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体的压强_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38.00 KB
- 文档页数:3
第九章第3节大气压强【课程导入】【新知讲解】※知识点一:大气压强的存在1、阅读课本中马德堡半球实验的故事,并要求学生用两个皮碗作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学生照课本做实验,两个皮碗口对口挤压。
然后两手用力往外拉,发现要用较大的力才能拉开。
讨论如何操作,拉开皮碗的力更大。
2、师生讨论:马德堡半球实验和模拟实验的共同点是:将金属球内和皮碗内的空气抽出或挤出;实验效果(表现为拉力的大小)取决于抽出和挤出的空气的多少。
思考:在大气中,拉开被抽出空气或被挤出空气的马德堡半球或皮碗为什么必须用力,感受什么情况下用力较大,让学生逐步理解大气压强的存在。
3、实验验证:再看覆杯实验:(如图1)玻璃杯内装满水,排出了空气,杯内的水对硬纸片的压强小于大气压强,在大气压强的作用下,托住了硬纸片。
而当把杯口向各个方向转圈时硬纸片未掉下来,说明处处都存在大气压强,且大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演示:广口瓶吃鸡蛋实验,将点燃的棉球扔入口向上装有细砂的广口瓶中,迅速将剥壳的熟鸡蛋塞住瓶口,待火熄灭后,观察到鸡蛋慢慢被吸入瓶内,如图讨论:由于棉花燃烧使瓶内气压降低,当瓶内压强小于瓶外大气压强时,鸡蛋在大气压强的作用下,被压入瓶内。
4、小结:(1)在地球的周围有厚厚的空气层(大气层),这些空气有质量,受重力作用,同液体一样具有流动性。
(2)实验探究:(覆杯实验)归纳总结:大气与液体一样,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在同一高度向各个方向的压强大小相等。
(3)定义:大气产生的压强叫做大气压强。
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有压强。
大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4)平常感觉不到大气压存在的原因:身体内外相通,压强相等。
(5)大气压存在的证明:马德堡半球实验、覆杯实验。
引导过渡:马德堡半球实验表明大气压强是很大的。
那么大气压强有多大呢?※例题【例1】下列事例中,利用大气压作用的是()A.用吸管吸饮料B.医生用针筒把药水推入病人肌肉中C.水往低处流D.深水潜水员要穿特制的抗压潜水服【例2】不可以直接说明大气压强存在的事实是()A.带挂钩的塑料吸盘能吸附在光滑的玻璃上B.钢笔从墨水瓶中吸取墨水C.用塑料管吸取饮料瓶中的饮料D.河堤的下段比上段要造得宽练习1、如图所示,下列现象中与大气压强无关的是()2、将杯子里装满水,用硬纸片把杯口盖严,手按住纸片把杯子倒过来,放手后,纸片不会掉下来,杯子里的水不会流出,如图所示,这表明。
高中化学气体气压原理教案主题:气体与气压教学目标:1. 了解气体的特性和性质;2. 了解气压的概念;3. 掌握气体压强的计算方法;4. 能够应用气体和气压相关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1. 气体的基本性质;2. 气压的概念及测量方法;3. 气体压强的计算。
教学难点:1. 理解气体的行为规律;2. 掌握气体的相关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1. 教材《高中化学》;2. 实验器材:气压计、气体收集瓶等;3. 教学PPT。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通过展示气球被吹气膨胀的实验,引导学生思考气体的性质以及气压对气体的作用。
第二步:讲解气体基本性质介绍气体的特性和性质,如无定形、可压缩性、扩散性等,并与固体、液体做对比。
第三步:介绍气压的概念解释气体分子撞击容器壁产生的压强,引入气压概念,并介绍气压的单位及测量方法。
第四步:气体的压强计算讲解气体的压强计算公式及相关计算方法,包括标准大气压、气压计算等。
第五步:实验演示通过实验演示气体的压强计算和气压的测量方法,让学生亲自操作并记录实验结果。
第六步:课堂讨论展示实验结果,让学生分析实验现象,讨论气体和气压的相关问题,并引导学生探讨气体在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
第七步: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化学生对气体和气压的理解,并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相关知识。
作业布置:1. 阅读教材相关章节,复习气体和气压的概念;2. 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气体的基本性质和气压的计算方法。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气体和气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掌握了相关的计算方法。
