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史之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概述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3
第七章 19世纪文学(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十九世纪中期西欧文学19世纪文学是指法国“七月革命”(1830)到“巴黎公社革命”(1871)。
这一时期文学包括:浪漫主义文学、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主流)、早期无产阶级文学。
第一节概述一、现实主义文学产生背景:1、西欧资本主义刚刚确立和发展时期的产物2、工业革命的产生,造就了市民阶层3、自然科学的发展,细胞学说,进化论思想与艺术特征1.现实主义把文学作为分析与研究社会的手段,为人们提供了特定时代丰富多彩的社会历史画画,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
2.现实主义以人道主义思想为基本的价值取向。
现实主义文学还普遍关心社会文明发展过程中人的生存处境问题,揭露了资本主义条件下人的异化,表现出深度意义上的人道主义精神。
3.客观、真实地描绘现实生活。
现实主义要求作家真实地反映生活的本来面目。
现实主义作家往往从社会的日常生活中取材,如家庭生活、政治斗争等。
注重反映现实生活的整体、本质、真实、更注重细节描写的真实性。
4.重视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描写,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二、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一)法国现实主义的发源地,主要集中在封建贵族与资产阶级的矛盾代表作家:斯丹达尔:《红与黑》巴尔扎克:《人间喜剧》梅里美:《卡门》,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福楼拜:《包法利夫人》,受到当时当权者指控小仲马:《茶花女》,赞美纯洁的爱情(二)英国宪章派文学:是世界文学史上第一次出现的无产阶级性质的文学,19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宪章运动的产物。
主要成就:诗歌。
作品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和强烈的战斗性、广泛的群众性。
代表诗人:琼斯和林顿。
代表作家:狄更斯萨克雷:《名利场》,上层阶级的虚伪关系讽刺资产阶级勃朗特姐妹:《简爱》,塑造冲破世俗观念的女性形象,采用自述与回忆的手法描写艾米莉·勃朗特:《呼啸山庄》,控诉社会对人性摧残,表现强烈的反压迫、争自由的叛逆思想。
盖斯卡尔夫人:《马力巴顿》,第一部描写工人阶级的长篇小说(三)俄国形成于1830年,在七八十年代到达顶峰代表作家:普希金:《叶甫盖尼·奥涅金》莱蒙托夫:《当代英雄》果戈里:发展普希金现实主义的传统冈察洛夫:《奥伯洛摩夫》屠格涅夫:《贵族之家》《父与子》《处女地》车尔尼雪夫斯基:《艺术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奥斯特洛夫斯基:《雷雨》涅克拉索夫:《在俄罗斯谁能过好日子》(四)其他国家德国:格奥尔格·毕希纳:《丹东之死》瑞士:戈特弗里德·凯勒:《绿衣亨利》《赛尔特维拉的人们》《苏黎世中篇小说集》丹麦:安徒生:《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美国:“废奴文学”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萌芽。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名词解释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是指对现实主义文学进行批判和分析的一种学术观点和方法。
现实主义文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兴起的一种文学流派,强调真实、客观地描写社会现实,关注社会问题和人类命运。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旨在探讨现实主义文学的局限性和缺陷,并提出对其进行批评和改进的观点。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名词解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拓展:1. 反对现实主义的批判:批判现实主义的一大观点是其过于片面地描绘社会现实,忽略了人类的内在情感和精神层面。
现实主义文学往往将现实的表象作为主要关注点,但忽视了个体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的复杂性。
批判现实主义倡导将现实主义的描写与更广阔的主题和更深刻的内涵相结合。
