于探索、津津乐道的话题。
中国海事仲裁现状分析与发展探究——以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为视角摘要:上海正加紧建设国际航运中心。
对于国际航运中心而言,优质的国际海事服务环境是不可或缺的保障,而海事仲裁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海事仲裁不仅能带动其他海事法律业务的发展,而且通过海事法院对海事仲裁的支持和监督,对外国海事仲裁裁决的承认和执行,能大大丰富我国海事审判的理论和实践。
目前伦敦、纽约和新加坡是全球三大海事仲裁地,与之相比,上海同样拥有雄厚的硬件实力,但是“软实力”稍显逊色、有待加强。
通过分析中国海事仲裁的现状与存在的缺陷、借鉴伦敦、新加坡等地的良好经验,为上海发展海事仲裁与建设航运中心提出措施与建议。
关键词:海事仲裁航运中心航运软实力上海格式引言海事仲裁,是指海事争议的双方当事人,根据书面仲裁协议,将他们之间发生的海事争议提交某一国的海事仲裁机构或仲裁员裁决的制度。
其灵活、便捷、经济、保密、一裁终局等特点促使越来越多的当事人选择以仲裁作为解决纠纷的手段。
以仲裁解决海事争议的作法绝不陌生,而且历史悠久。
1早在十三、十四世纪,意大利各城邦林立的时代,地中海沿岸各港口所采用的《海事法典》中就有关于以仲裁方式解决海事争议的记载。
2目前,世界上的海事仲裁主要集中在伦敦进行,作为公认的国际海事仲裁中心,其垄断地位保持不变,纽约与新加坡也尾随成为第二、第三个国际海事仲裁地。
而作为航运大国之一,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经历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同样在国际海事仲裁领域中占据重要地位,并为支持上海国际航运软环境的建设,于2003年成立上海分会。
依托上海两个中心建设,海仲上海分会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
3但是,同伦敦海事仲裁的受案量相比,差距太大。
海仲包括上海分会需吸取国际海事仲裁强国的优秀经验,改善现有的仲裁模式及制度,加强国际合作,才能提高中国海仲在国际海事仲裁地位和声音。
第一章我国海事仲裁概况研究第一节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1杨良宜著:《国际商务仲裁》,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页2邓杰著:《伦敦海事仲裁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2年,第1页一、机构设置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总部在北京,2003年1月7日在上海设立了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