同时,学生通过实验操作,增强了对气体和气压的认识,提高了实验技能和科学素养。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进一步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初中化学压强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压强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2. 掌握在不同温度下气体的容积和压强之间的关系;
3. 能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压强问题;
4.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
1. 压强的概念;
2.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3.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知识
教师用实验装置演示气体在不同条件下的容积变化,并引出气体的压强概念。
2. 讲解理论知识
介绍压强的定义和单位,然后讲解理想气体状态方程PV=nRT,引导学生理解各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3. 解题实例演练
让学生通过一些例题来练习应用理想气体状态方程解决压强问题,加深理解。
4. 拓展应用
让学生通过课堂讨论或小组合作的形式,探讨更多关于压强的应用问题,拓展应用范围。
5. 总结课程内容
对本节课中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四、评估方式
1. 课堂作业
布置相关练习题目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 课堂测验
进行小测验,检测学生对压强知识的掌握程度。
3. 课后作业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复习所学的内容。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引导学生探索和研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同时,要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差异化教学,确保每位学生都有良好的学习效果。
八年级物理教案-气体压强跟体积的关系一、教学目标1. 了解气体压强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2. 了解气体体积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3. 探究气体压强与体积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探究气体压强与体积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理解气体压强与体积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初中物理中学习过的内容,猜测一下今天要学习的是哪个物理概念?2. 学习环节(1)展示实验器材——活塞压缩机和压力计,提示学生今天要学习的概念为“气体压强与体积的关系”。
然后询问学生自己理解气体压强的定义是什么?(2)以一组活塞压缩机和压力计的实验为例,引导学生如何测定气体压强和体积。
通过实验,得到压强和体积的数据。
(3)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改变气体的体积会对气体压强有何影响?是否能够用一个数学公式来表达这种关系呢?通过同学们的猜想或讨论,由教师引导学生得到性质1:对于一个质量不变的气体,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压强和体积是反比例关系。
性质1的数学表达式为:P1V1=P2V2(4)接着,引导同学们思考,如果气体的压强不变,改变气体的体积会有什么变化?同样,是否能够用一个数学公式来表达压强和体积之间的关系呢?通过讨论得到性质2:对于一个质量不变的气体,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体积和温度呈正比例关系。
性质2的数学表达式为:V1/T1=V2/T2(5)教师总结已得到的两个性质,同时利用实验结果进一步讨论P-V关系的表达式,引导学生得到性质3:对于一个质量不变的气体,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压强和体积和温度呈比例关系。
性质3的数学表达式为:P1V1/T1=P2V2/T2(此时理论上应该可以得到实验值与计算值之间的差距,为加深同学的理解,可与同学讨论计算错误的原因)(6)教师可以通过举一些例子加深学生对气体压强、体积和温度之间关系的理解,比如:为什么气球在寒冷的天气中容易炸裂?为什么气筒装满气后会变得比原来重?这些例子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气体压强的计算方法教案1.引言气体的研究是现代物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对于气体的研究和计算方法的掌握是我们了解气体状态和性质的基础。
本文旨在介绍气体压强的计算方法,并通过实验和例题的形式,让学生掌握气体压强的计算方法。
2.基本概念气体是没有定形和定容的物质,而且气体的体积和压强总是与所处的环境有关系。
因此,为了方便研究和计算,我们引入了一些基本概念。