2. 社会批判的深化:批判现实主义文学还反思并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对社会问题的描绘方式。
现实主义文学常常以强调社会问题和人类命运为基础,但其描写方式往往过于表面和简化,无法真正深入探讨社会问题的本质。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倡导更加深入的社会批判,关注社会问题的根源和背后的结构性问题。
3. 叙事形式的创新:批判现实主义文学还关注现实主义文学中叙事形式的限制和局限性。
现实主义往往采用传统的线性故事叙事方式,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则倡导对叙事形式进行创新和实验。
通过采用多重叙述视角、非线性叙事结构等手法,批判现实主义文学试图呈现更加多样和复杂的现实世界。
4. 后现实主义的崛起: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观点和方法也为后现实主义文学的崛起提供了思想基础。
后现实主义文学试图超越现实主义的局限性,将现实主义文学的批判观点与其他文学流派和理论相结合。
后现实主义文学更加注重对权力、语言、身份和认同等问题的探讨,以及对叙事形式和文学语言的反思和创新。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目的并不是要否定现实主义文学的价值和意义,而是在对其进行批判和分析的基础上,探索更加多样和丰富的文学表达方式,以及更加深入的社会批判和思想探索。
第八章 19世纪文学(三)19世纪后期的文学呈多元化:30年代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主潮)、自然主义文学、巴黎公社文学。
非理性的具有现代特征的形式主义文学第一节概述一、19世纪后期文学的基本特征1.三种基本思想并存。
①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它明确提出必须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
②传统的人道主义思想。
③叔本华、尼采、柏格森的非理性学说,对世界感到失望和无所适从,只好退回内心强调“意志”。
2.开始“退回内心”。
(19世纪后期欧洲文学开始出现“向内转”的趋势)。
3.越来越重视文学技巧。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注重心理分析与内心独白;形式主义文学则注重象征和隐喻,讲究交感和对应。
二、多元文学的发展概况自然主义、巴黎公社文学、唯美主义文学、象征主义文学、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一)现实主义文学19世纪后期文学的主导潮流,不再局限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而是扩展到封建专制的国家;对罪恶的根源的追问;对人类心灵关注加强。
(1)法国莫泊桑1、世界文坛三大“短篇小说之王”之一。
中短篇小说300余篇、长篇小说6部;中短篇小说是莫泊桑的最高成就,所表现的生活可以拼贴成法国社会风俗画。
福楼拜的学生,受福楼拜影响。
2、代表作《羊脂球》(成名作、具有爱国主义思想。
)最富现实意义长篇小说:《漂亮朋友》3、特点(1)普法战争称为主要题材。
(2)展现小职员的生活与精神世界。
(3)以诺曼底农村生活为背景(4)展现人的神秘精神状态4、艺术成就(1)文字简洁,结构严密(2)用平淡的口吻叙述故事(3)语言朴实无华都德:《柏林之围》《最后一课》(2)英国梅瑞狄斯:《利益主义者》哈代(3)德国主流是现实主义文学冯达诺:德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创始人,《艾菲·布利斯特》(4)中欧和南欧以反对压迫争取民族解放为主挪威:易卜生(5)俄国19世纪后期现实主义文学成就最高的国家列夫·托尔斯泰契诃夫:《小公务员之死》《变色龙》《套中人》1、契诃夫的创作特点:(1)多选取普通生活,自然的反映善恶(2)不动声色的叙述态度(3)契诃夫的小说没有大篇幅的景物描写2、《套中人》中别里科夫的典型形象和社会意义:⑴契诃夫在短篇小说《套中人》中塑造了一个旧制度的卫道士,新事物的反对者的典型――中学希腊语教员别里科夫。
批判现实主义名词解释英国文学
在英国文学语境中,批判现实主义(Critical Realism)是一种文学和艺术的创作和表现方式,强调对社会现实的深刻观察和对社会问题的批判性反思。
这一流派主要在19世纪中期兴起,作为对浪漫主义及其理想化、理想主义色彩的一种回应。
以下是在英国文学语境下批判现实主义的一些特征和解释:
一、对社会现实的真实描写:批判现实主义强调对社会生活的真实描写,通过详细的观察和描绘,展现出人们的生活、工作、家庭等方面的真实面貌,而不是理想化或夸大。
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这一文学流派关注社会的问题和不平等,通过文学作品对社会中的不公正、阶级差异、劳动问题等进行批判性反思,旨在引起读者对这些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三、复杂的人物刻画:批判现实主义的文学作品通常描绘复杂、多面的人物,展现他们的优点和缺点,以及他们在社会环境中的相互影响。
人物的刻画更加真实,更贴近现实中的人物。