2.1.压强气体的压强是指单位面积上受到的气体分子碰撞的力量。
压强的单位是帕斯卡(Pa)或牛顿/平方米(N/m2)。
2.2.摩尔气体定律摩尔气体定律是描述气体状态的经验关系式之一,它的表达式为PV=nRT,其中P表示压强,V表示体积,n表示物质的量,R表示气体常数,T表示绝对温度。
3.气体压强的计算方法3.1.压强与分子运动我们来了解一下压强和气体分子的运动之间的关系。
当气体分子在容器内运动时,会不断地碰撞容器的壁面,从而产生一定的压强。
这种压强可以由气体分子碰撞容器壁面的次数和每次碰撞的力量来计算,因此,气体压强的计算方法可以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3.1.1.碰撞次数气体分子碰撞容器壁面的次数与气体分子数成正比,与容器体积成反比,与温度成正比。
因此,压强P与气体分子数n、容器体积V及温度T成正比,可以用公式P=nRT/V来表示。
其中R是气体常数,它与气体的种类有关,可以在公式中用数值代替。
3.1.2.每次碰撞的力量气体分子碰撞容器壁面时的每次碰撞力量与气体分子的速度和质量有关。
当气体分子的速度变化时,其碰撞力量也会发生变化。
因此,压强P与气体分子的动能密切相关。
而气体分子的动能又与温度T的大小有关系。
因此,温度T越高,气体分子的动能越大,每次碰撞的力量就越大。
3.2.实验操作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气体压强的计算方法,我们可以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
例如,取一个用于气体实验的U形玻璃管,将一端固定在支架上,另一端连接气体容器,在容器内注入一定量的气体,并保持一定的温度。
用吹气球的方法感受气体的压强——中班科学活动《球与气》
教案。
在活动中,孩子们首先会被分成小组,每组拥有一个气球。
然后老师会向每个气球中注入不同数量的气体,使其中的压强各不相同。
接下来,孩子们会用嘴吹气球,感受气体的压强,并且观察不同压强下气球的变化情况。
通过这个实验,孩子们可以直观地感受到气体的压强对气球的影响,从而更好地理解气体的本质。
在活动中,老师还会让孩子们用手指轻轻按压气球,感受气体对气球的支撑力。
通过这个实验,孩子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气体的压强和支撑力之间的关系。
同时,孩子们还可以通过与同伴的比较,感受到不同气球压强对气球的影响,从而更好地理解气体压力的概念。
除了实验,活动中还会有一些互动环节。
比如,老师会让孩子们一起合唱《气球上天》这首歌曲,以此来让孩子们更深入地了解气球的概念。
同时,老师还会采用一些游戏和竞赛的方式来让孩子们更加积极地参与活动,从而更好地理解气体的概念。
这个中班科学活动《球与气》教案是非常富有趣味性和互动性的。
通过这个活动,孩子们不仅可以更好地了解气体的概念,还可以感受到气体的一些基本性质。
同时,这个活动也可以促进孩子们的团队合作和互动能力。
相信在这个活动中,孩子们一定会有很多开心和收获!
第 1 页共 1 页。
物理课程教案气体的压强与状态方程物理课程教案:气体的压强与状态方程一、引言在物理学中,气体是研究的重要对象之一。
气体的性质与行为受到压强和状态方程的影响。
本教案将介绍气体的压强概念和状态方程的关系,并提供相关实例和计算方法。
二、气体的压强1. 压强的定义压强是单位面积上作用力的大小,可用以下公式表示:压强(P)=力(F)/面积(A)2. 压强的单位压强的国际单位是帕斯卡(Pascal,Pa),1帕 = 1牛顿/平方米。
3. 气体分子对容器壁的压力气体分子持续地与容器壁碰撞,这种碰撞造成了气体分子对容器壁的压力。
容器壁上的压力即为气体的压强。
三、状态方程1. 状态方程的概念状态方程是描述气体在不同温度、压强和体积下的关系的数学表达式。
最常用的状态方程是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2.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简称气体方程)描述了理想气体在给定温度(T)、压强(P)和体积(V)下的关系,可用以下公式表示:PV = nRT其中,P为压强(单位:帕斯卡),V为体积(单位:立方米),n 为气体的摩尔数,R为气体常数,T为温度(单位:开尔文)。
四、压强与状态方程实例以下是几个压强与状态方程之间的实例:1. 气体压强的计算设有一个容积为0.5立方米的气缸,内装有2摩尔的气体,温度为300K。
求气体对容器壁的压强。
解:已知PV = nRT,将已知数据代入计算,得到P = 2 * 8.31 * 300 / 0.5 = 9972Pa。
2. 气体体积的计算一个容器内的理想气体压强为101325Pa,温度为298K,摩尔数为3mol。
求气体的体积。
解:将已知数据代入理想气体状态方程PV = nRT,可得V = nRT / P = 3 * 8.31 * 298 / 101325 = 0.072 m³。
3. 气体摩尔数的计算一个气缸内体积为0.1立方米的理想气体,温度为450K,压强为71000Pa。
求气体的摩尔数。
压强教案(最新7篇)《压强》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了解在温度不变时,一定质量的气体体积越小,压强越大;体积越大,压强越小。
2、利用气体压强与体积的关系,解释一些物理现象。
(教学重难点)温度不变时,气体压强与体积的关系。
(教学时数)1 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请一位同学吹一个气球,然后让气球复原,放进一个塑料瓶,并用气球口向外包住瓶口,再请这位同学吹这个气球,同学们一起观察前后两次现象:气球在空气中容易吹大,而放在瓶子里却不容易被吹大。
提问:气球在空气中容易被吹大,为什么放在瓶子里却不容易被吹大?(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思考)引导学生分析现象:当气球放在空气中,气球受到大气压强的作用,而放在瓶子里后,气球受到瓶内气体压强的作用,二者压强的大小是不相等的,显然后者压强更大。
提问:是什么原因使得瓶子里的压强变大了呢?请同学们观察在吹气球过程中,瓶子里气体的什么发生了变化?经过观察可以发现,瓶子里气体的体积发生了变化。
那么,瓶内气体压强的变化是否是因为瓶子里气体的体积发生了变化呢?我们今天就来研究气体压强与体积的关系。
二、新课教学在刚才的实验中,瓶子里的气体是被密闭的,现在我们就以密闭的气体为研究对象,大家观察一下我们面前的实验仪器——注射器,是否可以找到这样的气体?注射器里的气体就是实验研究的密闭气体。
1、实验目的:研究气体压强与体积的关系。
2、实验器材:注射器(出口处用橡皮膜封住)3、实验思路:(引导学生找出实验思路:研究“气体压强与体积的关系”,就是研究气体的“体积”发生变化时,“压强”随之发生了什么变化?)当气体体积增大时,压强如何变化?当气体体积减小时,压强如何变化?4、实验现象:(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当气体体积增大时,橡皮膜如何变化?当气体体积减小时,橡皮膜如何变化?)5、实验结论:观察橡皮膜的变化,当向里推活塞,气体体积减小,橡皮膜向外突起时,表明气体压强增大;当向外拉活塞,气体体积增大,橡皮膜向内凹陷时,表明气体压强减小。
苏科初中物理八下《10.3气体的压强》教案我的教案:苏科初中物理八下《10.3气体的压强》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理论讲解与实验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理解气压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掌握气压与海拔、温度等之间的关系。
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气压的概念,知道气压的存在及其在生活中的一些应用。
2. 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掌握气压与海拔、温度等之间的关系。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气压的概念及其在生活中的一些应用。
难点:气压与海拔、温度等之间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气压计、海拔计、温度计、实验器材。
学具:笔记本、笔。
五、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讲解气压的概念,让学生了解气压的存在及其在生活中的一些应用。
2. 讲解:讲解气压与海拔、温度等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明白气压是如何受到这些因素影响的。
3. 实验观察:让学生使用气压计、海拔计、温度计等器材进行实验观察,记录不同海拔、温度下的气压值。
4. 数据分析:让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分析气压与海拔、温度之间的关系。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气压的概念及其在生活中的一些应用。
难点:气压与海拔、温度等之间的关系。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理解气压的概念,掌握气压与海拔、温度等之间的关系,并能在生活中运用这些知识。
课后,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气压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气象、医疗等,并进行相关的实践探究。
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幼儿园教师,我非常重视每一次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实施。
这次教学活动的主题是《气体的压强》,我将其设计成一种探究式的科学实验活动,旨在通过让学生亲身参与实验,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一、设计意图二、教学目标三、教学难点与重点这次教学活动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气体压强的测量方法和影响因素,难点是让学生理解气体压强的概念和原理。
理想气体的压强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知识目标:学生需要掌握理想气体的压强的定义、表达式及其物理意义;了解压强与气体温度、体积的关系;理解并掌握玻意耳-马略特定律和查理定律。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理想气体压强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能够运用玻意耳-马略特定律和查理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感受科学研究的乐趣,增强对科学的热爱。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理想气体压强的定义及其表达式,压强与气体温度、体积的关系。