四、强调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影响:批判现实主义强调社会环境对个体性格和命运的塑造,强调人们的行为和境遇是社会结构和环境的结果。
五、对中产阶级生活的关注: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品通常聚焦于中产阶级的生活,揭示其内部矛盾和问题。
这反映了19世纪中期英国社会结构的变化,中产阶级的崛起成为社会的关键组成部分。
在英国文学中,查尔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的作品,如
《雾都孤儿》和《远大前程》以及埃米莉·勃朗特(Emily Brontë)的《呼啸山庄》等都被认为具有批判现实主义的特征。
这些作品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描绘和对社会问题的关切,形成了批判现实主义在英国文学中的重要影响。
外国文学史名词解释:(1)现实主义文学:19世纪30年代,首先形成于英法等先进资本主义国家,并迅速发展为全欧性的一种新的资产阶级文学思潮,是欧洲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和发展时期的产物,是资本主义制度内部矛盾的尖锐化在文艺创作中的流露和反映。
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一般都具有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思想,他们的作品批判暴露现实,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注重作品的客观真实性,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它成为了19世纪欧美文学的主流,也造就了近代欧美文学的高峰。
“批判现实主义”这一术语,由高尔基最早提出。
它的基本特征是客观、真实而广阔的描绘了现实生活,强烈的暴露性和批判精神,细节真实与典型化,以人道主义为思想基础。
它的思想武器是以人性论为基础的人道主义,他的社会政治主张是改良主义,他的创作理论的哲学依据基本上是唯物论的反映论。
代表作家是司汤达、狄更斯、果戈理、马克·吐温。
(2)宪章派文学:19世纪30、40年代宪章运动的高潮中,形成的一次初具规模的群众性文艺运动,涌现出一批工人诗人,他们用诗歌、歌曲等形式进行宣传鼓动,激励人们投入斗争,是欧洲最早的无产阶级文学,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强烈的战斗性、广泛的群众性和国际主义精神。
代表作琼斯《未来之歌》。
(3)新人:19世纪50年代后登上俄罗斯政治舞台的平民知识分子,他们担负起改革现实的任务。
如屠格涅夫的《前夜》、《父与子》,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怎么办》等。
(4)自然派:19世纪俄罗斯文学中的一个派别,领袖人物是果戈理,别林斯基予以理论上的肯定,日后成为俄国现实主义的别称。
自然派的特点是真是反映生活,批判黑暗腐朽的专制农奴制,描写小人物的不幸命运,具有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倾向。
(5)人物再现法:是法国作家巴尔扎克在塑造人物形象时独特的表现手法。
即以前作品中的人物在以后作品中再次出场的方法,作家把《人间喜剧》的许多典型人物贯穿起来,如《高老头》的拉斯蒂涅,这样,不仅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得到了符合其性格特征的充分发展,而且把各个独立的单篇也连成一个互相关联的艺术上的“有机整体”。
第七章 19世纪文学 (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19世纪文学的主流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它有以下基本特征试简述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共同特征?(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1客观、真实地描绘现实生活.注重反映现实生活的整体、本质、真实、更注重细节描写的真实性.2强烈的批判性、暴露性、改良性,特别注重社会底层社会及“小人物”的悲剧命运.对社会现实的强烈批判在客观上表达了广大人民群众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不满和抗议,是从改良资本主义制度出发的,他们的思想武器是人道主义,政治主张是改良主义.3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在人物刻画方面,现实主义作家不但善于通过环境和生活细节的具体描写来烘托、突出人物性格特征,而且注重人物的心理描写,力求深入细致揭示出人物内心的矛盾变化.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一些代表作家及代表作:一、法国文学司汤达——《红与黑》(副标题:《1830年纪事》,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开山之作)梅里美——《卡门》(小说特点:简介、含蓄、浪漫激情)巴尔扎克--《人间喜剧》福楼拜-—《包法利夫人》莫泊桑(短篇小说之王)—-(中短篇)《羊脂球》(长篇)《漂亮朋友》简述《红与黑》的思想内容.1 司汤达的长篇小说《红与黑》以于连的遭遇为线索,以维立尔市,贝尚松神学院和巴黎木尔侯爵府为活动舞台,形象地展示了法国波旁王朝复辟时期广阔的社会生活和错杂的阶级矛盾。