2.玻意耳-马略特定律:在恒温条件下,一定质量的气体压强与体积成反比。
3.查理定律:在恒压条件下,一定质量的气体体积与温度成正比。
4.实际应用:运用理想气体压强的公式、玻意耳-马略特定律和查理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节课将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理想气体压强的定义、表达式及其物理意义,玻意耳-马略特定律和查理定律。
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压强与气体温度、体积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口头表达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问题,让学生学会运用理想气体压强的公式、玻意耳-马略特定律和查理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4.实验法:安排实验环节,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加深对理想气体压强的理解。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物理学》相关章节。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物理学资料和论文,以便学生课后进一步学习。
3.多媒体资料:制作PPT课件,生动展示理想气体压强的概念、定律及其应用。
4.实验设备:提供实验室设备,让学生进行实验操作,验证理想气体压强的相关定律。
五、教学评估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本节课采用以下评估方式:1.平时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兴趣。
八年级科学上册《2.3 大气的压强》教案(新版)浙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八年级科学上册《2.3 大气的压强》教案(新版)浙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八年级科学上册《2.3 大气的压强》教案(新版)浙教版的全部内容。
课题:2.3大气的压强教学目标:1、能列举证明大气压存在的实验现象,并能用大气压解释有关现象.2、能说出气体和液体的流速与压之间的关系:流速越大,压强越小.并能用这一关系解释有关现象3、能说出标准大气压的数值,说出测量大气压的工具:水银压强计和空盒压计。
重点难点:1、气压的观测2、大气压存在的证明3、气体和液体的流速与压强的关系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大气压的存在【实验引入】1、器材:一杯水(染成红色),一个空杯,一个胶头(或橡皮套),一根玻璃管(两端开口,粗细均匀,长20cm,内径约5~10mm均可)2、演示过程1).出示玻璃管,将空杯置于管的正下方,然后向管内倒水,可看到水从管底流出。
2).左手拿管,并且用食指紧紧堵住玻璃管的下端,仍然向管内注入水,至满。
3).提问:为什么水不会从下面流出?答:由于管底被手指堵住,所以手指对管内的水产生向上的压强,支承住了水柱。
接着置疑:若此时将管倒拿,使其开口端朝下,水会不会流出?学生纷纷猜测,形成悬念。
4).左手拿管不变,同时用右手中指抵住玻璃管的上口,然后将管倒置,(倒置过程中,手指不要松开).5).接着故意缓慢移开右手指,使下面的管口露出.这时可见红色水柱并没有流出来!6).启发:虽然我们看不见管口有物堵住它,但管口附近是不是任何物体都没有呢?学生茅塞顿开――有空气存在。
9月3日的课程中,我们将会学习气体的压强,主要包括了解大气压的作用和意义。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已经不再将生活局限在一定的区域之内,而是开拓了更广阔的空间,涉及到更加广泛的领域。
因此,了解大气压和气体的压强就变得尤为重要。
我们来了解一下“大气压”的概念。
大气压,是指大气层对于地球表面单位面积所产生的压力。
在地球表面,大气压的大小受到地形、季节、时间等因素的影响,通常在100千帕左右。
而大气压的作用是非常广泛的,不仅对人体健康、农业生产、工业生产、环境保护等都产生一定的影响,更是航空、航天、气象等领域中不可或缺的因素。
了解气体的压强。
气体的压强是指气体分子对于容器壁所产生的压力。
在室温下,气体的分子运动非常剧烈,容器壁受到的气体压力非常大。
我们通过实验可以发现,气压随海拔升高而减小,特别是在高山和飞机上,气压相对较低,需要进行采取一定的措施来预防高原反应、氧气不足等情况的发生。
那么,为什么需要了解气体的压强和大气压呢?由于气体在生活、工业、农业等领域中的广泛应用,了解气体压强的变化可以有效地控制气体的流动和传输,更加安全、可靠、高效。
气压的高低与气流大小、变化有关,在科学领域中相关研究可以为我们预测天气、研究气候变化等提供有益参考。
了解大气压和气体压强的作用和意义是非常重要的。
随着人们对世界深入的了解和需求的提高,其相关应用无会越来越广泛。