2 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封建贵族、教会的黑暗和罪恶.3 辛辣地嘲讽了资产阶级唯利是图的本质,表现了强烈的政治倾向。
于连的形象分析:司汤达的长篇小说《红与黑》中的主人公于连是法国复辟王朝时期个人奋斗者的典型。
1 于连的阶级地位和所受的教育,决定了他的英雄主义热情和虚荣心。
出生地位低下,于连很早就形成了一种反抗和仇恨贵族大资产阶级的心理.爱读书身受启蒙思想的影响,培养了他的平民意思。
崇拜拿破仑,希望自己能建功立业,然而封建等级制使他希望破灭;而后他看到教会盛极一时,他投靠了教会,于连以虚伪为武器、以反抗和投协为手段,开始了个人奋斗式的道路.2 于连的性格是矛盾的。
1、长河小说:是一种卷帙浩繁的多卷本小说,或叙述一个人的全部生命历程,或叙述一个家族的兴衰史,或叙述众多人物的生活经历,以此来折射整个社会的历史变迁。
首创者是罗曼罗兰,代表性作品《约翰克里斯多夫》和《母与子》。
2、批判现实主义批判现实主义是19世纪30年代在法国出现,后在19世纪中后期和20世纪初期的欧美具有极大影响的一种文学思潮。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突出特点就是真实和广阔地反映社会生活,深刻地揭露现实矛盾和批判社会罪恶;同情社会下层的小人物,反映他们的悲惨命运和内心痛苦;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并注意细节的真实。
但不少作家以抽象的人道主义为出发点来批判黑暗现实,难以找到准确变革社会的道路。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各种文学体裁均有佳作,其中尤以长篇小说为最。
优秀作家众多,如巴尔扎克、托尔斯泰、易卜生等。
3、自然主义19世纪60年代产生于法国并流行于欧洲,自然主义的哲学基础是孔德的实证主义,泰纳首先把它应用到文学上。
自然主义文学的理论创始人左拉在《实验小说》和《自然主义小说家》等著作中提出一整套创作原则:强调文学创作的科学性,否定典型化原则;主张超越政治和道德,以遗传学和生理学原理去解释人的行为与社会现象;要求作家对社会进行冷静客观的、照相实录式的描写。
严格按照这种原则创作的作品往往缺乏提炼、思想、想象和情感。
比较典型的体现自然主义风格的作品是龚古尔兄弟合写的《翟米尼·拉赛德》等小说。
左拉虽提倡自然主义,但在实际创作中仍接近现实主义。
4、唯美主义唯美主义是19世纪中后期在法、英等国流行的一个文学流派。
唯美主义作家愤世嫉俗,不愿与黑暗现实同流合污,但又采取逃避现实、玩世不恭的生活态度。
他们反对“附庸美”,既反对艺术受制于金钱,也反对艺术为人生服务,提出“为艺术而艺术”的口号。
他们认为艺术不应反映生活,无需顾及道德,艺术要追求的就只是感觉和印象,是绝对的和至高无上的美。
然而在实际创作中,唯美主义作家还是创作了一些从独特的角度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
一、十九世纪文学主流在30年代之后,批判现实主义文学逐渐取代浪漫主义,成为文学主流。
批判现实主义是资本主义确立、发展时期的产物。
七月王朝。
里昂工人起义。
1848年六月起义。
宪章运动。
科学共产主义。
空想社会主义。
二、产生是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产物。
“理性王国”的破灭,社会矛盾的深刻化、明朗化,使得“人们终于不得不用冷静的眼光来看待他们的生活地位,他们的相互关系”。
浪漫主义文学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代之而起的是真实表现现实生活、深刻揭示社会矛盾的现实主义文学。
作家从狂想转入冷静,从积极呐喊转为深沉思索。
人们希望看到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
作品中小人物增多,普通人受到关注,决定了欧洲小说越来越贴近现实。
同时,欧洲叙事传统为它奠定了基础,客观性、分析性、唯物性增多,主观性引退,总体上是叙事文学。
这股文学潮流,由于它对现存秩序的鲜明、强烈的揭露和批判,而被后人称为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大多出身于中小资产阶级,改良主义。
继承和发展启蒙运动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上形成的。
三、发展20世纪高尔基发明“批判现实主义”一词。
19世纪50年代,“现实主义”一词出现,指称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
这一名词在欧洲影响不大,同时有“写实主义”、“自然主义”等等称呼。