因此,希望在今后的学习中,同学们能够更加深入地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
教学目标:1. 理解理想气体的微观模型和基本假设。
2. 掌握理想气体压强公式的推导过程。
3. 理解理想气体压强公式中各个物理量的意义及其单位。
4. 能够运用理想气体压强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理想气体压强公式的推导。
2. 理解公式中各个物理量的含义和单位。
教学难点:1. 理想气体压强公式的推导过程。
2. 理解理想气体压强公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2. 黑板和粉笔3. 理想气体压强公式推导相关资料教学过程:一、导入1. 引入气体压强的概念,说明气体压强的产生原因。
2. 简要介绍理想气体的概念及其基本假设。
二、讲解理想气体的微观模型和基本假设1. 分子可视为质点,分子间无相互作用力。
2. 分子间的碰撞及与器壁的碰撞视为完全弹性碰撞。
3. 分子的运动遵从经典力学的规律。
三、推导理想气体压强公式1. 假设有一个密闭的长方体容器,其中注有理想气体。
2. 分析一个分子对器壁的作用力,并计算其冲量。
3. 推导出理想气体压强公式:p = (1/3)ρv²,其中p为压强,ρ为气体密度,v 为分子平均速度。
4. 引入气体常数R,将压强公式改写为:pV = nRT,其中n为气体物质的量,T为气体温度。
四、讲解理想气体压强公式中各个物理量的意义及其单位1. p:气体压强,单位为帕斯卡(Pa)。
2. V:气体体积,单位为立方米(m³)。
3. n:气体物质的量,单位为摩尔(mol)。
4. R:气体常数,单位为焦耳每摩尔·开尔文(J/(mol·K))。
5. T:气体温度,单位为开尔文(K)。
五、实际应用1. 通过实例讲解如何运用理想气体压强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共同探讨解决方法。
六、总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理想气体压强公式的推导过程和实际应用。
2. 强调理解公式中各个物理量的含义和单位的重要性。
七、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完成相关习题。
第2节气体分子运动与压强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气体分子运动的特点.2、知道分子沿各个方向运动的机会均等,分子速率按一定规律分布,这种规律是一种统计规律.3、知道气体压强的微观解释以及气体实验定律的微观解释.能力目标通过用微观解释宏观,提出统计规律,渗透统计观点,以提高学生分析、综合、归纳能力.情感目标通过对气体分子定律以及气体实验定律的微观解释,尤其是统计规律的渗透,让学生体会其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探究精神.教学建议用微观的方法解释宏观现象,对学生来说,这是第一次接触,应从实际出发,通过模拟和举例来帮助学生理解统计规律的意义.理解气体压强的产生并解释气体的实验定律是本节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学生分析、综合、归纳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学设计示例(一)教学总体设计1、教师应借助物理规律和课件展示,准确讲解,注意启发点拨,以学生自己讨论归纳.2、学生应积极思考、认真观察、参与讨论、总结规律、解释现象.教师通过动画模拟引入微观对宏观的解释、渗透统计思维,指导学生观察动画、分析特点,总结统计规律,解释有关现象.(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气体压强的产生和气体实验定律的微观解释.2、难点:用统计的方法分析气体分子运动的特点.3、疑点(1)气体分子运动与固体、液体分子运动有什么区别.(2)气体的压强是怎样产生的?它的大小由什么因素决定.4、解决办法用小球模拟分子碰撞器壁,联系实际,从实例出发理解气体压强的产生机理,并分析影响气体压强的因素.(三)教学过程1、气体分子运动特点(条件允许,可以播放动画进行模拟演示)在教师引导下得出结论:①气体分子间距较大②气体分子充满整个容器空间③气体分子运动频繁碰撞④气体分子向各个方向运动的机会均等分析气体分子运动特点及联系实验得出:①气体分子间距大,作用力小(可认为没有),所以气体没有一定的形态和体积(由容器决定).②分子沿各个方向运动的机会均等.③速率分布是中间大两头小的规律.其速率分布与分子数的关系如图所示.2、气体压强的微观解释大量气体分子对器壁频繁碰撞,就对器壁产生一个持续的均匀的压强.器壁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就是气体的压强.例如:雨滴撞击雨伞的例子.再比如:用一小把针刺手心,当针刺的频率很高时,手心的感觉就不是痛一下,而是成为一种连续的均匀的痛感了.气体的压强与气体的密度和气体分子的平均功能有关.经过实验和理论计算得出:为气体单位体积内的分子数,E为气体分子的平均动能.3、对气体实验定律的微观解释(1)玻意耳定律(2)查理定律(3)盖·吕萨克定律4、总结、扩展(1)气体分子运动有什么特点?(2)气体的压强是怎样产生的?它的大小由什么因素决定?(3)怎样从微观的方法解释气体三实验定律?5、板书设计五、气体分子动理论1、气体分子运动特点①②③2、对气体压强的微观解释3、对气体实验定律的微观解释。