不平衡,可以以1871年巴黎公社斗争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法国是发源地,是浪漫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许多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都曾经经历过浪漫主义创作时期。
《欧那尼》和《红与黑》都在1830年出版。
40年代达到高潮。
50-60年代以福楼拜为主的创作已经略逊一筹。
最精确的现实主义。
•艺术上比较成熟,尤其是结构方面堪称典范,长于探索,较少因袭传统。
英国在40年代出现,已经开始出现劳资矛盾。
人道主义和改良主义色彩较浓。
狄更斯、萨克雷、盖斯凯尔夫人。
有劝善、道德说教、温情脉脉的特点,同时关注下层人民、小人物。
俄国批判现实主义20-30年代萌芽,独特主题是批判农奴制。
•一开始就和浪漫主义搅在一起,叫做“自然派”。
第七章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概述及法国文学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第一节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概述考核目标与考核知识点1、识记: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概况。
现实主义是19世纪30年代首先在西欧的法国英国等地出现的文学思潮,以后波及俄国、北欧和美国等地,成为19世纪欧美文学的主流,由于现实主义文学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性,高尔基称之为“批判现实主义”。
产生于19世纪30年代,是对于浪漫主义文学的反拨,同时吸纳了浪漫主义的元素。
“现实主义”名称产生于50年代以后,那时现实主义才真正成为一个自觉的流派。
欧美的现实主义文学分为两个时期:以巴黎公社为界,(1)前期:30年代到60年代为前期,中心在法英。
这一时期,是现实主义文学产生、发展时期。
法国和英国出现了巴尔扎克、狄更斯,俄国出现了以果戈理为代表的一批“自然派”作家,在理论上也形成了以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为代表的现实主义美学和文艺批评。
(2)后期:70年代到20世纪初为后期,中心在俄国、北欧和美国。
是现实主义由繁荣逐渐趋于衰落的时期。
这一时期,西欧现实主义者虽然创作了一些优秀作品,但他们的批判力量已有所削弱,改良主义思想和悲观情绪更加严重,自然主义、客观主义倾向日益明显。
而在俄国,由于反专制农奴制度的人民解放运动的蓬勃开展,现实主义文学继续有很大发展,产生了屠格涅夫、奥斯特洛夫斯基、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契诃夫。
2、理解: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产生的背景;*汪涛老师课件版:(1)资本主义制度确立:法国七月革命彻底推翻了波旁王朝;1832英国国会通过改革法案(工业革命的发展);海外殖民主义加速发展。
(2)社会矛盾复杂进一步激化(3)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4)社会思潮纷纭变化:自然科学推出三大学说;马克思主义诞生;实证主义、人本学说、人道主义(基督教博爱思想)。
(5)各国各有不同:英国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矛盾;法国复辟势力仍然存在;德国与意大利实现了民族统一,资本主义发展迅速;俄国正在进行解放运动;东欧各国正在开展民族解放运动;美国自由资本主义发展,也遭遇国内矛盾,南北爆发。
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概述一、历史背景1848年,是欧洲历史上一个重要年份。
法国的二月革命、特别是六月革命,无产阶级在与资产阶级的直接对抗中显示出自觉的阶级意识;1847年、1848年,英国宪章运动的新高潮,充分显示了工人阶级的强大力量。
就在这一年,马克思、恩格斯发表了伟大的纲领性著作《共产党宣言》。
在西欧革命浪潮和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思想的影响下,东欧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掀起了更大的高潮。
在波兰,1830年、1846年和1848年相继爆发了反对奥地利和沙皇俄国的起义。
在捷克,1848年掀起了反对奥地利统治的斗争。
在匈牙利,1848年的革命风暴席卷全国,并发展成反对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统治的民族独立战争。
在奥地利和土耳其统治下的罗马尼亚几个公国,也都开展了争取民族解放的革命斗争。
这些革命斗争沉重地打击了国内外反动势力,促进了民族的觉醒。
19世纪40至50年代,北欧各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在造船、航海、伐木和农业方面有了显著的发展。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各国资产阶级也先后参加了政权。
在欧洲革命形势的影响下,北欧各国农民运动不断高涨。
与此同时,挪威的民族独立运动也逐渐高涨。
挪威从14世纪末到19世纪初一直是丹麦的附庸国,1814年宣布独立,但不久又被迫与瑞典结成“联盟”。
挪威人民长期受异族统治和压迫,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不断起来斗争,到1905年终于获得独立。
在俄国,从50年代开始,以车尔尼雪夫斯基为代表的一批革命民主主义者逐渐活跃在政治舞台上,成为解放运动的领袖,同时也成为思想界和进步文学的领导力量。
俄国在1853年到1856年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充分暴露了农奴制的腐朽。
50年代末期,农民运动又高涨起来,资本主义的发展也加速了。
舆论界几乎都在抗议农奴制的专制残酷,谴责它所造成的经济落后状况。
沙皇慑于革命形势,不得不于1861年宣布进行“自上而下”的农奴制改革。
这是由农奴主实行的资产阶级的改革,这是俄国在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道路上前进的第一步。
一、名词解释1、批判现实主义:是19世纪30年代在法国出现,后在19世纪中后期和20世纪初期的欧美具有极大影响的一种文学思潮。
它突出特点就是真实和广阔地反映社会生活,深刻地揭露现实矛盾和批判社会罪恶;同情社会下层的小人物,反映他们的悲惨命运和内心痛苦;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并注意细节的真实。
斯丹达尔率先提出现实主义的文学纲领,后经巴尔扎克、俄国的别林斯基的进一步发展,形成理论支柱。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以长篇小说为最。
代表人物如巴尔扎克、托尔斯泰、易卜生等。
2、象征主义:西方现代派文学中产生最早.影响最大的文学派别。
前期象征主义形成于19世纪下半期,•代表作品为法国作家波德莱尔的《恶之花》。
后期象征主义兴起于本世纪20年代,•代表有艾略特的《荒原》、比利时梅特林克的《青鸟》等。
•象征主义这一称谓是法国诗人莫雷亚斯于1886年提出来的。
•它重视借助外在具体事物表达微妙的内心感受,注重联想、暗示,讲究诗歌的神秘性、音乐性以及“交感”手法。
•用物象表现作者抽象的意念和思想感情,具有浓厚的神秘主义色彩。
代表人物有兰波、魏尔伦、马拉美。
3、唯美主义:唯美主义是19世纪中后期在法、英等国流行的一个文学流派和文艺思潮。
最初产生于绘画领域,后来扩展到诗歌、小说、戏剧领域。
唯美主义作家反对浪漫主义的情绪外露诗风,也不满现实主义的真实化倾向。
反对艺术为人生服务,明确主张“为艺术而艺术”,走进艺术的“象牙之塔” 。
提倡超越现实.游离人生的纯粹美,•追求艺术技巧和形式美,认为不是艺术反映生活而是生活摹仿艺术。
否定文艺的道德意义和教育作用,认为艺术不应反映生活,无需顾及道德。
但它却又是对西方艺术庸俗化的反抗,它强调艺术形式的完美,扩大了艺术表现的能力和范围。
唯美主义的作品讲究辞藻、韵律,重视静物的描绘,形式较为精致。
代表作家主要有:英国的王尔德、法国的戈蒂耶等。
4、荒诞派戏剧:本世纪50年代在法国兴起的一个戏剧派别。
荒诞(absurd)一词由拉丁文(sardus)(耳聋)演变而来,得名于英国批评家马丁.艾思林。
外国文学史名词解释批判现实主义
批判现实主义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文学发展的一种趋势,
它起源于德国伟大诗人海涅,他把它视为人文主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它根植于政治理论和社会改革运动,它把关注点从古典文学作品本身
转移到它所反映的社会现实之上。
它把“人民思想”作为文学运作的核心,对已有的社会制度进行批判,追求减轻人性的苦难和改变不公的
社会秩序,表现社会关怀精神的最高理想。
绝大多数的批判现实主义
作家都以自身的经验表达对社会腐败和现实问题的看法,具有荒谬和
幻想并存和强烈社会性特征。
它在海涅、贝多芬、莫泊桑、夸美、神
圣罗兰等作家的文学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外国文学史之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概述一、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1、思想特征:⑴首先,现实主义把文学作为分析和研究社会的手段,为人们提供了特定时代丰富多彩的社会历史画面,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
19世纪自然科学和历史科学的成就,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科学主义成为一种时代风尚,作家们都以研究与分析社会为己任,把广阔真实地反映时代的风俗史作为文学创作的最高理想。
⑵其次,现实主义以人道主义思想为基本的价值取向。
现实主义作家倡导“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理想,要求维护人的尊严与价值,对由金钱孽生出的社会恶德败行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并对下层人们的困难表示同情,希望统治阶级以仁爱为怀,改善与被压迫者之间的关系。