高中物理气体压强教案教学内容:气体压强教学目标:1. 理解气体压强的定义和计算公式;2. 能够应用气体压强的知识解决相关问题;3. 提高学生对气体性质和行为的认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1. 理解气体压强的概念;2. 掌握气体压强的计算方法;3. 能够运用气体压强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多媒体教学设备;2. 实验仪器:气缸、活塞、压力计等;3. 相关课件、教学素材。
教学过程:一、导入通过展示气体分子在容器内的运动视频,引导学生思考气体对容器壁的作用,导入气体压强的概念。
二、讲解1. 概念介绍:气体压强是指单位面积受到的气体分子碰撞的力量,通常用P表示,P=F/A。
2. 计算公式:气体压强的计算公式为P= F/A,其中F表示受力大小,A表示受力面积。
3. 单位及量纲:气体压强的单位为帕斯卡(Pa),1Pa=1N/m²。
三、实验演示通过实验演示气体压强的计算方法,让学生亲身感受气体分子碰撞对容器壁的作用,并通过测量压力计的读数来验证计算结果。
四、案例分析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应用气体压强的知识解决相关问题,既巩固了理论知识,又增强了实际应用能力。
五、小结反馈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总结,让学生回答相关问题,巩固知识点,纠正错误认识。
六、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后进行巩固练习,加深对气体压强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反思:本节课以气体压强为主题,通过理论讲解、实验演示和案例分析等多种方式,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气体压强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并能够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同时,通过课堂互动和小结反馈等方式,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提高学习效果。
气体的压强跟体积的关系教学示例之二气体的压强跟体积的关系教学示例之二(一)教学目的1.知道活塞式抽水机和离心泵都是由于大气压强的作用,把水从低处送到高处的。
2.常识性了解活塞式抽水机和离心泵的简单工作过程和原理。
3.常识性了解在温度不变时,一定质量的气体压强跟体积的关系和打气筒的简单原理。
4.常识性了解压缩空气的应用。
(二)教具演示用:玻璃管、注射器、红水、活塞式抽水机模型及挂图、离心泵模型及挂图、玻璃杯、打气筒。
学生用:玻璃杯(或其他口杯)、小竹筒两端开口约10厘米长(或毛笔的竹笔筒)。
(以上器材由学生课前自带)(三)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1.1标准大气压约为多少帕?1标准大气压能支持多高的水银柱?(学生举手回答)2.1标准大气压又能支持多高的水柱?(请全班同学在自己的草稿本上算一算,另请一位学生在黑板上算)二、新课引入:1.对在黑板上算的结果进行讲评。
2.问:既然1标准大气压可支持约10米高的水柱,那么,能不能利用这个大气压强把水从低处送到高处呢?本节课将对这一问题及其有关的问题进行研究。
(板书课题)三、进行新课:1.活塞式抽水机的原理和工作过程(1)学生随堂实验:将竹笔筒竖直插入口杯内的水中,然后提出水面,竹筒内是否有水流出(实验结果:没有);又竖直插入水中,用手指堵住上端的口,提出水面一定高度后,放开堵住竹筒口的手指,竹筒中是否有水流出(实验结果:有一大滴水从竹筒中流出)。
(2)讲述:第一次竹筒口未堵住,筒内水面与大气相通,杯内水面也与大气相通而平衡,竹筒提起后没有水留在竹筒内。
第二次竹筒上端开口处被手指堵住,杯内的水在大气压强的作用下,支持着一段水柱;手指放开后,筒内的水在大气压强的作用下流出筒来。
(3)讲述和演示:将注射器(去注射针),活塞推到底端(讲述:排出注射器内的空气),插入红水中,保持注射器在水中,提起活塞,红水随着活塞的提起进入注射器内(讲述:因为排出了注射器内空气,注射器内的压强小于大气压强,红水在大气压强的作用下,进入注射器内);将注射器整个拿出水面,注射器内的水,并不流出来(讲述:表明注射器内的水,由于大气压的作用而支持着)。
教案-⽓体压强与体积的关系第六章 B ⽓体的压强与体积的关系⼀、教学任务分析本章主要内容是⽓体性质,本节是⽓体性质部分的第⼀节内容。
本节课旨在探讨描述⽓体的物理量体积和压强所满⾜的关系,为之后学习查理定律做好铺垫。
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学⽣已在初中学习过有关压强的概念、液体的压强、连通器等物理概念,这些都是学习本节内容所必需的前期知识。
通过推注射器的活塞、瓶盖⽌漏的实验引发学⽣对⼀定质量的⽓体,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体的压强和体积的关系作出猜想。
通过DIS实验,对⽓体的压强和体积之间的关系作进⼀步的定量的研究,让学⽣先⾃⾏设计实验⽅案(主要涉及“如何确保质量⼀定”、“如何保证温度⼀定”、“如何测量压强”、“如何测量体积”的⽅案设计)。
然后使⽤DIS系统进⾏实验(先“通⽤系统”,再“专⽤系统”),在采集到实验数据的基础上,要求学⽣对实验数据进⾏处理并要求同学做进⼀步的交流、反思、改进。