不仅如此,现实主义文学还普遍关心社会文明发展过程中人的生存处境问题,反映了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历史进程中出现的种种反人性的弊病,揭露了资本主义条件下人的异化,表现出深度意义上的人道主义精神。
2、艺术特征:⑴首先,现实主义文学强调客观真实的反映生活,注重细节的真实。
现代主义作家认为,应该“按照生活本来的样子去反映生活”,使作品的文本内容具有同构性,从而使文学具有科学真理的准确性。
为了使创作达到真实的艺术效果,他们反对在作品中直露的表现“自我”,从而让作者的思想与情感在具体的情节描写与人物塑造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为了达到细节的真实,他们常常作实地考察,收集大量准确无误的真实材料。
⑵其次,现实主义文学注重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的描写,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现实主义作家认为人是社会环境的产物,主张从人物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中刻画人物性格,真实地揭示人物和事件的内在联系,通过对典型环境中典型性格形成过程的描写,全面真实的展示现实生活及其本质特征,反映整个时代的风貌。
现实主义文学在人物塑造方面大大超越了以前的西方文学,为世界文学史创造了一系列不朽的典型形象。
二、法、英、俄等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及其代表作品:1、法国:法国是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发源地。
⑴斯丹达尔和巴尔扎克是法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斯丹达尔的长篇小说《红与黑》实践了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标志着现实主义文学的形成。
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使现实主义从理论到创作都臻于完善,代表了西欧现实主义的最高成就。
⑵梅里美:以中短篇小说最为著名。
比较著名的作品有《高龙巴》和《卡门》,其中代表作《卡门》塑造了卡门这个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
⑶福楼拜的长篇小说有《包法利夫人》《撒朗波》《情感教育》。
《包法利夫人》副标题是“外省风俗”,是福楼拜的代表作。
这部作品着重描写了女主角爱玛的人生经历,以及她由于追求不正当的“爱情”而最终导致自杀的悲剧命运。
⑷小仲马的名作《茶花女》通过玛格丽特短暂而悲惨的一生,赞美了真诚而纯洁的爱情,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对妇女的蹂躏和摧残。
《金钱问题》《私生子》和《放荡的父亲》等20多部剧本以爱情、婚姻为题材,从独特的角度提出了妇女地位和私生子命运等问题。
2、英国:⑴宪章派文学:英国于1838年至1848年爆发了为实现《人民宪章》而进行的具有广泛社会基础的工人运动,被称为“宪章运动”,在运动中出现的文学被称为“宪章派文学”。
当时全国各地的工人组织创办了许多报刊,一批诗人以报刊为载体发表各种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反映了人民的呼声,推动运动向前发展。
这些诗歌政治倾向性明确,语言晓畅,充满激情,流传广,影响大。
代表诗人主要有琼斯和林顿。
⑵英国现实主义文学也比较多的表现了劳资矛盾及“小人物”的悲惨命运和苦难生活,人道主义、改良主义较浓厚,代表小说家有狄更斯、萨克雷、勃朗特姐妹、盖斯凯尔夫人等。
⑶萨克雷善于描写社会中、上等阶层人与人之间风雅而又虚伪的关系,作品有《名利场》和《纽克姆一家》等。
代表作《名利场》以1820年代为背景,主要描写两个生活态度截然不同的妇女的命运。
⑷勃朗特姐妹的小说也是颇为引人注目的。
夏洛蒂·勃朗特以长篇小说《简·爱》享誉文坛,她另有作品《谢利》《维莱特》《教师》等。
代表作《简·爱》塑造了敢于冲破年龄、门第和传统观念束缚,去追求真正爱情的女性形象。
艾米莉·勃朗特的代表作《呼啸山庄》是一部充满浪漫和怪诞色彩的作品,小说控诉和揭露了冷酷的社会对人性的摧残,表现了强烈的反压迫、争自由的叛逆思想。
⑸盖斯凯尔夫人的代表作《玛丽·巴顿》是世界文学史上第一部正面描写工人阶级生活和斗争的长篇小说。
3、俄国文学:俄国现实主义文学始终和蓬勃开展的俄国人民解放运动紧密联系,其批判锋芒直指封建农奴制度及其残余,并表现出推翻封建制度的政治要求,直到后期,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才逐步加强。
⑴普希金:是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开创者,他的《叶甫盖尼·奥涅金》塑造了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多余人”的形象,他的短篇小说《驿站长》开创了俄国文学描写“小人物”形象的先河。