通过⼩组间、师⽣间对实验数据的交流、分析、处理,归纳得出⼀定质量⽓体等温变化过程压强与体积之间的定量关系,即玻意⽿定律。
通过探究实验,认识控制变量、猜测实验与拟合证实、化曲为直等多种科学研究⽅法;懂得物理定律是建⽴在实验研究基础上的,养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通过⼩组实验,增强同组同学之间相互协作能⼒,通过各⼩组的交流过程,学会表达与倾听,学会反思与质疑。
最后,学⽣通过对“沉浮⼦”⼯作原理的解析(备⽤实验),体会⽓体实验定律在⽣活中的应⽤,实现“⽣活→物理→⽣活”的过程。
⼆、教学⽬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DIS实验采集数据、并对实验数据进⾏分析的过程,学会利⽤DIS系统研究⽓体不同参量之间的内在关系,提⾼应⽤信息技术进⾏物理实验,分析处理数据,归纳总结规律的能⼒(2)理解玻意⽿定律的内容,能运⽤玻意⽿定律解释⽣活中的相关现象2、过程与⽅法(1)通过DIS实验进⼀步感受控制变量法在研究多参量内在关系中的作⽤(2)通过描绘P-V等图像,明⽩利⽤图像反映物理规律的⽅法(3)通过化曲为直,体会研究⾮线性物理量关系的⼀般⽅法。
气体的压强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观察,知道大气压的存在。
2.通过实验探究,初步了解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3.学会估测大气压数值的方法,学会研究未知问题的方法,理解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
4.激发学生关注周围现象的意识,使学生能主动参与探究,善于和同学合作。
教学重难点重点:大气压强的大小、实验证明、实验测量。
难点:实验测量大气压强的大小、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教学准备
玻璃杯,水,硬纸片,矿泉水瓶,易拉罐,铁架台,橡皮泥,塑料吸盘挂钩,弹簧测力计,注射器,金属盒气压计。
教学过程
一、课题引入
教师:出示一空牛奶盒,有什么办法使其瘪掉呢?
学生:用手将牛奶盒压瘪。
将吸管插入牛奶盒中,吸口气。
二、讲授新课
1.体验大气压的存在
教师:演示图实验,当易拉罐自然冷却时,外壳被压瘪,此现象说明什么?
把准备的实验器材摆在讲台上。
师:利用所给器材,你还能设计什么实验证明大气有压强?
生活中有哪些现象也可以证明大气压的存在?
生: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说明大气有压强。
学生设计实验并演示。
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2.估测大气压的值
(1)感受大气压的大小
生活中有哪些现象也可以证明大气压的存在?
学生实验:两个学生拉衣钩,体验用力的大小
(2)估测大气压
讲述历史上最早证明大气压存在的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
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将两个吸盘式挂钩相互压紧,再将它们沿轴的方向拉开
师:大气压的值有多大呢?我们可以通过下面的实验来估测一下。
出示实验器材
(1)把注射器活塞推至底端,排尽筒内的空气,并用一个橡皮帽封住注射器的小孔。
(2)用细尼龙绳拴住注射器活塞的颈部,然后水平向右慢慢地拉动注射器筒。
当活塞刚开始滑动时,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
说明:这种方法测出的大气压值不精确,
学生思考要测大气压的值,根据压强公式P=F÷S,可先测出大气压力和受压面积。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并计算大气压强的值。
3.大气压的变化
4.流速对流体压强的影响
第一个精确测出大气压值的科学家是意大利的托里拆利。
大气压的值是否永远相当于76厘米高的水银柱所产生的压强呢?
讲述:大气压的值会随着高度的变化以及天气的变化而变化,在海拔2000米范围内,高度每增加12米,大气压下降1毫米水银柱。
师:我们人类很久以前就希望能像鸟儿一样在天空自由飞翔,鸟儿为什么能飞呢?人类模拟鸟的翅膀制造了飞机的机翼,实现了梦想,是什么力量使飞机升空的呢?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
演示:
1.气流流过模拟机翼时,机翼上升。
2.用吹风机在折叠的纸张下方吹气,折叠的纸张会怎样呢?
师介绍:通常把液体和气体称为流体。
结论:在流体中流速越大的地方,压强越小。
学生:不是
学生讨论什么情况下能感受到大气压发生变化
学生实验:
1.从两张纸条中间向下方吹气,两张纸条会合起来
2.从漏斗口中间向下方吹气,乒乓球会掉下来吗?
学生观察实验,讨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三、小结:
师:我们今天这节课学到了什么呢?
生:学生总结。
四、作业布置
课堂作业:学习指导用书
家庭作业:补充习题
板书设计
气体的压强1.大气有压强吗?
2.大气压的值:相当与76厘米高的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3.大气压会随着高度的变化和天气的变化而变化。
4.测量大气压的仪器:气压计
5.流速对流体压强的影响。