⑵多余人:是19世纪俄国文学中贵族知识分子的一种典型。
这种形象大多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接受启蒙思想的影响,厌倦上流社会的生活,渴望有所作为,他们的出现时社会意识觉醒的一种体现。
但是这一类形象往往以自我为中心,没有明确的生活目标,缺乏行动的能力和勇气,因此在社会上无所适从,结局是悲剧性的。
从奥涅金到毕巧林、罗亭,再到奥勃洛摩夫,“多余人”形象经历了一个其先进性逐渐丧失的发展过程。
⑶小人物:是19世纪俄国文学中所塑造的一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被欺凌被侮辱者的典型。
他们官阶卑微,地位低下,生活困苦,但又逆来顺受,安分守己,性格懦弱,胆小怕事,因而成为“人物统”下的牺牲品。
一批具有人道主义和民主主义思想的作家,通过这类形象的塑造,表达了对他们的同情、怜悯,批判并鞭挞了沙皇专制制度。
继普希金之后,果戈里、陀思妥耶夫斯基、契诃夫等,都在其创作中塑造了小人物形象。
⑷莱蒙托夫为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的诗歌赞美自由,歌颂祖国,谴责专制农奴制,表达进步贵族的民主革命思想,作品有《童僧》《恶魔》《诗人之死》等。
长篇小说《当代英雄》是其代表作,小说由5个中篇构成,以主人公毕巧林的活动为主线连成一体。
毕巧林是俄国文学史上第二个“多余人”形象。
⑸果戈里继承并发展了普希金开创的现实主义传统,在19世纪40年代形成了俄国文学史上的“自然派”——俄国现实主义。
⑹自然派:是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别称。
果戈里的创作使这一文学流派的地位得以最终确立。
许多青年作家追随果戈里,他们的创作真实地反映生活,揭露了农奴制的腐朽与黑暗,描写了下层人民的苦难命运,表达了劳动人民要求变革社会的愿望。
别林斯基从理论上论证了自然派文学批判现实的倾向。
⑺别林斯基:是俄国民主主义批评家,他以《论俄国中篇小说和果戈里君的中篇小说》《1846年俄国文学一瞥》《1847年俄国文学一瞥》等一系列论文,从革命民主主义的观点出发,在理论上阐发和捍卫了果戈里的现实主义传统。
⑻赫尔岑:是俄国进步作家和思想家。
他的文学作品主要有长篇小说《谁之罪》和回忆录《往事与随想》等。
⑼冈察洛夫:是主要的现实主义作家。
他的小说《平凡的故事》、《奥勃洛摩夫》、《悬崖》生动细腻地描绘了俄国社会生活的图画。
代表作《奥勃洛摩夫》塑造了俄国文学史上最后一个“多余人”奥勃洛摩夫的形象。
⑽屠格涅夫:是俄国的语言艺术大师,在诗歌、戏剧、散文创作方面均有较高成就。
早年以短篇小说集《猎人笔记》名震文坛。
《罗亭》成功地塑造了“语言的巨人,行动的侏儒”的罗亭形象,为俄国“多余人”增添了新的成员。
《贵族之家》讲述了贵族青年拉夫列茨基和丽莎的恋爱悲剧。
《前夜》首次在俄国文学中塑造了“新人”——平民知识分子形象。
《父与子》塑造了平民知识分子巴扎洛夫的形象。
⑾车尔尼雪夫斯基:是俄国杰出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代表作有美学著作《艺术对现实的审美关系》、文学批评著作《俄国文学果戈里时期概观》、长篇小说《怎么办?》等,《怎么办?》中塑造了罗普霍夫、拉赫美托夫等“新人”形象。
⑿新人:指的是19世纪中叶在俄国文学中出现的具有民主主义思想倾向的平民知识分子形象。
这些形象尽管个性相异,但大多出身平民,具有坚定的意志、明确的思想,以及实干精神和自我牺牲精神。
⒀亚·奥斯特洛夫斯基:是俄国戏剧家,被称为“俄罗斯民族戏剧之父”,他的著名戏剧《大雷雨》塑造了卡杰琳娜之一俄罗斯文学史中十分动人的妇女形象。
⒁涅克拉索夫:是19世纪中期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诗人,主要作品有《诗人与公民》《严寒,通红的鼻子》《俄罗斯妇女》等,代表作是长诗《在俄罗斯谁能过好日子》。
⒂七八十年代,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列夫·托尔斯泰完成了他们的代表作,把俄国现实主义文学推向高峰。
4、其他国家文学:⑴德国:格奥尔格·毕希纳是德国早期现实主义文学的重要作家,其创作以戏剧为主,代表作《丹东之死》。
格·维尔特是德国工人运动涌现出的工人诗人,《刚十八岁》《铸炮者》《我愿作一名警察总监》等都是他的著名作品,维尔特被恩格斯称为“德国无产阶级第一个和最重要的诗人”。
⑵瑞士:戈特弗里德·凯勒是瑞士的德语作家。
长篇小说《绿衣亨利》是他的代表作,他的中短篇小说创作成绩突出,著有《塞尔特维拉的人们》和《苏黎世中篇小说集》。
⑶北欧现实主义文学形成于四五十年代。
丹麦的安徒生是世界著名的童话作家。
《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看门人的儿子》等,既写出了社会中贫富的对立和穷苦人的悲惨遭遇,又以美丽的幻想表达善良而美好的愿望。
《皇帝的新装》《园丁和主人》等辛辣地讽刺了统治者的无知和骄横。
⑷美国的现实主义文学形成较晚,但在50年代的废奴文学中,已蕴涵了现实主义因素。
理查·希尔德烈斯的《白奴》和哈里叶特·比彻·斯托夫人的《汤姆大叔的小屋》是废奴文学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